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网上交往的特点及其影响
网上交往一般情况下就是比较陌生嘛,然后非常的不懂得怎么样去表达自己的欲望,这种影响也是很大的。
‘贰’ 网络交往和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网络交往。通过p图,看不清对方真实的脸,也不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只看到键盘打出来的字体。网络交往,可以说是虚拟的,不现实的。人跟人面对面。有感情可以看得到面目表情。肢体动作语言。人与人一旦发生冲突,就会有肢体接触。前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美好。后者是实打实的,好坏无法避免。
‘叁’ 网上交往具有哪些特点
1、网络社交具有虚拟特性
网络社交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社会关系等都被“淡”去了,人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实在”的特征。
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导致了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
广东团省委谢宗宝的一份调查报告提到: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种网上道德感的弱化直接影响和反作用于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2、网络社交具有多元特性
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共享,使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自由交往,它们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突与融合变得可能。这种价值取向的“多源”和“多歧”,给每一个网络青少年创造了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
而对于没有主体意识、没有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和自信、没有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的他们来说,此空间所给予的“自由”与其说是道德生活的福音,毋宁说是道德生活的“陷阱”。道德生活的相当一部分主体则会淹没在这“陷阱”中迷失自我。
而其人格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具体表现为“三失”,即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因此,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解决当前社会中道德问题的现实性要求。
3、网络社交具有创新特性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容易滋生出更多元化的、甚至偏离社会正常行为规范约束的各种奇观异念。
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播报了一个关于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技术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录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的故事。
而面对警察的询问,这个少年竟然轻松地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
当前国际舆论对于网络犯罪案件的宣传,使不少人觉得网络犯罪是个人智慧、能力与胆识的体现,它既不伤天害理,也不凶狠残暴,只是一种“孤胆英雄”式的“壮举”。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国家,许多人并不以其为可耻,反而羡慕和钦佩这种行为,这种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舆论导向对网络犯罪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青少年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获取情报、传播不健康内容、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德育工作者警觉的信号。
4、网络社交具有自由特性
“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阶层、没有等级关系,与现实社会中人的交往相比,“网络社会”具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无法适应它的发展。
一些学者在青少年网民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去看的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
而在对接受调查的人的统计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少外界的有力约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频繁地去访问色情站点……
武汉市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以大中小学生为主,约占70%,大专院校周边可达90%,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因此,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法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5、网络社交具有异化特性
“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
“网络社会”开放的、自由的信息系统提供的是一种崭新的,动态的和超文本式的传播模式,这种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而缺少人情味,容易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容易使人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问题,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
严重时会导致人性的丧失和异化,出现一些反人类的极端事件。据调查,大学里有不少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网络游戏,精于此道的人也不少。当前大部分网上游戏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等血腥内容,痴迷于此的学生容易养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1998年7月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提醒人们对德国和其他国家的新纳粹等极右翼势力利用因特网加强宣传的事态予以关注。这份报告认为,尽管这种趋势尚“不至于使新纳粹势力的行动能力得到增强”,但右翼势力的宣传材料在因特网上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担忧。
‘肆’ 基本的网络交往规范是什么
网络交往规范:
一、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应用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络平台,需持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等相关资质,并按照管理要求在业务范围开展业务。
二、传播电影、电视剧,相关影视剧应当具有《电影片公映许可证》或《电视剧发行许可证》。
三、传播网络剧、网络电影、新闻节目等视听节目,应符合相关管理规定,不得转发网民上传的自制时政类视听新闻节目。
四、相关行政部门应依法对辖区内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应用开展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行为加强管理。
(4)什么是网络交往扩展阅读:
中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要学会保护自己,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师长帮助解决。
不要仅仅依赖网友来满足自己的情绪要求,以免受骗上当。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察觉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伍’ 政治问题:网络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网络交往的特点是自由自律。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交往,则有可能既是直接的(通过网络技术直接地互动)又是全面地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在交往。
这意味着,网络时代的人类交往冲破了工业社会交往的限度,一方面是人们通过网络间的混合纤维、同轴线缆、蜂窝系统及通信卫星的信息传播而及时地进行交往,这种形式无需商品的中介而由网络媒介直接地连通起来;
另一方面,这种交往形式又具有一种精神的内在化特质,过去那种“电脑一服务器”模式正在向“网络一用户”模式转切,网络交往实质上是一种联结不同网络终端的人脑思维的虚拟化、数字化的交流和互动。
可见,新生的网络社会具有着不同以往任何社会形态的两面性,它是由人类、民族国家、民族社会、个人这些众多的“网”环环相扣、错综复杂地交织而成的。
(5)什么是网络交往扩展阅读:
网络交往注意事项:
1、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发挥网络交往对生活的积极作用。
2、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网络交往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意泄漏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尽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师长解决,不要仅仅依赖网友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免上当受骗。
3、提高辨别觉察能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作为网络游客,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陆’ 网络交往具有什么特点
1.
