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网络ISO七层模型中,每层中可使用的怎样的安全技术
物理层:设置连接密码,设置橱窗。 数据链路层:设置ppp验证、设置交换机端口优先级、mac地址安全、bp守卫、快速端口等等。 网络层:可以设置路由协议验证、设置扩展访问列表、设置防火墙等。 传输层:设置ftp密码,传输密钥等等。 会话层&表示层:公钥密码、私钥密码应该在这两层进行设置。 应用层:设置NBAR,设置应用层防火墙等等。 网络协议设计者不应当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应把通信问题划分成多个小问题,然后为每一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这样做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时限和测试比较容易。协议划分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确保目标系统有效且效率高。为了提高效率,每个协议只应该注意没有被其他协议处理过的那部分通信问题;为了主协议的实现更加有效,协议之间应该能够共享特定的数据结构;同时这些协议的组合应该能处理所有可能的硬件错误以及其它异常情况。为了保证这些协议工作的协同性,应当将协议设计和开发成完整的、协作的协议系列(即协议族),而不是孤立地开发每个协议。 在网络历史的早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共同出版了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参考模型。一台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网络过程包括从应用请求(在协议栈的顶部)到网络介质(底部) ,OSI参考模型把功能分成七个分立的层次。图2.1表示了OSI分层模型。 ┌—————┐ │ 应用层 │←第七层 ├—————┤ │ 表示层 │ ├—————┤ │ 会话层 │ ├—————┤ │ 传输层 │ ├—————┤ │ 网络层 │ ├—————┤ │数据链路层│ ├—————┤ │ 物理层 │←第一层 └—————┘ 图2.1 OSI七层参考模型 OSI模型的七层分别进行以下的操作:第一层 物理层 第一层负责最后将信息编码成电流脉冲或其它信号用于网上传输。它由计算机和网络介质之间的实际界面组成,可定义电气信号、符号、线的状态和时钟要求、数据编码和数据传输用的连接器。如最常用的RS-232规范、10BASE-T的曼彻斯特编码以及RJ-45就属于第一层。所有比物理层高的层都通过事先定义好的接口而与它通话。如以太网的附属单元接口(AUI),一个DB-15连接器可被用来连接层一和层二。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网络链路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定义了不同的网络和协议特征,其中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物理编址(相对应的是网络编址)定义了设备在数据链路层的编址方式;网络拓扑结构定义了设备的物理连接方式,如总线拓扑结构和环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向发生传输错误的上层协议告警;数据帧序列重新整理并传输除序列以外的帧;流控可能延缓数据的传输,以使接收设备不会因为在某一时刻接收到超过其处理能力的信息流而崩溃。数据链路层实际上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介质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层(Logical Link Control,LLC)。MAC描述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如何进行站的调度、发生和接收数据。MAC确保信息跨链路的可靠传输,对数据传输进行同步,识别错误和控制数据的流向。一般地讲,MAC只在共享介质环境中才是重要的,只有在共享介质环境中多个节点才能连接到同一传输介质上。IEEE MAC规则定义了地址,以标识数据链路层中的多个设备。逻辑链路控制子层管理单一网络链路上的设备间的通信,IEEE 802.2标准定义了LLC。LLC支持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的服务。在数据链路层的信息帧中定义了许多域。这些域使得多种高层协议可以共享一个物理数据链路。 第三层 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在源和终点之间建立连接。它一般包括网络寻径,还可能包括流量控制、错误检查等。相同MAC标准的不同网段之间的数据传输一般只涉及到数据链路层,而不同的MAC标准之间的数据传输都涉及到网络层。例如IP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因而可以实现多种网络间的互联。 第四层 传输层 传输层向高层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网络数据流服务。传输层的功能一般包括流控、多路传输、虚电路管理及差错校验和恢复。流控管理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确保传输设备不发送比接收设备处理能力大的数据;多路传输使得多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可以传输到一个物理链路上;虚电路由传输层建立、维护和终止;差错校验包括为检测传输错误而建立的各种不同结构;而差错恢复包括所采取的行动(如请求数据重发),以便解决发生的任何错误。传输控制协议(TCP)是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TCP/IP协议族中的传输层协议。 第五层 会话层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表示层与实体之间的通信会话。通信会话包括发生在不同网络应用层之间的服务请求和服务应答,这些请求与应答通过会话层的协议实现。它还包括创建检查点,使通信发生中断的时候可以返回到以前的一个状态。 第六层 表示层 表示层提供多种功能用于应用层数据编码和转化,以确保以一个系统应用层发送的信息可以被另一个系统应用层识别。表示层的编码和转化模式包括公用数据表示格式、性能转化表示格式、公用数据压缩模式和公用数据加密模式。 公用数据表示格式就是标准的图像、声音和视频格式。通过使用这些标准格式,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系统可以相互交换数据;转化模式通过使用不同的文本和数据表示,在系统间交换信息,例如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标准数据压缩模式确保原始设备上被压缩的数据可以在目标设备上正确的解压;加密模式确保原始设备上加密的数据可以在目标设备上正确地解密。 表示层协议一般不与特殊的协议栈关联,如QuickTime是Applet计算机的视频和音频的标准,MPEG是ISO的视频压缩与编码标准。常见的图形图像格式PCX、GIF、JPEG是不同的静态图像压缩和编码标准。 第七层 应用层 应用层是最接近终端用户的OSI层,这就意味着OSI应用层与用户之间是通过应用软件直接相互作用的。注意,应用层并非由计算机上运行的实际应用软件组成,而是由向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资源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组成,这类应用软件程序超出了OSI模型的范畴。应用层的功能一般包括标识通信伙伴、定义资源的可用性和同步通信。因为可能丢失通信伙伴,应用层必须为传输数据的应用子程序定义通信伙伴的标识和可用性。定义资源可用性时,应用层为了请求通信而必须判定是否有足够的网络资源。在同步通信中,所有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都需要应用层的协同操作。
Ⅱ 三层交换机怎么设置
导语:第三层交换机既能像二层交换机那样通过MAC 地址来标识转发数据包,以下我为大家介绍三层交换机怎么设置文章,仅供参考!
