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样才能做到不沉迷于网络世界
首先要承认,网络世界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其次,沉迷于网络世界的问题根源是现实世界相对没有网络世界吸引人。所以,一些交际能力较弱、社会接触面狭窄、知识面不够丰富、自卑而不自信的人比较容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针对性的方法是多接触社会、学习、多读书、多与人交际,以提高个人的自信心。网瘾过大是一种严重的精神依赖的精神病症状(类似于毒瘾、酒瘾、烟瘾),现在都有针对性的治疗了。具体可咨询当地的精神病医院,或者心理辅导机构。别不好意思,耽误了孩子的一身,后悔都来不及。
❷ 怎么才能戒网赌
给你讲讲网赌的原理,跟线下赌博一样,并且更好操控,听完也许你能清醒点。
就拿最简单的赌大小来说,假设赔率1赔1,就是压1块赢1块。
后台计算机只需要统计本次买大的总计多少钱,买小的总计多少钱,然后选择买少的那个开盘,平台就不亏钱。
有几种情况会导致必输
1、你的投注金额大,直接影响了总计的平衡
2、你的投注小,但是大部分人跟你预测的结果一样
3、跟风投注,别人投你也投,迟早输输光
怎么才能一直赢钱,如果你能知道后台数据统计,在投注不影响大小对比的情况下,压少的一方必中。
朋友前段时间试着接触了一下赌博,一开始本金2万,每天赢2千多,连续赢了10来天,后来加大了本金到10万,然后一轮输完,总计亏了8万多,平台的人让继续充钱回血,就退出来了,没有再玩了。
古人说十赌九输,并不是赌十次输九次,而是你有90%的概率会亏钱,这不是以一把两把或者一天两天的输赢来计算的,而是你总体来说是输的。
那为什么有人赢钱呢,因为大部分人会忘记自己输钱的经历,只记得自己赢钱的时候。
赌博和非生理需求型嫖娼,都属于心瘾,身瘾易戒,心瘾难消。
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是失败的经验。
如果你成功的赢钱了才是可怕的,那样等你缺了钱,你就会想到用赌博去解决,只需要在关键的时候输一次,你的人生就完了。
❸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自己沉迷网络
操作方法
01
利用一些小程序,限制上网时间。在电脑(手机中)安装上这种程序,设置的时间一到,就不能在上网。只有确实需要用网络工作、学习时再上网。
02
多些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比如亲子间互动,父母带孩子出去玩。和朋友去逛街,和异性朋友去约会等等。
03
多读一些书。多读一些纸质书,纸质书的质量也比较有保证。出版社在出版之前一定做了很多考虑。喜欢读电子书提前下载下来,在断网的状态下阅读。
04
制定一个明确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如果你是上班族就制定工作目标,如果你是学生党就制定学习目标。当生活有明确的目标时,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玩乐了。
05
业余时间多做运动。女生做做瑜伽,跳跳健身操。男生约上好基友打打球。有孩子的和自己宝贝到公园一起锻炼。空闲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06
参加一些社团(乐队、合唱等团体)、学门才艺。如果你是大学生可以参加到校内的各种社团。如果是孩子沉迷网络,可以带他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学学钢琴、跳跳街舞。
07
亲人、朋友多些监督。改变一种生活习惯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亲属要多些耐心,常常在他身边多些爱的叮咛,多些温馨地陪伴,相信他会不再沉迷与网络。
08
找到他沉迷网络的原因。他为什么宁可玩手机也不愿和你说话?是不是你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他最近的压力太大。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❹ 家人沉迷虚拟货币骗局,该如何劝阻
把他的币悄悄转到自己的冷钱包里,等他发现币被盗了,就不会再相信这些互联网的投资产品了,这样一举两得,即能阻止他买数字币,等牛市来了你一卖还能发财!
❺ 怎么才能不沉迷于网络
1\说白了,网络游戏只不过是你花钱和精力买的对方服务器里的几行数据,人家想改什么就改什么,删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只要想到这些,你就会感觉,我花钱买这些数据由什么用,人家删了档案,我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买来的东西就都没了,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搞点电脑编程或者学点什么技术
2\等你认清了虚幻,等你知道网络能给你的是不是你想要的,等你有爱的人,整天想他而不是想电脑
❻ 怎样不沉迷网络
如何避免沉迷网络
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学生上网前就向学生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学生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首先,是要多让学生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提供的内容明显缺乏对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却远不及互联网。所以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络的地方,我们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建的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访问,使之成为中学生喜爱的网络。
网络对中学生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❼ 怎么才能不沉迷网络
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你内心已经不想沉迷网络了,但是还是克制不住,没有那种毅力去克制。
其实这种事情,别人帮不了你的。我参考下我自己,以前我上网算迷的了,通宵可以几天不睡觉。
到现在,还不是每天都能克制自己上多少时间,啥时候该上,啥时候不该上,
其实你自己多想想,你家里的爸妈赚钱也不容易。以后还得靠你来养活他们的。给自己增加点压力吧。
心里话,自己好好思量。
❽ 如何让自己不沉迷于网络
1.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学业重负下的中小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学生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学生应积极疏导。
防患于未然,应在青少年上网前就向青少年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青少年尽量避免上瘾。
2.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黄色信息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诱惑。
3.加大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首先,是要多让青少年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培养。青少年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青少年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4.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当前,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5.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
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6.加快教育网络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但是提供的内容明显缺乏对青少年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且趣味性、信息量等却远不及互联网。所以一方面,对尚未建立教育网络的地方,要加快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有必要对已建的教育网络进行改造,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访问,使之成为青少年中学生喜爱的网络。
❾ 怎样才能使自己不沉迷于网络
说大点就是没追求,不过你也(注意:也)能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沉迷网络就是好事!我的方法:(你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跟毅力去实行这个计划,否则你只能是懦夫!)想清楚自己在电脑上的那些方面会沉迷,想清楚自己现阶段所需要做的正事,以及确保正事能高质高量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克制自己去先完成一天中的正事(切勿欺骗自己,做完所有正事。骗别人成功了算你聪明,骗自己的话根本就没有输赢,因为一开始你就把自己当了猪狗不如的畜牲了)再去放松一下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你把正事做完了。以后逐渐的减少每天上网的时间,一个月下来几个月下来,看看成果!科学研究表明:天天坚持,下定决心的话21天能改掉一个坏习惯。偶说话有点扎实,希望你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人天生就是不能去永远享受顺境的,人生之中,就要去奔跑,就要去追求。加油!
❿ 怎么样才能不沉迷网络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想通过神,鬼 等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即使佛教都说佛不能直接救你,要你自己开悟。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可笑的是,世上的许多人恰恰喜欢这样做,还美其名说坚强,其实,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觉得好,以后一定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