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一)
参考: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 第7版
一、现在最主要的三种网络
电信网络(电话网)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 (发展最快,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
二、internet 和 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词
泛指一般的互连网(互联网)
Internet 是专有名词,标准翻译是“因特网” 世界范围的互连网(互联网)
使用 TCP/IP 协议族
前身是美国的阿帕网 ARPANET
三、计算机网络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指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带宽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带宽是 10 M,实际上是 10 Mb/s。注意:这里的 M 是 106。
四、对宽带传输的错误概念
在网络中有两种不同的速率:
信号(即电磁波)在传输媒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传输速率。 这两种速率的意义和单位完全不同。
宽带传输:计算机向网络发送比特的速率较高。 宽带线路:每秒有更多比特从计算机注入到线路。 宽带线路和窄带线路上比特的传播速率是一样的。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采用电路交换,新型的计算机网络采用分组交换的、基于存储转发的方式。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把要发送的报文分隔为较短的数据块
每个块增加带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构成分组(包)
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
IP 网络的重要特点
每一个分组独立选择路由。
发往同一个目的地的分组,后发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顺序接收)。 当网络中的通信量过大时,路由器就来不及处理分组,于是要丢弃一些分组。 因此, IP 网络不保证分组的可靠地交付。
IP 网络提供的服务被称为:
尽最大努力服务(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两个协议:IP 和 TCP
TCP 协议保证了应用程序之间的可靠通信,IP 协议控制分组在因特网的传输,但因特网不保证可靠交付.
在 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当 A 进程需要 B 进程的服务时就主动呼叫 B 进程,在这种情况下,A 是客户而 B 是服务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 A 的服务,此时,B 是客户而 A 是服务器。
注意:
使用计算机的人是“用户”(user)而不是“客户”(client)。
客户和服务器都指的是进程,即计算机软件。
由于运行服务器进程的机器往往有许多特殊的要求,因此人们经常将主要运行服务器进程的
机器(硬件)不严格地称为服务器。
例如,“这台机器是服务器。” 意思是:“这台机器(硬件)主要是用来运行服务器进程(软件)。” 因此,服务器(server)一词有时指的是软件,但也有时指的是硬件。
六、总结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范围的、互连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它使用 TCP/IP 协议族,并且它的前身是美 国阿帕网 ARPANET。
计算机网络的带宽是网络可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因特网使用基于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并使用 IP 协议传送 IP 分组。
路由器把许多网络互连起来,构成了互连网。路由器收到分组后,根据路由表查找出下一跳路由器的
地址,然后转发分组。
路由器根据与其他路由器交换的路由信息构造出自己的路由表。
IP 网络提供尽最大努力服务,不保证可靠交付。
TCP 协议保证计算机程序之间的、端到端的可靠交付。
在 TCP/IP 的应用层协议使用的是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进程(即软件)。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服务器有时也指“运行服务器软件”的机器。
一、IP 网络是虚拟网络
IP 网络是虚拟的。在 IP 网络上传送的是 IP 数据报(IP 分组)。
实际上在网络链路上传送的是“帧”,使用的是帧的硬件地址(MAC 地址)。
地址解析协议 ARP 用来把 IP 地址(虚拟地址)转换为硬件地址(物理地址)。
二、IP 地址的表示方法
IP 地址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二进制和点分十进制。
IP 地址是 32 位二进制数字,为方便阅读和从键盘上输入,可把每 8 位二进制数字转换成一个十进制数字,并 用小数点隔开,这就是点分十进制。
三、因特网的域名
因特网的域名分为: 顶级域名 二级域名 三级域名
四级域名
四、域名服务器 DNS (Domain Name Server)
因特网中设有很多的域名服务器 DNS,用来把域名转换为 IP 地址。
五、电子邮件
发送邮件使用的协议——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接收邮件使用的协议——邮局协议版本 3 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注:邮件的传送仍然要使用 IP 和 TCP 协议
六、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用来标识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
因特网上的每一个文档,在整个因特网的范围内具有惟一的标识符 URL。 URL 实际上就是文档在因特网中的地址。
七、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万维网客户程序与服务器程序之间的交互遵守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八、结束语
IP 地址是 32 位二进制数字。为便于阅读和键入,也常使用点分十进制记法。 个人用户上网可向本地 ISP 租用临时的 IP 地址。
域名服务器 DNS 把计算机域名转换为计算机使用的 32 位二进制 IP 地址。 发送电子邮件使用 SMTP 协议,接收电子邮件使用 POP3 协议。
统一资源定位符 URL 惟一地确定了万维网上文档的地址。
超文本传送协议 HTTP 用于万维网浏览器程序和服务器程序的信息交互。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使万维网文档有了统一的格式。
IP 电话不使用 TCP 协议。利用 IP 电话网关使得在普通电话之间可以打 IP 电话。
一、因特网服务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 IP 地址数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为不同的层次。
二、两种通信方式
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C/S 方式 和 P2P 方式
