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园网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基础设施和必备条件。为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现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基础,推动各职成教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了明确职成教校园网建设的原则、要求和实施计划,我们提出了以下关于“职成教校园网建设标准”,为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职成教校园网的学校提供参考。
一、总体原则
从我国国情出发,考虑学校的需要与可能,以满足教学和管理需要作为校园网建设的出发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规划,需求推动,因地制宜,分步发展;
按照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及中国教育电视台为基础构建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现代化教育平台;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可考虑与有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成熟经验的高校合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分工协作,自主研制、合作开发、挖潜改造和积极引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立上海职成教教学资源库;
二、校园网
校园网是为学校提供教学、管理、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
首先,校园网应为学校教学、管理、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因此校园网是一个 宽带、具有交互功能和专业性很强的局域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多媒体教室、教育视频点播系统、电子阅览室以及教学、考试资料库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运行工作。
校园网还应满足校内外的通讯要求。包括Internet服务、远程教育服务、数据广播信息下载、视频会议及IC卡服务等。
建网要遵循“依据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成熟可靠”的原则。
校园网建设的方案要符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应将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和管理软件建设和人员培训统筹规划。
建设校园网时,根据经费情况,可一步到位,也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三、校园网建设要求
实用性
校园网必须是具备教学、管理、科研和通讯等功能。
技术性
系统设计要考虑到3-5年内的技术发展,选择网络设备要通用性高,兼容性好,扩充性强,能支持不同存储格式的教学软件。
安全性
具有较强的防止系统数据的丢失、防病毒措施和信息过滤等功能。
易用性
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操作容易,有在线帮助。
经济性
投资合理,使用周期长。
四、校园网网络设施
为实现校园网建设的基本要求,需要有相应的软、硬件支持。
网络设备
校园网网络设备主要包括综合布线、服务器、交换设备和用户终端。
(1)综合布线
校园网的物理层应按有关规范和标准设计,校园网主干速率可采用千兆(有条件的可使用光纤),主干网应不能低于“100M快速以太网”的水平。
(2)服务器
硬件:应配置有安全、稳定、可靠的专用服务机(建议使用国产品牌服务器),容量、I/O吞吐量应根据需要确定,具体可有: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E-mail服务器等;
操作系统:建议采用windows NT、UNIX、Linux等网络操作系统。
(3)交换设备
交换设备的选择考虑采用积木式设计,以适应网络扩展的需要。
(4)用户终端
推荐使用品牌PC机,10M/100M自适应网卡,操作系统windows 98或以上版本。
协议
上海地区的校园网应采用相同的协议,以方便数据交换。网络层/传输层协议,建议优先采用TCP/IP协议。
资源的存储
鉴于校园网要运行大量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信息,对存储资源的硬件和软件要求如下:
(1)硬件:建议采用大容量硬盘、光盘记录机等设备。
(2)视频信息存储格式建议采用MPEG-4,可基于Realplayer、Mediaplayer或Quicktime。
资源的获取
校园网资源可根据学校需要从以下三个途径获取:网络下载、购买和自制。网络下载建议采用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IP/VBI数据广播接收系统;购买建议采用教委集中购买,资源可放在网上共享;自行制作应由校园网实施单位给予相关的培训。
校园网络管理
“持续可用性”是网络的第一生命,因此校园网络管理的目的是在校园网初步建成以后,保证其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如设定有固定编制的网管机构和人员,以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和不断完善。
培训
校园网是一项新技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管理和科研,对广大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来说,既是观念和习惯上的一种更新和适应的过程,也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一个更新和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的同时,要进行宣传和技术培训,特别是对教师的培训应在时间上和经费上加以保证。
财政保证
在学校的年度或月度财务计划中,必须有保证网络正常运转和发展的专项资金。
校园网安全管理条例
制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园网安全管理条例》,各职成院校可参考有成熟网络教学经验的高校自行制订。
五、校园网新建、改扩建基本程序
项目立项
校园网的建设由学校提出立项。校方应成立由校领导和有关专业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进行充分的调研,确定校园网的建设规模和方案。
方案及资金估算
在确定校园网建设方案的同时,要对建设资金进行估算。
方案的论证与批准
校园网方案确定后,要组织校内教学和专业人员,并邀请部分校外专家对方案各个方面进行论证、修改和审定。
招标与签约
校园网方案和要求确定后,应向有关单位发布信息,并对参建单位进行资格认定,建议优先考虑有校园网络建设和成熟网络教学经验的承建单位。参建单位要根据学校的规划方案提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程报价,进行投标。然后由学校有关人员和聘请的校外专家进行评标,确定中标的单位和报价,签订施工合同。
建设
在建设阶段,学校要派专人对工程中材料的选用、施工的质量、方案的落实和工期进行全过程的监理,并作好记录。有问题应及时提出纠正措施。
试运行
校园网工程完成后,要有1-3个月的试运行阶段。在此阶段,施工单位要继续负责完成网络在使用中的调试工作,对出现的问题要加以改进,并对学校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竣工及验收
校园网工程全部完成后,施工单位应写出竣工报告。提供校园网的详细存档资料(包括使用说明、网络拓朴结构图、设备位置图、网络中心设备位置图、结构化布线图及各配线箱等详细资料)及各数据点的测试数据(信号传输速率和衰减率),主要设备有关参数,由学校组成专业验收组逐项进行测试、验收。
2. 网络布线一般的规则是
1.0.1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社会需求,配合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信息通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搞好建筑与建筑群的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综合网络建设,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与建筑群的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
1.0.3 综合布线系统的设施及管线的建设,应纳入建筑与建筑群相应的规划之中。
1.0.4 综合布线系统应与大楼办公自动化(OA)、通信自动化(CA)、 楼宇自动化(BA)等系统统筹规划,按照各种信息的传输要求,做到合理使用,并应符合相关的标准。
1.0.5 工程设计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条件和近、远期用户要求,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施和管线的设计。
工程设计必须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和安全,考虑施工和维护方便,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6 工程设计中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7 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 generic cabling for building and campus
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它既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又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或电话局线路上的连线点与工作区的话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
