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神经网络BP模型
一、BP模型概述
误差逆传播(Error 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简称为BP(Back-Propagation)网络模型。
Pall Werbas博士于1974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完整提出并被广泛接受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的是以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他们在1986年出版“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并行分布信息处理》)一书中,对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介绍,并对这一算法的潜在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BP网络是一种具有3层或3层以上的阶层型神经网络。上、下层之间各神经元实现全连接,即下层的每一个神经元与上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实现权连接,而每一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网络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一对学习模式提供给网络后,神经元的激活值从输入层经各隐含层向输出层传播,在输出层的各神经元获得网络的输入响应。在这之后,按减小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的误差的方向,从输入层经各隐含层逐层修正各连接权,最后回到输入层,故得名“误差逆传播学习算法”。随着这种误差逆传播修正的不断进行,网络对输入模式响应的正确率也不断提高。
BP网络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函数逼近:用输入模式与相应的期望输出模式学习一个网络逼近一个函数;
2)模式识别:用一个特定的期望输出模式将它与输入模式联系起来;
3)分类:把输入模式以所定义的合适方式进行分类;
4)数据压缩:减少输出矢量的维数以便于传输或存储。
在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际应用中,80%~90%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BP网络或它的变化形式,它也是前向网络的核心部分,体现了人工神经网络最精华的部分。
二、BP模型原理
下面以三层BP网络为例,说明学习和应用的原理。
1.数据定义
P对学习模式(xp,dp),p=1,2,…,P;
输入模式矩阵X[N][P]=(x1,x2,…,xP);
目标模式矩阵d[M][P]=(d1,d2,…,dP)。
三层BP网络结构
输入层神经元节点数S0=N,i=1,2,…,S0;
隐含层神经元节点数S1,j=1,2,…,S1;
神经元激活函数f1[S1];
权值矩阵W1[S1][S0];
偏差向量b1[S1]。
输出层神经元节点数S2=M,k=1,2,…,S2;
神经元激活函数f2[S2];
权值矩阵W2[S2][S1];
偏差向量b2[S2]。
学习参数
目标误差ϵ;
初始权更新值Δ0;
最大权更新值Δmax;
权更新值增大倍数η+;
权更新值减小倍数η-。
2.误差函数定义
对第p个输入模式的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y2kp为BP网的计算输出。
3.BP网络学习公式推导
BP网络学习公式推导的指导思想是,对网络的权值W、偏差b修正,使误差函数沿负梯度方向下降,直到网络输出误差精度达到目标精度要求,学习结束。
各层输出计算公式
输入层
y0i=xi,i=1,2,…,S0;
隐含层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y1j=f1(z1j),
j=1,2,…,S1;
输出层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y2k=f2(z2k),
k=1,2,…,S2。
输出节点的误差公式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对输出层节点的梯度公式推导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E是多个y2m的函数,但只有一个y2k与wkj有关,各y2m间相互独立。
其中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则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设输出层节点误差为
δ2k=(dk-y2k)·f2′(z2k),
则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同理可得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对隐含层节点的梯度公式推导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E是多个y2k的函数,针对某一个w1ji,对应一个y1j,它与所有的y2k有关。因此,上式只存在对k的求和,其中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则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设隐含层节点误差为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则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同理可得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4.采用弹性BP算法(RPROP)计算权值W、偏差b的修正值ΔW,Δb
