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阿帕网
阿帕网的介绍: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所组建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 是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Network的缩写,又称ARPA网。ARPA网于1968年开始组建,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开始只有4个节点,1971年扩充到15个节点。经过几年成功的运行后,发展成为连接许多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国领土的计算机网,并通过卫星通信与相距较远的夏威夷州、英国的伦敦和北欧的挪威连接,使欧洲用户也能通过英国和挪威的节点入网。1975年 7月ARPA网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到1981年已有94个节点,分布在88个不同的地点。ARPA网的主要特点是:①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②利用分散控制结构。③应用分组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④运用高功能的通信处理机。⑤采用分层的网络协议。这些特点在美国和西欧后来组建的计算机网中(如欧洲信息网EIN,法国的CYCLADES,美国的TYMNET,CYBERNET,TELENET,AUTODIN 2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 ARPA网采用两类通信处理机:交换处理机(IMP)和终端交换处理机(TIP)。主机通过IMP入网,每台IMP又可通过宽带通信电缆与若干台IMP连接,位速率为 50~1000千位/秒。终端或小型机通过TIP连网。IMP和TIP采用多处理机模块式结构,称为PLURIBUS技术。它允许把20台主机和数百台终端接到一个节点上,可利用高速的地面和卫星通信线路。ARPA网选用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采用多重连接方式,任何一对节点都有一条以上通路,使网络响应时间快,可靠性高,便于扩展,而造价最低。ARPA网采用分组交换技术。主机或终端都按一定格式发送报文,一个报文的长度不得超过8095位。由IMP将报文按一定格式拆成1024位的信息包或分组(标题中应包括地址、分组长度和序号)作为一个整体传输。一个分组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的时间小于0.5秒,平均为0.2秒。IMP 根据网络的负载情况和拓扑结构动态地确定传输路径,因此一个报文内各分组实际上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传输,到达目的地后再由TIP组装成报文。IMP的控制程序由12个子程序组成,用来实现网络进程管理和虚拟电路管理等功能,包括报文的拆装、接收、发送、检验、队列控制、路径选择、报文转移(从一台电传机传到另一台电传机)、程序变换、程序和设备的动态监测、收集IMP、TIP与线路的状态信息和网络工作统计数据,发送到网络控制中心等。TIP除上述控制程序外还有虚拟终端规程,以实现数据重组(如变换代码和报文格式),使异种机间进行数据交换。ARPA网采用分布式网络操作系统RSEXEC,能自动分配连网的计算机资源。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性,ARPA网采用多重连接方式,至少要有2根相邻的传输线或一台IMP发生故障,才会使一个节点停止工作,IMP应用多处理机模块式结构,并采用24位循环校验,使传输误差降低到10-12位。为了迅速检测故障点,建立了网络控制中心(NCC),用来监测传输线路或IMP的故障、主机的容量和线路的通信量。各IMP均备有自动装入设备,在IMP的存储器发生故障时或要修改程序的情况下使NCC能将一份操作程序自动装入任一台IMP。ARPA网还在斯坦福研究所设有网络信息中心(NIC),给ARPA网的用户提供各节点上可利用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信息。
B. 969年,ARPAnet成立时是一个完全的军事网络,但却是今天互联网最初的雏形。对吗
阿帕网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运营的封包交换网络,它是全球互.联.网的始祖。
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观点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
C. ARPANET是什么,具体点
ARPANET:是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的简称。
其核心机构之一是信息处理(IP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一直在关注电脑图形、网络通讯、超级计算机等研究课题。
互联网的前身是阿帕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又称ARPA网。它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信息处理处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远距离的封包交换网络,被认为是现今互联网(Internet)的前身。
(3)阿帕网属于什么交换网络扩展阅读:
“阿帕网"的历史沿革介绍:
1、1967年,时任IPTO处长劳伦斯·罗伯茨(Lawrence G. Roberts)着手筹建“分布式网络”,1968年,罗伯茨提交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提出阿帕网的构想。
2、阿帕网于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由西海岸的四个节点构成,第一个节点选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3、1970年,已具雏形的阿帕网开始向非军用部门开放,许多大学和商务部门开始接入,同时阿帕网在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
4、1973年春,文顿·瑟夫和鲍勃·康开始研究如何将阿帕网和另外两个已有的网络相连接,尤其是连接卫星网络(和基于夏威夷的分组业务的ALOHA网,瑟夫设计了新的计算机交流协议,最后被称为传送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CP/IP)。
