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目录
1计算机网络概论
1.1计算机网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因为当时,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虽已经四通八达,但战争期间,一旦正在通信的电路有一个交换机或链路被炸,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回电路,还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这个新型网络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2: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
4:计算机在通信时,必须有迂回路由。当链路或结点被破坏时,迂回路由能使正在进行的通信自动地找到合适的路由。
5:网络结构要尽可能地简单,但要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根据这些要求,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而且,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其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比如,当用户阅读终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键盘输入和编辑一份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结果尚未返回时,宝贵的通信线路资源就被浪费了。
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欲发送的报文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分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的。分组交换网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从概念上讲,一个结点交换机就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但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结点交换机是进行分组交换的。每个结点交换机都有两组端口,一组是与计算机相连,链路的速率较低。一组是与高速链路和网络中的其他结点交换机相连。注意,既然结点交换机是计算机,那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是没有直接连线的,它的处理过程是:将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结点交换机暂存的是短分组,而不是整个长报文,短分组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即内存)中而不是存储在磁盘中,这就保证了较高的交换速率。再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那个端口转发,然后由交换机构将该分组递给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各结点交换机之间也要经常交换路由信息,但这是为了进行路由选择,当某段链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断时,结点交换机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自动找到其他路径转发分组。通讯线路资源利用率提高:当分组在某链路时,其他段的通信链路并不被通信的双方所占用,即使是这段链路,只有当分组在此链路传送时才被占用,在各分组传送之间的空闲时间,该链路仍可为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的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
1.1.1计算机网络的历史
1.1.2现代网络结构的特点
1.1.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2计算机网络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1.3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1.4计算机网络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的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的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气)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要学习网络,首先就要了解的主要网络类型,分清哪些是我们初级学者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的主流网络类型。
1.4.1按拓扑结构分类
1.4.2按网络控制方式分类
1.4.3按网络作用范围分类
1.4.4其他分类方式
思考题
2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2.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1.1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hierarchy)
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构成方法。
它是根据信息的类型、级别、优先级等一组特定的规则排列的一群硬件或软件项目。
这种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一个大型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单向依赖的层次,从而确保程序的可靠性和易读性,也便于人们对系统进行局部修改。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hierarchy映射为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
UNIX操作系统就是采用层次结构实现结构设计
2.1.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的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例如,网络中一个微机用户和一个大型主机的操作员进行通信,由于这两个数据终端所用字符集不同,因此操作员所输入的命令彼此不认识。为了能进行通信,规定每个终端都要将各自字符集中的字符先变换为标准字符集的字符后,才进入网络传送,到达目的终端之后,再变换为该终端字符集的字符。当然,对于不相容终端,除了需变换字符集字符外。其他特性,如显示格式、行长、行数、屏幕滚动方式等也需作相应的变换。
2.1.3接口与服务的概念
2.1.4ISO/OSI参考模型
2.1.5TCP/IP体系结构
2.1.6TCP/IP与OSI/RM的比较
2.2数据通信基础
2.2.1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
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二进制码就是一种数字信号。二进制码受噪声的影响小,易于有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信号特点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
在模拟通信中,为了提高信噪比,需要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及时对衰减的传输信号进行放大,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叠加上的噪声也被同时放大。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噪声累积越来越多,以致使传输质量严重恶化。
模拟信号是指信息参数在给定范围内表现为连续的信号。 或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间隔内,其代表信息的特征量可以在任意瞬间呈现为任意数值的信号。
主要是与离散的数字信号相对的连续的信号。模拟信号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如每天温度的变化,而数字信号是人为的抽象出来的在幅度取值上不连续的信号。电学上的模拟信号主要是指幅度和相位都连续的电信号,此信号可以被模拟电路进行各种运算,如放大,相加,相
乘等。
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的信息,其信号的幅度,或频率,或相位随时间作连续变化,如广播的声音信号,或图像信号等。
2.2.2通信系统模型
2.2.3数据传输方式
2.2.4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