1993年德国 Martin Riedmiller和Heinrich Braun 在他们的论文“A Direct Adaptive Method for Faster Backpropagation Learning:The RPROP Algorithm”中,提出Resilient Backpropagation算法——弹性BP算法(RPROP)。这种方法试图消除梯度的大小对权步的有害影响,因此,只有梯度的符号被认为表示权更新的方向。
权改变的大小仅仅由权专门的“更新值”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其中
权更新遵循规则:如果导数是正(增加误差),这个权由它的更新值减少。如果导数是负,更新值增加。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RPROP算法是根据局部梯度信息实现权步的直接修改。对于每个权,我们引入它的
各自的更新值
于在误差函数E上的局部梯度信息,按照以下的学习规则更新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其中0<η-<1<η+。
在每个时刻,如果目标函数的梯度改变它的符号,它表示最后的更新太大,更新值
为了减少自由地可调参数的数目,增大倍数因子η+和减小倍数因子η–被设置到固定值
η+=1.2,
η-=0.5,
这两个值在大量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RPROP算法采用了两个参数:初始权更新值Δ0和最大权更新值Δmax
当学习开始时,所有的更新值被设置为初始值Δ0,因为它直接确定了前面权步的大小,它应该按照权自身的初值进行选择,例如,Δ0=0.1(默认设置)。
为了使权不至于变得太大,设置最大权更新值限制Δmax,默认上界设置为
Δmax=50.0。
在很多实验中,发现通过设置最大权更新值Δmax到相当小的值,例如
Δmax=1.0。
我们可能达到误差减小的平滑性能。
5.计算修正权值W、偏差b
第t次学习,权值W、偏差b的的修正公式
W(t)=W(t-1)+ΔW(t),
b(t)=b(t-1)+Δb(t),
其中,t为学习次数。
6.BP网络学习成功结束条件每次学习累积误差平方和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每次学习平均误差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当平均误差MSE<ε,BP网络学习成功结束。
7.BP网络应用预测
在应用BP网络时,提供网络输入给输入层,应用给定的BP网络及BP网络学习得到的权值W、偏差b,网络输入经过从输入层经各隐含层向输出层的“顺传播”过程,计算出BP网的预测输出。
8.神经元激活函数f
线性函数
f(x)=x,
f′(x)=1,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
一般用于输出层,可使网络输出任何值。
S型函数S(x)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0,1)。
f′(x)=f(x)[1-f(x)],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0,
一般用于隐含层,可使范围(-∞,+∞)的输入,变成(0,1)的网络输出,对较大的输入,放大系数较小;而对较小的输入,放大系数较大,所以可用来处理和逼近非线性的输入/输出关系。
在用于模式识别时,可用于输出层,产生逼近于0或1的二值输出。
双曲正切S型函数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1,1)。
f′(x)=1-f(x)·f(x),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0,1]。
一般用于隐含层,可使范围(-∞,+∞)的输入,变成(-1,1)的网络输出,对较大的输入,放大系数较小;而对较小的输入,放大系数较大,所以可用来处理和逼近非线性的输入/输出关系。
阶梯函数
类型1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0,1}。
f′(x)=0。
类型2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1,1}。
f′(x)=0。
斜坡函数
类型1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0,1]。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0,1}。
类型2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1,1]。
中国矿产资源评价新技术与评价新模型
f′(x)的输入范围(-∞,+∞),输出范围{0,1}。
三、总体算法
1.三层BP网络(含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权值W、偏差b初始化总体算法
(1)输入参数X[N][P],S0,S1,f1[S1],S2,f2[S2];
(2)计算输入模式X[N][P]各个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矩阵 Xmax[N],Xmin[N];
(3)隐含层的权值W1,偏差b1初始化。
情形1:隐含层激活函数f( )都是双曲正切S型函数
1)计算输入模式X[N][P]的每个变量的范围向量Xrng[N];
2)计算输入模式X的每个变量的范围均值向量Xmid[N];
3)计算W,b的幅度因子Wmag;
4)产生[-1,1]之间均匀分布的S0×1维随机数矩阵Rand[S1];
5)产生均值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的S1×S0维随机数矩阵Randnr[S1][S0],随机数范围大致在[-1,1];
