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问题 > 网络用语靠什么法律规范

网络用语靠什么法律规范

发布时间:2022-09-28 03:48:05

⑴ 中国有对网络言语暴力进行法律约束吗

通过网络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情节严重的情况下,是会构成诽谤罪的,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汉语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之一,但过多的语言暴力正在使它日趋粗鄙化。尤其在网络世界,随处可见谩骂的留言和跟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纯粹的情感宣泄和恶意攻击,似乎非脏话、黑话不足以表达观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卷入网络论战的所谓社会名人、知识分子,甚至是名牌大学的老师,也同样肆无忌惮、满嘴脏话,其语言暴力倾向非常严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客观、冷静的沟通机制淹没在口水大战中。

(1)网络用语靠什么法律规范扩展阅读:

网络暴力的滋生,很大程度上源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不少人穿上“马甲”,有了“扩音器”,就任由心中魔鬼肆意妄为,一言不合就开喷,不为求真只为求胜;动辄贴标签、扣帽子,意见相左就是一顿冷嘲热讽;还有的将“枪口”对准弱者,在别人的痛苦中寻找“快意”。

这些人自以为发表意见是“言论自由”,实则是披着外衣的“语言专制”。信息不过滤、心中无主见,理性就会被情绪裹挟。当一些人只顾自己口舌之快,乌合之众的“集体非理性”便会挑战道德、触犯法规。

网络不是超拔于现实的“虚拟社会”,“键盘侠”必须为自己的言论承担后果。此前,广东一位网友就因发动人肉搜索,被以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从司法的角度,对网络暴力给予重拳打击。细化相关法规、加大惩戒力度,只有让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得到深刻教训,才能破除法不责众的想象。

在完善法治的同时,呼唤道德文明在网络层面上的回归。比如,韩国民间发起的“善意回帖”运动,已经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树立起友善的网络观念。当文明交流、理性发言成为网上共识,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成为人人遵循的道德律令时,我们的网络环境才会进一步净化,网络暴力才能失去植根的土壤。

⑵ 关于网络造谣,我国有什么相关法律法规

关于网络造谣,我国法律法规对此已做出相关规定:

《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条规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2)网络用语靠什么法律规范扩展阅读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少数党员干部纪律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

国外,国内一些媒体及群众观念淡漠,助长了政治谣言的传播;

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

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

⑶ 怎样制止网络不文明行为

1、树立正确网络观,做文明网民。网民是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把互联网建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需要每位网民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呵护。

2、企业要遵守公约,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的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3、国家必须出台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惩治网上违法违规行为。互联网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律建设的带头作用,完善自律规范,健全自律机构,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公众评议、文明网站评选等活动。

(3)网络用语靠什么法律规范扩展阅读:

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1、对网络使用主体的制约不够,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被更大面积的普及必将受到相对应的制约。技术的进步是必须的,然而在技术进步的同时,管理手段和管理观念也要随之进步,避免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更不能让漏洞遍布而使其千疮百孔。

2、网络安全的不稳定性,即使有各种各样的“防火墙”、“防病毒”软件出现并被大规模利用,但这些手段还是不足以防范和控制掌握着更高技巧却用心不良的网络使用者,况且,从来就没有一种真正有效的手段出现过,这是网络应用的一个巨大缺陷。

、相关互联网管理法律的缺失和不完善导致出现不文明行为以及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局面难以得到有效且合理的处理,这又在一定程上助长了该行为的日益嚣张。

如何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要规范的使用网络用语,主要就是不要进行一些语言性的攻击,并且要健康的语言环境,还需要进行自我进这种规范性的语言调整,然后完成每一个人的自我修养提升。

