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OSI体系结构模型和TCP/IP体系结构模型的内容及其特点
OSI采用的是7层体系结构
而TCP/IP则将OSI的第5层的会话层和第6层的表示层全都划分到期自身的第5层---应用层
而OSI则是将这三层独立分开..
经历很长一段制定周期,将OSI复杂烦琐标准制定出来后,而TCP/IP却已经在互联网络上抢占了相当大的范围,而几乎也找不出厂家生产出符合OSI标准的产品。
OSI只是取得了理论成果,但市场化方面完全失败了。
大行其道的TCP/IP取得了市场的成功,至今开始流行。
在讨论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时候,可以将两个协议对照参考...
OSI是基于硬件的分层,TCP/IP是逻辑上的划分
osi是用于同种网络间的互联,而tcp/ip是用于不同网络间的互联,一开始两者的定位就不同,
所以二者的应用范围也不同,
OSI
Application
Layer
Presentation
Layer
Sess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Network
Layer
Data
Link
Layer
Physical
Layer
TCP
/
IP
Applicat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Network
Layer
Data
Link
Layer
Host
to
network,
Physical
Layer
No
specific
protocol
② 计算机网络OSI参考模型的特点
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划分为以下七层:
* 7 应用层 —— Application Layer
* 6 表示层 —— Presentation Layer
* 5 会话层 —— Session Layer
* 4 传输层 —— Transport Layer
* 3 网络层 —— Network Layer
* 2 数据链路层 —— Data Link Layer
* 1 物理层 —— Physical Layer
“OSI/RM”是英文“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的缩写。
[编辑] 第7层 应用层
主条目:应用层
应用层能与应用程式接口沟通,以达至展示给用户。
[编辑] 第6层 表示层
主条目:表示层
表示层能为不同的用户端提供数据和信息的语法转换内码,使系统能解读成正确的数据。同时,也能提供压缩解压、加密解密。
[编辑] 第5层 会话层
主条目:会话层
会话层用于为通讯双方制定通讯方式,并建立、拆除会话(双方通讯)。
[编辑] 第4层 传输层
主条目:传输层
传输层用于控制资料流量,并且进行侦错及错误处理,以确保通讯顺利。而传送端的传输层会为封包加上序号,方便接收端把封包重组为有用的资料或档案。
[编辑] 第3层 网络层
主条目:网络层
网络层为资料传送的目的地寻址,再选择出传送资料的最佳路线。
[编辑] 第2层 数据链路层
主条目:数据链路层
网络上资料封包如何传送的方式
[编辑] 第1层 物理层
主条目:物理层
物理层定义了所有电子及物理设备的规范。其中特别定义了设备与物理媒介之间的关系,这包括了针脚、电压、线缆规范、集线器、中继器、网卡、主机适配器(在SAN中使用的主机适配器)以及其他的设备的设计定义。因为物理层传送的是原始的比特数据流,即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当发送时的信号为二进制“1”时,对方接收到的也是二进制“1”而不是二进制“0”。因而就需要定义哪个设备有几个针脚,其中哪个针脚发送的多少电压代表二进制“1”或二进制“0”,还有例如一个比特需要持续几微秒,传输信号是否在双向上同时进行,最初的连接如何建立和最终如何终止等问题。
为了更好理解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区别,可以把物理层认为是主要是与某个单一设备与传输媒介之间的交互有关,而数据链路层则更多地关注使用同一个通讯媒介的多个设备(例如,至少两个设备)之间的互动。物理层的作用是告诉某个设备如何传送信号至一个通讯媒介,以及另外一个设备如何接收这个信号(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会告诉设备如何与通讯媒介相连接)。有些过时的物理层标准如RS-232倒是的确使用物理线缆来控制通讯媒介的接入。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和提供的服务如下:
* 在设备与传输媒介之间建立及终止连接。
* 参与通讯过程使得资源可以在共享的多用户中有效分配。例如,冲突解决机制和流量控制。
* 对信号进行调制或转换使得用户设备中的数字信号定义能与信道上实际传送的数字信号相匹配。这些信号可以经由物理线缆(例如铜缆和光缆)或是无线信道传送。
③ 计算机网络OSI参考模型
1、应用层:提供IOS用户服务,如HTTP等应用程序。
2、表示层: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3、会话层:在两进程间提供、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有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三种模式。
4、传输层: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
5、网络层: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用户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侍则仿
6、链路层:在网盯坦络层实体间实现数据接收的功能,提供数据链路流控。
7、物理层:规定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电气、和规程的特性。
需要注意,物理层老纤只关注物理链路上的比特流,并不关注具体的物理媒介(如光缆、双绞线等)和传输手段。
④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OSI体系结构模型和TCP/IP体系结构模型的内容及其特点
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分7层,
而TCP/IP模型一般分四层或五层(最底层网络接入层可以分为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现在网络层次术语仍然使用OSI模型所定义的层次结构,
但现在建立的大多数网络所使用的网络标准和协议是根据TCP/IP模型的。
OSI是早期的网络模型,相比较TCP/IP模型更符合现在的网络结构。
⑤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哪四个阶段,特点
