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叫辩经
说起藏传佛教的辩经制度,首先不得不讲“因明学”,因为“因明学”是“打开佛学辩经宝库的金钥匙”,它是开发人的智慧,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辩论技巧的有力武器。那么什么是“因明学”呢?“因明” 的梵文含义是“新知”,藏文译作“测码”,即“真知”或“正确的认识”。 藏传佛教因明学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间的传承与实践从未间断过。自11世纪末俄大译师(公元1059-1096年)在桑普寺设置因明学科以来便成了寺院传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元1096年俄大译师担任桑普寺堪布,创办五部经学院(五部经是因明学、般若、中观论、俱舍论和律学),这一时期又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俄大译师和恰巴曲桑论师为代表,后期以萨班(公元1182-1251年)为代表。前期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对因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一是俄大译师仿照印度中古时期的最大经学院那兰陀的体制创办了五部经学院,使因明和佛学的研习走向了正规化的道路。这一时期桑普寺辩经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因明学和佛学方面的人才,其中专讲《正理彻悟论》的有255人,专讲《正理庄严论》和《大合理论》的有55人。第二件大事是桑普寺第四位主持恰巴曲桑论师(1109-1169年)开创了《集学》最初理论纲要。这是通过分析、推理、论证的方法去认识、辩别各种概念、内涵、外延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分析、思辩能力的一种学科。它为后期的《集辩》奠定了基础,为因明辩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对恰巴曲桑创立的辩经理论和制度,做了一些修改、舍去了一些、增补了一些适合格鲁派学僧学习的新内容,逐步形成了格鲁派的辩经制度。
‘贰’ 西藏喇嘛辩经为什么击掌
辩经是佛学用语,是对佛教理论的辩论。即出家人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或一问几答或多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就如我们的学术讨论。它是喇嘛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色拉寺、甘丹寺和哲蚌寺僧人学经内容和步骤基本相同,先学显宗,然后学习密宗,显宗主要以格鲁派规定的五部经典(因明、般若、中观、戒律、俱舍)为主,学完这些经典通常需要2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大量深奥的佛学典籍仅靠自己修习恐怕很难将它们完全记住,所以辩经这种相互问答促进的方法非常有利于修习,同时也是除转世灵童之外,学经僧依次升级为高僧的途径。按格鲁派的规定,“格西”是格鲁派最高学位,相当于博士学位,是经由一年一度的拉萨传昭大法会上通过公开答辩确定的。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拍手有两个作用,一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气势上要威慑对手。据说如果被提问者回答不上,那么提问者可以击掌或甩念珠以示警,有时也会用手牵弄臂上的佛珠寻求佛祖的支持;答辩者则要集中精力,充分展现自己口才和学识,除机智回应外,还得试图驳倒对方,答辩者如果应对得体的话,即引起围观喇嘛的喝采;若词不达意或义理不通的话,即遭满堂哄笑。
在辩经中,其他动作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在每一个提问前都要先说一个“底”,再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底”音可以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有三层正意一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合和的产物;二为掌声代表无常,一切都稍纵即逝;三为清脆的响声击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慧,趋走你的恶念。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在苦难中的众生救出来。
僧侣在寺庙里接受的佛学教育类似于我们的普通学校,从小学、初中上起一直可以读到硕士、博士。教徒7岁时出家受戒成为沙弥,然后经过两年的学习,到十岁时才正式开始学习五部大论,逐次学完十三个班级到出立格西名号时,大约已经二十三岁。年轻喇嘛经过辩经,由“日琼”(相当于初中)升为“日庆”(高中),获得“日庆“(佛学学位为中级)学位,再经过数年的学经,将可参加“格西“(佛学博士)考试。凡是获得“日庆”学位的僧人才有资格参加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格西拉然巴”的考试和辩经活动。辩经升位佛学学位是藏传佛教传统的佛学升位方式。甚至,有喇嘛考到北大清华作研究生,博士。
考取格西学位的制度伴随着辩经考试制度的出现而产生。所授学衔的高低,视寺院的规模大小,地位高低、所设学院的多少及课程设置而定。为使考辩制度趋于完善和正规化,规定了一些各寺院普遍实用的条例和遵循的具体原则。如辩经内容,辩经仪式,辩经者所具备的条件,辩经双方注意的事项等等。辩经内容主要根据立宗者的立论而定。辩经时需具备辩证三方,即立宗者、对辩者和裁判三方人士。辩论者双方的三要素:智慧具足、心机熟练、经籍通晓。辩论四根本:主张、见解、戒禁和我论。辩论三过失:内容过失、思维过失和语言过失。为了防止骄傲自满、辩论过失,特规定辩论七美德:即气度轩昂、语气温雅、语不伤人、道理犀利、不懈不骄、不舍正理以行狡诈爱恶、成就自他两利郑重从事等。各寺视自己的实际也相应制定出了考辩细则,要求僧人参照执行。