⑸ 网络用语应该如何规范

最好的方式就是一定要文明用语,可以接受网络用语,但是也一定要在文明用语的基础上去使用。

⑹ 如何认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规范

1.网络语言的产生 当互联网蔓延至人们生活中,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逐渐在网络中形成,并被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语言的诞生和普遍的传开,在文章、小说、网上聊天、时常交谈等都开始应用网络语言。网络的迅速发展催生出一批新词、新短语,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中学生的改变更为直接。 2.学生认为网络语言幽默生动 不少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不仅简洁方便,富有感情,而且幽默诙谐、风趣生动,表现出青少年之间极大的认同感。中学一女生小方告诉我,自己和朋友调侃时常说:“你真是286!”这实际是说对方脑子转得慢。这些另类语言在成人看来或许不习惯,然而在她们的生活中早已大行其道,成为生活用语的一部分。甚至有学生认为,如果有谁不会来那么几句网络语言,就觉得他太落伍了。 一学生这样说:“我上网聊天经常用到‘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语’表达汉语意思。受网聊影响,平时和父母、同学说话也会说些‘网语’,并在写日记时使用,因为‘很有意思’。” 此学生给我看今年1月18日的日记,其中写道:“今天上街,看见一只恐龙(女生)和一个PPDD(漂亮弟弟)并排走,我靠(形容厌恶的感觉)!这484(是不是)所谓的很搭配呀?很COOL(酷)哦!害偶(我)跟了他们4条街,累死偶鸟(累死我了)!”经统计发现,49个字中有14个字用的是“网语”。 二、老师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网络文化对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正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于网络语言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频繁使用的现象,中学的部分语文教师认为,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交往圈子里使用的,从某种程序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学生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利的话,是可以使用的。但是,它毕竟是非正式的语言,有老师说,长此以往不加强调和引导,学生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三、中学生应如何对其吸收与摒弃 从未有一种语言像网络语言那样,从产生就遭到了如此强烈的抨击。它对中学生的语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实,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对其汲取与发扬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也可以进入基本词汇,因为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反对网络上的粗话、脏话和一些废话,但生动形象能体现网民“个性”的习惯用语无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而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 汉语长盛不衰,就是一个不断吸纳外来文化(语言)、不断自身调整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用行政手段强制的。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胸怀就像浩瀚的大海一样宽广无际,她张开巨臂能吸纳形形色色的文化和语言。 2.对其批叛与摒弃 在现实中,由于网络语言交流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特别是中学生的网络语言失范,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网上交流和网络语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之一是少数网民在网上存在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主要表明在:一是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二是有些人为使自己在网上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表现出另类性格和反调言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污染了网络浪漫的天空,例如有些人起粗俗下流、庸俗不堪的黄色网名和写黄色词句。问题之二是,网络语言存在一些粗话、脏话和嘲讽人的词语。例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0487(你是白痴)、BT(变态),还有嘲讽人是神童、天才、蛋白质、太平公主等等。这是网络语言中的糟粕。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目前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在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例如,一些网络词汇也进入生活的口语中并成为中学生的口头语,成为一种新时尚,比如用“东东”代替“东西”,用“886”代替“拜拜了”,评价女孩这个是“食肉性恐龙”、那个是“食草性恐龙”,下一个是“美眉”,骂男孩子是“青蛙”。更可怕的是,有些中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有些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越来越多,而他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控制,很可能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第四个问题是网络语言过于求新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种创新还未定型又有一种创新出现了。这些问题不能不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 3.理解使用人群 中学生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他们大多是20世纪80、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中多交流,但现实利益的冲突,使得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到虚拟环境中去寻求友谊。他们是社会群体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也总是试图打破传统的规范,不断地寻求和尝试新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 四、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1.网络语言道德教育要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 还网络一片晴天的工程,除了可以采用技术、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当中学生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语言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牢牢抓住这块阵地不放。当前,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课,但是,对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语言文明等课程,还处于“真空地带”,应着眼于加强学生的网络语言文明教育,增设这些课程内容。首先,在信息技术教师讲解网络同时,应同时提示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学习初期就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正反特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解决网上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要强化孩子的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通过制定和经常强调网络语言文明规范,在孩子头脑中建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清楚哪些网上语言不道德、不文明甚至是非法的,促进其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增强。第三,学校还要充分运用激励措施,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网络语言也是自身语言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不文明就是自身不文明”等观念,对于使用不文明语言的人要坚持抵制与拒绝,营造出有利于网络语言道德建设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2.家长是学生网络语言文明的引导者。 家长在加强孩子网络文明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难以替代的责任和作用。首先,家长平时在家中上网须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坚决不说有违语言文明和道德规范的话与活动,不进行有违公德的网上活动,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网络文明教育。其次,对孩子在家中的上网活动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做好疏导工作。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及格才能上网等要求,分析上网的利弊,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向孩子推荐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同时,经常注意孩子上网的内容,对孩子参与的不健康、不文明网上活动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加以制止。为人父母者,只有充分认识了网络文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巨大影响力,才能自觉配合学校搞好网络文明教育。 总之,面对中学生流行的网络语言,汉语将又一次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借用眼下一句时髦的话,这对汉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用宽容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当然,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类似目前一些广告用语的语言恶俗时,比如:“有‘痔’不在年高”、“做女人‘挺’好”等,我们就该毫不留情,迎头痛击!而对于中学生流行的健康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我们则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了解甚至参与,那将有效地拉近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有助于弥合“代沟”,也有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语言的教育和培养,甚至也可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平添生气和活力。

