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网上报警
公民上网举报,应该注意按照公布的网上举报方式、注意事项和提示进行。
主要内容
一、 公安部网络违法案件举报网站职能?
答:接受公众举报,维护公众利益,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二、 什么是网上举报?
答:网上举报是指举报人通过因特网,将所要举报的网络违法案件线索直接在举报网站填写举报表单或写成电子邮件进行举报的一种方式。公民上网举报,应该注意按照公布的网上举报方式、注意事项和提示进行。
三、 谁可以举报?
答:所有公民均可举报网络违法案件线索以及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
四、 如何举报?
答:公众可以通过网站在线举报和电子邮件两种途径进行举报。
(一)通过网站在线举报:点击“网络报警”,按照提示填写相关内容后提交。各地网络报警网址。
(二)邮件举报:点击“邮件报警”,进入电子邮件客户端后填写举报内容后发送。
五、 举报受理范围?
答:举报网站受理范围包括网络违法案件线索以及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三类,详细分类如下:
(一)网络违法案件指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系统上从事的违法犯罪案件,主要包括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和重大的互联网运行安全突发事件3类,具体如下:
1、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违法案件:
(1)、利用互联网煽动危害国家安全的;
(2)、利用互联网进行邪教组织活动的;
(3)、利用互联网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4)、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色情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组织网上淫秽色情表演的;
(5)、利用互联网进行赌博的;
(6)、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和敲诈勒索的;
(7)、利用互联网侮辱诽谤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8)、利用互联网窃取、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讯自由和通信秘密的;
(9)、利用互联网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
2、危害互联网和其他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的违法案件:
(1)、进行网络入侵和攻击破坏活动的;
(2)、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程序的;
(3)、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网络运行或互联网服务的;
(4)、违反国家规定,对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5)、其他危害网络安全的。
3、影响互联网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
(二)违法信息是指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所明文严禁的信息以及其它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传播的各类信息。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所严禁的九类信息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它内容的。
(三)不良信息是指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违背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与习惯以及其它违背社会公德的各类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等。
六、 哪些是淫秽和色情内容?
答:淫秽信息是指在整体上宣扬淫秽行为,具有下列内容之一,挑动人们性欲,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而又没有艺术或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包括:
1、淫亵性地具体描写性行为、性交及其心理感受;
2、宣扬色情淫荡形象;
3、淫亵性地描述或者传授性技巧;
4、具体描写乱伦、强奸及其它性犯罪的手段、过程或者细节,可能诱发犯罪的;
5、具体描写少年儿童的性行为;
6、淫亵性地具体描写同性恋的性行为或者其它性变态行为,以及具体描写与性变态有关的暴力、虐待、侮辱行为;
7、其它令普通人不能容忍的对性行为淫亵性描写。
色情信息是指在整体上不是淫秽的,但其中一部分有上述中1至7的内容,对普通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缺乏艺术价值或者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
七、 如何查询举报结果?
