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是一本全面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教材。第四版新增了关于802.11(WiFi)、802.16(WiM.AX)和蜂窝网络的内容,扩展了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本书更新了P2P应用程序的内容,包括文件共享协议、BitTorrent等文件分发协议以及Skype的IP话音等新型多媒体应用。局域网和多媒体网络的章节也得到了更新,以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在第1章中,新增了有关端到端吞吐量分析的材料,并全面修订了课后习题,增加了循序渐进的Ethereal实验。
本书适合作为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科书(第1~5章或根据需求取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也可用《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的高级专题章节(第6~9章)作为教材。对网络从业者、具有一定网络基础的人员甚至专业网络研究人员,《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是当前世界上最为流行的计算机网络教科书之一,采用了作者独创的自顶向下的方法来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及其协议,即从应用层协议开始沿协议栈向下讲解,强调应用层范例和应用编程接口,使读者尽快进入每天使用的应用程序环境之中进行学习和“创造”。《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4版)》的讲解以因特网为例,学以致用,注重教学法,深入浅出地重点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Ⅱ 计算机网络用第四版还是第五版好啊
第四版。包你不后悔。其实,不放心,可以去书店对比一下。没有书,你把考研大纲和四五版的目录分别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来,很明显。
Ⅲ 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的教材是那一版
主要参考书目
1.《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谢希仁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2.《计算机网络》(第三版),Andrew S.Tanenbaum主编,熊桂喜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Ⅳ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四版与第五版哪个好
我最近也关心了这个问题,我也有困惑,也想问问。
可是,我只能说各有各的不同,四和五光从目录来说确实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仔细看了后你会基本内容发现差别不大,只是计算机网络现在发展太快,教材也要跟上潮流。比如,可能到了2010年我们就要用新的IP协议,IPv6。现有的IPv4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IPv4只是32位的地址表示,数量及其有限,而IPv6采用的是128位,可以说有用不完的地址可以分配,科学家们设想给每一个家用电器都设置IP,从而使得主人可以在外地就可以对其进行操作,使生活更加方便。
而,第五版最后一章,好像是什么下一代计算机网络就讲了些这个问题。所以说五版更有发展性。但四版中你又可以了解以前或者更多的知识,如果可以你就两者兼顾,还是以新的为主吧。
另一方面,Microsoft现在已经放慢对XP的更新维护,到使用了IPv6协议后XP就要被真正淘汰的,而现在的VISTA确可以胜任!
呵呵
Ⅳ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4版)第3-08题答案是什么呀
算法流程:
发送方:
1)从主机去一个数据帧,送交发送缓存.
2)V(S) 0{发送状态变量初始化}
3)N(S) V(S){将发送状态变量值写入数据帧中的发送序号}
4)应答序号初始化
5)判断发送缓冲区以满,却未收到应答帧.是则到(6),否则到(8)
6)出现差错,唤醒超时计数器,将所有帧重新全部发送到缓存
7)若收到应答帧,则到(9);再次超时并未收到应答帧,则返回(6)
8)收到应答帧后,从上层获取数据,并写入发送缓冲区当前位置
9)组装发送帧编码
10)发送数据帧,并加发送序号加1
11)设置超时计数器
12)在所设置的超时时间收到确认帧,则转到(8);若出现差错,则转到(13)
13)超时计数器往回走,将未收到的第n个帧及以后的所有帧全部进行重传
14)若仍产生差错则继续(13),若受到确认帧则继续传数据帧,则转到(15)
15)接受帧,取得接收方希望接受的帧编号,返回(1)
接收方:
1)V(R) 0{接受状态变量初始化,其数值等于与接收的数据帧的发送序号}
2)等待
3)收到一个数据帧,若N(S)= V(R),则执行(4),否则,丢弃此数据帧
4)发送确认帧ACKn
5)检查收到的帧是否按序,进行V(R)'=(V(R)+1)mod 8检验.若不按序则丢弃第n-1帧后的所有帧,重新发送ACKn
