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问题 > 突发事件网络媒体该怎么报道

突发事件网络媒体该怎么报道

发布时间:2022-08-12 16:32:58

A. 处理新闻媒体突发事件的基本工作原则有哪些

1、坚持党性原则,树立大局意识

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自觉宣传党的主张,这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显得尤为重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时提出了“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的舆论引导“利误观”。总书记的讲话再次提醒我们,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和大局意识。

2、坚持“第一时间”的及时报道原则

及时快捷、先入为主是掌握话语主动权的关键。突发事件面前媒体的沉默就意味着把引导权拱手让出。只有在第一时间内的及时发布信息,才能抢占舆论制高点。

突然发生意味着常规状态的被打破,人们难免焦躁并产生极强的信息需求。如果此时媒体报道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各种流言、谣言就可能滋生、传播。

舆论引导应坚持“3T”原则,即Tellyourowntale(主动提供情况);Tellit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itall(提供全部情况),及时说明事实真相,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又赢得了舆论的主导权。

3、坚持“用真实说话”的真实性原则

实事求是、准确真实,是取信公众的根本保证。新闻媒介的主要工作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这就决定了它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是用事实说话。

4、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客观平衡原则

灾后的新闻报道,首要任务就是稳定人心,使社会舆论有利于救灾和灾后重建,这就决定了应以正面报道为主。正面报道,主要是指在报道内容上,要抓住具有冲击力和感动力的场面、细节,坚定救灾信心,呼吁社会各界团结一致进行救援和捐助。

(1)突发事件网络媒体该怎么报道扩展阅读

处理新闻媒体突发事件时应注意

1、以人为本,宏观报道与微观叙事相结合的舆论引导策略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是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宗旨的深刻揭示。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从人性角度把握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以及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以关注生命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注重有人情味的细节。

2、搭建公共论坛平台,形成主流社会舆论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意见必然激烈碰撞,公众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而对一切意见,都应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鉴别是非。把问题交给广大群众讨论,在讨论中除掉“杂见”,使主流意见得以彰显。这是舆论活动转化为现实普遍意识和现实生活推动力的必备因素。

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在人民内部,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讲坛等等竞赛,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

3、注重舆论引导形式的多样性,尤其注重借助网络媒体优势

在突发事件中,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媒体要摒弃单纯叙事的文本模式,通过多样化的体裁和深度化的思想充分展现其舆论引导的力量。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不能停留于一事一报上,如果只揭示事件表层意义,缺乏对事件的深入分析,则无法满足受众深层次的需求,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B. 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网络舆情

首先分清楚业务主体是政府还是公司,是教育机构还是个人,然后针对不同的主体,舆情应对的措施各不相同。比如天津港“8·12”事故为例,进行分析:天津港“8·12”事故一声巨响,瞬间集合了人们对当下中国各种问题的猜疑要素。当官方回应尚在各层级中踱步跨栏时,虚假猜测信息已经向公众发动冲锋,而受众先入为主的心理,令当地政府陷入被舆论拖着走的尴尬境地。 舆情应对,考验的是官方应对主体在网络时代与众多自媒体的竞争中,预见与把控纷繁信息的能力。对政府来说,能够解开问题的关键是,公众需要的真相能否跑在质疑前面,权威媒体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引导自媒体。官方权威信息只有抢在网络谣言前面,才能占领舆论制高点,争夺话语主动权,主导舆论的演变进程,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主观路径和客观环境。舆情应对是整个突发事件的晴雨表,更是救援处置工作的另一个战场,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百姓的信任度。灾难发生后,最大限度地挽回人心的损失非常重要。在突发事件中,牵扯到的部门众多,所属管理结构又不尽相同,只有高度统一的权力统揽,才能协调各方,确认事实,迅速回应关切。
同时,要在日常工作中把应对机制落到实处,把纸上谈兵变成现实演练,避免因协调不力、信息不畅导致出面发布的单位和个人一边承受公众的指责,一边在信息发布中无能为力,最终陷于被动拆台中。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对于舆情应对失职的部门和个人,一定要坚决追责。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发布必须反应快速、准确权威,在第一时间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在社会质疑出现前,先把答案公之于众,协调官方媒体把政府的声音放大,同时引领自媒体理性尽责。