⑺ 教育部批人艰不拆等词,网络用语该如何正确的规范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各种产业的发展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变化。从一开始某些广告商乱改成语,到现在的胡乱造词,使语言文字受到了冲击,由此教育部对此也做出了回应:13日,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950号建议的答复》。1.通过网络来规范用语,网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播信息的途径。充分利用好网络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2.开展规范用语的宣传活动,教育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开展宣传网络规范用语的活动,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人们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宝贵体现,要保持尊重的态度。3.在网络上建立健全各种惩罚机制,我们知道有些人是故意对于文字进行恶意修改,对于这种现象,通过教育改变不了的,所以需要建立相关的惩罚机制,对这些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处罚。

⑻ 中国有关于规范网络用语的相关法律吗

没有的,最多只是一些呼吁规范网络文明用语的公告。一些城市有这类法律,但只是地方性的。

⑼ 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

1、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保障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使用者的合法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了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的需求,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规定,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制定本办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互联网信息服务,是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规则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规则》,是为了保证域名争议解决程序的公正性、方便性及快捷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的规定而制定。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互联网络域名争议,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的规定,制订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因互联网络域名的注册或者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所争议域名应当限于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管理的“.CN”、“.中国”域名。但是,所争议域名注册期限满两年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不予受理。

(9)网络用语靠什么法律规范扩展阅读:

国家制定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战略,明确保障网络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提出重点领域的网络安全政策、工作任务和措施。

国家采取措施,监测、防御、处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的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和秩序。

⑽ 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建议

网络语言规范相当复杂,讨论要不要规范的问题,需要先厘清最基本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区分本体与内容

对各界抨击的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其实应该区分为语言本身和语言表达内容两个层面的问题。

语言本身的不规范现象,指的是网络中使用的字、词、句等语言成分打破了既有的中国语言文字系统规则,以及不遵守语言法规、规范和标准。具体到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现象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打破现有语法规则或改变现有字词的形音义关系,如“XX控、恐龙、壕、666”等。

(2)生造词,如“颜值”“白富美”“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

(3)夹杂使用图形、符号、外来语等,如用“∶)”表示开心,在汉语动词后加-ing表示正在做某事,用“hold住”表示坚持等。

还有一种网络语言不规范现象,就是网络与计算机术语的中文翻译规范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翻译标准,民间会使用一些“俗”的翻译,如“E-mail”译为“伊妹儿”,“download”译成“当”。

另一层面,语言表达内容的问题,是指语言使用者在网络平台中用不文雅、粗俗的语言发布信息、评论等,或使用詈骂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其中会出现具有负面感情色彩、违背文化禁忌、反映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健康思想观念等的语言成分,如“屌丝、绿茶婊、逼格”等。广受诟病的网络语言污染、语言暴力“乱象”其实指的是这类情况。这实际上是语言所表达内容和语言使用者行为方面的问题,不是语言本身的规范问题。

语言的功能变体

谈网络语言规范,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网络语言,然后才能确定规范对象。网络语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有关的术语和词汇;二是人们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媒介进行交际与表达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