5、1982年中,阿帕网停用原先的交流协议,NCP被禁用,只允许使用Cern的TCP/IP语言的网站交流。
D. Arpa网是什么
联网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加深读者对互联网的认识,本报特约互联网撰稿人万赟先生,在认真考究的基础上,为本报撰写了一批介绍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及对互联网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文章,以飨读者。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是美国国防部为抵御前苏联的核打击而建造的通讯网络。事实并非如此。 从时间上看,阿帕网的产生正好是美苏冷战的关键时期。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发射成功后,美国政府为了迎头赶上,立即作出两个回应,即创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前者是为了发展航空技术与前苏联直接竞争,后者是为了研究万一遭受苏联核打击的应急技术准备。而阿帕网就是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支持的一个项目。 当然,阿帕网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对阿帕网的产生有铺垫性贡献的重要人物值得一提。他们一个是颇有建树的心理学教授,一个是推销员出身的国防部长,还有一个是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高级研究规划署,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没有阿帕网。他们对阿帕网的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科技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政府对科技开发的前瞻性思路。 这位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就是二战期间指挥诺曼底登陆,后来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的艾森豪维尔。他非常重视科学家的建议,并且如果有可能,他也总是让他的科学顾问给他提供决策意见。由于艾氏对军方的不信任,所以当他考虑挑选国防部长时,他提拔了一个跟军方毫不相干的商界人才来坐这个位置,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推销员出身的国防部长、宝洁公司当时的总裁内尔·麦克罗伊。 麦克罗伊在宝洁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他发现宝洁的研发部门对其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从不干涉,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这种不干涉政策却大大提高了整体研究效率和创新水平,从而使宝洁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相对于其它公司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麦克罗伊就任后通过调查发现军方在研发方面各自为政的情况很严重,许多项目在不同的军种单位被重复立项,导致研究经费浪费严重,而有价值的跨军种的研究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于是他给国会打了一个报告,要求划拨经费建立一个由国防部直接领导的研发组织,负责前瞻性的科研项目的开发,从而与前苏联抗衡,这就是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该署于1958年正式成立,这时距离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仅一年。美国政府科技政策的调整能力和国会对他国科技挑战的迅速反应能力及计划实施效率由此可见一斑。 麦克罗伊把宝洁公司的传统也移植到规划署里来,科研人员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地研究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项目。同时规划署频频与各大科研院校展开合作,资助的项目五花八门。这就为以后麻省理工学院那位心理学教授的计算机人机共生研究事业,以及阿帕网的立项创造了一个宽松有利的萌发环境。 约瑟夫·立克里德在被规划署聘任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主任之前,是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主任,也是该实验室的创办人。他是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心理学背景出发,很快发现并定位了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对人类行为提供决策支持。计算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完全取代人在各个层面的重复性工作,从而把人类彻底解放出来,仅仅作决策。要达到他构想的这个最终目标,一个大前提,就是要消除当时的“巴别塔”现象,即每个型号的计算机都各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控制语言以及计算机文件的组织方式,而这些结构的差异使任何两台不同型号的机器之间无法展开合作。 立克里德组织了一个由当时计算机专家组成的,称为“星际网络”的专业人士社团。通过这个社团网络,先进的计算机思想得以传播、批判和实践。立克里德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构想,就是通过这个星际网络社团传播出去的。他提出:“或许只有在很少的场合(我们才需要)让所有的或绝大部分计算机能够在一个集成网络里相互合作,但即便如此,在我看来,开发集成网络操作功能也是很重要的。” 这就是阿帕网的产生以及后来的互联网雏形的最初设想。在立克里德卸任之后,他的接班人——罗伯特·泰勒同其他互联网的众多先驱一起具体实施了阿帕网。 分组交换的思想 众所周知,互联网上数据的基本传输方式是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简单地说,分组交换就是计算机将要传输的数据分割成一个个标准大小的数据包,然后给每个数据包加上发送地址等传送信息发送出去。