C. 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舆情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和网络电视为代表的 新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场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 网民规模为8. 54亿,全年新增网民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手机网民规 模达8. 4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年 底的98.6%提升至99. 1%0③这些数据表明,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驱动下,网络信 息的不断泛化与扩散,促使以校园突发事件为焦点的网络舆情在人与信息不断交融 的环境中,可能产生远超突发事件本身的社会涟漪效应。
网民的行为和情绪导向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走向会产生较强的连锁反应。网民依据通过媒体报道和新媒体平台获取有关校园突发事件的信息,经过个体 认知将事件信息进行加工,再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情绪和诉求表达,情绪表达往往 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产生群体极化效应。网民群体中存 在不同身份、地位的利益相关者,如网络谣言制造者、虚假信息传播者等,他们会 散播大量不实信息,使网民对事件本身的认知发生偏移。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对行为风险要素
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处置的主导部门主要是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校园突发事件燃点低、爆点多,网民代入感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舆情应 对过程中极易形成舆论“槽点”。教育主管部门的行为往往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其行为失当或应对态度不积 极,会快速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并攻击的焦点,出现“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的情况,容易引发次生舆情,增加舆情处置难度。

新媒体为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演化提供了社会环境,同时促进了校园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主体和公众行为的改变。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认为,风险事件经过“信息传播、制度结构和个体行为共同塑造了风险的社会感知,进而形成风险结果”①,风险的社会放大过程包括风险的信息扩散机制和风险的社会放大机制两个方面的内容。②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较为复杂,依据生命周期理论, 可将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分为“酝酿阶段一扩散阶段一升级阶段一衰退 阶段”四个阶段。③由于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演化的复杂性,结合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网络舆情演化的四个阶段,在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的基础上,可将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风险演化过程细分为四个推进机制,即舆情风险的生成机制、舆情风险的扩散机制、舆情风险的放大机制和舆情风险的效应机制。同时,基于风险识别的角度可将 校园突发事件舆情风险的演化分为两个维度,即以校园突发事件本身为焦点的舆情 风险放大维度、由于公众与网络舆情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风险效应维度。

校园突发事件爆发后,包括学校、媒体、政府在内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对舆情风险的感知,把握校园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学校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态势感知和应对行为,在整个舆情风险应对过程中至关重要,如果对网络舆情回应不及时,容易错失治理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最佳时机。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 情风险扩散的过程,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互动的过程,厘清利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防止风险信息在非理性因素的驱动下不断扩散,演变为新的舆情风险,需要构建校 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协同应对体系,实现信息共享,达成相互信任的默契,控 制谣言、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阻断风险放大的渠道。同时,应健全风 险沟通机制建设,引导公众表达理性诉求,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开拓多样化的风险 沟通渠道,形成“家庭一学校一社会”多元协作的校园舆情协同应对体系。

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因素的聚集导致了舆情危机的产生,此时,如果不 釆取有效的舆情风险治理措施,将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舆情危机。将弹性治理的 思维运用到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治理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风险干预措施,将 舆情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有助于快速化解阶段性的舆情危机。弹性治理能够 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有效遏制舆情危机。 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校园突发事件舆情风险应对过程中,应主动与受害者及其家 人进行互动沟通,及时了解利益诉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将公众所关心的真 相还原,修复信任机制。另外,注重培养学校舆情风险的意识,善于在舆情危机应 对中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弹性治理思维的核心体现。学校及政府部门应注重事后的 评估和学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并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风险处置的能力。