(Peer-to-Peer,对等方式)。
三、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核心部分是因特网中最复杂的部分。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 他主机通信(即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是由许多网络和把它们互连起来的路由器组成,而主机处在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在因特网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间一般都用高速链路相连接,而在网络边缘的主机接入到核心部分则通 常以相对较低速率的链路相连接。
主机的用途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并且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则是用 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的。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
最重要的功能。
四、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电路交换的三个阶段: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
五、网络的分类
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个人区域网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从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
公用网 (public network)
专用网 (private network)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
接入网 AN (Access Network),它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注:由 ISP 提供的接入网只是起到让用户能够与因特网连接的“桥梁”作用。
六、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
带宽
吞吐量
时延(delay 或 latency)
传输时延(发送时延) —— 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 毕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 ——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注:信号传输速率(即发送速率)和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处理时延 ——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 ——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 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处理时延
时延带宽积
利用率 —— 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注: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
七、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 简称为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其组成要素有以下三点:
语法 语义 同步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八、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实体(entity)——表示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服务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九、TCP/IP 的体系结构
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最高只用到网络层,而没有使用运输层和应用层。
❷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1、速率,指链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友唯枝的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者比特率;
2、带宽,本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好敏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在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
3、吞吐量,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吞吐量进场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4、时延,时延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5、时延带宽积,把以上两个网络性能的两个度量,传播时延和带宽相乘,就等到另外一个度量传播时延带宽积;
6、往返时间RTT,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山橘,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7、利用率,分为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多少的时间是被利用的,网络利用率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❸ 计算机网络的含义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3)加权计算机网络扩展阅读:
虽然网络类型的划分标准各种各样,但是从地理范围划分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通用网络划分标准。按这种标准可以把各种网络类型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局域网一般来说只能是一个较小区域内,城域网是不同地区的网络互联,不过在此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的网络划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地理范围的区分,只能是一个定性的概念。
❹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性能指标从不同的方面来度量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速率