三层交换机确实具有一定的路由功能,它可以实现不同的子网连接功能,但是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它的路由功能相对路由器来说还是要弱许多的,而且三层交换机只能使用一个网络。
而且通常只是局域网子网之间的互联,并不能把局域网与广域网,或者互联网连接起来,因为三层交换机所支持的路由协议非常有限,毕竟这不是它的主要功能。我们知道,在局域网上,二层的交换机通过源MAC 地址来标识数据包的发送者,根据目的MAC 地址来转发数据包。 对于一个目的地址不在本局域网上的数据包,二层交换机不可能直接把它送到目的地,需要通过路由设备(比如传统的路由器)来转发,这时就要把交换机连接到路由设备上。如果把交换机的缺省网关设置为路由设备的IP 地址,交换机会把需要经过路由转发的包送到路由设备上。 路由设备检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和自己的路由表,如果在路由表中找到转发路径,路由设备把该数据包转发到其它的网段上,否则,丢弃该数据包。专用路由器昂贵、复杂、速度慢、易成为网络瓶颈,因为它要分析所有的广播包并转发其中的一部分,还要和其它的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而且这些处理过程都是由CPU 来处理的(不是专用的ASIC )。
第三层交换机既能像二层交换机那样通过MAC 地址来标识转发数据包,也能像传统路由器那样在两个网段之间进行路由转发。传统路由器采用软件来维护路由表,而三层交换机是通过专用的ASIC芯片来处理路由转发的。与传统路由器相比,第三层交换机的路由速度一般要快十倍或数十倍。
大家都知道,路由器可以连接企业局域网和广域网(如因特网),但却忽略了一路由器的另一个应用,那就是它的局域网连接功能。路由器的广域网连接可参见拓扑图图和三层交换机的路由连接图。
路由器的作用因不同的路由器类型而定,我们常说的.路由器通常是指边界路由器,就是位于不同类型网络的边界,如拓扑图图和三层交换机的路由连接图所示。还有一种路由器。
它设计的目的就不是用于不同类型网络的连接,而是用于同为局域网的不同局域网或不同子网之间的连接,这就是中间节点路由器。它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它与三层交换机的路由连接图相比,只是用中间节点路由器接替了原来的三层交换机。
边界路由器处于网络边界的边缘或末端,用于不同网络路由器的连接,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路由器的类型。如前面介绍的互联网接入路由器和后面要介绍的VPN路由器都属于边界路由器。这类路由器所支持的网络协议和路由协议比较广,背板带宽非常高,具有较高的吞吐能力,以满足各类不同类型网络(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互联。
而中间节点路由器则处于局域网的内部,通常用于连接不同局域网,起到一个数据转发的桥梁作用。中间节点路由器更注重MAC地址的记忆能,要求较大的缓存。因为所连接的网络基本上是局域网,所以所支持的网络协议比较单一,背板带宽也较小,这些都是为了获得最高的性价比,适应一般企业的随能力。
它与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相比,在路由功能上肯定比三层交换机的强,但在局域网这种数据交换频繁的网络中,采用中间节点路由器来进行局域网的连接,网络性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总的来说,如果所连接的局域网或子网较多、网络互访不是很频繁、路由较复杂的环境中,最好采用中间节点路由器连接方案。但在少数子网连接、网络间互访频繁的环境中,最好还是采用三层交换机连接方式。而且还可节省设备投资,因为三层交换机不仅具有满足应用需求的路由功能,还可当作交换机用,连接许多网络设备。
Ⅲ 网络基础-传输层, 网络层数据链路层
同轴电缆: 半双工通讯;
集线器: 类似同轴电缆, 半双工通讯;容易冲突;
网桥: 两个接口, 通过自学习记录每个接口侧的 mac 地址;从而起到隔绝冲突域的作用;
交换机: 相当于接口更多的网桥, 全双工通讯;
路由器: 可以在不同网段之间发送数据, 隔绝广播域;
IP地址的组成:
IP地址有两部分组成: 网络标识(网络ID, 网段), 主机标识( 主机ID);
如何避免浪费IP资源?
