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考试大纲 基本要求 1、具有计算机软件及 应用的基本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的基 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基 本工作原理 4、掌握Internet的基本应用知识 5、掌握组网,网络管 理与网络安全等计算机网络应用 的基础知识 6、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 7、掌握计算机操作并 具有c语言编程(含上机调试) 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基本知识 1、计算机系统组成 2、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知识 3、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应用领域 二、操作系统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 念,主要功能和分类 2、进程、线程、进程 间通信的基本概念 3、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的主要技术 4、典型操作系统的使 用 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数据通讯技术的定 义与分类 2、数据通讯技术基础 3、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的基本概念 4、广域网、局域网与 城域网的分类、特点与典型系统 5、网络互连技术与互连设备 四、局域应用技术 1、局域网分类与基本 工作原理 2、高速局域网 3、局域网组网方法 4、网络操作系统 5、结构化布线技术 五、Internet基础 1、Internet的基本结 构与主要服务 2、Internet通讯协议 ——TCP/IP 3、Internet接入方法 4、超文书、超媒体与Web浏览器 六、网络安全技术 1、信息安全的基本概 念 2、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3、网络安全策略 4、加密与认证技术 5、防火墙技术的基本 概念 七、网络应用:电子商 务 1、电子商务基本概念与系统结构 2、电子商务应用中的 关键技术 3、浏览器、电子邮件及Web服务器的 安全特性 4、Web站点内容的策划和推广 5、使用Internet进行 网上购物 八、网络技术发展 1、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 2、宽带网络技术 3、网络新技术 九、上机操作 1、掌握计算机基本操 作 2、熟练掌握c语言程序 设计基本技术、编程和调试 3、掌握与考试内容相关的上机应用 考试方法 一、笔试:120分钟 二、上机考试:60分钟 参考文献:计算机等级考试网
❷ 计算机网络中的时钟问题
计算机的时钟,有两层意思:1.时间基准;2.实际的时间。时间基准,一般都是以1秒为时钟基准。别小看这一秒钟。所谓基准,就是对这一秒钟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当然主要是误差量的要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NIM5铯原子喷泉钟,2000万年不差一秒,成为国际计量局认可的基准钟之一。假如能取这种原子钟作为计算机的时钟标准,那么计算机的计算过程中,就决不会出错。而实际的应用计算机时钟,是计算机本身自己产生的,由晶体震荡电路组成的,具体指的就是计算机中的CPU时钟芯片部分。一个CPU主频可以是几百兆上千兆,现在用的都是G级,比如2.4G、2.8G、3.2G等等,就是计算机的时钟基准(时间基准)。因为:f=1/T 。实际时间,是指实时的时间,比如现在的实际时间是2018年12月2日19:36:16秒。网络中的时钟,既有时间基准要求,更多的是实际时间的同步。时间基准要求是网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时间基准误差太大,就会造成网络链接混乱,通信混乱。而实际时间不能同步,网络就会失去控制和管理的功能。
❸ 计算机网络什么时候产生的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
❹ 计算机(电脑)跟网络分别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多台电脑连接在一起,能够实现电脑相互间信息的互相交换,并可共享电脑资源的系统,就是计算机网络。 可以分为:(1)按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混合交换; (2)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总线型结构、星型结构、环形结构、蜂窝结构(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3)按作用范围的大小分类: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 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后来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应运而生了两种国际通用的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TCP/IP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体系结构。 特点: 1.极强的时效性 2.广泛的传播面 3.多媒体化的信息 4.突破线形限制的超链接方式 5.不断增强的互动性 6.灵活多变的传播形式 最大的特点是网络的传播互动性。 网络通信协议,是网络中(包括互联网)传递、管理信息的一些规范。常见的协议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NetBEUI协议等。在局域网中用得的比较多的是IPX/SPX。用户如果访问Internet,则必须在网络协议中添加TCP/IP协议。TCP主要指传输控制协议,而IP协议指互联网络协议。 参考资料:部分出自电脑书籍 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深远影响的科技成就之一。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也是计算机应用中一个空前活跃的领域。
❺ 计算机网络体系的时间对应关系
计算机的网络结构可以从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组织和网络配置三个方面来描述,网络组织是从网络的物理结构和网络的实现两方面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配置是从网络应用方面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的布局,硬件、软件和通信线路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必不可少的,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需要有一套复杂的协议集合,组织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的最好方式就是层次模型。而将计算机网络层次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Network Architecture)。
