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连接 > 826计算机网络笔记

826计算机网络笔记

发布时间:2023-02-13 12:13:14

计算机网络自学笔记:TCP

如果你在学习这门课程,仅仅为了理解网络工作原理,那么只要了解TCP是可靠传输,数据传输丢失时会重传就可以了。如果你还要参加研究生考试或者公司面试等,那么下面内容很有可能成为考查的知识点,主要的重点是序号/确认号的编码、超时定时器的设置、可靠传输和连接的管理。

1 TCP连接

TCP面向连接,在一个应用进程开始向另一个应用进程发送数据之前,这两个进程必须先相互“握手”,即它们必须相互发送某些预备报文段,以建立连接。连接的实质是双方都初始化与连接相关的发送/接收缓冲区,以及许多TCP状态变量。

这种“连接”不是一条如电话网络中端到端的电路,因为它们的状态完全保留在两个端系统中。

TCP连接提供的是全双工服务 ,应用层数据就可在从进程B流向进程A的同时,也从进程A流向进程B。

TCP连接也总是点对点的 ,即在单个发送方与单个接收方之间建立连接。

一个客户机进程向服务器进程发送数据时,客户机进程通过套接字传递数据流。

客户机操作系统中运行的 TCP软件模块首先将这些数据放到该连接的发送缓存里 ,然后会不时地从发送缓存里取出一块数据发送。

TCP可从缓存中取出并放入报文段中发送的数据量受限于最大报文段长MSS,通常由最大链路层帧长度来决定(也就是底层的通信链路决定)。 例如一个链路层帧的最大长度1500字节,除去数据报头部长度20字节,TCP报文段的头部长度20字节,MSS为1460字节。

报文段被往下传给网络层,网络层将其封装在网络层IP数据报中。然后这些数据报被发送到网络中。

当TCP在另一端接收到一个报文段后,该报文段的数据就被放人该连接的接收缓存中。应用程序从接收缓存中读取数据流(注意是应用程序来读,不是操作系统推送)。

TCP连接的每一端都有各自的发送缓存和接收缓存。

因此TCP连接的组成包括:主机上的缓存、控制变量和与一个进程连接的套接字变量名,以及另一台主机上的一套缓存、控制变量和与一个进程连接的套接字。

在这两台主机之间的路由器、交换机中,没有为该连接分配任何缓存和控制变量。

2报文段结构

TCP报文段由首部字段和一个数据字段组成。数据字段包含有应用层数据。

由于MSS限制了报文段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当TCP发送一个大文件时,TCP通常是将文件划分成长度为MSS的若干块。

TCP报文段的结构。

首部包括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它用于多路复用/多路分解来自或送至上层应用的数据。另外,TCP首部也包括校验和字段。报文段首部还包含下列字段:

32比特的序号字段和32比特的确认号字段。这些字段被TCP发送方和接收方用来实现可靠数据传输服务。

16比特的接收窗口字段,该字段用于流量控制。该字段用于指示接收方能够接受的字节数量。

4比特的首部长度字段,该字段指示以32比特的字为单位的TCP首部长度。一般TCP首部的长度就是20字节。

可选与变长的选项字段,该字段用于当发送方与接收方协商最大报文段长度,或在高速网络环境下用作窗口调节因子时使用。

标志字段ACK比特用于指示确认字段中的ACK值的有效性,即该报文段包括一个对已被成功接收报文段的确认。 SYN和FIN比特用于连接建立和拆除。 PSH、URG和紧急指针字段通常没有使用。

•序号和确认号

TCP报文段首部两个最重要的字段是序号字段和确认号字段。

TCP把数据看成一个无结构的但是有序的字节流。TCP序号是建立在传送的字节流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传送的报文段的序列之上。

