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广阔,相关媒体网站、商业网站和专业性质的网站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渴求迫不及待。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有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设备调试、网络构架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数据恢复工程师、安卓开发工程师、网络运维工程师、网络安全分析师等岗位。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全面发展以及网络应用在更高层次上的大规模展开,我国的网络人才需求也在全新的层面上逐步呈现了出来。
B.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中国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早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受益于计算机网络设备行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场不断扩大,我国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近两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渐消退,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获得良好发展机遇,中国已成为全球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重点发展市场。
2010年我国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171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5.70亿元,同比增长15.64%;实现利润总额39.83亿元,同比增长24.93%;产品销售利润为72.18亿元,同比增长44.34%。2011年,在国内宏观经济向好的环境及电信产业投资高速增长产生的需求带动下,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好发展。2011年1-5月,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9.78%;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48.61%;产品销售利润则较上年同期增长42.36%。
我国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其中又以广东、江苏、浙江三地企业分布最为集中,且是全国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发展领先的地区,2010年行业销售收入均在84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四川、湖北及上海地区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销售收入增长率均在30%以上。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因为当时,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虽已经四通八达,但战争期间,一旦正在通信的电路有一个交换机或链路被炸,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回电路,还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这个新型网络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2: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
4:计算机在通信时,必须有迂回路由。当链路或结点被破坏时,迂回路由能使正在进行的通信自动地找到合适的路由。
5:网络结构要尽可能地简单,但要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根据这些要求,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而且,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其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比如,当用户阅读终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键盘输入和编辑一份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结果尚未返回时,宝贵的通信线路资源就被浪费了。
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欲发送的报文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分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的。分组交换网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从概念上讲,一个结点交换机就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但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结点交换机是进行分组交换的。每个结点交换机都有两组端口,一组是与计算机相连,链路的速率较低。一组是与高速链路和网络中的其他结点交换机相连。注意,既然结点交换机是计算机,那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是没有直接连线的,它的处理过程是:将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结点交换机暂存的是短分组,而不是整个长报文,短分组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即内存)中而不是存储在磁盘中,这就保证了较高的交换速率。再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那个端口转发,然后由交换机构将该分组递给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各结点交换机之间也要经常交换路由信息,但这是为了进行路由选择,当某段链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断时,结点交换机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自动找到其他路径转发分组。通讯线路资源利用率提高:当分组在某链路时,其他段的通信链路并不被通信的双方所占用,即使是这段链路,只有当分组在此链路传送时才被占用,在各分组传送之间的空闲时间,该链路仍可为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的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 Internet的基础结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叠。
1: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了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RPAnet只是一个单个的分组交换网,所有想连接在它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它规模增长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们认识到仅使用一个单独的网络无法满足所有的通信问题。于是ARPA开始研究很多网络互联的技术,这就导致后来的互联网的出现。1983年TCP/IP协议称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同年,ARPAnet分解成两个网络,一个进行试验研究用的科研网ARPAnet,另一个是军用的计算机网络MILnet。1990,ARPAnet因试验任务完成正式宣布关闭。
2:建立三级结构的因特网:1985年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就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个三级网络,分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它代替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要部分。1991年,NSF和美国政府认识到因特网不会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于是支持地方网络接入,许多公司的纷纷加入,使网络的信息量急剧增加,美国政府就决定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并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
