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连接 > 计算机网络目录

计算机网络目录

发布时间:2023-07-27 00:15:29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目录

1计算机网络概论
1.1计算机网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因为当时,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虽已经四通八达,但战争期间,一旦正在通信的电路有一个交换机或链路被炸,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回电路,还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这个新型网络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2: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
4:计算机在通信时,必须有迂回路由。当链路或结点被破坏时,迂回路由能使正在进行的通信自动地找到合适的路由。
5:网络结构要尽可能地简单,但要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根据这些要求,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而且,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其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比如,当用户阅读终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键盘输入和编辑一份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结果尚未返回时,宝贵的通信线路资源就被浪费了。
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欲发送的报文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分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的。分组交换网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从概念上讲,一个结点交换机就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但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结点交换机是进行分组交换的。每个结点交换机都有两组端口,一组是与计算机相连,链路的速率较低。一组是与高速链路和网络中的其他结点交换机相连。注意,既然结点交换机是计算机,那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是没有直接连线的,它的处理过程是:将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结点交换机暂存的是短分组,而不是整个长报文,短分组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即内存)中而不是存储在磁盘中,这就保证了较高的交换速率。再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那个端口转发,然后由交换机构将该分组递给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各结点交换机之间也要经常交换路由信息,但这是为了进行路由选择,当某段链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断时,结点交换机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自动找到其他路径转发分组。通讯线路资源利用率提高:当分组在某链路时,其他段的通信链路并不被通信的双方所占用,即使是这段链路,只有当分组在此链路传送时才被占用,在各分组传送之间的空闲时间,该链路仍可为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的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
1.1.1计算机网络的历史
1.1.2现代网络结构的特点
1.1.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2计算机网络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1.3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1.4计算机网络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的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的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气)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要学习网络,首先就要了解的主要网络类型,分清哪些是我们初级学者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的主流网络类型。
1.4.1按拓扑结构分类
1.4.2按网络控制方式分类
1.4.3按网络作用范围分类
1.4.4其他分类方式
思考题
2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2.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1.1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hierarchy)
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构成方法。
它是根据信息的类型、级别、优先级等一组特定的规则排列的一群硬件或软件项目。
这种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一个大型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单向依赖的层次,从而确保程序的可靠性和易读性,也便于人们对系统进行局部修改。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hierarchy映射为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
UNIX操作系统就是采用层次结构实现结构设计
2.1.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的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例如,网络中一个微机用户和一个大型主机的操作员进行通信,由于这两个数据终端所用字符集不同,因此操作员所输入的命令彼此不认识。为了能进行通信,规定每个终端都要将各自字符集中的字符先变换为标准字符集的字符后,才进入网络传送,到达目的终端之后,再变换为该终端字符集的字符。当然,对于不相容终端,除了需变换字符集字符外。其他特性,如显示格式、行长、行数、屏幕滚动方式等也需作相应的变换。
2.1.3接口与服务的概念
2.1.4ISO/OSI参考模型
2.1.5TCP/IP体系结构
2.1.6TCP/IP与OSI/RM的比较
2.2数据通信基础
2.2.1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
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二进制码就是一种数字信号。二进制码受噪声的影响小,易于有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信号特点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
在模拟通信中,为了提高信噪比,需要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及时对衰减的传输信号进行放大,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叠加上的噪声也被同时放大。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噪声累积越来越多,以致使传输质量严重恶化。
模拟信号是指信息参数在给定范围内表现为连续的信号。 或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间隔内,其代表信息的特征量可以在任意瞬间呈现为任意数值的信号。
主要是与离散的数字信号相对的连续的信号。模拟信号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如每天温度的变化,而数字信号是人为的抽象出来的在幅度取值上不连续的信号。电学上的模拟信号主要是指幅度和相位都连续的电信号,此信号可以被模拟电路进行各种运算,如放大,相加,相
乘等。
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的信息,其信号的幅度,或频率,或相位随时间作连续变化,如广播的声音信号,或图像信号等。
2.2.2通信系统模型
2.2.3数据传输方式
2.2.4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
2.2.5数据通信方式
2.2.6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2.3传输介质
2.3.1双绞线
2.3.2同轴电缆
2.3.3光缆
2.3.4自由空间
2.4多路复用技术
2.4.1频分多路复用FDM技术
2.4.2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
2.4.3光波分多路复用WDM技术
2.5数据交换技术
2.5.1线路交换
2.5.2报文交换
2.5.3分组交换
2.6流量控制
2.6.1流量控制概述
2.6.2滑动窗口协议
2.7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
2.7.1数据链路连接管理方式
