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防范网络交友风险
您好,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社交软件等网络商务和聊天交友等活动的日渐兴起,在人们沉醉于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网络诈骗也以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出现。那么,女性该如何预防网络交友陷阱呢?接下l来讲讲这方面的女性社交安全小知识。一、犯罪分子利用虚假身份做掩护,有心实施犯罪。由于网络交友简单方便,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用假名登记,实施犯罪后又不易被发现。许多犯罪分子充分利用网络交友这一平台的不足,利用女性追求刺激、浪漫和好奇的心理,通过网上聊天等形式,甜言蜜语勾引异性,对受害人进行欺骗引诱,在取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后,乘机提出约会见面,一旦对方轻易赴约见面,然后就露出丑恶面目,实施诈骗、盗窃、性侵害等违法犯罪行为。
从公安机关以往处理的案件分析,女子与陌生男网友见面极易遭到性侵犯,男性与陌生女网友见面后又极易被对方下药麻醉等而实施抢劫、敲诈。据公安部信息网络中心安全监察局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占有很大比重。
二、过度沉迷网络中的“虚幻情感”。一部分人上网交友是因为感情生活寂寞或是因为无聊而上网寻求刺激。男性在网上极力表现自己如何成功、优秀而感情往往出现空白,女性则极力表现自己温柔、可爱的一面,双方在网上“热恋”,甚至彼此间难分难舍,至死不休。但现实中见面甚至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双方缺点逐渐显露出来,失去在网上相处时的激情,进而失去耐心,若一方要求退出或提出过分要求而对方不答应,感情纠葛进一步激化,往往发展为暴力侵害等刑事犯罪。
三、一些女性对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了解不够,对网络上的险恶状况认识不足,对“虚拟社会”可能产生的真实伤害缺乏戒备,对“网络熟人”——真实的陌生人盲目信任;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较薄弱
网络交友诈骗花招一、花篮诈骗
与网友联系之后便着急与对方确立一种关系,骗取对方的信任;待到取得对方的信任后,就会以公司开业、店面开张为由,要求对方献花篮(或类似物品),给账号让对方汇款。
诈骗特点:
1、花篮托以30-50岁之间声称事业有成男性为主,或是称自己情感波折望寻求可靠终身伴侣的女性;
2、借婚恋交友的名义频繁联系,急于与对方建立初步关系;
3、使用各种亲昵的方式骗取对方的初步信任;
4、寻找各种理由拒不见面;
5、可能找来所谓的“亲属”使对方对其继续信任,甚至禀明婚事借由“父母”打来电话确定更深一步关系;
6、得到信任后,就会以公司开业、店面开张或当地风俗为由,要求献数量多且价格昂贵的花篮、牌匾或其它礼物,只给个账号要求汇款。
Ⅱ 一个现代人,如果远离了网络社交会怎样
会渐渐的学会自主自立,不在依赖网络,你可以通过和身边的人沟通来和身边的人交往,这样你才能够远离网络而不会缺少和别人沟通的机会
Ⅲ 沉迷于网络社交网络世界怎么办
少玩游戏,甚至不不玩游戏。
玩游戏是最容易让人沉迷于网络的。特别是那种组队或者升级的网络游戏,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想要不沉迷于网络,我们最好不要去接触它们,特别是自制力比较差的人。
不去网吧、网咖上网。
在网吧、网咖这种娱乐场所,玩游戏是司空见惯的。想要不被其影响,我们最好不去这种地方。就算你只是想去查阅资料或者消磨时间,你都会被其场所的氛围所影响。
在家里上网也要控制时间。
平时在家里上网学习的时候,也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毫无节制的去上网,更不能通宵达旦了。我们可以规定好一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等。
网上交友要谨慎。
网上交的朋友,很多都不是真实的。有些人自称是女的,但是实际上可能是以为男士。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轻易的去见不熟悉不了解的网友,尤其是女孩,一定要懂得现实和网络世界的区别。
不要浏览不良信息,更不能传播。
我们上网可以查阅资料,可以听歌看电影,可以跟网友聊天,但不要浏览一些不良信息,这会消磨我们的意志力。传播不良的网络信息,很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注意保护个人的隐私信息。
俗话说的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我们不会去侵害他人的权益,但也不代表别人不会侵害我们的利益。上网的时候,个人的真实信息都是需要保密的。
Ⅳ 怎么把现实社交与网络社交隔离
想要断舍离,先从社交网络开始
杂志在最新的一期杂志中选出了2016年的年度汉字:刷。该杂志解释道:2016年的年度节奏,是刷刷刷。这个结果,智小培相信所有人都不意外。
在这个人人都是“低头族”的时代,刷刷刷是一种全民运动,这一年,对于个人来讲,如果提到刷,人们能最快想到的“宾语”是手机,每个人都在刷,无时无刻。
就在这“刷刷刷”之间,我们的生活,变得急促而迷茫。
文|若杉
职场人刷邮箱、刷工作群,看看客户的回复邮件有没有收到,老板的新指示有没有漏读;家庭主妇刷朋友圈,除了晒娃、晒悠闲,也顺便看看,生活的另一面,有没有自己错过的精彩;连年幼的孩子们也在刷,看看老师有没有布置新的作业,同学是否推荐了新的游戏……
手机俨然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几乎代替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底层的“生理需求”,成为了新的底层需求。
这停不下来的“刷刷刷”的姿态,在满足了人们极速获取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愈发刷出了焦虑,刷出了迷茫。
01
你是如何在“刷刷刷”间,变得焦虑的?