在传输过程中,这些数据包被装载到帧(Frame)上,然后从一个路由器被传送到另一个,直至到达目的地为止。 很多关于互联网的书和文章充分肯定了分组交换思想的重要性和独创性。因为在此之前,信息的电子传输主要是以脉冲信号为主。阿帕网(ARPA)的设计需要第一次使大规模的实验分组交换分布式网络成为可能。事实上,最初阿帕网能够吸引众多科学家和企业界重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看一看这种想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分组交换分布式网络完全可以高效率地传输信息。 学术界公认分组交换技术是英国人多纳德·戴维斯和美国人保罗·巴兰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分别独立发明的。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两个人都不是通讯领域的专家。戴维斯发明分组交换技术的动机是希望增加人机互动性。他在研究分时系统过程中发现信道资源有很大的浪费,他想应该有一个办法可以将整个信道充分利用起来。于是他尝试将用户的传输信息分割成标准大小的信息片,然后通过网络共同传输,每个用户不再单独占用信道。他给这种传输方式命名为“分组交换”。巴兰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当时主要是研究如果前苏联对美国进行核打击,美国的通讯系统如何自存活。最初,他认为冗余性网络是自存活通讯的最关键技术。换句话说,如何使一个节点与多个节点连接,从而使任何两点之间的通讯可以有多种路径,是通讯网络是否能够自存活的关键。可是,当他在整理自己的这一思想并撰写着作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最关键的技术还不是冗余性网络,而是将信息分割开来发散到网络中。这样,即便部分信息被拦截,其他信息还有可能一次到达,而被拦截的信息可以重发,这样整体效率就能得到提高,同时信息的保密性也得到加强。他称这一技术所支持的网络为“分布式自适应消息块网络”。显然这个名字没有“分组交换”来得简洁,有点儿拗口,所以最终被以“分组交换”的名字使用开来了。现在看来,最终的“分组交换”的思想对互联网的成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性意义,但它是不是具有独创性的呢? 分组交换的思想从通讯领域来看,当然具有独创性,因为它标志着一种彻底不同的通信方式。但如果从整个人类社会自产业革命以来的技术革新看,它并不独特,因为它和网络分层技术一样,都是现代工业发展在通讯领域对标准化和高效率分工的必然要求。有趣的是,分组交换的思想在刚刚被提出时遭到当时通信领域很多权威专家的质疑,很多人认为这根本不可能被实现。正像当年福特的大规模生产模式最早在美国推出时,也遭到了当时在欧洲的汽车制造业的权威人士的质疑一样。福特在筹建他的第一个汽车组装工厂时,主流的汽车生产模式依然是欧洲的手工作坊。这种生产方式不可能满足大众需求。福特开创性地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方式。他把整个汽车的零件标准化,并将尽量多的标准化部件集成为一体,这样一来,整个车的复杂性降低,质量的可控程度提高,更重要的是,标准化的零部件使流水线组装成为可能。仔细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福特车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与分组交换中信息(数据包)传递方式的标准化有着共同的思路,就是通过流程标准化的方式来提高生产或传输效率。 “期货交易”这一发明可以看做是经济领域里的分组交换,因为它将原来需要买家和卖家一对一进行交易的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标准化,并且设立了一个中介组织(交易所)来统一安排交易。这样,使对货物有不同数量和质量需求的买卖双方不必非要等到找到合适的另一方时才能进行交易。相同质量的产品可以统筹交易,在一起统一运输,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运输空间,如此种种优势,使大规模交易成为可能。 除了以上讲的类似性以外,分组交换、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期货交易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与传统解决方案相比它们更能够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并且,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它们所带来的收益才可以超过操作成本。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些创新其实都是市场在不断扩张过程中,要求对其运作信息载体进行技术更新的历史必然趋势。
E. 阿帕网是什么
与很多人的想象相反,Internet并非某一完美计划的结果,Internet的创始者也绝不会想到它能具有目前的规模和影响。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没有人能想到它的商业用途,更没有人想到它会进入千家万户。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与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热点话题。在美国实行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人们普遍认为,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组织、大学,都拥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与此同时,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信息的思想得到迅速发展。
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地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络取得联系。
为此,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召开科技顾问会议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并向国会正式提出建立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简称,阿帕网之名渊源于此)。该局着手研究建立一个在核打击下仍能连接全国重要军事基地和机构的计算机网络。