答:查询举报结果是公民的举报权利。指公民对其所举报的案件,在有关机关受理的一定时间内,有了解询问或获取案件查处结果的权利。公民在向公安机关了解自己所举报的网络违法案件以及违法和不良信息的查处情况时,公安机关有义务告知。查询结果权是公民举报的重要权利之一。公安机关对举报线索处理后,主动通过举报网站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给举报人以答复。举报人在查询举报线索处理结果时,从严格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考虑,要求举报人提供举报线索编码及查询密码,才能查询处理结果。
⑵ 利用互联网以网络盗窃的常见手段以及应当如何预防
把你家的网线拔了,把你的手机扔了先。
⑶ 网络盗窃公安怎么报警
网络盗窃报警的方式是向网警或住所地所在的公安机关报警。任何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然后公安机关进行立案;公安机关对案件进行调查;经调查后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向检察院移交案件,审查起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⑷ 如何预防身份盗窃的五大技巧
身份盗窃(ID 盗窃)可以追溯到1964年冒充他人名义使用信用卡或者其他收益源的一种欺诈形式。 由于在线社会化媒体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增长,身份盗窃变得越来越普遍。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种身份盗窃的形式,你需要有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来保护自己。预防措施通常是跟踪自身物品而不要将个人信息(社保卡、信用卡和个人地址等)交给陌生人。而在网络世界中,任何人都将成为身份盗窃的目标。通过偷窃钱包来盗窃用户个人身份的做法已经被淘汰了,现在的身份盗窃只需要犯罪分子坐在电脑面前就可以获得你的身份信息。 通常来说,被身份盗窃的用户往往通过登陆钓鱼网站、挂马网站和打开垃圾邮件等暴露出自己的个人信息。以下我们将为大家列举出预防身份盗窃的五大锦囊妙计。 预防身份盗窃的五大技巧 1、检测和清除数据窃取软件 恶意应用软件是身份盗窃的主要作恶工具,因为很多恶意软件比如间谍软件、键盘记录都被设计来记录传输至网络上的信息。犯罪分子会利用恶意软件、键盘记录工具或者间谍工具等来手机电脑上的用户名敏感数据(比如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很多时候数据窃取工具很难被觉察出来,因此使用可靠的病毒和木马查杀工具来检测这些恶意应用程序会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要想让电脑上的个人数据足够安全,最起码的你需要舍得花心思来检测和清楚那些恶意应用软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恶意软件具备后台开启远程连接攻击者的特性,当你发现它的时候,你的信息可能早已被窃取。 2、使用强密码并经常进行更换 密码的重要性无需多谈,作为访问个人重要账户信息的一道门槛,如果你使用了简短的弱密码,那很容易被黑客识破。如果不同的用户账户都使用相同的密码,那么你遇到的麻烦将会更大。也许你会在某些门户网站上透露出自己的财务信息,为不同的账户设置不同的密码无疑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通常黑客会假定多个用户账号都是使用相同的密码,因此他们会尝试攻破其他网络账号。而使用强密码也会让黑客的攻击难度提升很多。另外,对强密码经常进行更换也有助于加强个人账号安全。请记住,无论是谁你都没有义务将密码透露给他人。 3、使用最新的支持加密功能的浏览器 上网冲浪用的浏览器可能是你接触互联网应用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如果浏览器被破坏了,很难想象你在互联网冲浪中还能保护自身安全。浏览器提供了访问网络站点、文件资源和分布在世界上的各类多主机。如果浏览器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你也将面临黑客利用漏洞发动攻击的风险,或者它会让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容易被第三方截获。想象下如果你使用这种浏览器中登录银行页面进行转账工作的时候,黑客或者记录软件可能就在偷偷的记录你输入的每一个数字。而这与你是否采用强密码并无关系,因为黑客已经获取了你的信息并且可以开始侵占你的银行账户。因此,使用内置有加密和钓鱼站点检测功能的浏览器变得很有必要。钓鱼站点很难被识别因为它们看起来和真正的合法网站没有什么两样。钓鱼站点通常被设计用来模仿官方站点比如银行网站,从而诱使人们提交个人信息。而被钓鱼站点收集起来的个人信息最终将会导致用户个人身份被盗。 4、不要在社交网站上过多透露个人信息 很多Facebook用户都会在有意无意中透露出过多的个人信息。当谈到身份盗窃和不恰当的隐私政策时就会涉及到隐私这一问题。
⑸ 网络报警怎么报警
一)通过网站在线举报,点击网络报警,按照提示填写相关内容后提交。各地网络报警网址。
(二)邮件举报,点击邮件报警,进入电子邮件客户端后填写举报内容后发送。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110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犯罪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自首的,适用第三款规定。
⑹ 网络盗窃的如何防范网络盗窃
