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抖音王小草什么梗
抖音梗。搞笑的台词,配上狂拽炫酷的画面,华中科技大学2011级种子班学霸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视频《万万没想到之王大草传奇》,十多天在网络上的点播量,已超过7000次,一些网友感叹道,工科学霸也能写剧本、当演员、制作音频特效,真是文武全才炸天,主角王大草的名字也取于团队中人气颇高的知名屌丝王思杰绰号王小草,也是由他本人本色出演。
B. “草”是什么意思
草,拼音cǎo 。
1、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野~。茅~。水~。花~。~鞋。~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原。~坪。~行露宿。~菅人命。
2、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料。柴~。稻~。
3、粗糙,不细致:~率。~鄙(粗野朴陋)。~具(粗劣的食物)。
4、汉字的一种书体:~书。~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画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体(a.指汉字草书;b.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5、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拟。~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6、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野。~莽。~寇。~贼。
7、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鸡。
见http://yedict.com/content.asp?word=8349
C. 爆肚是什么意思
爆肚是个统称,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两种:牛百叶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种:羊散丹、羊肚领、阳面肚板、阴面肚板、蘑菇儿、蘑菇儿尖、食信儿、葫芦儿、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品种:牛百叶、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领、羊肚板(阳面肚板)。
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风味小吃中着名的回族小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干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D. 肖月写的是啥字体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对于《书法中的“草书”是一种什么字体?有哪些经典作品?》这个问题,垂钓客既非常感兴趣与大家讨论交流,也有非常靠谱的观点与大家分享,兹简要回答如下。
一、草书特质及其分类、草书字法及其结构的基本特征
1、草书特质及其分类
1)草书的特质
在“篆、隶、楷、行、草”等诸多的书体中,草书是一种特殊的书体,草书是由篆隶省略变化而来,但草书定体以后,又是伴随楷书与行书而发展的!在笔法和构图上,它们之间有很多交错影响。因此学习草书要有楷篆隶的基础为宜。由楷行学今草,由篆隶学章草,这种学习观念是符合草书发展和书写规律的。
许多人以为草书定体在楷书行书之后,这是一种误解!秦汉时期,书法艺术的成就之一就是草书的形成与发展!
草书构形的特质要素是“使转”,即主要以盘曲环绕的线条构成此种书体的形体(形质)。(孙过庭《书谱》云:“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书谱》,由此可见,使转在草书中的重要作用,所谓“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书谱》)。
2)草书的分类
草书按历史沿革分章草丶今草(又称小草)丶大草(又称狂草)三大类,目前最流行的是今草即小草。
(1)章草:章草是篆隶的赴急之书,用笔简古,有篆隶的痕迹,字形多呈扁方或者正方,牵连较少。早期的章草风格浑厚古朴,去篆隶不远。中期的章草,一般是以汉魏六朝以及隋唐时期的文人章草,波磔的笔法上有了更多的讲究,有了因人而异的艺术风格。晚期的章草,赵子昂复古,宋克等书家承袭复古之风,使得章草得以中兴,此时的章草“今妍”风气更重,用笔中受行楷书的影响较大。
