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易筋经十二式怎么练习
(1)捣杆舂粮;(2)扁担挑粮;(3)扬风净粮;(4)换肩扛粮;(5)推袋垛粮;(6)牵牛拉粮;(7)背牵运粮,(8)盘箩卸粮;(9)围穴囤粮;(10)扑地护粮;(11)屈体捡粮;(12)弓身收粮。
现代健身项目“反常行为”被称之为一种特殊健身法,近年来推广得很快。
(一)光脚行走足底有很多个敏感点,与人体各器官关系密切,当光脚行走时,足底各敏感区直接与地面接触而受到刺激,该刺激引起“足底反射”作为信息迅速传入相应的内脏器官与大脑皮层,经过皮层综合分析后形成新的反应信息传至相关效应器官,发挥协调作用,从而起到消除疲劳、治疗疾病、健身强体的作用。
可适时领着孩子光脚在走廊、过道、操场行走和慢跑,以达到健身目的。许多工厂专门为职工铺一条长长的碎石路,每天在班前、班间、班后光脚行走、慢跑,达到防治疾病、消除不适感之奇效。建议回到家里坚持光脚走路,睡前洗脚。
(二)爬行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在地毯上爬行百余米,促使体重分散,改变腰椎负荷,改善上半身血液供应,使周身血液、淋巴有机会得到一次一改常态的循环机会。结果对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疾病、脊柱疾病、胃肠道及内脏各器官的疾病有奇特的疗效。爬行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必然受益。
(三)倒走倒走是有意识地让处于休息状态的肌肉群得到锻炼,前行的肌肉群得以休息,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倒走健身对人体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对慢性肌劳损、腰腿疼、关节炎、肌萎缩等都有防治作用。倒走健身以每天做2~3次,每次100~200步,往复3~5次。谨防摔倒,预防相撞,最好在操场中进行,可两人面对倒行,互相观察身后障碍物。
(四)倒立倒立又名“倒挂”。以改变人体血液、内脏位置,肌肉弛张状态得到重新调整,使身体短时间处于一次种反常状态,有利于防治内脏下垂,痔,脑供血不良,肩、腰、背痛等疾病。本法可在每天晚饭后3小时、睡前l小时进行,开始要有人帮忙,每次以几分钟到半小时,逐渐加长,最长不要超过半小时。有些疾病需在医生准许时才可进行。要特别注意安全,谨防意外。
B. 易筋经怎么练……
不知道 知道也不告诉你.
C. 易筋经十二式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疏导人体的经筋为抓手,舒展肢体筋骨,调和脏腑气血,降低人体重心,从而使精力充沛,提高自身免疫机能。
《易筋经·总论》认为,人的日常行为和身心健康,都与人体的经筋息息相关。如论曰: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易筋经·膜论》是《易筋经》的三论之一,《膜论》认为,人体内包着骨头衬着肉的这层骨膜,是导引的主要对象。导引动作的伸筋拔骨,其实就是为了刺激骨膜,通过导引经筋的同时刺激骨膜,当骨膜不断重复得到锻炼后,筋骨就会强壮。
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也表明,骨膜确实对运动系统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易筋经》是一部旨在通过系统化针对性锻炼,来改变我们自身身心状态的导引养生学经典,是一套人人都可以学会的导引方法,也是自我认知的一条途径。
(3)易筋经健身功法线上网络怎么推广扩展阅读:
十二经络为人们熟知,经筋系统则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势导引法”与人体十二经筋逐一相应。通过疏导经筋,影响经络,促进气血循行,从而濡养脏腑,达到固本内壮、扶正祛邪的效果。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将人体的生命基本形态——“升”“降”“出”“入”贯穿始终,通过分筋导引来逐步调节人体十二经筋,上举、下蹲、伸展、开合、屈伸呼吸,其基本作用是伸筋拔骨、吐故纳新,以达到舒筋活络的功效。
“伸筋拔骨”可使肌肉、骨骼、关节、经筋在松紧交替的导引中得到有意识的拉伸、收缩,缓解和调节经筋和神经。“吐故纳新”则是排浊留清的过程,通过此法迅速将体内浊气排出,同时吸入清新的空气。如此则气血和畅、头脑清醒,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
“伸筋拔骨”可使肌肉、骨骼、关节、经筋在松紧交替的导引中得到有意识的拉伸、收缩,缓解和调节经筋和神经。“吐故纳新”则是排浊留清的过程,通过此法迅速将体内浊气排出,同时吸入清新的空气。如此则气血和畅、头脑清醒,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
D. 急求!!!健身气功市场化推广模式相关文章
速提升体能1;韧带.
