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受疫情影响,网课成为一种新的上课方式,你觉得网课以后会成为主流吗
由于疫情的原因有很多地区学生们都开始学习网课,可以说学习网课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上课方式,我个人觉得网课会成为主流。毕竟网课可以让学生们实时的学习,如果没有网课的话,那么在疫情期间,孩子们的学业就会有很大的差异,那么有网课可能对于孩子们来说就会有所补救。
现在孩子社交和运动的能力越来越少了,普及的孩子们经常在家学习,可能会用手机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会受到视力影响,那么经常在网络上面学习也有好处也有弊端。经常不运动可能会导致孩子在身体发育上不会更加健康,那么网课会让孩子们多学习知识,但是也要适当的运动,增加孩子的抵抗力。
‘贰’ 网络教育越来越受欢迎,网络教育存在哪些利弊
网络教育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但是网络教育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孩子在接受网络教育时也要明辨是非。例如网络教育能够让大家随时随地的学习,不会出现逃课的行为;而网络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孩子很难能够完全的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容易跑神。
三、结束语
科技在进步,网络教育也会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所以父母在让孩子上网络课程时,一定要监督孩子要让他们去做其他的事情,专心致志才能够掌握全部的知识内容,不要让自己的钱白花。
‘叁’ “互联网+教育”时代来了,教育和老师将会迎来哪些颠覆
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新技术、新理念短时间内扑面而来,教师们犹应接不暇。面向“互联网+”时代,教育需要如何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师又将如何面对教育的改变呢?
“互联网+教育”在于其包容性更强。它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强调把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聚合起来,为教育创建新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形态。而“互联网+’’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更多是教师线上成长渠道再造和重组,加的是在实践中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创新。
教师发展新渠道的再造和重组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型教师发展,不必都要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在已有优秀理念、方法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教学发展渠道的改造和重组,也可以体现“互联网+”的创新特色。这种创新因为有互联网的参与,有多种混合技术的帮助,给教学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体验。
1、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式发展
教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成长渠道,是一个已存在多年的概念,那就是混合学习。根据ASTD(美国发展与培训协会)2002年的界定,混合学习是指把不同情境下的学习活动,如面授学习、在线学习、自定步调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解决方案。何克抗教授是国内论述混合学习时间较早,且获得较高引用率的学者。2004年何教授提出,“混合式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概念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混合学习的,其实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发展。
近十年来,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混合式专业发展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充,微课、MOOC、移动公开课等形式都成为其渠道再造和重组的表现形式。混合学习是优势互补,是差距消弥,是效率提高,是效果改善;它追求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迭加,它利用的是四两拔千斤的巧妙。教师通过混合式的专业发展渠道,用社交网络、在线平台、移动工具为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建立起以个人成长目标为中心的专业发展圈。
2、参与或创建可深度参与的专业成长圈
到底什么样的专业成长圈才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专业成长圈呢?虚拟教研也好,区域博客也罢,微信企业号、伴行3618智慧校园平台移动社群也行,都可归结为专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出发点,是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能够以较小的成本,伴随着较高的效率,产出有创新性的优秀成果,带来较大的领域影响力。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是要把线上的成长圈与线上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用线上交流所获得的新思考、新体验,来改善线上的实际教学,更新旧理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环境。前几年博客盛行,曾出现了“李克东难题”(为什么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究其原因,那就是线上线下两张皮。因为技术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会追逐流行的技术,如博客、微博、微信,但是很难走得深人。只有回归到教育理念驱动的专业发展,用线上的交流思路来优化教学理念,改善教学实践,那么线上的交流活动就会自然地融人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
我订阅的微信公众号中,有一个叫做“罗辑思维”。除了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的六十秒“语音早报”以外,“罗辑思维”发起了一系列的线上、实体的活动来建立媒体圈。他们举行全国巡回讲座,招募同行,在公众号上做图书首发、微商等。订阅数量超过五百万的这个公众号,在“互联网+’’的时代里,成为特定人群中颇具影响的传播渠道。
在今天的教育领域里,如果能有更多的具备“互联网+”时代意识和能力的团队,再配合各级行政部门的推广举措,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圈会得到新的重组和再造的机遇。资深教师可以在这个渠道中推广自己的特色课,新手教师可以在这样的渠道里订阅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课程,教育类的优秀图书、资源、工具、活动、社群都可以在这种线上渠道进行发布,那么这样的渠道就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流通之道,优秀作品共享之路。
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应用与深入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除了要有线上专业成长圈的融合,更要有线下教学实践的创新。与以教师教学能力、个人经验、主观感受、教学传承为主的传统教学实践方式不同,“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实践要更多地体现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1、基于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