6)计算W[S1][S0],b[S1];
7)计算隐含层的初始化权值W1[S1][S0];
8)计算隐含层的初始化偏差b1[S1];
9))输出W1[S1][S0],b1[S1]。
情形2:隐含层激活函数f( )都是S型函数
1)计算输入模式X[N][P]的每个变量的范围向量Xrng[N];
2)计算输入模式X的每个变量的范围均值向量Xmid[N];
3)计算W,b的幅度因子Wmag;
4)产生[-1,1]之间均匀分布的S0×1维随机数矩阵Rand[S1];
5)产生均值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的S1×S0维随机数矩阵Randnr[S1][S0],随机数范围大致在[-1,1];
6)计算W[S1][S0],b[S1];
7)计算隐含层的初始化权值W1[S1][S0];
8)计算隐含层的初始化偏差b1[S1];
9)输出W1[S1][S0],b1[S1]。
情形3:隐含层激活函数f( )为其他函数的情形
1)计算输入模式X[N][P]的每个变量的范围向量Xrng[N];
2)计算输入模式X的每个变量的范围均值向量Xmid[N];
3)计算W,b的幅度因子Wmag;
4)产生[-1,1]之间均匀分布的S0×1维随机数矩阵Rand[S1];
5)产生均值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的S1×S0维随机数矩阵Randnr[S1][S0],随机数范围大致在[-1,1];
6)计算W[S1][S0],b[S1];
7)计算隐含层的初始化权值W1[S1][S0];
8)计算隐含层的初始化偏差b1[S1];
9)输出W1[S1][S0],b1[S1]。
(4)输出层的权值W2,偏差b2初始化
1)产生[-1,1]之间均匀分布的S2×S1维随机数矩阵W2[S2][S1];
2)产生[-1,1]之间均匀分布的S2×1维随机数矩阵b2[S2];
3)输出W2[S2][S1],b2[S2]。
2.应用弹性BP算法(RPROP)学习三层BP网络(含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权值W、偏差b总体算法
函数:Train3BP_RPROP(S0,X,P,S1,W1,b1,f1,S2,W2,b2,f2,d,TP)
(1)输入参数
P对模式(xp,dp),p=1,2,…,P;
三层BP网络结构;
学习参数。
(2)学习初始化
1)
2)各层W,b的梯度值
(3)由输入模式X求第一次学习各层输出y0,y1,y2及第一次学习平均误差MSE
(4)进入学习循环
epoch=1
(5)判断每次学习误差是否达到目标误差要求
如果MSE<ϵ,
则,跳出epoch循环,
转到(12)。
(6)保存第epoch-1次学习产生的各层W,b的梯度值
(7)求第epoch次学习各层W,b的梯度值
1)求各层误差反向传播值δ;
2)求第p次各层W,b的梯度值
3)求p=1,2,…,P次模式产生的W,b的梯度值
(8)如果epoch=1,则将第epoch-1次学习的各层W,b的梯度值
(9)求各层W,b的更新
1)求权更新值Δij更新;
2)求W,b的权更新值
3)求第epoch次学习修正后的各层W,b。
(10)用修正后各层W、b,由X求第epoch次学习各层输出y0,y1,y2及第epoch次学习误差MSE
(11)epoch=epoch+1,
如果epoch≤MAX_EPOCH,转到(5);
否则,转到(12)。
(12)输出处理
1)如果MSE<ε,
则学习达到目标误差要求,输出W1,b1,W2,b2。
2)如果MSE≥ε,
则学习没有达到目标误差要求,再次学习。
(13)结束
3.三层BP网络(含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预测总体算法
首先应用Train3lBP_RPROP( )学习三层BP网络(含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权值W、偏差b,然后应用三层BP网络(含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预测。
函数:Simu3lBP( )。
1)输入参数:
P个需预测的输入数据向量xp,p=1,2,…,P;
三层BP网络结构;
学习得到的各层权值W、偏差b。
2)计算P个需预测的输入数据向量xp(p=1,2,…,P)的网络输出 y2[S2][P],输出预测结果y2[S2][P]。
四、总体算法流程图
BP网络总体算法流程图见附图2。
五、数据流图
BP网数据流图见附图1。
六、实例
实例一 全国铜矿化探异常数据BP 模型分类
1.全国铜矿化探异常数据准备
在全国铜矿化探数据上用稳健统计学方法选取铜异常下限值33.1,生成全国铜矿化探异常数据。
2.模型数据准备
根据全国铜矿化探异常数据,选取7类33个矿点的化探数据作为模型数据。这7类分别是岩浆岩型铜矿、斑岩型铜矿、矽卡岩型、海相火山型铜矿、陆相火山型铜矿、受变质型铜矿、海相沉积型铜矿,另添加了一类没有铜异常的模型(表8-1)。
3.测试数据准备
全国化探数据作为测试数据集。
4.BP网络结构
隐层数2,输入层到输出层向量维数分别为14,9、5、1。学习率设置为0.9,系统误差1e-5。没有动量项。
表8-1 模型数据表
续表
5.计算结果图
如图8-2、图8-3。
图8-2
图8-3 全国铜矿矿床类型BP模型分类示意图
实例二 全国金矿矿石量品位数据BP 模型分类
1.模型数据准备
根据全国金矿储量品位数据,选取4类34个矿床数据作为模型数据,这4类分别是绿岩型金矿、与中酸性浸入岩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微细浸染型型金矿、火山热液型金矿(表8-2)。
2.测试数据准备
模型样本点和部分金矿点金属量、矿石量、品位数据作为测试数据集。
3.BP网络结构
输入层为三维,隐层1层,隐层为三维,输出层为四维,学习率设置为0.8,系统误差1e-4,迭代次数5000。
表8-2 模型数据
4.计算结果
结果见表8-3、8-4。
表8-3 训练学习结果
表8-4 预测结果(部分)
续表
B. 全连接神经网络和传统bp网的区别
?