(2)今草:今草也称小草,从字体上看,今草多属字字独立,虽有牵连,也属笔锋带出,并不影响上下两字本身的字势。小草的笔画虽简省损益,但仍比较容易辨识,笔画及字里行间的连绵引带较少,笔画交待得较为清晰,法度比较分明。今草脱去了章草的波磔的笔法,结体也因笔画牵连的因素逐渐由章草的扁方结构演变为长方结构。代表书家有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孙过庭、怀素等。
今草产生的初期并无意分成大草与小草,而是大小草的书写同时存在,为了有别于章草而称为今草。到了后来王羲之被尊为书圣,所书草书为后世楷模,特别是怀素、徐渭等纯粹大草的出现,为了加以区别,便把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等比较独立、规范的草书称为小草或称为今草(此时今草的内涵缩小了、专指了),而把狂放不羁、占地较大、字体宽绰的连绵不断、大开大合、极度夸张的草书称为大草或狂草。
(3)大草:大草也称狂草,从结字上看,打破了字字独立的界限,加长了中途笔的距离,字中的牵连线往往和笔画并无区别。由于简便快速,所以往往字势连绵,并在连绵的过程中加大了节奏的感觉,由章草和小草的单个字字形内部变化发展成为以小组合(几个字组合,也称段落节奏)和字与字的关系来完成变化,更加注意与重视整体的效果。也由于字形约束力较小的原因,所以大草的线条变化更为抽象,表现力与震撼力也更为强烈,情绪的宣泄与表达也更为自如,更易于流露激情!大草的代表书家有怀素、黄庭坚、祝允明、徐渭、王铎、傅山等。
不管是章草还是今草,草书都是利用盘曲的使转线条、灵动的笔画,来抒发情感,草书尤其是狂草是最能抒发性情、表达书者情感、情绪和情趣的。
2、草书的字法特点及草书结构的特点。
1)草书的字法,有自身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草书字法中形成的笔画和部首符号已经约定俗成,草书作品必须符合草法的基本规律,即字法具有“连、省、变、代”的特征。
(1)“连”:草书之“连”概括的说是将笔画连起来书写,更强调多样的曲线美。 “连” 广义的、具体的说是“点画的连带”或“字与字之间的牵丝或萦带”。 草书之“连”是草书的
四大特征 “连”“省”“ 代” “变”第一大特征,也是“行书”的基本特征之一,“行楷”书中也常常出现。
(2) “连”有“虚连”“实连”之分, “笔断意连”常常是字与字之间末笔与首笔之间的一种笔势呼应,“笔画断而意相连”,是一种典型的“虚连”;字中点画的实际连写与字间的实际连写就是“实连”,如“一笔书”就是一种典型的“实连”, “一笔书”可以是“单字一笔书”、“两字一笔书”、“三字一笔书”,甚至可以是“多字一笔书”。
(3)“连”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笔势连接”。即前一字的最后一笔与后一字的第一笔书写。这种连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为连写至下一字的第一笔,一种是牵引带。第二种为笔断意连,就是看似笔画断开,但实际上笔势仍在向下行走,从势态上来说,近者顺势而远者响应。
(4)“连”之灵活运用与书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草书书写的节奏、气势、形质与神韵!
2)“省”——对有些笔画和局部丶偏旁或省略,或变化形态,而又不使字形有太大的影响,省笔中有许多是因笔势连贯而产生的。草书在最大范围内省去许多不太重要的部件,有些笔画甚至浓缩至一点或一线,如四点水和心字底等部件浓缩成一横,充分显示了草书的简约性特征。
3)“变”——笔画改成符号,省减笔画。有的字只作适当的小变化,也有的字变化极大,与原形完全不同,需要学习时了解其演变过程,明白具体的书写方法,绝不能主观臆造!
4)“代”——以特有的符号代替一种或多种部件或偏旁的写法,简化了用笔和字形,这种“代”是有法度和原则的,不能随意混杂!。如“须”字以三点连笔代替“页字”; “论”与一竖代替“言”字;“思”字下面的心字以一横画代替、“照”字下面的四点以一横画代替;“绞丝旁”以类似“子”字草写代替;用一弧弯代替“逸”字的“走之底”、用一弧转代替“则、到”等字的“立刀旁”等等。
2、草书结构具有四大特点:开合、疏密、圈眼、长短
3、大草与小草(今草)的区别主要是在“连” 和“变” 上有了更加显着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牵连线与笔画无明显区别;
(2)字字牵连丶上下牵连丶多字组合;
(3)书写速度快于小草;上下字、多字牵连是狂草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
(4)在单字内部夸张了疏密丶开合丶收放等对比关系,字字之间通过大小丶粗细丶欹侧等来进行表现!