21世纪初,从“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开始,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列项目,就把中国多个省份的中小学带人了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在已联网的机房里,学生们可以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在有Wi-Fi的教室里,学生们可以使用掌上学习机、平板电脑等教学类软件;在户外真实情境下,学生们使用移动学习终端或穿戴式设备进行探究式学习等。越来越多的学习情境是有技术参与其中的,这是“互联网+”时代下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前“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掌握技术,学习如何实现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辅助讲授、促进协作、帮助探究,创设技术型的学习环境;而进人“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在于让技术无缝地“编织”进教学,利用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中所留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过程性数据、学习痕迹等数据进行再利用,来实现教学优化。
2、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
在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一舍恩伯格和肯尼思库克耶合着的《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learningwith big data; The future of ecation)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即双回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目前大多数的学习路线是单回路学习 (Single-loop learning),即在学习中犯了错误以后再去努力纠正。例如,学校只有在期末考试结束后,才发现哪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太难或太简单,然后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双回路学习则不然。它会随时用数据纠正自身的错误,同时利用反馈回路中获得的大量数据来做其他很重要的事情。以可汗学院为例,不仅有超过5000个多学科的视频课程,它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积累学生如何学习的数据,并实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例如,基于每位学生做题的准确率运行一个统计模型,用以判断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了某个知识点,帮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和步调;还会给教师提供整个班级和每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图,根据回答问题的数量、准确率等指标显示学习实时状况。
双回路学习把反馈、个性化学习、预测与干预结合在一起,为教学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因此,处于专业发展初级阶段的新手教师们,可以做到用技术获得数据,用图示工具来理解数据,处于专业发展高级阶段的资深教师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用分析工具来解读数据,用研究工具来预测、干预、优化教学。也就是说,研究型教师,依然是“互联网+’,时代教师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且有.数据支持的实证分析,会给中小学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3、基于实证分析的教研合作
教师做研究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这篇文章中就提到,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法、学法,更要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因为教师不是小贩,不能把别人的知识直接搬过来贩卖给学生,如果只是照搬教材,或者把别人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方法直接拿过来进行教学,而不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或者很少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提出有独创性的教学方法等,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这样的教师很难有进步,学生就更难有突破和创新了。
那么教师如何做研究呢?记得今年年初,《弯顶之下》纪录片的发布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不仅因为选题直击时弊,切合每个人生命健康,更是由于该片作者具有一定的调查分析能力,目标明确,资料翔实,层次递进,自成逻辑。其实教育研究与新闻调查也有颇多相似之处:找准方向,提出问题,实地探查,多角度了解,相互验证,深人分析,发布结论。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与有价值的教育研究也有颇多共同点:选题针贬时弊,聚焦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提出问题简洁但直击要害;实地探查不遗余力,长时间地扎根生活,得到鲜活富有生命力的典型例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真实、大量、多角度来源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互联网+”能使教师获得更为丰富的过程性数据,让他们更方便地使用数据分析的工具,也带来了开展高水平利一研合作的机会。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教育研究的数据来源多是需要主动收集,来支持小规模的常规化研究,而进人“互联网+”时代,由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会自然而然产生出数据尾气(dataexhaust ),即指学生与网络进行互动时衍生的副产品,如登录信息、学习痕迹、交互对象、评价习惯等。这些数据存留于网络平台上,手机终端等智能设备里,教师可以与学校同事、线上成长圈的伙伴,甚至高校或利一研院所的专业研究人员合作,对这些数据进行深人的、大规模的、时间跨度较长的实证研究,从大数据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4、基于个性张扬的教研自由
技术参与的教学过程,数据分析的教学优化,实证研究的教研合作,都是“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然而技术、实证、数据、分析等不会自动地产生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师保持极富个人特色的独立思考。
我曾经参加过美国密歇根州LATT工CE国际教师教研组织。记得有一次来LATTICE演讲的是该州年度优秀教师玛婷娜,一所高中的社会课教师。这位“当地名师”没花很多时间去介绍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更多的是从国家的教育机制、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当前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方法等与大家进行对话。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带领所有与会者思考:
“学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么,学生应该从一所理想的学校里获得什么,如何成长,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师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这个切人点写关键词,画流程图,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动给我很深的印象,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不等于一言堂的名师讲座或示范性样板课,教学交流其实就是一场场不用达成共识的思想碰撞。
经验分享或学习榜样带来的多是模仿,数据收集实证分析多是规范,而自由思考和满怀热情,才有可能带来创造。齐白石寄语学画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任何时代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一项充满了变数的马拉松长跑,它需要教师持续的热情,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及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成就感,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创造的过程。
“互联网+”时代已到来,渗透,融合,重组,质变。教师专业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唯愿保持独立的个性和思考,共适应,共成长。
‘肆’ 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会给教师带来哪些新机会
网上授课等。
因为我觉得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那么给教师带来最大的冲击也就是对传统教师岗位的冲击。我觉得会有越来越好的机会,所以我觉得以后可能会给教师带来一些网络上的授课这种现象,所以我觉得应该是有网上授课这样的机会。
一、互联网发达会给教师带来什么样的机会?我觉得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发达,那么对于软件的这种操作能力,可能教师也要有所涉及,并且可能以后的教师职位会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一些新的机遇,比如说可能有的教师他的授课方式比较的幽默,能得到很多学生的爱戴,那么可能会通过一些互联网上的这种网上授课的这种形式,可能会带来更好的发扬。
总结:我们通过如果互联网发达会给教师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和会给传统教师和现代教师有什么冲突进行了深度的探讨,那么我们又通过这样的式进行发现什么样的本质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分析,那么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好的建议在下方留言。
‘伍’ 有人认为网络课让学习,工作更有效率,有人却认为网络让青少年沉迷,影响学习,你有何看法(用英文写)
关于远程网络课堂利弊的英语作文 Will network classrooms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s?
With the popular visitation of the internet, network classrooms are gain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ity. As a new teaching pattern, network classrooms have become an effective compliment to traditional classrooms. So some people propose on question “Will network classrooms replace traditional classrooms?AD From Joozone.com Website.”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逐渐增加,远程网络教育越来越成为流行趋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远程网络教育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于是,一些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网络教育将会取代传统教育模式?”。
As to this question, the opinions vary from one to another. Some people think it quite possible for network classrooms to take the place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s. First, network classrooms needn't hav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and are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place, which facilities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Secondly, network classrooms release teachers from repeating the same contents. Since the video or audio material can be played time and again.
针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网络远程教育替代传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首先,网络教室(Joozone Note:网络教育模式或网络课堂)设备无需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并且人与人之间也不受时间和空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其次,网络课堂可以把老师从单一重复的教授中解放出来。因为录音和录像(影音)设备可以重复的播放同一个课程。
However, many people have opposite stand points. They say that with online courses students like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teachers and their confusion can not be solved instantly. In addition, the computer system can not be guaranty to work Stable(staidly) all the time. Joozone.com.
然而,绝大部分人都持反对的观点。他们说在线教学看起来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交流,可是他们如果有了疑问的话,就不能很及时的得到解决了。另外,电脑也并不能保证总是很稳定的运转。
Personally, both network classrooms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s are necessary for students. If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s and motor ones like network classrooms can be combined together, more fruitful ecation is sure to be realized.