2.7.2HDLC配置和数据传输工作方式
2.7.3HDLC帧格式
2.8网络层协议
2.8.1路由选择
2.8.2IP技术
2.9IPv6
2.9.1IPv6的特点
2.9.2IPv6地址空间分配
2.9.3IPv6地址类型
2.9.4特殊IPv6地址
2.9.5IPv6地址表示法
2.9.6我国现有IPv6总数和分配
2.9.7从IPv4到IPv6的演进
2.9.8IPv6现有实验网络
2.10运输层协议
2.10.1UDP协议
2.10.2TCP协议
2.11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2.11.1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概念
2.11.2客户机/服务器应用方式思考题
3典型网络通信技术
3.1局域网
3.1.1局域网的特点
3.1.2局域网的分类
3.1.3局域网的组成
3.1.4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3.2以太网
3.2.110Base5
3.2.210Base2
3.2.310BaseT
3.2.410BaseF
3.2.5100Mbps以太网
3.2.61000Mbps以太网
3.2.7万兆以太网
3.3FDDI网络
3.3.1FDDI的拓扑结构
3.3.2FDDI的工作原理
3.3.3FDDI的特点
3.3.4FDDI的应用环境
3.4帧中继技术
3.4.1帧中继技术简介
3.4.2帧中继的优点
3.4.3帧中继的应用
3.5ATM技术
3.5.1ATM产生的背景
3.5.2ATM的基本原理
3.6虚拟局域网
3.6.1虚拟网络的基本概念
3.6.2虚拟局域网的实现技术
3.6.3虚拟网络的优点
3.7无线局域网
3.7.1无线局域网标准
3.7.2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类型
3.7.3无线网络接入设备
3.7.4无线局域网的配置方式
3.7.5个人局域网
3.7.6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3.7.7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4计算机网络设备
4.1服务器
4.1.1服务器的性能特点
4.1.2服务器的主要外观特点
4.1.3服务器的分类
4.2调制解调器
4.2.1调制解调器概述
4.2.2调制解调器分类
4.2.3传输协议
4.3网卡
4.3.1网卡的作用
4.3.2网卡的分类
4.4集线器
4.4.1集线器概述
4.4.2集线器的缺点
4.4.3集线器的分类
4.5交换机
4.5.1交换机概述
4.5.2交换机的特点
4.5.3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
4.5.4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4.5.5交换机的分类
4.6路由器
4.6.1路由器概述
4.6.2路由器的主要功能
4.6.3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
4.6.4路由器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4.6.5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4.6.6路由器的分类
4.7防火墙
4.7.1防火墙概念
4.7.2防火墙的基本特征
4.7.3防火墙的主要功能
4.7.4防火墙的分类
4.8计算机网络组成实例
4.8.1某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网络中心组网实例
4.8.2会议中心的无线组网实例
思考题
5计算机网络互连
5.1网络互连概述
5.1.1网络互连的必要性
5.1.2网络互连的基本原理
5.1.3网络互连的类型
5.1.4网络互连的方式
5.2网络互连设备
5.2.1中继器
5.2.2网桥
5.2.3网关
5.2.4网络互连设备的比较
思考题
6网络操作系统
6.1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6.1.1操作系统概述
6.1.2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6.2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6.2.1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发展与演变
6.2.2WindowsNT操作系统
6.2.3Windows2000操作系统
6.3Unix操作系统
6.3.1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6.3.2Unix操作系统组成和特点
6.3.3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操作
6.4Linux操作系统
6.4.1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6.4.2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组成
6.5NetWare操作系统
6.5.1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
6.5.2NetWare操作系统的组成
6.5.3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6.5.4IntranetWare操作系统
思考题
7互联网
7.1Internet概述
7.1.1Internet概念
7.1.2Internet组成部分
7.1.3Internet主要功能
7.1.4Internet逻辑结构
7.1.5Internet的特点
7.2Internet发展历程
7.3我国Internet发展
7.3.1发展历程
7.3.2目前发展情况
7.4Internet工作模式
7.4.1C/S模式运作过程
7.4.2B/S模式
7.4.3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
7.5Internet基本文件形式
7.5.1RFC及RFC编辑者
7.5.2RFC处理过程
7.5.3RFC分类
7.6Internet的组织和运营管理
7.6.1Internet管理者
7.6.2我国Internet管理者
7.7Internet提供的服务
7.7.1域名系统
7.7.2文件传输协议
7.7.3远程登录TELNET
7.7.4电子邮件
7.7.5超文本传输协议
7.7.6搜索引擎
7.7.7多媒体网络应用
7.7.8Internet其他服务
7.8Internet接入技术
7.8.1Internet骨干网
7.8.2Internet接入网
7.8.3电话拨号接人
7.8.4专线接入
7.8.5ISDN接入
7.8.6xDSL接入
7.8.7HFC接入
7.8.8光纤接入
7.8.9无线接入
7.8.10电力线接入
7.9网络连接测试
7.10网络存储
7.10.1SAS和NAS
7.10.2SAN存储结构
思考题
8Intranet与Extranet
8.1Intranet概述
8.1.1Intranet的概念及发展
8.1.2Intranet使用的主要技术
8.1.3Intranet的特点
8.1.4Intranet功能与服务
8.2Intranet体系结构与组成
8.2.1Int.ranet体系结构
8.2.2Intranet网络组成
8.3Intranet中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
8.3.1Web数据库应用的三层体系结构
8.3.2数据库与Web的交互
8.4Extranet
8.4.1Extranet概述
8.4.2Internet与Intranet及Extranet的比较
思考题
9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
9.1网络安全概述
9.1.1网络安全
9.1.2网络安全策略
9.1.3网络安全措施
9.2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
9.2.1计算机网络遭受的威胁
9.2.2漏洞
9.3防火墙的基本技术
9.3.1包过滤(packetfiltering)技术
9.3.2代理服务(proxy)技术
9.3.3监测技术
9.3.4防火墙的配置和体系结构
9.4数据加密与隐藏技术
9.4.1加密/解密算法和密钥
9.4.2密码体制
9.4.3数字签名
9.4.4密钥分配
9.4.5数据隐藏技术
9.5数字证书、数字认证与公钥基础设施
9.5.1数字证书
9.5.2数字认证
9.5.3公钥基础设施
9.6反病毒技术
9.6.1病毒概述
9.6.2常用反病毒技术
9.6.3网络病毒及其防治
9.7检测技术
9.7.1检测技术概述
9.7.2入侵检测技术
9.7.3漏洞扫描技术
9.7.4入侵检测和漏洞扫描系统模型
9.7.5检测产品的部署
9.7.6入侵检测系统的新发展
9.8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9.8.1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9.8.2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9.9其他安全技术
9.9.1IC卡技术
9.9.2面像识别技术
9.9.3网络欺骗技术
9.10网络管理
9.10.1网络管理概述
9.10.2网络管理的定义和目标
9.10.3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
9.10.4网络管理模型
9.10.5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9.10.6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S/(2MIP)
9.10.7公共管理信息服务与协议(CMOT)
9.10.8局域网个人管理协议(LMMP)
9.10.9电信管理网络(TMN)
9.1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与道德规范
思考题
10网络系统集成、规划与设计
10.1网络系统集成
10.2网络系统集成的目标方法和内容
10.2.1目标
10.2.2方法
10.2.3内容
10.3网络规划与设计
10.3.1网络系统规划及设计的一般步骤与原则
10.3.2需求分析及系统目标
10.3.3网络规划方案
10.3.4网络系统性能的保证与评价
10.4网络系统设计范例介绍
思考题
参考文献