D. 面对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网络舆情

按照社会政治态度性质不同, 可以把网络舆情分为正面网络舆情和负面网络舆情。 负面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弱化政府公信力, 造成社会认同危机, 影响社会稳定。 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巨大冲击, 有效管理网络公共空间,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增强网络监管和网络执法队伍建设
应建立一支网络监管队伍。 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 有统一严格的规章制度, 明确的责任落实制度。 队伍中的舆情监测员运用短信、 电子邮件、 在线输入等方式上报舆情信息, 经舆情技术人员整理, 利用舆情智能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做整体分析, 及时掌握有关舆情动态和危机征兆, 以舆情专报的形式向部门主管反馈, 进而上报领导。当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时, 网络监管队伍可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 这样可以提高事件响应速度, 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沉稳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2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和防范机制
首先, 不断运用网络技术收集、 筛选、 分析、 研判、 过滤网络上的负面网络舆情。 通过网络信息分析研判系统, 实时监控网络信息发生和发展动态, 提高负面网络舆情的预警预防机制。 其次, 继续发挥内部网络作用, 建立信息预警机制, 使网情动态等涉及群体性事件方面的情报能够达到实时共享, 一方预警, 多方联动。 最后建立快速有效的联动机制。
3 改进网络技术方法
面对网络海量的舆情信息,不可能手工操作,必须依赖于先进的网络技术, 才能有效提取网络舆情发展信息, 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根据自己的工作领域和行业需求,选择一个合适而且稳定的舆情监测系统,辅助舆情监测工作。(当前提供舆情监测,大数据等服务的公司规模不一,各有特点,小公司也越来越多,市场宣传活跃但日后发展方向不确定等,挑选一个合适的舆情监测软件很重要。)
4 利用政府网络媒体积极引导网络舆情
依托政府网络媒体, 就网上的焦点问题, 及时披露消息, 并且组织有说服力、 有深度的文章在网上刊发, 解释疑惑, 维护网上正确的舆论向导, 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 “网风”。 只有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 才能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5 注重研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和技巧
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时间介入事件, 争取主动, 并积极做出回应。 任何声音当第一时间进入人的脑海后, 再想用其他声音去覆盖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因此, 处理网络舆情危机必学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时间介入, 争取主动, 抢占话语权, 最大程度地争取得到网民和媒体的支持。 危机事件发生后, 网络监管办公室要在第一时间了解、 掌握危机的情况, 研究应对策略, 及时与领导沟通, 并通过新闻发言人迅速将与危机相关的内容用统一的口径、 统一的声音传达给媒体, 满足网民和媒体的知情权, 切不可封杀。
(2)注意用语, 不回避矛盾和问题。 舆情危机发生时, 要遵循 “统一口径、 不说假话” 的原则, 保证在危机处理中尽量留有回旋的余地, 做到实事求是。
(3) 态度诚恳, 沉着冷静。 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 负责处置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度, 做到有礼有节, 沉着冷静, 理性面对, 还要做到有人情味、 亲和力和影响力。
(4) 领导要以身作则。 领导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 领导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 适时向媒体作出解释、 承诺和道歉, 回答社会公众和媒体的问题, 努力挽救声誉, 减少网络舆情危机对形象的损害和破坏。
6. 妥善解决网络舆情危机善后事宜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 要认真受理公众和媒体的投诉, 安抚群众, 并对受害方给予慰问和补偿。 同时,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 并将检查结果写成相关书面报告。 网络舆情危机过后, 还应当认真回顾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整个过程,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开展形象修复工作, 以正面舆论向导来宣传形象借机冲淡网络舆情危机影响。

E. 面对突发事件 如何处理网络舆情

首先分清楚业务主体是政府还是公司,是教育机构还是个人,然后针对不同的主体,舆情应对的措施各不相同。

以天津港“8·12”事故为例,进行分析:

天津港“8·12”事故一声巨响,瞬间集合了人们对当下中国各种问题的猜疑要素。当官方回应尚在各层级中踱步跨栏时,虚假猜测信息已经向公众发动冲锋,而受众先入为主的心理,令当地政府陷入被舆论拖着走的尴尬境地。
舆情应对,考验的是官方应对主体在网络时代与众多自媒体的竞争中,预见与把控纷繁信息的能力。对政府来说,能够解开问题的关键是,公众需要的真相能否跑在质疑前面,权威媒体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引导自媒体。官方权威信息只有抢在网络谣言前面,才能占领舆论制高点,争夺话语主动权,主导舆论的演变进程,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主观路径和客观环境。

舆情应对是整个突发事件的晴雨表,更是救援处置工作的另一个战场,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百姓的信任度。灾难发生后,最大限度地挽回人心的损失非常重要。在突发事件中,牵扯到的部门众多,所属管理结构又不尽相同,只有高度统一的权力统揽,才能协调各方,确认事实,迅速回应关切。

同时,要在日常工作中把应对机制落到实处,把纸上谈兵变成现实演练,避免因协调不力、信息不畅导致出面发布的单位和个人一边承受公众的指责,一边在信息发布中无能为力,最终陷于被动拆台中。

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对于舆情应对失职的部门和个人,一定要坚决追责。政府部门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发布必须反应快速、准确权威,在第一时间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在社会质疑出现前,先把答案公之于众,协调官方媒体把政府的声音放大,同时引领自媒体理性尽责。

阅读全文

与突发事件网络媒体该怎么报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宽带网络信号怎么增强 浏览:104
网络中添加共享文件夹 浏览:991
电脑安装可以跳过网络吗 浏览:684
演讲稿六年级网络安全 浏览:508
网络电视信号弱无法加载 浏览:901
广州永泰的网络信号 浏览:708
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监理工程师 浏览:651
老式电视怎么连接网络 浏览:584
boss直聘网络异常 浏览:264
1536dnf打印机网络设置 浏览:827
岳阳网络安全特训营东塔特训营 浏览:871
在网络上下载的软件怎么卸载 浏览:162
志高网络电视设置投屏 浏览:855
网络怎么恢复出厂设置 浏览:453
小米智能电视怎么接收无线网络 浏览:816
计算机网络基础考点中职 浏览:458
玩吃鸡网络延迟多少算好 浏览:975
无线网络医生 浏览:867
网络营销论文选题 浏览:132
k20双卡电信卡无网络连接 浏览:2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