3:多级结构因特网的形成:1993年开始,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就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这种主干网也叫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考虑到因特网商用化后可能出现很多的ISP,为了使不同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在1994创建了4个网络接入点NAP分别由4个电信公司经营,本世纪初,美国的NAP达到了十几个。NAP是最高级的接入点,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换设备,使它们相互通信。因特网已经很难对其网络结构给出很精细的描述,但大致可分为五个接入级:网络接入点NAP,多个公司经营的国家主干网,地区ISP,本地ISP,校园网、企业或家庭PC机上网用户。
C.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我国网络的发展情况
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追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它的演变可概括地分成三个阶段:
(1)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2)多个主计算机通过线路互联的计算机网络。
(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
所谓联机系统,就是一台中央主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在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建立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就是将地面的雷达和其他测量控制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中心计算机进行处理,开创了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这类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严格地说,与以后发展成熟的计算机网络相比,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区别。这样的系统除了一台中心计算机外,其余的终端设备都没有自主处理的功能,还不能算计算机网络。但现在为了更明确地区别于后来发展的多个计算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专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随着连接的终端数目的增多,为了使承担数据处理的中心计算机减轻负载,在通信线路和中心计算机之间设置了一个前端处理机FEP(Front End Processor)或通信控制器CCU(Communication Control Unit),专门负责与终端之间的通信控制,出现了数据处理和通信控制分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心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另外,在终端较集中的地区,设置集中器和多路复用器,它首先通过低速线路将附近群集的终端连至集中器或复用器,然后通过高速通信线路、调制解调器与远程中心计算机的前端机相连,构成如图4-14所示的远程联机系统,提高了通信线路利用率,节约了远程通信线路的投资。
图4-14 远程联机系统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发展了若干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以ARPA网为代表,标志着我们目前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目前称为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于通信系统,使网内各计算机系统间能够相互共享资源,最终导致一个实验性的4个节点网络开始运行并投入使用。目前ARPA网仍在继续运行之中,已经扩展到连接数百台计算机,地理上不仅跨越美国本土,而且通过卫星链路连接夏威夷和欧洲的节点。ARPA网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在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为后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两种子网: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如图4-15所示。
图4-15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一)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的能力,资源子网由主计算机、终端控制器、终端和计算机所能提供共享的软件资源和数据源(如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构成。主计算机通过一条高速多路复用线或一条通信链路连接到通信子网的结点上。
终端用户通常是通过终端控制器访问网络的。终端控制器能对一组终端提供几种控制,因而减少了终端的功能和成本。
(二)通信子网
通信子网是由用作信息交换的结点计算机NC和通信线路组成的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它承担全网的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网络结点提供双重作用:一方面作资源子网的接口,同时也可作为对其他网络结点的存储转发结点。作为网络接口结点,接口功能是按指定用户的特定要求而编制的。由于存储转发结点提供了交换功能,故报文可在网络中传送到目的结点。它同时又与网络的其余部分合作,以避免拥塞并提供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
D. 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
未来将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任何东西都可以进行网络互联,我们可以在我们能够达到的任何地方对我们想要了解的任何东西进行搜索和远程控制。这是一个总体的宏伟设想。
未来网络通信的带宽将会是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未来上网应该是不受时间、带宽等限制的。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为所欲为,那时候的控制机制应该更合理,更强大。反正就是以我们现在的思维无法想象的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几十年前计算机是一种很昂贵的东西,当时的IBM老总曾预言过未来的世界有几台、十几台计算机就不错了,而发展到现在呢?好多人都有好几台个人计算机,而性能远远超过了那些古董级的计算机。
我认为未来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向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网络无处不在,任何东西都要连入互联网,那时估计也没有太多的网络终端,只需要几种集成的网络终端即可,将各种功能集成到同一台网络终端上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无缝的接入互联网。
2.带宽成本大大降低,上网将会是非常非常便宜的。但是网速就快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3.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的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那时网络的安全性应该是可以做出保证的。
近期网络的发展应该还是以无线网络为重点,各种可移动终端将会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红极一时。各种更方便,更可靠的服务也会应运而生。无线上网的带宽会逐渐上去的,今年是第三代网络(3G)开始高速发展的第一年,以后还会有4G、5G...NG。如果未来的某一天IPV6技术成熟了,我们使用的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都可以分配到一个IP地址,访问该会是多么方便啊。