⑵ 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目录

第1篇计算机网络组成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它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计算机网络就是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机任务。这些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
1.1.1计算机网络及其功能
1.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1.3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标准化组织
1.2 计算机网络组成
1.2.1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2.2链路
所谓链路就是从一个节点到相邻节点的一段物理线路,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节点。
补充:在进行数据通信时,两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路径往往要经过许多段这样的链路。可见链路只是一条路径的组成部分。
1.2.3网络节点
节点是指一台电脑或其他设备与一个有独立地址和具有传送或接收数据功能的网络相连。节点可以是工作站、客户、网络用户或个人计算机,还可以是服务器、打印机和其他网络连接的设备。每一个工作站﹑服务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即拥有自己唯一网络地址的设备都是网络节点。整个网络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网络节点组成的,把许多的网络节点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形成一定的几何关系,这就是计算机网络拓扑。
各个网络节点通过网卡那里获得唯一的地址。每一张网卡在出厂的时候都会被厂家固化一个全球唯一的媒体介质访问层(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使用者是不可能变更此地址的。这样的地址安排就如我们日常的家庭地址一样﹐是用来区分各自的身份的。您的网络必须有能力去区别这一个地址有别于其它的地址。在网络里面﹐有很多资料封包会由一个网络节点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节点﹐同时要确定封包会被正确的传达目的地﹐而这个目的地就必须依靠这个网卡地址来认定了。
1.2.4协议
网络协议,也可简称协议,由三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时序,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计算机通信网是由许多具有信息交换和处理能力的节点互连而成的。要使整个网络有条不紊地工作, 就要求每个节点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有关数据格式及时序等的规则。 这些为实现网络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约定或标准就称为网络协议。 协议是通信双方为了实现通信而设计的约定或通话规则。
协议总是指某一层的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在同等层之间的实体通信时,有关通信规则和约定的集合就是该层协议,例如物理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应用层协议。 是一系列的步骤: 它包括两方或多方,设计它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项任务!
是对数据格式和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正式描述。简单的说,网络中的计算机要能够互相顺利的通信,就必须讲同样的语言,语言就相当于协议,它分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协议。 协议还有其他的特点:
1)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协议,并且预先知道所要完成的所有的步骤。
2)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同意并遵循它。
3) 协议必须是清楚的,每一步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不会引起误解。
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或通信协议
协议也可以这样说,就是连入网络的计算机都要遵循的一定的技术规范,关于硬件、软件和端口等的技术规范。
网络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场所,所有接入网络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物理连设备进行信息交换,这种物理设备包括最常见的电缆、光缆、无线WAP和微波等,但是单纯拥有这些物理设备并不能实现信息的交换,这就好像人类的身体不能缺少大脑的支配一样,信息交换还要具备软件环境,这种“软件环境”是人类事先规定好的一些规则,被称作“协议”,有了协议,不同的电脑可以遵照相同的协议使用物理设备,并且不会造成相互之间的“不理解”。
这种协议很类似于“摩尔斯电码”,简单的一点一横,经过排列可以有万般变化,但是假如没有“对照表”,谁也无法理解一新产生的协议也大多是在基层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因而协议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安全机制,黑客很难发现协议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直接入手进行网络攻击。但是对于某些新型协议,因为出现时间短、考虑欠周到,也可能会因安全问题而被黑客利用。
对于网络协议的讨论,更多人则认为:现今使用的基层协议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安全隐患,因而无论网络进行什么样的改动,只要现今这种网络体系不进行根本变革,就一定无法消除其潜在的危险性。
数据在IP互联网中传送时会被封装为报文或封包。IP协议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报文交换网络中主机在传输数据之前,无须与先前未曾通信过的目的主机预先建立好一条特定的“通路”。互联网协议提供了一种“不可靠的”数据包传输机制(也被称作“尽力而为”);也就是说,它不保证数据能准确的传输。数据包在到达的时候可能已经损坏,顺序错乱(与其它一起传送的封包相比),产生冗余包,或者全部丢失。如果 应用需要保证可靠性,一般需要采取其他的方法,例如利用IP的上层协议控制。
网络协议通常由语法,语义和定时关系3部分组成。网络传输协议或简称为传送协议(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计算机通信的共同语言。现在最普及的计算机通信为网络通信,所以“传送协议”一般都指计算机通信的传送协议,如:TCP/IP、NetBEUI等。然而,传送协议也存在于计算机的其他形式通信,例如:面向对象编程里面对象之间的通信;操作系统内不同程序之间的消息,都需要有一个传送协议,以确保传信双方能够沟通无间。
其他含义
协商:双方协议提高价格 对共同达到统一目的 可制定协议。
通俗概念:协议是做某些事情之前共同协商,共同达到统一目的,对统一达成问题作为书面形式共同约束。
协商好了就点仁义、仗义。协议要是用上了,那就是没意义了,也就是证明即将要结束协议。
定义
协议(protocol)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为了开展某项活动,经过协商后达成的一致意见。协议总是指某一层的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在同等层之间的实体通信时,有关通信规则和约定的集合就是该层协议,例如物理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应用层协议。
1.3课外实践参考——构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络
1.3.1双绞线
双绞线(Twisted Pair)是由两条相互绝缘的导线按照一定的规格互相缠绕(一般以逆时针缠绕)在一起而制成的一种通用配线,属于信息通信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过去主要是用来传输模拟信号的,但现在同样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双绞线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
双绞线是由一对相互绝缘的金属导线绞合而成。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而且可以降低自身信号的对外干扰。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双绞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双绞线一般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实际使用时,双绞线是由多对双绞线一起包在一个绝缘电缆套管里的。典型的双绞线有四对的,也有更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电缆套管里的。这些我们称之为双绞线电缆。在双绞线电缆(也称双扭线电缆)内,不同线对具有不同的扭绞长度,一般地说,扭绞长度在3.81cm至14cm内,按逆时针方向扭绞。相邻线对的扭绞长度在1.27cm以上,一般扭线的越密其抗干扰能力就越强,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双绞线在传输距离,信道宽度和数据传输速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价格较为低廉。
1.3.2集线器
1.3.3 网卡
习题
第2章 中间节点上的通信技术
2.1交换技术的演变
2.1.1 电路交换
2.1.2存储-转发交换
2.1.3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最佳帧长度
2.2虚电路与数据报
2.2.1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服务
2.2.2分组交换的数据报服务
2.2.3电路交换、虚电路与数据报的比较
2.3交换机
2.3.1交换机的功能
2.3.2交换单元分类
2.4路由节点上的通信
2.4.1路由器与路由表
2.4.2路由器的组成
2.4.3路由器技术的演进
习题
第3章链路上的数据传送技术
3.1基本通信方式
3.1.1通信工作模式
3.1.2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3.1.3串行通信中的同步控制
3.2数据信号分析与信道特性
3.2.1信息、数据与信号
3.2.2数据信号分析
3.2.3信道的频率特性
3.3基带传输、频带传输与数据信号变换
3.3.1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3.3.2数字信号的模拟调制
3.3.3模拟信号的数字编码——PCM技术
3.3.4数字编码
3.4信道的多路复用技术
3.4.1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3.4.2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3.4.3码分多路复用技术
3.4.4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3.5数据的可靠传输
3.5.1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基本对策
3.5.2差错检测
3.5.3差错控制
3.6流量控制
3.6.1流量控制及其基本策略
3.6.2滑动窗口协议
习题
第2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4章ISO/OSI参考模型
4.1概述
4.1.1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4.1.2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中各层的基本功能
4.1.3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的多样性
4.1.4 ISO/OSI参考模型框架
4.2 ISO/OSI参考模型分层介绍
4.2.1物理层
4.2.2数据链路层
4.2.3网络层
4.2.4运输层
4.2.5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4.3 ISO/OSI参考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4.3.1 OSI参考模型各层中的数据流动
4.3.2网络实体——服务与协议
4.3.3 ISO/OSl服务原语
习题
第5章局域网与IEEE 802模型
5.1局域网的技术特点与体系结构
5.1.1局域网概述
5.1.2局域网的MAC技术
5.1.3 IEEE 802模型
5.2以太网技术
5.2.1 CSMA/CD协议
5.2.2 IEEE 802.3与10 Mbps以太网
5.3无线局域网
5.3.1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3.2 IEEE 802.11
5.3.3 CSMA/CA
5.3.4 Wi-Fi
5.4交换式局域网
5.4.1 网桥
5.4.2交换式以太网
5.4.3交换机工作机理
5.4.4虚拟局域网
5.4.5课外实践参考——交换机配置
5.5 i岛速以太网
5.5.1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及特点
5.5.2 100 Base-T以太网
5.5.3千兆以太网
5.5.4万兆以太网
习题
第6章Internet与TCP/IP体系结构
6.1 概述
6.1.1 Internet
6.1.2 TCP/IP协议栈
6.1.3 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6.2 IP协议
6.2.1有分类的IP地址结构
6.2.2 IP地址的无分类编址CIDR
6.2.3 IPv4分组格式
6.2.4课外实践参考——网络的TCP/IP参数设置
6.3网络接口层相关协议
6.3.1点对点协议PPP
6.3.2 IP地址解析协议
6.4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
6.4.1 ICMP提供的服务
6.4.2 ICMP分组
6.4.3基于ICMP的应用
6.4.4课外实践参考——常用网络测试命令
6.5 IP路由
6.5.1路由器工作概述
6.5.2路由信息协议RIP
6.5.3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6.5.4边界网关协议BGP
6.5.5课外实践参考——路由器的配置
6.5.6第三层交换
6.6 IPV6
6.6.1 IPv6及其目标
6.6.2 IPv6分组结构
6.6.3 IPv6地址
6.6.4从IPv4向IPv6的过渡
6.7 TCP/UDP协议
6.7.1 TCP服务的特征
6.7.2 TCP连接的可靠建立与释放
6.7.3 TcP传输的滑动窗口规则
6.7.4 TCP报文格式
6.7.5 UDP协议
6.7.6 TCP/UDP端口号的分配方法
习题
第3篇计算机网络应用及其开发
第7章应用层实体及其工作模式
7.1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
7.1.1客户-服务器模式概述
7.1.2客户-服务器的应用方式
7.1.3中间件
7.2客户-服务器模式应用举例
7.2.1远程登录
7.2.2文件传输协议
7.2.3电子邮件传送协议
7.2.4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7.2.5超文本传输协议
习题
第8章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8.1套接口API的有关概念
8.1.1 网络应用编程接口
8.1.2 socket编程模型及其类型
8.1.3 socket地址——应用进程的标识
8.1.4通信进程的阻塞与非阻塞方式
8.2基本socket函数
8.2.1初始化套接口——服务绑定socket()
8.2.2本地地址绑定bind()
8.2.3建立套接口连接——绑定远地服务器地址connect()
8.2.4套接口被动转换listen()
8.2.5从被动套接口的完成队列中接受一个连接请求accept()
8.2.6基本套接口I/O函数
8.2.7关闭套接口通道与撤销套接口
8.3基于TCP的socket程序设计
8.3.1 TCP有限状态机
8.3.2 TCP的C/s模型时序图
8.3.3一个简单的TCP网络通信程序
8.3.4阻塞模式下的TCP输入输出与超时控制
8.3.5非阻塞模式下的TcP输入输出
8.4基于UDP的socket程序设计
8.4.1 uDP编程模式
8.4.2一个简单的UDP客户一服务器程序
8.4.3非阻塞模式下的UDP客户一服务器程序
8.5输入输出多路复用
8.5.1输入输出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
8.5.2 select()函数及其应用
8.6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8.6.1多进程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8.6.2多线程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习题
附录英文缩略语词汇表
参考文献