一个报文段的序号是该报文段首字节在字节流中的编号。

例如,假设主机A上的一个进程想通过一条TCP连接向主机B上的一个进程发送一个数据流。主机A中的TCP将对数据流中的每一个字节进行编号。假定数据流由一个包含4500字节的文件组成(可以理解为应用程序调用send函数传递过来的数据长度),MSS为1000字节(链路层一次能够传输的字节数),如果主机决定数据流的首字节编号是7。TCP模块将为该数据流构建5个报文段(也就是分5个IP数据报)。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被赋为7;第二个报文段的序号被赋为1007,第三个报文段的序号被赋为2007,以此类推。前面4个报文段的长度是1000,最后一个是500。

确认号要比序号难理解一些。前面讲过,TCP是全双工的,因此主机A在向主机B发送数据的同时,也可能接收来自主机B的数据。从主机B到达的每个报文段中的序号字段包含了从B流向A的数据的起始位置。 因此主机B填充进报文段的确认号是主机B期望从主机A收到的下一报文段首字节的序号。

假设主机B已收到了来自主机A编号为7-1006的所有字节,同时假设它要发送一个报文段给主机A。主机B等待主机A的数据流中字节1007及后续所有字节。所以,主机B会在它发往主机A的报文段的确认号字段中填上1007。

再举一个例子,假设主机B已收到一个来自主机A的包含字节7-1006的报文段,以及另一个包含字节2007-3006的报文段。由于某种原因,主机A还没有收到字节1007-2006的报文段。

在这个例子中,主机A为了重组主机B的数据流,仍在等待字节1007。因此,A在收到包含字节2007-3006的报文段时,将会又一次在确认号字段中包含1007。 因为TCP只确认数据流中至第一个丢失报文段之前的字节数据,所以TCP被称为是采用累积确认。

TCP的实现有两个基本的选择:

1接收方立即丢弃失序报文段;

2接收方保留失序的字节,并等待缺少的字节以填补该间隔。

一条TCP连接的双方均可随机地选择初始序号。 这样做可以减少将那些仍在网络中的来自两台主机之间先前连接的报文段,误认为是新建连接所产生的有效报文段的可能性。

•例子telnet

Telnet由是一个用于远程登录的应用层协议。它运行在TCP之上,被设计成可在任意一对主机之间工作。

假设主机A发起一个与主机B的Telnet会话。因为是主机A发起该会话,因此主机A被标记为客户机,主机B被标记为服务器。用户键入的每个字符(在客户机端)都会被发送至远程主机。远程主机收到后会复制一个相同的字符发回客户机,并显示在Telnet用户的屏幕上。这种“回显”用于确保由用户发送的字符已经被远程主机收到并处理。因此,在从用户击键到字符显示在用户屏幕上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每个字符在网络中传输了两次。

现在假设用户输入了一个字符“C”,假设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起始序号分别是42和79。前面讲过,一个报文段的序号就是该报文段数据字段首字节的序号。因此,客户机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42,服务器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79。前面讲过,确认号就是主机期待的数据的下一个字节序号。在TCP连接建立后但没有发送任何数据之前,客户机等待字节79,而服务器等待字节42。

如图所示,共发了3个报文段。第一个报文段是由客户机发往服务器,其数据字段里包含一字节的字符“C”的ASCII码,其序号字段里是42。另外,由于客户机还没有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任何数据,因此该报文段中的确认号字段里是79。

第二个报文段是由服务器发往客户机。它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为服务器所收到的数据提供确认。服务器通过在确认号字段中填入43,告诉客户机它已经成功地收到字节42及以前的所有字节,现在正等待着字节43的出现。第二个目的是回显字符“C”。因此,在第二个报文段的数据字段里填入的是字符“C”的ASCII码,第二个报文段的序号为79,它是该TCP连接上从服务器到客户机的数据流的起始序号,也是服务器要发送的第一个字节的数据。

这里客户机到服务器的数据的确认被装载在一个服务器到客户机的数据的报文段中,这种确认被称为是捎带确认.

