导航:首页 > 网络安全 > 如何看待在网络散发消极情绪

如何看待在网络散发消极情绪

发布时间:2022-07-30 17:26:01

1. 从传播学角度看,人们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中表达负面情绪吗

相对于现实生活,在社交网络上,人们更倾向于表达正面积极的情绪。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上的“印象管理”很好解释了这个现象。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表达因为是会比较公开的,所以都是有选择性的表达,而表达积极正面情绪,更符合社会化好的形象,所以大家不自觉地也会在社交网络上表现得更积极向上。

回到题主的假设:

相对于现实,人们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中发布关于自身的负面信息、心情?

问题的错误提法,以我的理解,题主应该是想问:对于一些(自己认识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很平静甚至很积极的人,在社交网络上为什么更多的是发布关于自身的负面信息、心情?

这也是我说题主提了个好问题的原因。因为理论上讲,人际传播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它涉及到人的内心世界,受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受教育程度等一系列略主观的因素影响,很难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所以研究的结果很多时候也不具备普遍性。这个问题实际上属于交叉学科的范畴(严格来讲传播学也是个交叉学科),需要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所以说题主提了个好问题。

2. 是否应该在网络上宣泄情绪

现在网络暴力其实很常见,很多人觉得网络世界好像是虚拟的世界,在网络上的所作所为不会影响到现实的自己。因此,很多人很容易用很难听的话去随意谩骂别人,或者在网上随意宣泄情绪。

我觉得这并不是很好的做法。坐在电脑屏幕后面的那个是真真实实的人,你的暴力语言是会影响到他的。因此,在网络上随意宣泄情绪,用粗鲁的话谩骂讽刺别人,是会影响到其他人的。

其次,养成了在网络上随意宣泄情绪,在现实中,也会这样随意宣泄情绪,这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情绪是需要发泄出来的,但要有良好的方式来发泄。比如,可以找朋友聊天,抒发自己的情绪,可以用写作的方式来发泄情绪,或者用一些工具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尽量不要用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去影响其他人,不要迁怒。

3. 怎样看待网络的负面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满身负面,极端的情绪,是会对身边的人造成影响的。
但在网络上,这种影响就小很多了。
每个人内心都埋着说不得的苦楚,这苦楚一般也不为身边的人所理解。
有了一个抒发的通道,挺好的。
如果一个人会被网络上的负面情绪影响,并且尝试抑制这种现象,那么他的负面情绪大概从小不被接受,而且负面情绪只能被压抑的想法已经成了他信念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是网络时代的人产生了更多的心理困扰甚至疾病,还是在没有网络的时候,这些承受不了的人只能扭曲着在阴暗的角落里苟活。
世上有人活在向光面,有人活在被背光面,请不要惧怕他们,并不是每个活在背光面的人都满怀恶意,他们只是有满腔脆弱想要诉说。

4. 怎么看待往朋友圈里发泄自己负面情绪的人

我觉得负面情绪本来就是个不好的东西,就更加不应该再分享给别人,而且也许你的负面情绪给别人看来是个笑话。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性情绪(negative emotion),有时又称为负面情绪,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情绪,是因为此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身体也会有不适感,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伤害。

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方法:

1、 跟朋友倾诉

让知心的朋友知道你的事,为你分担。当产生不良情绪时,朋友们聚一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一番心事倾述,消极情绪烟消云散。“快乐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乐;痛苦有人分担,可以减轻痛苦。”

2、 运动锻炼身体

当你大怒时,可以干些体力活,也可以到操场上跑几圈,把因愤怒发出的能量释放出来。当你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你会感到筋疲力尽。

这时你的不愉快心情会归于平静,郁积的怒气也会消失一大半。运动有助于人们加速代谢,也会让人们更有活力,而爆发力的运动更加有助于人们发泄多余的精力和不满情绪。

3、 音乐缓解法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当心情不佳时,听上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沮丧的情绪会烟消云散。买自己喜欢的耳机或者音响,让音乐驱走乌云心情;或约三五好友找个KTV尽情的去放松自己,释放出自己心里的压力。

5. 你是否赞同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负面情绪言论

谢邀。

负面概念太大了,需要分情况。
谁是否应该在网络发表负面言论?
1. 哪些应该?哪些不应该?

