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坛”和“社区”有什么区别
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讨论组、聊天室、博客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由于有众多用户的参与,不仅具备交流的功能,实际上也成为一种营销场所。
论坛又名BBS,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或者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板服务)。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它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即使的Internet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发布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等。
像日常生活中的黑板报一样,论坛按不同的主题分为许多版块,版面的设立依据是大多数拥护的要求和喜好,用户可以阅读别人关于某个主题的看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帖到论坛中。一般来说,论坛也提供邮件功能,如果需要私下的交流,也可以将想说的话直接发到某个人的电子信箱中。
在论坛里,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与别人进行交往时,无须考虑自身的年龄,学历,知识,社会地位,财富,外貌,健康状况,也无从知道交谈的对方的真实社会身份。这样,参与讨论的人可以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与其他人进行任何问题的探讨。
论坛往往是由一些有志于此道的爱好者建立,对所有人都免费开放。而且,由于BBS的参与人众多,因此各方面的话题都不乏热心者。我们当然可以利用它来解决学习中的一些疑惑,也可以把自己的心事吐露出来。
贴吧相当于一个开放式的论坛.自由度很高,不用注册可以回贴发贴.
而且很容易申请吧主,自己当版主.建立自己的论坛.
现在主题贴吧五花八门.很多要用关键字才能找到.列表是找不到的
2. 社区的全称是什么
中文名称:社区 英文名称:community 定义:通常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是我们信任的一个基础机构,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又指网络板块
3. 什么是网络知识社区问答行业
问答式网络社区是一种知识问答式网络社区,具体包括:网络知道,腾讯问答,新浪爱问,知乎网站等。在这些网站里,用户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从而企业可以获得利用问答进行网络推广的机会。
网络知识社区可以定义为:由于部分人对某一主题的共同兴趣和知识获取、交流需求而聚集,并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创造和共享相关知识的活动而结成密切互动关系的群体。
4. 关于网络社区
论网络社区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网络社区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网络社区的价值体现在传播平台、网站和企业经营者三个方面。网络社区的经营在于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着重从五个方面入手:明确市场细分与定位,提供差别化的服务;提高社区成员数量,培养用户忠诚度;重视社区内容建设,提高内容吸引力;强化社区的品牌与文化建设。
关键词:虚拟社区 人际互动
网络社区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
2006年,网络社区成为继门户、网上购物、网络游戏、搜索引擎等业务类型之后又一个令业内瞩目的发展热点。
(一)互联网从社会化向个人网络化转变
网络社区也称虚拟社区,1993年瑞格尔德(Rheingold)最先提出定义“一种社会的集合体,它的发生来自于虚拟空间上有足够的人、足够的人们情感以及人际关系在网络上长期发展”。
网络社区的发展基于互联网从社会化向个人化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增加和宽带业务的普及,用户使用互联网逐渐由信息搜集转向重视个人体验。据CNNIC调查,用户最常使用的服务中,论坛、电子公告栏为43.2%,即时通讯达到42.7%,休闲娱乐、网络交友、博客等个性化服务也颇受欢迎。社区使人们突破了地理空间距离的限制,拓展了交往空间,以低成本丰富了交往的内容。社区为人们提供共同感兴趣的主题以及互动和交流的平台,用户通过网络的交互性,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获得了伸展个性的空间,从人机互动向人际互动转变。2004年的调查发现,36.8%的网民每天都登陆网络社区,每周登陆4-6次的用户占调查者的25.5%,网络社区的活跃程度可见一斑。
(二)技术进步推动网络社区的跨越式发展