四个阶段是:
1、以单机算计为中心的多终端联机系统: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网络进入到面向终端的阶段,以主机为中心,通过计算机实现与远程终端的数据通信。
特点:主机不仅负责数据处理还负责通信处理的工作,终端只负责接收显示数据或者为主机提供数据。便于维护和管理,数据一致性号,但主机负荷大,可靠性差,数据传输速率低。
2、分组交换网的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若干台计算机相互连接成一个系统,即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这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网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有两个标志性成果:提出分组交换技术形成TCP/IP协议雏形这个时期,主机只负责数据处理,而数据通信的部分由分组交换网完成。
3、网络体系结构标准化: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办公自动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将自己拥有的为数众多的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小型计算机等连接起来,以达到资源共享和相互传递信息的目的。
但是,这一时期计算机之间的组网是有条件的,在相同网络中只能存在同一厂家生产的计算机,其他厂家生产的计算机无法接人。这个情况就阻碍了网络的互联发展,促使了网络标准化的产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型,ARPANET为基础,形成了TCP/IP网络体系结构,风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连的高速计算机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数字通信的出现,计算机网络进入到第4个发展阶其主要特征是综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5)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模型扩展阅读: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允许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的计算机系统,多个终端同时连接同一台计算机。分时系统能够令人产生“一人一机”的错觉,当时的PC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分时系统的特点包括:及时性、独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时性:没有及时性,就没法让多用户产生“一人一机”的错觉了。
2、独占性:分时系统本身最重要的特点。题外话,操作系统对进程的抽象就是让每个进程在某个CPU时间片有“独占性”,好像此时此刻只有一个进程占用计算机的硬件资源。
3、交互性:人机交互,不必多说。还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统或者计算机?那它有何用?计算机的作用就是要为人类提供服务。
4、多路性:这样才能连接过多个终端。
⑥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特点:
第一阶段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单个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和多个没有自主处理功能的终端组成网络。
第二阶段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组成独立的网络系统.。
第三阶段为开放式标准化网络,特点是由多个计算机组成容易实现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开放式网络系统.。
第四阶段为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是网络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机 。
(6)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模型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网络的交换功能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混合交换;
2、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星型网、树型网、总线网、环型网、网状网等;
3、根据网络的通信性能可以分为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网络;
4、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与规模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5、根据网络的使用范围分为公用网和专用网。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
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⑦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网络的特点是什么
朋友您好:
网络:把许过计算机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网络;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即,把网络通过路由设备连接起来组成更大的网络;
因特网:是最大的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精确定义并未统一,关于计算机网络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网络的特点:
1)连通性;
2)共享;
连通性:就是计算机网络使上网用户时间都可以交换信息,就好像这些用户的计算机都可以彼此直接连通一样。用户的距离也似乎因此变得更近了。
共享性:所谓共享就是资源共享。资源共享的定义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