计算机发送出的信号都是数字形式的。比特(bit)是计算机中的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单位。英文字bit来源binarydigit(一个二进制数字),因此一个比特就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一个1或0。网络技术中的速率指的是链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为数据率(datarate)或者比特率(bitrate)。速率的单位是b/s(比特每秒)或者bit/s,也可以写为bps,即bitpersecond。当数据率较高时,可以使用kb/s(k=10^3=千)、Mb/s(M=10^6=兆)、Gb/s(G=10^9=吉)或者Tb/s(T=10^12=太)。现在一般常用更简单并不是很严格的记法来描述网络的速率,如100M以太网,而省略了b/s,意思为数据率为100Mb/s的以太网。这里的数据率通常指额定速率。
2、带宽
带宽本上包含两种含义:
(1)带宽本来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例如,在传统的通信线路上传送的电话信号的标准带宽是3.1kHz(从300Hz到3.1kHz,即声音的主要成分的频率范围)。这种意义的带宽的单位是赫兹。在以前的通信的主干线路传送的是模拟信号(即连续变化的信号)。因此,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即为线路的带宽。
(2)在计算机网络中,贷款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因此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量“。这种意义的带宽的单位是”比特每秒“,即为b/s。子这种单位的前面也通常加上千(k)、兆(M)、吉(G)、太(T)这样的倍数。
3、吞吐量
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吞吐量进场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显然,吞吐量受到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例如,对于一个100Mb/s的以太网,其额定速率为100Mb/s,那么这个数值也是该以太网的吞吐量的绝对上限值。因此,对100Mb/s的以太网,其典型的吞吐量可能只有70Mb/s。
4、时延
时延指数据(一个报文或者分组)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时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也可以称为延迟或者迟延。
网络中的时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发送时延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时间。发送时延也可以称为传输时延。发送的时延=数据帧长度(b)/发送速率(b/s)。
对于一定的网络,发送时延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发送的帧长成正比,与发送数率成反比。
(2)传播时延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数率(m/s)
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间低一些,在铜线电缆中的传播速率约为2.3×10^5km/s,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约为2.0×10^5km/s。
(3)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处理,分析分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检验、查到适当路由等,这就产生了处理时延。
(4)排队时延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的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这就产生了排队延时。排队延时通常取决于网络当时的通信量。
这样数据在网络中尽力的总延时就是
总延时=发送延时+传播延时+处理延时+排队延时
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数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荷载信息的电磁波在通信线路上的传播速率与数据的发送速率并无关系。提高的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
5、时延带宽积
把以上两个网络性能的两个度量,传播时延和带宽相乘,就等到另外一个度量:传播时延带宽积,即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例如,传播时延为20ms,带宽为10Mb/s,则时延带宽积=20×10×10^3/1000=2×10^5bit。这就表示,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达到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20万个比特,而这20万个bit都在链路上向前移动。
6、往返时间RTT
在计算机网络中,往返时间RTT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对于上面提到的例子,往返时间RTT就是40ms,而往返时间和带宽的乘积是4×10^5(bit)。
显然,往返时间与所发送的分组长度有关。发送很长的数据块的往返时间,应当比发送很短的数据块往返时间要多些。
往返时间带宽积的意义就是当发送方连续发送数据时,即能够及时收到对方的确认,但已经将许多比特发送到链路上了。对于上述例子,假定数据的接收方及时发现了差错,并告知发送发,使发送方立即停止发送,但也已经发送了40万个比特了。
7、利用率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这是因为,根据排队的理论,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如果D0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表示当前网络时延,可以用简单公式(D=D0/(1-U)来表示D,D0和利用率U之间的关系。U数值在0和1之间。当网络的利用率接近最大值1时,网络的时延就趋近于无穷大。
❺ 计算机网络由哪几部分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气)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根据其覆盖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拓展资料: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
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❻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知识点简答题整理
基带传输:比特流直接向电缆发送,无需调制到不同频段;
基带信号:信源发出的没有经过调制的原始电信号;
URL :统一资源定位符,标识万维网上的各种文档,全网范围唯一;
传输时延:将分组的所有比特推向链路所需要的时间;
协议:协议是通信设备通信前约定好的必须遵守的规则与约定,包括语法、语义、定时等。
网络协议:对等层中对等实体间制定的规则和约定的集合;
MODEM :调制解调器;
起始(原始)服务器:对象最初存放并始终保持其拷贝的服务器;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的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并通过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集合;