2.1.2 配线子系统(水平子系统)horizontal subsystem
配线子系统由信息插座、配线电缆或光缆、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国外称之为水平子系统。
2.1.3 干线子系统(垂直子系统)backbone subsystem
干线子系统由配线设备、干线电缆或光缆、跳线等组成。国外称之为垂直子系统。
2.1.4 工作区 work area
工作区为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
2.1.5 管理 administration
管理是针对设备间、交接间、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2.1.6 设备间 equipment room
设备间是安装各种设备的房间,对综合布线而言,主要是安装配线设备。
2.1.7 建筑群子系统 campus subsystem
建筑群子系统由配线设备、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电缆或光缆,跳线等组成。
2.1.8 交接间
安装楼层配线设备的房间。
2.1.9 安装通道
布放综合布线缆线的各种管网、电缆桥架、线槽等布线空间的统称。
2.1.10 安装空间
安装各种设备所需的房间或场地的统称。
2.2 符号
3 系统设计
3.0.1 综合布线系统(GCS)应是开放式星型拓扑结构,应能支持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的需要。
3.0.2 综合布线系统宜按下列六个部分进行设计:
1 工作区;
2 配线子系统;
3 干线子系统;
4 设备间;
5 管理;
6 建筑群子系统。
3.0.3 建筑与建筑群的工程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配置的综合布线系统。当网络使用要求尚未明确时,宜按下列规定配置:
1 最低配置: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
1)每个工作区由1个信息插座;
2)每个信息插座的配电缆为1条4对对绞电缆;
3)干线电缆的配置,对计算机网络宜按24个信息插座配2对对绞线,或每一个集线器(HUB)或集线器群(HUB群)配4对对绞线;对电话至少每个信息插座配1对对绞线。
2 基本配置: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
1)每个工作区由2个或2个以上信息插座;
2)每个信息插座的配电缆为1条4对对绞电缆;
3)干线电缆的配置,对计算机网络宜按24个信息插座配2对对绞线,或每一个集线器(HUB)或集线器群(HUB群)配4对对绞线;对电话至少每个信息插座配1对对绞线。
3 综合配置: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对绞电缆混合组网。
1)以基本配置的信息插座量作为基础配置;
2)垂直干线的配置:每48个信息插座宜配2芯光纤,适用于计算机网络;电话或部分计算机网络,选用对绞电缆,按信息插座所需线对的25%配置垂直干线电缆,或按用户要求进行配置,并考虑适当的备用量;
3)当楼层信息插座较少时,在规定长度的范围内,可几层合用HUB,并合并计算光纤芯数,每一楼层计算所得的光纤芯数还应按光缆的标称容量和实际需要进行选取;
4)如有用户需要光纤到桌面(FTTD),光缆可经或不经FD直接从BD引至桌面,上述光纤芯数不包括FTTD的应用在内;
5) 楼层之间原则上不敷垂直干线电缆,但在每层的FD可适当预留一些接插件,需要时可临时布放合适的缆线.
4 配线设备交接硬件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用于电话的配线设备,宜选用IDC卡接式模块;
2) 用于计算机网络的配线设,备宜选用RJ45或IDC插接式模块.
3.0.4 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的分级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连接硬件设备。
3.0.5 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应符合表3.0.5所列的规定;
表3.0.5 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
注:①100m的注的信道长度中包括10m软电缆长度;分配给接插软线或跳线、工作区和设备连接用软电缆,其中工作区电缆和设备电缆的总电气长度不超过7.5m(指电气长度7.5m,相当于物理长度5m)。
②3000m是标准范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介质极限。
③信道长度超过100m时,应核对具体的应用标准.
3.0.6 综合布线系统的组网和各段缆线的长度限值应符合图3.0.6所示的规定:
3.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926.1-3和《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YD/T838.1-4标准的各项规定。
3.0.8 综合布线系统宜设置中文显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当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设备和缆线的用途,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故障记录等内容。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等内容。
3.0.9 在系统设计时,所选的配线电缆、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类别必须相一致。如采用屏蔽系统时,则全系统必须都按屏蔽设计。
3.0.10 系统设计应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并宜符合下规定:
1 对于使用功能比较明确的专业性建筑物,信息插座的布置可按实际需要确定,其中办公用房部分按普通办公楼的要求布置,机房部分按近、远期分别处理,近期机房按实际需要布置,远期机房的水平电缆可暂不布线,将需要的容量预留在FD内,待确定使用对象后进行二次装修时再行布线。
2 对于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办公楼,信息插座的配置宜按本规范第3.0.3条和第5.0.1条的规定办理。
3 对于房地产部门开发的写字楼、综合楼等商用建筑物,由于其出售或租赁对象的不确定和流动等因素,宜采用开放办公室综合布线结构,并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多用户信息插座时,多用户插座宜安装在墙面或柱子等固定结构上,每一多用户插座包括适当的备用量在内,最多包含12个信息插座;各段缆线长度应符合表3.0.10的规定。
表3.0.10 各段缆线长度限值
注;各段缆线长度也可按下式计算:
C=(102-H)/1.2
W=C-7≤20
式中 C=W+D—工作区电缆交接间跳线和设备电缆的长度总和;
W—工作区电缆的最大长度;
H—水平布线电缆的长度。
2)采用集合点时,集合点宜安装在离FD不小于15m的墙面或柱子等固定结构上.集合点是水平电缆的转接点,不设跳线,也不接有源设备;同一个水平电缆路由不允许超过一个集合点(CP)或同时存在转接点(TP);从集合点引出的水平电缆必须终接于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或多用户信息插座上。
3)在上述两种方案都难以实施,且房屋有计划推迟由用户入住前进行二次装修时,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也可与之同步实施。
4 对于具有电磁干扰环境的场合,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
3.0.11 综合布线系统与外部通信网连接时,应符合相应的接入网标准。
4 系统指标
4.0.1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配线电缆和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在内,应符合表4.0.1的规定。
表4.0.1 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
注:1 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范围之内,
2 测量衰减时,如包括链路两端的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在内,应扣除设备电缆和工作区电缆的衰减。
4.0.2 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以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包括配线电缆和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设备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内(但不包括设备连接器),应符合表4.0.2的规定。
表4.0.2 线对间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限值
注:1 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2 在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和来衡量。
3 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提高一个数值△
△=6dB+10lg(n+1)dB
式中 n—— 电缆中相邻的对称电缆单元数。
4.0.3 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回波损耗限值,应符合表4.0.3的规定。
表4.0.3 电缆接口处最小回波损耗限值
4.0.4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应符合表4.0.4的规定(对于A、B、C级链路,其ACR值可由本规范表4.0.2和表4.0.1给出的值相减得出)。
表4.0.4 最小ACR限值
注:ACR(dB)=aN(dB)-a(dB)
式中aN— 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值;
a— 链路传输的衰减值.
