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香个里拉是什么意思
香格里拉的由来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其一直作为"净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广泛提及,在现代词汇中它又是"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据藏经记载,其隐藏在青藏高原深处的某个隐秘地方,整个王国被双层雪山环抱,由八个成莲花瓣状的区域组成,中央耸立的同环雪山,初称为卡拉巴王宫,宫内居住着香巴拉王国的最高领袖。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中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圣人,他们身材高大,拥有自然力量,至今仍从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一种名为"地之肚脐"的隐秘通道与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并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事实上长期以来,这条"地之肚脐"的神秘通道,一直作为到达香格里拉王国的唯一途径而成为寻找香格里拉的关键。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记叙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战时从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司库(作者虚构的某国城市名字)的地方,在乘机转移去白沙瓦时,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整个香格里拉 ,各种信仰和平共存 ,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乐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汇萃地,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 、宁静 、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在这里,其实香格里拉已经是成为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度了,一种和谐、宁静充斥其间。当1934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时 ,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到美、日等国。小说出版后,立刻被独具慧眼的好莱坞制片公司摄制成电影,影片风靡全球,主题歌"香格里拉"唱遍全球。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新加坡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这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在人文学上的伟大意义。《消失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消失的地平线》伟大的意义在于,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正如《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在评述《消失的地平线》时所指出的:它的功绩在于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香格里拉。从此,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就这点在东西方上认识是大致一样的,"世外桃源"、"乌托邦"在中国也同样是如此,那都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对一种宁静和谐的向往。香格里拉最先兴起是在西方,首先值得注意的是 :《消失的地平线》是在一战过后,二战待发的时候 ,此时的西方经济不是很繁荣,人民普遍处在一种心灵迷漫的状态中,这点可以从希特勒的上台得到社会背景方面的佐证。人们普遍希望富强、繁荣,只是现实中 却还不能够得到这种的满足,这是一种心灵的渴求。也正是《消失的地平线》出现并引起轰动的深层次社会背景。一如当今现实的社会中反腐巨片及清宫秘史的热播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渴望与无奈的心情。话题撤远了。回归正题,这当中首先要说的是:A、宁静和谐是香格里拉的主题,这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可以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想象中,渴望中。但是不一定需要很真实。因为詹姆斯·希尔顿是个作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史官。B、詹姆斯·希尔顿本人没到过这地方,他的小说的素材来自美国人奥地利血统的洛克的探险照片、日记、记录。