一个是表示各层连接方式,一个表示训练方式。没有什么可比性。
C. 什么是BP神经网络
BP网络是一种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其由输入层、中间层、输出层组成的阶层型神经网络,中间层可扩展为多层。相邻层之间各神经元进行全连接,而每层各神经元之间无连接,网络按有教师示教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一对学习模式提供给网络后,各神经元获得网络的输入响应产生连接权值(Weight)。然后按减小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的方向,从输出层经各中间层逐层修正各连接权,回到输入层。此过程反复交替进行,直至网络的全局误差趋向给定的极小值,即完成学习的过程。
找个神经网络软件,如NeuroSolutions或迈实神经网络软件,边操作边学习,会更好的理解神经网络。
D. 前馈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的区别与联系
一、计算方法不同
1、前馈神经网络:一种最简单的神经网络,各神经元分层排列。每个神经元只与前一层的神经元相连。接收前一层的输出,并输出给下一层.各层间没有反馈。
2、BP神经网络:是一种按照误差逆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
3、卷积神经网络:包含卷积计算且具有深度结构的前馈神经网络。
二、用途不同
1、前馈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包括感知器网络、BP网络和RBF网络。
2、BP神经网络:
(1)函数逼近:用输入向量和相应的输出向量训练一个网络逼近一个函数;
(2)模式识别:用一个待定的输出向量将它与输入向量联系起来;
(3)分类:把输入向量所定义的合适方式进行分类;
(4)数据压缩:减少输出向量维数以便于传输或存储。
3、卷积神经网络:可应用于图像识别、物体识别等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物理学和遥感科学等领域。
联系:
BP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都属于前馈神经网络,三者都属于人工神经网络。因此,三者原理和结构相同。
三、作用不同
1、前馈神经网络:结构简单,应用广泛,能够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连续函数及平方可积函数.而且可以精确实现任意有限训练样本集。
2、BP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柔性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间层数、各层的神经元个数可根据具体情况任意设定,并且随着结构的差异其性能也有所不同。
3、卷积神经网络:具有表征学习能力,能够按其阶层结构对输入信息进行平移不变分类。
(4)bp网络属于全连接网络吗扩展阅读:
1、BP神经网络优劣势
BP神经网络无论在网络理论还是在性能方面已比较成熟。其突出优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柔性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间层数、各层的神经元个数可根据具体情况任意设定,并且随着结构的差异其性能也有所不同。但是BP神经网络也存在以下的一些主要缺陷。
①学习速度慢,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般也需要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学习才能收敛。
②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
③网络层数、神经元个数的选择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
④网络推广能力有限。
2、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和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具有自学习功能。例如实现图像识别时,只在先把许多不同的图像样板和对应的应识别的结果输入人工神经网络,网络就会通过自学习功能,慢慢学会识别类似的图像。自学习功能对于预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预期未来的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将为人类提供经济预测、效益预测,其应用前途是很远大的。
②具有联想存储功能。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反馈网络就可以实现这种联想。
③具有高速寻找优化解的能力。寻找一个复杂问题的优化解,往往需要很大的计算量,利用一个针对某问题而设计的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发挥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可能很快找到优化解。
E. 卷积神经网络(CNN)基础
在七月初七情人节,牛郎织女相见的一天,我终于学习了CNN(来自CS231n),感觉感触良多,所以赶快记下来,别忘了,最后祝大家情人节快乐5555555.正题开始!
CNN一共有卷积层(CONV)、ReLU层(ReLU)、池化层(Pooling)、全连接层(FC(Full Connection))下面是各个层的详细解释。
卷积,尤其是图像的卷积,需要一个滤波器,用滤波器对整个图像进行遍历,我们假设有一个32*32*3的原始图像A,滤波器的尺寸为5*5*3,用w表示,滤波器中的数据就是CNN的参数的一部分,那么在使用滤波器w对A进行滤波的话,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其中x为原始图像的5*5*3的一部分,b是偏置项置为1。在对A进行滤波之后,产生的是一个28*28*1的数据。那么假设我们存在6个滤波器,这六个滤波器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也就是他们内部的数据是不同的且没有相关性的。可以理解为一个滤波器查找整幅图像的垂直边缘,一个查找水平边缘,一个查找红色,一个查找黑色这样。那么我就可以产生6个28*28*1的数据,将它们组合到一起就可以产生28*28*6的数据,这就是卷积层主要做的工作。
CNN可以看作一系列的卷积层和ReLU层对原始数据结构进行处理的神经网络,处理的过程可以用下面这幅图表示
特别要注意的是滤波器的深度一定要与上一层传来的数据的深度相同,就像上图的第二个卷积层在处理传来的28*28*6的数据时要使用5*5*6的滤波器.