⑶ 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目录

第1章 网络管理概论
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网络管理 英文名称:Network Management 定义:监测、控制和记录电信网络资源的性能和使用情况,以使网络有效运行,为用户提供一定质量水平的电信业务。应用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支撑网络(二级学科)网络管理概念解析网络管理,是指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程序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性能和记账管理、问题管理、操作管理和变化管理等。一台设备所支持的管理程度反映了该设备的可管理性及可操作性。而交换机的管理功能是指交换机如何控制用户访问交换机,以及用户对交换机的可视程度如何。通常,交换机厂商都提供管理软件或满足第三方管理软件远程管理交换机。一般的交换机满足SNMP MIB I / MIB II统计管理功能。而复杂一些的交换机会增加通过内置RMON组(mini-RMON)来支持RMON主动监视功能。有的交换机还允许外接RMON探监视可选端口的网络状况。常见的网络管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SNMP管理技术
⑵RMON管理技术
⑶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SNMP是英文“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织(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研究小组为了解决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问题而提出的。
SNMP是目前最常用的环境管理协议。SNMP被设计成与协议无关,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传输协议上被使用。SNMP是一系列协议组和规范(见下表),它们提供了一种从网络上的设备中收集网络管理信息的方法。SNMP也为设备向网络管理工作站报告问题和错误提供了一种方法。
几乎所有的网络设备生产厂家都实现了对SNMP的支持。领导潮流的SNMP是一个从网络上的设备收集管理信息的公用通信协议。设备的管理者收集这些信息并记录在管理信息库(MIB)中。这些信息报告设备的特性、数据吞吐量、通信超载和错误等。MIB有公共的格式,所以来自多个厂商的SNMP管理工具可以收集MIB信息,在管理控制台上呈现给系统管理员。
1.2 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1.2.1 网络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
1.2.2 网络管理系统的配置
1.2.3 网络管理软件的结构
1.3 网络监控系统
1.3.1 管理信息库
1.3.2 网络监控系统的配置
1.3.3 网络监控系统的通信机制
1.4 网络监视
1.4.1 性能监视
1.4.2 故障监视
1.4.3 计费监视 1.5 网络控制
网络控制系统的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通信信道构成一个或多个控制闭环,同时具备信号处理、优化决策和控制操作的功能,控制器可以分散在网络中的不同地点。
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对象物理设备,而不是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因此,网络稳定序列的长度问题是次要。
但即便如此,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在网络控制系统中仍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在设计一个网络控制系统时,控制的约束必须适应通信网络的带宽限制。从传送控制信号的角度看,一个网络的有效带宽,同时又为单位时间内所传送有意义的数据量的最大值,排除帧头、填充位等等。这和更传统的网络带宽定义相比较,显然它侧重于单位时间内传送的原始字节的数量。
影响网络带宽应用和实施的4个主要因素是:不同设备通过网络发送信息的采样频率不同,要求同步操作的元件数不同,表示信息的数据或消息的大小不同,以及控制信息传输的机器自动控制MAc的子层协议不同。出此,为了满足网络控制系统的时间限制和保证其性能,必须分析网络传输的最优算法和设备连接控制的设计。
网络控制系统的思想就是应用—系列通信网络去交换分布系统中不同的物理元件之间的系统信息与控制信号。标准的串行通信适合构建网络控制系统、如菊花链H5—232标7k、多点R5485标PS、以太网、IEEE802.11无线通信标准。现在已开发应用的专用网络协议,有工业自动化应用系统的控制器局域网(cAN)协议,具有载波多路侦u6/冲突检测(c5MD/co)的以太网协议和现场总线协议等等。
1.5.1 配置控制
1.5.2 安全控制
1.6 网络管理标准 习题
第2章 抽象语法表示ASN.
1 2.1 网络数据表示
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个网页数据采集软件,据说可以方便采集所有网站的数据保存到本地,然后可以发送到指定的网站上。
这个软件的实际上是在帮助网络搬运工作。
2.2 ASN.1的基本概念
N.1抽象语法标记(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ASN.1是一种 ISO/ITU-T 标准,描述了一种对数据进行表示、编码、传输和解码的数据格式。它提供了一整套正规的格式用于描述对象的结构,而不管语言上如何执行及这些数据的具体指代,也不用去管到底是什么样的应用程序。
在任何需要以数字方式发送信息的地方,ASN.1 都可以发送各种形式的信息(声频、视频、数据等等)。ASN.1 和特定的 ASN.1 编码规则推进了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尤其是网络中应用程序之间的结构化数据传输,它以一种独立于计算机架构和语言的方式来描述数据结构。
ISO 协议套中的应用层协议使用了 ASN.1 来描述它们所传输的 PDU,这些协议包括:用于传输电子邮件的 X.400、用于目录服务的 X.500、用于 VoIP 的 H.323 和 SNMP。它的应用还可以扩展到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中的接入和非接入层。
ASN.1 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与几个标准化编码规则相关,如基本编码规则(BER) -X.209 、规范编码规则(CER)、识别名编码规则(DER)、压缩编码规则(PER)和 XML编码规则(XER)。这些编码规则描述了如何对 ASN.1 中定义的数值进行编码,以便用于传输,而不管计算机、编程语言或它在应用程序中如何表示等因素。ASN.1 的编码方法比许多与之相竞争的标记系统更先进,它支持可扩展信息快速可靠的传输 — 在无线宽带中,这是一种优势。1984年,ASN.1 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标准,它的编码规则已经成熟并在可靠性和兼容性方面拥有更丰富的历程。
2.2.1 抽象数据类型
抽象数据类型(Abstract Data Type 简称ADT)是指一个数学模型以及定义在此数学模型上的一组操作。抽象数据类型需要通过固有数据类型(高级编程语言中已实现的数据类型)来实现。抽象数据类型是与表示无关的数据类型,是一个数据模型及定义在该模型上的一组运算。对一个抽象数据类型进行定义时,必须给出它的名字及各运算的运算符名,即函数名,并且规定这些函数的参数性质。一旦定义了一个抽象数据类型及具体实现,程序设计中就可以像使用基本数据类型那样,十分方便地使用抽象数据类型。
抽象数据类型(ADT):用于指定逻辑特性而不指定实现细节的数据结构.
和其他数据类型一样,ADT有3个相关项: ADT的名字(称为类型名); 从属于ADT的值(称为域)
以及数据的相关操作.
2.2.2 子类型
2.2.3 数据结构示例
2.3 基本编码规则
2.3.1 简单编码
2.3.2 字段扩充 2.4 ASN.1宏定义
2.4.1 模块定义
2.4.2 宏表示
2.4.3 宏定义示例 习题
第3章 管理信息库MIB-2
第4章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第5章 远程网络监视
第6章 Windows 2003网络管理
第7章 Red Hat Linux 9.0网络管理
第8章 SNMPc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参考文献