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 一条传输介质上(比如网线), 可以有多条信道;
单工通信: 信号只能往一个方向传, 任何时候不能改变信号的方向;
半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双向传播, 但是必须交替进行, 同一时间只能往一个方向传播;
全双工通信:信号可以同时双向传播;
数据帧:数据链路层
如何确保一个数据帧的完整性:
帧的尾部有FCS标识符是根据帧首和帧尾计算得来的, 在获得一个帧数据后帧首帧尾根据计算计算如果值等于FCS则数据帧完整, 去掉帧首帧尾即可获得中间的数据buffer;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MTU)大小为不超过1500个字节,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传输层的数据段最大为不超过1460字节;(网络层的首部最小20个字节, 传输层首部最小20个字节, 因此传输层的数据段最大为1460);
ping 的几个用法:
通过tracert, pathping ip地址的方式, 可以查看途径的路由器;
TTL : Time To Live(生存时间) 每经过一个路由器值就会减1; 为0时数据包不再传输;
端口:
UDP首部中端口是占用2个字节(因此其取值范围是0-65535);
防火墙可以可以设置开启/关闭某些端口提升安全性;
常用命令:
传输层的两个协议
TCP: 传输控制协议;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的数据格式:
TCP标志位的作用:
如果数据超时或者收到三次确认都会重新发送保证数据完整性;
主要是通过ARQ(自动重传技术-超时重发)+滑动窗口协议实现(例如一次可以接收4个数据包, 就是一个缓冲区的设置);
另外通过SACK(选择性确认)来告诉发送方哪些数据已经接收到哪些数据丢失, 这样TCP就只发送丢失的部分即可;
如果接收方的数据缓冲区已经满了, 而发送方还在不停的发数据, 则需要进行流量控制;如果不进行控制则接收方只能将大量的数据包进行丢弃, 造成的大量的网络资源浪费;
什么是流量控制?
让发送方的发送速度不要太快, 让接收方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处理和接受数据;注意这个概念是指点对点之间;
原理:
通过确认报文中的窗口字段来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发送方的发送窗口大小不能超过接收方的窗口大小;
当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窗口为0时则不再发数据;
特殊情况:
刚开始接收方发送了0窗口报文给发送方, 然后发送方停止了发送数据;
后面接收方有空间了, 发送了非0窗口报文给发送方结果报文丢失了;
则接收方和发送方陷入循环;
解决方案: 发送方收到0窗口报文的时候停止发送数据, 同时开启一个定时器, 隔一段时间发送测试报文取询问接收方窗口的大小, 如果仍然收到0窗口报文则重新刷新启动定 时器;
链路的吞吐量在过载的时候会导致拥塞;直观的理解为, 一条路可以同时供100辆车100km/h通过, 但是当有200辆车的时候估计只能以50km/h通过, 当有300辆车时估计会堵的动不了;
拥塞控制是指避免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 避免网络中的路由器或者链路过载;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 涉及到所有的主机, 路由器; 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注意区分流量控制是点对点之间的;
几个缩写:
MSS: 每个段最大的数据部分大小, 在建立链接是确定;
swnd: 拥塞窗口;
rwnd:接收窗口;
swnd:发送窗口; swnd=min(swnd, rwnd);
拥塞控制思路:
慢开始(慢启动)-拥塞避免- 快速重传-快速恢复;
a. 慢开始 :
b. 拥塞避免 :
c. 快重传 :
d. 快恢复 :
e. 用图片表示拥塞控制
状态解读:
Closed: Client处于关闭状态;
Listen: Server处于监听状态, 等待Client链接;
SYN-RCVD: 表示Server收到SYN报文, 当收到Client的ack报文后进入ESTABLished状态;
SYN-SENT: 表示Client已经发出SYN-SENT报文, 等待Server的第二次握手;
ESTABlished: 已经建立链接;
TCP建立链接前两次握手的特点:
ACK和ack的区别:
大写的ACK(Acknowledgement)是标识位, 可以通过它标识包的性质, [ACK] or [SYC] or [FIN] .
