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教的果位是怎么认定的
佛教果位认定是自我修持成就的一种表现,是由修证断惑的程度,不由他悟,在于自心证悟。不由外人认定。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
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分别是佛、菩萨和阿罗汉。
小乘佛教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可能有第二个佛,可见佛在小乘佛教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1)果位是什么意思网络扩展阅读
果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释氏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复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后来果位,当胜前生,这是正理。”
清魏源《圣武记》卷五:“且于宗喀巴微行解衣时,见有山神奉衣护卫,知已证果位,遂共礼拜称弟子。”
参考资料
网络-果位
② 什么是 证得果位怎样才能证明证得了果位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出世间心是超越由五取蕴组成的世间之心。此心导向脱离生死轮回及证入涅盘:苦的止息。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这些心属于证悟的四个层次:一、须陀洹(入流);二、斯陀含(一还);三、阿那含(不还);四、阿罗汉。每一层次皆有两种心:道心(maggacitta)与果心(phalacitta)。一切出世间心所缘取的目标都是无为究竟界,即涅盘。但依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分别为道心与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断除(或永远地减弱)诸烦恼;果心的作用是体验相符的道心所带来的某种程度解脱。道心是善心;果心则是果报心。
须陀洹道心(sotapatti-maggacitta):进入趣向解脱的不退转之道是为入流,而体验此道之心则名为入流道心或须陀洹道心。“流”(sota,音译:须陀)即是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恒河之水不断地从喜玛拉雅山流向海洋,出世间八圣道分亦从正见之生起不断地流向证悟涅盘。须陀洹道心的作用是断除首三结:(一)身见或我见;(二)对三宝的怀疑;(三)执着地相信实行仪式能趣向解脱(戒禁取)。它也断除了一切足以导致投生四恶道的贪瞋痴,而且永远地根除了其它五心,即四个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以及与疑相应的痴根心。已证得入流者肯定会在最多七世的时间内证得最终的解脱,而且肯定不会投生至任何恶道。
斯陀含道心(sakadagami-maggacitta):此心是与八圣道相应而属于一还界之心。此心没有断除任何“结”,但灭除了较粗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与瞋恚。已达到此境者最多只会再回到人间一次即证得最终的解脱。
阿那含道心(anagami-maggacitta):已证得第三道者将不会再次投生到欲界。若这类人在今世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他即会在来世投生到色界天以及在其地证得最终的解脱。阿那含(不还)道心断除了欲欲与瞋恚二结,也永远地根除了两个瞋根心。
阿罗汉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阿罗汉是已完全解脱者;他已破除烦恼敌。阿罗汉道心是令人直接证得阿罗汉果、完全解脱的心。此心彻底断除了五个微细“结”,即对色界生命之欲求、对无色界生命之欲求、我慢(骄傲)、掉举与无明。它也断除了剩余的不善心:四个邪见不相应贪根心以及一个掉举相应痴根心。
果心(phalacitta):每一个道心都会令与之相符的果心自动地紧接其后在同一心路过程里生起。过后,当圣弟子进入果定时果心即会连续地生起许多次。如前所述,果心是属于果报心(vipakacitta),是出世间道之果。
-----------------------------------------------------------------
须陀洹道是邪见、疑、戒禁取见、嫉、悭这五种结最终灭尽的原因;斯陀含道是粗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灭尽的原因;细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被阿那含道灭尽;阿罗汉道则是导致我慢、有欲与无明三结永远灭尽的原因。
--------------------------------------------------------------------
问78:修行者必须断哪些烦恼才能证初果?证入初果时需要老师印证或是能够自知?