网络社区先后有了开放式的专题BBS、聊天室、新闻组等,以及校友录、游戏虚拟场所等形式,真正推动网络社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是第二代互联网WEB2.0及其应用,即博客和以六度分隔理论为基础的社交网站(sns网站)等新型网络社区。
与第一代互联网WEB1.0相比,WEB2.0具有个人化、互动的特征。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Web1.0是典型的一对多的广播式传播,由少数人控制内容和用户的媒介接触方式。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由用户自主的编辑、收集、整理和发布信息,以P2P(个人对个人)传播为主,更加强调个人对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以BLOG、RSS和SNS等为代表的Web2.0,互动性远远超过了校友录、BBS等社区形式,极大地满足了用户之间的互动需求,信息的互动与交流也更加个人化。2005年全球博客人数过亿,博客网站、sns网站的大量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社区的发展。
(三)资本力量加速网络社区的成长
从2005年底开始,猫扑、天涯等大型社区网站相继获得千万美元以上的风险投资,博客中国、碰碰网、亿友网等web2.0的典型代表也相继获得融资,大批风险投资的进入加快了网络社区的成长。网民对社区的参与热情不断提高,社区网站已经占据了全球互联网的显着位置。以新闻集团旗下、美国着名的Myspace为例,这家提供社交服务的社区网站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平均每天新增25万名用户,2006年7月MySpace网站的流量超越雅虎和Google,一跃成为美国第一大网站。在Alexa流量排名统计,Myspace、腾讯、Wikipedia、YouTube、Blogger等社区网站位居前列。另据艾瑞咨询调查,2006年互联网十大热点细分市场中,网络社区仅次于搜索排名第二;网络社区在行业的排名也从一年前的15名提高到第3名,影响力不断增加。
网络社区的价值优势
网络社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用户、网站经营和企业营销等方面。
(一)有利于网络社区成为信息传播的平台
网络社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兴趣、人际关系、幻想及交易是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也是社区产生互动和成为传播平台的基础。在我国,25岁以下互联网用户超过一半,这些年轻群体对于人际沟通和交流的需求特别强烈,城市网民平均拥有9.7个网友,高于韩国(5.1个)、美国(3.4个)等国家。网络社区凭借丰富的原创内容,独特的文化氛围,个性化的服务,互动的功能,细分化的人群,满足了用户进行人际沟通、获得社会认同、体验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成为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此外,网络社区成员地理上的分散性,使得社区的影响力在理论上可以波及全球,充分具备成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基础。网络社区的互动与传播功能,是网站和企业形成赢利模式,更好地开展经营,获得经济价值的基础。
(二)网络社区为网站创造更多的经营价值
商业网站赢利主要来自内容服务、广告经营、无线增值业务、网络游戏和搜索引擎等网络应用与服务,如会员费、电子商务交易费、移动增值、广告收入等。广告作为商业网站的主要收入,其价值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
1.网站的流量。网站将用户资源出售给广告主,最终获得广告收入,流量是进行广告定价与广告主投放广告的重要依据。目前西陆、西祠胡同、天涯、MOP以及新型的Blog、SNS等新形式的虚拟社区都拥有不凡的流量,只要善加规划和利用,可以发挥出很好的商业价值。
2.网站的用户针对性。广告主最关心的是如何有效触及到目标消费者,用户的针对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流量更加重要。社区具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特点,能够帮助广告主有针对性的进行广告投放,从而提高广告效果。
3.用户的忠诚度及用户价值。社区网站将共同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的人群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用户忠诚度。深度挖掘用户的属性和价值,有利于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MySpace的用户多为年轻人,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和广告价值,先后赢得百事、丰田汽车、可口可乐、汉堡王等大客户的广告,网站经营效果良好。
(三)网络社区有利于企业开展营销活动