E. 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中国互联网的产生虽然比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于中国民经济和政府体制改革的成果,已经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部分,并且将会成为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一、 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开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连入Internet这段时间里,中国的互联网在艰苦地孕育着。它的每一步前进都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二、 从1994-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开始了解到互联网的神奇之处:通过谦价的方式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国网民开始成几何级数增长,上网从前卫变成了一种真正的需求。一场互联网的革命就这么在两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对于IT业来说,这是个追梦的年代这个时候到处都充斥着美梦成真的故事。
四、 对于进入2000年的中国IT业来说,梦想已不再那么浪漫了,尽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联网的天,但这片天空中已飘起了阵阵冷雨,让为网而狂的人们分明感到了几许凉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从0开始后必然是1一样,中国网络时代自1994年从零开始以后,就不停地产生着"第一",因为 这是一个创新的年代。让我们通过这些第一记住这个时代。
1、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与互联网络的连通,迈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地数百万台电脑的共享信息和软硬件的第一步。边疆也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家进入Internet的单位。
2、 中国的第一批互联网使用者是全国一千多名科学家。
3、 高能所提供了中国第一套万维网服务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国内第一个W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内容除介绍我国高科技发展外,还有一个栏目叫"Tour in China"。此后,该栏目开始提供包括新闻,经济,文化,商贸等更为广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并改名为《中国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办的APNG(亚太地区网络工作组)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是国际Internet界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亚太地区年会。
6、 NCFC是我国最早的Internet网。
将上网争取到底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互联网的特点:平等、自由。但美国一直以来都反对中国加入互联网络。1991年10月的中美高能物理研究会上,美方发言人沃尔特.托基(Walter Toki)再次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经过托氏的努力,会后双方达成一项协议:美方资助中国联网所需的一半经费,另一半由高能所自选解决。然而,通往Internet荆棘之路并未因此而变得平坦。
当时北京出口所连接的每条线路都要经过仔细地检查。美国还限制对中国出中路由器。经过重重波折,中国终于在1993年3月与互联网络连通。可是美国政府担心中国会从互联网络上攫取大量信息和技术成果,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阻挠中国与美国连通:中国专线只能连入能源科学网(ESNET);不得散布病毒;不得将Internet用于军事和商业领域。为了长久的发展,中国接受了这些条件,美国才基本同意。但是即便如此,中国在1992年6月于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仍被告之: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碍,理由仅仅是网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
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以Internet上有许多科技信息和其它各种的资源,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入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入美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它地方。尽管如此,这条专线仍是我国连入部分Internet的第一根专线。几百名科学家得以在国内使用电子邮件。
与政治霸权的较量一直持续到1993年6月,NCFC专家们在INET'93会议上利用各种机会重申了中国连入Internet的要求,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连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94年1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接受NCFC正式接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3月,我国开通并测试了64Kbps专线,中国获准加入Internt。4月初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在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正式提出要求连入Internet,并得到认可。至此,中国终于打通了最后的关节,在4月20日,以NCFC工程连入Internet国际专线为樗,中国与Internet全面接触。同年5月,中国联网工作全部完成。中国政府对Internet进入中国表示认可。中国网络域名也最终确定为cn。
逐渐开通的电子邮件
1987年9月20日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正式实现了电子邮件的存储转发功能。
各个小型网络与国际互联网之间的逐步开通,造就了后来全国与Internet的全面亲密接触: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采用胡道元教授从加拿大UBC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进的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X.25网与加拿来大UBC大学相连,开通电子邮件应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DECnet随后成为西欧中心DEC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第二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德国DFN的网关,开始与Internet沟通。1991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连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并开通电子邮件应用。中国网络开始像蜘蛛结网一样慢慢延伸到世界各地,通往互联网的红地毯在我们的眼前展开了。
目前的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自己国家电子邮件的困难。当时的研究所面临的环境就是这样,有这么一个故事:
1998年中国留美博士许榕生回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Internet of High Energy Physics)。他希望能把西方电脑网络中的最新资料,信息通过联网技术带到中。但是当时中国只通过低速的国际长途电话线来调用外国的电脑资源,不但困难而且昂贵。
现在当你一手咖啡,一手鼠标,轻松地将E-mail发送出动的时候,再不用提心吊胆地担心电话费了。
钱天白教授被称作中国互联网之父是当之无愧的。1987年9月20日这一天,他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为了这封通讯速率最初为300bps电子邮件的发出,从1986年开始,钱天白教授就负责了CANET国际联网项目。