4.0.5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在本规范3.0.5条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4.0.5的规定。
表4.0.5 直流环路电阻限值
4.0.6 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时延限值,应符合表4.0.6的规定。
表4.0.6 最大传播时延限值
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的最大传播时延不得超过1μs.
4.0.7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4.0.7的规定.
表4.0.7 光缆波长窗口参数
注:1 多模光纤:芯线标称直径为62.5/125μm或50/125μm;并应符合《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GB/T12357规定的A1b或A1a光纤;
8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3.5dB/km(20℃ );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km(20℃ );
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dB/km(20℃ );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20℃ );
2 单模光纤:芯线应符合《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GB/T9771标准的B1.1类光纤;
1300nm和155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dB/km,截止波长应小于1280nm.1310nm时色散应时色散应≤6PS/km•nm;15550时色散应≤20PS/km•nm.
3 光纤连接硬件,最大衰减0.5dB;最小回波损耗:多模20dB,单模26dB.
4.0.8 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布线链路,在本规范4.0.7条规定各项参数的条件下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4.0.8的规定.
表4.0.8 光缆布线链路的最大衰减限值
注: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本规范4.0.7条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衰减。
4.0.9 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4.0.9的规定。
表4.0.9 多模光缆布线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
4.0.10 综合布线系统光缆布线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回波损耗限值,应符合表4.0.10的规定.
表4.0.10 最小的光回波损耗限值
4.0.11 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平衡的转换适配。特性阻抗应符合100Ω标准,
在频率大于1MHz时偏差值应为± 15Ω。
5 工作区
5.0.1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2 估算,或按不同的应用场合调整面积的大小。
每个工作区信息插座的数量应按本规范3.0.3条规定配置。
5.0.2 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的连接插座应与连接电缆的插头匹配,不同的插座与插头应加装适配器;
2 当开通ISDN业务时,应采用网络终端或终端适配器;
3 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4 对于不同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采用协议转换适配器;
5 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或适配器均安装在信息插座之外,工作区的适当位置。
6 配线子系统
6.0.1 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信息插座至楼层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或光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6.0.2 配线子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工程提出的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 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的数量及其位置;
3 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预测情况;
4 一次性建设或分期建设的方案。
6.0.3 配线子系统应采用4对对绞电缆,在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配线子系统的配线电缆或光缆长度不应超过90m。在能保证链路性能时,水平光缆距离可适当加长。
6.0.4 配线电缆可选用普通的综合布线铜芯对绞电缆,在必要时应选用阻燃、低烟、低毒等电缆。
6.0.5 信息插座应采用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或光缆插座。
6.0.6 配电设备交叉连接的跳线应选用综合布线专用的插接软跳线,在电话应用时也可选用双芯跳线。
6.0.7 1条4对对绞电缆应全部固定终接在1个信息插座上。
7 干线子系统
7.0.1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交接间的干线电缆组成。
7.0.2 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和光纤芯数,其容量可按本规范3.0.3条的要求确定。对数据应用应采用光缆或5类对绞电缆,对绞电缆的长度不应超过90m,对电话应用可采用3类对绞电缆。
7.0.3 干线子系统应选择干线电缆较短,安全和经济的路由,且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综合布线专用的通道敷设干线电缆,也可与弱电竖井合用。
7.0.4 干线电缆宜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端接。
7.0.5 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和交换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将话音电缆连至交换机房,数据电缆连至计算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话音和数据的需要。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7.0.6 缆线不应布放在电梯、供水、供气、供暖、强电等竖井中。
7.0.7 设备间配线设备的跳线应符合本规范6.0.6条的规定。
8 设备间
8.0.1 设备间是在每一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电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设备,以及建筑物配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的场所.对于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BD)。电话、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引入设备可合装在一起。
8.0.2 设备间内的所有总配线设备应用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8.0.3 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8.0.4 建筑物的综合布线系统与外部通信网连接时,应遵循相应的接口标准,并预留安装相应接入设备的位置。
9 管理
9.0.1 管理应对设备间、交接间和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规模较大的综合布线系统宜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宜按图纸资料进行管理,并应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
2 综合布线的每条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安装通道和安装空间均应给定唯一的标志。标志中可包括名称、颜色、编号、字符串或其他组合;
3 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等硬件均应设置不易脱落和磨损的标识,并应有详细的书面记录和图纸资料;
4 电缆和光缆的两端均应标明相同的编号;
5 设备间、交接间的配线设备宜采用统一的色标区别各类用途的配线区。
9.0.2 配线机架应留出适当的空间,供未来扩充之用。
10 建筑群子系统
10.0.1 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各建筑物之间的综合布线缆线、建筑群配线设备(CD)和跳线等组成。
10.0.2 建筑物之间的缆线宜采用地下管道或电缆沟的敷设方式,并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10.0.3 建筑群干线电缆、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包括天线馈线)进入建筑物时,都应设置引入设备,并在适当位置终端转换为室内电缆、光缆。引入设备还包括必要的保护装置。引入设备宜单独设置房间,如条件合适也可与BD或CD合设。引入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相当规范的规定。
10.0.4 建筑群和建筑物的干线电缆、主干光缆布线的交接不应多于两次。从楼层配线架(FD)到建筑群配线架(CD)之间只应通过一个建筑物配线架(BD)。
11 电气防护、接地及防火
11.0.1 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大于3V/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11.0.2 综合布线电缆与附近可能产生高电平电磁干扰的电动机、电力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之间应保持必要的间距。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应符合表11.0.2-1的规定。
表11.0.2-1 综合布线电缆与电力电缆的间距
注:1 当380V电力电缆<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10m时,最小间距可以是10mm.
2 电话用户存在振铃电流时,不能与计算机网络在同一根对绞电缆中一起运用.