第三个报文段是从客户机发往服务器的。它的唯一目的是确认已从服务器收到的数据。

3往返时延的估计与超时

TCP如同前面所讲的rdt协议一样,采用超时/重传机制来处理报文段的丢失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超时间隔长度的设置。显然,超时间隔必须大于TCP连接的往返时延RTT,即从一个报文段发出到收到其确认时。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重传。

•估计往返时延

TCP估计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往返时延是通过采集报文段的样本RTT来实现的,就是从某报文段被发出到对该报文段的确认被收到之间的时间长度。

也就是说TCP为一个已发送的但目前尚未被确认的报文段估计sampleRTT,从而产生一个接近每个RTT的采样值。但是,TCP不会为重传的报文段计算RTT。

为了估计一个典型的RTT,采取了某种对RTT取平均值的办法。TCP据下列公式来更新

EstimatedRTT=(1-)*EstimatedRTT+*SampleRTT

即估计RTT的新值是由以前估计的RTT值与sampleRTT新值加权组合而成的。

参考值是a=0.125,因此是一个加权平均值。显然这个加权平均对最新样本赋予的权值

要大于对老样本赋予的权值。因为越新的样本能更好地反映出网络当前的拥塞情况。从统计学观点来讲,这种平均被称为指数加权移动平均

除了估算RTT外,还需要测量RTT的变化,RTT偏差的程度,因为直接使用平均值设置计时器会有问题(太灵敏)。

DevRTT=(1-β)*DevRTT+β*|SampleRTT-EstimatedRTT|

RTT偏差也使用了指数加权移动平均。B取值0.25.

•设置和管理重传超时间隔

假设已经得到了估计RTT值和RTT偏差值,那么TCP超时间隔应该用什么值呢?TCP将超时间隔设置成大于等于估计RTT值和4倍的RTT偏差值,否则将造成不必要的重传。但是超时间隔也不应该比估计RTT值大太多,否则当报文段丢失时,TCP不能很快地重传该报文段,从而将给上层应用带来很大的数据传输时延。因此,要求将超时间隔设为估计RTT值加上一定余量。当估计RTT值波动较大时,这个余最应该大些;当波动比较小时,这个余量应该小些。因此使用4倍的偏差值来设置重传时间。

TimeoutInterval=EstimatedRTT+4*DevRTT

4可信数据传输

因特网的网络层服务是不可靠的。IP不保证数据报的交付,不保证数据报的按序交付,也不保证数据报中数据的完整性。

TCP在IP不可靠的尽力而为服务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可靠数据传输服务。

TCP提供可靠数据传输的方法涉及前面学过的许多原理。

TCP采用流水线协议、累计确认。

TCP推荐的定时器管理过程使用单一的重传定时器,即使有多个已发送但还未被确认的报文段也一样。重传由超时和多个ACK触发。

在TCP发送方有3种与发送和重传有关的主要事件:从上层应用程序接收数据,定时器超时和收到确认ACK。

从上层应用程序接收数据。一旦这个事件发生,TCP就从应用程序接收数据,将数据封装在一个报文段中,并将该报文段交给IP。注意到每一个报文段都包含一个序号,这个序号就是该报文段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字节流编号。如果定时器还没有计时,则当报文段被传给IP时,TCP就启动一个该定时器。

第二个事件是超时。TCP通过重传引起超时的报文段来响应超时事件。然后TCP重启定时器。

第三个事件是一个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报文段(ACK)。当该事件发生时,TCP将ACK的值y与变量SendBase(发送窗口的基地址)进行比较。TCP状态变量SendBase是最早未被确认的字节的序号。就是指接收方已正确按序接收到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TCP采用累积确认,所以y确认了字节编号在y之前的所有字节都已经收到。如果Y>SendBase,则该ACK是在确认一个或多个先前未被确认的报文段。因此发送方更新其SendBase变量,相当于发送窗口向前移动。

另外,如果当前有未被确认的报文段,TCP还要重新启动定时器。

快速重传

超时触发重传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超时周期可能相对较长。当一个报文段丢失时,这种长超时周期迫使发送方等待很长时间才重传丢失的分组,因而增加了端到端时延。所以通常发送方可在超时事件发生之前通过观察冗余ACK来检测丢包情况。