6)重新接收未收到的帧
7)将收到的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送交上层软件
8)更新接受状态变量V(R) [V(R)+1]mod 8,转到2)
算法代码:
#define MAX_SEQ 7 /* 应该为2^n-1 */
typedef enum {frame_arrival, cksum_error, timeout, network_layer_ready} event_type;
#include protocal.h
static boolean between(seq_nr a, seq_nr b, seq_nr c)
{ /* 如果b落在a和c之间(含a不含c)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if (((a<=b) && (b<c)) || ((c<a) && (a<=b)) || ((b<c) && (c<a)))
return(true); else return(false); }
static void send_data(seq_nr frame_nr, seq_nr frame_expected, packet buffer[])
{/* 构造和发送数据帧
frame s; /* 起始变量 */
s.info=buffer[frame_nr]; /* 插入分组到帧中 */
s.seq=frame_nr; /* 插入序号到帧中 */
s.ack=(frame_expected+MAX_SEQ) % (MAX_SEQ+1) /* 捎带应答 */
to_physical_layer(&s); /* 传送该帧 */
start_timer(frame_nr); }
/* 启动定时器 */
void protocal5(void)
{seq_nr next_frame_to_send; /* MAX_SEQ>1; 用于外出流 */
seq_nr ack_expected; /* 还没有得到应答的最早的帧 */
seq_nr frame_expected; /* 进入流期望的下一帧 */
frame r; /* 初始变量 */
packet buffer[MAX_SEQ+1] /* 外出流的缓存 */
seq_nr nbuffered; /* 当前正在使用的输出缓存 */
event_type event;
enable_network_layer(); /* 允许 network_layer_ready 事件 */
ack_expected = 0; /* 下一个期望进入的应答 */
next_frame_to_send = 0; /* 下一个要送出的帧 */
frame_expected = 0; /* 期望进入的帧的序号 */
nbuffered = 0; /* 初始没有分组被缓存 */
while (true) {
wait_for_event ( &event); /* 四种可能的事件,见上面event_type定义 */
switch (event) {
case network_layer_ready; /* 网络层有一个分组要发送 */
/* 接收, 保存, 以及发送一个新的帧 */
from_network_layer(&buffer[next_frame-to_send]); /* 获得一个新的分组 */
nbuffered = nbuffered + 1; /* 增加发送方的窗口 */
send_data(next_frame_to_send, frame_expected, buffer); /* 发送帧 */
inc(next_frame_to_send); /* 发送方的窗口上界向前移动 */
break;
case frame_arrival: /* 一个数据帧或控制帧到达 */
from_physical_layer(&r); /* 从物理层得到一个进入的帧 */
if (r.seq == frame_expected) {
/* 所有的帧只能按序接收. */
to_network_layer(&r.info); /* 传递分组到网络层 */
inc(frame_expected); /* 接收方的窗口下界向前移动 */ }
/* Ack n 意味着n-1,n-2,
while (between(ack_expected, r.ack, next_frame_to_send))
{ /* 处理捎带应答 */
nbuffered = nbuffered + 1; /* 减少一个缓存的帧 */
stop_timer(ack_expected); /* 帧完好到达, 停止定时器 */
inc(ack_expected); /* 压缩发送窗口 */
}
break;
case cksum_err: break; /* 丢弃坏帧 */
case time_out: /* 重传所有超时的帧 */
next_frame_to_send = ack_expected; /* 开始重传 */
for (i = 1; i <= nbuffered; i ++) {
send_data(next_frame_to_send, fram_expected, buffer); /* 重发1帧 */
inc(next_frame_to_send); /* 准备发送下一帧 */
if (nbuffered < MAX_SEQ)
enable_network_layer();
else
disable_network_layer();
注: 算法中所有调用的未说明的过程和函数在protocal.h中定义。
Ⅵ 关于谢希仁着《计算机网络》(第四版)的两个问题
1。连接简单;在小规模的网络中不需要专用的网络设备;总线结构省线。星型结构比较稳定,任何一个线出问题了都不会影响其他端口;不使用共享总线,所以不会有总线拥塞问题;可扩展性好,可以通过级联扩展网络。
2.