滤波器在图像上不断移动对图像滤波,自然存在步长的问题,在上面我们举的例子都是步长为1的情况,如果步长为3的话,32*32*3的图像经过5*5*3的滤波器卷积得到的大小是(32-5)/3+1=10, 注:步长不能为2因为(32-5)/2+1=14.5是小数。
所以当图像大小是N,滤波器尺寸为F时,步长S,那么卷积后大小为(N-F)/S+1
我们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图像的长和宽在逐渐的减小,在经过超过5层之后极可能只剩下1*1的空间尺度,这样是十分不好的,而且也不利于我们接下来的计算,所以我们想让卷积层处理完之后图像在空间尺度上大小不变,所以我们引入了pad the border的操作。pad其实就是在图像周围补0,扩大图像的尺寸,使得卷积后图像大小不变。在CNN中,主要存在4个超参数,滤波器个数K,滤波器大小F,pad大小P和步长S,其中P是整数,当P=1时,对原始数据的操作如图所示:
那么在pad操作后卷积后的图像大小为:(N-F+2*P)/S+1
而要想让卷积层处理后图像空间尺度不变,P的值可以设为P=(F-1)/2
卷积层输入W 1 *H 1 *D 1 大小的数据,输出W 2 *H 2 *D 2 的数据,此时的卷积层共有4个超参数:
K:滤波器个数
P:pad属性值
S:滤波器每次移动的步长
F:滤波器尺寸
此时输出的大小可以用输入和超参计算得到:
W 2 =(W 1 -F+2P)/S+1
H 2 =(H 1 -F+2P)/S+1
D 2 =D 1
1*1的滤波器也是有意义的,它在深度方向做卷积,例如1*1*64的滤波器对56*56*64的数据卷积得到56*56的数据
F通常是奇数,这样可以综合考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数据。
卷积层从神经元的角度看待可以有两个性质: 参数共享和局域连接 。对待一个滤波器,例如5*5*3的一个滤波器,对32*32*3的数据卷积得到28*28的数据,可以看作存在28*28个神经元,每个对原图像5*5*3的区域进行计算,这28*28个神经元由于使用同一个滤波器,所以参数相同,我们称这一特性为 参数共享 。
针对不同的滤波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看到同一区域的图像,相当于在深度方向存在多个神经元,他们看着相同区域叫做 局域连接
参数共享减少了参数的数量,防止了过拟合
局域连接为查找不同特征更丰富的表现图像提供了可能。
卷积就像是对原图像的另一种表达。
激活函数,对于每一个维度经过ReLU函数输出即可。不改变数据的空间尺度。
通过pad操作,输出图像在控件上并没有变化,但是深度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庞大的数据给计算带来了困难,也出现了冗余的特征,所以需要进行池化操作,池化不改变深度,只改变长宽,主要有最大值和均值两种方法,一般的池化滤波器大小F为2步长为2,对于最大值池化可以用下面的图像清晰的表示:
卷积层输入W 1 *H 1 *D 1 大小的数据,输出W 2 *H 2 *D 2 的数据,此时的卷积层共有2个超参数:
S:滤波器每次移动的步长
F:滤波器尺寸
此时输出的大小可以用输入和超参计算得到:
W 2 =(W 1 -F)/S+1
H 2 =(H 1 -F)/S+1
D 2 =D 1
将最后一层(CONV、ReLU或Pool)处理后的数据输入全连接层,对于W 2 *H 2 *D 2 数据,我们将其展成1*1*W 2 *H 2 *D 2 大小的数据,输入层共有W 2 *H 2 *D 2 个神经元,最后根据问题确定输出层的规模,输出层可以用softmax表示。也就是说,全连接层就是一个常见的BP神经网络。而这个网络也是参数最多的部分,是接下来想要去掉的部分。完整的神经网络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
[(CONV-ReLU)*N-POOL?]*M-(FC-RELU)*K,SoftMax
1.更小的滤波器与更深的网络
2.只有CONV层而去掉池化与全链接
最早的CNN,用于识别邮编,结构为:
CONV-POOL-CONV-POOL-CONV-FC
滤波器大小5*5,步长为1,池化层2*2,步长为2
2012年由于GPU技术所限,原始AlexNet为两个GPU分开计算,这里介绍合起来的结构。
输入图像为227*227*3
1.首次使用ReLU
2.使用Norm layers,现在已经抛弃,因为效果不大
3.数据经过预处理(例如大小变化,颜色变化等)
4.失活比率0.5
5.batch size 128
6.SGD Momentum 参数0.9(SGD和Momentum见我的其他文章)
7.学习速率 0.01,准确率不在提升时减少10倍,1-2次后达到收敛
8.L2权重减少0.0005
9.错误率15.4%
改进自AlexNet,主要改变:
1.CONV1的滤波器从11*11步长S=4改为7*7步长为2.
