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网络语言“马甲”是什么意思
马甲的定义
一个现实人在同一论坛注册多于2个(含2个)ID并同时使用时,常用的或知名度较高的那个ID一般称为主ID,其他ID称为马甲ID,简称马甲。
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人性格的多面性,马甲是网络虚拟社会普遍存在、不可消除的一种现象。马甲的存在,使网络比现实社会更接近人性,也更具吸引力。
马甲按其状态分为以下四类:
1 曝光马甲:指大多数普通网友知道其主ID是谁的马甲。曝光马甲又分为主动曝光马甲和被动曝光马甲。前者是由主ID主动声明的,比如因主ID被盗、被封、忘记密码或纯为娱乐,于是注册新马甲一领;后者多属使用不当,把马甲穿破,被网友发现,不得不承认或默认的。
2 限制级曝光马甲:指在特定的圈子里曝光但并不为广大普通网友所知的马甲,此类马甲较适用于发展帮派队伍,团结自己人,打击异己。
3 疑似马甲:指被大多数普通网友怀疑为某主ID的马甲却不能证实的ID。此类ID若以科学的严谨态度来说,还不能称为马甲,但在无风不起浪的捣乱份子来看,仍可称为马甲。
4 私密马甲:指除了使用者本人暂时无人知晓其主ID的马甲。
马甲按其功能又分为以下五类:
1 造势型马甲:或是用于顶自己和朋友的贴以造成祖国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或是用于掐敌人的贴给对手造成百万雄兵过大江和草木皆兵的心理压力。
2 造反型马甲:一种是当自己的主ID已在网友中形成固定的完整形象时,用这类马甲发表另类见解,此为造自己反型;一种是当自己的主ID已形成固定的朋友圈时,用这类马甲发表反对甚至诋毁主ID朋友的观点,此为造朋友反型。
3 条理型马甲:这类马甲很可能分不出哪个是主ID哪个是马甲,该类马甲的主人一般条理过于清晰,一个ID用来谈经济,另一个ID用来谈文艺;再一个ID用来写写生活感悟,等等等等,每件马甲各司其职。
4 起死回生型马甲:就是主ID已死,用马甲上阵。
5 娱乐型马甲:纯粹娱人娱己,捣乱搞笑的马甲。
马甲的常用战术
1 瞒天过海:这是马甲的最常用战术,好比蒙面大盗草上飞身穿夜行衣来无影去无踪。
2 围魏救赵:当主ID被围攻时,可使用马甲直攻匪首,使其疲于应战,以解主ID之围。
3 趁火打劫:看哪个贴子够热,用一堆马甲进去混分,赚点儿是点儿。
4 无中生有:用马甲造个谣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啊~~~~
5 笑里藏刀:最适用于造朋友反型马甲,主ID一副拳拳赤子之心,等你把幼儿园抢糖豆小学时摸女生屁股中学时手淫等等糗事丑事都交待清楚了,再用马甲杀你个回马枪,不死也让你掉层皮。
6 李代桃僵:主ID被围攻时,可用马甲上窜下跳吸引敌人的注意力,马甲被骂死无所谓,主ID安全最重要。
7 借尸还魂:这个往往是砖手常用,没办法,砖手难免阵前亡,死则死矣,没啥大不了滴,再注册一件新衣还是一名砖手。
8 抛砖引玉:用马甲惹恼对手,使其口出不逊,即可投诉致其死亡或暂死。嗯,这个叫抛砖引口水更合适.
9 暗渡陈仓:实在打不过,让主ID留给大家一个远去的背影,穿上马甲咱又回来了。
10 指桑骂槐:这种尤其适用于己方为私密马甲,而对方是限制级曝光马甲,骂起来肯定过瘾,让对方哑巴吃黄莲,有苦也说不出。
11 反客为主:晕,马甲玩得太好太投入太出名了,主ID被人忘了。
12 美人计:注册一个性别女的马甲,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13 反间计:死乞白赖是说对方是谁谁谁的马甲,要言之凿凿,就算逼不反他/她的盟友们,也能消耗其一大半的体力。
个人认为,马甲的特征有时还包括:
1.注册时间不长
2.或帖子数较少,或几乎没有主题,或全部是转贴
3.每每吵架贴都及时现身,每每敲边贴都会出现
4.没有朋友或从不和论坛的老前辈之一相识……
B. 李诞《奇葩说》谈键盘侠,遭受网络暴力该如何保护自己
在这个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网络暴力无处不在,有时人躺在家里就莫名其妙中了枪。社会上因为爆网络暴力引发的悲剧也时常发生。
所以在网络时代,遇到网络暴力如何好好保护自己,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能力。个人认为,在遭到网络暴力的时候,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第三。如果事态严重,可以诉诸法律
现在网络安全法已经出台了,而且越来越健全了。如果网络暴力确实很严重。完全可以求助法律。这是对那些不负责任的键盘侠最好的惩戒手段。
不过,最后要提醒大家一点:我们网络上不管是发朋友圈还是写文章,记住一句话:瓜田李下避嫌疑。
C. 网络暴力行为对明星的影响有多大
网络暴力对普通人的影响比较大明星的话都有自己的团队,而且明星的话不太看网上的东西,但是对于一些形成规模的网络暴力和网络影响还是有影响的,主要体现在这样的网络暴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只有上规模的网络暴力才会对明星级别的明星产生影响,而普通人一两个人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说普通人遭受网络暴力的抵抗能力更差,明星的话,当有成千上百的人攻击明星的时候才会伤害到明星,举个例子,比如说王宝强和马蓉事件就对明星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影响只是一时的,明星的网络暴力通常明星自己要做错事,然后是被观众抓住把柄,这样的事情才会对明星产生本质的影响,而普通的恶意攻击对明星几乎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伤害。网络暴力对于普通老百姓的伤害更大,只要有那么一两个恶意性的攻击就会对普通的个人有伤害,因为不封人没有明星那么强的安保人员,所以说,普通人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攻击。