2.2.5数据通信方式
2.2.6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2.3传输介质
2.3.1双绞线
2.3.2同轴电缆
2.3.3光缆
2.3.4自由空间
2.4多路复用技术
2.4.1频分多路复用FDM技术
2.4.2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
2.4.3光波分多路复用WDM技术
2.5数据交换技术
2.5.1线路交换
2.5.2报文交换
2.5.3分组交换
2.6流量控制
2.6.1流量控制概述
2.6.2滑动窗口协议
2.7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
2.7.1数据链路连接管理方式
2.7.2HDLC配置和数据传输工作方式
2.7.3HDLC帧格式
2.8网络层协议
2.8.1路由选择
2.8.2IP技术
2.9IPv6
2.9.1IPv6的特点
2.9.2IPv6地址空间分配
2.9.3IPv6地址类型
2.9.4特殊IPv6地址
2.9.5IPv6地址表示法
2.9.6我国现有IPv6总数和分配
2.9.7从IPv4到IPv6的演进
2.9.8IPv6现有实验网络
2.10运输层协议
2.10.1UDP协议
2.10.2TCP协议
2.11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2.11.1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概念
2.11.2客户机/服务器应用方式思考题
3典型网络通信技术
3.1局域网
3.1.1局域网的特点
3.1.2局域网的分类
3.1.3局域网的组成
3.1.4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3.2以太网
3.2.110Base5
3.2.210Base2
3.2.310BaseT
3.2.410BaseF
3.2.5100Mbps以太网
3.2.61000Mbps以太网
3.2.7万兆以太网
3.3FDDI网络
3.3.1FDDI的拓扑结构
3.3.2FDDI的工作原理
3.3.3FDDI的特点
3.3.4FDDI的应用环境
3.4帧中继技术
3.4.1帧中继技术简介
3.4.2帧中继的优点
3.4.3帧中继的应用
3.5ATM技术
3.5.1ATM产生的背景
3.5.2ATM的基本原理
3.6虚拟局域网
3.6.1虚拟网络的基本概念
3.6.2虚拟局域网的实现技术
3.6.3虚拟网络的优点
3.7无线局域网
3.7.1无线局域网标准
3.7.2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类型
3.7.3无线网络接入设备
3.7.4无线局域网的配置方式
3.7.5个人局域网
3.7.6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3.7.7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4计算机网络设备
4.1服务器
4.1.1服务器的性能特点
4.1.2服务器的主要外观特点
4.1.3服务器的分类
4.2调制解调器
4.2.1调制解调器概述
4.2.2调制解调器分类
4.2.3传输协议
4.3网卡
4.3.1网卡的作用
4.3.2网卡的分类
4.4集线器
4.4.1集线器概述
4.4.2集线器的缺点
4.4.3集线器的分类
4.5交换机
4.5.1交换机概述
4.5.2交换机的特点
4.5.3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
4.5.4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4.5.5交换机的分类
4.6路由器
4.6.1路由器概述
4.6.2路由器的主要功能
4.6.3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
4.6.4路由器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4.6.5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4.6.6路由器的分类
4.7防火墙
4.7.1防火墙概念
4.7.2防火墙的基本特征
4.7.3防火墙的主要功能
4.7.4防火墙的分类
4.8计算机网络组成实例
4.8.1某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网络中心组网实例
4.8.2会议中心的无线组网实例
思考题
5计算机网络互连
5.1网络互连概述
5.1.1网络互连的必要性
5.1.2网络互连的基本原理
5.1.3网络互连的类型
5.1.4网络互连的方式
5.2网络互连设备
5.2.1中继器
5.2.2网桥
5.2.3网关
5.2.4网络互连设备的比较
思考题
6网络操作系统
6.1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6.1.1操作系统概述
6.1.2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6.2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6.2.1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发展与演变
6.2.2WindowsNT操作系统
6.2.3Windows2000操作系统
6.3Unix操作系统
6.3.1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6.3.2Unix操作系统组成和特点
6.3.3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操作
6.4Linux操作系统
6.4.1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6.4.2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组成
6.5NetWare操作系统
6.5.1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
6.5.2NetWare操作系统的组成
6.5.3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6.5.4IntranetWare操作系统
思考题
7互联网
7.1Internet概述
7.1.1Internet概念
7.1.2Internet组成部分
7.1.3Internet主要功能
7.1.4Internet逻辑结构
7.1.5Internet的特点
7.2Internet发展历程
7.3我国Internet发展
7.3.1发展历程
7.3.2目前发展情况
7.4Internet工作模式
7.4.1C/S模式运作过程
7.4.2B/S模式
7.4.3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
7.5Internet基本文件形式
7.5.1RFC及RFC编辑者
7.5.2RFC处理过程
7.5.3RFC分类
7.6Internet的组织和运营管理
7.6.1Internet管理者
7.6.2我国Internet管理者
7.7Internet提供的服务
7.7.1域名系统
7.7.2文件传输协议
7.7.3远程登录TELNET
7.7.4电子邮件
7.7.5超文本传输协议
7.7.6搜索引擎
7.7.7多媒体网络应用
7.7.8Internet其他服务
7.8Internet接入技术
7.8.1Internet骨干网
7.8.2Internet接入网
7.8.3电话拨号接人
7.8.4专线接入
7.8.5ISDN接入
7.8.6xDSL接入
7.8.7HFC接入
7.8.8光纤接入
7.8.9无线接入
7.8.10电力线接入
7.9网络连接测试
7.10网络存储
7.10.1SAS和NAS
7.10.2SAN存储结构
思考题
8Intranet与Extranet
8.1Intranet概述
8.1.1Intranet的概念及发展
8.1.2Intranet使用的主要技术
8.1.3Intranet的特点
8.1.4Intranet功能与服务
8.2Intranet体系结构与组成
8.2.1Int.ranet体系结构
8.2.2Intranet网络组成
8.3Intranet中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
8.3.1Web数据库应用的三层体系结构
8.3.2数据库与Web的交互
8.4Extranet
8.4.1Extranet概述
8.4.2Internet与Intranet及Extranet的比较
思考题
9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
9.1网络安全概述
9.1.1网络安全
9.1.2网络安全策略
9.1.3网络安全措施
9.2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
9.2.1计算机网络遭受的威胁
9.2.2漏洞
9.3防火墙的基本技术
9.3.1包过滤(packetfiltering)技术
9.3.2代理服务(proxy)技术
9.3.3监测技术
9.3.4防火墙的配置和体系结构
9.4数据加密与隐藏技术
9.4.1加密/解密算法和密钥
9.4.2密码体制
9.4.3数字签名
9.4.4密钥分配
9.4.5数据隐藏技术
9.5数字证书、数字认证与公钥基础设施
9.5.1数字证书
9.5.2数字认证
9.5.3公钥基础设施
9.6反病毒技术
9.6.1病毒概述
9.6.2常用反病毒技术
9.6.3网络病毒及其防治
9.7检测技术
9.7.1检测技术概述
9.7.2入侵检测技术
9.7.3漏洞扫描技术
