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面这句佛语,出自哪里
不是佛经。是六祖慧能的学佛故事。佛没敏察有曰过这首偈子。自性本自一切具足。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闹手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桥弯茄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2. 佛曰: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佛曰: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出自《佛经》。意思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很多事情,如果心里清澈,就好像有一盏灯一样指引着自己向前,心灯的引导作用是千万盏灯也比不了的。
同时,这句话也比喻世人迷福求报,以灯供佛,却不知道,千万盏供灯,也不如真正的明白了佛所教导的义理,打开自有的智慧之灯,这种法供养来冲族得殊胜。佛的千经万论,无非启迪我们的本有真智,焕发心灯之智慧光明。万法不离一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若能悟得此理,得佛亲传,是为最胜供养!
(2)网络佛经红句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心灯是儒家用语。指心灵的本真、本然状态,心灵的仁、义、礼、智四端,又名本善之心、诚心、良心、仁心。
“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与王阳明的心学很类似,纵观王阳明的心学,里面有不少确实用到了佛学中的心念观,只不过王阳明把这些学说和理论非常巧妙的运用到了心学智慧中,这却是王的独到和可取之处。
其实,不仅王阳明的心学讲修心,观照内心勤拂拭,佛学中更讲究修心,把内锋虚心的积尘定期清扫下,下面这段对话就是关于修心,避免内心积尘散基弊太多而导致迷茫困惑的真知。一起跟随哲学诗画进入——心灯明,万事清。
3. 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这句话是哪里的
这是佛经当中的一句话,出自《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反映的是佛祖的大慈大悲的心态,详解如下:
一、原文如下:
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于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猜念悲无量。藏传佛教极其重视四无量心的修持,为每天必做的功课。很多藏传佛教的弟子终生持诵四无量心几十万乃至数百万遍。即:
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
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渗兆乎
二、补充解释《大智度论》 :
《大丛悉智度论》(梵文:Mahāprajnāpāramitāśāstra, 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古印度佛教大德龙树菩萨(约三世纪)撰,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着。
4. 佛经经典名句100句
1、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4、声在闻中雹斗李,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5、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故功德最少。
6、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7、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8、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9、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1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1、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12、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3、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4、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16、销拦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7、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9、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0、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2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2、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2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24、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2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6、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7、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28、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29、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30、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31、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32、报君今日源迟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33、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4、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35、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36、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37、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8、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39、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40、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5.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句佛语的出处是哪里
“爱出者返,福往者福来”这句佛语出自汉代贾谊的《新书》。
这句话原文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字面意思是用爱来对别人,将来别人也一定用爱来回报你,你用自己的金钱、智慧等去帮助别人,付出你的福报,将来得到的也是更大的福报。
这两句话反映了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的思想,说明了佛菩萨修行是自利利他,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圆融统一。
(5)网络佛经红句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不是佛经。净慧禅师说古语讲,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意思是说爱人凳山的人别橡桐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人际关系实际上始终呈互动的、来往的过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无缘无故的接受、喜欢和帮助的。
通常情况下,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去喜欢他,拒绝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去拒绝他。类似的话还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是一句印度古谚,赠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大家明白了付出了给予自己也会有快乐。
只懂得收获的快乐,并不梁粗坦是真正的快乐。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成就别人的同时提升了自己。
6. 佛经名句在哪里来的
这些都是佛说过的话,体现在各卷佛经里面,后人为了激励同修,专门摘录出来的。
7. “愿我来生得菩提时,心似琉璃。”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
”愿我来生得菩提时,心似琉璃。“出自《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琉璃光佛为度众生发了十二大愿,其中第二大愿是: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7)网络佛经红句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信御,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州州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参考资册坦蔽料来源:网络-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8. 生命是如此的精彩这句话出自什么事件
出自延参法师网络走红事件。
在不少人眼中,延参法师在一夜之间就火了,许多人通过网络传播着法师在峨眉山录制的一段视频,闲聊着视频中揪住法师不放的猴子,也学着法师的“名言”,“绳命,是剁么的回晃;人生,是入刺的井猜(生命,是多么的辉煌,人生,是如此的精彩。)”
“生命是如此的精彩,人生是如此的辉煌”这是延参法师手晌伍留给广大网友最为着名的一句话,延参法师最近成为网络红人,缘于其在峨眉山传明心之道的一段视频,该视戳中了广大网友的笑点,法师在一段3分多钟的讲道之中频频遭到猴儿骚扰,然法师淡定自若神态自然,不曾间断的“生活”和“人生”的规劝。
(8)网络佛经红句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2012年6月,延参法师因为他另类的微博内容和令人亲近性格走红网络,倍受追捧。这位法号“延参法师”的实名认证微博用户的认证信息是: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沧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延参法师”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他佛法道理深刻,而是他喜欢卖萌的性格。比如他最近的一条调侃猴子的微博就让众多网友大喊“太萌了,大师好调皮”。因其赞美“绳命”斗妖猴恶犬系列更使其迅速走红。延参法师日前走进峨眉山讲解佛法,更谈及“绳命”谨陪的美好,一口河北沧州话与王宝强有得一拼,逗乐网友,“奏过丰裕,额们共同祝福人绳~~绳命里,也是油许毕或多的贫饭”。
9.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是佛说的吗出自哪部佛经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还有句话曰“耽静反为静缚”,不知大家听过没。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在参悟此种心境。觉得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有意韵吗?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空即是色】 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异于色握旁态法,空的当体即是色。 可以理解为:以物质为表象的世界其实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所谓空无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例段源:人)的认识的--空即是色。启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