2.CONV3,4,5滤波器数量有384,384,256改为512,1024,512(滤波器数量为2的n次幂有利于计算机计算可以提高效率)
错误率:14.8%后继续改进至11.2%
当前最好的最易用的CNN网络,所有卷积层滤波器的大小均为3*3,步长为1,pad=1,池化层为2*2的最大值池化,S=2。
主要参数来自全连接层,这也是想要去掉FC的原因。
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线性的组合,易于理解,十分方便有VGG-16,VGG-19等多种结构。
错误率7.3%
完全移除FC层,参数只有500万,使用Inception模块(不太理解,有时间继续看)
准确率6.67%
准确率3.6%
拥有极深的网络结构,且越深准确率越高。是传统CNN不具备的特点,传统CNN并非越深越准确。需要训练时间较长但是快于VGG
1.每个卷积层使用Batch Normalization
2.Xavier/2初始化
3.SGD+Momentum(0.9)
4.Learning rate:0.1,准确率不变减小10倍(因为Batch Normalization所以比AlexNet大)
5.mini-batch size 256
6.Weight decay of 0.00001
7.不适用失活(因为Batch Normalization)
具体的梯度过程学完ResNet再说吧。
F. 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识别问题应用综述(20191219)
这两天在公司做PM实习,主要是自学一些CV的知识,以了解产品在解决一些在图像识别、图像搜索方面的问题,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在知网检索了6.7篇国内近3年计算机视觉和物体识别的硕博士论文。由于时间关系,后面还会继续更新图片相似度计算(以图搜图)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将这两天的学习成果在这里总结一下。你将会看到计算机视觉在解决特定物体识别问题(主要是卷积神经网络CNNs)的基础过程和原理,但这里不会深入到技术的实现层面。
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更进一步的说,就是指用摄影机和计算机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像处理,用计算机处理成为更适合人眼观察或传送给仪器检测的图像。
————维基网络
通常而言,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包括三个层次:
(1)底层特征的研究:
这一层次的研究主要聚焦如何高效提取出图像对象具有判别性能的特征,具体的研究内容通常包括:物体识别、字符识别等
(2)中层语义特征的研究:
该层次的研究在于在识别出对象的基础上,对其位置、边缘等信息能够准确区分。现在比较热门的:图像分割;语义分割;场景标注等,都属于该领域的范畴
(3)高层语义理解:
这一层次建立在前两层的基础上,其核心在于“理解”一词。 目标在于对复杂图像中的各个对象完成语义级别的理解。这一层次的研究常常应用于:场景识别、图像摘要生成及图像语义回答等。
而我研究的问题主要隶属于底层特征和中层语义特征研究中的物体识别和场景标注问题。
人类的视觉工作模式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微粒,但我们的大脑还并不能处理它们。
于是接着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交互将大量的微粒信息整合成一条又一条的线。
接着,无数条线又整合成一个个轮廓。
最后多个轮廓累加终于聚合我们现在眼前看到的样子。
计算机科学受到神经科学的启发,也采用了类似的工作方式。具体而言,图像识别问题一般都遵循下面几个流程
(1)获取底层信息。获取充分且清洁的高质量数据往往是图像识别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数据预处理工作,在图像识别领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技术:去噪处理(提升信噪比)、图像增强和图像修复(主要针对不够清晰或有破损缺失的图像);归一化处理(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开销、提高算法的性能,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能成功使用深度学习等算法,这类算法必须使用归一化数据)。
(3)特征提取,这一点是该领域的核心,也是本文的核心。图像识别的基础是能够提取出足够高质量,能体现图像独特性和区分度的特征。
过去在10年代之前我们主要还是更多的使用传统的人工特征提取方法,如PCALCA等来提取一些人工设计的特征,主要的方法有(HOG、LBP以及十分着名的SIFT算法)。但是这些方法普遍存在(a)一般基于图像的一些提层特征信息(如色彩、纹理等)难以表达复杂的图像高层语义,故泛化能力普遍比较弱。(b)这些方法一般都针对特定领域的特定应用设计,泛化能力和迁移的能力大多比较弱。
另外一种思路是使用BP方法,但是毕竟BP方法是一个全连接的神经网络。这以为这我们非常容易发生过拟合问题(每个元素都要负责底层的所有参数),另外也不能根据样本对训练过程进行优化,实在是费时又费力。
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把诸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方法运用到特征提取的过程中,以十几年前深度学习方法在业界最重要的比赛ImageNet中第一次战胜了SIFT算法为分界线,由于其使用权重共享和特征降采样,充分利用了数据的特征。几乎每次比赛的冠军和主流都被深度学习算法及其各自改进型所占领。其中,目前使用较多又最为主流的是CNN算法,在第四部分主要也研究CNN方法的机理。
上图是一个简易的神经网络,只有一层隐含层,而且是全连接的(如图,上一层的每个节点都要对下一层的每个节点负责。)具体神经元与神经元的作用过程可见下图。
在诸多传统的神经网络中,BP算法可能是性能最好、应用最广泛的算法之一了。其核心思想是:导入训练样本、计算期望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值,不断地调整权重,使得误差减少的规定值的范围内。其具体过程如下图:
一般来说,机器学习又分成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如SVM、贝叶斯、神经网络等都属于浅层模型,其特点是只有一个隐含层。逻辑简单易懂、但是其存在理论上缺乏深度、训练时间较长、参数很大程度上依赖经验和运气等问题。
如果是有多个隐含层的多层神经网络(一般定义为大于5层),那么我们将把这个模型称为深度学习,其往往也和分层训练配套使用。这也是目前AI最火的领域之一了。如果是浅层模型的问题在于对一个复杂函数的表示能力不够,特别是在复杂问题分类情况上容易出现分类不足的弊端,深度网络的优势则在于其多层的架构可以分层表示逻辑,这样就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复杂的问题,一个简单的例子是:
如果我们想计算sin(cos(log(exp(x)))),
那么深度学习则可分层表示为exp(x)—>log(x)—>cos(x)—>sin(x)
图像识别问题是物体识别的一个子问题,其鲁棒性往往是解决该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该指标是指分类结果对于传入数据中的一些转化和扭曲具有保持不变的特性。这些转化和扭曲具体主要包括了:
(1)噪音(2)尺度变化(3)旋转(4)光线变化(5)位移
该部分具体的内容,想要快速理解原理的话推荐看[知乎相关文章] ( https://www.hu.com/search?type=content&q=CNN ),
特别是其中有些高赞回答中都有很多动图和动画,非常有助于理解。
但核心而言,CNN的核心优势在于 共享权重 以及 感受野 ,减少了网络的参数,实现了更快的训练速度和同样预测结果下更少的训练样本,而且相对于人工方法,一般使用深度学习实现的CNN算法使用无监督学习,其也不需要手工提取特征。
CNN算法的过程给我的感觉,个人很像一个“擦玻璃”的过程。其技术主要包括了三个特性:局部感知、权重共享和池化。
CNN中的神经元主要分成了两种:
(a)用于特征提取的S元,它们一起组成了卷积层,用于对于图片中的每一个特征首先局部感知。其又包含很关键的阈值参数(控制输出对输入的反映敏感度)和感受野参数(决定了从输入层中提取多大的空间进行输入,可以简单理解为擦玻璃的抹布有多大)
(b)抗形变的C元,它们一起组成了池化层,也被称为欠采样或下采样。主要用于特征降维,压缩数据和参数的数量,减小过拟合,同时提高模型的容错性。
(c*)激活函数,及卷积层输出的结果要经过一次激励函数才会映射到池化层中,主要的激活函数有Sigmoid函数、Tanh函数、ReLU、Leaky ReLU、ELU、Maxout等。
也许你会抱有疑问,CNN算法和传统的BP算法等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这就会引出区域感受野的概念。在前面我们提到,一个全连接中,较高一层的每个神经元要对低层的每一个神经元负责,从而导致了过拟合和维度灾难的问题。但是有了区域感受野和,每个神经元只需要记录一个小区域,而高层会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从而解决了全连接的问题。
了解区域感受野后,你也许会想,区域感受野的底层神经元具体是怎么聚合信息映射到上一层的神经元呢,这就要提到重要的卷积核的概念。这个过程非常像上面曾提到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联系”一图,下面给大家一个很直观的理解。
上面的这个过程就被称为一个卷积核。在实际应用中,单特征不足以被系统学习分类,因此我们往往会使用多个滤波器,每个滤波器对应1个卷积核,也对应了一个不同的特征。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人脸识别应用,我们使用一个卷积核提取出眼睛的特征,然后使用另一个卷积核提取出鼻子的特征,再用一个卷积核提取出嘴巴的特征,最后高层把这些信息聚合起来,就形成了分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不同的判断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区域感受野,也已经了解了卷积核的概念。但你会发现在实际应用中还是有问题:
给一个100 100的参数空间,假设我们的感受野大小是10 10,那么一共有squar(1000-10+1)个,即10的六次方个感受野。每个感受野中就有100个参数特征,及时每个感受野只对应一个卷积核,那么空间内也会有10的八次方个次数,,更何况我们常常使用很多个卷积核。巨大的参数要求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减少权重参数,这就引出了权重共享的概念。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对同一个特征图,每个感受野的卷积核是一样的,如这样操作后上例只需要100个参数。
池化是CNN技术的最后一个特性,其基本思想是: 一块区域有用的图像特征,在另一块相似的区域中很可能仍然有用。即我们通过卷积得到了大量的边缘EDGE数据,但往往相邻的边缘具有相似的特性,就好像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强边缘,再拥有大量相似的次边缘特征其实是没有太大增量价值的,因为这样会使得系统里充斥大量冗余信息消耗计算资源。 具体而言,池化层把语义上相似的特征合并起来,通过池化操作减少卷积层输出的特征向量,减少了参数,缓解了过拟合问题。常见的池化操作主要包括3种:
分别是最大值池化(保留了图像的纹理特征)、均值池化(保留了图像的整体特征)和随机值池化。该技术的弊端是容易过快减小数据尺寸,目前趋势是用其他方法代替池化的作用,比如胶囊网络推荐采用动态路由来代替传统池化方法,原因是池化会带来一定程度上表征的位移不变性,传统观点认为这是一个优势,但是胶囊网络的作者Hinton et al.认为图像中位置信息是应该保留的有价值信息,利用特别的聚类评分算法和动态路由的方式可以学习到更高级且灵活的表征,有望冲破目前卷积网络构架的瓶颈。
CNN总体来说是一种结构,其包含了多种网络模型结构,数目繁多的的网络模型结构决定了数据拟合能力和泛化能力的差异。其中的复杂性对用户的技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此外,CNN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过拟合问题和计算速度较慢的问题。
该部分的核心参考文献: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郑远攀,李广阳,李晔.[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55(12):20-36.