9.7.4入侵检测和漏洞扫描系统模型
9.7.5检测产品的部署
9.7.6入侵检测系统的新发展
9.8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9.8.1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9.8.2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9.9其他安全技术
9.9.1IC卡技术
9.9.2面像识别技术
9.9.3网络欺骗技术
9.10网络管理
9.10.1网络管理概述
9.10.2网络管理的定义和目标
9.10.3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
9.10.4网络管理模型
9.10.5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9.10.6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S/(2MIP)
9.10.7公共管理信息服务与协议(CMOT)
9.10.8局域网个人管理协议(LMMP)
9.10.9电信管理网络(TMN)
9.1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与道德规范
思考题
10网络系统集成、规划与设计
10.1网络系统集成
10.2网络系统集成的目标方法和内容
10.2.1目标
10.2.2方法
10.2.3内容
10.3网络规划与设计
10.3.1网络系统规划及设计的一般步骤与原则
10.3.2需求分析及系统目标
10.3.3网络规划方案
10.3.4网络系统性能的保证与评价
10.4网络系统设计范例介绍
思考题
参考文献
⑵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构成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 利用通信线路和设备,将分散在不同地点、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按网络协议互相通信,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控制下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2)主计算机、终端、通信处理机、通讯设备、集中器、信号变换器、通信线路、路由器。
⑶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如下: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的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的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我们所能看到的局域网主要是以双绞线为代表传输介质的以太网,那只不过是我们所看到都基本上是企、事业单位的局域网,在网络发展的早期或在其它各行各业中,因其行业特点所采用的局域网也不一定都是以太网,在局域网中常见的有:以太网(Ethernet)、令牌网(Token Ring)、FDDI网、异步传输模式网(ATM)等几类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⑷ 计算机网络的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
1.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1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2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分类 3
1.2.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3
1.2.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3
1.2.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
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5
1.4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5
1.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标准化组织 9
1.5.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9
1.5.2 标准化组织与管理机构 12
1.6 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 14
1.6.1 OSI参考模型 14
1.6.2 TCP/IP参考模型 16
1.6.3 具有5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8
习题一 19
第2章 物理层 21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1
2.1.1 物理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 21
2.1.2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4
2.2 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30
2.2.1 双绞线 31
2.2.2 同轴电缆 31
2.2.3 光缆 32
2.2.4 地面微波传输 33
2.2.5 卫星通信 33
2.3 信道复用技术 34
2.3.1 频分复用 34
2.3.2 波分复用 34
2.3.3 时分复用 35
2.3.4 码分复用 36
2.4 数字传输技术 38
2.4.1 数据编码技术 38
2.4.2 数据传输技术 43
2.4.3 数据交换技术 44
2.5 宽带接入技术 49
2.6 物理层网络设备 51
习题二 51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53
3.1 数据链路层概述 53
3.1.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53
3.1.2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54
3.1.3 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55
3.1.4 数据帧 56
3.2 数据链路层的几种技术 58
3.2.1 差错控制技术 58
3.2.2 差错控制的应用 64
3.2.3 流量控制技术 64
3.3 数据链路层协议 65
3.3.1 停止等待协议 65
3.3.2 滑动窗口协议 67
3.4 数据链路层设备 70
3.4.1 网桥 70
3.4.2 二层交换机 72
习题三 74
第4章 局域网与广域网 76
4.1 局域网 76
4.1.1 局域网概述 76
4.1.2 局域网体系结构 82
4.2 以太网 87
4.3 虚拟局域网 91
4.4 高速以太网 94
4.5 广域网 100
4.5.1 广域网的标准协议介绍 101
4.5.2 HDLC协议 101
4.5.3 点对点协议 105
4.5.4 X.25协议的数据链路层 107
4.5.5 帧中继的数据链路层 108
4.5.6 ATM的数据链路层 110
习题四 113
第5章 网络层 115
5.1 网络层的基本概念 115
5.1.1 网络层需要解决的问题 115
5.1.2 网络层的地位与功能 116
5.1.3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116
5.1.4 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 118
5.2 网际协议 118
5.2.1 IPv4 119
5.2.2 IP地址 119
5.2.3 ARP与RARP 125
5.2.4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130
5.2.5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技术 138
5.2.6 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 141
5.2.7 IP数据报与报头格式 145
5.2.8 IP数据报的分片和重组 148
5.3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151
5.3.1 ICMP的功能 152
5.3.2 ICMP报文的封装 152
5.3.3 ICMP报文的类型 152
5.3.4 ICMP报文 155
5.4 路由技术基础 159
5.4.1 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159
5.4.2 路由器的结构 163
5.4.3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64
5.4.4 路由选择策略 165
5.4.5 自治系统和层次路由选择协议 167
5.4.6 内部网关协议RIP和OSPF 167
5.4.7 外部网关协议(BGP) 176
5.5 IP多播与IGMP 179
5.5.1 IP多播的基本概念 179
5.5.2 在局域网实现多播 181