冗余ACK就是接收方再次确认某个报文段的ACK,而发送方先前已经收到对该报文段的确认。

当TCP接收方收到一个序号比所期望的序号大的报文段时,它认为检测到了数据流中的一个间隔,即有报文段丢失。这个间隔可能是由于在网络中报文段丢失或重新排序造成的。因为TCP使用累计确认,所以接收方不向发送方发回否定确认,而是对最后一个正确接收报文段进行重复确认(即产生一个冗余ACK)

如果TCP发送方接收到对相同报文段的3个冗余ACK.它就认为跟在这个已被确认过3次的报文段之后的报文段已经丢失。一旦收到3个冗余ACK,TCP就执行快速重传 ,

即在该报文段的定时器过期之前重传丢失的报文段。

5流量控制

前面讲过,一条TCP连接双方的主机都为该连接设置了接收缓存。当该TCP连接收到正确、按序的字节后,它就将数据放入接收缓存。相关联的应用进程会从该缓存中读取数据,但没必要数据刚一到达就立即读取。事实上,接收方应用也许正忙于其他任务,甚至要过很长时间后才去读取该数据。如果应用程序读取数据时相当缓慢,而发送方发送数据太多、太快,会很容易使这个连接的接收缓存溢出。

TCP为应用程序提供了流量控制服务以消除发送方导致接收方缓存溢出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 流量控制是一个速度匹配服务,即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与接收方应用程序的读速率相匹配。

前面提到过,TCP发送方也可能因为IP网络的拥塞而被限制,这种形式的发送方的控制被称为拥塞控制(congestioncontrol)。

TCP通过让接收方维护一个称为接收窗口的变量来提供流量控制。接收窗口用于告诉发送方,该接收方还有多少可用的缓存空间。因为TCP是全双工通信,在连接两端的发送方都各自维护一个接收窗口变量。 主机把当前的空闲接收缓存大小值放入它发给对方主机的报文段接收窗口字段中,通知对方它在该连接的缓存中还有多少可用空间。

6 TCP连接管理

客户机中的TCP会用以下方式与服务器建立一条TCP连接:

第一步: 客户机端首先向服务器发送一个SNY比特被置为1报文段。该报文段中不包含应用层数据,这个特殊报文段被称为SYN报文段。另外,客户机会选择一个起始序号,并将其放置到报文段的序号字段中。为了避免某些安全性攻击,这里一般随机选择序号。

第二步: 一旦包含TCP报文段的用户数据报到达服务器主机,服务器会从该数据报中提取出TCPSYN报文段,为该TCP连接分配TCP缓存和控制变量,并向客户机TCP发送允许连接的报文段。这个允许连接的报文段还是不包含应用层数据。但是,在报文段的首部却包含3个重要的信息。

首先,SYN比特被置为1。其次,该 TCP报文段首部的确认号字段被置为客户端序号+1最后,服务器选择自己的初始序号,并将其放置到TCP报文段首部的序号字段中。 这个允许连接的报文段实际上表明了:“我收到了你要求建立连接的、带有初始序号的分组。我同意建立该连接,我自己的初始序号是XX”。这个同意连接的报文段通常被称为SYN+ACK报文段。

第三步: 在收到SYN+ACK报文段后,客户机也要给该连接分配缓存和控制变量。客户机主机还会向服务器发送另外一个报文段,这个报文段对服务器允许连接的报文段进行了确认。因为连接已经建立了,所以该ACK比特被置为1,称为ACK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

一旦以上3步完成,客户机和服务器就可以相互发送含有数据的报文段了。

为了建立连接,在两台主机之间发送了3个分组,这种连接建立过程通常被称为 三次握手(SNY、SYN+ACK、ACK,ACK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 。这个过程发生在客户机connect()服务器,服务器accept()客户连接的阶段。