韧带如同武术家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没有韧带你就无法使用武技.没有韧带你就更容易受伤.这很有用.很多的初学者希望用较短的时间来提高自己身体的柔韧性,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往往不得其法,使得自己的韧带拉伤,不公耽误了练功时间,反而还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我结合自己的练习过程,把我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一、每次练习之前做好热身运动,这一点是很必要的,其中跳绳是很有效的办法,大概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二、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压腿,其实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对以后腿法的定型还是蛮有用的,但是对于在短时间里提高腿的柔韧性还是没有多大的功效的,这个在热身运动后适当的压一压,没有必要把它作为提高柔韧性的主要方法。
三,这个是重点了,大家可以找一个很坚固的物体,比如足球门架,电线杆、小树,用手扶住,当然可以侧扶,也可以正面扶着,正面扶着的时候,上身不动,大腿左右摆动,高度达到你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侧面扶着的时候(就是用一只手扶着就可以了),这时候大腿前后摆动,也是尽可能的高,整个过程中,注意左右交换进行。
四、每天都练,不要太多,每天也就100次到200次,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多做几组。
五、每次练完后,接下来就是正式的踢腿了,这个不用说了,就是正踢,侧踢,里合,外摆之类的了!
六、全部练习完后,然后再压一压腿(侧压,正压,反压),活动一下手腕,脚腕。
以上是最基本的.有些人妄想不拉就学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说的不对请大家补充或更改.
快速提升体能2;内壮(这个是是转载袋鼠101大师的)本人原来也在练.
揉腹功
一、姿势要求
1 .仰卧,两腿平伸。
或站立,两脚与肩同宽,自自然,然全身放松。
2 .左手掌按于上腹正中,右手掌按于左手背。
3 .男人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人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手沿顺时针方向上→左→下→右揉动。不是在皮肤上摩擦转动,而是粘着皮肤转。按力由轻而重,逐渐增加。转速要慢而匀,手要稳而沉,范围要由小而大。
二、意念活动
神随手转,不即不离,意注腹中,随动环转。
三、功效
此法能培益中气,是少林派 ( 易筋经 ) 练气入膜之要法,是“神勇余力”十二月功法的第一步,是武功内壮法之一。少林易筋经为少林寺经典功法, 相传为达摩大师所创。所谓“易筋”, 就是改变劲力之方法。人身体的骨髓之处, 皮肉之内, 四肢百骸之中,无处没有筋的存在。没有筋就没有劲力。如果想人为地变弱为强、变柔为刚、变衰为康,就得借助于“易筋”之力。易筋经分为两种:当前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十二式属偏于外壮的功夫, 而摩腹功、凝神气穴等属内壮功。内壮功流传范围不广,功效却较明显。内壮功若能练成,不仅能使习者脱胎换骨,转弱为壮,而且能敛气入骨,练就金刚之躯,真可谓受
益无穷。内壮功中摩腹功为主体功法,
练一周左右可感觉腹内气随手转呈恍惚荡漾之象。练 1 - 3 个月,中气倍增,自觉气力足、有精神,说话声音洪亮 ( 有膛音 ) ,上腹部丰满,腹直肌腱划部分丰满,以及腹中线之凹消失,这是“筋膜腾起”之征验。
此法不仅适用于中气不足者及胃肠病患者锻炼,而且以前是江湖习武功内壮之秘诀。
注意事项
1,如能在三个月内禁绝房事,效果会非常明显。
2,丹田真气如下行时,会有性YU感,此时千万不要有妄想之念,否则会从前阳泄气,如出现遗精等行为,切忌。
2,有的人的身体可能会产生一些真气运转,或者冷,热,酸,麻等感觉,亦属正常,不必大惊小怪,也不用去管。
3,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健身功法而已,切忌胡思乱想,胡乱发挥,以平常心对待。
快速提升体能3;外壮.我相信大家心目中的武功高手都是瘦子吧.没有胖子.其实这是对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强健有力的肌肉.而肌肉体积的大并不是必须的.我教大家家的是不明显改变体格而又增大力气的办法.