5.5.3 IGMP和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181
习题五 184
第6章 传输层 187
6.1 传输层概述 187
6.1.1 传输层的几个概念 187
6.1.2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 191
6.1.3 TCP/IP体系结构中的传输层 194
6.2 传输控制协议(TCP) 195
6.2.1 TCP概述 195
6.2.2 TCP的连接 195
6.2.3 TCP的功能和特点 196
6.2.4 TCP报文 197
6.2.5 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200
6.2.6 TCP的连接与释放 203
6.2.7 TCP的传输控制 206
6.2.8 TCP的流量控制 210
6.2.9 TCP的拥塞控制 211
6.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16
6.3.1 UDP概述 216
6.3.2 UDP报文格式 217
6.4 运输层的典型应用 219
6.4.1 几个常用的TCP/IP命令 219
6.4.2 网络编程接口 221
习题六 232
第7章 应用层 234
7.1 应用层概述 234
7.1.1 应用层简介 234
7.1.2 客户/服务器模型 235
7.1.3 TCP/IP应用层协议 236
7.2 域名系统 236
7.2.1 域名系统概述 236
7.2.2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 237
7.2.3 域名服务器和域名解析 238
7.3 万维网(WWW) 245
7.3.1 WWW概述 245
7.3.2 统一资源定位地址(URL) 246
7.3.3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247
7.3.4 通过Cookie实现用户与服务器的交互 255
7.3.5 Web代理服务器和条件GET方法 256
7.3.6 HTML与网站设计 257
7.4 文件传送协议(FTP) 260
7.4.1 FTP概述 260
7.4.2 FTP的工作过程 260
7.4.3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FTP) 264
7.5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266
7.6 电子邮件(E-mail) 268
7.6.1 E-mail概述 268
7.6.2 E-mail的工作过程 269
7.6.3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 270
7.6.4 邮件读取协议POP3和IMAP 273
7.6.5 邮件报文格式 276
7.6.6 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 278
7.7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279
7.7.1 DHCP概述 279
7.7.2 DHCP的工作过程 280
7.7.3 DHCP的报文格式 281
习题七 284
第8章 网络管理 286
8.1 网络管理概述 286
8.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286
8.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287
8.2 网络管理模型 288
8.3 因特网标准的管理框架 290
8.4 管理信息结构 291
8.5 管理信息库 295
8.6 SNMP的协议数据单元与SNMP报文格式 297
习题八 302
第9章 网络安全 304
9.1 网络安全概述 304
9.2 密码技术 309
9.3 认证 313
9.4 网络访问控制 316
9.4.1 访问控制技术 316
9.4.2 防火墙技术 317
9.4.3 防火墙配置案例分析 318
9.5 网络安全检测 320
9.6 因特网的层次安全技术 321
9.6.1 网际层安全协议 322
9.6.2 传输层安全协议SSL/TLS 323
9.6.3 应用层安全协议 325
习题九 327
第10章 网络新技术 329
10.1 无线网络 329
10.1.1 概述 330
10.1.2 无线局域网 332
10.1.3 无线个域网 336
10.1.4 无线城域网 337
10.2 多媒体网络 338
10.2.1 概述 338
10.2.2 流式存储音频/视频 340
10.2.3 实时流协议 342
10.2.4 交互式音频/视频 344
10.3 下一代因特网 351
10.3.1 创建IPv6的原因 351
10.3.2 IPv6的地址空间 353
10.3.3 IPv6分组的格式 356
10.3.4 网际报文控制协议(ICMPv6) 361
10.3.5 IPv4向IPv6过渡技术概述 364
10.3.6 IPv6的应用现状 365
习题十 366
附录A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368
参考文献 372
⑸ 计算机网络按其工作模式可以分为哪几种
可分为: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报文交换网。
其他分类
按照网络的传输技术:广播式网络,点对点式网络。
根据其工作模式分为:对等网,客服机/服务器网络。
按传输介质分为:有线网,光纤网,无线网。
按拓扑机构分为: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网状。
按通信距离分为: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广域网(WideAreaNetwork,WAN)和城域网(MetropolitanAreaNetwork,MAN)。
计算机网络定义:
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再配以相应的网络软件,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⑹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网络的作用范围: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
按照网络使用者:公用网络、专用网络。
1.2 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TCP/IP四层模型与OSI体系结构对比:
1.3 层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各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每一层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
各层之间完全解耦。
1.4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bps=bit/s 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往返时间RTT:数据报文在端到端通信中的来回一次的时间。
二、物理层
物理层的作用:连接不同的物理设备,传输比特流。该层为上层协议提供了一个传输数据的可靠的物理媒体。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物理层设备:
中继器【Repeater,也叫放大器】:同一局域网的再生信号;两端口的网段必须同一协议;5-4-3规程:10BASE-5以太网中,最多串联4个中继器,5段中只能有3个连接主机;
集线器:同一局域网的再生、放大信号(多端口的中继器);半双工,不能隔离冲突域也不能隔离广播域。
信道的基本概念:信道是往一个方向传输信息的媒体,一条通信电路包含一个发送信道和一个接受信道。
单工通信信道:只能一个方向通信,没有反方向反馈的信道;
半双工通信信道:双方都可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但不能同时发送也不能同时接收;
全双工通信信道: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
三、数据链路层
3.1 数据链路层概述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自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
该层的作用包括: 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 等。
有关数据链路层的重要知识点:
数据链路层为网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基本数据单位为帧;
主要的协议:以太网协议;
两个重要设备名称:网桥和交换机。
封装成帧:“帧”是 数据链路层 数据的基本单位:
透明传输:“透明”是指即使控制字符在帧数据中,但是要当做不存在去处理。即在控制字符前加上转义字符ESC。
3.2 数据链路层的差错监测
差错检测: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校验码CRC
奇偶校验码–局限性:当出错两位时,检测不到错误。
循环冗余检验码:根据传输或保存的数据而产生固定位数校验码。
3.3 最大传输单元MTU
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帧不是无限大的,数据帧长度受MTU限制.