3 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
墙上敷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应符合表11.0.2-2的规定。
表11.0.2-2 墙上敷设的综合布线电缆、光缆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注:如墙壁电缆敷设高度超过6000mm时,与避雷引下线的交叉净距应按下式计算:
S≥0.05L
式中S— 交叉净距(mm)
L—交叉处避雷引下线距地面的高度(mm)。
11.0.3 合布线系统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的缆线和配线设备,或采取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干扰低于上述规定时,宜采用非屏蔽缆线和非屏蔽配线设备进行布线。
2 当综合布线区域内存在的干扰高于上述规定时,或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屏蔽缆线和屏蔽配线设备进行布线,也可采用光缆系统。
3 当综合布线路由上存在干扰源,且不能满足最小净距要求时,宜采用金属管线进行屏蔽。
11.0.4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屏蔽措施时,必须有良好的接地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4Ω,采用联合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Ω。
2 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所有屏蔽层应保持连续性。
3 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屏蔽层的配线设备(FD或BD)端必须良好接地,用户(终端设备)端视具体情况宜接地,两端的接地应连接至同一接地体。若接地系统中存在两个不同的接地体时,其接地电位差不应大于1Vr.m.s。
11.0.5 采用屏蔽布线系统时,每一楼层的配线柜都应采用适当截面的铜导线单独布线至接地体,也可采用竖井内集中用铜排或粗铜线引到接地体,导线或铜导体的截面应符合标准,接地导线应接成树状结构的接地网,避免构成直流环路。
11.0.6 综合布线的电缆采用金属槽道或钢管敷设时,槽道或钢 管应保持连续的电气连接,并在两端应有良好的接地
11.0.7 干线电缆的位置应尽可能位于建筑物的中心位置。
11.0.8 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电缆的金属护套或光缆的金属件均应有良好的接地。
11.0.9 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采用过压、过流保护措施,并符合相当规定。
11.0.10 综合布线系统有源设备的正极或外壳,与配线设备的机架应绝缘,并用单独导线引至接地汇流排、与配线设备、电缆屏蔽层等接地,宜采用联合接地方式。
11.0.11 根据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和对材料的耐火要求,综合布线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易燃的区域和大楼竖井内布放电缆或光缆,应采用阻燃的电缆和光缆;在大型公共场所宜采用阻燃、低烟、低毒的电缆或光缆;相邻的设备间或交接间应采用阻燃型配线设备。
12 安装工艺要求
12.1 一般规定
12.1.1 本章适用于新建、扩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安装工艺要求,对改建工程可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
12.2 设备间
12.1.1 设备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间宜处于干线子系统的中间位置;
2 设备间宜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入区和网络接口;
3 设备间的位置宜便于接地;
4 设备间室温应保持在10-30℃ 之间,相以湿度应保持20%-80%,并应有良好的通风;
5 设备间内应有足够的设备安装空间,其面积最低不应小于10m2 。
12.2.2 设备间应防止有害气体(如SO2,H2S,NH3,NO2 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尘埃含量限值宜符合表12.2.2的规定。
表12.2.2 尘埃限值
注:灰尘粒子应是不导电的,非铁磁性和非腐蚀性的。
12.2.3 在地震区的区域内,设备安装应按规定进行抗震加固,并符合《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YD5059-98的相应规定。
12.2.4 设备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机架或机柜前面的净空不应小于800mm,后面的净空不应小于600mm;
2 壁挂式配线设备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300mm;
3 在设备间安装其他设备时,设备周围的净空要求,按该设备的相关规范执行。
12.2.5 设备间应提供不少于两个220V、10A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12.2.6 设备间的安装工艺要求除上述规定外,应满足《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5003-94中有关配线设备的规定,如果安装电信设备或其他应用设备时,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规定。
12.3 交换间
12.3.1 交接间的数目,应从所服务的楼层范围来考虑。如果配线电缆长度都在90m范围以内时,宜设置一个交接间,当超出这一范围时,可设两个或多个交接间,并相应地在交接间内或紧邻处设置干线通道.
12.3.2 交接间的面积不应小5m2 ,于如覆盖的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应适当增加面积.
12.3.3 交接间的设备安装和电源要求,应符合本规范12.2.4和12.2.5的相关规定.
12.3.4 交接间应有良好的通风,安装有源设备时,室温宜保持在10-30℃ ,相以湿度宜保持在20%-80%.
12.4 电缆
12.4.1 配线子系统电缆宜穿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当电缆在地板下布放时,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线槽布线、网络地板布线、高架(活动)地板布线、地板下管道布线等安装方式。
12.4.2 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源竖井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竖井方式,水平通道可选择预埋暗管或电缆桥架方式。
12.4.3 管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40%-50%,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时,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12.5 工作区
12.5.1 工作区信息插座的安装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在地面上的信息插座应采用防水和抗压的接线盒;
2 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信息插座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
3 安装在墙面或柱子上的多用户信息插座模块,或集合点配线模块,底部离地面的高度宜为300mm。
12.5.2 工作区的电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1个工作区至少应配置1个220V交流电源插座;
2 工作区的电源插座应选用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保护接地与零线应严格分开。
3. 线网络配置主要包括 哪两个配置方面
对于投入正常运转和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员的常规任务就是网络的运营、维护与管理。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支持。网络管理员的职责,就是保证所维护管理孝芦的网络每日24小时、每周7天、一年365天正常运转。网络正常运转的时候人们往往并不注意你的劳动成果和你的重要作用,网络一旦出现故障,你常常成为关注焦点,众矢之的。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网络管理员,你需要有宽阔的技术背景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系统和设备的配置和操作,需要阅读和熟记网络系统中各种系统和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以便在系统或网络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判断出问题所在,给出解决方案,使网络迅速恢复正常服务。