如果说所有负面都不应该,那肯定是不合理。

古语有云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则塞,伤人必多
近人有云:

批评与自我批评
都是这个道理。网络只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它还是媒体,需要也需要有负面的信息,否则真成了虚拟的”乌托邦“了。

所以,正常的批评分析应该被允许。

但是,网络不是实名的。老网民知道一句话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大概预设了”狗“不是个好词。但不要侮辱狗好吗?它们挺好,至少挺真实的。

但网络的问题不在于”狗“,而在于”没有人知道“。

网络不是实名的,所以性人的黑暗面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被发泄。

如果不加以限制,最后就像武则天盛开告密之门的后果一样,最后就成了”人人自危“加上”请君入瓮“。

螺旋上升,达到一个恐怖的平衡和宁静的高潮,所有参与者和围观者都受伤了,然后还捂着伤口喋喋不休地争论谁先刺了第一刀。

一个国外的儿童故事

两只猫在打架,第三只猫咪在旁边很好奇,”你们为啥打架啊?”打红眼的猫们根本不理,继续打着,第三只饶有兴致地观战。忽然,两只猫滚到第三只猫面前,把它撞疼了,"嘿,没长眼睛吗?!“于是两只猫打架变成了三只猫打架。直到一个人走过来,”吵死了!“,人泼下一桶冷水,猫们一惊,四下奔逃。
最近11月2日娱乐圈开始的大规模网暴事件就是这个故事的放大版:

先是有人因为什么原因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反复暗搓搓买某女演员的黑热搜,并雇佣水军去不断辱骂、讽刺骚扰她。

女演员终于被刺激得不能忍了,情绪失控,转发了所有对她的”负面言论“,包括辱骂的、侮辱的、讽刺的,也包括其他所有可能仅仅是批评的负面言论。

巨大的漩涡搅动了,互联网上掀起了一场巨大的网暴风潮,”无辜旁观者”因为评论而“损着他人的牙眼”而被另一些旁观者借题发挥辱骂,又回之以辱骂。

不断有人被卷入,暴力越来越升级。

直到平台害怕了,限流——一盆冷水。

卷入的所有人,或是带着伤痕,或是一头冷水,喘着气在角落里嘶吼。

女演员发泄了怒火,但依然委屈,她损伤了名誉,她自觉没做错什么,为什么要从一开始就承受所有的侮辱谩骂?又为什么要为后续不是她本人发出的所有暴力负责?

而卷入者人愤愤不平:“我就是正常评论凭什么被谩骂诅咒”。他和第三只猫一样,自觉不是先撩者,他必须找回场子,所以转身换了一个网络平台,忿忿地写下自己的伤情,诅咒她看到的发起者——女演员,开始下一轮“反击”。

很少人忽然醒悟,转身离开。

可是,最开始暗处庞大的黑手只是被砍掉几个爪牙,正好整以暇,总结经验,煽风点火,盘算着下一场。

热度,钱,真是美好的东西。

资本自诞生起,每一个毛孔都留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所以,泛而言之,肯定不应该在网络发表的负面言论是辱骂,即人身攻击、诅咒和诽谤。

人身攻击:

骚,贱,狗、婊、孤儿……
诅咒:

你(的XXX)死了
祝你早日收……的骨灰盒
祝你(的XXX)被强暴
诽谤:

她没病,说有就是为了上热搜
她在大庭广众露出了性器官
她出来卖
但讽刺呢?讽刺与批评太相似了。

在网上被讽刺了,应该如何回应?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女演员一开始是讽刺回去,后来是转发公之于众。

这算不算以直报怨呢?

以讽刺对讽刺,并没有辱骂,以讽刺对辱骂,这应该算以直报怨吧。

而公之于众应该是“请大家评评理”的意思吧?

可评理又是怎么变成了网暴的?哪儿出问题了?

2 谁是否应该在网络发表负面言论?

前文论证了负面言论是应该被允许的,但是辱骂永远是不应该的。

排除掉辱骂,所有人对在网络发表负面言论的权利又是否是否平等呢?

是不是“素人”因为影响力小就有权发表更多或者更激烈的负面言论?