小写的ack(Acknowledgement Number), 是确认号。 即收到seq=x 的数据包后,回复 ack=x+1 的确认。
状态解读
FIN-WAIT1: 表示向主动断开, 向对方发送了FIN报文后进入FIN-WAIT1状态;
CLOSE-WAIT: 表示等待关闭, 当对方发送FIN报文给自己,会回应一个ACK报文, 同时进入CLOSE-WAIT状态, 此状态下如果仍然有数据发送给对方则会继续发送, 如果没有数据发给对方,则发送FIN给对方;
FIN-WAIT2: 主动方收到对方的ACK报文后就会处于FIN-WAIT2状态然后等待对方的FIN报文;
LASK-ACK: 被动一方在发送FIN报文后处于LAST-ACK状态, 收到主动方的ACK报文后就进入CLOSED状态;
TIME-WAIT: 主动方收到对方的FIN报文后回复ACK报文给对方并进入TIME-WAIT状态, 等待2MSL时间后进入CLOSED状态;
如果在FIN-WAIT1状态下同时收到对方的FIN和ACK报文则直接进入TIME-WAIT状态, 无需经过FIN-WAIT2状态;
CLOSED: 关闭状态;
CLOSING: 一种比较罕见的状态, 表示发出FIN报文后没有收到对方的ACK报文反而也收到了FIN报文,即双方几乎同时发送FIN报文时就会进入CLOSING状态;表示双方都在进行关闭链接;
细节补充
为了提高重传的性能; 可靠性传输是在传输层进行控制的;
这个取决于系统的设置, 例如有些系统在重新传输5次后仍然不能成功, 就会发送reset报文( RST )断开TCP链接;
三次握手的目的: 防止服务器端一直等待, 浪费资源;
如果改成两次握手会出现的情况: 假如client客户端第一次发送的请求报文段, 因为网络延迟的原因, 在释放链接后才到达服务器端, 本来这是一个应该失效的请求链接, 但是server端收到这个请求后会误认为这是client发送的新的链接请求, 于是sever端就会再次给client发送确认报文然后建立链接, 等待client发送数据过来, 这样的话, server端就会一直处于链接状态等待;
采用三次握手的方法可以防止上述情况发生:例如上述情况, client没有向server发出确认, server端收不到确认就知道client不是建立链接;
另一种解析的思路 : client和server建立链接是为了相互交换数据, 所以得确保自己和对方的数据收发功能都处于正常状态;
第一次握手: server端可以确认自己的接收功能和client端的发送功能正常;
第二次握手: client端可以确认自己的发送和接收功能都是正常, 并且server端的接收和发送功能都是正常的;
第三次握手: server端确认自己的发送功能和client的接收功能正常;;
第三次握手的时候server处于SYB-RCVD状态, 如果等不到client端的ACK, server端会再次发送ACK+SYN包, 如果多次发送后仍然等不到client的ACK包, 则server端发送RST包, 强制断开链接;
有必要, 而且不能省去, 原因如下: 假如Client在发送ACK报文后立即进入了断开状态, 然后因为网络状态Server端没有收到这个ACK报文则会重发FIN报文给Client, 则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如下:
a. Client端没有反应, Server重复尝试发送FIN给Client, 浪费资源;
b. Client刚好有个新的应用分配了同一个端口, 新应用本是想建立链接, 结果收到FIN报文后就会进入断开链接操作;
e
Ⅳ 路由器怎么设置网速才能快!
方法如下:
1、首先用管理员账户登录无线路由器,点击“网络设置”的图标。
(4)网络数据层怎么设置扩展阅读:
路由器(Router),是连接因特网中各局域网、广域网的设备,它会根据信道的情况自动选择和设定路由,以最佳路径,按前后顺序发送信号。 路由器是互联网络的枢纽,"交通警察"。目前路由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已成为实现各种骨干网内部连接、骨干网间互联和骨干网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业务的主力军。
路由和交换机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机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机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说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路由器(Router)又称网关设备(Gateway)是用于连接多个逻辑上分开的网络,所谓逻辑网络是代表一个单独的网络或者一个子网。当数据从一个子网传输到另一个子网时,可通过路由器的路由功能来完成。
因此,路由器具有判断网络地址和选择IP路径的功能,它能在多网络互联环境中,建立灵活的连接,可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分组和介质访问方法连接各种子网,路由器只接受源站或其他路由器的信息,属网络层的一种互联设备。
路由器是一种多端口设备,它可以连接不同传输速率并运行于各种环境的局域网和广域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路由器属于O S I 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指导从一个网段到另一个网段的数据传输,也能指导从一种网络向另一种网络的数据传输。
第一,网络互连:路由器支持各种局域网和广域网接口,主要用于互连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不同网络互相通信;
第二,数据处理:提供包括分组过滤、分组转发、优先级、复用、加密、压缩和防火墙等功能;
第三,网络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路由器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错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所谓“路由”,是指把数据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和动作,而路由器,正是执行这种行为动作的机器,它的英文名称为Router,是一种连接多个网络或网段的网络设备,它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翻译”,以使它们能够相互“读懂”对方的数据,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