网络管理员的日常工作虽然很繁杂,但是我们认为其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七项,这就是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应用系统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存储备份管理和网络机房管理。这些管理涉巧灶带及到多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管理又有各自特定的任务。
在网络正常运行状况下,网络管理员对网络基础设施的管理主要包括:确保网络通信传输畅通;掌握局域网主干设备的配置情况及配置参数变更情况,备份各个设备的配置文件;对运行关键业务网络的主干设备配备相应的备份设备,并配置为热后备设备;负责网络布线配线架的管理,确保配线的合理有序;掌握用户端设备接入网络的情况,以便发现问题可迅速定位;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内经常出现用户需要变更位置和部门的情况进行管理;掌握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配置,监督网络通信状况,发现问题后与有关机构及时联系;实时监控整个局域网的运转和网络通信流量情况;制订、发布网络基础设施使用管理办法并监督执行情况。
网络管理员在维护网络运行环境时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在网络操作系统配置完成并投入正常运行后,为了确保网络操作系统工作正常,网络管理员首先应该能够熟练的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种管理工具软件,实时监督系统的运转情况,及时发现故障征兆并进行处理。在网络运行过程中,网络管理员应随时掌握网络系统配置情况及配置参数变更情况,对配置参数进行备份。网络管理员还应该做到随着系统环境变化、业务发展需要和用户需求,动态调整系统配置参数,优化系统性能。最后,网络管理员还应该为关键的网络操作系统服务器建立热备份系统,做好防灾准备。因为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应用软件和网络用户的工作平台,一旦发生致命故障,这个网络服务将陷入瘫痪状态。
对于普通用户,计算机网络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各种网络应用系统的服务体现的。网络管理员日常系统维护的另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确保这些服务运行的不间断性和工作性能的良好性。任何系统都不可能永远不出现故障,关键是一旦出现故障时如何将故障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要求不可中断的关键型网络应用系统,网络管理员除了在软件手段上要掌握、备份系统配置参数和定期备份系统业务数据外,必要时在硬件手段上还需要建立和配置系统的热备份。对于用户访问频率高、系统负荷大的网络应用系统服务,必要时网络管理员还应该采取负载分担的技术措施。
除了通过软件维护进行系统管理外,网络管理员还需要直接为网络用户服务。用户服务与管理在网络管理员的日常工作量中占有很大一部分份额,其内容包括:用户的开户与撤消管理,用户组的设置与管理,用户使用系统服务和资辩耐源的权限管理和配额管理,用户计费管理,以及包括用户桌面联网计算机的技术支持服务和用户技术培训服务的用户端支持服务。建设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网络管理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
不设防的网络好比在开门揖盗,网络管理员在提供网络服务的同时必须特别注重网络的安全与保密管理。安全与保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安全主要指防止外部对网络的攻击和入侵,保密主要指防止网络内部信息的泄露。根据所维护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保密要求级别的不同,网络管理员的任务也不同。对于普通级别的网络,网络管理员的任务主要是配置管理好系统防火墙。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止网络黑客的攻击,可以再配置入侵检测软件系统对关键服务提供安全保护。对于安全保密级别要求高的网络,网络管理员除了应该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该配备网络安全漏洞扫描系统, 对关键的网络服务器采取容灾的技术手段。更严格的涉密计算机网络,还要求在物理上与外部公共计算机网络绝对隔离;对安置涉密网络计算机和网络主干设备房间的要采取安全措施,控制管理人员的进出;对涉密网络用户的工作情况要进行全面的监控管理。
在计算机网络中最贵重的是什么?不是设备,不是计算机软件,而是数据和信息。任何设备都有损坏的可能,任何软件都有过时的时候,设备损坏可以重新购置,软件可以更新,信息和数据一旦丢失,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网络管理员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护网络中的信息安全。对于实时工作级别要求不高的系统和数据,最低限度网络管理员也应该进行定期手工操作备份;对于关键业务服务系统和实时级别高的数据和信息,网络管理员应该建立存储备份系统,进行集中式的备份管理;最后,将将备份数据随时保存在安全地点更是非常重要。 网络机房是安置网络系统关键设备的要地,是网络管理员日常工作的场地。根据网络规模的不同,网络机房的功能复杂程度也不同。一个正规的网络机房通常分为网络主干设备区、网络服务器设备区、系统调试维护维修区、软件开发区和空调电源设备区。对于网络机房的日常管理,网络管理员的任务是:掌管机房数据通信电缆布线情况,在增减设备时确保布线合理,管理维护方便;掌管机房设备供电线路安排,在增减设备时注意负载的合理配置;管理网络机房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状况,提供适合的工作环境;确保网络机房内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网络机房符合防火安全要求,火警监测系统工作正常,灭火措施有效;采取措施,在外部供电意外中断和恢复时,实现在无人值守情况下保证网络设备安全运行。另外,保持机房整洁有序,按时记录网络机房运行日志,制订网络机房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也是网络管理员的日常基本职责。
网络配置面面观
在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完成了网络基础设施的硬件安装,网络仅仅是在硬件上连通。没有软件环境的支持它仍然不能对普通用户提供任何服务。因此,网络管理员需要首先对网络进行一系列配置操作。网络配置实际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网络系统配置和网络应用配置。前者是搭建网络的系统环境,后者是为用户提供应用环境。
网络系统配置是指网络设备硬件连网参数配置和网络软件配置。网络管理员在进行网络系统配置时,所涉及的配置内容主要包括网络主干设备通信参数配置、广域网通信路由配置、局域网操作系统配置、客户系统配置、网络安全配置和网络管理配置。
网络主干设备通信参数配置是将网络中所有设备在软件上连通的第一步。网络主干设备在硬件安装完成后,网络管理员需要利用硬件设备上的控制台端口,接入一台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终端软件使用其内置的管理软件系统,对其通信参数进行配置。
网络主干设备配置的复杂程度与网络的规模以及设备类型有关。简单的单用途设备可能已经内置配备好连网通信参数,可以直接连接使用。而一个由多台交换机组成的分层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如果支持多种网络通信协议和管理控制协议,配置就可能十分复杂。网络管理员不但需要分别熟悉这些设备的内置管理系统,掌握配置操作,还应该掌握如何对配置好的系统参数进行备份保存,以便当因为人为原因或设备原因破坏了原来的配置参数时,能够迅速进行系统恢复。
当所建立的计算机网络需要与外部计算机网络连接时,不论所连接的网络是专用数据通信网络或者公共数据通信网络,网络管理员都需要进行广域网通信配置。根据与外部网络连接的方式和所使用的设备,配置操作各种各样。如果是通过专用硬件路由器对外连接,通常需要使用路由器内置的管理系统进行参数配置,操作方式类似对网络交换机的配置。如果是通过普通计算机或服务器上的软件路由建立的对外连接,则需要对该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参数配置。
一个机构内部建立的计算机网络通常采用的是局域网技术。因此,在网络主干通信设备配置完成后,网络管理员还需要安装选定的局域网操作系统并进行配置操作。局域网操作系统通常安装在一台服务器上。局域网操作系统配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器本身连网参数配置、网络使用环境配置、网络管理环境配置、网络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配置、普通网络用户和用户组的建立及其网络资源使用权限配置、高层网络通信协议配置、网络系统资源与系统服务配置等。
在完成了局域网系统平台的配置之后,网络管理员的下一个任务是为用户配置客户端系统和网络连接。客户端操作系统的选择原则,一是要根据用户工作需要和用户计算机硬件配置水平,二是要根据网络操作系统平台对客户端系统的支持能力。网络连接配置的主要内容为客户端网络适配器驱动程序的配置、网络通信协议的配置和网络连接参数的配置。
当整个网络配置完成,经过测试可以正常工作后,就可以根据网络规划与设计要求进行网络安全配置了。网络安全配置以管理控制局域网与外部网络的通信连接为主,同时兼顾监察管理局域网内部的用户行为。网络安全配置首先是系统防火墙的配置,它可能是一台专门的设备,可能由配置了防火墙功能的路由器兼任,也可能是由安装在一台计算机上的防火墙软件构成。无论何种形式,都需要进行参数配置操作。另外,防火墙是一种跨接两个网络的设备。在进行软件参数配置以前,首先要确保它的硬件系统工作正常。