是不是“明星”因为影响力大就享有更少的发表负面言论的权利?

法律没有这么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从道德和利益来说,并不平等。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要是明星的负面言论变成了大型网暴事件的导火索,她是否要负责任?

她的言论变成了导火索,是不是就等于是她在煽动?

她肯定不这样认为,自己没有辱骂,谁辱骂的找谁去!她还特别委屈,因为更多“无辜被骂”的人反过来辱骂她了。

“无辜”被伤者把一切算在她头上,希望自己所有受到的侮辱都反弹到导火索的头上。

真的说了亏心话做了亏心事的呢?赶紧趁机隐匿进互联网的茫茫人海中,换个身份再来蹭一把热度,或者换副嘴脸伪装成无辜的受害者,再来倒打一耙。

最终,还是只有营销和资本得到了好处。

所以,排除掉辱骂,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但需要自行承担法律和道德后果。

公众人物出于道德和名利的考虑,“应该”尽量不在网络上发表负面言论,能忍就忍吧。但是如果真的忍不了了,自己死都不怕了,法律范围内的发泄也无可厚非,至少活下来了不是吗?又但是,那这样,名誉方面的反噬,被牵连者的怒火也只好受着了。可怜人,愿你活着,并找到幸福。

”素人“(这词真不好,老让人联想到关于岛国小电影的文章,是我心中有粪,我反省),是没有绝对的”素人“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出道“这个词了。如果不想被动”出道“,那么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至少也应该注意正常负面言论的发表时机,不想惹一身腥,别掺和吧,特别还是用有一堆真实信息的账号?当然,掺和是您的权利,辱骂您的人肯定是他们不应该,维权也是您的权利,维权漫漫路艰辛,您看明星维权都那么难呢,下次考虑一下?已经被动”出道“了的,换个账号再来一次吧?人明星可是实名上网呢~想再来一次都不行。吃亏不是福,但知足、知止会有福。

至于辱骂者,我要扯进另外一个”谁“了——平台。

投诉审核机制合理吗?
脏字儿都要等投诉了再删?
私信被辱骂没人帮投诉就要受着?可不可以第一时间就不想收到?
关键词过滤技术上没难度吧?为什么不过滤?
买热搜可以,但是黑热搜也让买真的好吗?
有钱真可以为所欲为啊。

6. 那么如何看待负面舆情

随着网络信息深入人们生活,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涉及工商企业的负面舆情信息,如司法纠纷信息、劳动纠纷信息、经济纠纷信息等,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和模式。网民们可以快速了解信息内容,且通过评论和评价等方式参与其中,使得通过社交类软件或媒体类平台传播的负面舆情事件更容易成为“热点”,并不断被“渲染”,进而对涉事主体产生不可忽略的作用。

负面舆情事件一旦在广大范围内被受众传播并渲染,且受众群体恰好是该类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当替代类产品供给不受约束时,这种负面舆情事件对整个行业的供需关系影响就非常明显。

7. 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在网络上发泄自己的心情

(1)匿名性

因为在网上大部分人都是一个昵称(用真是姓名的人可能不太多),这样就脱离了自身的社会圈,也可能网上的人设与现实也不一样。因为这样,身份和平时的社交生活得到保护,就给力一个肆无忌惮的通行证。另外,因为网络环境中也存在很多匿名性的其他网友,大家没有一个明确的身份需要得到认可,导致去个人化的产生(deindiviation)。在这个去个人化的情况下,虽然我们可能天生不是什么变态虐待狂,但这种暂时性的身份和匿名性可能促使我们做出对他人有害的行为。这种匿名感还会驱使具有类似情绪行为倾向的群体相吸引,鼓励了他们在网上行为时更加降低了个人责任感。大家一起骂或者宣泄就等于正常行为了。

(2)起哄感让人误以为得到重视

在网上宣泄情绪可能会遇到大家志趣相投的,一起宣泄。这个就使到宣泄者误以为自己的情绪得到认同,得到重视。继而会让宣泄者更乐于宣泄。越骂越过瘾。

(3)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认为,破坏行为猖獗的地区(即:破窗)会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而相对于文明环境内的地区,破坏行为会更多。