路径MTU:由链路中MTU的最小值决定。
3.4 以太网协议详解
MAC地址:每一个设备都拥有唯一的MAC地址,共48位,使用十六进制表示。
以太网协议: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局域网技术,是一种应用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使用以太网可以完成相邻设备的数据帧传输:
局域网分类:
Ethernet以太网IEEE802.3:
以太网第一个广泛部署的高速局域网
以太网数据速率快
以太网硬件价格便宜,网络造价成本低
以太网帧结构:
类型:标识上层协议(2字节)
目的地址和源地址:MAC地址(每个6字节)
数据:封装的上层协议的分组(46~1500字节)
CRC:循环冗余码(4字节)
以太网最短帧:以太网帧最短64字节;以太网帧除了数据部分18字节;数据最短46字节;
MAC地址(物理地址、局域网地址)
MAC地址长度为6字节,48位;
MAC地址具有唯一性,每个网络适配器对应一个MAC地址;
通常采用十六进制表示法,每个字节表示一个十六进制数,用 - 或 : 连接起来;
MAC广播地址:FF-FF-FF-FF-FF-FF。
四、网络层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寻址和路由选择、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数据交换技术是报文交换(基本上被分组所替代):采用储存转发方式,数据交换单位是报文。
网络层中涉及众多的协议,其中包括最重要的协议,也是TCP/IP的核心协议——IP协议。IP协议非常简单,仅仅提供不可靠、无连接的传送服务。IP协议的主要功能有:无连接数据报传输、数据报路由选择和差错控制。
与IP协议配套使用实现其功能的还有地址解析协议ARP、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因特网报文协议IC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具体的协议我们会在接下来的部分进行总结,有关网络层的重点为:
1、网络层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此外,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2、基本数据单位为IP数据报;
3、包含的主要协议:
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互联协议);
ICMP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ARP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RARP协议(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
4、重要的设备:路由器。
路由器相关协议
4.1 IP协议详解
IP网际协议是 Internet 网络层最核心的协议。虚拟互联网络的产生:实际的计算机网络错综复杂;物理设备通过使用IP协议,屏蔽了物理网络之间的差异;当网络中主机使用IP协议连接时,无需关注网络细节,于是形成了虚拟网络。
IP协议使得复杂的实际网络变为一个虚拟互联的网络;并且解决了在虚拟网络中数据报传输路径的问题。
其中,版本指IP协议的版本,占4位,如IPv4和IPv6;首部位长度表示IP首部长度,占4位,最大数值位15;总长度表示IP数据报总长度,占16位,最大数值位65535;TTL表示IP数据报文在网络中的寿命,占8位;协议表明IP数据所携带的具体数据是什么协议的,如TCP、UDP。
4.2 IP协议的转发流程
4.3 IP地址的子网划分
A类(8网络号+24主机号)、B类(16网络号+16主机号)、C类(24网络号+8主机号)可以用于标识网络中的主机或路由器,D类地址作为组广播地址,E类是地址保留。
4.4 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
用于多个主机通过一个公有IP访问访问互联网的私有网络中,减缓了IP地址的消耗,但是增加了网络通信的复杂度。
NAT 工作原理:
从内网出去的IP数据报,将其IP地址替换为NAT服务器拥有的合法的公共IP地址,并将替换关系记录到NAT转换表中;
从公共互联网返回的IP数据报,依据其目的的IP地址检索NAT转换表,并利用检索到的内部私有IP地址替换目的IP地址,然后将IP数据报转发到内部网络。
4.5 ARP协议与RARP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为网卡(网络适配器)的IP地址到对应的硬件地址提供动态映射。可以把网络层32位地址转化为数据链路层MAC48位地址。
ARP 是即插即用的,一个ARP表是自动建立的,不需要系统管理员来配置。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协议指逆地址解析协议,可以把数据链路层MAC48位地址转化为网络层32位地址。
4.6 ICMP协议详解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可以报告错误信息或者异常情况,ICMP报文封装在IP数据报当中。
ICMP协议的应用:
Ping应用:网络故障的排查;
Traceroute应用:可以探测IP数据报在网络中走过的路径。
4.7网络层的路由概述
关于路由算法的要求:正确的完整的、在计算上应该尽可能是简单的、可以适应网络中的变化、稳定的公平的。
自治系统AS: 指处于一个管理机构下的网络设备群,AS内部网络自治管理,对外提供一个或多个出入口,其中自治系统内部的路由协议为内部网关协议,如RIP、OSPF等;自治系统外部的路由协议为外部网关协议,如BGP。
静态路由: 人工配置,难度和复杂度高;
动态路由: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算法LS:向所有隔壁路由发送信息收敛快;全局式路由选择算法,每个路由器计算路由时,需构建整个网络拓扑图;利用Dijkstra算法求源端到目的端网络的最短路径;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
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DV:向所有隔壁路由发送信息收敛慢、会存在回路;基础是Bellman-Ford方程(简称B-F方程);
4.8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之RIP协议
路由信息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应用层】,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算法,较小的AS(自治系统),适合小型网络;RIP报文,封装进UDP数据报。
RIP协议特性:
RIP在度量路径时采用的是跳数(每个路由器维护自身到其他每个路由器的距离记录);
RIP的费用定义在源路由器和目的子网之间;
RIP被限制的网络直径不超过15跳;
和隔壁交换所有的信息,30主动一次(广播)。
4.9 内部网关路由协议之OSPF协议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网络层】,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选择算法(即Dijkstra算法),较大规模的AS ,适合大型网络,直接封装在IP数据报传输。
OSPF协议优点:
安全;