⑷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录

第1章概述1
1.1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1
1.1.1网络结构1
1.1.2非法访问1
1.1.3非法篡改2
1.1.4冒名顶替和重放攻击2
1.1.5伪造重要网站3
1.1.6抵赖曾经发送或接收过信息3
1.1.7拒绝服务攻击3
1.2网络攻击手段举例3
1.2.1病毒3
1.2.2非法截获信息3
1.2.3拒绝服务攻击5
1.3网络安全的功能和目标6
1.3.1网络安全的功能6
1.3.2网络安全的目标7
1.4网络安全机制7
1.4.1加密7
1.4.2身份鉴别8
1.4.3完整性检测8
1.4.4访问控制9
1.4.5数字签名10
1.4.6安全路由10
1.4.7审计与追踪10
1.4.8灾难恢复11
1.5网络安全体系11
1.5.1TCP/IP体系结构11
1.5.2网络安全体系结构11
1.6网络安全的发展过程12
1.6.1病毒检测软件13
1.6.2分组过滤和防火墙13
1.6.3IP Sec和VPN13
1.6.4入侵防御系统14
1.6.5现有安全技术的困境14
1.6.6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14
1.7网络安全的实施过程15
1.7.1资源评估15
1.7.2网络威胁评估15
1.7.3风险评估15
1.7.4构建网络安全策略16
1.7.5实施网络安全策略16
1.7.6审计和改进16
习题 16
第2章恶意代码分析与防御18
2.1恶意代码定义与分类18
2.1.1恶意代码定义18
2.1.2恶意代码分类18
2.2病毒概述20
2.2.1病毒的一般结构20
2.2.2病毒分类22
2.2.3病毒实现技术23
2.3恶意代码实现机制分析24
2.3.1木马实现机制分析24
2.3.2蠕虫病毒实现机制分析25
2.4病毒防御机制概述27
2.4.1基于主机的病毒防御机制27
2.4.2基于网络的病毒防御机制29
2.4.3数字免疫系统31
2.4.4病毒防御技术的发展趋势31
习题 32
第3章黑客攻击机制33
3.1黑客概述33
3.1.1黑客定义33
3.1.2黑客分类33
3.1.3黑客攻击目标34
3.2黑客攻击过程34
3.2.1信息收集35
3.2.2扫描35
3.2.3渗透37
3.2.4攻击37
3.3黑客攻击过程举例37
3.3.1截获私密信息37
3.3.2攻击Web服务器39
3.3.3DNS欺骗攻击40
3.3.4非法接入无线局域网41
3.3.5DDoS43
3.4黑客攻击的防御机制44
3.4.1加密和报文摘要44
3.4.2基于主机的防御机制46
3.4.3基于网络的防御机制46
3.4.4综合防御机制47
习题 48
第4章加密和报文摘要算法49
4.1加密算法49
4.1.1对称密钥加密算法50
4.1.2公开密钥加密算法64
4.1.3两种密钥体制的适用范围66
4.2报文摘要算法66
4.2.1报文摘要算法的主要用途66
4.2.2报文摘要算法要求67
4.2.3MD568
4.2.4SHA-170
4.2.5HMAC71
习题 72
第5章鉴别协议和数字签名74
5.1身份鉴别和接入控制74
5.1.1接入控制过程74
5.1.2PPP和Internet接入控制75
5.1.3EAP和802.1X77
5.1.4RADIUS83
5.2Kerberos和访问控制86
5.2.1访问控制过程86
5.2.2鉴别服务器实施统一身份鉴别机制88
5.2.3Kerberos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过程89
5.3数字签名和PKI91
5.3.1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91
5.3.2证书和认证中心92
5.3.3PKI93
5.4TLS96
5.4.1TLS协议结构97
5.4.2握手协议实现身份鉴别和安全参数协商过程98
5.5IP Sec101
5.5.1安全关联102
5.5.2AH105
5.5.3ESP106
5.5.4ISAKMP107
习题 109
第6章网络安全技术110
6.1网络安全技术概述110
6.1.1网络安全技术定义110
6.1.2网络安全技术实现的安全功能111
6.2以太网安全技术111
6.2.1以太网接入控制112
6.2.2防DHCP欺骗和DHCP侦听信息库114
6.2.3防ARP欺骗攻击116
6.2.4防伪造IP地址攻击116
6.2.5防转发表溢出攻击117
6.3安全路由118
6.3.1路由器和路由项鉴别118
6.3.2路由项过滤119
6.3.3单播反向路径验证120
6.3.4策略路由121
6.4虚拟网络122
6.4.1虚拟局域网122
6.4.2虚拟路由器124
6.4.3虚拟专用网127
6.5信息流管制128
6.5.1信息流分类129
6.5.2管制算法129
6.5.3信息流管制抑止拒绝服务攻击机制130
6.6网络地址转换132
6.6.1端口地址转换133
6.6.2动态NAT134
6.6.3静态NAT135
6.6.4NAT的弱安全性135
6.7容错网络结构136
6.7.1核心层容错结构136
6.7.2网状容错结构136
6.7.3生成树协议137
6.7.4冗余链路137
习题 138
第7章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141
7.1无线局域网的开放性141
7.1.1频段的开放性141
7.1.2空间的开放性142
7.1.3开放带来的安全问题142
7.2WEP加密和鉴别机制143
7.2.1WEP加密机制143
7.2.2WEP帧结构144
7.2.3WEP鉴别机制144
7.2.4基于MAC地址鉴别机制145
7.2.5关联的接入控制功能145
7.3WEP的安全缺陷146
7.3.1共享密钥鉴别机制的安全缺陷146
7.3.2一次性密钥字典147
7.3.3完整性检测缺陷148
7.3.4静态密钥管理缺陷150
7.4802.11i150
7.4.1802.11i增强的安全功能150
7.4.2802.11i加密机制151
7.4.3802.1X鉴别机制157
7.4.4动态密钥分配机制162
习题 164
第8章虚拟专用网络166
8.1虚拟专用网络概述166
8.1.1专用网络特点166
8.1.2引入虚拟专用网络的原因167
8.1.3虚拟专用网络需要解决的问题167
8.1.4虚拟专用网络应用环境168
8.1.5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分类169
8.2点对点IP隧道174
8.2.1网络结构174
8.2.2IP分组传输机制175
8.2.3安全传输机制177
8.3基于第2层隧道的远程接入181
8.3.1网络结构181
8.3.2第2层隧道和第2层隧道协议181
8.3.3远程接入用户接入内部网络过程185
8.3.4数据传输过程187
8.3.5安全传输机制188
8.3.6远程接入—自愿隧道方式189
8.4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192
8.4.1网络结构192
8.4.2数据传输过程194
8.4.3安全传输机制196
8.5SSL VPN197
8.5.1网络结构197
8.5.2网关配置198
8.5.3实现机制198
8.5.4安全传输机制200
习题 201
第9章防火墙204
9.1防火墙概述204
9.1.1防火墙的定义和分类204
9.1.2防火墙的功能207
9.1.3防火墙的局限性208
9.2分组过滤器208
9.2.1无状态分组过滤器208
9.2.2反射式分组过滤器210
9.2.3有状态分组过滤器212
9.3Socks 5和代理服务器222
9.3.1网络结构222
9.3.2Socks 5工作机制222
9.3.3代理服务器安全功能224
9.4堡垒主机224
9.4.1网络结构225
9.4.2堡垒主机工作机制226
9.4.3堡垒主机功能特性228
9.4.4三种网络防火墙的比较228
9.5统一访问控制228
9.5.1系统结构229
9.5.2实现原理230
9.5.3统一访问控制的功能特性233
习题 236
第10章入侵防御系统239
10.1入侵防御系统概述239
10.1.1入侵手段239
10.1.2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的局限性239
10.1.3入侵防御系统的功能240
10.1.4入侵防御系统分类240
10.1.5入侵防御系统工作过程242
10.1.6入侵防御系统不足245
10.1.7入侵防御系统的发展趋势245
10.1.8入侵防御系统的评价指标246
10.2网络入侵防御系统246
10.2.1系统结构246
10.2.2信息流捕获机制247
10.2.3入侵检测机制248
10.2.4安全策略254
10.3主机入侵防御系统255
10.3.1黑客攻击主机系统过程255
10.3.2主机入侵防御系统功能256
10.3.3主机入侵防御系统工作流程256
10.3.4截获机制257
10.3.5主机资源258
10.3.6用户和系统状态259
10.3.7访问控制策略260
习题 261
第11章网络管理和监测262
11.1SNMP和网络管理262
11.1.1网络管理功能262
11.1.2网络管理系统结构262
11.1.3网络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263
11.1.4基于SNMPv1的网络管理系统264
11.1.5基于SNMPv3的网络管理系统267
11.2网络综合监测系统272
11.2.1网络综合监测系统功能273
11.2.2网络综合监测系统实现机制273
11.2.3网络综合监测系统应用实例275
习题 277
第12章安全网络设计实例279
12.1安全网络概述279
12.1.1安全网络设计目标279
12.1.2安全网络主要构件279
12.1.3网络资源280
12.1.4安全网络设计步骤280
12.2安全网络设计和分析281
12.2.1功能需求281
12.2.2设计思路282
12.2.3系统结构282
12.2.4网络安全策略283
12.2.5网络安全策略实现机制283
第13章应用层安全协议291
13.1DNS Sec291
13.1.1域名结构291
13.1.2域名解析过程292
13.1.3DNS的安全问题293
13.1.4DNS Sec安全机制294
13.2Web安全协议296
13.2.1Web安全问题296
13.2.2Web安全机制297
13.2.3HTTP over TLS297
13.2.4SET300
13.3电子邮件安全协议310
13.3.1PGP310
13.3.2S/MIME312
习题 316
附录A部分习题答案317
附录B英文缩写词333
参考文献336