在我看来,网络课堂与传统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那么他们的教育价值将会得到更为卓有成效的体现。
Joozone Word:
vary:不同的;
fruitful:卓有成效;
‘陆’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高校教授“走红”网络,更受年轻人喜爱
平时刷视频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很多的高校教授在网上特别火,他们的特性是长得很帅很漂亮,很多人就觉得这种现象是不好的,老师不应该在网络走红,应该安心做学问,教导学生,但是我觉得这种现象反而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现在是网络化的时代,很多人和事都会展现在网络上,那么优秀的教师为什么不可以呢?
所以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走红”的教师以后,不要去抨击别人,你诋毁的话语对对方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一个教师到底如何,有学校专业的领导去评判,而不是由我们这些看到视频的人去肆意指责。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会喜欢这样的高效教授,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想要活成这个样子,在自己的领域行业里有一席之地,同时还能保持着自己的精致,这是一种好的指引和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去过分解读这个事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要因为自己的嫉妒毁了别人。
‘柒’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高校教授“走红”网络,更受年轻人喜爱
我认为高校教师开始在网络上走红,这一现象是非常好的一个改变,同时也让大家接受知识的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用到大学里面去听专业课,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接受一些新鲜和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这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和视野的改变具有非常好的学习作用就拿我个人举例子,自己就非常喜欢从网上去关注这些高校教授的视频以及相关课程。
因为年轻人通过网络了解国家大事,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的生活,但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大局观和以后的生活轨迹,我们并非生活在一成不变的时代里,我们生活是一个随时变化的世界。只有把握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变化,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前进方向。
‘捌’ 近几年开始在国内高校流行的一种网络课程
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
你是不是想问问这个?
2012年10月,Time杂志发表名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探讨MOOC给现有大学带来的冲击。 “MOOC就像一口超越现实的深呼吸。绝望的父母祈祷应验,免费网上大学终于可以缓解学费重担。而对学校官员来说,变化带来的恐慌随处可见。哈佛大学和MIT花6000万美元成立非营利性的MOOC机构edX。明天将要发生什么?这很可能是非常有选择性的——实体大学将继续蓬勃发展,最棒的大学继续提供网上教育无法覆盖的服务,而中等的、昂贵的赢利大学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TIME杂志毫不吝啬地把2012年称为“MOOC年”——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这场从硅谷、MIT发端的在线学习浪潮,理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免费获得全球顶尖高校明星教师的课程,甚至取得学位,并非不可能。
2012年圣诞节,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教授吴恩达(Andrew Ng)正在和父亲逛街,父亲忽然说:“到点了,我得回去做作业了!”于是把吴恩达一个人扔在了街上。他是去吴恩达创办的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完成杜克大学的“思维与推理”课程作业。
Coursera诞生于2012年,目前拥有来自全世界62所大学的337门课程,其注册人数的增长速度“比Facebook还快”。在这所体量庞大的虚拟学校里,有来自220个国家的300多万名“同学”。
Coursera与Udacity和edX一起,被视作MOOC三大巨头。它们集结了哈佛大学、MIT、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全美国同时也是全世界最优质大学的资源,为每一位学习者免费提供优质课程。
视频公开课并不新鲜,而MOOC有什么不同,何以具有颠覆的能量?