支持多条相同费用路径;
支持区别化费用度量;
支持单播路由和多播路由;
分层路由。
RIP与OSPF的对比(路由算法决定其性质):
4.10外部网关路由协议之BGP协议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际网关协议【应用层】:是运行在AS之间的一种协议,寻找一条好路由:首次交换全部信息,以后只交换变化的部分,BGP封装进TCP报文段.
五、传输层
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传输层的任务是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为两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在这一层,信息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网络层只是根据网络地址将源结点发出的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结点,而传输层则负责将数据可靠地传送到相应的端口。
有关网络层的重点:
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以及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包含的主要协议: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重要设备:网关。
5.1 UDP协议详解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协议。
UDP协议的特点:
UDP是无连接协议;
UDP不能保证可靠的交付数据;
UDP是面向报文传输的;
UDP没有拥塞控制;
UDP首部开销很小。
UDP数据报结构:
首部:8B,四字段/2B【源端口 | 目的端口 | UDP长度 | 校验和】 数据字段:应用数据
5.2 TCP协议详解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非常复杂的一个协议。
TCP协议的功能:
对应用层报文进行分段和重组;
面向应用层实现复用与分解;
实现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拥塞控制;
传输层寻址;
对收到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首部和数据部分都检错);
实现进程间的端到端可靠数据传输控制。
TCP协议的特点: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协议;
TCP的一个连接有两端,即点对点通信;
TCP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
TCP协议提供全双工通信(每条TCP连接只能一对一);
5.2.1 TCP报文段结构:
最大报文段长度:报文段中封装的应用层数据的最大长度。
TCP首部:
序号字段:TCP的序号是对每个应用层数据的每个字节进行编号
确认序号字段:期望从对方接收数据的字节序号,即该序号对应的字节尚未收到。用ack_seq标识;
TCP段的首部长度最短是20B ,最长为60字节。但是长度必须为4B的整数倍
TCP标记的作用:
5.3 可靠传输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不可靠传输信道在数据传输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比特差错、乱序、重传、丢失
基于不可靠信道实现可靠数据传输采取的措施:
差错检测:利用编码实现数据包传输过程中的比特差错检测 确认:接收方向发送方反馈接收状态 重传:发送方重新发送接收方没有正确接收的数据 序号:确保数据按序提交 计时器:解决数据丢失问题;
停止等待协议:是最简单的可靠传输协议,但是该协议对信道的利用率不高。
连续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自动重传请求)协议:滑动窗口+累计确认,大幅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5.3.1TCP协议的可靠传输
基于连续ARQ协议,在某些情况下,重传的效率并不高,会重复传输部分已经成功接收的字节。
5.3.2 TCP协议的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让发送方发送速率不要太快,TCP协议使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5.4 TCP协议的拥塞控制
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的区别:流量控制考虑点对点的通信量的控制,而拥塞控制考虑整个网络,是全局性的考虑。拥塞控制的方法:慢启动算法+拥塞避免算法。
慢开始和拥塞避免:
【慢开始】拥塞窗口从1指数增长;
到达阈值时进入【拥塞避免】,变成+1增长;
【超时】,阈值变为当前cwnd的一半(不能<2);
再从【慢开始】,拥塞窗口从1指数增长。
快重传和快恢复:
发送方连续收到3个冗余ACK,执行【快重传】,不必等计时器超时;
执行【快恢复】,阈值变为当前cwnd的一半(不能<2),并从此新的ssthresh点进入【拥塞避免】。
5.5 TCP连接的三次握手(重要)
TCP三次握手使用指令:
面试常客: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
第一次握手:客户发送请求,此时服务器知道客户能发;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发送确认,此时客户知道服务器能发能收;
第三次握手:客户发送确认,此时服务器知道客户能收。
建立连接(三次握手):
第一次: 客户向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段,建立连接请求控制段(SYN=1),表示传输的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列号是x,此序列号代表整个报文段的序号(seq=x);客户端进入 SYN_SEND (同步发送状态);
第二次: 服务器发回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新连接的确认段(SYN=1),确认序号字段有效(ACK=1),服务器告诉客户端报文段序号是y(seq=y),表示服务器已经收到客户端序号为x的报文段,准备接受客户端序列号为x+1的报文段(ack_seq=x+1);服务器由LISTEN进入SYN_RCVD (同步收到状态);
第三次: 客户对服务器的同一连接进行确认.确认序号字段有效(ACK=1),客户此次的报文段的序列号是x+1(seq=x+1),客户期望接受服务器序列号为y+1的报文段(ack_seq=y+1);当客户发送ack时,客户端进入ESTABLISHED 状态;当服务收到客户发送的ack后,也进入ESTABLISHED状态;第三次握手可携带数据;
5.6 TCP连接的四次挥手(重要)
释放连接(四次挥手)
第一次: 客户向服务器发送释放连接报文段,发送端数据发送完毕,请求释放连接(FIN=1),传输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是x(seq=x);客户端状态由ESTABLISHED进入FIN_WAIT_1(终止等待1状态);