计算机网络有多种类别---按照作用范围来分:
1)广域网;
2)城域网;
3)局域网;
广域网:广域网是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通过长距离(例如:跨越不同的国家)运送主机发送的数据。
城域网:城域网的作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城市,可以跨越几个街区甚至整个城市;
局域网:局域网一般用微型计算机或工作站通过高速通信线路(速率通常在10Mb/s以上),但地理上这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如:1KM左右),在局域网发展早期,一个学校或工厂往往只拥有一个局域网,但现在局域网已经非常广泛的使用。一个学校或企业大都拥有许多个互联的语句网(这样的网络通常称为校园网或企业网)。
计算机网络还涉及很多有意思的历史和概念,朋友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以及OSI/RM(开放的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以及TCP/IP协议。
祝朋友学习愉快!^_^
⑧ 计算机网络按覆盖范围分类可分为哪三类,各有什么特点
1、计算机网络按覆盖范围分类可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2、广域网特点
局域网是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的通信网络。
1)覆盖的地理区域大,通常在几公里至几千、几万公里,网络可跨越市、地区、省、国家、洲洋乃至全球。
2)广域网连接常借用公用网络。
3)传输速率比较低,一般在64kbps-2Mbps,最高可达到45Mbps,但随着广域网技术的发展,广域网的传输速率正在不断地提高,目前通过光纤介质,采用POS(光纤通过SDH)技术,使传输速率达到155Mbps,甚至更高。
4)网络拓扑结构复杂。
3、城域网特点
是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所建立的计算机通信网,简称MAN。这是80年代末,在LAN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在技术上与LAN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与广域网(WAN)区别较大。
1)传输速率高。
2)用户投入少,接入简单。
3)技术先进、安全。
4、局域网特点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
1)覆盖的地理范围较小,一般为 10 m~10 km(如一幢办公楼,一个企业内等),通常为一个单位所拥有。
2)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率(通常为1~20Mbps,高速局域网可达100Mbps)。
3)具有较低的误码率,一般在10-8到10-11之间。
4)具有较低的时延。
5)通常多个站共享一个传输媒体(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
6)通常使用分组交换技术。
7)通常使用的拓扑结构为总线型、环型或树型。
8)可支持的工作站数可达几千个,各工作站间地位平等而非主从关系。
9)支持多种媒体访问协议(令牌环、令牌总线和 CSMA/CD)。
10)能进行广播(一站发所有站收)或组播(一站发一组站收)。
⑨ 计算机网络的结构有哪些参考模型说明OSI模型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结构主要有TCP/IP和OSI参考模型。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抛开网络物理连接来讨论网络系统的连接形式,网络中各站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称为网络拓扑。拓扑图给出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的网络配置和相互间的连接,它的结构主要有星型结构、总线结构、树型结构、网状结构、蜂窝状结构、分布式结构等。
星型结构
星型结构是指各工作站以星型方式连接成网。网络有中央节点,其他节点(工作站、服务器)都与中央节点直接相连,这种结构以中央节点为中心,因此又称为集中式网络。它具有如下特点:结构简单,便于管理;控制简单,便于建网;网络延迟时间较小,传输误差较低。但缺点也是明显的:成本高、可靠性较低、资源共享能力也较差。
环型结构
环型结构由网络中若干节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这种结构使公共传输电缆组成环型连接,数据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在各个节点间传输,信息从一个节点传到另一个节点。
环型结构具有如下特点:信息流在网中是沿着固定方向流动的,两个节点仅有一条道路,故简化了路径选择的控制;环路上各节点都是自举控制,故控制软件简单;由于信息源在环路中是串行地穿过各个节点,当环中节点过多时,势必影响信息传输速率,使网络的响应时间延长;环路是封闭的,不便于扩充;可靠性低,一个节点故障,将会造成全网瘫痪;维护难,对分支节点故障定位较难。
总线型结构
总线结构是指各工作站和服务器均挂在一条总线上,各工作站地位平等,无中心节点控制,公用总线上的信息多以基带形式串行传递,其传递方向总是从发送信息的节点开始向两端扩散,如同广播电台发射的信息一样,因此又称广播式计算机网络。各节点在接受信息时都进行地址检查,看是否与自己的工作站地址相符,相符则接收网上的信息。
总线型结构的网络特点如下:结构简单,可扩充性好。当需要增加节点时,只需要在总线上增加一个分支接口便可与分支节点相连,当总线负载不允许时还可以扩充总线;使用的电缆少,且安装容易;使用的设备相对简单,可靠性高;维护难,分支节点故障查找难。
分布式结构
分布式结构的网络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一种网络形式,分布式结构的网络具有如下特点:由于采用分散控制,即使整个网络中的某个局部出现故障,也不会影响全网的操作,因而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网中的路径选择最短路径算法,故网上延迟时间少,传输速率高,但控制复杂;各个节点间均可以直接建立数据链路,信息流程最短;便于全网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缺点为连接线路用电缆长,造价高;网络管理软件复杂;报文分组交换、路径选择、流向控制复杂;在一般局域网中不采用这种结构。
树型结构
树型结构是分级的集中控制式网络,与星型相比,它的通信线路总长度短,成本较低,节点易于扩充,寻找路径比较方便,但除了叶节点及其相连的线路外,任一节点或其相连的线路故障都会使系统受到影响。
网状拓扑结构