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历经近10年的探索之后,1969年,洛杉矶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研究院等四个站点,实行了历史性的联结,组成了计算机网络,并命名为阿帕网(ARPAnet)。同年,出现了Internet历史上第一个征求网络用户意见的文件,形成了Internet向全网用户发布工作文件的主要形式,为Internet开放式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当初,阿帕网从军事要求上置于美国国防部高级机密的保护之下,从技术上它还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随后,Internet的主要功能相继问世,包括远程登录、文件传输和电子邮件等,并得到了推广使用。1973年,它还实现了从美国到英国伦敦的首次国际连接。
1972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首届计算机通信国际会议。会上,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的鲍勃·凯恩向1000多名与会代表演示了阿帕网在40台机器之间的通信,引起了轰动。不过,Internet的电子邮件等基本功能,当时仅在阿帕网内的不同网点之间进行。这次会议决定创立一个协议,使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能够相互通信。1974年,鲍勃·凯恩和斯坦福大学的文顿·瑟夫合作,提出了着名的TCP/IP协议。
IP即Internet上进行通信的协议,TCP即传输控制协议。TCP/IP协议规范了网络上的所有通信设备,尤其是一个主机与另一个主机之间的数据往来格式及传送的方式。TCP/IP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也是一种电脑数据打包和寻址的标准方法。在数据传送中,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有两个信封。
TCP和IP就像是信封,要传递的信息被划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个TCP信封,在该信封面上记录有分段号的信息,再将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发送上网。在接受端,一个TCP软件包收集信封,抽出数据,按发送前的顺序还原,并加以校验,若发现差错,TCP将会要求重发。因此,TCP/IP在Internet中几乎可以无差错地传送数据。
TCP/IP协议不再被当作保密技术,而是一个向全社会公开的通信协议,因此很多网络公司为了使自己的软、硬件产品能够在网上推广应用,纷纷在自己的软、硬件产品中加入对TCP/IP协议的支持,使TCP/IP协议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1983年,伯克利加州大学推出了包含TCP/IP协议通信模块的UNIX操作系统,从此,TCP/IP协议被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认定为阿帕网的标准协议,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开来,最终诞生了真正的Internet。
在这段时期里,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网络。美国威克森大学创建了一个专门用于集中研究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网络,其后一些单位和学者也加入进去,形成CS网。北卡罗来纳大学创立了传播网络新闻的计算机网络Usenet,现在,Usenet已成为Internet用户工具集中功能最大的一部分,能向所有的Internet用户提供全世界的最新消息。纽约城市大学也创立了传播新闻的Bit网。
与此同时,汤姆·詹尼斯设计了专门用于个人计算机的布告牌系统(Fide BBS)。随后,他又建立了一种通过调制解调器和电话线来连接所有Fide BBS的网络系统Fide网。由于这种网以个人计算机为基础,而个人计算机又遍布全世界,因此Fide网连接了各种用户,成为Internet中非常巨大的一个网络。
将不同的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即成为一个“网间网”,英语称为“Interconnect networks”,简写作“Internet”。以后互相连接起来的整个网络命名称作“Internet”。
1969年试验时的网络只有四个节点主机,在以后的20年中,网络节点不断增多。1989年突破10万台,1990年主机超过30万台。也正是1990年,作为现代因特网前身的阿帕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F. 世界上第一个网络是什么网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ARPA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网) 于1969年 美国军方研究出, 只运用于军方的四台主机 ,到后来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 规定了各种协议 才出现了万维网 直到现在 网络也是不完善的 还在慢慢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是在1989年发明出来,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体成员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创造的,他们为FTP站点建立了一个档案,后来命名为Archie。这个软件能周期性地到达所有开放的文件下载站点,列出他们的文件并且建立一个可以检索的软件索引。检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识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学,拥有第一个Archie的大学,发现每天中从美国到加拿大的通讯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访问Archie。学校关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这么大的通讯流量,因此只好关闭外部的访问。幸运的是当时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大约在同一时期,BrewsterKahle,当时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计算机)发明了WAIS(广域网信息服务),能够检索一个数据库下所有文件和允许文件检索。根据复杂程度和性能情况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简单的可以让网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计算机公司维护着在全世界范围内能被WAIS检索的超过600个数据库的线索。包括所有的在新闻组里的常见问题文件和所有的正在开发中的用于网络标准的论文文档等等。和Archie一样,它的接口并不是很直观,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费很大的工夫。