讲到这里就不能不提洛克,他是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应《国家地理》杂志的稿约而来到中国的西南边陲地方进行植物学的研究的,在中国的二十年代就深藏中国的丽江古城里,只是被当地的淳朴人文、厚重历史、多样民俗所深深吸引,一呆呆了近三十年,直到解放前才恋恋不舍的离开。C、还值得一提的是,此篇小说的结尾与中国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秒,同样是那四个西方人士离开后,想要再次返回的时候,已经无法返回了,无法找到旧时的道路了。D、同样值得重视的是,小说中提到了道家和儒教、基督教。佛教不足为其,因为藏传佛教在中国的雪域高原上广为流传。其中的道家和儒教可以说是中国所特有的人文静观。基督教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中 同样存在,西方的传教士在19世纪的时候已经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从事此项活动,现今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还保存有基督教堂,着名的如:茨中教堂。E、文中提到的香格里拉是藏语中的香巴拉的音译,文中也提到他的含义是宁静美好、心中的日月的意思,与藏语香巴拉的意思完全吻合。
综合以上几点,现今的学者普遍认为,香格里拉是一种向往的地方,是心灵中的理想国度,未必真实存在,一如中国的桃花源一样。不过其原型在中国西南的横段山脉中,因此现今人们普遍认为:在云南、四川、西藏交界的藏区为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概因当年的洛克就在这一地区活动了数十年。此川滇藏地区的范围大致包括:丽江、泸沽湖、香格里拉(云南迪庆中甸)、梅里雪山、虎跳峡、最后的香格里拉(四川稻城亚丁)、四川泸沽湖、贡嘎山、丹巴美人谷、太阳谷(四川得荣)、乡城、西藏芒康、昌都、波密、墨脱、雅鲁藏布江这一大片域。这一带的风景与《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的总体一致,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很有特点的东西在这里都能够找到。如;梅里雪山、稻城亚丁三神山等。但是不是具体提到某个地点。
现在云南有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州府中甸于2001年批准更名而来的。这倒不是说书中说的香格里拉是在这个地方,而是当地政府出自开发旅游经济上的考虑而做出的决策。说起这个香格里拉还有个趣闻:早在七八是年代,就有消息不断传出,香格里拉已经被找到了,在印度在尼泊尔等等,但是后来都被认为是旅游经济上的需要而进行的炒作,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认证得来的。云南可以说是很早就认识到开发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比方99年的世博会。他最早提请中央政府批准香格里拉的更名,当四川政府认识到旅游经济的重要性的时候,香格里拉的名称命名已经不可更改了 ,于是四川政府就 在四川境内的稻城亚丁的日瓦乡更名为香格里拉乡,这还不够,还将稻城亚丁加个前缀—最后的香格里拉,这还不够,还将最原汁原味的香巴拉名称授予稻城亚丁,因为县级城市的更名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而不好擅自更该,于是就在四川境内以香巴拉的名称来称呼稻城亚丁。这是一段国内香格里拉的纷争的由来及内幕。当然说这么多的香格里拉,将我们本土生产的桃花源给遗忘在一旁很不 应该,当然中国的桃花源更早,只是近代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没能够左右世界经济的时候,古代文化上的先行优势不一定能够被世界所充分了解。套用中国一句老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现今的香格里拉的美丽风景已经深入到每个到过该地区的人的心中,在这片雪域高原之中,有举世闻名的梅里雪山、稻城亚丁三神山、一望无际的高原草甸、风格各异的民族歌舞、独具魅力的民间传统艺术、神秘的多宗教文化,众多独特民族、多彩的民俗等等将一直激励着人们寻找自己的香格里拉—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理想中的
参考资料:大榕树论坛-社会科学-香格里拉的由来
参考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B. 香格里拉是个什么地方
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描写了一个满神秘色彩的深藏在高山和富饶的“蓝月亮”峡谷之间,有一座座使人陶醉的田园式庭院的“世外桃园”。书名叫《消失的地平线》。1937年,意大利裔美籍电影导演费兰克·卡普拉又把该书拍摄成电影。从此,“香格里拉”成为世人向往的“一块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理想王国。
“香格里拉”在何处?希尔顿声称,他的读者在任何地图上都无法找到“香格里拉”,但他又暗示:“香格里拉”就躺在一条长长的山谷之中,两边是看似寂静而又令人忧伤的小山,但它的最高处却是“世界上最美丽可爱的山峰”,“这几乎是一座洁白无瑕的锥形山峰,简单的轮廓仿佛出自一个孩童的手笔”。
据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提供的一份关于香格拉宣传卡指出,希尔顿和卡普拉都未曾到过这个地区,许多人推测希尔顿写作《消失的地平线》的灵感来自1924年至1935年间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推出的系列文章。