⑸ 计算机网络的目录

第1章概论
1.1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现状
1.1.4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1.1.5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1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分类
1.2.2按传输媒体分类
1.2.3按使用范围分类
1.2.4按拓扑结构分类
1.2.5根据网络的通信方式分类
1.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3.1基本概念
1.3.2ISO/OSI参考模型
1.3.3OSI通信原理
1.3.4OSI/RM的缺点
1.3.5TCP/IP的体系结构
1.3.6OSI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1.3.7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小结
习题
第2章数据通信和物理层
2.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2.1.2信息、数据与信号
2.1.3模拟与数字
2.1.4DTE和DCE
2.2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2.1数据传输速率
2.2.2带宽
2.2.3波特率
2.2.4时延
2.2.5时延带宽积
2.2.6利用率
2.2.7误码率
2.3信道容量
2.3.1奈奎斯特准则
2.3.2香农定理
2.4数据传输方式
2.4.1单工模式、半双工模式和全双工模式
2.4.2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2.4.3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2.4.4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2.5数据编码与数据调制
2.5.1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5.2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5.3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信道复用技术
2.6.1频分多路复用
2.6.2时分多路复用
2.6.3波分多路复用
2.6.4码分多路复用
2.7数字传输系统
2.7.1准同步数字系列
2.7.2同步光纤网和同步数字系列
2.8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2.8.1导向传输介质
2.8.2非导向传输介质
2.9物理层的功能、模型与特性
2.9.1物理层的功能
2.9.2物理层的特性
2.9.3物理层接口标准举例
2.9.4RS-232串行接口标准
小结
习题
第3章数据链路层
3.1数据链路层概述
3.1.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
3.1.2数据链路层的服务
3.2帧同步功能
3.2.1字符计数法
3.2.2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2.3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3流量控制功能
3.3.1停等协议
3.3.2后退N帧ARQ协议
3.3.3选择重发ARQ协议
3.3.4滑动窗口协议
3.4差错控制功能
3.4.1差错的特性
3.4.2检错及纠错原理
3.4.3检错码
3.4.4纠错码
3.5数据链路层协议
3.5.1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3.5.2Internet数据链路控制协议PPP
小结
习题
第4章局域网技术
4.1局域网概述
4.2局域网体系结构
4.2.1IEEE 802局域网参考模型
4.2.2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2.3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4.3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4.3.1ALOHA
4.3.2CSMA
4.3.3CSMA/CD
4.4以太网帧格式和数据封装
4.4.1以太网帧格式
4.4.2以太网数据封装
4.4.3以太网中地址
4.5常见以太网
4.5.1传统以太网
4.5.2100Mbit/s Ethernet
4.5.3Gigabit Ethernet
4.5.410 Gigabit Ethernet
4.6交换式以太网
4.6.1交换机
4.6.2交换式以太网及其特点
4.7虚拟局域网
4.7.1虚拟局域网的概念
4.7.2VLAN对传统局域网的优势
4.7.3虚拟局域网的类型
4.7.4虚拟局域网的协议标准
4.7.5虚拟局域网中的链路类型
4.8其他局域网
4.8.1令牌环
4.8.2令牌总线
4.8.3FDDI网
4.9无线局域网
4.9.1无线局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4.9.2主要无线局域网的标准
4.9.3无线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4.9.4无线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4.9.5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4.9.6无线局域网的安全
小结
习题
第5章广域网
5.1广域网概述
5.2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交换技术
5.2.1电路交换
5.2.2存储转发交换
5.3广域网接入技术
5.3.1DSL接入技术
5.3.2帧中继网
5.3.3ATM网
小结
习题
第6章网络层
6.1网络层概述
6.1.1网络层的功能
6.1.2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6.2IPv4协议
6.2.1IPv4协议简介
6.2.2IPv4地址及子网划分
6.2.3IP数据报格式
6.2.4IP数据报分片与重组
6.2.5IP数据报转发
6.2.6无类别域间路由
6.2.7网络地址转换
6.3网络层的协议
6.3.1ARP和RARP
6.3.2ICMP
6.4路由算法和路由协议
6.4.1路由协议的分类
6.4.2路由信息协议
6.4.3最短路由优先路由算法(SPF)
6.4.5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算法(OSPF)
6.4.6边界网关协议
6.5网络层设备
6.5.1路由器的组成和功能
6.5.2路由表
6.5.3路由转发
6.6IPv6协议
6.6.1IPv4协议的设计缺陷
6.6.2IPv6数据报格式
6.6.3IPv6地址结构
6.6.4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小结
习题
第7章传输层
7.1概述
7.1.1传输层功能
7.1.2传输层服务
7.2传输协议的要素
7.2.1传输层编址
7.2.2建立传输连接
7.2.3释放传输连接
7.2.4流量控制和缓存
7.3TCP/IP的运输层
7.3.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7.3.2用户数据报格式
7.4传输控制协议TCP
7.4.1TCP概述
7.4.2TCP报文段的首部
7.4.3TCP数据编号与确认
7.4.4TCP可靠性保证
7.4.5TCP流量控制
7.4.6TCP拥塞控制
7.4.7TCP运输连接管理
小结
习题
第8章应用层
8.1应用层的基本概念
8.1.1主要的应用层协议
8.1.2网络应用模式
8.2域名系统
8.2.1Internet的域名结构
8.2.2域名服务器
8.2.3域名解析过程
8.2.4DNS的报文格式
8.3文件传送协议
8.3.1FTP的工作原理
8.3.2FTP的数据格式
8.3.3FTP的命令和应答
8.3.4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8.4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8.4.1Telnet工作原理
8.4.2Telnet语法与远程登录实现
8.5电子邮件
8.5.1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结构
8.5.2电子邮件格式与MIME
8.5.3SMTP与POP3
8.6万维网
8.6.1万维网工作原理
8.6.2统一资源定位符
8.6.3超文本传送协议
8.7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8.7.1DHCP的常用术语
8.7.2DHCP的工作过程
8.8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8.8.1SNMP网络管理系统组成
8.8.2SNMP
8.8.3管理信息结构
8.8.4管理信息库
小结
习题
第9章网络安全
9.1网络安全概述
9.1.1常见的网络攻击方法
9.1.2网络安全服务
9.1.3网络安全机制
9.2数据加密技术
9.2.1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与DES算法
9.2.2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与RSA算法
9.3数字签名和报文摘要
9.3.1数字签名
9.3.2报文摘要
9.4计算机病毒
9.4.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9.4.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9.4.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9.4.4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9.5防火墙技术
9.5.1防火墙基本概念
9.5.2防火墙体系结构
9.5.3防火墙的局限性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⑹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通信技术的目录