辩经有形式和层次上的区分,有平时在学院内同班级学僧相互学习辩论(属平时练习阶段的辩经)、每一学期结束或法会上全寺性的辩论(属中层次辩经活动)、考取某一种格西学位时的辩经(较高阶段的辩经)几种。寺院把辩经活动作为衡量一个学僧或喇嘛学识水平、辩论才能和思路迟钝敏锐的重要手段。要求以逻辑学的法则为主要内容,结合佛教的基本理论进行辩论,作为入门,然后逐步深入,推广到其余的几部论典。在双方辩论时,有论(立宗)的一方,就是以某一论典的内容立一种见地,并为维护这种见地的正确性而进行辩论。其特点是立辩者(立宗者)为1人,席地而坐,只能就对方提出的主题和各种问题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地认真答辩。答辩时要言简意赅,既不能任意发挥,也不能反诘。另一方是对辩者,即是向立论者围绕立论主题进行发难的一方。问难者可能是一人,或几个人,总是站在立论者前面问难,发问的内容巨细、高深莫测,就看答辩者的知识面和应辩能力。对辩一方有时击掌发问,有时挥舞佛珠、僧帽、手拉立论者的袈裟或拍打他的身体,场面气氛热烈而紧张。如果立论者精通经典,且循循善辩,使问难者理尽词穷,这时观众鼓掌称善,辩论得胜。如果对所立之论不甚通达,或不善言辩,被问得张口结舌,问难者乘一时高兴而拍掌高呼,甚至以行动语言过失而作出各种奚落和揶揄的姿态,场外众僧随之起哄,使立论者十分难堪。所以为了在大厅广众面前不失面子,学僧在平时学经、辩经时,在经师的指导下十分刻苦,争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一种格西学位或晋升高一级班次,在众僧中出人头地,受人尊敬。
‘叁’ 什么是---辩经
辩经是僧人的日常功课,就是对佛教问题进行辩论。
辩经时,一般是两个人一组,一人站着一人坐着。坐着的人提高观点看法,站着的人进行辩驳。互相进行问答,探求事物的真相。在西藏拉萨的色拉寺,下午3:30经常可以看到辩经。
辩经在藏语中被称为“村尼作巴”,意为“法相”,被大众视为藏传佛教极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在拉萨三大寺庙里,色拉寺并不算大,也称不上恢弘多彩。
但色拉寺的辩经却是相对比较有特色的,定时定点并可以对游客开放,这让到去色拉寺看辩经已成为众多拉萨游人的必选项目之一。由于语言不通,游人们坐在辩经场更多的是“看辩经”。
(3)辩经网络用语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僧侣们饱满的情绪、看似夸张的动作,都成为游人们观察、体会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多一些对“辩经”这项宗教活动的历史背景的了解,“看辩经”的体验往往会更加深刻和特别。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弘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
结果汉僧不敌印僧,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就一定比印度佛教差,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最重顿悟,讲究心领神会,而印度佛教更重逻辑思维。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肆’ 辩禅与辩经一样吗
辩经这种方式最早源自印度。公元792年,赤松德赞从印度请来莲花生、寂护(就是建桑耶寺的那两个人)等高僧,入藏宏法。当时在西藏也有不少汉僧,领头的叫大乘和尚。这两派本着“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则,摆开了一场论战擂台,誓要一见高低。结果汉僧不敌印僧,十分丢脸地败下阵来。落败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汉传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劲,而是因为两家修炼的重点各有不同。汉僧习炼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还有什么“幡动”、“心动”、“风动”、“当头棒喝”之类。这种注重性灵和感性思维的方法,一旦与人辩论起来,顿时变成锯了嘴的葫芦,敌不过擅长逻辑思维,强调正误推判----其实说白了也就是辩论和演说----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认栽走人。这次打擂,史称“拉萨论争”,并由此开创了藏传佛教辩经的先河。 辩经是学经僧人学习经典的重要方法之一。僧人学经时,规定了五部大论等必修的课程。五部大论即《因明》(哲学)、《现观庄严论》、《中观》、《俱舍论》和《律经》。凡学经僧人都必须学习这五部着作。学习时要经过四个环节,即拜师听讲、背诵大论、阅读参考书、参加辩经。辩经是指学经僧人就五部大论有关内容与其他僧人进行问难称辩式辩论,形式是多样的。有学经僧人三三两两随时随地提问答辩式的自由形式,更有寺院或扎仓(寺院下的一级组织)组织的正规答辩,还有寺院与寺院之间进行的寺际辩经。藏传佛教鲁派级别最高的辩经是拉萨祈愿大法会期间进行拉让巴格西名次考试的辩经。辩经不仅是促进学业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寺院考取学位的主要考核办法。 辩经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阴下进行。最早源于赤松德赞时期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辩经为西藏三大寺佛学的最大特色,辩经者由较优秀僧人担任,其方式各寺不同,主要可分为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对辩。藏语称“作朗”。辩者二人,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且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辩者无人数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 机锋辩禅是汉传佛教独特的辩禅模式,现代首创的禅宗讨论方法与体悟验证,引经据典,即席反应,包容顿渐,直指心性。是中国古代佛教界里的一个传统,禅宗参学,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机锋辨论的情况下完成的,很多祖师也是通过机锋论辩之后开悟的。 我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辩经更注重理性思维,禅辩更注重感性思维;辩经是一种学习研讨方式,禅辩是一种智慧和悟性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