让我们携起手来抵制网络暴力,无论是个人还是明星人都不应该受到网络暴力的伤害,让我们共同撑起没有网络暴力的天空,走出如图的网络暴力的森林。
D. 有哪些网络暴力的事例令你咋舌
最近的227呗,p人遗照,谩骂诅咒人全家,直播给人烧纸,网络上骂得那些恶言恶语简直刷新了我的三观,恶毒得让人想象不到。天哪,原来还有人可以骂出那么恶毒恶心的话,也让我窥视到了,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小角落里,人心可以黑暗到什么程度!!!
E. 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应对方法论文
网络暴力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暴力概念界定的暴力行为,“网络”二字恰恰说明了这一暴力行为发生的重要途径,即网络虚拟世界平台。网络暴力这类信息通常具有恶意、攻击性、残忍凶暴等特性,违反了社会道德价值观,也超出了公共行为的基本约束底线。尽管这类信息往往是针对某一事件而言,但其信息内容已经超出了事件客观评价的合理限度。
一、网络暴力概述
(一)网络暴力特征
1.形式特征
人有七情六欲,心情不佳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负面情绪宣泄也是合理的。但是负面情绪的宣泄往往受到来自于社会法规、道德准则和人际交往习惯的约束。而网络虚拟世界给了网民平等的话语权,并且除去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行为约束,因此人们更容易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负面情绪释放,语言文字的暴力就是其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必须承认,目前这一暴力形式在国内网络上几乎随处可见,尤其是各类浏览量较高的网站论坛,语言文字暴力屡见不鲜,事实上,它往往也是各类网络暴力事件的重要组成,它对于网络暴力影响的扩大和危害程度的加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性质特征
谣言是一种子虚乌有的言论,但不得不承认,往往谣言的编造者能够抓住网民的关注焦点,使得谣言迅速铺开,造成严重的影响。网民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谣言的泛滥导致了网民信任感的减退,民众在谣言泛滥的环境中极易出现规模性的恐慌,甚至产生社会动荡。网络暴力多种多样,并非所有都源自于谣言。但与谣言相关的网络暴力则基本都沿循了,“谣言制造者散布谣言,吸引网民进行盲目传播,谋取不法利益”这一规律。不少网络暴力尽管初始与谣言并不相关,但在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谣言不断涌现导致事件真相反而被模糊了。当某一事件所引发的矛盾变得十分显着时,网民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再是事件的本来面貌,而是实施暴力行为的过程。因此网络暴力事件常常并非仅有一种网络暴力形式,多半是多种形式综合性出现。
二、案例分析以“上海地铁凤爪女”事件为例
(一)“上海地铁凤爪女”事件中网络暴力概述
事件开端是2016年1月2日网友上传的一则视频,网友对视频内容进行了基本概述,大意就是,当日下午,某时尚女郎在上海地铁的一车厢内,拆食泡椒凤爪的零食,并将零食残渣肆意扔向地铁内。周围乘客上前制止其行为,但却遭到对方辱骂,并否认自身行为。同样乘坐该地铁的一位老人旁观后挺身而出,作证女子的不雅行为,反遭到女子的辱骂,态度极为恶劣。
视频拍摄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张某,通过一些渠道联系到本人,对于拍摄视频曝光在网上之后对于视频主人公未来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一开始是没有意识到的。出发点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事情,去评价并且让更多的人关注地铁文明。可是后来其他网友的人肉搜索以及对其造成的谩骂等一系列行为其实并没有在原先臆想之中,在这里还是要对于这件事情进行道歉。
(二)“上海地铁凤爪女”事件中网络暴力诱因
1.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导致网民滥用言论自由
网络世界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虚拟世界,因此对于网民行为的约束能力本就不强。而网络又向网民提供了匿名身份和平等的话语权,导致了对于公民而言,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可以分离开来。社会责任的减弱,话语权的滥用也就越来越严重,最终催生了网络暴力。再者,网络信息技术的超高信息传播效率还带来了“群体极化”的问题,这一种由于某些团体成员的意见倾向,导致相当多的团体成员开始出现意见倾斜,乃至出现极端观点的行为,对于网络暴力的产生是十分关键点。往往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民针对事件进行意见发表,将大部分网民的情绪和舆论导向了消极层面,诱发了网络暴力。
2.乌合之众:集合行为带来的“围攻”现象
正如美国的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所言,“集合行为本质是一种自发式、缺乏合理组织、没有稳定基础结构和难以预判的针对某一刺激或事件的行为,一般都是通过集群、规模性恐慌和时尚等等形式出现。”在他的理念中,网络暴力就是网民在虚拟世界中对于某一事件的集体反应的后果。