网络交往具有虚拟特性,网络社交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
2.
网络交往具有多元特性,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共享,使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自由交往;
3.
网络交往具有创新特性,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
4.
网络交往具有自由特性,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阶层、没有等级关系,网络社会具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
5.
网络交往具有异化特性,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 一是开放性与多元性。网络化的交往超越了时空限制,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使人际关系更具开放性。“电子社区”的诞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娱乐。同时,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必然会使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二是自主性与随意性。网络中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时,网络是基于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网民有权利决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网民必须“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的人会在网上放纵自己、任意说谎、伤害他人,有的人甚至会扮演多种角色,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虚假的交往,从而造成网上交往极大的随意性。
三是间接性与广泛性。网络改变人际交往方式,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使人与人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带有明显的间接性。这种间接性也决定了网络交流的广泛性。过去,时空局限一直是人们进行更广泛交往的主要障碍,而在网络社会,这一障碍已不复存在,只要你愿意,在网上可以与任何人直接“对话”。
四是非现实性与匿名性。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部分网民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比如,五尺壮汉可以将自己伪装成妙龄少女,与其他网民共演爱情悲喜剧;一旦“坏了名声”,又可以很方便地改名换姓,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网民往往会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极易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柒’ 什么是指通过网络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谁都不能否认网络带给我们便利。一件新生事物的产生必然有他的原因。网络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也必然有它存在的理由。网络让我们多了与亲人朋友的联系方式,让我们即使相隔天涯也能见到面,说上话。同样,网络也让我们有了更多机会认识陌生人。
反方的观点无非是网络的接触不真实,而且无法代替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温暖。并且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在网络上聊两句甜言蜜语能跟你男朋友抱你亲你一样吗?
其实正方强调的观点是网络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现实生活中,你依然可以跟你的男朋友搂搂抱抱,但当你们偶遇生活中的小分离,你们的感情依然可以通过网络延续和传递,当你男朋友去外出差,通过网络,你们是不是还像在一起一样呢?
去了遥远的城市工作,父母都不在身边,无论是对牵挂年迈身体不好的老母老母的你,还是对担心还不够成熟的你的爸爸妈妈一个联系方式都太重要了。这是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说网络上交不到真朋友。这话我信!但是现实生活中就一定能交到真朋友吗?现实的交往中同样存在着谎言和欺骗。其实我们不用把现实的交往和网络的交往分开。我们拥有现实中的朋友,也可以拥有网络上的朋友,这样你就不必去要求网络上过多的真实。你可以从网络上的朋友那获得很多的信息,这些你可能从现实中得不到。
其实现在的情况很有趣。可能一个小集体里的人最开始也是从聊QQ开始。刚到一个陌生的集体,谁也不熟,加上与多人都挺内向放不开,往往没什么交流。于是大家从聊QQ开始慢慢变得熟悉,有一些共同的话题,然后慢慢在现实生活中也熟起来。
我更愿意相信网络是我们交往如虎添翼的工具,而非阻隔人们的沟壑。
再次申明我的观点,网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捌’ 什么叫网络交往
通过网络工具进行的交流沟通甚至网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