二、如何欣赏草书?
草书的审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虽然草书的发展过程中草书的结构也受到楷书的影响,但草书根源上是由篆隶的省减牵连发展而来,因此,草书的结构关系的难点在于因为草书符号的组合与我们现在的楷书基本笔画的组合不尽相同而造成的认识困难,并且也正因为字法结构与楷书不同,我们就不能用楷书的审美观念去观照认识草书的审美,草书的审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草书之美主要体现在几个个方面——“字法规范、结构合理、线条美、章法美与有神韵。”
1、草书作品字法、点画与结构、笔法、墨法
1)作品字法与草书结构。
垂钓客认为:草书字法与草书结构是评判一幅草书书法作品水平高低、质量好坏的第一要素与关键因素。字法必须正确无误,草书结构必须体现“开合、疏密、圈眼、长短”等草书结构的四大特点。否则,作品上不了档次、无法得到行家的认同。
2)作品的笔法、墨法、
(1)笔法:即通常所说的用笔方法,笔法应力求丰富而戒单一。包括方笔、圆笔、藏锋、露锋、逆锋、中锋,提、按、挫等等,不同的线条与点画应由不同的用笔方法书写而成的。
(2)墨法:所谓墨法用墨技巧,即作品中墨的浓、淡、枯、湿等的变化及作者如何运用的。整幅作品皆用浓墨,没有浓、淡、枯、湿的对比,导致作品墨法单调、缺少变化。垂钓客认为作品的墨法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种技法,通常只要按正常的书写均能出现“浓、淡、枯、湿”的变化,无需刻意为之,只需稍加注意体现就行。
2、线条、章法与神韵
1)线条:一幅好的草书作品书写节奏明快、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线条变化无穷丶魅力无限!线条美美在线条灵动丶飘逸潇洒,给人以“入木三分之感丶龙飞凤舞之态”。
2)章法:即所谓章法特征,具体表现在整体效果是如何呈现的?谋篇布局、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如何?好草书的章法美美在线条的运动感,单字结体的正欹俯仰丶疏密的多变丶或虚或实丶笔断意连;布局整体中有穿插丶相互相揖丶相互相应;节奏变化丶分布变化、长短变化丶粗细变化丶宽窄变化丶浓枯变化以及对称丶平衡等书法艺术特征等等。
3)神韵:即“神采”与“韵味”。有神韵的草书作品,给人以“笔墨酣畅淋漓”“翰逸神飞”之态、“赏心悦目”之感!能引起观摩者强烈的共鸣。垂钓认为,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必须有数个让人“心摹手追”精彩之字与数笔神来之笔!
三、草书临帖八忌
1、观察不细,见便下笔。形貌不准,失却规矩。(指观察不仔细,下笔没有规矩,导致字形字貌不准确。)
2、起止不清,锋面含混。笔画潦草,终于蹇钝。(指起、运笔交代不清,用锋技巧含混,草率书写,不求甚解。)
3、行笔拖抹,缺乏线性。笔画扁平,笔上淹留。(指行笔没有立起来、提起来、走起来,而导致线条拖沓滞留。)
4、转折无法,使转不明。翻绞不分,信笔为之。(指使转笔法不明朗,信马由缰。没有写出草法元素。)
5、直划无曲,生硬僵板。刚艮燥烈,病韵乏情。(指线条过于剑拔弩张,缺乏韵致,线条要做到直而不直、曲而不曲。)
6、笔画不挺,软缓乏力。气浮墨轻,笔力不逮。(指线条软弱无力,不够挺拔。显得笔力欠缺,墨色轻浮。)
7、分布拘束,矜敛不开。摆放笔画,拟于专谨。(指笔画布白拘谨,安排性太强,缺乏打开的自由书写。)
8、失之严肃,轻漫猥琐。无论乖合,淬于俗格。(指违背书法技法的一般原理,信笔为体,恶俗难改,格调低下,缺少敬重心。)