此杂志介绍了约瑟夫· 洛克在云南省西北地区的探险历。这个被西方学者誉为“纳西学之你父”的美籍奥地利植物探险家和人类学家洛克博士,自1922年5月至1949年7月,在丽江生活了近28年,其间,把丽江为中心的滇西北神奇的风光风情不断介绍到西方世界。洛克对丽江这片神密的土地充满了眷恋之情。
这张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宣传卡用的是洛克在1928年拍摄的一张丽江玉龙雪山照片,在照片上的玉龙山顶位置用英文套写着“神常驻的高山牧场抚慰了他的心灵……”
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任何虚构的小说都不可能是凭空臆造的,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生活原型的影响。希尔顿没有到过中国西南地区,而他写的作品描写的是架飞机由西向东南飞过西藏地区迫降的地区--香格里拉的故事。令人称奇的是小说中描写的香格里拉滇西北地区,特别是丽江的实际十分相吻合:与小说中的雪山、大峡谷、寺庙、庭院等自然环境相吻合;与小说中的天然飞机场等情节相吻合;与小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相吻合……甚至与小说的地名也相吻合。
丽江县的老君山山脉沿金沙江到梓里铁桥一线广大山区,清未就称为香格里拉,其东部称东香格里,西部称西香格里。
而希尔顿书中“香格里-拉”(Shangri-la)中的“拉”,也与当地的习惯用语相近,把一个“拉”放在一个名词之后,就成为亲切或客气的称呼,或带有肯定或疑问的语气。
如此众多的巧合,希尔顿是不可完全凭空臆造的。结论只有一个,希尔顿小说的创作原型,只能来自洛克等西方学者曾经提供的素材。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C. "香格里拉"是一部美国小说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它在哪里
"香格里拉"是一部美国小说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它在哪里?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出版了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的小说,书中创作出一个名叫“蓝月”的狭长山谷,一个位于山谷高崖处的名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的汉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以及山谷尽头一座叫做“卡拉卡尔”(Karakal)的标准金字塔形状的雪山。书中这个隐秘的小世界后来被人们统称为“香格里拉”。 小说梗概如下: 大约20世纪30年中期的某年,靠近英属印度的某国一个重要城市巴斯库尔(Baskul)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威、副领事马林森、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飞机撤离该地,前往当时英属印度境内的白沙瓦。 但他们被假冒的飞行员劫持到荒凉的西藏高原某处。在一个能说英语的中国老人的带领下,他们翻越险峻的山路来到位于峭壁上的一座名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喇嘛寺治理着有数千居民的“蓝月山谷”。当地具有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特点,那里的人们在“适度”(Moderation)原则下和谐生活着。 “香格里拉”的居民普遍长寿,不过他们一旦离开此地,就不再长寿乃至立刻死去。“香格里拉”喇嘛寺积聚了东西方文明的众多珍宝、书卷、器物,寺中人个个都有高深的文化修养。在与康威多次交谈之后,“最高喇嘛”在去世前将“香格里拉”的领导权交给康威。美国人巴纳德和女传教士出于各自的想法也决定留下来。 唯有坚决不认同“香格里拉”的马林森,利用康威性格中的弱点,诱迫康威同他一起出逃。康威在纷乱的世界上辗转流离一段时间后,决心重返“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记,也不为人知,康威如何才能在茫茫藏区找到前往“香格里拉”的秘密通道?小说在悬念中结束。 并非一流作家的希尔顿通过该书留给世人两大遗产:一是对“香格里拉”的乌托邦想象,一是由于小说中大量看似真实的线索而留下的一个巨大悬念——“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二战期间,有人问罗斯福总统美军轰炸日本的飞机从哪里起飞,罗斯福说:从“香格里拉”。这大概就是“无可奉告”、“不得而知”的意思。 二战后的几十年内,一些地方陆续宣称在本地找到了“香格里拉”,或者被外界游客认为是“香格里拉”或“最后的香格里拉”,这些地方包括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尼泊尔、不丹、滇西北、川西、西藏东南部、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乃至中亚的某些偏僻地方。 云南丽江的某位“世界级名人”认为,希尔顿是根据美籍学者兼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绘出香格里拉的,小说中的卡拉卡尔山就是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小说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赞林寺。