第二次: 服务器向客户发送确认段,确认字号段有效(ACK=1),服务器传输的数据序号是y(seq=y),服务器期望接收客户数据序号为x+1(ack_seq=x+1);服务器状态由ESTABLISHED进入CLOSE_WAIT(关闭等待);客户端收到ACK段后,由FIN_WAIT_1进入FIN_WAIT_2;
第三次: 服务器向客户发送释放连接报文段,请求释放连接(FIN=1),确认字号段有效(ACK=1),表示服务器期望接收客户数据序号为x+1(ack_seq=x+1);表示自己传输的第一个字节序号是y+1(seq=y+1);服务器状态由CLOSE_WAIT 进入 LAST_ACK (最后确认状态);
第四次: 客户向服务器发送确认段,确认字号段有效(ACK=1),表示客户传输的数据序号是x+1(seq=x+1),表示客户期望接收服务器数据序号为y+1+1(ack_seq=y+1+1);客户端状态由FIN_WAIT_2进入TIME_WAIT,等待2MSL时间,进入CLOSED状态;服务器在收到最后一次ACK后,由LAST_ACK进入CLOSED;
为什么需要等待2MSL?
最后一个报文没有确认;
确保发送方的ACK可以到达接收方;
2MSL时间内没有收到,则接收方会重发;
确保当前连接的所有报文都已经过期。
六、应用层
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应用层重点:
数据传输基本单位为报文;
包含的主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SMTP(邮件传送协议),POP3协议(邮局协议),HTTP协议(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6.1 DNS详解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C/S,UDP,端口53】:解决IP地址复杂难以记忆的问题,存储并完成自己所管辖范围内主机的 域名 到 IP 地址的映射。
域名解析的顺序:
【1】浏览器缓存,
【2】找本机的hosts文件,
【3】路由缓存,
【4】找DNS服务器(本地域名、顶级域名、根域名)->迭代解析、递归查询。
IP—>DNS服务—>便于记忆的域名
域名由点、字母和数字组成,分为顶级域(com,cn,net,gov,org)、二级域(,taobao,qq,alibaba)、三级域(www)(12-2-0852)
6.2 DHCP协议详解
DHCP(Dynamic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设置协议):是一个局域网协议,是应用UDP协议的应用层协议。作用:为临时接入局域网的用户自动分配IP地址。
6.3 HTTP协议详解
文件传输协议(FTP):控制连接(端口21):传输控制信息(连接、传输请求),以7位ASCII码的格式。整个会话期间一直打开。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TCP,端口80】:是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浏览器向服务器发收报文前,先建立TCP连接,HTTP使用TCP连接方式(HTTP自身无连接)。
HTTP请求报文方式:
GET:请求指定的页面信息,并返回实体主体;
POST: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
DELETE:请求服务器删除指定的页面;
HEAD:请求读取URL标识的信息的首部,只返回报文头;
OPETION:请求一些选项的信息;
PUT:在指明的URL下存储一个文档。
6.3.1 HTTP工作的结构
6.3.2 HTTPS协议详解
HTTPS(Secure)是安全的HTTP协议,端口号443。基于HTTP协议,通过SSL或TLS提供加密处理数据、验证对方身份以及数据完整性保护
原文地址:https://blog.csdn.net/Royalic/article/details/119985591
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11.1 计算机网络概述1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11.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2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服务61.2.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61.2.2 计算机网络的服务71.2.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71.2.4 按网络结构分类81.3 网络的拓扑结构91.3.1 网络拓扑的定义91.3.2 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91.4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101.4.1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101.4.2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问题111.4.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11习题一12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14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142.1.1 数据和信号142.1.2 数据通信142.1.3 信道、带宽、数据传输速率142.1.4 数据的传输方式162.2 数据传输技术162.2.1 基带传输162.2.2 频带传输162.2.3 宽带传输172.2.4 串行通行与并行通信172.2.5 同步技术172.3 多路复用技术172.3.1 频分多路复用FDM182.3.2 时分多路复用TDM182.3.3 波分多路复用 WDM182.4 数据交换技术192.4.1 电路交换192.4.2 报文交换202.4.3 分组交换202.4.4 信元交换212.5 差错控制技术232.5.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232.5.2 误码率232.5.3 检错码与纠错码232.5.4 常用检错码242.5.5 差错控制机制242.5.6 数据编码调制技术25习题二25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273.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273.1.1 基本概念273.1.2 层次结构283.2OSI 参考模型283.2.1OSI 模型的分层原则293.2.2OSI 模型各层的基本功能293.3TCP/IP 模型313.4 网络标准化组织333.4.1 标准的重要性333.4.2 标准化组织33习题三34第4章 网络协议与应用354.1 网络协议354.1.1 应用层协议354.1.2 传输层协议394.1.3 网络层协议414.1.4 数据链路层协议494.2 其他网络通信协议494.2.1 IPX/SPX协议494.2.2 NetBEUI协议50习题四50第5章 计算机网络设备525.1 传输介质525.1.1 双绞线及相关制作工具525.1.2 同轴电缆555.1.3 光纤565.2 网卡575.2.1 网卡的分类575.2.2 网卡的选购585.3 中继器585.4 集线器595.4.1 集线器概述595.4.2 集线器的分类605.4.3 集线器的选购605.5 网桥615.5.1 网桥概述615.5.2 网桥的分类615.5.3 网桥与中继器的比较625.6 交换机625.6.1 交换机概述625.6.2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645.6.3 交换机技术655.6.4 交换机的分类655.6.5 交换机的选购685.6.6 交换机配置概述695.6.7 交换机与集线器的比较725.7 路由器735.7.1 路由器概述735.7.