现在的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CN就等同于奥运会中的CHN,英语里的CHINA,我们口中自豪的"中国"。但是CN的历史能够随口说出的人却不多。1990年10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通信服务。但是,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直到1994年5月21日才完全改变。这一天钱天白教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可以说,钱天白教授已经与CN联系在一起了。现在如果你想了解中国INTERNET网络先驱--钱天白可以在他的纪念网站上找到全面的资料。
从1993年开始,几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工程相继启动,从而使Internet在我国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已形成四大互联网络,差不多都是这时候开始建设的。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
中科院科技网(CSTNET)
中国金桥网(ChinaGBN)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几大国内互联网络成长过程。
1、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
该网络于1994年2月,由原邮电部与美国Sprint公司签约,为全社会提供Internet的各种服务。1994年9月,中国电信与美国商务部布朗部长签定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协议中规定中国电信将通过美国Sprint公司开通两条64K专线(一条在北京,另一条在上海)。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的建设开始启动。1995年初与Internet连通,同年5月正式对外服务。目前,全国大多数用户者是通过该网进入因特网的。ChinaNet的特点是入网方便。
2、 中科院科技网
中科院科技网也称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ational Computing &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 ,NCFC)。它是由世界银行贷款,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等配套投资和扶持。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贫大学共同实施。
1989年NCFC立顶,1994年4月正式启动。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网络在建设初期遇到许多困难。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网,即中科院院网,清华大学校园网和北京大学校园网全部完成建设;1993年12月,NCF主干网工程完工。采用高速光缆和路由器将三个院校网互连;直到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整个网络正式运营。从此 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我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3、 国家教育和科研网
该网络是为了配合我国各院校更好地进行教育与科研工作,由国家教委主持兴建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教育科研互联网。网络于1994年开始兴建,同年10月,CERNET开始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科研基础设施,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位和中学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位校园网的建设和住处资源的交流共享。目前它已经连接了全国1000多所院校,共3万多用户。该网络并非商业网,以公益性经营为主,所以采用免费服务或低收费方式经营。
4、 中国金桥网
中国金桥网是由原电子部志通通信有限公司承建的互联网。1993年8月27日,李鹏总理批准使用300万美元总理预备金支持启动金桥前期工程建设。1994年6月8日,金桥前期工程建设全面展开。1994年底,金桥网全面开通。目前,已在24个省、市、地区开通了服务,国际出口速率256Kbit/s,并准备将出口速率提高到2Mbit/s。ChinaGBN是国家授权的四个互联网络之一,也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Internet商业服务的二大互联网络之一(另一个ChinaNET)。1996年8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金桥一期工程立项,并将金桥一期工程列为"九五"期间国家重大续建工程项目。9月6日,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连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Internet服务。
F. 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史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时间:20世纪60年代早期,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 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只提供终端 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 子网。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实现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198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TCP/IP协议的诞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
G.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的四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为了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把小型计算机连成实验性的网络。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叫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实现了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
标志计算机网络的真正产生,ARPANET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局域网络(LAN)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局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进入产业部门。局域网技术是从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和I/O总线结构计算机系统派生出来的。
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以太网(Ethernet),它成功地采用了夏威夷大学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使之发展成为第一个总线竞争式局域网络。
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开发了着名的剑桥环局域网(Cambridge Ring)。这些网络的成功实现,一方面标志着局域网络的产生,另一方面,它们形成的以太网及环网对以后局域网络的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
第三阶段: 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网络完全从硬件上实现了ISO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协议的能力。
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连产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网与局域互连、局域网与各类主机互连,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络(ISDN)和智能化网络(IN)的发展,标志着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