MOOC式学习之魅
果壳网目前拥有全中国最大的MOOC线上社区,“MOOC自习教室”。创始人、CEO姬十三认为,中国内地接受的网络课程经历了3个阶段:文字翻译最早出现,网友们把MIT教材翻译成中文放在网上;2003年出现网易公开课等一批视频公开课,涌现了以《正义》、《幸福课》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教授课程;第三阶段,也就是2012年MOOC出现,区别于以往的最大特点是“力求真实模拟课堂,用技术作为根本手段,最大程度符合网络使用习惯”。
编辑的话:果壳网MOOC自习教室是当前全球最大的中文MOOC讨论区,组员已经超过20000人。你还在寂寞地自学嘛?或者对MOOC感兴趣?都欢迎你来看一下~
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张峥在2012年成为了Coursera的一名学生,最让他上瘾的是,视频课程被切割成两三分钟的更小视频,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MOOC深谙大脑的学习特点与反应机制,这和游戏通关的设置异曲同工。
Coursera另一位创始人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斯坦福大学教授,这样描述MOOC给她带来的空前满足:“在传统课堂上,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大概有75%的孩子还停留在对上一个问题的困惑里;15%的孩子沉浸在Facebook里;剩下10%的聪明蛋们喊出了正确答案。而我把课程放上网,上万名学生必须在同一个思考节奏上给我反馈。”【了解更多:在Coursera,随时都是学习的好时候】
张峥所选的3门课分别由斯坦福大学、多伦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授课,其中多伦多大学的乔夫利·新顿(Geoffrey Hinton)教授,是神经网络的顶级大师。“虽说我读博士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也算个名校,可这些课单还是让我心里痒痒的。”张峥介绍说,乔夫利·新顿跟神经网络这一支死磕了40多年,是业界公认的一杆大旗。
在MOOC上课,你需要回答问题、做作业、参加考试,每结完一门课,你可以拿到一张证书。
张峥上的许多课程,作业都由机器打分,这为教师们分担了大量工作,也大大扩大了这门课程的“教室座位”,万人大课在MOOC的世界里再正常不过。庞大的数据开始显现魔力,“在传统课堂里,如果有两个学生的答案错得一样,老师根本无法发现。而机器批改后,2000人得出了同样的错误答案很容易凸显,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向这2000人发送一条具体指点,这就是新型的‘开小灶’”,Coursera的两位创始人都是人工智能专家,他们擅长通过追踪数百万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实现个性化服务。
挺进中国
果壳网“MOOC自习教室”,目前已拥有16449名学习者。在果壳自习教室管理员的号召下,组员们相继在23个城市举办了见面会。16449这个数字,对人口数量惊人的中国来说极其微小。但这同时预示着,对MOOC来说,中国潜力巨大。
在线教育公司都将目光瞄准了中国—这里在拥有极深教育传统的同时,还拥有极不均衡的教育资源。
吴恩达正在中国努力寻找合作伙伴,他将目标锁定在第一流大学。他掏出手机,为记者展示他记在记事本上的8个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下面还有每个字的拼音。这位华裔青年努力地念出每个字,他说,孔子的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每个人的教育”是他的目标。“好的中文课程也会使欧美国家的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今年,他已经与台湾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合作,设立中国历史、诗歌和昆曲等课程。目前,他正积极在北京和上海游说谈判。他表示,未来可能会在香港建立分支机构,为Coursera拓展中文世界的疆域。
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都闻到了“海啸”到来之前空气中弥漫的海腥味。
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在卸任前曾表达过自己的梦想:“希望所有想做北大学生的人都能成为北大的学生。”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方洋同时也是Coursera的学生,他说,他正在参与北大老师的一个在线学习平台项目。“北大许多老师都意识到了MOOC的冲击力,他们都很想早早采取行动。但具体的做法还不能公布。”吴恩达曾在2012年年底拜访北京大学并做了以在线教育为题的演讲,并于2013年年初拜访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场座无虚席。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委书记、教授孙茂松表示,学校会从战略层面考虑在线教育课程。在学校的层面,国内高校极有可能自己牵头来做,而非选择与国外已有品牌合作。与此同时,在教师个人层面,与Coursera等课程合作相对容易,可操作性也较强。
大学之外,更多机构虎视眈眈这块大蛋糕。
三人行网络教育联席CEO邱无言在网站36氪上撰文,认为中国复制的MOOC网站都是橘生淮北。“善于山寨的中国当然不甘落后,2011年和2012年,数家以 MOOC 方式进行在线教育的公司相继问世,基本都有风险资本介入。”他总结它们共同的特点:基本以美国的教育“平台”模式为主,打造一个基于视频教学的网络互动平台。其“平台”概念在于:网站本身不产生内容,而依靠用户产生内容,并吸引其他用户学习。“这种低水平山寨忽视了中美商业环境的不同。”他毫不客气地评论道。
他认为,MOOC 以教育“平台”方式在美国爆发,缘于其“平台”的两端—教育内容的供给和需求都有保障,而中国MOOC网站的希望在于优质内容的自给自足。
未来MOOC
“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American Interest杂志在2013年初发出预测。MOOC预示了颠覆现有教育的可能性,它将取代大学教育的预测为时尚早,但确实向那些收费5万美元的大学发出挑战:如果知识可以从互联网免费获得,你得提供什么才值这5万美元?