计算机网络由多个互连的结点组成,结点之间要不断地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每个结点就必须遵守一整套合理而严谨的结构化管理体系·计算机网络就是按照高度结构化设计方法采用功能分层原理来实现的,即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
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即在世界范围内统一协议,制定软件标准和硬件标准,并将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精确定义,从而使不同的计算机能够在相同功能中进行信息对接。
❻ 计算机时间与网络时间不一致
计算机时间和网络时间不一致,设置计算机时间为网络时间即可,可以手动调节整时间,也可以选择与网络时间同步。
❼ 计算机网络三级考试时间是什么时候
3月中下旬和中旬,
好好看书理论就能通过
至于上机考试
有题库吧
你上网搜搜
考试的上机题就是随机抽取的题库的题
一般都考C语言(除非你考的PC)
❽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生产时间以及第一个网络的时间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供参考: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发明人是美国人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功率约150千瓦,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运算,这在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破天荒的。 ENIAC以电子管作为元器件,所以又被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是计算机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由于使用的电子管体积很大,耗电量大,易发热,因而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
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是--ARPA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网) 于1969年 美国军方研究出, 只运用于军方的四台主机 ,到后来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 规定了各种协议 才出现了万维网 直到现在 网络也是不完善的 还在慢慢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是在1989年发明出来,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体成员在Montreal的McFillUniversity创造的,他们为FTP站点建立了一个档案,后来命名为Archie。这个软件能周期性地到达所有开放的文件下载站点,列出他们的文件并且建立一个可以检索的软件索引。检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识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❾ 计算机网络中的往返时间怎么解释
1.时延
时延(delay 或 latency)是指数据从网络一端传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通常,时延由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四个部分组成。
(1)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是结点将数据分组发送到传输媒介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分组的第一个比特开始发送算起,到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时间。显然,发送时延与网络接口/信道的传输速率成反比,与数据分组的长度成正比。
(2)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和信道的传输速率无关, 而是取决于传输媒介的长度,以及某种物理形式的信号在传输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如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电磁波在网络传输媒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铜线中的传播速度约为2.3×105km/s ,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约为2.0×105km/s 。传播时延的计算公式是:
(3)排队时延
排队时延是分组在所经过的网络结点的缓存队列中排队所经历的时延,排队时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网络中当时的通信量,当网络的通信流量大时,排队时间就长,极端情况下,当网络发生拥塞导致分组丢失时,该结点的排队时延视为无穷大。此外,在有优先级算法的网络中,排队时延还取决于数据的优先级和结点的队列调度算法。
(4)处理时延
处理时延是分组在中间结点的存储转发过程中而进行的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这些处理包括提取分组的首部,进行差错校验,为分组寻址和选路等。
综上所述,网络端到端的时延是几种时延的总合,其计算公式是:
总时延=传播时延+发送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根据网络的不同情况,有时有些时延可以忽略不计,如在局域网中,传播时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网络没有拥塞时,分组在各个结点的排队时延可以忽略不计。
2.往返时延
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对于复杂的网络,往返时延要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和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3.时延变化/时延抖动
时延抖动(jitter)指不同分组穿越网络的延迟的变化。当传输多媒体信息时,如音视频应用,更需要关心时延的变化。因为应用层信息的解码和无失真展示要求数据的时延变化在某个范围内,这时会引入时延抖动参数来描述网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