1.1OSI参考模型
1.1.1OSI的层次结构
第7层 应用层:OSI中的最高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而且还要作为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信息交换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事务处理TP、远程数据库访问RDA、制造报文规范MMS、目录服务DS等协议;
第6层 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问题。它包括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第5层 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
第4层 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为会话层用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优化的数据传输服务机制。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
第3层 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
第2层 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层,为网络层提供一个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物理连接上,进行几乎无差错的数据传输。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 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收数据则相反。
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网络层叫包,数据链路层叫帧,物理层叫比特流,这样的叫法叫PDU(协议数据单元)
1.1.2OSI制定过程中的三级抽象
1.1.3OSI中服务和协议的含义
1.1.4OSI中SAP、层间接口和传送数据单元
1.1.5OSI中的服务原语
1.1.6OSI中的服务类型
1.2IP网络层次结构
1.2.1IP网络层次结构组成
1.2.2IP网络层次结构与OSI的关系
1.2.3TCP/IP协议族
TCP/IP协议不是TCP和IP这两个协议的合称,而是指因特网整个TCP/IP协议族。
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是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由于ARPNET的设计者注重的是网络互联,允许通信子网(网络接口层)采用已有的或是将来有的各种协议,所以这个层次中没有提供专门的协议。实际上,TCP/IP协议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层连接到任何网络上,例如X.25交换网或IEEE802局域网。
1.3如何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4网络通信过程中的寻址
1.4.1寻址结构
1.4.2寻址过程
习题 2.1IPv4协议
2.1.1IPv4数据报格式
2.1.2IPv4地址
2.1.3IPv4分段封装
2.1.4IPv4功能模块
2.1.5IPv4发送和接收流程
2.1.6IPv4路由选择
2.2IPv6协议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6是为了解决IPv4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同时它还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改进,例如路由方面、自动配置方面。经过一个较长的IPv4和IPv6共存的时期,IPv6最终会完全取代IPv4在互连网上占据统治地位。
2.2.1IPv6分组格式
2.2.2IPv6扩展头部
IPv6对数据报头作了简化,以减少处理器开销并节省网络带宽。IPv6的报头由一个基本报头和多个扩展报头(Extension Header)构成,基本报头具有固定的长度(40字节),放置所有路由器都需要处理的信息。由于Internet上的绝大部分包都只是被路由器简单的转发,因此固定的报头长度有助于加快路由速度。IPv4的报头有15个域,而IPv6的只有8个域,IPv4的报头长度是由IHL域来指定的,而IPv6的是固定40个字节。这就使得路由器在处理IPv6报头时显得更为轻松。与此同时,IPv6还定义了多种扩展报头,这使得IPv6变得极其灵活,能提供对多种应用的强力支持,同时又为以后支持新的应用提供了可能。这些报头被放置在IPv6报头和上层报头之间,每一个可以通过独特的“下一报头”的值来确认。除了逐个路程段选项报头(它携带了在传输路径上每一个节点都必须进行处理的信息)外,扩展报头只有在它到达了在IPv6的报头中所指定的目标节点时才会得到处理(当多点播送时,则是所规定的每一个目标节点)。在那里,在IPv6的下一报头域中所使用的标准的解码方法调用相应的模块去处理第一个扩展报头(如果没有扩展报头,则处理上层报头)。每一个扩展报头的内容和语义决定了是否去处理下一个报头。因此,扩展报头必须按照它们在包中出现的次序依次处理。一个完整的IPv6的实现包括下面这些扩展报头的实现:逐个路程段选项报头,目的选项报头,路由报头,分段报头,身份认证报头,有效载荷安全封装报头,最终目的报头。
2.2.3IPv6地址
IPv6将现有的IP地址长度扩大4倍,由当前IPv4的32位扩充到128位,以支持大规模数量的网络节点。这样IPv6的地址总数就大约有3.4*10E38个。平均到地球表面上来说,每平方米将获得6.5*10E23个地址。IPv6支持更多级别的地址层次,IPv6的设计者把IPv6的地址空间按照不同的地址前缀来划分,并采用了层次化的地址结构,以利于骨干网路由器对数据包的快速转发。
IPv6定义了三种不同的地址类型。分别为单点传送地址(Unicast Address),多点传送地址(Multicast Address)和任意点传送地址(Anycast Address)。所有类型的IPv6地址都是属于接口(Interface)而不是节点(node)。一个IPv6单点传送地址被赋给某一个接口,而一个接口又只能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节点,因此一个节点的任意一个接口的单点传送地址都可以用来标示该节点。
IPv6中的单点传送地址是连续的,以位为单位的可掩码地址与带有CIDR的IPv4地址很类似,一个标识符仅标识一个接口的情况。在IPv6中有多种单点传送地址形式,包括基于全局提供者的单点传送地址、基于地理位置的单点传送地址、NSAP地址、IPX地址、节点本地地址、链路本地地址和兼容IPv4的主机地址等。
多点传送地址是一个地址标识符对应多个接口的情况(通常属于不同节点)。IPv6多点传送地址用于表示一组节点。一个节点可能会属于几个多点传送地址。在Internet上进行多播是在1988年随着D类IPv4地址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这个功能被多媒体应用程序所广泛使用,它们需要一个节点到多个节点的
传输。RFC-2373对于多点传送地址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并给出了一系列预先定义的多点传送地址。
任意点传送地址也是一个标识符对应多个接口的情况。如果一个报文要求被传送到一个任意点传送地址,则它将被传送到由该地址标识的一组接口中的最近一个(根据路由选择协议距离度量方式决定)。任意点传送地址是从单点传送地址空间中划分出来的,因此它可以使用表示单点传送地址的任何形式。从语法上来看,它与单点传送地址间是没有差别的。当一个单点传送地址被指向多于一个接口时,该地址就成为任意点传送地址,并且被明确指明。当用户发送一个数据包到这个任意点传送地址时,离用户最近的一个服务器将响应用户。这对于一个经常移动和变更的网络用户大有益处。
2.3UDP
2.3.1运输层协议概述
2.3.2UDP数据报格式
2.3.3UDP校验和算法
2.3.4UDP应用
2.4TCP
2.4.1TCP报文段格式
2.4.2TCP连接
2.4.3TCP流量控制
习题 3.1域名空间
3.1.1域
3.1.2域名
3.1.3区
3.2名字服务器3.2.1名字服务器种类
3.2.2名字服务器树
3.3域名解析算法
3.3.1域名解析方式
3.3.2定位起始域名服务器
3.4逆向域名解析
3.4.1逆向域名解析的特点
3.4.2逆向域名解析原理
3.5域名解析报文
3.5.1报文格式
3.5.2记录类型与结构
3.5.3域名解析报文的运输
习题 4.1路由选择策略
4.2最短路径法
4.2.1基本原理
4.2.2路由表的生成
4.3扩散法
4.3.1基本原理
4.3.2选择性扩散法
4.4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
……第5章路由协议第6章地址解析第7章局域网第8章宽带接入网第9章传统交换网第10章宽带交换网ATM第11章传统IPoverATM技术第12章新型宽带交换网技术第13章网络服务质量第14章网络安全技术参考文献

⑺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11.1 计算机网络概述1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11.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2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服务61.2.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61.2.2 计算机网络的服务71.2.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71.2.4 按网络结构分类81.3 网络的拓扑结构91.3.1 网络拓扑的定义91.3.2 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91.4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101.4.1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101.4.2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问题111.4.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11习题一12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14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142.1.1 数据和信号142.1.2 数据通信142.1.3 信道、带宽、数据传输速率142.1.4 数据的传输方式162.2 数据传输技术162.2.1 基带传输162.2.2 频带传输162.2.3 宽带传输172.2.4 串行通行与并行通信172.2.5 同步技术172.3 多路复用技术172.3.1 频分多路复用FDM182.3.2 时分多路复用TDM182.3.3 波分多路复用 WDM182.4 数据交换技术192.4.1 电路交换192.4.2 报文交换202.4.3 分组交换202.4.4 信元交换212.5 差错控制技术232.5.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232.5.2 误码率232.5.3 检错码与纠错码232.5.4 常用检错码242.5.5 差错控制机制242.5.6 数据编码调制技术25习题二25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273.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273.1.1 基本概念273.1.2 层次结构283.2OSI 参考模型283.2.1OSI 模型的分层原则293.2.2OSI 模型各层的基本功能293.3TCP/IP 模型313.4 网络标准化组织333.4.1 标准的重要性333.4.2 标准化组织33习题三34第4章 网络协议与应用354.1 网络协议354.1.1 应用层协议354.1.2 传输层协议394.1.3 网络层协议414.1.4 数据链路层协议494.2 其他网络通信协议494.2.1 IPX/SPX协议494.2.2 NetBEUI协议50习题四50第5章 计算机网络设备525.1 传输介质525.1.1 双绞线及相关制作工具525.1.2 同轴电缆555.1.3 光纤565.2 网卡575.2.1 网卡的分类575.2.2 网卡的选购585.3 中继器585.4 集线器595.4.1 集线器概述595.4.2 集线器的分类605.4.3 集线器的选购605.5 网桥615.5.1 网桥概述615.5.2 网桥的分类615.5.3 网桥与中继器的比较625.6 交换机625.6.1 交换机概述625.6.2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645.6.3 交换机技术655.6.4 交换机的分类655.6.5 交换机的选购685.6.6 交换机配置概述695.6.7 交换机与集线器的比较725.7 路由器735.7.1 路由器概述735.7.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745.7.3 路由器的分类745.7.4 路由器的选购755.7.5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比较765.8 网关765.8.1 网关概述765.8.2 网关分类775.9 网络设备综合785.9.1 网络设备端口类型785.9.2 交换机之间的连接795.9.3 单播/多播/广播835.9.4 网络设备经典比喻 84习题五84第6章 局域网技术866.1 IEEE 802标准系列866.2 以太网(IEEE 802.3)标准876.2.1 以太网和OSI模型876.2.2 CSMA/CD的工作原理876.2.3 收发器896.2.4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906.3 无线局域网通信916.3.1 WLAN的技术标