减少企业搜索顾客的成本。社区将企业与顾客等参与者的信息集中起来,便于双方信息的沟通,减少了相互进行搜索的成本。提高顾客的信任度,促使顾客产生购买行为。社区提供的近似人际传播的环境,容易获得顾客的信任,信息的说服力得到提高,有利于顾客达成购买。一些企业还利用社区中的“意见领袖”,帮助企业开展直接营销。提高目标营销的准确性。企业掌握了社区成员的注册资料和交易情况,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顾客的偏好、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提高目标营销的准确性。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在社区获得的顾客信息,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网络社区的经营要点
网络社区的经营要点在于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具体方式如下:
(一)明确市场细分与定位
网络社区的特点是互动性、个性化,因此经营一个活跃而且成功的社区,必须有清楚明确的定位,对细分市场深入挖掘,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web1.0强调技术壁垒,Web2.0则强调清晰的市场定位,针对特定的用户群,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以此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黏性”。而为分众市场提供差别化的服务,走“专而精”的道路,也是网络社区获得增值服务费的基础。社区在内容、文化、地域、体验、服务方面的差别化,不仅提高网络社区的综合竞争力,还能够制造一定的垄断性,并形成收费。
(二)培养用户忠诚度
社区成员是网络社区最大的资产,社区经营必须重视成员忠诚度的培养。社区成员包括浏览者、建设者、使用者和购买者四种类型,对社区贡献最大的是建设者,即最积极奉献创作内容的成员,为社区创造巨大的间接价值;其次是购买者、使用者,经济价值最小的是浏览者。网络社区的经营者必须了解成员所扮演的角色,努力提高其经营价值。
培养社区成员首要的是提高用户数量。社区成员具有热衷于口碑传播、邀请自己的社会关系加入社区,从而“自激”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的特点。针对此特点,网络社区平台应利用多种服务与功能吸引新用户。
用户忠诚度是网站收取会员费的前提条件之一。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可以采取为用户提供个人化的服务、增值会员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互动交流等方式。在用户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向会员收费。此外,还要促进社区成员的人际互动,社区越能够促进会员之间互动,成员的忠诚度就越高,从而对社区的参与和互动程度就越高,反过来创造更高的忠诚度。
(三)整合社区的内容资源
网络社区内容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影响网站的赢利效果。社区内容的经营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容吸引注意力,增加广告投放量,一是直接将内容销售实现收费。而实现内容经营的基础,是网站拥有足够的互动性、原创性内容。为此,网络社区必须有效地整合内容资源,通过原创内容的吸引力增加用户数量,并利用人际互动对原创内容深入挖掘,创造吸引用户的潜在优势。由于网络社区信息量巨大且不断更新,为了使大量优秀的原创内容以有效的方式展示给用户,社区应该为用户提供能够对原创内容进行共享、搜索、分发的平台。
(四)提高营销服务的效率
了解用户习惯、偏好和潜在需求,是企业和网站实现营销的个性化、提高营销服务效率的基础。挖掘用户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接触潜在顾客,进行有效的广告投放与营销活动,从而提高广告效果。随着企业对“精准营销”的需求不断增加,有针对性的精准广告投放所占据的比例将越来越大,这也为寻求商业模式的互联网服务找到了一条赢利出路。以奇虎为例,其赢利模式就是分众定向广告,通过为社区型网站提供搜索服务,联合众多社区网站共同赢利。网站根据用户的需求,通过技术把不同需求的广告放到有相应需求的社区黑板报,由于掌握了广告版面和受众情况,广告的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与社区网站的广告分账效益良好。
(五)加强网络社区品牌和文化建设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得网站的品牌构建更加重要。品牌建设的关键在于针对目标群体进行定位,突出品牌个性,加强网络社区的文化建设。
个性鲜明的网络社区均有着明确的用户群体,为用户提供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形成鲜明的品牌印象。国内网络社区如西陆是老牌社区的代表,用户基数庞大、话题广泛、分类明确、受众清晰,用户看重的是社区提供的功能性利益,形成功能性品牌的印象;西祠是中期崛起的社区,强调社区的人文特色,可以视为形象性品牌;猫扑是新兴社区的代表,成员以年轻的个人用户为主,网站的主要特色是为用户提供娱乐、互动的体验,成为体验型品牌的代表。
