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包括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包括:
1.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的办法,让生态休养生息。要重点实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上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区、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黔桂喀斯特地区等生态修复工程。
2. 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要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增加生态空间,减少工业空间、农产品生产空间、农村建设空间,通过空间规划的编制,全面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将开发空间的控制落地上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信息。将国家重要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建设三江源、祁连山等一批国家公园。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推动城镇化向集约式转变。
3.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要扎实推进荒山荒地造林,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工矿废弃地、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以及其他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建设绿道绿廊,使城市森林、绿地、水系、河湖、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4.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好全面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退牧还草力度,保护治理草原生态系统。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加强森林保护。
5. 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在重金属污染区、地下水漏斗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②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网基本形成是否正确
本报北京5月24日电 (记者孙秀艳)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透露,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已基本形成,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成效显着,国际履约工作持续深化,全社会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我国生物多样性退化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当日,环境保护部还联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5版》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据介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理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陈吉宁认为,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更好地发挥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的协同效应,努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设立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旨在以保护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福全球民众。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启动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目前,全国保护网络基本形成,各类陆域保护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提前完成了到2020年达到17%的目标。
③ 如何建立监测网络
根据各国生物多样性区划的结果,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完善并形成统一的国家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可及时了解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并预测发展趋势,为决策者和管理者及有关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时,该系统可以促进国内信息的广泛交流和使用,还可以加强与国外的信息交流。哥斯达黎加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已率先搞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这个研究所已开始对物种进行全国性综合调查,把每一物种的名字、位置、保护状况及潜在的商业用途都被收录进计算机。使用此计算机目录,研究人员能够在新描述的野生植物物种中寻求可能的化学用途。
例如,不受虫害或无真菌成长的植物,可能含有昆虫外避剂、成氏抑制剂或抗生素作用的天然化学品。这个发现对于农业化学制品、制药或生物技术公司来说是很有价值的。研究所的第一大客户是世界上最大的药品制造商默克公司,它有过从自然资源中开发出药物的成功历史。为了换取研究所的植物、昆虫和微生物样品,默克公司同意付给研究所100万美元,以及从默克公司最终开发出的任何产品的销售中提成。默克公司和研究所都希望样品中发现的有用化学品今后能够在实验室中合成而不是从森林中获取。部分研究收入将交给哥斯达黎加国家保护区系统用来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像许多热带国家一样,哥斯达黎加缺少能鉴别物种并进行分类的科学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采用以下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雇用当地人并把他们训练成现场采集人员,为全国生物多样性调查做些昆虫标本的初步鉴定工作。第一批共16名“候补分类学家”于1989年进入现场。在头6个月里,他们采集的昆虫的标本数量是过去100年哥斯达黎加全国收集量的4倍。这些“候补分类学家”包括从前的家庭妇女、农民、农场主、中学生以及国家公园的警卫等。标本从现场送往研究所,在那里由见习保管员进行分类。而后,请来国内专家确认其鉴定并作出初步分类。最后,请来国际专家确认鉴定并作出明确的分类学分析。
使当地居民参与保护计划的制订和管理,能够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以下几个问题:不平等、无知和政策及经济体制的失败。地方参与往往可导致政策的变革和更公平的资源分配。
印度尼西亚的阿法克山自然保护区就采取了上述的管理方法。它是由印度尼西亚森林保护和自然保护理事会以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提出的方案。保护区的目的是:维护一个自然再生的雨林,允许按传统方法使用森林而使当地居民受益,使保护区成为区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提高当地的环境意识和科研水平。保护区开发的各个方面,都来自上述理事会和当地政府之间一系列会议达成的一致意见。
目前共有13个村级的管理委员会,当地居民通过管理委员会参与关于界限规定和未来计划的决策。结果,保护区的每一个土地所有者都书面同意支持那些规定。事实上,土地所有者起着“卫兵”的作用来维护保护区的界限并控告违反规定的行为。阿法克山保护区的管理是有希望的,但说它对生物多样性有持久的保护作用则为时过早。1990年世界银行一份关于热带地区试图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的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18个项目的审查报告使乐观情绪降了温。该审查发现了这样几个不多的例子:从保护区项目中受益的人正是对保护区造成威胁的个人或集团。尽管如此,在保护区的管理中让地方参与的主意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