假设客户机应用程序决定要关闭该连接。(注意,服务器也能选择关闭该连接)客户机发送一个FIN比特被置为1的TCP报文段,并进人FINWAIT1状态。

当处在FINWAIT1状态时,客户机TCP等待一个来自服务器的带有ACK确认信息的TCP报文段。当它收到该报文段时,客户机TCP进入FINWAIT2状态。

当处在FINWAIT2状态时,客户机等待来自服务器的FIN比特被置为1的另一个报文段,

收到该报文段后,客户机TCP对服务器的报文段进行ACK确认,并进入TIME_WAIT状态。TIME_WAIT状态使得TCP客户机重传最终确认报文,以防该ACK丢失。在TIME_WAIT状态中所消耗的时间是与具体实现有关的,一般是30秒或更多时间。

经过等待后,连接正式关闭,客户机端所有与连接有关的资源将被释放。 因此TCP连接的关闭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互相交换连接关闭的FIN、ACK置位报文段。

②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多久看完

pyright © 1999-2020, CSD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打开APP

不吃牛油果
关注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 原创
2021-12-08 14:43:31
2点赞

不吃牛油果

码龄3年

关注
目录
1.1 什么是因特网
1.1.1 具体构成描述
1.1.2 服务描述
1.1.3 网络协议
1.2 网络边缘
1.2.1 接入网
1.3 网络核心
1.3.1分组交换
1.3.2 电路交换
1.3.3 报文交换
1.4 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1.5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1.1 什么是因特网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描述因特网

1.1.1 具体构成描述
端系统(主机):与因特网相连的设备
端系统通过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连接到一起
通信链路由不同的物理媒体组成,传播速度用bit/s来计算
分组:当一台端系统要向另一台端系统发送数据时,发送端系统将数据分段,并为每段加上头部字节,由此形成的信息包叫分组
分组通过网络发送到接收端系统,在那里被装配成初始数据
分组交换机从它的一条入通信链路接收到达的消息,并从它的一条出通信链路转发该条消息
最着名的分组交换机:路由器和链路层交换机
路由器通常用作网络核心
链路层交换机常用在接入网
一个分组所经历的一系列的通信链路和分组交换机称为通过网络的路径
端系统通过**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SP)**接入因特网中
每个ISP本身就是一个由多台分组交换机和通信链路组成的网络,各ISP为端系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网络接入
端系统,分组交换机和其他网络部件都需要运行一系列的协议
因特网最重要的协议TCP/IP
IP协议定义了路由器和端系统之间交换的分组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2 服务描述
分布式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涉及在多个相互交换数据的端系统,故称他们分布式应用程序。
与因特网相连的端系统都有一个套接字接口,该接口规定了运行在端系统上的程序请求在因特网基础设施向另一个端系统上特定的目的程序交付数据的方式
因特网套接字接口是一个发送程序必须遵守的规则合集
1.1.3 网络协议
在因特网中,任何两个以上的远程通讯实体的所有活动都受协议的制约