网络社区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同时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的本质是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用户又是内容的重要贡献者,用户与社区内容相融合,所形成的就是构成社区特征与差异的社区文化。与之相应,凭借自身独特的社区文化聚拢用户,并以此为导向构建社区的不可替代性,将为社区创造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最终提高网络社区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蔡义昌,林明澔.虚拟社群间关系转移之研究[C].第二届网站经营学术暨实务研讨会(台湾),2003
2.赵明.200家社区网站聚首觊觎40亿美元"风投"[N].中国经济时报,2006
3.崔保国主编.2005-2006年中国传媒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 什么是网络虚拟社区
网络虚拟社区,指的是由一批网友自动聚集起来并相对固定在一定的网络空间中进行诸如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等活动的地方,它是数字化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论坛和聊天室是其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这种虚拟社区有着与传统社区几乎同样的构成要素:聚集的一群人;一定的地域;居民群之间可能会发生的种种社会关系;为谋求人际关系的相互协调而产生的种种社会规范或行为准则;一定的服务设备以满足居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总之,网上虚拟社区的设立与存在,已经成为网上“居民”群体队伍日益壮大、网络用户滞留网上时间日益延长的重要条件。
网络社区被认为是成功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成功的商业网络社区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收集潜在消费者的信息;增强与潜在消费者的交流;增加潜在消费者的数量;增加消费者的忠诚度等等。
熟悉互联网的人都知道,虽然有这样一句话:“在Internet的世界里,谁也不知道你是一条狗。”但是,基于社会人的本性,谁也不会整天在网上四处游荡,“居”无定所。相反的是,几乎每一个网民都有其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的交流对象、相对固定的讨论话题以及在某一虚拟社区中共同遵守的道德价值认同标准。如果你想要通过建立网络社区来营销自身的产品或是服务,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多加注意。
◎要明确网络社区的定位和主题。根据社区的规模和参与者的成分,可以把网络社区分为综合性社区和专业社区,每种社区通常又会按照不同的主题分为若干个子版块。你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到底是使用哪一种形式。当然了,并不是说你是生产某产品的企业就建一个该产品的论坛,让消费者发表关于产品的意见。社区成员参与的基本原因是可以与其他成员交流信息,并了解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同时,网络社区又是一个休闲的场所,会员希望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你也要把会员的心理考虑进去。
◎确定社区的功能。一般来说,一个社区最常用功能有以下几个,你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论坛:也就是电子公告板(BBS),是网络社区必不可少的功能,会员通过发帖或是回帖来实现沟通,事实上大量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BBS来完成的。
聊天室:它使在线会员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对某些话题有共同兴趣的网友可以在聊天室中进行深入交流。
讨论组:基于电子邮件的讨论组会给那些需要对某些话题进行交流的成员提供方便。
免费邮件:为了避免不同邮件提供商电子邮件之间通信会产生时间差甚至会出现屏蔽的现象,经常在同一社区交流的成员之间往往选择使用该社区提供的web mail。
即时信息:向在线成员提供类似于QQ的即时信息交流工具,方便会员的交流。
留言系统:它解决了错过与网友同时在线交流的情况。
回复通知:通过这种功能收到关于你的帖子被回复的信息。这给不能经常上网的人带来方便。
信息定制:会员定制自己需要的信息之后,方便管理者向会员发布信息。
◎网络社区的推广。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社区不计其数,并非随便一个社区都会有大量用户主动参与,因此,网络社区建成发布之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推广活动。