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信息并非原创于网络,包括各类组织、机构及部分个人发布的正式的、内容严肃并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信息,基本上使用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传播对象和范围相对开放,属于大众传播性质,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网络语言范畴。

公众热议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是针对上述第二种定义的网络语言,因为其中包含很多打破常规的语言形式。这些非常规语言成分,是语言学所说的语言变异成分。

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功能变体,就像语言中存在书面语和口语变体、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变体一样,是由于交际对象、交际媒介与工具和交际场景等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

网络中一些特殊语言形式的产生,最初来自网络社区成员之间的交际,交际对象限于特定群体内部,话题相对局限在某个范围内。信息发布者并不期待其语言为特定网络群体之外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甚至有意不让其他人理解,因此会产生一些类似行话、黑话的成分,使其有别于日常语言。

这种交际通过非面对面的电子屏幕传输媒介的影响,以及键盘输入、文字输入法、输入速度等条件制约,难免会使用一些“新异”的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以取得期待的交际效果和效率。

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它与大众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信息不同,而更接近日常口语语体,风格比较随意,体现出个人之间交际的特点,属于人际传播性质。只不过这种交际借助网络记录、传播而被“示众”,容易引起更多关注。

如何规范网络语言

语言规范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的语言规划的工作,是对语言文字本身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社会交际需要。规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共领域使用语言时可能造成交际不便和混乱的问题,如建立语言文字使用标准、统一字形、字音等,而非公共领域的个人语言使用则不在规范范围内。

语言规范只针对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而不能约束语言使用者的思想观念认知。语言规范的基本原则是要从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实际情况和实际交际需要出发,不能脱离语言的本质——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存在与使用,从根本上说,无所谓合理不合理,满足需要、好用即可。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今天的规范实现了规范,也难保明天就不过时。所以,语言规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且只能因势利导,不能人为一刀切或强制推行。想规定不许使用某些词语或语言形式是不科学的,也是徒劳的。

弄清以上基本前提后,我们对该不该以及如何规范网络语言就可能有更科学的认识。

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网络语言。大众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属于规范对象,应该规范。我国现有语言文字法规和标准就提供了依据和操作标准。而且这部分语言产品也是正面树立规范的有效依托,应该充分发挥其对语言规范的示范、引导作用。而对于人际传播性质的网络语言信息,适宜按个人语言生活领域对待,不应用全民语言去看待和要求,可以顺其自然,静观其变,不必过于强调规范。

为了更好发挥语言的全民交际工具的作用,适当保持语言系统的规范也是必要的。这种规范在根本上应该正面引导,从提高全民语文修养入手,让人们更好掌握典范、文雅的语体,分清全民语言与各种功能语言变体的区别。在网络空间里,应重点加强公共机构、权威媒体的语言规范,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强化语言文字法规及标准的普及。

至于那些语言暴力、粗俗等所谓不健康语言现象,属于思想内容问题,可能是人的修养问题,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用语言表达不健康思想,不能归罪于语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文化修养才是治本。

阅读全文

与网络用语靠什么法律规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米摄像头能连接手机网络吗 浏览:676
浩顺云考勤机连不上网无线网络 浏览:84
路由器正常但手机上没网络 浏览:401
中国移动亮相国家网络安全博览会 浏览:874
网络诈骗罪以什么地方金额 浏览:961
哪里送网络机顶盒 浏览:121
win10如何不需要网络凭据 浏览:253
济南无线网络信号 浏览:525
迪拜网络多少延迟 浏览:27
进路由器页面显示网络不给力 浏览:930
网络连接禁止怎么解决 浏览:894
农光东里小区哪个网络好 浏览:874
乐橙摄像头回放出现网络连接异常 浏览:909
电脑网络加密码怎么设置 浏览:392
电脑连接无线网络看不到电视 浏览:308
面板是什么网络用语 浏览:374
微博连不上网络错误手机 浏览:834
开启无线网络的视频 浏览:270
网络营销是发展前景好的职业 浏览:953
共享网络不记得密码了 浏览:9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