一.首先是静力练习. 还是热身,拉韧带有说.开始.双腿半屈双肩90C`平放.手部拿些重物.例如2.5L的矿泉水.1手1瓶.别太重(什么都行)脚步用脚尖用力支撑身体(目的是减小对膝盖的伤害)这姿势如果能坚持5~15分钟就已经很牛了.
二.腹肌和背肌的训练.这方法比较苛刻.首先把自己双脚绑住.(绑脚跟的部位.)然后找1根铁棍之类的(要很坚硬就行了)正从双脚中间穿过调起自己.类似的.放在高空.做法和仰卧起做一样.(但幅度更大更有效)
三.慢跑.这不用我说了吧.跑是动物的本能.开始先跑800米.(距离隔天加远100米)先这样了
我说的这是一种.方法.先练习下嘛效果还可以...
E. 网上有少林寺易筋经 但是怎么练啊
易筋经是一种以强身壮力为主的锻炼方法,“易”有变易的意思,“筋”指筋脉。它的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内静以收心调息,外动以强筋壮骨。
易筋经健身之法,首见于《易筋经》,该书据近人考证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撰成。
【基本内容和方法】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各有12势。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势,借呼吸诱导,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迸气。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即韦驮献杵(有3势)、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马刀、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势、工尾势等。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易筋经外经图说》指出:“凡行外壮功夫,须于静处面向东立,静虑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须使其气贯两手,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每行一式,默数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间断。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迟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贯上头顶。此炼力炼气,运行易筋脉之法也。”
(一)易筋经内功
1.预备姿势并步,头端平,目向前平视,下颏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并,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详。
2.韦驮献杵势(第1势到第3势)。
(1)第1势“定心息气,身体立定,两手如拱,心存静极”。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势,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向内微屈,指端相对,约距4~5寸。或取合掌势:松肩,平肘,掌心相合,两手环拱,手指对胸,中指平喉结,要求肩、肘、腕在同一水平面上。
(2)第2势“足指挂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目前视。�
(3)第3势“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两足分开,其距约当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收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1寸;沉肩,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收势时,两掌变拳,旋动前臂,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
3.摘星换斗势“单手高举,掌须下复,目注两掌,吸气不呼;鼻息调匀,用力收回,左右同之”;“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1)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八字形(右足跟与左足弓相对,相距约一拳),随势身向左微侧。
(2)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成右虚步;两上肢同时动作,左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指掌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
(3)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直角,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
(4)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腿实中求虚。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及要求相同。
4.倒拽九牛尾势“小腹运气空松,前跪后腿伸直,二目观拳,两膀用力。”“两后伸前屈,小腹运气空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其距较两肩为宽),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
(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曲,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
(3)旋动两前臂,使掌心各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运劲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体向右转侧,成右弓左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右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观拳,拳高约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左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肩松,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外旋)一后(内旋)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左右两侧交替锻炼,姿势相同。