深度学习技术在计算机图像识别方面的领域应用研究是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的主流趋势,在这里首先对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作一简介,其次对深度学习常用的结构模型进行概述说明,主要简述了深度信念网络(DBN)、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生成式对抗网络(GAN)、胶囊网络(CapsNet)以及对各个深度模型的改进模型做一对比分析。
深度学习按照学习架构可分为生成架构、判别架构及混合架构。
其生成架构模型主要包括:
受限波尔兹曼机、自编码器、深层信念网络等。判别架构模型主要包括:深层前馈网络、卷积神经网络等。混合架构模型则是这两种架构的集合。深度学习按数据是否具有标签可分为非监督学习与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受限玻尔兹曼机、自动编码器、深层信念网络、深层玻尔兹曼机等。
监督学习方法主要包括:深层感知器、深层前馈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深层堆叠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监督学习与非监督学习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如:深度信念网络在训练过程中既用到监督学习方法又涉及非监督学习方法。
[1]周彬. 多视图视觉检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郑远攀,李广阳,李晔.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55(12):20-36.
[3]逄淑超. 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7.
[4]段萌.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7.
[5]李彦冬.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6]李卫.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4.
[7]许可. 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上的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8]CSDN、知乎、机器之心、维基网络
G. 深入理解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多层的前馈神经网络,其主要的特点是:信号是前向传播的,而误差是反向传播的。具体来说,对于如下的只含一个隐层的神经网络模型:
BP神经网络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号的前向传播,从输入层经过隐含层,最后到达输出层;第二阶段是误差的反向传播,从输出层到隐含层,最后到输入层,依次调节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重和偏置,输入层到隐含层的权重和偏置。
神经网络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神经元。神经元的通用模型如图所示,其中常用的激活函数有阈值函数、sigmoid函数和双曲正切函数。
神经元的输出为:
神经网络是将多个神经元按一定规则联结在一起而形成的网络,如图 所示。
从图 可以看出,一个神经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中间层)和输出层。输入层神经元个数与输入数据的维数相同,输出层神经元个数与需要拟合的数据个数相同,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与层数就需要设计者自己根据一些规则和目标来设定。在深度学习出现之前,隐含层的层数通常为一层,即通常使用的神经网络是3层网络。
BP网络采用的传递函数是非线性变换函数——Sigmoid函数(又称S函数)。其特点是函数本身及其导数都是连续的,因而在处理上十分方便。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函数,等下在介绍BP网络的学习算法的时候会进行进一步的介绍。S函数有单极性S型函数和双极性S型函数两种,单极性S型函数定义如下:f(x)=1/1+e−x
其函数曲线如图所示:
双极性S型函数:f(x)=1−e−x/1+e−x
使用S型激活函数时,输入:
输出:
输出的导数:
使用S型激活函数时,BP网络的输出及其导数图形:
根据S激活函数的图形:
net在 -5~0 的时候导数的值为正,且导数的值逐渐增大, 说明此时f(x)在逐渐变大 且 变大的速度越来越快
net在 0~5 的时候导数的值为正,且导数的值逐渐减小, 说明此时f(x)在逐渐变大 但是 变大的速度越来越慢
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我们应该尽量将net的值尽量控制在收敛比较快的范围内。
1. 定义一个BP神经网络的类,设置网络相关参数
2. 实例化该神经网络,按下图被构建成一个输出3维,输出1维,带有3个隐藏层(每个隐藏层10个节点)的BP网络;(此处还可以随意扩展输入、输出维度和隐藏层相关系数)
3. 初始化BP神经网络的时候,开始初始化各层网络节点的 权重、权重动量、误差初始值
4. 引入学习训练数据;4组输入、输出数据迭代5000次
5000次中不断向前逐层计算输出的节点数据
并同时逐层计算误差反向修改权重值,直到迭代完毕;注意误差函数值必须呈现下降趋势
5. 引入数据进行结果预测,将数据带回模型计算得结果;最终可知预测结果趋近于0.7
神经网络利用现有的数据找出输入与输出之间得权值关系(近似),然后利用这样的权值关系进行仿真,例如输入一组数据仿真出输出结果,当然你的输入要和训练时采用的数据集在一个范畴之内。例如预报天气:温度 湿度 气压等作为输入 天气情况作为输出利用历史得输入输出关系训练出神经网络,然后利用这样的神经网络输入今天的温度 湿度 气压等 得出即将得天气情况。同理,运用到自动化测试中,使用测试数据反映结果走向,bug数,质量问题等情况也可以做到提前预测的!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