四、草书经典作品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发明创造,是华夏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以汉字的书写为特征的书法艺术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艺术,也是最能代表汉民族文化的一门传统艺术,被誉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根植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发展、演变、成熟而形成的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历史悠久、发展有序,内容丰富、意味深长,形态各具、异彩纷呈,名家辈出、源远流长。书法古贤为后世书坛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作品。兹列举世所公认与推崇的部分经典法帖如下:
1、皇象《急就章》
2、陆机《平复帖》
3、王羲之《十七帖》
4、王献之《中秋帖》
5、王珣《伯远帖》
6、智永《真草千字文》
7、孙过庭《书谱》
8、张旭《古诗四帖》
9、怀素《自叙帖》《小草千字文》
10、黄庭坚《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廉颇蔺相如传》
11、祝允明《前后赤壁赋》
12、徐渭《草书诗轴》
13、王铎《唐诗卷》《杜甫秋兴诗卷》
14、傅山《草书右军大醉七言诗轴》
15、《草诀歌》
16、韩道亨《草诀百韵歌》
17、于任右《标准草书千字文》
18、沈尹默、林散之草书作品
说明:部分图片与文字选自网络与公开资料,如有侵权,通知即删。特此鸣谢!
欢迎关注、留言交流;敬请赐评!
落月湾中垂钓客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第二届全国优秀教研员
1.7万粉丝 · 3万赞
搜索
练字只需练好8个字
沁园春雪狂草书法
全国书法第一名
练字只需练好20个字
王羲之最美36字
写字自带杀气书法
E. 楷书练到什么时候可以转行书
一、楷书和行书无先后关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拥有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共性的书法基础,
二、所以本文所讲的楷书过渡到行书的思路,当然不只是速度的关系,这里面包含了楷书和行书体系间微妙的基本功、笔法架构、布局和行气等系统性问题。
三、楷书作品在书写之前就定好方格,每格一字写成后,横看成行竖看成列,斜看也有规则,它的美就是工整划一、严谨有度。
四、那么,在楷书向行书转化的时候,由上向下纵向书写、先右后左横向换行时,书写者需要重点考虑纵向诸列之间的气息贯通,兼顾横向诸字是否成行、是否气息流通,这是符合“纵有列横无行”的分行布白之法则的。
五、王铎的书法很有代表性,其书以大草见长,行草也有特色。仅以他的《再芝园诗轴》为例印证之,该作品整幅由三列字加题款构成,行笔的流畅、风格的洒脱自不必谈,单看章法布白,它纵看有列、横观无行,纵向气息贯通令人目不暇接,横向字字关照相处和谐,写意抒情天然成趣。
(5)大草网络用语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现代。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
”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着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
F. 三昧真参法是什么意思
三昧真参法
衡量正宗与散流的标准是“三昧真参法”。
“三昧”指什么?三昧就是精、气、神。不光是练功、修道,中医治病人,享尽天年都离不开精气神。小腹里是元气、粘,颅腔运化的是神,在精神之中往来者为气。精、气、神在体内各有各的位置,并相互转化,所以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在我们传统的内容里边,神传的修为是“化神为气”,然后是“炼气还精”,这个就是说,是人再造精神。