5.出爪亮翅势“掌向上分,足趾拄地,两胁用力,并腿立直;鼻息调匀,目观天门,牙咬;舌抵上腭,十指用力,腿直;两拳收回,如挟物然。”“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左与右)相接;仰头,目观中指、食指交接之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3~4寸,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曲,腰直,膝不得屈。
(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并举(掌心向下),随势足跟落地;翻掌,使掌心朝天,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6.九鬼拔马刀势“单膀用力,夹抱颈项,自头收回,鼻息调均,两膝立直,左右同之。”“侧首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内凹,虎口朝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
(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颈项。左手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并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上移。
(4)头用力上抬,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鼻息均匀,目微左视。
(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经下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左右交换,要领相同。
7.三盘落地势“目注牙呲,舌抵上腭,睛瞪口裂,两腿分跪;两手用力抓地,反掌托起,如托千金,两腿收直。”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两掌翻齐起,千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目前视。
(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上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两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划弧线)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腹胸之前徐徐运劲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虎口朝内)运劲下按(沿胸腹之前)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
8.青龙探爪势“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当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目视手掌,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掌仍作仰拳护腰势。两足踏实勿移。
(3)由上势,左手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不离地,昂首,目前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掌护腰势,如本势(1)。左右手交替前探,要领相同。
9.卧虎扑食势“膀背十指用力,两足蹲开,前跪后直,十指拄地,腰平头昂,胸向前探,鼻息调匀,左右同之。”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左腿伸直,足底不离地,足尖内扣)。两掌相叠,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之两旁,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由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或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指端向前,两掌之距约当肩宽),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4)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再屈膝(膝不可接触地面),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地往返进行,犹如卧虎扑食。左右交换,要领同左侧。
10.打躬势“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两耳掩紧,鼻息调匀。”“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惟探胯下,口更齿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比肩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胸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
11.工尾势(掉尾势)。“膝直膀伸躬鞠,两手交推至地,头昂目注,鼻息调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不离地。
(二)易筋经外功
练功时,早晨面向东立,消除杂念,聚精会神,通身不必用力,使“气”贯于两手。边作边默念数字。练熟一式后再做下一式,熟练后连贯练习。各式锻炼方法如下。
(1)第1式:两脚分开,距离同肩宽;两眼向前看,两肘稍曲,掌心向下;每默数一字,手指向上一翘,手掌向下一按;一翘一按为1次,共默数49次。
(2)第2式:两手放在大腿前面,握拳,拇指伸直,两拇指端相对;每默数一字,拇指向上一翘,四指一紧,一翘一紧,共默数49次。
(3)第3式:两手拇指先屈于掌内,然后四指握拳;两臂垂于体侧,拳孔向前;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4)第4式:两臂从下向前缓缓举起,高与肩平,两肘稍曲,拳心向对(1尺左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默数49次。
(5)第5式:两臂缓缓向上举,拳心推对,两臂稍屈;两臂不可紧靠头部,上举时两脚跟提起;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两脚跟一起一落,默数49次。