在网状拓扑结构中,网络的每台设备之间均有点到点的链路连接,这种连接不经济,只有每个站点都要频繁发送信息时才使用这种方法。它的安装也复杂,但系统可靠性高,容错能力强。有时也称为分布式结构。
蜂窝拓扑结构
蜂窝拓扑结构是无线局域网中常用的结构。它以无线传输介质(微波、卫星、红外等)点到点和多点传输为特征,是一种无线网,适用于城市网、校园网、企业网。
在计算机网络中还有其他类型的拓扑结构,如总线型与星型混合。总线型与环型混合连接的网络。在局域网中,使用最多的是总线型和星型结构。
OSI七层模型介绍
OSI是一个开放性的通行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他是一个定义的非常好的协议规范。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7层及其功能。
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其中高层,既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7层的功能:
(1)应用层: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II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如果选择AS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II等。
(3)会话层:他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小时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
(4)传输层: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网络层:这层对端到端的包传输进行定义,他定义了能够标识所有结点的逻辑地址,还定义了路由实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为了适应最大传输单元长度小于包长度的传输介质,网络层还定义了如何将一个包分解成更小的包的分段方法。示例:IP,IPX等。
(6)数据链路层:他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这些协议与被讨论的歌种介质有关。示例:ATM,FDDI等。
(7)物理层:OSI的物理层规范是有关传输介质的特性标准,这些规范通常也参考了其他组织制定的标准。连接头、针、针的使用、电流、电流、编码及光调制等都属于各种物理层规范中的内容。物理层常用多个规范完成对所有细节的定义。示例:Rj45,802.3等。
⑩ OSI参考模型特点及功能
(1)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它主要关心的是通过物理链路从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传送比特流,物理链路可能是铜线、卫星、微波或其他的通讯媒介。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是为网络层提供服务的,解决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问题,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
数据帧中包含物理地址(又称MAC地址)、控制码、数据及校验码等信息。该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转换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此外,数据链路层还要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进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发送方来的高速数据而导致缓冲器溢出及线路阻塞。
(3)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是为传输层提供服务的,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包或分组。该层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如何使数据包通过各结点传送的问题,即通过路径选择算法(路由)将数据包送到目的地。
另外,为避免通信子网中出现过多的数据包而造成网络阻塞,需要对流入的数据包数量进行控制(拥塞控制)。当数据包要跨越多个通信子网才能到达目的地时,还要解决网际互连的问题。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传输层的作用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
该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只是在两个传输实体间的一条主机到主机的、可由用户控制和设定的、可靠的数据通路。
传输层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5)会话层(Session Layer)
会话层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协调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之间的通信(对话),即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会话层得名的原因是它很类似于两个实体间的会话概念。例如,一个交互的用户会话以登录到计算机开始,以注销结束。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层处理流经结点的数据编码的表示方式问题,以保证一个系统应用层发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统的应用层读出。
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表示格式转换成网络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的接口。该层通过应用程序来完成网络用户的应用需求,如文件传输、收发电子邮件等。
特点:
(1)网路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3)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
(4)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5)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