网络系统配置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网络管理配置。如果局域网与互联网连接,为了使得我们的网络能够成为互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需要通过互联网接入机构为它申请互联网域名和IP 地址,并且建立、配置用于互联网的DNS 域名服务器。另外,为了便于网络管理员能够实时监督整个网络系统的运行情况和排查网络故障,甚至远程管理、控制和操作网络中的通信设备,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还配备了专门的网络管理软件。它又需要安装在指定的计算机上,经过配置后才能够使用。 在完成了网络系统配置后,网络管理员建立的用户就可以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称和所得到的用户入网登录密码进入网络。当用户入网以后能够得到哪些服务,可以使用那些网络共享资源,还需要网络管理员进一步提供。这就是网络资源共享及应用配置。
通过网络共享资源是建设网络的主要目的之一,资源共享可分为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两类,其中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通过网络应用系统实现的。而硬件设备的网络共享可以提高其利用率,极大的节约公用设备的投资费用。在考虑设备共享方案时,网络管理员需要考虑共享设备的种类与布局,并根据不同设备的用途以及单位管理规定来配置相关用户及用户组的使用权限与范围。
网络应用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网络应用系统, 另一类是专用网络应用系统配置。
通用网络应用系统是指通常所有网络用户都要用到的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服务、网络信息浏览服务、网站信息发布服务、网络文件传输服务、远程计算机系统登录服务等。
如果网络管理员要向用户提供自己管理的电子邮件服务,就必须选购相应的邮件服务器软件, 将特定的计算机或服务器配置成为邮件服务器。管理员必须掌握邮件服务器的配置、运行和管理技术,管理好邮件服务器的用户和服务。
如果网络管理员要向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信息浏览服务(Web 信息浏览服务),则必须为用户配置访问互联网的方式。如果网络的使用管理机构出于安全或管理上的原因,不允许网内用户直接访问互联网,就需要建立访问网关。访问网关可以对用户访问互联网进行控制、管理和计费,可以在用户与互联网不直接连接情况下,对用户提供透明的互联网信息代理访问服务。因此,提供这类互联网信息访问服务需要网络管理员选购专门的软件安装在网络内专门的计算机上,并且经过参数配置后才能实现。
如果需要建立自己管理的网站信息发布服务,网络管理员就需要在网络中建立网站服务器,在服务器上安装、配置运行基于 Web的互联网信息发布系统软件。
至于网络文件传输服务和远程计算机系统登录服务等常见的网络信息服务,如果不需要建立自己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的缺省配置常常就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常见通用网络应用系统。通用的网络应用系统通常都有商品化软件,或作为网络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般都要经过配置才能够提供服务。
专用的网络应用系统是指使用机构为某一特殊应用目的,专门开发的用于特定业务的软件系统。这类系统通常安装在网络中的专门服务器上。网络管理员的责任是协助应用系统的管理员完成各种网络参数配置,使得这些系统能够顺利的通过网络提供服务。
作为一个合格的网络管理员,你需要有宽阔的技术背景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系统和设备的配置和操作,需要阅读和熟记网络系统中各种系统和设备的使用说明书。
网络管理员的日常工作虽然很繁杂,但是我们认为其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七项,这就是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应用系统管理、网络用户管理、网络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存储备份管理和网络机房管理。这些管理涉及到多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管理又有各自特定的任务。
4. 要当好一名网管,至少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要精通到什么程度
一个网管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今天,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开始引入计算机网络管理,从而相应的需要更多的优秀网管。已有几年“脑龄"的你是不是也有成为网管的雄心壮志?在你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管前,你必须先把下面的十个问题弄清楚。
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网管知识你都不具备的话,那你怎么能不补这堂课呢?
★计算机网络是什么?
这是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绝对是核心概念。我们讲的计算机网络,其实就是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它的功能最主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二是在用户之间交换信息。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是:不仅使分散在网络各处的计算机能共享网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为用户提供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和尽可能完善的服务,从而极大的方便用户。从网管的角度来讲,说白了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网络间的信息传递,同时为用户提供服务。
★计算机网络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资源子网、通信子网和通信协议。所谓通信子网就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资源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面向用户的部分,负责全网络面向应用的数据处理工作;而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信协议,它的存在与否是计算机网络与一般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根本区别。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应该更能明白计算机网络为什么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了。
★计算机网络的种类怎么划分?
现在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是:按计算机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的大小,一般分为广域网(WAN)和局域网(LAN)(也有的划分再增加一个城域网(MAN))。顾名思义,所谓广域网无非就是地理上距离较远的网络连接形式,例如着名的Internet网,Chinanet网就是典型的广域网。而一个局域网的范围通常不超过10公里,并且经常限于一个单一的建筑物或一组相距很近的建筑物。Novell网是目前最流行的计算机局域网。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什么?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网络的体系结构指的是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它的目的是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拓扑提供标准。现在广泛采用的是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参考模型,它是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送层、对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七个层次描述网络的结构。你应该注意的是,网络体系结构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总线、接口和网络的性能。而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要素恰恰就是协议和拓扑。目前最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有FDDI、以太网、令牌环网和快速以太网等。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是什么?
