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的网上邻居在哪里和查看工作组计算机如下:
WIN7是屏幕右下角。
右键点一个正方形的电脑图案,点共享与连接什么的,然后就出来了,查看工作组机的话必须要先连上路由之类的,连上后点连接,右下角出现可连接,选一个就可以看见了
查看工作组计算机
1、打开桌面上的网络,在空白处鼠标右键选择分组依据——选中工作组;
2、此时就可看到工作组下的计算弊圆机了;
Ⅱ 计算机网路分组
“分组”(packet)也就是“包”,它是一个不太严格的名词,意思是将若干个比特加上首部的控制信息就封装在一起,组成一个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单元。在数据链路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叫做“帧”。而在IP层(即网络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就叫做“IP数据报”。在运输层这样的数据单元就叫做“TCP报文段”或“UDP用户数据报”。但在不需要十分严格和不致弄混的情况下,有时也都可笼统地采用“分组”这一名词。这点请读者注意。
OSI为了使数据单元的名词准确,就创造了“协议数据单元”PDU这一名词。在数据链路层的PDU叫做DLPDU,即“数据链路协议数据单元”。在网络层的PDU叫做“网络协议数据单元”NPDU。在运输层的PDU叫做“运输协议数据单元”TPDU。虽然这样做十分严格,但过于繁琐,现在已没有什么人愿意使用这样的名词。
Ⅲ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
在路由表中,对每一条路由最主要的是以下 两个信息①:(目的网络地址,下一跳地址) 。
①注:一个实际的路由表还会有其他的一些信息。例如,标志、参考计数、使用情况以及接口等。“标志”可以设置多个字符以说明不同的意思。如U表示该路由是可用的,G表示下一跳地址是一个路由器,因而是间接交付(如不设置G,则表示直接交付),H表示该路由是到一台主机(如不设置H,则表示该路由是到一个网络)。“参考计数”是给出正在使用该路由的TCP连接数。“使用情况”显示出通过该路由的分组数。“接口”是本地接口的名字,指出分组应当从哪一个接口转发。
根据目的网络地址来确定下一跳路由器,这样做可得出以下的结果:
(1)IP数据报最终一定可以找到目的主机所在目的网络上的路由器(可能要通过多次的间接交付)。
(2)只有到达最后一个路由器时,才试图向目的主机进行直接交付。
虽然互联网所有的分组转发都是 基于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允许有这样的特例,即 对特定的目的主机指明一个路由, 这种路由叫做 特定主机路由 。采用特定主机路由可使网络管理人员更方便地控制网络和测试网络,同时也可在需要考虑某种安全问题时采用这种特定主机路由。在对网络的连接或路由表进行排错时,指明到某一台主机的特殊路由就十分有用。
路由器还可采用 默认路由 (default route)以减小路由表所占用的空间和搜索路由表所用的时间。这种转发方式在一个网络只有很少的对外连接时是很有用的。实际上,默认路由在主机发送IP数据报时往往更能显示出它的好处。主机在发送每一个IP数据报时都要查找自己的路由表。如果一台主机连接在一个小网络上,而这个网络只用一个路由器和互联网连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默认路由是非常合适的。例如,在图4-17的互联网中,连接在网络N1上的任何一台主机中的路由表只需要三个项目即可:
第一个项目就是到本网络主机的路由,其目的网络就是本网络N1,因而不需要路由器转发,而是直接交付。
第二个项目是到网络N2的路由,对应的下一跳路由器是R2。
第三个项目就是默认路由。
只要目的网络是其他网络(不是N1或N2),就一律选择默认路由,把数据报先间接交付路由器R1,让R1再转发给互联网中的下一个路由器,一直转发到目的网络上的路由器,最后进行直接交付。在实际上的路由器中,像图4-17路由表中所示的 “直接”和“其他” 的几个字符并没有出现在路由表中,而是被记为 0.0.0.0 。
在IP数据报的首部中没有地方可以用来指明“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在IP数据报的首部写上的IP地址是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而没有中间经过的路由器的IP地址,既然IP数据报中没有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那么待转发的数据报又怎样能够找到下一跳路由器呢?