网络社区的推广可以提交到搜索引擎的相关分类,在分类广告中发布信息;到其他相关社区发布新社区开张的消息;甚至可以利用网络广告、邮件列表等方式吸引目标用户的注意。
总之,要想利用网络虚拟社区进行病毒营销,就一定要调查清楚所要建立或是投入的社区的基本情况。
6. 网络社区的社区类型
网上社区的类型根据沟通的实时性,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同步网上社区如网络联机游戏,异步社区如BBS等。网上社区最重要的几种形式有BBS、USENET、MUD,在国内逐渐形成以BBS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其他同步异步信息交互技术形成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社区形式。
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网上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网上社区,又称为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论坛。1978年在芝加哥地区的计算机交流会上,克里森(Krison)和罗斯(Russ Lane)一见如故,因此两人经常在各方面进行合作。但两个人并不住在一起,电话只能进行语言的交流,有些问题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芝加哥冬季的暴风雨又使他们不能每天都见面,因此,他们就借助于当时刚上市的调制解调器(Modem)将他们家里的两台苹果Ⅱ通过电话线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BBS。这就是原始的BBS的雏形。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BBS在功能得到不断扩展,并迅速成为全世界计算机用户的交流信息的园地——网上社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网上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不过,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同互联网相比,网上社区(Virtual Commnity)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网上社区是随着BBS的出现形成的。在为客户创造和传递价值的活动中,社区(Community)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和协调(Coordination)、商务(Commerce)、内容(Content)和沟通(Communication)并称为5C。
网上社区有多种分类方法。学术界将网上社区分为以下四类: 1、交易社区 2、兴趣社区 3、关系社区 4、幻想社区。
也有人将网络社区分为横向网络社区和垂直型网络社区。横向网络社区指就某一个话题在网上交谈形成一个有共同兴趣的网络社区;垂直型网络社区指网上企业利用业务关系和新闻组、论坛等工具形成以企业站点为中心的网络商业社区。
7. 贴吧和论坛都是什么
1、社区:包括BBS/论坛、讨论组、聊天室、博客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由于有众多用户的参与,不仅具备交流的功能,实际上也成为一种营销场所。
2、论坛:又名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或者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板服务)。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论坛按不同的主题分为许多版块,用户可以阅读别人关于某个主题的看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帖到论坛中。一般来说,论坛也提供邮件功能,如果需要私下的交流,也可以将想说的话直接发到某个人的电子信箱中。
3、贴吧:相当于一个开放式的论坛,如网络贴吧,自由度很高,不用注册可以回贴发贴。而且很容易申请吧主,自己当版主,建立自己的论坛。 现在主题贴吧五花八门,很多要用关键字才能找到,列表是找不到的。
看了半天,我还是有点糊涂,好象是论坛(forum)比较单一,我早期是用telnet到很多大学的BBS,那时还是文本模式,后来变成现在的浏览器模式的。而社区(community)大而全,包含了论坛,所以一般说“门户社区、专业论坛”,现在的博客也属于社区的一分子了。而贴吧的门槛更低,不用注册也可以发帖回帖,而且好象一般图片比较多。
8. 什么是网络社区平台
E-community: 网络社区,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社区平台,社区内容和社区成员。这也是N次方网络整合服务中的一部分。其中:
社区平台, 指社区成员快捷、便利的相互交流的平台,如论坛、评论、博客、维基网络、圈子或社会性网络、即时通讯等;
这三个要素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种网络社区文化和大环境,从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社区。