Ⅳ 网络 分层
很多人都把TCP/IP理解为TCP和IP,其实不是。TCP/IP其实是一个协议族群包括了TCP协议,UDP协议,IP协议,DHCP协议(动态IP),SSH(远程登录协议),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PPP协议(点对点通信协议)。
TCP/IP 模型也是分层模型,分为4 层。OSI/RM 模型与TCP/IP 模型的参考层次如图所示:
当用户通过http发起一个请求时,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的相关协议依次对该请求进行包装并协带对应的首部,最终在链路层生成以太网数据包,数据包通过物理介质传输给对方主机,对方接收到数据包后,再一层一层地采用对应的协议进行拆包,最后把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去处理。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流就是指不间断的数据结构,当应用程序采用 TCP 发送消息时,虽然可以保证发送的顺序,但还是犹如没有任何间隔的数据流发送给接收端。TCP 为提供可靠性传输,可以进行丢包时的重发控制,还可以对次序乱掉的分包进行顺序控制的机制。此外,因为TCP 作为一种面向有连接的协议,只有在确认通信对端存在时才会发送数据,从而还具备“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提高网络利用率等众多功能。着名的三次握手就是指建立一个 TCP 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总共发送三个包以确认连接的建立,而终止TCP连接就是四次挥手,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四个包以确认连接的断开。
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是TCP/IP 模型中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面向事务的简单不可靠信息传送服务。UDP 协议基本上是IP 协议与上层协议的接口。UDP 协议适用于端口分别运行在同一台设备上的多个应用程序中。与TCP 不同,UDP 并不提供对IP 协议的可靠机制、流控制以及错误恢复功能等,在数据传输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由于UDP 比较简单,UDP 头包含很少的字节,所以比TCP负载消耗少。UDP 适用于不需要TCP 可靠机制的情形,比如,当高层协议或应用程序提供错误和流控制功能的时候。UDP 服务于很多知名应用层协议,包括网络文件系统(Network File System,NFS)、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域名系统(DomainName System,DNS)以及简单文件传输系统(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TFTP)。
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IP是在TCP/IP 协议中网络层的主要协议,任务是根据源主机和目的主机的地址传送数据。为达到此目的,IP 定义了寻址方法和数据报的封装结构。第一个架构的主要版本,现在称为IPv4,仍然是最主要的互联网协议。当前世界各地正在积极部署IPv6。
面向有连接型 :在发送数据之前,需要在收发主机之间建立一条通信线路。在通信传输前后,专门进行建立和断开连接的处理,可以避免发送无谓的数据。
面向无连接型 :发送数据时候不需要建立连接,发送端可以在任何时候自由发送数据,即使接收端不存在,发送端也可以将数据发送出去。
它是连接计算机与网络的硬件设备,无论是光纤连接,还是电缆,都必须借助网卡才能实现数据的通信。
网卡的主要功能:
中继器是在局域网环境下用来延长网络物理距离最简单最廉价的设备,作用是将电缆传过来的电信号或光信号复制、调整、放大再传给另一个电缆,以此来解决线路传输过程中信号功率衰减的问题,延长网络的长度。
二层交换机工作于OSI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它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地址与对应的连接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
地址的唯一性:一个地址必须明确表示一个主体对象,同一个通信网络中不允许有两个相同地址通信主体存在。
地址的层次性:MAC与IP地址都具有唯一性,但是只有IP地址具有层次性。
网络中通信地址越来越多,如何高效从一堆地址中找到通信的目标地址,这就需要地址具有层次性。 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组成。IPv4是一个32位的地址,用4个十进制数字表示。以C类地址192.168.24.1为例,其中前24位是网络地址,后8位是主机地址。如果两个IP地址在同一个子网内,则网络地址一定相同。
网关是从一个网络到另一个网络的关口,或者说是从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IP地址。比如有网络A和网络B,A的IP范围是192.168.1.1~ 192.168.1.254,子网掩码255.255.255.0,B的IP范围是192.168.2.1 ~192.168.2.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在没有路由器的情况下,A网络和B网络是不能进行TCP/IP通信的。TCP/IP协议会判定两个网络中的主机属于不同的网络。如果网络A中的主机发现数据包的目的主机不在自己所属的网络中,它就会把数据包发送给自己的网关,再由网关转发给网络B的网关,最终网络B的网关再转发个网络B中的某个主机。
所以只有设置好网关的IP,TCP/IP协议才能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通信。网关的IP地址是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的IP地址,也就是路由器。