当路由器收到一个待转发的数据报,在从路由表得出 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 后,不是把这个地址填入IP数据报,而是 送交数据链路层的网络接口软件 。网络接口软件负贵把下一跳路由器的P地址转换成硬件地址(必须使用ARP),并将此硬件地址放在链路层的MAC帧的首部,然后根据这个硬件地址找到下一跳路由器。由此可见,当发送一连串的数据报时,上述的这种查找路由表、用ARP得到硬件地址、把硬件地址写入MAC帧的首部等过程,将不断地重复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根据以上所述,可归纳出分组转发算法如下:
(I)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IP地址D,得出目的网络地址为N。
(2)若N就是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的某个网络地址,则进行直接交付,不需要再经过其他的路由器,直接把数据报交付目的主机(这里包括把目的主机地址D转换为具体的硬件地址,把数据报封装为MAC慎,再发送此顿):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N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
(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这里我们要再强调一下,路由表并没有给分组指明到某个网络的完整路径(即先经过哪一个路由器,然后再经过哪一个路由器,等等)。路由表指出,到某个网铭应当先到某个路由器〔即下一跳路由器),在到达下一跳路由器后,再继续查找其路由表,知道再下一步应当到哪一个路由器。这样一步一步地查找下去,直到最后到达目的网络。
Ⅳ 分组交换是在网络的那一层
电路交换传bit流在物理层,报文交换传帧通过交换机在链路层,分组交换通过路由器传数据包在网络层,有数据包和虚电路两种分组交换方式,使用传输层协议TCP和UDP,传输层TCP协议结合IP协议虚电路方式完成是可靠的,而UDP是数据包分组交换是不可靠的。
Ⅳ 鍒嗙粍浜ゆ崲鍦╫si鍝涓灞
缃戠粶灞伞傚垎缁勪氦鎹涔熺О涓哄寘浜ゆ崲锛屾槸灏嗙敤鎴蜂紶阃佺殑鏁版嵁鍒掑垎鎴愪竴瀹氱殑闀垮害锛屾疮涓閮ㄥ垎鍙锅氢竴涓鍒嗙粍锛岄氲繃浼犺緭鍒嗙粍镄勬柟寮忎紶杈扑俊鎭镄勪竴绉嶆妧链锛屽叾鍦∣SI妯″瀷涓镄勭涓夊眰锛屼篃灏辨槸缃戠粶灞傦纴钥岀绣缁滃眰杩涜岄昏緫瀵诲潃锛屽疄鐜颁笉钖岀绣缁滈棿镄勮矾寰勯夋嫨锛屼富瑕佸姛鑳芥槸寤虹珛鍒嗙粍浜ゆ崲缃戯纴涓烘暟鎹阈捐矾灞傛彁渚涙湇锷★纴瀹炵幇鎶ユ枃浜ゆ崲銆
Ⅵ 计算机网络-4-4-转发分组,构建子网和划分超网
上图是一个路由器怎么进行分组转发的例子:有四个A类网络通过三个路由器连接在一起,每一个网络上都可能会有成千上万台主机。若路由表指出每一台主机该进行怎样的转发。则要维护的路由表是非常的庞大。 如果路由表指定到某一个网络如何转发,则路由表中只有4行,每一行对应一个网络。 以路由器2的路由表为例:由于R2同时连接在网络2和网络3上,因此只要目标主机在网络2或者网络3上,都可以通过接口0或者1或者路由器R2直接交付(当然还有使用ARP协议找到这些主机相应的MAC地址)。若目标主机在网络1中,则下一跳路由器为R1,其IP地址为20.0.0.7。路由器R2和R1由于同时连接在网络2上,因此从路由器2把转发分组给R1是很容易的。 我们应当注意到:每一个路由器至少都要拥有两个不同的IP地址。 总之,在路由表中,对每一条路由最主要的是以下两条信息: (目的网络,下一跳地址) 我们根据目的网络地址来确定下一跳路由器,这样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虽然互联网上所有的分组转发都是 基于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允许这样的实例: 对特定的主机指明一个路由 ,这种路由叫 特定主机路由 。采用特定主机路由可以使网络人员方便管理控制网络和测试网络
路由器还可以采用 默认路由 以减少路由表所占用的空间和搜索路由表所使用的时间。
当路由器接收到一个待转发的数据报,在从路由表中得出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后,不是把这个地址写入IP数据报,而是送交 数据链路层的网络接口软件 ,网络接口软件把负责下一跳的路由器IP地址转化为硬件地址(必须使用ARP),将硬件地址写入MAC帧的首部,然后根据这个硬件地址找到下一跳路由器。由此可见,当发送一连串的数据报时,上述的这种查找路由表,用ARP得到硬件地址,把硬件地址写入MAC地址首部等过程,将不断地重复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根据以上几点,我们提出 分组转发算法:
这里我们需要强调一下,路由表并没有给分组指明某个网络的完整路径(即先经过哪一个路由器,然后再经过哪一个路由器,等等)。路由表指出,到达某个网络应该先到达某个路由器(下一条路由器),在到达下一跳路由器之后,再继续查找路由表,知道再下一步应当到达哪一个路由器。这样一步步的查找下去,直到最后到达目的网络。