社会心理学家也同意这种说法可能会在网络环境中也会发生。如果我们看到别人都在抛出种族歧视或宗教歧视的发泄字句,我们可能会更容易做出类似的行为。一下子就会越来越多人参与到这种宣泄中。

(4)有时也可能只是一场误会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与他人沟通时,我们的行为是基于现场的眼神接触、肢体语言和其他身体暗示。而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实际上无法感知到这些身体暗示。这导致了对他人的评论产生误解和误解。然后,我们可能就爆发了。

(5)憋着其实很累

当我们将内心的郁闷讲出来,心里也会如释重担一样。我们可能不能跟身边的朋友卸载这些内心感受,单手因为匿名性的原因,有些人就选择在网络分享。

8.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

当前,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民众更加倾向于通过便捷实时的网络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网络汇聚的各种声音汹涌袭来,网络负面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舆情事件处理上,要克服舆情无常的侥幸心理,改变舆论可控的错误认识,以端正的态度看待网络负面舆情,以得当的措施和灵活的方法沉着冷静地处理网络负面舆情,也可以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预警系统来做舆情引导参考。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首先要适应挑战,破除传统不理、不用、不管的思维定势,要在舆论压力面前不卑不亢,做到不慌、不怕、不躲、不抗、不拖、不堵、不纵。
1.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慌
舆情突发后就会被置于一个举世瞩目的境地,曝光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六神无主,自乱阵脚,慌张应对,说话口无遮拦、主观武断、乱下结论,容易乱中出错,反而把自身置于舆论漩涡之中,使应对陷于被动。镇静而坦然地接受现实,有助于理性客观的化解网络负面舆情。
2.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怕
众声喧哗的舆论监督,会给舆情主体带来强大的杀伤力,畏惧害怕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抛弃胆怯心理,勇敢看待才是解决网络负面舆情的起点。
3.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躲
网络负面舆情发生后,各路媒体蜂拥而动,记者八面云集,面对种种质疑,四处躲藏,推三阻四,避而不见,只会增加负面舆情的影响,令谣言横飞,丧失处置负面舆情、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4.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抗
网络情绪面前,视舆论呼声于不顾,固执己见,不接受批评,逆网络舆论压力而行,采取与网络民众对抗的方式,违民心民愿,极不可取,非智者所为,只会让事实真相显得越发错综复杂。
5.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拖
采用应对传统危机的经验来处置网络负面舆情,指望“拖一拖就会过去”只会将问题越拖越大,进而丧失自己的立场,葬送自己的公信力和网络形象。
6.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堵
网络负面舆情事件会引来围观网友无数,舆情主体若对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不宣传报道、释疑解惑,而实施信息封锁,以灭火的心态处置,只会加剧网友对其的想象化猜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导致舆论偏离应有轨道,甚至引发舆情危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7. 正确看待网络负面舆情要不纵
面对网络负面舆情带来的压力,舆情主体若以妥协退让的思维方式来划清界线或者推卸责任,刻意纵容媒体和舆论的“自由发挥”,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和利益,而且吃亏还不一定讨好,甚至会成为众矢之的,激起网络民众更多的愤怒。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在网络散发消极情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移动网络故障索赔 浏览:326
无线网络隐藏怎么设置迅捷 浏览:874
网络缓存怎么卸载 浏览:818
如何使用移动网络网速变快 浏览:794
网络作家个税算哪个城市的 浏览:229
无线网络面临问题 浏览:982
苹果某些网页用移动网络打不开 浏览:472
小度怎么语音连接网络 浏览:880
网络语哪个驾校毕业的 浏览:657
无线耳机和网络冲突 浏览:279
移动网络用电信wifi卡 浏览:234
网络机顶盒直播信号反复 浏览:718
网络银行密码锁了怎么办 浏览:449
网络直播卖产品哪个靠谱 浏览:457
华为网络机顶盒安装直播软件哪个好用吗 浏览:4
5g网络联通和移动哪个好 浏览:483
如何贡献力量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浏览:679
网络抖动异常 浏览:802
有的房间没有无线网络怎么办 浏览:864
wifi网络无缘无故看视频卡顿 浏览:14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