1)首先强调关于HDLC的定义问题:
约束通信双方按一定规则进行通信的体系为数据链路控制规程(DLCP),也叫数据通信控制规程(DCCP)。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组织和大财团都在研究制定此类规程。从发布的规程体系看,共包括两类——面向字符的控制规程和面向比特的控制规程。
面向字符的规程,典型代表有美国标准协会ANSI的X3.28,ISO的ISO1745、DEC公司的DDCMP、中国的GB3453-82、IBM公司的BSC。
后来,IBM公司在同步数据链路控制规程(SDLC)基础上发展出面向比特的规程。再后来,ANSI和ISO两组织以IBM的SDLC为基础发展了两个类似的规程,一个是ANSI的高级数据通信控制规程(ADCCP),另一个就是ISO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即HDLC。
(2)一般情况下,HDLC规程帧格式中的8位地址码段已经足够(256个地址),若实在不够,则该8位地址是可以扩展的(按8位扩展),并且可以许循环扩展下去,具体扩展方式是将地址的首8比特的第一位置0,表示下一个8比特是基本地址的扩展(没有扩展时则表示是控制码段)。
(3)地址的命名规则以实际系统构造方式为前提,是可以设计的。不同的系统,对规则的定义是不同的,应结合具体系统来理解。例如,基本地址方式下,256个地址是等同的,扩展后,前128位可以是主系统,后256位可以是子系统。也可以是128位与256位的组合形成新的独立地址码(但在解码时需要设计具体进程)。还可以是其它解释,一切看自己的系统规程设计。
(4)如第(2)点所说的地址扩展方式,一切以具体系统的具体规程为原则,不存在绝对的“网络层向链路层提供的是网络层地址”(此情况仅指你目前正在认识的系统),另一方面,在地址扩展方式下,很容易区分网络层地址和接入系统地址。
(5)MAC是和网络拓扑及具体互联媒质相关的协议规程。但是,仅仅适合于局域网的规定结构方式(不能与网络拓扑重构概念混淆)。在许多网络中,其互联媒质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有所规定,因此不存在MAC问题,但在局域网中,由于结构形式、联结媒质可以多样化,因此相关规程中作了一些定义,试图全方位适应各种情况的规程协议(也是目前流行规程),将MAC接入控制作为规程要点之一。当然,目前一些局域网技术规程有扩大化应用趋势(包括MAC方面),但MAC的重点是根据具体媒质和具体拓扑结构来选择不同的数据传输进程控制方式或规程,是比地址码概念更外围的规程,一旦选定具体MAC规程(可以是动态选择),通信进程便按照设计的HDLC规程约定完成
3.交换机应该用在局域网负荷重的那个网络。
4.因为无线网可靠性比较差,丢包率高,在底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比较划算。以太网物理介质可靠性高,在高层协议做完整性检查更划算。
Ⅶ 求计算机信息管理毕业论文,最好是网络安全方面的,(参考文献10篇以上,还要有摘要、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 谢希仁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2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网络安全基础》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年4月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P1高级路由(第二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年3月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教程CCNP 2远程接入(第二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年2月
圆网—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学书期刊 信息化建设 3001年
随着网络的普及,校园网络的建设是学校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校园网网络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为现代教学、综合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应用提供了基本的平台,而且能够提供多种应用服务,是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传输到各个系统。而校园网工程建设中主要运用网络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局域网技术组建管理的,因此本设计课题主要围绕校园局域网中的宿舍局域网组建过程中可能运用到的技术及实施方案为设计方向,为校园建设、安全提出理论性的依据。
关键字:校园网 网关 网络协议
这是我做的好的话给个分
Ⅷ 求助!!关于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和第五版的区别
数据链路层部分,第五版删去了第四版过时的内容,加入了新内容,但2009,2010年的大纲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数据链路层依旧是老的内容,不知道2011年的大纲是否有变化,其实2010年编写大纲的时候,谢希仁的第五版书已经有了,但2010年的大纲网络部分还是老内容,不能说大纲计算机网络部分是按照谢希仁的书编的,但也应该与时俱进啊,大纲计算机网络部分确实太老了,过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