按照相关理论,舆论被定义为“社会合意”,舆论的产生本质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某一问题进行广泛探讨最终形成主流意见(即合意)。那么回归到这一案例中,事件酝酿的过程就是微博中的一个人对此进行转发,并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和参与,在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时,对事件的意见也在悄然形成。
三、网络暴力防治对策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并非一个新兴概念,事实上,早已有国家提出并推行这一制度。当前国内的某些网站也开始尝试自主实行实名制,然而却颇受质疑。争论的焦点归纳而言就是,个人信息的安保、民意反馈的限制、全面监管难度以及基层网吧对于上网身份核对把控的严格度。
第一是对于“网络实名制”的准确理解问题。有的人误以为网络实名制就是必须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应用真实姓名,而实际并非如此。这一想法应当归属于“前台实名”的种类,但应用更为广泛的一种模式是“后台实名”,即网民可以自定义自身的网络虚拟世界用户名,但是网络技术后台可以查阅到该用户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信息,这与写作中的笔名有所类似,但与其不同的是还附带了技术和法律限制。这是为了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确保只有在合理合法手段的背景下,个人信息才能被查阅。
第二是民意反馈受限的问题。首先应该正视的一点是,真实的民意所向并不畏惧公开表达,实名制恰恰能够预防借由民意达到不法目的的情况出现。目前国内已有关于政府职能履行和官员贪腐的民意监管反馈渠道,但进一步完善来说,还可以建立非实名的网络举报论坛,以保障舆论监督的质量和举报主体的安全,这一构想无论是技术支持还是相关法规而言,都是可以实现的。第三,网络实名制的监管问题,就当前的技术水平而言,实现监管的难度并不大,譬如通过技术手段将上网门槛调整为实名制申请,否则无法进行浏览之外的网络活动。
(二)实施有效监督机制
对于网络暴力问题,有的学者错估了其严重性,导致出现了一种当前立法已经足以应对网络暴力问题的论调。事实上,网络暴力的法律约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方式也并不只局限在如何进行暴力发生后的救济。而是应当建成一套完善的预防网络暴力、控制其暴力行为和暴力行为后救济的法律体系。由此纵观当前的国内立法,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的落脚点都在于暴力行为后救济上,对于预防和控制的法规设置尚属空白。解决问题的最优模式应当是进行足够的预防和事态控制,而非在发生后进行补救。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不得不承认,网络暴力的预防离不开公民道德培养。网络暴力的产生来源一般是心理问题,常常是日常生活中的消极情绪累积而导致的。因此,必须要开展道德,特别是网络道德的针对性教育,全面提升我国公民素质水平。
第一,必须要打造符合科学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网络道德教育不是机械化的生搬硬套道德理念,而是应当结合网络实际现状和社会环境,进行针对性的道德评判,以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第二,综合社会各界力量,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存在,因此,社会必须要形成较为良好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网络法制环境和道德氛围,助力网络道德教育。
第三,打造网络教育社区。网络虚拟世界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暴力的本质就是一种个人依附于群体进行情绪宣泄的后果,消极情绪的集合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破坏效果,因此,个体乃至群体的理性意识提升是对于网络暴力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这对于网民自身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F. 南京一女子发寻物视频遭人恶意骚扰,你遇到过哪些网络安全问题
南京一女子丢失了自己的手机,所以在网上发布寻物启事,并且附上自己的联系方式。不久,一名男子就联系这名女子,说自己找到了手机,但条件就是满足自己的一些不正当的要求。这名女子很生气,所以不予理会。随后,该名男子添加这名女子的微信,并且不断地发各种骚扰信息。该名女子还认为他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手机,于是很正经地询问手机的型号、颜色等信息,没想到这名男子什么都回答不上来,还一个劲地发骚扰内容,这时女子感觉到自己被骗,于是报警。
二是我在网上和别人就某个事件有言语争论的时候,我发表了与大众不一样的观点,谁知道被很多网友围攻。有的网友只是和我辩论,有理有据地反驳我,但有的网友就开始向我骂脏话,甚至有的网友直接跟我私信,发我的私人照片,而那张照片是我很久以前在网上公开过的,早已经删除了,不知道对方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找到了我的私人照片,然后还配文“这是不是你?”很明显,他已经可以侵入我的软件账号,掌握我一些基本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