关于在社区挣钱,可以挂上几个广告链接弹窗啊,或者是发布一些付费广告信息,抑或是允许广告发帖来实现。然后提高点击量的就行了。
还可以开通VIP专区啊,一定要做到吸引人。
9. 什么是BBS
BBS是 Bulletin Board System的英文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它通过在服务器上运行服
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
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等功能。
起先BBS是用来公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的。早期的BBS与一般街头和校园内的公告板性质相
同,只不过是通过电脑来传播或获得消息而已。一直到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之后,有些人
尝试将苹果计算机上的BBS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BBS才开始渐渐普及开来。近些年来,由
于爱好者们的努力,BBS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目前,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
新的软件及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计算机软件、硬件、Internet、多媒体
、程序设计以及医学等等各种有趣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友”、“廉
价转让”及“公司产品”等启事,而且这个园地就在你我的身旁。有时,BBS也泛指网络论
坛或网络社群。
二、 BBS史话
1. BBS发展史
1978年2月16日,美国芝加哥的克瑞森(Krison)和苏斯(Russ Lane)借助于当时Hayes调
制解调器(Modem)将两台苹果Ⅱ通过电话线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BBS。他
们把自己编写的程序命名为计算机公告牌系统(Computer BulletinBoard System)。
1981年,在软件销售商考尔金斯的推动下,CBBS加上Modem组成的第一个商用BBS软件包上
市。
1982年,凯思琳(Cathleen)用Basic编写的System/80开始在网上运行,凯思琳也成为BB
S历史上第一位女站长。
1983年,经Thomas Mach整理后,终于完成了PC机的第1版BBS系统――RBBS-PC。
并将源程序全部公开,以利于日后的修改和维护,RBBS-PC赢得了BBS鼻祖的美称。但在当
时,如何实现站与站之间的联系问题并未解决。
1984年,Tom Jonning开发了一套具有站际连线和自动互传信息功能的电子公告板程序FID
O,从而诞生了惠多网(FidoNet)。
BBS发展至今,目前世界上业余的BBS网络除了FidoNet(惠多网)以外,几个较具知名度的
还有EggNet、AlterNet和RBBS-Net等等。由于这些网络和FidoNet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成问题
,这就实现了所谓的跨网。美国在线(AoL)在一开始实质上就是一个BBS网络。同样,依照
Aol为蓝本创立的嬴海威同样也是一个BBS网络。
2. BBS在中国
① BBS在港台
港台信息业是极为发达的。据最新的报道,台湾网民比例是全球第一名的。台湾的BBS数量
也是最为庞大的。院校站点数以千计,“批踢踢实业坊”(ptt.cc)是台湾目前最大的BB
S站,在线一般超过两万人(而台湾人口只有两千万);在线千人的“中央情报局”(cia
.twbbs.org)则是港台明星Fans交流的据点。香港的BBS并不是很多,部分院校的BBS不对
外开放。凭借当地BBS自由宽松的氛围和华语文化的交流,发展势头也很强劲。
跟大陆火热普遍的www论坛形式BBS状况不同的是,港台地区BBS只有少数网站支持www浏览
,多数发文需要用telnet。而且与大陆流行的Firebird系统不同,港台多是Maple BBS(大
陆的笑书亭BBS――Fterm的起源地――也是Maple BBS的)。
港台BBS与大陆的论坛文化不同,如果你的回复只有一句话,那就请自觉使用“推文”功能
(这是港台BBS最突出的功能)。如在批踢踢文章标题前按X,回复会附在原文的底部,而
不生成新文章。在港台发表或回复一行文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有可能被版主警告或者“
浸水桶”(即“版主把你浸在水桶里”,也就是禁封发文权)。
② BBS在大陆
1991年,罗依(BBS账号为Roy Luo)在北京架设了国内第一个惠多网(FidoNet)BBS站长
城站建立,这时的BBS为PC BBS。
1993年,网易创始人丁磊(Ding)于宁波电信在中国惠多网另外一个创始人孟超的帮助下架
起了自己的BBS站。
1995年2月,腾讯创始人马化腾(PonyMa)花5万元用4条电话线在深圳的家里架起了Ponysof
t。8月8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上的水木清华BBS正式开通。