刚才说过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网络协议。而所谓协议(Protocol)就是对数据格式和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正式描述,它的作用和普通话的作用如出一辙。依据网络的不同通常使用Ethernet(以太网)、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协议。Ethernet是总线型协议中最常见的网络低层协议,安装容易且造价便宜;而NetBEUI可以说是专为小型局域网设计的网络协议。对那些无需跨经路由器与大型主机通信的小型局域网,安装NetBEUI协议就足够了,但如果需要路由到另外的局域网,就必须安装IPX/SPX或TCP/IP协议。前者几乎成了Novell网的代名词,而后者就被着名的Internet网所采用。特别是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就是开放系统互连协议中最早的协议之一,也是目前最完全和应用最广的协议,能实现各种不同计算机平台之间的连接、交流和通信。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个站点相互连接的形式,在局域网中明确一点讲就是文件服务器、工作站和电缆等的连接形式。现在最主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以及它们的混合型。顾名思义,总线型其实就是将文件服务器和工作站都连在称为总线的一条公共电缆上,且总线两端必须有终结器;星型拓扑则是以一台设备作为中央连接点,各工作站都与它直接相连形成星型;而环型拓扑就是将所有站点彼此串行连接,像链子一样构成一个环形回路;把这三种最基本的拓扑结构混合起来运用自然就是混合型了。
★计算机网络建设中涉及到哪些硬件?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系统通常由五部分组成:文件服务器、工作站(包括终端)、传输介质、网络连接硬件和外部设备。文件服务器一般要求是配备了高性能CPU系统的微机,它充当网络的核心。除了管理整个网络上的事务外,它还必须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而工作站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型终端,它从文件服务器取出程序和数据后,能在本站进行处理,一般有有盘和无盘之分。接下来谈谈传输介质,它是通信网络中发送方和接受方之间的物理通路,在局域网中就是用来连接服务器和工作站的电缆线。目前常用的网络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多用于局域网)、同轴电缆和光缆等。常用的网络连接硬件有网络接口卡(NIC)、集线器(HUB)、中继器(Repeater)以及调制解调器(Modem)等。而打印机、扫描仪、绘图仪以及其它任何可为工作站共享的设备都能被称为外部设备。
★计算机网络一般都装哪些操作系统?
我们都知道,网络操作系统是整个网络的灵魂,同时也是分布式处理系统的重要体现,它决定了网络的功能并由此决定了不同网络的应用领域即方向。目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有Unix、NetWare、Windows NT和新兴流行的Linux。Unix历史悠久,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尤其以安全可靠和应用广泛着称;相比之下,NetWare以文件服务及打印管理闻名,而且其目录服务可以说是被业界公认的目录管理杰作;Windows NT是能支持多种硬件平台的真正的32位操作系统,它保持了深受欢迎的Windows用户界面,目前正被越来越多的网络所应用;而最新的Linux凭借其先进的设计思想和自由软件的身分正跻身优秀网络操作系统的行列。
★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未来网络的发展有三种基本的技术趋势。一是朝着低成本微机所带来的分布式计算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即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结构;二是向适应多媒体通信、移动通信结构发展;三是网络结构适应网络互连,扩大规模以至于建立全球网络。
★计算机网管的具体业务有哪些?
概括的说网管的业务内容有三个方面:网络建设、网络维护和网络服务。组建局域网(包括规划拓扑结构、物理硬件实现和网络协议设置)、新增或升级网络设备以及规划网络发展就是网络建设的具体内容;而一般的网络维护则包括网络故障检测和维修(包括硬件和软件),网络安全的防护和管理;至于网络服务则完全可以根据各种网络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最常见的都有远程登陆、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和资源共享等,当然也可以侧重一到几个方面。另外,像网站中主页的制作与更新,BBS站台的建设与管理等等也都可纳入网管的业务范围。总之,所谓"网管"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并管理网络的人员,他们的工作和任务就如同大酒店的员工一样,通过经营好酒店来款待从四面八方来的朋友。
5. 网络互联的配置要求
首先看网络通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以太网,令牌环,FDDI等,这些网络链路层的帧格式都不相同,所以需要专门的设备能进行相互转换使之可以互相通信;
2. 局域网中同一个子网的多台机器之间相互通信,需要有设备来使之相互连通,实现数据转发;
3. 不同子网之间通信需要有设备来完成子网之间的路由,把数据发往正确的地址;
4.私有网络访问公网需要有设备来完成数据包的正确分发,这里说的“私有网络”是指使用以下保留地址的局域网:
10.0.0.0 - 10.255.255.255
172.16.0.0 - 172.31.255.255
192.168.0.0 -192.168.255.255
再看目前网络通信中常见的设备名词:中继器(RP repeater), 集线器(HUB), 交换机(Switcher), 网桥(Bridge), 网关(Gateway), 路由器(Router);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概念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现在各种设备功能都在不断增强,成本也在下降,所以很多功能都集成到了一起,这里就各种设备最初的基本功能作简要分析辨别。
中继器(RP repeater):很简单,工作在物理层,因为网线传输的信号会随着距离的增加正橡而衰减,而中继器就是在中间进行信号放大,让信号可以传的更远;
集线器(HUB):可以用来解决一个网段内局域网各台主机之间的通信;HUB也是工作在物理层的,可以认为是多端口的中继器,因为其工作在物理层,所以连接各主机的端口是没有MAC地址的;可以认为HUB只是一个网线连接的作用。假如一个HUB上连接了5台主机:192.168.0.1~192.168.0.5,现在主机A(192.168.0.1)要给主机B(192.168.0.5)发送数据,发送第一个数据包时,主机A发出ARP消息,里面包含IP地址192.168.0.5,HUB会把这个消息发送到所有端口,主机B收到该ARP消息后填入自己的MAC地址发送给主机A,此后主机A发举唯旁往主机B的所山举有数据包的目的MAC就是主机B的MAC地址, 但是数据包经过HUB的时候HUB并不知道主机B是在哪个端口,所以HUB还是把这个数据包广播到所有的端口,当然只有主机B会将其收下。