(6)第6式:两臂左右平举,屈肘,两拳对两耳(距离1寸),虎口对两肩;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7)第7式:两臂左右侧平举,高与肩平,虎口向上,两肩略向后仰,胸部略向前,两臂上举同时脚趾离地,脚掌着地;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8)第8式:两臂向前平举,高与肩平,两肘不屈,两拳距离5~6寸,虎口向上;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9)第9式:两臂左右分开,屈肘至胸部,然后翻两拳向外至鼻前,两拳距离约2寸,拳心向外;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10)第10式:两上臂左右平举,两前臂向上直竖,虎口对两耳;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11)第11式:两臂落下,两掌翻转至脐下两旁,两拇指离脐1~2分;每默数一字,将拳一紧,紧后即松,一紧一松为1次,默数49次。
(12)第12式:两手松开,两臂下垂,然后两臂前平举,手心向上,脚跟同时提起,脚跟落下时,两手还原,重复3次。
【自我保健应用】
易筋经内功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亦较高,一般全套锻炼只适用于体力较好的青壮年或慢性病患者。可显着地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易筋经外功因其主要运动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适用于各年龄层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过上肢运动而运气壮力、活血舒筋,影响全身。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者慎用内功练法,特别是其中的“卧虎扑食势”,运动量及难度都较大,心脏病及哮喘发作期忌用。上述患者采用外功练法时,亦宜减少每式操作次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本法注重动静结合,一方面在练功方式上强调动功与静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时要“动中静”,即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全神贯注,呼吸自然;练静功时要“静中动”,即在形体外表安静的姿势状态下,保持气息运动的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炼精化气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易筋经外功采用默念法可促使机体宁静和机能的调整。
易筋经内功是近人据易筋经十二势而改编的,因其有显着的强身壮力之效,故现代普遍采用作为推拿医生的基本功训练方法之一。
F. 网络上那些武功心法有用吗,求真心回答!例如少林寺的易筋经,马老师的四十八小时超级自卫术。拜托各位大
楼主您好62反真功夫运动,文哥后,传统武术基本就算完了,现在搞传统武术的,十个里边八个不能打,剩下两个能打的还有个岁数大了,这也导致网络普及后,成群结队的骗子忽悠些神功大法赚钱。因为懂行的少,没认出来撑场面。 易筋经版本太多,我所知道的就有十几个,真本易筋经以白玉峰的上好,可惜晦涩难懂,熊氏据说不错,其余的简化版居多,还有些就是瞎编的。 至于48小时,不评论,老马的几个教学视频看过,有水平,只能这么讲。 剩下的什么心法,十个里边五个假,有的纯粹抄一些丹道和武术典籍术语胡乱拼凑。还有些就彻底吹得没谱了,比如内力这个词概念,传统武术不讲气功,道家才讲,传统武术讲内力,也就是科学合理的发力技巧,现代搏击也说,一般人打一拳只能动用十几块肌肉,职业运动员可以动用上百块,那都是经年累月复合爆发力训练练出来的。内力不是什么“气”,传统武术不讲?气“这个东西,内力通俗上说,指的是你操控,调动身体力量的速度和协调性。 但到很多大神手里,内力就是可以凌空一巴掌甩飞一辆坦克的水平了。
记得采纳啊
G. 练习易筋经后,对身体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易筋经”是产生于秦汉时期的导引之术,于唐宋年间传入少林寺,成为僧人们的健身功法。
“易”为改变、变换、增强之意,“筋”指经络、筋骨、肌肉等软组织,易筋经即为改变和增强经络、筋骨、肌肉等软组织的训练方法。 “
扎个马步,然后把双臂放到和肩平行,再慢慢举过头顶”,这两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是上海市不少社区正在推广的“易筋经”中的招式。这套不到二十分钟的操,对改善老年人腿部无力,腰膝酸软很有帮助。
“易筋经”相传为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所创,原来是上海中医学院学生自己锻炼的方法之一,后来经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龚利医生的改编,动作更适合中老年人,从而作为第三批上海市“中医社区适宜技术”之一,开始在社区推广起来。
据教授此操的上海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胡伟民介绍,从练习“易筋经”的实际效果看,能够明显改善老年人走路容易累,腿部没劲的情况。
由于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肌数量自25岁开始,以每10年4%的速度递减直至50岁。肌肉数量不断减少,肌肉力量逐渐下降,会造成腿部运动功能下降,表现为行动缓慢、步履蹒跚、平衡障碍、极易摔倒。而这套保健操有不少动作是弓步和马步,能够锻炼腿部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腿部肌肉的力量。
和太极拳相比,这套操只有12个动作,每个动作难度系数也不大,只要“伸伸胳膊,扎个马步”就可以了,做一套操大约二十分钟左右,身体能微微出汗,不受场地限制,活动地盘不大,看电视、听广播时就能练,很适合老年人学。
H. 我是怎样练易筋经并收到健身效果的
易筋经保健作用
易筋经内功运动量较大,动作难度亦较高,一般全套锻炼只适用于体力较好的青壮年或慢性病患者。可显着地改善体质,祛病强身。易筋经外功因其主要运动指掌及上肢,可普遍地适用于各年龄层的健康人及慢性病患者,通过上肢运动而运气壮力、活血舒筋,影响全身。
易筋经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者慎用内功练法,特别是其中的“卧虎扑食势”,运动量及难度都较大,心脏病及哮喘发作期忌用。上述患者采用外功练法时,亦宜减少每式操作次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功法注重动静结合,一方面在练功方式上强调动功与静功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时要“动中静”,即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全神贯注,呼吸自然;练静功时要“静中动”,即在形体外表安静的姿势状态下,保持气息运动的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炼精化气气生神,内养脏腑气血,外壮筋骨皮肉。易筋经外功采用默念法可促使机体宁静和机能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