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745.7.3 路由器的分类745.7.4 路由器的选购755.7.5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比较765.8 网关765.8.1 网关概述765.8.2 网关分类775.9 网络设备综合785.9.1 网络设备端口类型785.9.2 交换机之间的连接795.9.3 单播/多播/广播835.9.4 网络设备经典比喻 84习题五84第6章 局域网技术866.1 IEEE 802标准系列866.2 以太网(IEEE 802.3)标准876.2.1 以太网和OSI模型876.2.2 CSMA/CD的工作原理876.2.3 收发器896.2.4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906.3 无线局域网通信916.3.1 WLAN的技术标
⑻ 计算机网络中,什么叫网络号和主机号
1. 为了确定某个计算机的网络号,需将该计算机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操作。
2. 首先,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转换为二进制形式。以IP地址201.120.17.8和子网掩码255.255.255.0为例:
- IP地址二进制:11001001.01111000.00010001.00001000
- 子网掩码二进制: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3. 进行按位与操作:
- 网络号二进制:11001001.01111000.00010001.00000000
- 网络号十进制:201.120.17.0
4. 因此,该计算机的网络号是201.120.17.0。
5. 网络号和主机号是IP地址的两个组成部分。网络号用于标识不同的网络,而主机号用于标识同一网络中的不同设备。
6. 在IPv4地址中,网络号和主机号的位数是预先定义的。A类网络使用最高8位作为网络号,B类网络使用前16位作为网络号,C类网络使用前24位作为网络号。
7. 计算网络号和主机号的过程如下:
-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转换为二进制形式。
- 与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操作得到网络号。
- 对网络号取反得到子网掩码,再与IP地址进行按位与操作得到主机号。
8. 子网划分和子网掩码的计算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IP地址空间,适应不同规模的物理网络,并实现网络的层次结构。子网掩码通过将IP地址的主机号部分进一步划分为子网号和主机号,使得一个IP地址能够标识更细分的网络。
9. 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位数是根据IP地址的类别预先确定的。为了明确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引入了子网掩码,它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字,左边是网络位,用二进制数字“1”表示,右边是主机位,用二进制数字“0”表示。
10. 假设IP地址为“192.168.1.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其中“1”有24个,表示IP地址左边的24位是网络号;“0”有8个,表示IP地址右边的8位是主机号。这样的配置确保了子网掩码能够明确指出IP地址中的网络号和主机号部分,对于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至关重要。
⑼ 计算机网络概述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l计算机网络是一组自治计算机互连的集合
2.计算机的基本功能
资源共享,分布槐桐盯式处理与负载均衡, 综合信息服务
3. 计算机网路的演进
4. 计算机的网路类型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通常指几千米以内的,可以通过某种介质互联的计算机、打印机、modem或其他设备的集合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城域网,MAN覆盖范围为中等规模,介于铅和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通常是在一个城市内的网络连接(距离为10KM)
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分布式距离远,他通过各种类型的串行连接,以便在更大的地区区域内实现接入
5. 网络拖结构
6.电路交换与分组
电路交换: 基于电话网的电路交换
优点:延时小、透明传输。
缺点:带宽固定,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初始连接建立慢
什么是透明传输:透明传输是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当所传数据中的比特组合恰巧与某一个控制信息完全一样时,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接收方不会将这样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这样才能保证 数据链路层 的传输是透明的。
分组交换:以分组为单位存储转发
优点:多路复用,网络资源利用率高
缺点:延时打,实用性差,设备功能复杂
7.衡量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标准
·带宽
描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的数据量,通常以bps为单位
·延时
描述网络上数据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所经历的时间
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综合信息服务、负载均衡与分布式处理等基本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可以按照地域、拓扑结构、数据交换的形式及网络组件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
衡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轮慧有很多种,其中带宽和延迟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