协议定义了在两个通讯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的格式和顺序,以及报文的发送或接收一条报文或其他时间所采取的动作
1.2 网络边缘
位于网络边缘的主机又分为两类:客户和服务器
客户通常是桌面PC,智能手机等
服务器是更强大的机器,用于存储和发布Web页面,邮件等
1.2.1 接入网
接入网:是将端系统物理连接到其边缘路由器的网络
边缘路由器 是端系统到任何其他远程端系统的路径上的第一台路由器
家庭接入有两种最流行的类型:数字用户线(DSL)和电缆
1.3 网络核心
网络核心: 又端系统的分组交换机和链路构成的网状网络
1.3.1分组交换
端系统之间彼此交换报文,报文可以执行一种控制功能,也可以包含数据
为了从源端系统向目的端系统发送一个报文,源将上报文划分为较小的数据块,称为分组
分组以链路的最大传输速率的速度通过通信链路
多数分组交换机在链路的输入端使用存储转发传输,是指在交换机开始向输出链路传输该分组的第一个比特之前,必须接受到整个分组
每台分组交换机和多个链路连接,对于每条相连的链路,该分组交换机具有一个输出缓存,它用于存储路由器准备发往那条链路的分组
如果该链路正在传输其他分组,那么该分组必须在输出缓存等待,这叫排队时延
一个到达的分组可能发现输出缓存已经满了的情况,此时将出现分组丢包的情况
每个端系统都有一个IP地址。当源主机向目的主机发送一个分组时,源在该分组的首部包含了目的主机的IP地址
1.3.2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在这个发送者可以发送信息之前,电话网络必修要先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一条连接。这是条真正的连接,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换机都是维持着的。
当网络把这个电路建立好之后,在这个网络中的链路的传输速率也是维持好的。所以发送者可以以稳定的速率传输数据给接收者
链路中的电路是通过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来实现的
对于FDM,链路的频谱由跨越链路创建的所有连接共享。在连接期间链路为每条连结专用一个频率。
在电话网络中,这个频宽通常是4kHz,该频段的宽度称为带宽
对于TDM,时间被划分为固定的帧,每个帧又被划分为固定数量的时隙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
电路交换的三个步骤:
建立连接(分配通信资源)
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释放连接(归还通信资源)
1.3.3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
一个应用发送信息的整体就是一个报文。
在数据交换过程中,要以整个信息作为一个整体,一次性转发到下一个邻接路由器上,路由器再把整个报文接收到,再决定这个报文怎么转发,从哪个接口转发出去,直至目的主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交换网中的时延,丢包和吞吐量
我们希望因特网服务在任意两个端系统之间随心所欲的瞬间移动数据而没有任何数据损失,但那时不可能的,

所以计算机网络要限制在端系统之间的吞吐量:每秒能够传送的数据量

当一个分组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该分组在沿途的每个节点经受了不同的时延:节点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传播时延,这些时延累加就是节点总时延
节点处理时延: 检查分组首部和决定将该分组导向何处需要的时间
排队时延: 在队列中,当分组在链路上等待传输时,经受排队时延
传输时延: 路由器推出整个分组需要的时间
传播时延: 将分组传播到另一个节点需要的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到达分组时发现队列满了。由于没有地方存储这个分组,路由器将丢弃该分组,形成丢包

一个节点的性能不止可以从时延看出来,也可以从丢包率看出来
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被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够通过网络;吞吐量受网络带宽或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则在所发送的第一个bit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时延带宽积个bit;
链路的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bit为单位的链路长度。
往返时间RRT

在许多情况下,因特网上的信息不仅仅单方向传输,而是双向交互;
我们有时候很需要知道双向交互一次所需的时间。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 用来表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有数据通过)
网络利用率: 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
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会迅速增加,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丢包率
丢包率即分组丢失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输过程中丢失的分组数量与总分组数量的比率;
分组丢失的两个主要原因:分组误码,结点交换机缓存队列满(网络拥塞)。
1.5 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文章知识点与官方知识档案匹配
网络技能树首页概览
22919 人正在系统学习中
打开CSDN APP,看更多技术内容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笔记02_A橙_的博客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学习笔记02:运输层。 运输层介于应用层与网络层之间,为应用层提供了直接的通信服务。在应用层时已经介绍了两种运输层协议UDP和TCP,本章主要介绍这两个协议和运输层的原理及实现。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学习整理_TiSam的博客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学习整理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1)英特网(2)网络边缘(3)网络核心(4)时延、丢包、吞吐量(5)协议层次2、应用层(1)应用层协议(2)Web和HTTP(3)SMTP(4)DNS3、运输层(1)运输层服务(2)无连接运输:UDP...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
自顶向下方法来自于计算机算法的其中一种思想结晶。当然在我们所了解的算法中还有许多种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是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工具/原料递归网络程序方法算法方法/步骤自顶自下主要是一种算法的实现,在不知道结果的情况之下,使用一种方法进行演算,得到一种正确的结果,也就可以命名用自顶向下的思想进行实现了。在方程式内,对于未知的结果也就是进行一种推...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一)——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不要成为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写在前面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打算把自己的学习笔记转化为博客,以便于更好地复习,也便于大家一起学习与交流。 参考课程:中科大-郑老师《计算机网络》 参考书籍:《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原书第七版 什么是Internet? 因特网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即它是一个互联了遍及全世界数计算设备的网络。 具体构成及描述 计算设备 : 主机(端系统)、运行的网络应用程序 节点: 主机及其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交换设备 例如:手机、平.
继续访问