解调: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多路复用:在一条传输链路上同时建立多条连接,分别传输数据;
默认路由器:与主机直接相连的一台路由器;
LAN :局域网,是一个地理范围小的计算机网络;
DNS :域名系统,完成主机名与 IP 地址的转换;
ATM :异步传输模式,是建立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基础上的一种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Torrent :洪流,参与一个特定文件分发的所有对等方的集合;
Cookie :为了辨别用户、用于 session 跟踪等而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的数据;
SAP :服务访问点;
n PDU : PDU 为协议数据单元,指对等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单位;第 n 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PPP :点对点传输协议;
Web caching :网页缓存技术;
Web 缓存:代替起始服务器来满足 HTTP 请求的网络实体。
Proxy server :代理服务器;
Go-back-n :回退 n 流水线协议;允许发送方连续发送分组,无需等待确认,若出错,从出错的分组开始重发;接收方接收数据分组,若正确,发 ACK ,若出错,丢弃出错分组及其后面的分组,不发任何应答;
Packet switching :分组交换技术;
CDMA :码分多路复用技术;各站点使用不同的编码,然后可以混合发送,接收方可正确提取所需信息;
TDM :时分多路复用,将链路的传输时间划分为若干时隙,每个连接轮流使用不同时隙进行传输;
FDM :频分多路复用,将链路传输频段分成多个小的频段,分别用于不同连接信息的传送;
OSI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是计算机广域网体系结构的国际标准,把网络分为 7 层;
CRC :循环冗余检测法,事先双方约定好生成多项式,发送节点在发送数据后附上冗余码,使得整个数据可以整除生成多项式,接收节点收到后,若能整除,则认为数据正确,否则,认为数据错误;
RIP :路由信息协议;
Socket (套接字):同一台主机内应用层和运输层的接口;
转发表:交换设备内,从入端口到出端口建立起来的对应表,主要用来转发数据帧或 IP 分组;
路由表:路由设备内,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建立起来的最佳路径表,主要用来转发 IP 分组;
存储转发:分组先接收存储后,再转发出去;
虚电路网络:能支持实现虚电路通信的网络;
数据报网络:能支持实现数据报通信的网络;
虚电路:源和目的主机之间建立的一条逻辑连接,创建这条逻辑连接时,将指派一个虚电路标识符 VC.ID ,相关设备为它运行中的连接维护状态信息;
毒性逆转技术: DV 算法中,解决计数到无穷的技术,即告知从相邻路由器获得最短路径信息的相邻路由器到目的网络的距离为无穷大;
加权公平排队 WFQ :排队策略为根据权值大小不同,将超出队列的数据包丢弃;
服务原语:服务的实现形式,在相邻层通过服务原语建立交互关系,完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
透明传输:在无需用户干涉的情况下,可以传输任何数据的技术;
自治系统 AS :由一组通常在相同管理者控制下的路由器组成,在相同的 AS 中,路由器可全部选用同样的选路算法,且拥有相互之间的信息;
分组丢失:分组在传输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到达接收方的现象;
隧道技术:在链路层或网络层通过对等协议建立起来的逻辑通信信道;
移动接入:也称无线接入,是指那些常常是移动的端系统与网络的连接;
面向连接服务:客户机程序和服务器程序发送实际数据的分组前,要彼此发送控制分组建立连接;
无连接服务:客户机程序和服务器程序发送实际数据的分组前,无需彼此发送控制分组建立连接;
MAC 地址:网卡或网络设备端口的物理地址;
拥塞控制:当网络发生拥塞时,用响应的算法使网络恢复到正常工作的状态;
流量控制: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使收发双方协调一致;
Ad Hoc 网络:自主网络,无基站;
往返时延:发送方发送数据分组到收到接收方应答所需要的时间;
电路交换:通信节点之间采用面向连接方式,使用专用电路进行传输;
ADSL :异步数字用户专线,采用不对称的上行与下行传输速率,常用于用户宽带接入。
多播:组播,一对多通信;
路由器的组成包括:输入端口、输出端口、交换结构、选路处理器;
网络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客户机 / 服务器结构、对等共享、混合;
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设备,网卡是数据链路层设备,路由器是网络层设备;
双绞线连接设备的两种方法:直连线和交叉线,同种设备相连和计算机与路由器相连都使用交叉线;不同设备相连用直连线;
MAC 地址 6 字节, IPv4 地址 4 字节, IPv6 地址 16 字节;
有多种方法对载波波形进行调制,调频,调幅,调相;
IEEE802.3 以太网采用的多路访问协议是 CSMA/CD ;
自治系统 AS 内部的选路协议是 RIP 、 OSPF ;自治系统间的选路协议是 BGP ;
多路访问协议:分三大类:信道划分协议、随机访问协议、轮流协议;
信道划分协议包括:频分 FDM 、时分 TDM 、码分 CDMA ;
随机访问协议包括: ALOHA 、 CSMA 、 CSMA/CD(802.3) 、 CSMA/CA(802.11) ;
轮流协议包括:轮询协议、令牌传递协议
ISO 和 OSI 分别是什么单词的缩写,中文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理解写出 OSI 分成哪七层?每层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开放系统互连模型;
OSI分为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层名称解决的问题主要功能
应用层实现特定应用选择特定协议;针对特定应用规定协议、时序、表示等,进行封装。在端系统中用软件来实现,如HTTP;
表示层压缩、加密等表示问题;规定数据的格式化表示,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会话层会话关系建立,会话时序控制等问题;规定通信的时序;数据交换的定界、同步、建立检查点等;
传输层源端口到目的端口的传输问题;所有传输遗留问题:复用、流量、可靠;
网络层路由、拥塞控制等网络问题;IP寻址,拥塞控制;
数据链路层相邻节点无差错传输问题;实现检错与纠错,多路访问,寻址;
物理层物理上可达;定义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等;
因特网协议栈分层模型及每层的功能。
分层的优点:使复杂系统简化,易于维护和更新;
分层的缺点:有些功能可能在不同层重复出现;
假设一个用户 ( 邮箱为: [email protected]) 使用 outlook 软件发送邮件到另一个用户 ( 邮箱为: [email protected]) ,且接收用户使用 IMAP 协议收取邮件,请给出此邮件的三个传输阶段,并给出每个阶段可能使用的应用层协议。
用户 [email protected] 使用outlook软件发送邮件到 163 邮件服务器
163邮件服务器将邮件发送给用户 [email protected] 的yahoo邮件服务器
用户 [email protected] 使用IMAP协议从yahoo邮件服务器上拉取邮件
第1、2阶段可以使用SMTP协议或者扩展的SMTP协议:MIME协议,第3阶段可以使用IMAP、POP3、HTTP协议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三次(二次为什么不行)?