为什么划分子网?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1985年引出 子网络号字段 ,使得两级IP地址变为三级IP地址,这种做法叫做 划分子网(subnetting)【RFC950】 。
划分子网的基本思路:
划分子网的用例
如上图为某单位拥有一个B类IP地址,网络地址为145.13.0.0(网络号为145.13),凡是目的网络为145.13.x.x的数据报都会送到这个网络上路由器R1上。
现在把该网络划分为三个字网,这里假设子网络号占用8位,因此主机号就只剩下16-8=8位了,所划分的三个字网为145.13.3.0,145.13.7.0,145.3.21.0。路由器在接受到145.13.0.0上的路由器数据后,再根据数据报的目的地址把它转化到相应的子网。
总之,当没有划分子网的时候,IP地址是两节结构。划分子网后IP地址就变成了三级结构。划分子网只是把IP地址的主机号这部分进行再划分,而不改变IP地址原来的网络号。
假定有一个IP数据报(其目的地址为145.13.3.10)已经到达了路由器R1,那么这个路由器如何把它转发到子网145.13.3.0呢?
我们知道,从IP数据包报的首部无法看出源主机的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是否进行了子网划分。这是因为32位IP地址本身以及数据报的首部没有包含任何关于子网划分的信息。因此必须另想办法,这就是使用 子网掩码 。
把三级IP地址的子网掩码和收到的目的地址的IP地址 逐位进行与(AND)运算,就可以立即得到网络地址,剩下的步骤就交给路由器处理分组。
使用子网掩码的好处是:不管网络有没有划分子网,只要把子网掩码和IP地址进行逐位 与(AND) 运算,就立即得出网络地址来,这样在路由器处理到来的分组时就可采取同样的做法。
在不划分子网时,为什么还要使用子网掩码?这就是为了更便于查找路由表。现在互联网规定:所有网络都必须使用子网掩码,同时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也必须有子网掩码这一栏。如果一个网路不划分子网,那么该网络的子网掩码就是用 默认的子网掩码 ,默认子网掩码中1的位置和IP地址中的网络号字段net-id正好相对应。因此,若用默认子网掩码和某个不划分子网的IP地址逐位相"与",就应该能够得出该IP地址的网络地址来,这样做可以不用查找该地址的类别位就能够知道这是哪一类的IP地址。显然:
图4-21是这三类IP地址的网络地址和相应的默认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是一个网络或者一个子网的重要属性 。在RFC950成为互联网标准后,路由器在和相邻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时,必须把自己所在的网络(或子网)的子网掩码告诉相邻路由器,在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每一个项目,除了要给出目的网络地址外,还必须同时给出该网络的子网掩码。若一个路由器连接在两个子网上就拥有两个网络地址和两个子网掩码。
例4-2:
已知IP地址是141.14.72.24,子网掩码是255.255.192.0,求网络地址:
解: 255.255.192.0的二进制:11111111 11111111 11000000 00000000
IP 141.14.72.24二进制: 11111111 11111111 01001000
00000000
将IP地址二进制与子网掩码二进制进行 与(AND)运算 为 ::11111111 11111111 11000000 00000000
即网络IP为:141.14.64.0
在划分子网的情况下,分组转发的算法必须作出改动。在使用子网划分后,路由表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在划分子网的情况下,路由器转发分组的算法如下:
例4-4:
图4-24有三个字网,两个路由器,以及路由器R1的部分路由表。现在源主机H1向目的主机H2发送分组。试讨论R1收到H1向H2发送的分组后查路由表的过程。
解:
源主机H1向目标主机H2发送的分组的目的地址为128.30.33.138。
源主机H1把本子网的子网掩码255.255.255.128与H2的IP地址128.30.33.128相与得到128.30.33.128,它不等于H1的网络地址(128.30.33.0)。这说明主机H2与主机H1不在同一个网段上,因此H1不能把数据包直接交付给H2。必须交给子网上的默认路由R1,由R1转发。
路由表在接受到这个分组之后,就在其路由表中逐行匹配寻找。
首先看R1路由表的第一行:用这一行的子网掩码255.255.255.128与H2IP地址进行互与,得到128.30.33.128,然后和这一行用样的方法进行第二行,结果发现相与出来的结果和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说明这个网络(子网2)就是收到的分组所要寻找的目的网络。于是就不用继续找了。R1把分组从接口1直接交付给主机H2(他们都在一个子网上)。