⑻ 计算机网络的目录

第1章概论
1.1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现状
1.1.4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1.1.5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2.1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分类
1.2.2按传输媒体分类
1.2.3按使用范围分类
1.2.4按拓扑结构分类
1.2.5根据网络的通信方式分类
1.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1.3.1基本概念
1.3.2ISO/OSI参考模型
1.3.3OSI通信原理
1.3.4OSI/RM的缺点
1.3.5TCP/IP的体系结构
1.3.6OSI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1.3.7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小结
习题
第2章数据通信和物理层
2.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2.1.2信息、数据与信号
2.1.3模拟与数字
2.1.4DTE和DCE
2.2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2.1数据传输速率
2.2.2带宽
2.2.3波特率
2.2.4时延
2.2.5时延带宽积
2.2.6利用率
2.2.7误码率
2.3信道容量
2.3.1奈奎斯特准则
2.3.2香农定理
2.4数据传输方式
2.4.1单工模式、半双工模式和全双工模式
2.4.2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2.4.3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2.4.4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2.5数据编码与数据调制
2.5.1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5.2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5.3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信道复用技术
2.6.1频分多路复用
2.6.2时分多路复用
2.6.3波分多路复用
2.6.4码分多路复用
2.7数字传输系统
2.7.1准同步数字系列
2.7.2同步光纤网和同步数字系列
2.8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2.8.1导向传输介质
2.8.2非导向传输介质
2.9物理层的功能、模型与特性
2.9.1物理层的功能
2.9.2物理层的特性
2.9.3物理层接口标准举例
2.9.4RS-232串行接口标准
小结
习题
第3章数据链路层
3.1数据链路层概述
3.1.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
3.1.2数据链路层的服务
3.2帧同步功能
3.2.1字符计数法
3.2.2字符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2.3比特填充的首尾定界符法
3.3流量控制功能
3.3.1停等协议
3.3.2后退N帧ARQ协议
3.3.3选择重发ARQ协议
3.3.4滑动窗口协议
3.4差错控制功能
3.4.1差错的特性
3.4.2检错及纠错原理
3.4.3检错码
3.4.4纠错码
3.5数据链路层协议
3.5.1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3.5.2Internet数据链路控制协议PPP
小结
习题
第4章局域网技术
4.1局域网概述
4.2局域网体系结构
4.2.1IEEE 802局域网参考模型
4.2.2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4.2.3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4.3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技术
4.3.1ALOHA
4.3.2CSMA
4.3.3CSMA/CD
4.4以太网帧格式和数据封装
4.4.1以太网帧格式
4.4.2以太网数据封装
4.4.3以太网中地址
4.5常见以太网
4.5.1传统以太网
4.5.2100Mbit/s Ethernet
4.5.3Gigabit Ethernet
4.5.410 Gigabit Ethernet
4.6交换式以太网
4.6.1交换机
4.6.2交换式以太网及其特点
4.7虚拟局域网
4.7.1虚拟局域网的概念
4.7.2VLAN对传统局域网的优势
4.7.3虚拟局域网的类型
4.7.4虚拟局域网的协议标准
4.7.5虚拟局域网中的链路类型
4.8其他局域网
4.8.1令牌环
4.8.2令牌总线
4.8.3FDDI网
4.9无线局域网
4.9.1无线局域网的概念和特点
4.9.2主要无线局域网的标准
4.9.3无线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4.9.4无线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4.9.5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4.9.6无线局域网的安全
小结
习题
第5章广域网
5.1广域网概述
5.2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交换技术
5.2.1电路交换
5.2.2存储转发交换
5.3广域网接入技术
5.3.1DSL接入技术
5.3.2帧中继网
5.3.3ATM网
小结
习题
第6章网络层
6.1网络层概述
6.1.1网络层的功能
6.1.2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6.2IPv4协议
6.2.1IPv4协议简介
6.2.2IPv4地址及子网划分
6.2.3IP数据报格式
6.2.4IP数据报分片与重组
6.2.5IP数据报转发
6.2.6无类别域间路由
6.2.7网络地址转换
6.3网络层的协议
6.3.1ARP和RARP
6.3.2ICMP
6.4路由算法和路由协议
6.4.1路由协议的分类
6.4.2路由信息协议
6.4.3最短路由优先路由算法(SPF)
6.4.5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算法(OSPF)
6.4.6边界网关协议
6.5网络层设备
6.5.1路由器的组成和功能
6.5.2路由表
6.5.3路由转发
6.6IPv6协议
6.6.1IPv4协议的设计缺陷
6.6.2IPv6数据报格式
6.6.3IPv6地址结构
6.6.4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小结
习题
第7章传输层
7.1概述
7.1.1传输层功能
7.1.2传输层服务
7.2传输协议的要素
7.2.1传输层编址
7.2.2建立传输连接
7.2.3释放传输连接
7.2.4流量控制和缓存
7.3TCP/IP的运输层
7.3.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7.3.2用户数据报格式
7.4传输控制协议TCP
7.4.1TCP概述
7.4.2TCP报文段的首部
7.4.3TCP数据编号与确认
7.4.4TCP可靠性保证
7.4.5TCP流量控制
7.4.6TCP拥塞控制
7.4.7TCP运输连接管理
小结
习题
第8章应用层
8.1应用层的基本概念
8.1.1主要的应用层协议
8.1.2网络应用模式
8.2域名系统
8.2.1Internet的域名结构
8.2.2域名服务器
8.2.3域名解析过程
8.2.4DNS的报文格式
8.3文件传送协议
8.3.1FTP的工作原理
8.3.2FTP的数据格式
8.3.3FTP的命令和应答
8.3.4简单文件传输协议
8.4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8.4.1Telnet工作原理
8.4.2Telnet语法与远程登录实现
8.5电子邮件
8.5.1电子邮件系统的组成结构
8.5.2电子邮件格式与MIME
8.5.3SMTP与POP3
8.6万维网
8.6.1万维网工作原理
8.6.2统一资源定位符
8.6.3超文本传送协议
8.7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8.7.1DHCP的常用术语
8.7.2DHCP的工作过程
8.8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8.8.1SNMP网络管理系统组成
8.8.2SNMP
8.8.3管理信息结构
8.8.4管理信息库
小结
习题
第9章网络安全
9.1网络安全概述
9.1.1常见的网络攻击方法
9.1.2网络安全服务
9.1.3网络安全机制
9.2数据加密技术
9.2.1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与DES算法
9.2.2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与RSA算法
9.3数字签名和报文摘要
9.3.1数字签名
9.3.2报文摘要
9.4计算机病毒
9.4.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9.4.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9.4.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9.4.4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9.5防火墙技术
9.5.1防火墙基本概念
9.5.2防火墙体系结构
9.5.3防火墙的局限性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阅读全文

与计算机网络目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网络延迟50ms 浏览:207
家里网络怎么连电视机 浏览:122
联通gta5多少网络能玩 浏览:730
网络萌萌药是什么 浏览:359
如何追踪网络掉包现象 浏览:571
无线POE网络接线方式 浏览:337
网络优化加速软件 浏览:760
手机信息里选哪个网络 浏览:993
fit网络怎么设置 浏览:386
网络连接不上了密码是对的 浏览:268
华为如何给软件网络加速 浏览:678
河北网络题库有哪些 浏览:365
网络营销cpc怎么计算 浏览:135
网络硬盘哪个品牌好用 浏览:471
网络信号满格却显示网络拒绝接入 浏览:124
b类网络ip主机号有多少位 浏览:368
三门峡百度网络推广多少钱 浏览:40
20m联通网络怎么样 浏览:70
安卓usb共享网络在哪里 浏览:715
购物网络平台哪个好 浏览:6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