1、倡导以德治网。网上交往的虚拟性,淡化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削弱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导致人格的虚伪。要大力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培养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充分运用防火墙技术。该软件利用一组用户定义的规则来判断数据包的合法性,从而决定接受、丢弃或拒绝,可以通过报告、监控、报警和登录到网络逻辑链路等方式,把对网络和主机的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
3、使用正版软件、下载正版程序。在机器安装正版程序,不使用盗版软件,在网络中下载使用正版合法的软件和程序,有效防止病毒和木马入侵。
4、增强防范意识。勿因好奇心点击、登录来路不明的网址,当收到广告信、电子邮件、插件等陌生信息时,不要被其文字吸引,而点选信中所提供的网址和文件。
⑺ 如何防偷盗防诈骗
防偷盗方法如下:
1、夜间睡觉如何防盗?夜晚是偷盗案件的多发时段,睡觉时要关好门窗,锁好防盗门,楼上住户不要开着易攀爬的窗户睡觉,衣服、钥匙、钱包、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靠窗放置,防止小偷从窗口伸进长杆“钓鱼”盗窃。
2、家中无人如何防盗?出门时要检查是否关好门窗,不要在家中放过多现金,贵重物品放于隐蔽处,保险柜放置在不显眼位置,存折与身份证分开存放。
3、在公共场合如何防盗?尽量避开拥挤地段,出行时将包放在身体前面,防止被尾随拉包。不要将钱包、手机放在外衣口袋等。入超市,包袋勿放在车篮内。坐公交车时,最好准备好零钱,尽量不要在公共场所拨弄钱款,引扒手注意。
防诈骗的方法如下:
1、防“破财消灾”诈骗不要轻易相信街头陌生人的花言巧语,不要相信什么“破财可以消灾”的鬼话,以免给骗子可乘之机。遇到有人以“看病消灾”搭讪时,应立即与家人联系或报警,以防诈骗分子进一步蛊惑。
2、防“意外之财”诈骗当有陌生人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献上某种“殷勤”或“意外之财”时,要特别留意可能是一场骗局。大家要戒除贪念,千万别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惠顾”。遇到骗局,不要上当要及时报警。
3、防电话、网络诈骗对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或发来的短信,一定要百般确认,可拨打相关部门或单位电话查询真伪,切不可轻信其中内容。特别是需要转帐、汇款等涉及金钱利益时,要多长个“心眼儿”,必要时可报警。
防止无线路由器信号被盗首先要防止路由器被入侵,然后才能在无线安全方面作文章,无线网设置就好比放在保险箱里的文件夹,如果保险箱不上锁,文件夹上再多的锁也会被盗,所以要想反盗取无线网信号至少需要以下四步:
第一步、修改路由器默认局域网(LAN)网段,
启用无线路由器的无线功能,一定要给无线功能加上密码,如上图所示,勾选开启安全设置,修改安全类型,选择最安全的是WPA2,然后设置复杂口令,WIFI口令最少8位,尽量使用数字、字母、特殊符号混编,区分大小写,越复杂越好。
完成以上4步,WIFI基本就安全了,普通蹭网者基本上没机会了。
⑼ 如何防范网络盗窃
法律分析:第一,以技术治网。网络犯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施的高科技犯罪,因此,防范网络犯罪首先应当依靠技术手段,以技术治网。主要措施有:防火墙(Firewall)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掌上指纹扫描仪和通过改进通信协议增加网络安全功能。网络犯罪行为人往往都精通电脑及网络技术,包括安全技术,因而侦察与反侦察、追捕与反追捕的战斗,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场技术上的较量。只有抢占技术制高点,才有可能威慑罪犯,并对已经实施的网络犯罪加以有效打击。第二,依法治网。如果仅从技术层面来防范网络犯罪是不够的,因为再先进的技术,总有破解的方法,而一旦陷入攻防循环之中,就有可能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且达不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所以,要更有效地防范网络犯罪,还得靠法律,实行依法治网。要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研究,分析其趋势及特点,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打击网络犯罪有法可依;同时,应大力宣传有关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重点培养青少年人群的法制观念,提高防范意识,使广大网民依法依规上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三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入户抢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
(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
(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七)持枪抢劫的;
(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兇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盗窃公私财物价值1000元至3000元以上、3万元至10万元以上、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