为了实现可靠数据传输,TCP协议的通信双方,都必须维护一个序列号,以标识发送出去的数据包中,哪些是已经被对方收到的。三次握手的过程即是通信双方相互告知序列号起始值,并确认对方已经收到了序列号起始值的必经步骤。
如果只是两次握手,至多只有连接发起方的起始序列号能被确认,另一方选择的序列号则得不到确认。
选择性重传 (SR) 协议中发送方窗口和接收方窗口何时移动?分别如何移动?
发送方:当收到ACK确认分组后,若该分组的序号等于发送基序号时窗口发生移动;向前移动到未确认的最小序号的分组处;
接收方:当收到分组的序号等于接收基序号时窗口移动;窗口按交付的分组数量向前移动;
简述可靠传输协议 rdt1.0, rdt2.0, rdt2.1, rdt2.2 和 rdt3.0 在功能上的区别。
rdt1.0:经可靠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数据传送不出错不丢失,不需要反馈。
rdt2.0(停等协议):比特差错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认为信道传输的数据可能有比特差错,但不会丢包。接收方能进行差错检验,若数据出错,发送方接收到NAK之后进行重传。
rdt2.1:在rdt2.0的基础上增加了处理重复分组的功能,收到重复分组后,再次发送ACK;
rdt2.2:实现无NAK的可靠数据传输,接收方回发带确认号的ACK0/1,
收到出错分组时,不发NAK,发送接收到的上一个分组的ACK;
rdt3.0:实现了超时重发功能,由发送方检测丢包和恢复;
电路交换和虚电路交换的区别?哪些网络使用电路交换、报文交换、虚电路交换和数据报交换?请各举一个例子。
电路交换时整个物理线路由通讯双方独占;
虚电路交换是在电路交换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组机制,在一条物理线路上虚拟出多条通讯线路。
电路交换:电话通信网
报文交换:公用电报网
虚电路交换:ATM
数据报交换:Internet
电路交换:面向连接,线路由通信双方独占;
虚电路交换:面向连接,分组交换,各分组走统一路径,非独占链路;
数据报交换:无连接,分组交换,各分组走不同路径;
交换机逆向扩散式路径学习法的基本原理:
交换表初始为空;
当收到一个帧的目的地址不在交换表中时,将该帧发送到所有其他接口(除接收接口),并在表中记录下发送节点的信息,包括源MAC地址、发送到的接口,当前时间;
如果每个节点都发送了一帧,每个节点的地址都会记录在表中;
收到一个目的地址在表中的帧,将该帧发送到对应的接口;
表自动更新:一段时间后,没有收到以表中某个地址为源地址的帧,从表中删除该地址;
非持久 HTTP 连接和持久 HTTP 连接的不同:
非持久HTTP连接:每个TCP连接只传输一个web对象,只传送一个请求/响应对,HTTP1.0使用;
持久HTTP连接:每个TCP连接可以传送多个web对象,传送多个请求/响应对,HTTP1.1使用;
Web 缓存的作用是什么?简述其工作过程:
作用:代理原始服务器满足HTTP请求的网络实体;
工作过程:
浏览器:与web缓存建立一个TCP连接,向缓存发送一个该对象的HTTP请求;
Web缓存:检查本地是否有该对象的拷贝;
若有,就用HTTP响应报文向浏览器转发该对象;
若没有,缓存与原始服务器建立TCP连接,向原始服务器发送一个该对象的HTTP请求,原始服务器收到请求后,用HTTP响应报文向web缓存发送该对象,web缓存收到响应,在本地存储一份,并通过HTTP响应报文向浏览器发送该对象;
简要说明无线网络为什么要用 CSMA/CA 而不用 CSMA/CD ?