1996年1月,中国第一程序员WPS作者求伯君(VincentQiu)在珠海架起了"西线"BBS站;5月
,金山总裁雷军(Lei Jun)在北京架起了"西点"。
1996年以来BBS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国内的BBS站,按性质和开办者的不同又可分几种
:一是政府机关用于文件传输和信息发布的BBS;二是公司用于联系、吸引和服务用户的B
BS系统,如连邦软件、北京金山等公司开通的BBS站;三是高等院校建立的BBS网,如清华
大学的“水木清华”;四是个人开办的BBS站,如“天堂资讯站”等;五是由互联网网站建
立的BBS站,如新浪网的“体育沙龙”等。
1997年,'98世界杯亚洲区预赛。四通利方体育沙龙栏目对比赛进行网上视频、音频、文字
的实况直播。当时聚集了一批体育迷,较为活跃的网友有老榕、悉尼球探、韦一笑、王小
山、北京厨子、叼德一、漓江烟雨等。体育沙龙兴起的标志是老榕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据说鼎盛时期的体育沙龙,全国各地的体育记者编辑都在这寻找第一手的信息。
1998年1月1日至2日,中国惠多网第二届全国站长(代表)大会在广东佛山召开。求伯君取
代罗依当选为中国区协调人
同样是在1997年,以NESO和RED两人成立的NEED工作室,创建了嘉星论坛,他们招集了一批
优秀的斑竹呆呆、三脚猫、茶博士、耳朵、霏霏等,迅疾在1998年成为了国内仅次于新浪
论坛的着名论坛。此时,另一个名叫星伴的个人网站也正崛起,这个以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的网友和北美学子组成的以女性为主的论坛,在1998年赢来了众多的眼球。这两个
网站都发生过网友意外身亡的事件,一个名叫小伤的以写美文出名的嘉星网友车祸死亡和
名叫清仪的星伴网友的神秘死亡,第一次将网友们从网络拉到了现实,两个论坛都分别成
立了网络灵堂。殊不料,1999年的一天,嘉星论坛自身也加入了死亡的行列,一个在中国
早期网民中声望极高的论坛就像库尔斯克号一样,消失于世人的视野。时隔不久,星伴论
坛因为管理层的分裂也消失在网络的茫茫大海中。这两个中国最早成立网络灵堂的论坛,
最终也将自己送入了阵亡者的名单。嘉星和星伴从短暂的辉煌到迅速的消亡,标志着理想
主义在网络论坛上的破灭,由于发展的无序和管理的不善,再加上当时的网络的烧钱运动
,在网络泡沫的冲击之下,网络论坛作为网民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国的情景已不复存在。
1998年12月1日,以体育沙龙起家的新浪网成立,并号称“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后来原
网友纷纷出走,体育沙龙走向没落。
网络论坛进入战国时代。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生长着消亡着,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
民们也逐渐分野细化,分类细化的网络社区呼之欲出。
1999年,生在江苏长在陕西的苏秦成立了以社区为主的“西陆”网站,而此时,远在海南
的“天涯社区”,古都南京的“西祠胡同”,也纷纷以有特色的社区服务抢夺网民。这三
家都带有商业背景的社区网站,与第一代的网络论坛的创立者不同,他们一开始就摈弃了
理想和人文的色彩,以规范的商业*作吸引新网民的加入,而完成了圈地运动的网站,将利
用庞大的网民资源开展他们的商业活动。稳定的收入正是这些论坛得以长期平稳发展的保
证。从今年的各地板砖排行榜来看,这三个社区的帖子经常上榜。这三大社区,和三大门
户网站的论坛,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目前还难看出谁将赢得绝对的优势,就好比作家
要成为文学泰斗一样,比拼的就是谁的命长,谁活到最后,谁就笑到最后。
此外,目前活跃的网络论坛还有强国论坛、中青论坛、球迷一家等。强国论坛是人民网开
设的论坛,目的是为那些爱国无门又有一腔热血堵在心头的爱国志士们设立的。中青论坛
是中青在线的论坛,其中的青年话题是人气最旺的论坛,由中青报编辑李方主持,以为文
学女青年排忧解难和抒发小资情调为宗旨。球迷一家和前面提到的天涯社区都属于海南在
线,主要收容当年从新浪体育沙龙逃亡的散兵游勇。
还有一些人气未必很高但声望不低的专业类论坛。IT方面有新浪IT业界论坛和DONEWSIT写
作社区,摄影类有第三只眼和江湖色论坛,文学类有橄榄树和诗生活等。这些论坛有个共
同的特点:在喧闹的网络背景下,惨淡经营,低调运作。而混迹于其中的网民图的是,有
朝一日,能脱颖而出,在业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三、 BBS登录工具
BBS站,大多是基于Telnet协议。
服务器端,采用Maple BBS或FireBird BBS系统。大陆BBS在Firebird BBS基础上还发展了
Smth BBS、Ytht BBS、Lily BBS等,提供非常丰富web方式访问,如发文、实时消息、信件
、Blog,而一些管理操作,如“版面管理”、“个人文集”则仍然限定为Telnet访问。而
客户端的Telnet软件也发展了很多便于操作的功能,如,鼠标响应、URL识别、图片预览,
文章自动下载、自定义脚本等。
客户端通过Telnet软件如NetTerm、CTerm、FTerm、Sterm、PCMan、BBMan、KKMan、Qterm
等工具来登陆服务器,阅读发表文章,发送邮件,通过仿真的ZModem协议来上传下载数据