那么“以形鉴真”是什么?练功要有一定的指印,用特殊的指印来调节体内的阴阳气脉的循环,调节精气神三者的转化。练功有一定的手印,有一定的姿势。以形鉴真,就是通过形体来反映你练功的层次。比如大家打的指印,第一个指印是元明印,两手上下相搭,拇指相对,先生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谁这么安排、这么固定的呢?这一切是正宗留下来的痕迹。十个指头,按照针灸,十个尖叫宣,宣通气血、宣和气血,叫十宣。人的气血如果不能达到末梢,这个人的元气就已经衰败了。可是按丹道来讲,大指尖的专业用语不叫“宣”,叫“玄英穴”。也就是说,两手上下相搭,拇指相对的瞬间,就使人身体的左、右两侧的阴阳关系发生相互作用,并使之产生结构上的生理变化。这个专修就是“金风吹脉法”。那么以形鉴真是通过特殊的指印来调整体内的循环,坐式、卧式、站桩,每个姿势都非常精确,这样才能使人的精神、血脉、元气沿顺着人身唯一的轨迹,在体内产生完整的循经,这方面是“三昧真参法”的以形鉴真部分。那么衡定练功人的姿势就很有必要了。
“以文观意”。正宗的功夫,不管是什么一个阶段,都有功谱。通过功谱的学习能真正了解正宗的脉络、每一个修持的阶段,这一切都是功谱里边所要向学人交待的问题。通过功谱阅读来理解知识,理解功法是为了什么,进行什么样的修为。通过谱文的阅读,渐渐的,人们在知识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补与功谱相合,相靠近,这就象写字一样,通过功谱阅读,使自己与功谱说的境界相近相合,最后通过背诵功谱,使自己的神与功谱化合,然后在练功的时候,自然就进入到那种境界当中了。这是心领神会的一个过程。那么这种心领神会是什么?心领略了谱文里说的内容,而使自己的意、自己的心安定下来,静下来,渐渐地与功法里边的层次相对照、相融化。功谱里边是这么说的“练时情中有,用时形内含”。在练的时候,通过对谱文的阅读,心领而神会,必须是用自己的心神去领会谱文里所阐述的境界,用自己的神。与功谱交会。这样就是“古化于我”的过程,就是说自己与古人相化合,通过谱文的阅读使自己快速的产生飞跃,所以不单纯是练功。不是说你告诉我怎么练就完了,不是这样的。通过谱文的阅读,也知道练的时候,有阴有阳的情况,刚的时候自然形体中就包含了里边的这种特殊的会意。比如说大家都在这儿静坐,为什么有的入学会了,有的人还是愚昧顽劣,这是为什么呢?是个体差异吗?是!但是首先,心领神会这一步没有达到。领略怎么去领呢?我化于古,古化于我,谱文的阅读是以文观意。功谱要求阅读、背诵,这样的话就是传统的内容。
“以音弘法”是通过念出声音使人的身体、颅腔或者某个部位得到振动,比如念“嗡”这个字,“嗡一二嗡——”每个人都有感觉,从里边向外边,觉得象有一个鹅卵石从里边有很多辐射的波一样达到表,皮。这是一个,可以说,社会上那藏传佛教的“嗡、啊、哞”含有道理,但是“嗡、啊、哞”太简单了,嗡啊哞还是梵音。九脉合真以后,梵音已,经完全被翻译为汉字了,这是永乐年间的事,梵音汉化,已经完全转化为汉字了。那么今天,在人们知道的历史中,并不知道这断代的文化,还以为梵音足高深莫测。真正的汉化以后,也有很多震动。五千年的文化,大家没有注意老子的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真正的文化都有这种阴阳两元的统一,形成一个太极的图象,形成宇宙全息论。阴阳是什么?“天对地”天是阳,地是阴。“天对地雨对风”,风抓不到,但雨点能抓到,雨点是阴,风是阳。风有象而雨有形,形象相对。“大陆对长空”也是有形象的对没有形象的,长空是什么?是气象,大陆呢,是实在的。“山花对海树,暮鼓对晨钟”已是很对仗了。
除了阴阳二元的统一外,楹联又有另一方的内容,就是以音弘法。大家看上联:“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觉,浩浩密谛,当年法界印传灯”。在念“三千恒河沙”时,大家注意感觉身体中的气流到了哪一个位置,是不是到了“承浆”。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章随读的方法不一样,其效果也不同。“随读不同,其意不同”这里边说了,别有