与“大学消失论”相比,更多人对MOOC带来的震荡有着更为温和的判断:传统学位制度退居二线,个体学习变成一个连续性、终身式的过程。
传统教育与MOOC的交融已经开始出现。2013年2月,Coursera旗下5门网络课程的学分获得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在授予学生学分和学位时,美国有超过2000所大学参考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推荐。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始在两种教育的转换间获益:一位17岁的印度男孩阿莫尔·巴韦(Amol Bhave)因为在 edX 电路与电子学课程中的考试得分在前3%之列,被 MIT 录取。
“现实课堂教育将不会被取代。”悉尼大学校长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师的作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课堂氛围将不能被取代。”与很多传统教育人士一样,斯宾塞非常期待“翻转课堂”发挥作用——“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让老师充当辅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这一尝试非常有效。”
由于长期与中国合作,斯宾塞非常了解中国的大学。此外,他曾在牛津大学待过20年,担任过牛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法律并主管牛津大学四大分支之一的社会科学部13个学院。他认为,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流入中国后,会对一些学校造成影响,但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生命力,这一冲击将会有多大的影响仍未可知。
MOOC铁杆粉丝、果壳网心理学编辑 0.618 认为,尽管MOOC在过去的网络课程基础上已经有重大飞跃,但“想象力仍然极其有限”。“这就像是刚刚从广播转做电视的时候,人们以为电视就是对着镜头念广播。其实电视可以做的事太多了。”
孙茂松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现在的网络技术仅仅为MOOC提供了人与人在线交流的平台,却没有真正实现人与机器的互动。机器暂时难以理解人类的所有提问,但这一壁垒可以逐渐通过群体智慧来打通:用户提问和回答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机器可以帮助匹配和删选回答,从而提供有效答案。
另一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赢利。
很多人建议课程收费,但这似乎不是吴恩达想要的方案。“对我而言,学生是最重要的,‘免费’是我们的承诺。”吴恩达说,“即使只收5美元,也会让许多人上不起课。我们要的是,每个人都能来上课。”他表示,未来Coursera会增加“智能猎头”的角色。“在学生允许的情况下,向雇主推荐学生,并向雇主收费;或者印发有大学标志的结课证书。”
但这些方案,并不是正在观望的投资人想要的。带着理想主义的光环,吴恩达正在试图拉平世界教育。
“看起来,我们确实有可能建立一个改善全球教育的学习平台,现在,我们才刚刚开始。这种教育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比尔·盖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支持MOOC项目发展的同时,提出了一些疑问:如何将MOOC与学校联系起来?如何确保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有动力?科技在其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样的?
“但是,这种努力仍然很有必要。因为高等教育的成本很高,人们持续学习的需求也很强烈,同时,教育质量也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盖茨对这一新生事物持乐观态度,“我认为,10年之后,我们会真正理解如何利用它们,并且让全世界拥有更好的教育系统。”
‘玖’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高校教授“走红”网络,并且更受年轻人喜爱
越来越多的高校教授“走红”网络,并且更受年轻人喜爱,主要原因是:
1.教授讲的知识都是干货,让大家受益很多;
2.这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大家感到亲切;
3.大家喜欢完全是因为他知识渊博,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认知。
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很多老师或者教授也开始在网络上讲课,他们知识渊博,干货满满,深受学生的喜欢。网络上讲课也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这样让大家感受到更加的亲切,教授渊博的知识总是能够刷新我们全新的认知,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有顿悟的感觉,这让我们对教授也更加的崇拜,这也是很多教授走红网络的真正原因。
三、教授的观点让我们耳目一新颠覆我们的认知
很多教授因为知识非常渊博,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发表的见解和观点总能够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带给大家不一样的认知,这些知识让我们对他们非常敬佩,这也是教授网上走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