交换机(Switcher):工作在链路层,根据MAC地址分发消息,可以用来解决一个网段内局域网各台主机之间的通信,比HUB先进的地方体现在它里面维护了一张表,这张表记录了各台主机MAC和其所连接的端口的对应关系,还看上面HUB中的例子,假如主机B连接在交换机的第五个端口,那么经过第一个数据包的发送之后交换机就会建立一个主机B的MAC地址和端口五的一个对应关系记录,此后交换机发现目的地址是主机B的MAC的数据包就直接发往端口五,而不再广播。这里说的主要是二层交换机,后来又出现所谓的三层交换机,实际上又加入了网络层的路由功能,和路由器的功能基本类似。
6. 网络布局的网络布局的原则
机房里的湿度应保持在20%-80%为宜,机房的温度应保持在15℃-35℃摄氏度,安装空调来调节温度是解决此问题最好的办法。 布线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有了好的机房,网络设备就有了好的“家”,组建的IT网络应当通过布线系统将机房和办公地点互联起来,确保网络的正常运行。如果企业的接入点较多,我们可以采取接入层、汇聚层、交换层三个网络层次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布线系统。 对于接入层来说,选择一个合理的接入设备,是最关键的,而且我们要根据接入设备选择合适的带宽。汇聚层是整个局域网的核心部分,汇聚层网络设备一般支持网络管理功能,方便我们的管理和维护,方便以后我们的网络升级和改造。交换层是整个网络中的中间层,连接着汇聚层和网络节点,是决定我们整体网络传输质量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百兆网络设备的普及,我们交换层的网络设备,肯定首选百兆。 布线是连接网络接入层、汇聚层、交换层和网络节点的重要环节。在布线时,最好使用专门的通道,而且不要与电源线,空调线等具有辐射的线路混合布线。 接入层与汇聚层之间的双绞线,可以选择超五类屏蔽双绞线,以使网络性能得到最大的提升。汇聚层与交换层之间的双绞线,由于是网络数据传输量最大的一个层次,同样采用超五类屏蔽双绞线。交换层与网络节点之间,我们就可以采用普通的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网络设备的放置,最好放在节点的中央位置,这样做,不是为了节约综合布线的成本,而是为了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提高网络传输质量。由于双绞线的传输距离是100米,在95米才能获得最佳的网络传输质量。在做网络布线时,最好能够设计一个设备间,放置网络设备。 网络布局的规划与设计 网络设备大都采用机架式的结构(多为扁平式,活像个抽屉),如交换机、路由器、硬件防火墙等。这些设备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结构类型,是因为它们都按国际机柜标准进行设计,这样大家的平面尺寸就基本统一,可把一起安装在一个大型的立式标准机柜中。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一方面可以使设备占用最小的空间,另一方面则便于与其它网络设备的连接和管理,同时机房内也会显得整洁、美观。 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放置机房里有网络机柜、服务器机柜以及综合布线柜,从这三个机柜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加密机等以及网络通信设备如光端机、调制解调器等是放置在网络机柜的;服务器机柜的宽度为19英寸,高度以U为单位(1U=1.75英寸=44.45毫米),通常有1U,2U,3U,4U几种标准的服务器。机柜的尺寸也是采用通用的工业标准,通常从22U到42U不等;机柜内按U的高度有可拆卸的滑动拖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服务器的标高灵活调节高度,以存放服务器、集线器、磁盘阵列柜等设备。服务器摆放好后,它的所有I/O线全部从机柜的后方引出(机架服务器的所有接口也在后方),统一安置在机柜的线槽中,一般贴有标号,便于管理。 综合布线柜一般配有前后可移动的安装立柱,自由设定安装空间,可按需要配置隔板、风扇、电源插座等附件。配线架通常安装在机柜里,配线架的一面是RJ45口,并标有编号;另一面是跳线接口,上面也标有编号,这些编号和上面的RJ45口的编号是一一对应的。 每一组跳线都标识有棕、蓝、橙、绿的颜色,双绞线的色线要和这些跳线一一对应,这样做不容易接错。配线架不仅仅是便于管理线对,而且可以防止串扰,增加线对的隔离空间,提供360度的线对隔离。 在机房中,必须放置交换机、功能服务器群和网络打印设备,以及局域网络连接Internet所需的各种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以及网管工作站等;因此机房的网络布局一般至少有三个机柜,综合布线柜和网络机柜应当紧连在一起,便于调线操作,接下来是服务器机柜;将网络设备和布线系统进行合理的布局。 在网络布局中,每个机柜最好留点空间,便于以后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的扩充,综合布线柜里有可能除了网络布线外,还有能布置电话线,所以要在机柜里留下一定空间。 从机柜内部线缆附设的角度看,机柜配置密度更高,容纳的IT设备更多,大量采用冗余配件(如冗余电源、存储阵列等),机柜内设备配置频繁变换,数据线和电缆随时增减。所以,机柜必须提供充足的线缆通道,能从机柜顶部、底部进出线缆。在机柜内部,线缆的敷设必须方便、有序,与设备的线缆接口靠近,以缩短布线距离;减少线缆的空间占用,保证设备安装、调整、维护过程中,不受到布线的干扰,并保证散热气流不会受到线缆的阻挡;同时,在故障情况下,能对设备布线进行快速定位。 供电系统和制冷系统是计算机机房的两个重要部分。在供电系统中,一般采用在线的UPS供电方式,蓄电池实际可供使用的容量与蓄电池的放电电流大小、蓄电池的环境工作温度、贮存时间的长短以及负载的性质(电阻性、电感性、电容性)密切相关。制冷系统(空调)涉及到机房的整个物理环境,包括空调、地板、机柜及房间布局等诸多方面;因此UPS和空调我们也要考虑好将它们放置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如果机房空间较大,可以将UPS和空调都放在机房里;如果空间较小,可以把UPS(包括蓄电池)放在配电房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楼里安装有“中央空调”的话,机房里也必须安装独立的空调,因为中央空调不可能24小时都开着,上班的时间可以利用中央空调,下班和星期节假日的时候,如果服务器、网络设备需要正常运行的话,则必须要开机房里的独立空调。 机柜的扩展性表现在机柜内设备密度的扩展和机柜数量的扩展,因此网络布局时必须将机柜的配风能力(通常称为散热能力)以及配电能力考虑在内。一方面,机柜内的设备需要温度、湿度适宜并且风量充足的冷风(冷空气)。这些冷风被机柜内的IT设备吸入,从而为设备内的部件(尤其是CPU)降温。当机柜内设备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由地板出风口送出的冷风风量将不能满足所有设备的需求,从而形成部分IT设备配风不足而过热。 解决机柜内设备密度扩展时遇到的这种局部热点问题可以采用调配IT设备位置的方式来解决。例如,把热负荷最大的设备安装在机柜中部位置,以便获得最大的配风风量。另外的解决方法是,在机柜的上部或下部位置安装轴向水平的强排风扇,增强上部或下部的吸入能力(即减小IT设备的入口静压),从而增加配风风量。 另一方面,机柜内的设备需要供电以及与机柜外部进行通信。当机柜内的IT设备数量增加时,这些线缆、连接端子同时成倍地增加,从而对机架式电源排插的容量、插口数量都提出了扩展要求。机柜内的布线空间也是需要提前考虑的,因为当机柜内的功率密度提高时,设备后部的线缆将明显增加风阻,所以必须考虑线缆管理及走线空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