有洞天,另有特殊的内容,如果不是师传永远也不知道。大家再念“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气到了膻中,“光超大觉”气继续往下去,“浩浩密谛”气从胃向下走,“当年法界印传灯”一念“灯”马上觉得在丹田和脑门同时得到震动。气从承浆开始到丹田一蹦就到了颅腔得到震动。先是丹田,后是颅腔,非常快,念“灯”的时候,从丹田蹦起来到颅腔里。大家再念一遍“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觉,浩浩密谛,当年法界印传灯”。大家觉得这个气是这么走了,这是以音弘法。为什么让大家来念呢?今天才将这个谜底揭开。
再说一段往事,周潜川先生说了:“正宗的东西泛化于俗以后,有的很有意义,有的便于在社会上推广,比如刘贵珍先生说松静气功非常好,说练功的时候念松、松、松。”但是周先生又说了“如果刘贵珍的第三个‘松’字念成‘送’,就会收回丹田,要不然的话;这‘松’还是脉迷前踪,这气还在鼻梁上转悠,如果说念成‘松、松、送’气马上送下来了。”所以肯定地说,周先生在称赞刘贵珍这种创新的同时提个建议,把“松”改成“送”就更好了。由此可见,传统的东西不可更改,改过之后就犯糊涂,把气就打乱了。
所以真正的这些脉学,儒家的东西,人们揭示得很少。当前就是道家的功,佛家的功,没听说儒家还有功,光说是功有“儒释道医武”。武”不存在,武是动功,是以武演道,而且佛家、道家、儒家都演武。陆游“十年学剑有成绩,腾身一跃三千尺”,陆游是一个儒子,但他都学武,所以武单独列出来说不存在。王羲之乃武夫习文,可见文武同宗,文人习武和武夫习文,这先例几千年前就有了,今天大家还没有跟上,也告诉大家文武同时齐进,才能飞跃。医,我们现在学医,上医学院,过去的医是怎么学的?张仲景创造“伤寒论”的时候,他是个太守。他读的书太多了,他觉得有这样的基础,他应该论一论了,他才创造了“伤寒论”。
张三丰的龙行大草,张三丰写字,他发现了字的脉络和人的脉络同宇宙一样都是一个天垂之象。所以要求大家练功之余去写字,让自己接近天垂之象,人天合一。并不是今天的社会上的所谓练气功的,学学写字,故作斯文,练书法的,也练练功,也长寿长寿,于是气功与书法结合起来了,好多气功书法就出来了。古人的本意并非这样。张三丰是继承了葛洪、抱朴子的学说:“内以养真;外以却恶”,内以养真,养自己的精神,外以却恶,使自己元气饱满,能使宇宙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和自己的七情六欲不干扰自身的修为。张三丰把它发展了,指出来“内执丹道,外显金锋”,说在内炼的是丹道,在外是外显金锋,拿出来是一把宝剑。其实呢,它的套路实际上是将元气纳入了犹如太阳和月亮在宇宙中循环产生的那种轨迹之中,元气在体内产生的循经现象,正合人体中的脉络。起于子而终于亥,起于子时一阳初生,终于亥则三阴俱足,这种阴阳的完整性,只有在人体内的元气沿着经脉产生循环时才能实现。这种循经每一个阶段叫做分经流注,分经流注就是单走哪一经,那么完整的就是“太乙循经”。“太”,古人在创造此字的时候,本来就已经有了大,觉得大还不够大,比大还大的这个字念太,这个区别就是在大的下面点了一点,说太大了。“乙”是什么呢?乙就是太极图中间的这条分界线,阴阳的分界线,乙者阴阳之流变也。宇宙中最大的阴阳的这种关系,和最精微的微观的这种关系叫做“太乙”。在唐代的诗歌中已经提出来“太乙为表帝”,意思是说太乙指的是宇宙当中生命震动的时候的卦象为东方震为雷。那么这种太乙循经是人体元气沿着这些轨迹产生的公转和自转的完整体,公转也好,自转也好,体内产生太乙循经。如果练功没有循经现象,那不是内功。张三丰把“文字、丹道、武功”化合一体。这么说起来,我们再看三教的文化。医武我们都把它们浓缩归纳到儒释道里边去了。儒是指文化而言,释是佛教。