无线网络用无线信号实施传输,现在的技术还无法检测冲突,因此无法使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D,而使用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CSMA/CA;
简述各种交换结构优缺点,并解释线头 HOL 阻塞现象。
内存交换结构:以内存为交换中心;
优点:实现简单,成本低;
缺点:不能并行,速度慢;
总线交换结构:以共享总线为交换中心;
优点:实现相对简单,成本低;
缺点:不能并行,速度慢,不过比memory快;
纵横制:以交叉阵列为交换中心;
优点:能并行,速度快,比memory和总线都快;
缺点:实现复杂,成本高;
线头HOL阻塞:输入队列中后面的分组被位于线头的一个分组阻塞(即使输出端口是空闲的),等待交换结构发送;
CSMA/CD 协议的中文全称,简述其工作原理。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在共享信道网络中,发送节点发送数据之前,先侦听链路是否空闲,若空闲,立即发送,否则随机推迟一段时间再侦听,在传输过程中,边传输边侦听,若发生冲突,以最快速度结束发送,并随机推迟一段时间再侦听;
奇偶校验、二维奇偶校验、 CRC 校验三者比较:
奇偶校验能检测出奇数个差错;
二维奇偶校验能够检测出两个比特的错误,能够纠正一个比特的差错;
CRC校验能检测小于等于r位的差错和任何奇数个差错;
GBN 方法和 SR 方法的差异:
GBN:一个定时器,超时,重发所有已发送未确认接收的分组,发送窗口不超过2的k次方-1,接收窗口大小为1,采用累计确认,接收方返回最后一个正确接受的分组的ACK;
SR:多个定时器,超时,只重发超时定时器对应的分组,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大小都不超过2的k-1次方,非累计确认,接收方收到当前窗口或前一窗口内正确分组时返回对应的ACK;
❼ 计算机网络
有两种含义
“带宽” 指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基本单位是赫。
“带宽”是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的同义语,单位是比特/秒(bit/s)。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更经常地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
吞吐量受网络枝竖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指数据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延。
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处理所费的时间。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完全空闲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网络利用率则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接口的四个特性。
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迟搭游列等。
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发送器:将数据转换成可以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
数据: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信道: 向某一个方向传递信息的通道。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
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
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同时接收。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
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调制:使用载波进行调制, 把数字信号的频率范
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并转换成模拟信号,以便在模
拟信道中传输。
解调:把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
又称为编码,转换后依然是基带信号
利用载波低频转高频,更好的在模拟信道上传输,调制完的信号叫做带通信号
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码销的速率是有上限的,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问题。
如果信道的频带越宽,则可以用更高的速率传送码元
而不出现码间串扰。
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W 是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噪声功率。
信噪比S/N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
通过编码,可以增加每一个码元携带的信息量
将信道的可用频带分割成若干条较窄的子频带,每一条子频带传输一路信号。
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光的频分复用:波分复用
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隙,每一个用户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传输数据。
每一个用户所占用的时隙是周期性地出现。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先进行统计,然后依次将需要发送的数据进行时分复用,但是因为每一个时间是不确定的,所以需要在数据帧上加上地址信息
每个用户被分配一个码片序列,这些码片序列是互相正交的,
当需要发送1的时候,则发送序列
当需要发送0的时候,则发送序列反码
所以用户的序列和其他用户的序列内积是0
而序列和序列的规格化内积是1,序列与序列的反码的规格化内积为-1
在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传输线路的基础上,采取 差错检测、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 等方法,将有差错的物理线路改进成逻辑上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向网络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是从一个结点到相邻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结点。
把实现通信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也称为逻辑链路。
每个帧有最大长度限制
通过添加字符防止误判
在发送端:
数据分成组,每一组k个bit,然后在后面加上n位冗余码
接收端:
将这段数据除以P,看最后的余数
因为标志字段的0x7E用二进制标志为01111110,即中间是6个0,为了避免产生错误,所以采用 零比特填充 的方式,即发送方每遇到5个1则填充一个0,接收方每遇到5个1删除后面的一个0
信道并非在用户通信时固定分配给用户。
DIX Ethernet V2 是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产品(以太网)的规约,定义了以无源的电缆为总线的基带总线局域网。