移动互联网的美妙之处在于,将整个世界,用一个小小屏幕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以往要费力跑几个书店才能买到的好书,分分钟可以下载于手机屏幕;以往需要等到明天通过报纸才能读到的新闻,在分秒间通过微信、微博传给了每个人;以往数年都见不到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在瞬间通过微信,重新续上了彼此的链接。
我们仿佛无所不能,信息也好、社交也罢,都通过一个简单的“刷”的动作得以实现,却也在这种简单与便捷中焦虑不断升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期望)与自我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最终将引发焦虑。当所有的信息以一种平面且极速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难免有一种虚妄的全能感产生:我可以读更多的书,知道更多的事儿,挣更多的钱。
可是,那个“更多”究竟是多少?知识是学不完的,书是看不完的,钱也是赚不完的。误以为自己全能,可以扛下所有事,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期许,当能力与现实间有了不可逾越的差距,焦虑,便是注定的结果。
前方总有目标,成绩没有终点,怎会不焦虑?
这样的时刻,若能在自我期望与自我现实中找到些许平衡,知道自己能力有几分,又究竟想要做到几分,焦虑才有了解决的出口。
02
越“刷”越迷茫?
罗洛·梅在《焦虑的意义》中说:“隐性的焦虑就是人们不断的强迫自己分散注意力,逃避无聊,避免孤独,直到“困扰”本身成为问题。”
这句话,几乎精准的描述了我们刷微信的心理动机。“刷刷刷”不会解决焦虑,反而越刷越焦虑,越刷越迷茫。
你刚刚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想要大刀阔斧一番,一刷朋友圈,发现别人早已月薪十万,在金钱与职业规划之间摇摆,你迷茫了。
你刚刚下定决心做个全职妈妈,陪伴孩子成长,却见闺蜜一身职业套装,妆容精致的模样闪着耀眼的光,家庭与事业之间做选择,你迷茫了。
你刚刚下定决心走一条渴望已久的路,朋友圈里一篇文章“年轻人,你凭什么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让你犹豫了,在理想与现实间,你迷茫了。
倒是那些不刷朋友圈,坚持一个“小目标”的人们,活得安心许多。
有一次,几个朋友见面,个个顶着黑眼圈,抱怨每天睡前跟“中毒”似得必须刷刷手机,上上淘宝,然后就停不下来的时候,一个朋友惊讶的说:“我说梦话都快变成英语了,你们还有时间刷手机?”这位朋友,刚刚跳槽到外企,英语是硬伤,于是,最近开始了疯狂的密集追击,“刷刷刷”的日子,于她而言,太过奢侈。
当一个人的生活中充斥着清晰地目标和对未来的期许的时候,不会忍心在“刷刷刷”中消磨时光。
03
如何停止“刷刷刷”?