文件。有些站点还提供SSH登陆,确保连接的安全性。很多站点还提供Web方式的界面,方
便用户使用
10. 网络社区的简介
在很多年前,人们把论坛说成社区;即使到了今天,人们仍然习惯叫一个论坛为某某社区。到了今天,我们对网上的社区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论坛只是构成社区的一部分,是社区中的公共活动和议论的场所,是组织社区活动和体现社区文化特征的平台。
在现代社会学中,社区是指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构成一个社区,应包括以下5个基本要素: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传统社会学认为社区与社区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不同社区因结构、功能、人口状况、组织程度等因素体现出不同的分类和层次。
构建网络社区同样必须具备这五个因素,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指的是网站的域名、网站的空间,同时还包括到达这个空间的带宽,带宽正如你去往不同地方的公路,假如到达这个社区的公路宽敞和方便,那么这个社区会更容易凝聚人气。
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在现实社区中指的是人们居住的条件和环境;社区需要为居民提供独立的住所、公共的活动场所、娱乐场所、生活服务设施等等;网络社区指的是网站的
功能和服务,人们在网络社区上仍然需要独立的个人空间(如blog、sns),需要公共的活动和娱乐场所(如论坛、游戏等)、需要各种服务(如商城、生活资讯、分类信息、在线咨询等)。完善的功能和服务正如优良的小区,可以吸引人
们来到这里,并作长期居住的打算。
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指网站的注册用户数,当然注册的用户数并不等于有效的用户数。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现实社区中,社区中的人口容量是有限的,而网络社区中,人口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网络社区的运营者应该通过一切有效的手段让更多的网民到达这个社区,并想办法留住这些人。关于人口的容量,网络社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开发商耗资上亿元建设一个现实的社区,耗资百亿元打造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而且这样的社区和商业街空间、商铺和房屋的数量也有限。然而网站运营者只需要建设现实社区的1/10甚至1/100的成本,就可以打造出一条同样繁华的社区和商业街。淘宝网每天的人流就不亚于西单商业街的人流,虽然交易额的数量还有差距,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参与的各种生活、工作和娱乐活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网络社区上具体体现为记录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发起和参与各种问题的讨论,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参与各种兴趣、各种主题的活动,通过各种方法表达和满足个性的诉求,进行倾诉、认同、交友、交易等等,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社会网络。
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指的是在不同的网络社区,由于社区的功能、结构、人群的组成、组织者的理念和倡导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和社区认同。在具备了前面四个方面的因素以后,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不是某个人赋予的,而是人们在社区活动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一种价值认同。比如提起mop,你会想起变态(bt)、提起donews,你会想起IT评论;提起chinaren,你会想起温馨的校园生活。
以上五个因素构成网络社区
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延伸。使人们的生活内涵更丰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精彩。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如此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如此大的革命。互联网还将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网络社区的出现使互联网进入人们生活,预示着互联网改变生活的开始。
引自薯仔先生 2006年09月13日的文章《关于网络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