他得出结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西北部的一个偏僻的雪域小镇——中甸,香格里拉原来的藏语名字是“香巴拉”。(上述内容引自北京《邮政周报》新闻采访团2002年6~7月份赴滇西北的采访报告《感受滇西北》) 1997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自治州。2001年国务院批准迪庆州州府所在地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当地官方认为:“香格里拉”是藏语,意即“心中的日月”,英文写作“Shangrila”(上述内容引自迪庆州政府网站)。 迪庆州和中甸对“香格里拉”的“抢注”行为,引起了周边许多地区(如丽江、怒江、稻城、察隅等)的懊恼、愤怒和质疑,因为与“香格里拉”相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它们那里也有,甚至“更像”。结果2004年第7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在中国西南地图上划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推出了一个大和解、大包容的方案——别闹了诸位!你们都属于“大香格里拉”,OK? 对“香格里拉”的专利争夺战、对“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开发热浪,以及当地众多粗陋建筑物上的“香格里拉”牌匾……,所有这些现象,使遥远、神秘、脱尘的“香格里拉”堕入尘世,成为有利可图、利益均沾的商业品牌。在《消失的地平线》中,主人公康威曾担心雪崩或山崩会使“蓝月山谷”化为乌有,而我在“香格里拉”地区旅行时,也有一种细微的崩塌声传到了我的内心。 “香格里拉”炒作中的若干谬误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与“香格里拉”有关的炒作中,还出现了许多谬误,学者、专家、名人们睁着眼睛说瞎话,网络、驴友们则以讹传讹。对此笔者更感不解、不安。面对谬误、瞎话而无动于衷,乃至附和、推波助澜,是我们社会的常见病之一。 围绕着对“香格里拉”的炒作和言说,我以为至少存在以下谬误: 【谬误1】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已经被找到了,它就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首先,“香格里拉”是在全世界流传很广的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用一个现实中的地方对应它、锁定它,将有损它作为人类社会某种理想境界的引领式的价值。这对“香格里拉”来说,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其次,退一步说,根据《消失的地平线》原文提供的线索,“香格里拉”的位置是在西藏高原某个不为人知的深谷中,不是在滇西北。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文论述。再次,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希尔顿唯一到过的也自称是“香格里拉”的地方)、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滇西北的丽江市、怒江州,以及川西的稻城,还有藏西、藏北地区,都可能经由外国探险家的记录而成为希尔顿创作“香格里拉”的原型素材。迪庆州“抢注”“香格里拉”而独占天下九分月色,只能说明迪庆州在商业竞争中鞭先一着而已,而要说到自然人文资源的状况,只能说上述地方各有各的特点和长处,但它们离小说中的“香格里拉”在表象和内在气质上都有距离。 【谬误2】“香格里拉”是中甸藏语方言,意思是“心中的日月”,它的英文是Shangrila。 迪庆州官方引述一些“专家”的考证,认为“香格里拉”源自中甸藏语方言。其中的“香”,藏语意指“心”;“格”相等于汉语助词“的”;“里拉”则是“日月”的意思。合起来,“香格里拉”就是“心中的日月”,而Shangrila也就应当读成:Shan-g-rila。 这是对希尔顿原着的公然篡改。“香格里拉”的英文是Shangri-La,希尔顿在小说中明明白白地提到,La在藏语中指“Mountain Pass”(山口)。在西藏高山地区及克什米尔一带,以“La”为后缀的地名有很多,多是指崎岖山岭中的通道(山口)。“香格里拉”的意思就是一个名叫“香格里”(Shangri)的山口,它只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一个普通的藏语地名罢了,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在里头。 笔者并不否认迪庆州有“香格里拉”的一些影子,但某些人实在是没有必要为了证明迪庆州就是“香格里拉”,就牵强附会地捏造一些虚假的证据,把Shangri-La的意思篡改成“心中的日月”,好与迪庆藏语方言中的某个词汇的含混读音相吻合。 【谬误3】“香格里拉”就是“香巴拉”。 在关于“香格里拉”的流行言说中,把“香格里拉”与“香巴拉”等同起来,说“香巴拉”在中甸方言中的读音就是“香格里拉”的例子比比皆是。 “香巴拉”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共有的一个古老语汇,指一种人神共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净土,是“位于遥远北方的极乐世界”。对于西藏人来说,“遥远北方”、“遥远的香巴拉”究竟在哪里?是在东南方向的自称“香格里拉”的迪庆吗? 