最新发布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笔记)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第7版)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 通信网络笔记(自顶向下的方法)from top to the botton of MIT
网络利用率大并不是好事:会导致网络很堵,速度变慢。时延变长。 第一章计算吞吐量: 考虑下图,其中有一个机构网络连接到互联网。假设平均对象大小为900,000位,并且从机构的浏览器到原始服务器的平均请求速率为每秒15个请求。还假设从接入链路互联网上的路由器转发HTTP请求到收到响应所需的时间平均为3秒。对于平均接入延迟(access delay),即从互联网路由器到机构路由器的延迟,可以建模为,ta是通过访问链路发送对象所需的平均时间(也就是机构网络到原始服务器网络的时间,圈起来的部分),b是对象到达访问链路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Wireshark lab(一)
Getting Started Wireshark:A packet sniffer for observing the messages exchanged between executing protocol entities A packet sniffer captures (“sniffs”) messages being sent/received from/by your computer; it will also typically store and/or display the con
继续访问

热门推荐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学习笔记
目录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1.1 什么是因特网 1.1.1 组成描述 1.1.2 服务描述 1.1.3 协议 1.2 网络的边缘 1.2.1 接入网 1.2.2 物理媒体 1.3 网络核心 1.3.1 分组交换 1.3.2 电路交换 1.3.3 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对比 1.3.4 网络的网络 1.4 分组交换中的时延、丢包、吞吐量 1.4.1 分组交换...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 自顶向下方法
文章目录学习本书的目的一、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二、使用步骤总结 学习本书的目的 主要目的并不是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只是,而是学习作者的思维方式,以及自己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解。 一、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 这一章首先描述了什么是因特网,以及因特网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让我对因特网很感兴趣,然后就描述了因特网中最简单的例子,两个端之间的数据传输,讲解数据传输的时候从协议到路由器最后到通信卫星,让我脑子里大致有个轮廓,就是两个端传递需要那些设备支持。由两个端的数据传输,自然将到了多端传输,多端传输一个是多端之
继续访问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网络层
 将路由器、交换机和目前大多数网络设备的功能进一步抽 象成:按照流表(由控制平面设置的控制逻辑)进行PDU。:替换目标IP地址和端口号,采用存

③ 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该怎么学习,记笔记 自从上了大学,我们好多课程都变成了在网上看视频学习,尤

2级c语言比较好过,把书看懂,把题目弄清楚,再做几套模拟题,就够了

④ 计算机网络笔记——数据链路层(停等协议、GBN、SR)

流量控制:防止发送端发送和接收端接收速度不匹配造成传输错误

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均有流量控制,但是控制手法不一样

传输层:端到端,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一个窗口公告。告诉发送端目前我能接收多少
数据链路层:点到点,接收端接收不下的就不回复确认(ack),让发送端自己重传

涉及协议较多分批写

优点 :最简单的控制协议
缺点 :但是性能较弱,信道利用率低

控制方法
发送方:发送一个帧
接收方:接收到帧后返回改帧的ack
发送方:接收到ack后发送下一个帧

差错控制

注意

滑动窗口协议是基于停止等待协议的优化版本
停止等待协议性能是因为需要等待ack之后才能发送下一个帧,在传送的很长时间内信道一直在等待状态
滑动窗口则利用缓冲思想,允许连续发送(未收到ack之前)多个帧,以加强信道利用