答78:根据某些经的说法,修行者必须断身见、疑及相信仪式能净化心的戒禁取见。根据另一些经的说法,他必须断五种烦恼,即刚说过的三种及嫉和悭。如果他精通经教,他就可能知道自己是须陀洹。但是如果他并不精通的话,他就未必会知道,例如佛陀的亲戚大名居士(Mahanama)就不知道自己断除了些什么烦恼。
问128:圣者是否能够观到其它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
答128:圣者必须拥有他心通才能观到其它圣者证悟了什么道果,但是他只能够观到与他自己所证悟的道果同等或较低的道果,不能观到较高层次的道果。
③ 金刚经中提到:须陀洹果位,斯陀含果位,阿那含果位分别指
1、须陀洹果位:三乘菩提中最低、离凡夫最近的一个果位(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须陀洹,译为预流、入流,佛教术语,是南传佛教中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意思是凡夫通过修行断尽“见惑”,开始见到佛道,进入圣道之法流。
2、斯陀含果位:三果中的第二阶成果成效。
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
3、阿那含果位:为声闻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还欲界,而证涅槃。此位须断尽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证得之。
根据小乘佛教的教义,修行有四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这四果是小乘佛教声闻修道的阶位。
(3)果位是什么意思网络扩展阅读:
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而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佛、菩萨和阿罗汉。小乘佛教认为现世只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佛; 大乘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小乘圣者不求成佛,只求进入涅檠的境界,安住于涅檠,不再度化众生,不能称为菩萨,也不能成佛。
而大乘菩萨道虽入涅槃却不住于涅檠,虽解脱生死仍不离生死,以便度化有缘众生,所以称为菩萨道。菩萨果位,共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十地之前的四十个阶位,为凡夫;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为圣人。
④ 神仙果位是什么意思
是神仙的境界。
佛教用语 ,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
果位为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佛教名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
⑤ 佛说阿弥陀经里说的果位是什么意思
果位是佛教有这么规定过:如:
阿罗汉有四个果位
菩萨有十个果位
还有佛果位,缘觉果位,等等.
这里要说一下,往生极乐世界者,没有果位,如果一定安个果位,那叫:往生果吧.呵呵.
⑥ 佛教果位的意思是什么
果位就是指修佛时能够达到的境界。在小乘佛教中总共有四个果位,它们是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在大乘佛教中共有三个果位,即佛、菩萨和阿罗汉。
小乘佛教认为,在现世之中只有一个佛,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而大乘佛教却认为众生都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而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小乘佛教中的圣者不求成佛,只求能够进入涅槃的境界,然后在涅槃中安住,不再去度化众生,所以不能够称为菩萨,也不能够成佛。而大乘菩萨道虽然入涅槃却不住于涅槃之中,虽然能够解脱生死但是仍然离不开生死,是为了能够方便度化有缘众生,所以称为菩萨道。
菩萨果位总共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十地之前的四十个阶位是凡夫;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是圣人。
⑦ 成佛的路上,果位是怎么划分的
一、佛、菩萨、罗汉的说法是按照大小乘做的简单划分。如按大乘圆教之义,则把成佛路上的果位分为五十二个阶位。从低到高分别是;
1、十信:也叫“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2、十住:也叫“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
3、十行:也叫“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着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
4、十回向:也叫“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
5、十地:也叫“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
6、第五十一位;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
7、第五十二位: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即是最高圆满的果位——佛。
二、补充说明:
1、一般说的阿罗汉是小乘四个果位中的最高果位,其初果须陀洹断惑的程度等同于圆教初信位菩萨,但是神通智慧与圆教初信位菩萨无法相比。同理,二果斯陀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三信位菩萨,三果阿那含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五信位菩萨,四果阿罗汉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七信位菩萨。辟支佛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八信位菩萨,权教菩萨断惑程度等同于圆教九信位菩萨。圆教初住以前的十信位菩萨没有证得法身,也叫“假菩萨”,十信位圆满则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进入圆教初住位,即是法身大士,才是“真菩萨”。
2、在佛教中,最低的果位是大乘初信位菩萨,即小乘初果,证得此果位,则已入圣流,不再是凡夫,虽然未出六道,但永不堕落三恶道,天上寿命终尽,降生人间,人间寿命终尽,上升天上,如此七次往返,即证得阿罗汉果位,出离轮回,永无分段生死。在此以下,皆是凡夫,随其业力,升沉不定,轮转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