藏学研究者张庆有在《香巴拉——藏传佛教理想净土》(《西藏艺术研究》,1997.2)一文中,援引藏族学者阿莽班智达的话说:香巴拉是人类持明的圣地,位于南赡部洲的北部,其地形是圆的,状如八瓣莲花,中央是王宫。张文还指出:藏传佛教各派的高僧、大德们都认为,在冈底斯山主峰附近的某个地方,有个叫“香巴拉”的神秘所在,香巴拉历代法王掌管着由960万个城邦所组成的幸福王国。张还引述了藏族学者曼隆古鲁、曲杰觉丹扎巴合着的《香巴拉道路指南》中的观点:香巴拉在西藏的西南方,印度北方邦的北部某处,可能是雪山环绕的一处神秘世界,也可能在地球附近的某个空间(即不在地球上)。 所以,“香巴拉”的可能“位置”,或是在藏人居住地的“遥远北方”,或是在“西藏西南方”,或藏西冈底斯山附近,或是不在地球上,或是按一种流行的说法——在每个人的心中。总之没有线索把“香巴拉”指向西藏东边汉藏交界处的迪庆。 “香巴拉”与希尔顿杜撰出来的“香格里拉”也没有关系。综合藏传佛教对“香巴拉”的描述,“香巴拉”与“香格里拉”有许多不同: 1.地貌、幅员不同。香格里拉:喇嘛寺并不在谷地中心;香巴拉:同心圆状的庞大王国,国王的王宫位于中心位置。香巴拉是宽阔大地,香格里拉是狭长山谷。 2.人文状况不同。香格里拉:人口只有数千,甚至有一些凄清之美;香巴拉:有无数城邦,人口众多稠密,热闹繁华。 3.政治体制不同。香格里拉:松散式治理;香巴拉:中央集权式的君主体制。 4.文化格局与文化理念不同。香格里拉:文化上汉藏合璧、中西合璧,多元文化共存;香巴拉:恶狠狠地发誓要肃清异教徒而建立纯粹的佛教王国。 5.词汇含义不同。“香格里拉”按迪庆官方的解读,是藏语“心中的日月”之意;而“香巴拉”在藏语中意为“北方极乐世界”。 6.统治者不同。“香格里拉”是西方人杜撰的乌托邦和对东方的想象,是一个“西体中用”的杜撰物,“香格里拉”的领导人及其继承人都是西方人;而“香巴拉国王”的血统源于印度和西藏。 很明显,在藏人中世代流传的“香巴拉”和西方人希尔顿在20世纪30年代杜撰出来的“香格里拉”,根本是两回事。 【谬误4】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和中华民国奇女子刘曼卿的游记中已经说了,迪庆的中甸地区就是“香格里拉”。 首先,洛克游记中“最像”“香格里拉”的地方不是在中甸而是在川西稻城附近。 其次,洛克写游记时,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尚未问世,洛克如何会说稻城或中甸就是“香格里拉”?还有人说洛克1931年在美国发表的旅行记已确认亚丁就是“香格里拉”,笔者对此表示怀疑:洛克那时知道有“香格里拉”这个地名吗?更为重要的是,“香格里拉”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景观的表象,而在于精神、人文方面的纯洁与和谐。而在洛克的游记中,稻城附近是土匪横行的地带,他要全副武装的纳西族人护送并准备许多礼物笼络当地的军阀匪盗,这哪里像是一次“香格里拉之行”? 按下稻城不提,再看迪庆。许多“迪庆派”还热衷于引用刘曼卿(20世纪30年代初入藏)的《康藏招征续》“中甸”条目里对中甸风光的赞叹——“恍若武陵渔父,误入桃源仙境”等等,用来证明“香格里拉就在中甸”。然而他们却不敢直面“中甸”条目中也提到的“全城街道共只两条,牛马杂沓,泥泞不堪,积臭令人掩鼻”的恶劣的公共卫生环境,以及刘曼卿后面的发问:“将谓中甸人民果真长年居于桃源仙境欤?是又不然”。 《康藏招征续》中还如实地叙述了中甸盗匪横行的情况,在归化寺(今松赞林寺)内,有枪八九百枝;而“本自卫之本能,中甸遂亦家家购置枪械”。这种家家户户乃至松赞林寺都购置枪支的乱象,能让人有“香格里拉”之感么? 无论是刘曼卿,还是约瑟夫洛克,他们的游记不仅不能证明“香格里拉并不遥远”,反而只能证明“香格里拉仍在远方”。 从这一点上看,希尔顿在小说中把他的“香格里拉”安放到远离人类是非之地的西藏高原深处,是非常明智与符合逻辑的。西方人对中国的美好想象,在全球信息传播不断增强的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东方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中国的阴暗、落后面已越来越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已经不可能落脚在中国内地和汉藏边境了。就像躲避大洪水一样,西方人关于中国的美好想象的尾声,只能落脚到西藏高原上的神秘无人处。 【谬误5】书中金字塔一样的卡拉卡尔雪山,就是迪庆州的卡瓦格博雪山。 “迪庆派”或“稻城派”还有一个论据,即他们当地有像《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线条笔直的“金字塔形雪山”。如果仅从雪山形状来说,在西方比洛克名气更大的斯文赫定同样也描述了中亚、藏西多座标准金字塔式的雪山,并且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雪山,可能谁也比不过藏西地区的冈仁波齐神山(赫定的游记曾描述过这座神山)。巧的是,按藏传佛教的一种说法,金字塔形状的冈仁波齐附近,就是进入世外桃源“香巴拉”的入口。 不少专家都认为迪庆州德钦县的卡瓦格博雪山就是书中的卡拉卡尔雪山,并把这一点作为“香格里拉”在迪庆州的一个重要证据。他们还挖空心思进行了论证:一,卡瓦格博雪山很像小说中金字塔形状的卡拉卡尔雪山;二,卡瓦格博在德钦方言中就读作“卡拉卡尔”。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不同意见: 首先,2003年笔者转山时曾看到卡瓦格博的清晰轮廓,果然神态不凡,气质尊贵,但如果说它像金字塔,那一定是立体几何没学好。它的山形线展开的角度有120度,像一把倒悬打开的折扇,根本不像小说中那种方方正正的金字塔。 其次,卡瓦格博雪山和“卡拉卡尔雪山”的山名含义相差甚远。卡瓦格博在藏语中是“白色雪山”的意思,卡拉卡尔在小说中则是当地藏语方言“蓝色月亮”的意思,这一白一蓝,如何能扯到一起? 