IEEE 的 802.3 标准。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监测
当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发生了碰撞
最先发送数据帧的站,在发送数据帧后至多经过时间(2τ)就可知道发送的数据帧是否遭受了碰撞。 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 2τ 称为争用期,或碰撞窗口。经过争用期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
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要推迟(退避)一个随机时间才能再发送数据。
作用:
争用期的长度: 51.2 µs
最短有效帧长: 64 字节
帧间最小间隔: 9.6 µs
每一类地址都由 两个固定长度 的字段组成, 其中一个字段是 网络号 net-id , 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 所连接到的网络, 而另一个字段则是 主机号 host-id , 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
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 因此这些局域网都具有同样的网络号 net-id。
A:网络数减2原因: 网络号全0表示本网络 127(01111111)表示本地软件环回测试地址
B、C:网络数减1原因:128.0.0.0和192.0.0.0都是不指派的
主机数减2原因:全0和全1都不指派
路由表需要配置,或者根据算法生成
下一跳指的是下一个路由器的地址
特定主机路由 :为特定的目的主机指明一个路由。
默认路由:没有特定设置则采用默认路由
作用: 从网络层使用的 IP 地址,解析出在数据链路层使用的硬件地址。
每一个主机都设有一个 ARP 高速缓存 ,保存着所在的局域网上的各主机和路由器的 IP 地址到硬件地
址的映射表。ARP把保存在高速缓存中的每一个映射地址项目都设置生存时间,凡超过生存时间的项目就从高速缓存中删除掉。
ARP的工作过程
当主机A欲向本局域网上的某个主机B发送 IP数据报时,就先在其ARP高速缓存中查看有无主机B的IP 地址。
如果是不同网络之间的情况,就需要通过路由器来解决
例如:H1访问H3
一个 IP 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首部分为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固定部分长度为20个字节,可变部分长度是可变的。
版本ip协议版本:ipv4和ipv6
首部长度:占 4 位,可表示的最大数值是 15 (2 4 -1)个单位(一个单位为 4 字节)。因此 IP 的首部长度的最大值是 60 字节(15*4)。
区分服务:占 8 位,只有在使用区分服务(DiffServ)时,这个字段才起作用。在一般的情况下都不使用这个字段。
总长度:占 16 位,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因此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 65535 字节。
进行数据报的分片的原因
标识:占 16 位,它是一个计数器,用来产生 IP 数据报的标识。
标志(flag):占 3 位,目前只有前两位有意义。
片偏移:占13 位,指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片偏移以 8 个字节为偏移单位 。
生存时间——占8 位,记为 TTL (Time To Live),表明数据报在网络中的寿命。表示为数据报在网络中 可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 。
协议:占8 位,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使用何种协议,以便目的主机的 IP 层将数据部分上交给哪个处理过程。
首部检验和:占16 位,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不检验数据部分
❽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网络的功能有很多,一般分为以下几点:
1、软、硬件共享功能
计算机网络允许网络上的用户共享网络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硬件设备,可共享的硬件资源有:高性能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器、打印机、图形设备、通信线路、通信设备等。共享硬件的好处是提高硬件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开支。
2、信息共享功能
信息也是一种资源,Internet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其上有极为丰富的信息,它就像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与数据。每一个接入Internet的用户都可以共享这些信息资源。
3、通信功能
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它可以为网络用户提供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建设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用户能够相互通信、交流信息。计算机网络可以传输数据以及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4、提高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对于军事、金融和工业过程控制等部门的应用特别重要。计算机通过网络中的冗余部件可大大提高可靠性。
5、易于进行分布式处理功能
在网络中,还可以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或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或任务,分散到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上进行处理计算。这种分布处理能力在进行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发时是卓有成效的。
6、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里,个人、办公室、图书馆、企业和学校等,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并处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文字、数字、图像、声音甚至是视频,通过网络就能够收集、处理这些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传送。因此,综合信息服务将成为网络的基本服务功能。
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在数学上,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专指加权图。网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
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网络是人类发展史来最重要的发明,提高了科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