“刷刷刷”的生活,结果太多,过程太少,焦虑太多,从容太少,有几个建议,帮你停止这样的日子,不妨一试。
1、每天确定几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回微信。可以是早、中、晚开始工作前各一个时间段,既不会耽误急事,也不必时时看微信,生怕错过了什么。
2、增加“真实社交”。当有好友畅聊、或是依伴在爱人身边的时候,刷微信的时间自然少了。如果没有这样的亲密关系,不妨试着主动约朋友喝杯咖啡,打一场球,既能停止“刷刷刷”,还能在酣畅淋漓间,感受一份真实。
3、培养一两种自己的兴趣爱好。男生看球、女生逛街时玩微信的时间自然减少,所以,控制“微信成瘾”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更有趣儿的事儿。
4、善用培养专注力的APP。有一些APP,比如“番茄钟”、“潮汐”等,可以设置时间段,清晰的记录专注工作的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手机上的其它APP自动关闭。如果有意克制“刷刷刷”,不妨尝试用这些APP做辅助。
5、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小目标。哪怕是每天多读几页书,少坐一站地铁,或者只是早起给自己做一顿美妙的早餐,想做的事情多了,在“刷刷刷“中消磨的时光自然就少了。
6、关机断网。如果以上方式都不行,建议采用终极解药,偶尔的“切断”不会让你与世界隔离,反而能在清净间看清自己,也是美事儿一件。尤其推荐晚睡强迫症宝宝。
“刷”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在快节奏生活中获得某种目标的方式,但“刷”因为太过快捷,目标太过单一,鲜有美感。所以,在低头“刷刷刷”的时候,别忘了,抬头间,还有许多的美需要你用心雕琢、悉心浇灌才能得到。
想要断舍离,先放下手机,远离社交网络吧。
Ⅳ 为什么我们想要远离社交软件
以前,我一直在为那些重视数据的人感到羞耻。自从加入朋友圈、微博后,我评论了那些我不认识的人,根据他们的粉丝的数量,根据他们收集到的喜欢和转发的多少来判断受欢迎程度,并感觉到被一个有大量追随者的人喜欢或转发的喜悦。这些指标,我知道,基本上是不相关的。但什么时候开始流行预测质量?然而,这些几乎违背了我的意愿,对我们的生活施加了压力。其实社交软件在无意中训练用户将数字视为货币,就像许多实验老鼠渴望得到奖励的小球一样。
面对面交流是多久以前了呢?
所以,值得一问的是:如果这些数字消失了怎么办?那么使用微博会有什么感觉呢?中国的微博一定程度上也相当于国外的Twitter,这些问题最近促使伊利诺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新媒体的艺术家兼助理教授本杰明·格鲁厄(Benjamin Grosser)创建了Twitter“Demetricator”,这是一个浏览器扩展,从平台上删除了所有可见的指标。这是格罗斯曼对社交媒体体验重新塑造的最新尝试。
2012年,他开发了一个类似的工具——部分政治声明,部分是Facebook的艺术项目。它删除了用户屏幕上的每一个统计数据;他们不能再看到任何帖子的数量,包括他们自己的,收到的,或者其他用户的朋友的数量。格罗斯尔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使用经历的反应中,建立了这一第一种行为。
2014年,他在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表示:“有时候,我更关注数字,而不是内容本身。”其他人似乎也同样关注这种思维习惯。在该扩展推出后的6年里,它已经被下载了数万次。
Twitter可能比Facebook更能依靠用户的“痴迷”或“不”。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我参加了格劳斯的新“Demetricator”的beta测试,该测试版目前正在向公众发布。我发现它极大地改变了我在Twitter上的经历,无论是可预测的还是令人惊讶的。
为了测试Twitter的Demetricator,我开始启动它,将它挂在我的地址栏上,问我是否想要“隐藏度量”。从“不”到“是”的切换就像在机械房间里扔一个老式的主动力杆。我看到一个空白出现在我的名字下面,作为三个关键指标——“Tweets”、“Following”、“追随者”——消失了。我感到一种诡异的平静:我那微不足道的追随者不再嘲笑我了。没有必要担心增加。下面的每条推文都是“回复”、“转发”和“喜欢”的图标。如果这条推文至少收到了其中一个,那么这个数字就会出现一个很小的点。
或许我们的社交软件也需要这样一个挂件,让我们单纯的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盲目在意所谓的数字。
Ⅵ 长期远离社交网络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生活还是那样。但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可能变了。因为远离人群的时候,你才能看清人。远离了庐山,你就看清了庐山。因为你是局外人,看得清。我长期远离网络之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感觉自己更加清净了而已。
Ⅶ 如何戒掉社交网络
一、除了工作和学习的社交、其他的统统删除软件和不进入,
二、用闲下来的时间做好安排学习或工作
三、有时间多和自己业务和工作中的优秀人士交流探讨。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和工作能力,实现自我最大价值。
总之、远离八卦、做好实实在在的自己。
Ⅷ 我们是否应该淡出甚至远离社交网络
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一个人的孤独程度与他上社交网络发状态的频率成正比"。我感觉我们离机器越近,离人就越远。就连手机也换成只有打电话和发短信功能的。首先是觉得耽误时间和学习,其次是发现不上好像也不缺什么。我与真正的好朋友很少在qq上聊天,有手机联系就够。
Ⅸ 网上交友有弊端,我们要远离网络。这个叛断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错的。是逻辑上的错误。网上交友只是网络的一部分。不带表这个网络。是逻辑上的错误。如果说:网上交友有弊端,我们要尽量远离网络交友。这就对了
Ⅹ 怎么戒掉社交网络
有自己的工作理想和追求,也就不会在无聊的社交网络里面沉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