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避免将“网络正义”变成“网络暴力”
网络世界属于一个虚拟世界,因为和他人都素不相识,所以更会肆无忌惮,变得更加的随心所欲。会卸去自己的伪装,把网络平台当做泄愤的出口。
三、要避免将网络正义变成网络暴力 ,就不要轻易的评价,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手中的利刃
要知道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在不知道情况的时候千万不要随意的去作出评价,千万不要让自己的评价成为他人的利刃。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心态,觉得他人都随意发表自己的,评论那么自己也可以随意的发表,毕竟法不责众。千万不要抱着法不责众的想法,这种想法只会助长那些网络喷子和水军的气焰。
Ⅱ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
我觉得网络暴力真的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骂你。而且他们骂的特别没有道理,只是为了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而已。我真心觉得网络上给他人评论的人一定要实名制,这样有些言论就不会说出来了,而且只要说出来言论就要为自己的话负责任。我觉得网络暴力越来越少,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的心情才会越来越好,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抑郁症的人了。我真的希望不要再有网络暴力了,因为语言的伤害真的是非常恐怖,给自己和他人一个舒服的空间吧,也希望这个社会能越来越和谐。
Ⅲ 如何看待现在的网络暴力
我觉得网络暴力真的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很多人也没有见到过你,只是因为一件普通的事情,然后就在网络上对你大肆的谩骂,说一些特别不堪的话。
所以我觉得网络后面的那些键盘侠其实是特别不好的,我觉得大家都应该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然后再去品牌,一个人如果仅仅是依靠他们一件特别小的事情就去说的话,我觉得这样是特别不对的。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在网络上积点口德,然后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去评判一个人评判一件事情,不要随意的就发表自己的言论,我觉得这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
Ⅳ 网络暴力的危害与应对方法
网络暴力防治对策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并非一个新兴概念,事实上,早已有国家提出并推行这一制度。当前国内的某些网站也开始尝试自主实行实名制,然而却颇受质疑。争论的焦点归纳而言就是,个人信息的安保、民意反馈的限制、全面监管难度以及基层网吧对于上网身份核对把控的严格度。
第一是对于“网络实名制”的准确理解问题。有的人误以为网络实名制就是必须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应用真实姓名,而实际并非如此。这一想法应当归属于“前台实名”的种类,但应用更为广泛的一种模式是“后台实名”,即网民可以自定义自身的网络虚拟世界用户名,但是网络技术后台可以查阅到该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信息,这与写作中的笔名有所类似,但与其不同的是还附带了技术和法律限制。这是为了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确保只有在合理合法手段的背景下,个人信息才能被查阅。
第二是民意反馈受限的问题。首先应该正视的一点是,真实的民意所向并不畏惧公开表达,实名制恰恰能够预防借由民意达到不法目的的情况出现。目前国内已有关于政府职能履行和官员贪腐的民意监管反馈渠道,但进一步完善来说,还可以建立非实名的网络举报论坛,以保障舆论监督的质量和举报主体的安全,这一构想无论是技术支持还是相关法规而言,都是可以实现的。第三,网络实名制的监管问题,就当前的技术水平而言,实现监管的难度并不大,譬如通过技术手段将上网门槛调整为实名制申请,否则无法进行浏览之外的网络活动。
(二)实施有效监督机制
对于网络暴力问题,有的学者错估了其严重性,导致出现了一种当前立法已经足以应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论调。事实上,网络暴力的法律约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方式也并不只局限在如何进行暴力发生后的救济。而是应当建成一套完善的预防网络暴力、控制其暴力行为和暴力行为后救济的法律体系。由此纵观当前的国内立法,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的落脚点都在于暴力行为后救济上,对于预防和控制的法规设置尚属空白。解决问题的最优模式应当是进行足够的预防和事态控制,而非在发生后进行补救。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不得不承认,网络暴力的预防离不开公民道德培养。网络暴力的产生来源一般是心理问题,常常是日常生活中的消极情绪累积而导致的。因此,必须要开展道德,特别是网络道德的针对性教育,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素质水平。
第一,必须要打造符合科学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网络道德教育不是机械化的生搬硬套道德理念,而是应当结合网络实际现状和社会环境,进行针对性的道德评判,以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第二,综合社会各界力量,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存在,因此,社会必须要形成较为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网络法制环境和道德氛围,助力网络道德教育。
第三,打造网络教育社区。网络虚拟世界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暴力的本质就是一种个人依附于群体进行情绪宣泄的后果,消极情绪的集合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破坏效果,因此,个体乃至群体的理性意识提升是对于网络暴力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这对于网民自身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