在佛教没有传人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有了东方特有的文化,这样的话,也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中国文化的根底在于道教”。道是老子阐述的一阴一阳这种道,这种阴阳的统一体就是太极学说。我们练功讲太极,文字里边有太极,阴阳的对仗就是产生出中国特殊的文体——“楹联”的根源。所以真正的传统的功夫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以楹联的特殊文体组成的。修真图是一张大图,这九个是分解图,其中文字是修真图的补充。这样,是不是已经给大家一个清楚的概念。以音弘法、以文观意、以形鉴真对我们练功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就是通过练功,通过功谱的阅读使自己与古人化合。
这些特殊的文体,它的出现我们要追溯到悠久的岁月之前,也就是说,从黄帝那时候起,有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这个生命摇篮里诞生了,一直到今天,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那么我们民族文化,它的凝聚力,它的实际的象征是什么?就是黄帝。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这些修真的内容,作为民族文化的实证并不是虚无的,也不是空想,它是有血有肉的,是人天合一的内容。除《黄帝内经》外,黄帝还留下了印、剑、令。那么黄帝留下了这么多的内容,泛传于世,它的内在的含意是什么呢?就是通过修真的所为,发现了人与宇宙,的确有这么一条可以超越茫茫宇宙的这么一种力。这就是在近些年来,传统文化逐渐被社会各界所接受的原因。和它同时被接受的就是人体科研成果。人体客观存在的这些特异现象,它毕竟已经在历史上形成了脉络,而且形成了传统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国术畅真篇》概言九脉合真这一段在《翰墨缘》里,希望大家反复读。这就说出来,什么是国术?什么是修真?给大家介绍了这些内容,它的历史现状是哪些,大家就清楚了。所以才有这三昧真参法的出现。我们在这里也教大家一个专修的内容。“金风吹脉法”,这是干什么,让大家炼气修脉。为什么要首先炼气修脉呢?因为休内的元气必须沿着脉络循环,好象天体在宇宙中的循环一样,是有固定的轨迹的。可是怎么样来保证它的阴阳不出偏差,而且让它非常理顺呢?回顾我们以前炼的功,小炼形,抻筋拔骨,使身体得到调整,从而气机得到运化,得到疏通,宣和气血。在专修的内容以前,人与人差别很大,每个人对功夫的领略也不同,有的练了很多年了,有的人刚刚接触,那么怎么样去平衡呢,就是今天的专修,太乙混元诀。
讲到了以形鉴真,以特殊的指印来调整自我,“太乙混元诀”就是大指和中指扣起来,左手的虎口向前,右手的虎口向上,然后两手扣成环,这么做,中指扣起来,大指与中指相接。这个指印大家做好,其它几个指头都收回来。静坐二十分钟就行了。有的指印要反复的练,例如道家的子午诀,专修道家功要练几十年。为什么叫太乙混元诀呢?就是使身体中最大的宏观和最小的、精微的阴阳气脉的循环变化,完全平衡在一个基准上,然后好转人明天的真正的修炼。太乙混元决只打一次,回去以后就不须再练了。什么时候需要练呢?比如受了特大的惊吓,人得了疾病,就是说已经把体内的元气破坏了,然后再炼功打太乙混元诀。希望大家不要随便打,打一次就可以了。因为就象电灯的开关一样,本来灯是亮着的,再拉一下就砸了,灯就灭了。就是只须打一次。在关于地支、年月日的计算当中,中指属火、大指屈金,大指与中指相扣,就是火乘金相,火逼金行。这是一种特殊的锻炼方法,使体内的脉络与宇宙、与天体遥遥相应。
G. 大草宝是什么东西
摘要 您好,
H. 70后可以被叫(网络用语)小学生么
当然不可以啊,我勒个大草
I. 什么是大草
大草又称“狂草”,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