至于当地方言把“卡瓦格博”读成“卡拉卡尔”,且不说两者读音差别极大,当地方言是否真的把“卡瓦格博”读成“卡拉卡尔”也有待查证。 我倒是觉得,希尔顿创作出的卡拉卡尔雪山,可能借用了包括斯文赫定在内的西方探险家对冈仁波齐神山的描述。这座遗世独立的金字塔形的神山在西方太有名了,希尔顿不太可能不知道这座雪山。 冈仁波齐可能是世界上最像金字塔的一座雪山,它也是一座世界性的神山,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发源于此。因此,冈仁波齐确实很符合希尔顿对卡拉卡尔雪山内在精神的描述——它像一座伟大的、神性的灯塔,照耀着“香格里拉”,照耀着世界。 让香格里拉安身于想象之中 至此笔者小结如下: 希尔顿对“香格里拉”的描述,很可能参考了多位西方探险家的相关记录,而其在现实中也必有多个原型,但显然任何一个原型都无法从表象、气质上呈现完整的“香格里拉”——即便是所有原型加起来也不够,因为“香格里拉”中还有一些元素是来自希尔顿的文学想象和他独到的政治观念。把“香格里拉”锁定在某个具体的州县,纯属炒作和夸大。 小说的素材不仅可能包括西方探险家对滇西北和川西的描述,也可能包括西方探险家对藏西、藏东南、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等地的描述,包括他们对喜马拉雅山区、喀喇昆仑山区和昆仑山地区的描述。 例如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它很早就被西方人看作是“香格里拉”,在北有喀喇昆仑、南有喜马拉雅的闭锁环境中,有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处的特征,并且有不少以“La”作为后缀的地名。在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之前,拉达克的美丽与宁静已为许多西方人所熟知。 此外,希尔顿没到过中国,但未必没有到过与“香格里拉”相似的地方,因为仅凭二手资料难以有书中那刻画入微的描写。事实上,1931年希尔顿曾来到巴基斯坦北部一个美丽、原始、遥远的雪山谷地——Hunza,它位于世界上三大山脉——喜马拉雅、喀喇昆仑、兴都库什的交汇处,风景奇美,居民普遍长寿。关于上述情况,可参看与Hunza Valley有关的英文网站。据此我们可以猜测,Hunza山谷可能给了希尔顿创作“香格里拉”最直接的灵感。从小说中也可看出希尔顿对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比较熟悉,所以他会让小飞机在那里着陆加油,还提到当地的帕坦人。在游历Hunza山谷两年后,希尔顿出版了《消失的地平线》。所以,“稻城派”切莫对“迪庆派”不服气,“Hunza派”才最感不平呢! 尽管有许多地方宣布自己是“香格里拉”,但唯一将原先地名改为“香格里拉”的,只有云南省迪庆州的中甸,那里还有世界上唯一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机场。笔者承认迪庆有些“香格里拉”的影子,但通过政府行为命名自己是“香格里拉”似有不妥。“香格里拉”这一藏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共有的无形文化遗产,让它继续存在于想象和传说中,或许更有价值。 在关于“迪庆—中甸”就是“香格里拉”的种种论证中,充满着强词夺理、牵强附会和以讹传讹,充斥着权力运作和商业投机。关于“香格里拉”与“香巴拉”,松赞林寺和“香格里拉”喇嘛寺,卡瓦格博与卡拉卡尔,我们只要细心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相差实在太远。可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人以讹传讹,或附和“主流话语”?我们应当对此作出反省。
D. 香格里拉,西双版纳这两个城市分别在云南什么地方它们还有别的含义吗
香格里拉在云南北部,接西藏和四川。名字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
西双版纳在云南南部,与越南接壤,西双在傣语的意思是十二,西双版纳在古傣语里的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E. 香格里拉怎么样
香格里拉(Shangri-la)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市及首府所在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腹地,是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景区所在地。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香格里拉市辖4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共有6个社区、58个行政村。香格里拉市具体下辖乡镇为:建塘镇、小中甸镇、虎跳峡镇、金江镇、上江乡、三坝纳西族乡、洛吉乡、尼西乡、格咱乡、东旺乡、五境乡。 市政府驻建塘镇。
地名由来
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藏语称“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一说中甸系纳西语,为“土地”的音译,意为“酋长住地”或“饲养牦犏牛的地方”。香格里拉,是迪庆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1996年10月,在云南寻找香格里拉的考察启动了。1997年9月,云南省政府在迪庆州府中甸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02年5月5日,举行了更名庆典。