在一个划分子网的网络中可使用几个不同的子网掩码。使用变长 子网掩码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t Mask) 可进一步提高IP地址资源的利用率。在VLSM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出 无分类编制 方法。它的正式名字是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CIDR 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
CIDR还使用斜线记法,就是在IP地址后面加上斜线/,然后写上 网络前缀所占的位数 。例如IP地址为128.14.35.7/20是某CIDR地址快中的一个地址,其中前20位就是网络前缀,后面的14位是主机位。如图所示:
当然以上地址的主机号全为0和全为1的地址,一般并不使用,这个地址块共有2^12个地址,我们可以使用地址块中最小的地址和网络前缀来指明这个地址快。例如,上述的地址块可记为128.14.32.0/20。
为了更方便的进行路由选择,CIDR使用了32位的地址掩码(address mask)。地址掩码是由一串1和一串0组成, 而1的个数就是网络前缀的个数。 虽然CIDR不使用子网了,但是出于某些原因,CIDR使用的地址掩码也可以继续称为 子网掩码,斜线记法中,斜线后面的数字就是1的个数 。例如,/20地址快的地址掩码是 11111111 11111111 11110000 00000000 (20个连续的1)。 斜线记法中,斜线后面的数字就是地址掩码中1的个数。
斜线记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除了可以表示一个IP地址外,还提供了一些其他重要的信息。我们举例说明如下:
例如,地址为192.199.170.82/27不仅表示IP地址是192.199.170.82,而且还表示这个地址快的网络前缀有27位(剩下的5位是主机号),因此这个地址快包含32个IP地址( =32)。通过见到那的计算还可以得出,这个地址块的最小地址是192.199.170.64,最大地址是192.199.170.95。具体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找到地址掩码中1和0的交界处发生在地址中的哪一个字节,现在是第四个字节,因此只要把这一个字节的十进制82用二进制表示即可:82的二进制是01010010,取其前3位(这3位加上前3字节的24位就够成了27位),再把后面的5位都写成0,即01000000,等于十进制64,这样就找到了地址快的最小地址192.199.170.64,再把最后面5位都置为1,即01011111,等于十进制的95,这就找到了地址块中的最大地址192.199.170.95。
由于一个CICR地址块有很多地址,所以在路由表中就利用CIDR地址块来查找目的网络。这种地址的聚合常称之为 路由聚合(route aggregation) ,它使得路由表中的一个项目可以表示原来传统分类地址的很多个路由,路由聚合也称之为 构成超网(supernetting) ,路由聚合有利于减少路由器之间的路由选择信息的交换,从而提高了整个互联网的性能。
每一个CIDR地址块中的地址数一定是2的整数次幂,这就是 构建超网 的来源。
网络前缀越短 ,其地址块所包含的地址数就越多,而在三级结构的IP地址中,划分子网是使网络前缀变长。
在使用了CIDR时,由于采用网络前缀这种记法,IP地址由网络前缀和主机号这两部分组成,因此在路由表中的项目也要有相应的变化,这时,每个项目由 网络前缀 和 下一跳地址组成 , 但是在查找路由表时可能会得到不止一个匹配结果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从这些匹配结果中选择哪一条路由呢?
正确的答案是: 应但从匹配结果中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 ,这就做 最长前缀匹配(long-prefix matching) ,这是因为网络前缀越长,说明其地址块越小因而路由就越具体,最长前缀匹配又称之为 最长匹配 或者 最佳匹配 。
使用CIDR后,由于要寻找最长前缀匹配,使路由表的查找过程变的十分复杂,当路由表的项目数很大的时候,怎样设法减少路由表的平均查找时间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常用的是 二叉线索(binary trie) ,它是一种特殊结构的树,IP地址中从左到右的比特值决定了从根节点逐层向下层延伸的路径,二二叉线索中的各个路径就代表路由表中存放的各个地址。
图4-26用一个例子说明二叉树线索的结构,图中给出了5个IP地址。为了简化二叉线索的结构,可以先找出对应一与每一个IP地址的唯一前缀(unique prefix),所谓唯一前缀就是在表中所有的IP地址中,该前缀时唯一的,这样就可以用这些唯一前缀来构造二叉线索。在进行查找时,只要能够和唯一前缀匹配相匹配就可以了。
从二叉树的根节点自顶向下的深度最多有32层,每一层对应于IP地址中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