Ⅵ 网络层🌟
实际的计算机网络错综复杂
物理设备通过使用IP协议,屏蔽了物理网络之间的差异
当网络中的主机使用IP协议连接时,无需关注网络细节
IP协议使得复杂的实际网络变成一个虚拟互联的网络
IP协议使得网络层可以屏蔽底层细节而专注网络层的数据转发
IP协议解决了在虚拟网络中数据传输路径的问题
IP地址:长度为32位,常分成4个8位,使用点分十进制表示(0~255.0~255.0~255.0~255)
MAC地址与IP地址的区别
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长度:48bits和32bits,十六进制和点分十进制
MAC地址是每台设备独有的,设备的移动不会发生变化;IP地址受网络环境影响,是可变的
每进行一跳MAC地址都在变化,IP数据报的IP地址始终不变(文章最后面的例子理解)
IP数据报
IP协议头部至少有20字节长度
版本:占4位,有IPv4和IPv6两种
首部长度:占4位,最大数值为15,单位是4字节,即IP首部最长为60字节
总长度:占16位,最大数值为65535,如果超过MTU,数据链路层会分为帧(13位片偏移)
TTL:占8位,表明IP数据报文在网络中的寿命,每经过一个设备,TTL--,当TTL = 0时,网络设备必须丢弃该报文。用于避免IP数据报在网络中无限传输
协议:占8位,表明IP数据所携带的具体数据是什么协议(TCP、UDP等)
首部校验和:占16位,校验IP首部是否出错
源IP和目的IP
路由表
表项为目的IP地址和下一跳IP地址
转发流程
上图结合数据链路层
A查询路由表,目的地为C的下一跳是E
A将IP数据报交给数据链路层,并告知目的MAC地址是E
数据链路层封装成帧(源MAC和目的MAC地址)
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层将帧发送给E
E的数据链路层收到数据帧,将帧的数据交给网络层
网络层解析出目的IP,查询路由表,得到下一跳为F
E将IP数据报交给数据链路层,告知目的MAC地址为F
数据链路层封装成帧,通过物理层发送给F
F的数据链路层收到数据帧,将帧的数据交给网络层
网络层解析出目的IP,查询路由表,得到下一跳为C
F将IP数据报交给数据链路层,告知目的MAC地址为C
数据链路层封装成帧,通过物理层发送给C
每进行一跳MAC地址都在变化,IP数据报的IP地址始终不变
ARP地址解析协议:将网络层IP地址转化为数据链路层MAC地址
ARP缓存表:表项为IP地址和对应的MAC地址
将网络层的IP数据报交给数据链路层的时候,需要告知下一跳IP对应的MAC地址,主机需要给路由器发送ARP请求,路由器查询ARP缓存表后发送回一个ARP应答。如果ARP缓存表中有下一跳IP到MAC地址映射的表项,就直接告知
如果ARP缓存表中没有相应的表项,就由路由器广播IP地址,收到广播的设备检查是否为自己的IP地址,是的话就做出回应,路由器收到回应后将地址记录
ARP缓存表中的记录并非永久有效(设备移动)
命令行中输入 arp -a 查询ARP缓存表
ARP请求/应答帧格式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
ARP和RARP的操作对程序员透明
分类的IP地址
特殊的主机号
主机号全为0表示当前网络段,不可分配为特定主机
主机号全为1表示广播地址,向当前网络段所有主机发消息
特殊的网络号
A类地址00000000:0表示特殊网络
A类地址01111111:127表示回环地址
B类地址10000000.00000000:128.0
C类地址192.0.0不可用
回环地址127.0.0.1,通常被称为本地回环地址,不属于任何一个类别地址类,代表设备的本地虚拟接口
安装网卡前 ping 127.0.0.1
子网划分:借用主机号的最左边几位作为子网号,划分出多个子网,剩下的保留为主机号
子网掩码:用来指明IP地址的哪些位是网络号,哪些位是主机号,由连续的1和连续的0组成
通过子网掩码和IP地址的与运算可以快速得到IP地址的网络号
没有ABC类网络号、子网划分的概念
将IP地址分为网络前缀和主机号,网络前缀是任意位数的,通常使用斜线记法
一个家庭只有一个IP地址,如何将家庭中的各个设备都连接上互联网?
内网地址:内部机构使用,避免与外网地址重复
外网地址:全球唯一的,全球范围使用
内网地址分类
内网多个设备使用同一个外网IP请求外网的服务,外部怎么知道具体是哪个设备在请求?NAT技术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用于多个主机通过一个公有IP访问互联网的私有网络
在本地的路由器进行,通过查询NAT表
端口号能确定内网中的进程
对于发送出的,将内网地址和端口号转化成公网地址和端口号
对于接受的,将公网地址和端口号转化成内网地址和端口号
减缓了IP地址的消耗
网络控制报文协议:报告错误信息或者异常情况
差错报告报文
网络不可达:IP主机号全为零的表示一个网络,整个网络不可达
主机不可达:主机关闭等情况
询问报文
ping应用:使用ICMP询问报文
检查错误
ping 127.0.0.1
ping 网关地址
ping 远端地址(e.g. www..com)
traceroute应用:探测IP数据报在网络中走过的路径
TTL:占8位,表明IP数据报文在网络中的寿命,每经过一个设备,TTL--,TTL = 0时网络设备必须丢弃报文,此时会发出一个ICMP终点不可达差错报文
先发送一个TTL为1的报文,收到一个不可达报文,记录下IP
在发送一个TTL为2的报文,收到一个不可达报文,记录下IP
……
直到刚好发送到目的端,过程中记录的IP就是走过的路径
traceroute github.com
自治系统AS:处于一个管理机构下的网络设备群,内部网络自行管理,对外提供一个或多个出入口
自治系统内部路由的协议:内部网关协议(RIP、OSPF)
自治系统外部路由的协议:外部网关协议(BGP)
距离矢量DV算法
每一个节点使用两个向量
每一个节点与相邻的节点交换向量信息,更新向量
RIP协议过程:使用DV算法
将网络跳数作为DV算法距离
每隔三十秒交换一次路由信息
默认跳数>15的路由为不可达路由
对相邻路由器X发过来的信息,对信息的内容进行修改(下一跳地址设置为X,所有距离加1)
检索本地路由,将信息中新的路由插入到路由表中
检索本地路由,对于下一跳为X的,更改为修改后的信息
检索本地路由,对比相同目的地距离,如果新信息距离更小,更新本地路由表
如果三分钟没收到相邻的路由信息,将相邻路由设置为不可达(16跳)
优点:实现简单,开销很小
缺点:故障信息传递慢,原因是完全相信相邻节点信息,视野不够,更新收敛时间过长
狄杰斯特拉算法:最短路径问题,贪心
链路状态协议LS协议
向所有的路由器发送消息,一传十十传百(RIP只和相邻路由发送消息)