1991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Minnesota大学开发出来。当时学校只是想开发一个简单的菜单系统可以通过局域网访问学校校园网上的文件和信息。紧跟着大型主机的信徒和支持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拥护者们的争论开始了。开始时大型主机系统的追随者占据了上风,但自从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倡导者宣称他们可以很快建立起一个原型系统之后,他们不得不承认失败。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倡导者们很快作了一个先进的示范系统,这个示范系统叫做Gopher。这个Gopher被证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后的几年里全世界范围内出现10000多个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在一个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个数字选择你想要的菜单选项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选择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Gopher系统。
G. arpanet属于第几代网络
arpanet属于第2代网络,是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是继第一代网络后新出现的网络资源交换模式。以分组交换为主。
ARPNET提出了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概念,通信子网负责数据通信处理的通信控制处理机与通信线路(IMP),资源子网负责数据处理的主计算机与终端(Edge)。
(7)阿帕网属于什么交换网络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注意tcp本身不具有数据传输中噪音导致的错误检测功能,但是有实现超时的错误重传功能。
由于ARPANET的设计者注重的是网络互联,允许通信子网(网络接口层)采用已有的或是将来有的各种协议,所以这个层次中没有提供专门的协议。实际上TCP/IP协议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层连接到任何网络上,例如X.25交换网或IEEE802局域网。
H.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阿帕网”(ARPANET)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什么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阿帕网”(ARPANET)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
阿帕网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运营的封包交换网络,它是全球互联网的始祖。
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
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由于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
能否保持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电脑领域的发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个主要的联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纯商业性组织、大学,都有了由美国新兴电脑工业提供的最新技术装备的电脑设备。电脑中心互联以共享数据的思想得到了迅速发展。
(8)阿帕网属于什么交换网络扩展阅读
到了1975年,arpanet已经连入了100多台主机,并结束了网络试验阶段,移交美国国防部国防通信局正式运行。在总结第一阶段建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开始了第二代网络协议的设计工作。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网络互联问题,网络互连技术研究的深入导致了TCP/IP协议(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的出现与发展。
到1979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了tcp/Ip协议的研究与开发之中。在1980年前后,arpanet所有的主机都转向tcp/IP协议。到1983年1月,arpanet向tcp/ip的转换全部结束。同时,美国国防部国防通信局将arpanet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一部分仍叫arpanet,用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另一部分稍大一些,成为着名的MILNET,用于军方的非机密通信。
I. 什么是ARPANET,它的出现有什么历史意义
阿帕网(Th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运营的封包交换网络,它是全球互联网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