窗口 :其实就是缓冲帧的一个容器,将处理好的帧发送到缓冲到窗口,可以发送时就可以直接发送,借此优化性能。一个帧对应一个窗口。

GBN是滑动窗口中的一种,其中 发送窗口 > 1 , 接收窗口=1 因发送错误后需要退回到最后正确连续帧位置开始重发,故而得名。

控制方法
发送端:在将发送窗口内的数据连续发送
接收端:收到一个之后向接收端发送累计确认的ack
发送端:收到ack后窗口后移发送后面的数据

累计确认 :累计确认允许接收端一段时间内发送一次ack而不是每一个帧都需要发送ack。该确认方式确认代表其前面的帧都以正确接收到
eg:发送端发送了编号 0,1,2,3,4,5 的帧,等待一段时间后(超过3的超时计时器)累计收到的ack对应 0,2 帧,则证明已经成功 0,1,2 均已经成功接收, 3 传输错误。并且哪怕 4,5 两个帧接收成功后也不会返回 4,5 的ack会一直等待从 3 开始重传

差错控制

发送帧丢失、ack丢失、ack迟到 等处理方法基本和停等协议相同,不同的是采用累计确认恢复的方式,当前面的帧出错之后后面帧无论是否发送成功都要重传

优点:信道利用率高(利用窗口有增加发送端占用,并且减少ack回复次数)
缺点:累计确认使得该方法只接收正确顺序的帧,而不接受乱序的帧,错误重传浪费严重

发送窗口大小问题
窗口理论上是越多性能越好,但是窗口不能无限大,n比特编码最大只能2^(n-1)个窗口,否则会造成帧无法区分(本质就是留了一个比特区分两组帧)

SR协议可以说是GBN的plus版本,在GBN的基础上改回每一个帧都要确认的机制,解决了累计确认只接收顺序帧的弊端只需要重发错误帧。
其中 发送窗口 > 1 , 接收窗口 > 1 , 接收窗口 > 发送窗口 (建议接 收窗口 = 发送窗口 接收窗口少了溢出多了浪费).

控制方法
发送端:将窗口内的数据连续发送
接收端:收到一个帧就将该帧缓存到窗口中并回复一个ack
接收端:接收到顺序帧后将数据提交给上层并接收窗口后移(若接收到的帧不是连续的顺序帧时接收窗口不移动)
发送端:接收到顺序帧的ack后发送窗口后移(同理发送窗口接收到的ack不连续也不移动)

差错控制

发送帧丢失、ack丢失、ack迟到 三类处理方式仍然和停等协议相同,不同的是SR向上层提交的是多个连续帧,停等只提交一个帧(不连续的帧要等接收或重传完成后才会提交)

发送窗口大小问题
同GBN一样,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都不能无限多,且不说缓存容量问题,当两组帧同时发送时会造成无法区分,大小上限仍然是2^(n-1)个窗口(本质就是留了一个比特写组号)

窗口大小这里留一张截图,方便理解
假设窗口大小都为3(图中编号到了3是借4窗口的图,正常应编号到2,但是不妨碍理解)
左边是错误重发,第一组的0帧ack丢失了
右边是正常收发

三种协议对比:
停等协议:单线程的傻子,简单不易出错,但是效率极其低下
GBN:假的多线程(接收端太坑啦),接收端是情种,只等待自己哪一个帧,丢弃了后来的帧
SR:多线程,接收端有收藏癖,等待集齐一套召唤神龙(提交给上层这只神龙……)

阅读全文

与826计算机网络笔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手机显示确认网络服务 浏览:698
猫路由怎么连接网络 浏览:600
怎么同一网络手机不同ip 浏览:30
社保查询总是网络异常稍后再试 浏览:971
联通公用网络密码 浏览:362
如何通过网络加盟传统老中医 浏览:152
生产5g网络配件是什么 浏览:34
电脑怎样设置无线网络共用网 浏览:252
win8如何设置无线网络计费 浏览:872
5g网络运营商选哪个 浏览:570
网络激活账号密码错误怎么解决 浏览:971
光纤多少损耗影响网络 浏览:194
网络上有哪些新事物 浏览:961
扛精网络用语什么意思 浏览:412
别人连接家里的网络密码怎么改 浏览:826
计算机网络中端到端时间延迟 浏览:928
k12教育网络直播平台有哪些 浏览:106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成立 浏览:977
网络安全重于泰山的国旗下演讲 浏览:868
iphone手机信号网络不好 浏览:1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