消息描述该路由器与相邻路由器的链路状态(距离、时延、带宽……),网络管理人员可以介入,又称为网络连接的代价(RIP只交换跳数信息)
只有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才发送更新消息(RIP每30秒发送信息)
OSPF协议:开放最短路径优先,核心是狄杰斯特拉算法
OSPF协议的五种消息类型
OSPF的过程
BGP:边际网关协议,运行在自治系统之间的一种协议
找到一条到达目的地的比较好的路由(不是最好)
原因
BGP发言人(speaker)
BGP并不关心内部网络拓扑
AS之间通过BGP发言人交流信息
BGP发言人可以人为配置策略
Ⅶ 5g网络承载系统怎么设定
您好,5G网络承载系统的设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规划:5G网络规划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网络的结构、覆盖范围、网络容量等,以确保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网络安全:5G网络安全是指在5G网络中,采取各种技术措施,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网络被攻击或破坏。
3.网络资源管理:5G网络资源管理是指在5G网络中,采取各种技术措施,确保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4.网络维护:5G网络维护是指在5G网络中,采取各种技术措施,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以提高网络的可用性。
5.网络优化:5G网络优化是指在5G网络中,采取各种技术措施,确保网络的性能,以提高网络的效率。
Ⅷ 怎么设置路由器网关
网关英文名称为Gateway,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网关在网络层以上实现网络互连,是最复杂的网络互连设备,仅用于两个高层协议不同的网络互连。
(一) 怎么设置路由器网关
将宽带线路(之前连接电脑)连接到路由器WAN口,台式机连接路由器LAN任意一个接口,笔记本、手机连接无线网络即可
打开浏览器,使用路由器的管理地址登录管理界面,具体的管理地址请参考路由器底部标贴上的管理IP或域名,查看到管理地址后,在浏览器输入并登录管理界面。
进入管理界面后,点击网络参数>> WAN口设置,WAN口连接类型选择为静态IP,并填写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等地址,点击保存。
如果明确宽带已经绑定电脑的MAC地址与静态IP,则需要将电脑的MAC地址克隆在路由器WAN口,让路由器“伪装”成为电脑顺利上网。克隆MAC地址的方式如下:将之前直接连接宽带上网的电脑用网线连接到路由器LAN口。登录管理界面,在网络参数>> MAC地址克隆中,点击克隆MAC地址,确保两个MAC地址相同后,保存重启。
(二) 怎么设置路由器网关
首先打开你的浏览器,输入路由器的ip地址,如果你没有修改过地址,那么在地址栏输入192.168.1.1
弹出安全选项,输入路由器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你没有修改过它,你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都是damin
来到路由器界面,点击运行状态按钮。去查看路由器的状态。
在wan状态栏,找到如下信息,把这些信息复制下来,其中有我们的dns服务器信息。网关也有。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与电脑的参数对比图。你打开网络共享中心。然后点击更改适配器设置。
右键选择属性。
选择ipv4点击属性。
(三) 怎么设置路由器网关
网关:设备连接两个网段,使用不同的协议。
它的作用是把两个网段的数据与不同的运输协议。
不仅限于192.168.0.1后缀IP网关。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在局域网中,网关设置。
如何设置网关呢?
在打开的“本地连接 属性”窗口中找到“Internet协议版本(TCP/IPv4)”,双击打开。在打开的“Internet协议版本(TCP/IPv4)属性”窗口中,勾选“使用下面的'IP地址”,然后输入IP地址和子网掩码,在默认网关输入框中输入默认网关地址,最后点击“确定”完成设置。
设置192.168.1.1后缀IP,只是一个问题的习惯和默认路由器地址一般为192.168.0.1后缀。因此,它成为一种习惯。
如果有必要,你可以修改为192.168.1.3或者192.168.1.4等。
如何测试网关是否配置成功:
打开“运行”对话框,输入命令“CMD”打开MSDOS窗口。然后在窗口中输入命令“ping 192.168.1.1 -t”,如果信息显示成功接收到数据,则说明默认网关配置成功。
网关概念
大家都知道,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必然要经过一扇门。同样,从一个网络向另一个网络发送信
息,也必须经过一道“关口”,这道关口就是网关。顾名思义,网关(Gateway)[1]就是一个网络连接到另一个网络的“关口”。也就是网络关卡。
网关(Gateway)又称网间连接器、协议转换器。默认网关在网络层上以实现网络互连,是最复杂的网络互连设备,仅用于两个高层协议不同的网络互连。网关的结构也和路由器类似,不同的是互连层。网关既可以用于广域网互连,也可以用于局域网互连[1]。
【说明: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有关TCP/IP的文献曾经把网络层使用的路由器称为网关,在今天很多局域网采用都是路由来接入网络,因此通常指的网关就是路由器的IP!】
在OSI中,网关有两种:一种是面向连接的网关,一种是无连接的网关。当两个子网之间有一定距离时,往往将一个网关分成两半,中间用一条链路连接起来,我们称之为半网关。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网关也有很多种。TCP/IP协议里的网关是最常用的,在这里我们所讲的“网关”均指TCP/IP协议下的网关。