气候
香格里拉市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带,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依次出现六
个气候带。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其气候特点为:
1、季风气候
受西南季风和南支西风急流的交替控制,干湿季节分明,6~10月阴雨天气多,雨量占全年降水量10~80%,形成湿季。11~5月晴天多,光照足,蒸发量大,雨量占全年降水量10~20%,形成旱季。
2、立体气候
县境内雪山耸立,河谷深遂,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从海拔1503米的金沙江河谷到海拔5309米的哈巴雪山顶,依次有河谷北亚带、山地暖温带、山地温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和高山寒带六个气候带。县气候幅宽、带窄形成“一山分四季”的典型立体气候。
3、高原气候
县境内处于偏北回归线3°25′,以大小中甸坝子为主的香格里拉高原,平均海拔3450米,一年四季太阳辐射能充裕,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无夏,平均温5.5℃。 但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白天增温剧烈,夜间降温快,气温日较差大,干季气温日较差可达30℃,可谓“一年无四季,一天有四季”。
4、地形小气候
香格里拉地势南低北高,南部迎南来暖湿气流,降水相对于丰富,气候湿润,北部则相对干燥。香格里拉地形结构复杂,各种气候类型相嵌交错,同一气候垂直带内又有森林气候,草原气候,湖盆气候等单个小地形气候,形成“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
F. 汉语中有哪些外来词汇
现代汉语中充斥着很多英语外来词汇,像沙发,麦克风等等。可你知不知道,英语里也存在这很多中文外来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语中的十大中文外来词,一起来看看,哪些英语带着中国味儿!
According to accurate statistics drawn by the Europeans, of all words absorbed into English since 1994, Chinese English makes a contribution of 5%-20% and surpasses all other sources.
据欧洲人的精确统计,自94年来自中文的外来词占到英语中外来词总数的5%—20%,比例高于所有其他语种。
Like such unique terms as Confucius, kung fu, mahjong and tofu, we will choose another ten words which carry the temperament of China and influence the contemporary life in the world.
像“孔子”“功夫”“麻将”和“豆腐”一样,以下选出了具有中国“气质”并在世界范围内深深影响了现代生活的10个中国词:
1. Sichou - silk
China is a major sericulture country and the homeland of silk.
丝绸:silk
中国是一个养蚕大国,也是丝绸之乡。
2. Cha - tea
The word "tea" is borrowed from southern Fujian dialect.
茶:tea
这个词来自福建南部的方言。
3. Shi Wai Tao Yuan - Shangrila (Xana)
Shangrila and Xana are near synonyms for the Chinese word "Shi Wai Tao Yuan"
世外桃源:Shangrila or Xana
“香格里拉”和“仙那度”都是世外桃源的同义词。
G. 为何叫香格里拉峰会
“香格里拉对话”由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起,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于2002年开始举办,因首次会议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而得名。讽刺的是,它被有些国家说成是“亚洲最重要的年度安全论坛”,但它的主导者却不是亚洲国家,而是大西洋两岸的美国和英国。美国前几任国防部长,从拉姆斯菲尔德,到盖茨,都借这个舞台对华展示过强硬,却也都在会上说过软话。所以,首次在会议上露面的帕内塔肯定也准备了两副面孔,这是我们应该留意的地方。
香格里拉对话,也被称为亚洲安全会议,被认为是所在区域内最重要的年度安全论坛,议题涵盖了军事现代化在地区力量平衡中的改变,区域安全结构和联盟,以及恐怖主义、海盗、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跨境威胁等等。本次对话将设立5项大议题,分别是紧缩时代美国的防务政策、保护航海自由、威慑与地区稳定、战争的新形式:网络,无人飞行器和新威胁、全球和亚太安全出现的新风险。同时,本次会议期间也将召开五项特别闭门会议,分别是:如何阻止南中国海争端、武装力量和国内紧急事件、东北亚存在的危险和机遇、潜水艇和区域安全、南亚正在增长的安全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