那么网关到底是什么呢?网关实质上是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IP地址。比如有网络A和网络B,网络A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1.1~192. 168.1.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网络B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2.1~192.168.2.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在没有路由器的情况下,两个网络之间是不能进行TCP/IP通信的,即使是两个网络连接在同一台交换机(或集线器)上,TCP/IP协议也会根据子网掩码(255.255.255.0)判定两个网络中的主机处在不同的网络里。而要实现这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则必须通过网关。如果网络A中的主机发现数据包的目的主机不在本地网络中,就把数据包转发给它自己的网关,再由网关转发给网络B的网关,网络B的网关再转发给网络B的某个主机(如附图所示)。网络A向网络B转发数据包的过程。
所以说,只有设置好网关的IP地址,TCP/IP协议才能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通信。那么这个IP地址是哪台机器的IP地址呢?网关的IP地址是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的IP地址,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有路由器、启用了路由协议的服务器(实质上相当于一台路由器)、代理服务器(也相当于一台路由器)。
在和 Novell NetWare 网络交互操作的上下文中,网关在 Windows 网络中使用的服务器信息块 (SMB) 协议以及NetWare网络使用的 NetWare 核心协议 (NCP) 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网关也被称为 IP路由器。
Ⅸ 路由器WAN口如何设置
无线路由器WAN口参数设置方法:
1.进入网关界面。
打开电脑浏览器,输入路由器背后铭牌的网关ip地址(一般是192.168.1.1),进入网关配置界面。
2.设置上网方式。
进入高级设置中的WAN口设置。
如果宽带服务需要拨号请选择PPPOE拨号,否则可以选择DHCP自动获取。
PPPOE拨号要输入宽带账号密码,连接模式选择自动连接。
DHCP自动获取则无需修改其他设置。
Ⅹ 什么是网关,有什么用,该怎么设置
什么是网关
顾名思义,网关(Gateway)就是一个网络连接到另一个网络的“关口”。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网关也有很多种。TCP/IP协议里的网关是最常用的,在这里我们所讲的“网关”均指TCP/IP协议下的网关。
那么网关到底是什么呢?网关实质上是一个网络通向其他网络的IP地址。比如有网络A和网络B,网络A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1.1~192. 168.1.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网络B的IP地址范围为“192.168.2.1~192.168.2.254”,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在没有路由器的情况下,两个网络之间是不能进行TCP/IP通信的,即使是两个网络连接在同一台交换机(或集线器)上,TCP/IP协议也会根据子网掩码(255.255.255.0)判定两个网络中的主机处在不同的网络里。而要实现这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则必须通过网关。如果网络A中的主机发现数据包的目的主机不在本地网络中,就把数据包转发给它自己的网关,再由网关转发给网络B的网关,网络B的网关再转发给网络B的某个主机。网络B向网络A转发数据包的过程也是如此。
所以说,只有设置好网关的IP地址,TCP/IP协议才能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通信。那么这个IP地址是哪台机器的IP地址呢?网关的IP地址是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的IP地址,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有路由器、启用了路由协议的服务器(实质上相当于一台路由器)、代理服务器(也相当于一台路由器)。
什么是默认网关
如果搞清了什么是网关,默认网关也就好理解了。就好像一个房间可以有多扇门一样,一台主机可以有多个网关。默认网关的意思是一台主机如果找不到可用的网关,就把数据包发给默认指定的网关,由这个网关来处理数据包。现在主机使用的网关,一般指的是默认网关。
如何设置默认网关
一台电脑的默认网关是不可以随随便便指定的,必须正确地指定,否则一台电脑就会将数据包发给不是网关的电脑,从而无法与其他网络的电脑通信。默认网关的设定有手动设置和自动设置两种方式。
1. 手动设置
手动设置适用于电脑数量比较少、TCP/IP参数基本不变的情况,比如只有几台到十几台电脑。因为这种方法需要在联入网络的每台电脑上设置“默认网关”,非常费劲,一旦因为迁移等原因导致必须修改默认网关的IP地址,就会给网管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不推荐使用。
在Windows 9x中,设置默认网关的方法是在“网上邻居”上右击,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属性”,在网络属性对话框中选择“TCP/IP协议”,点击“属性”,在“默认网关”选项卡中填写新的默认网关的IP地址就可以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默认网关必须是电脑自己所在的网段中的IP地址,而不能填写其他网段中的IP地址。
2. 自动设置
自动设置就是利用DHCP服务器来自动给网络中的电脑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网络的默认网关发生了变化时,只要更改了DHCP服务器中默认网关的设置,那么网络中所有的电脑均获得了新的默认网关的IP地址。这种方法适用于网络规模较大、TCP/IP参数有可能变动的网络。
另外一种自动获得网关的办法是通过安装代理服务器软件(如MS Proxy)的客户端程序来自动获得,其原理和方法和DHCP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