第四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是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络(Internet)的盛行。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完全与网络融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
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真正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采用。另外,虚拟网络FDDI及ATM技术的应用,使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并迅速走向市场,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
(7)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扩展阅读
计算机网络也称计算机通信网。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
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间)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H. 计算机网络在中国发展的几个里程碑的事件是什么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71.9%.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I.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事实上计算机网络是二十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原本用于军事通讯,后逐渐进入民用,经过短短40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正以高速向前迈进。20年前,在我国很少有人接触过网络。现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以及Internet已成为我们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网络被应用于工商业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信息服务业等都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从学校远程教育到政府日常办公乃至现在的电子社区,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网络技术。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在当今世界无处不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
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
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三阶段:互联互通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ARPANET兴起后,计算机网络发展迅猛,各大计算机公司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及实现这些结构的软硬件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互联很困难,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标准化实用网络环境,这样应运而生了两种国际通用的最重要的体系结构,即TCP/IP体系结构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OSI体系结构。
第四阶段:高速网络技术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由于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J. 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Internet在中国的现状和发展
解放军广州通信学院 高持白
Internet网又称国际互联网,它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信息网络,而且其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目前,Internet 已经覆盖了包括我国在内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接的网络与日俱增,主机已达800多万台,终端用户达8000多万台,并且以每月15% 的速度增长。有人预计,到2000年,Internet用户数将达2亿以上。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通信事业更是走在前面。在这种情况下,Internet在我国得到了很快发展,截止1998年底,我国的上网用户人数已达210万。Internet 进入我国的最早起因是国际间的科研合作。1986年中国学术网(CAnet)由德国Karisruhe大学联接进入Internet。1991年6月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建立与位于美国斯坦福的SLAC实验室间的64Kb/s高速通信线路,并于1993年3月开通由高能所到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的高速计算机通信专线进入Internet,1994年5月高能所的计算机正式进入Internet。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即中关村教育研究示范网己于1994年7月与Internet联接。
一、 Internet在中国的网络互联单位
当前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于Internet联网的主要有信息产业部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国家教委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科院的中国科学技术计算机网(CASnet)和信息产业部的中国金桥互联网(Chinagb或GBnet)等4个国家级的网络互联单位。
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Chinanet)
Chinanet由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网络结构分为全国骨干网、各省(区、市)地区及接入网三个层次。该网现有三个国际出入口,一处经信息产业部北京国际出入口局出入境;一处经信息产业部上海国际出入口局出入境;一处经信息产业部广州国际出入口局出入境。该网覆盖全国,主要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教育领域和部分信息服务公司。该网的下级接入网络单位用户或个人用户的接入申请,由各地邮电管理部门审批。目前,通过专线接入Chinanet的团体用户有20多家,通过电话拨号方式接入Chinannet的个人用户已超过10000个。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CERnet由国家教委主管,它是1994年11月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该网的国家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其国防出入口租用信息产业部北京国防出入口局提供的数字数据信道,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速率为128Kb/s。该网的下级接入网络单位用户或个人用户的入网申请,按照分层负责的原则,分别由国家教委国家网络中心、地区网络中心和各校园网管理机构进行审批。
CREnet的用户分别通过光纤、微波、以太网、数字数据网(DDN)、拨号线等方式接入主网。目前,该网络已覆盖了除西藏、台湾和港奥之外的所有省(市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南部、华东北部等八大地区的108所高等院校。其中东北地区11所及广东省高教厅、华中地区16所、华东南部地区10所、华东北部地区23所,今后将联接全国1090所正规高校。
CERnet的国家网络中心配有美国SUN公司的Spare1000服务器两台,Cisco公司的7000系列路由器多台,还配有IBM公司的超级计算机,以及多种高性能工作站。目前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大、华中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个结点,并配有相应的服务器和路由器。CERnet网上经常开机的服务器约有1100台,接受服务的主机已超过3000台,最终用户有30000个。每天下载信息约为1123M字节。向外发送约为522M字节。该网目前是国内最大的Internet互联网。
3.中国科学技术计算机网(CASnet)
CASnet由中科院主管,是由国家计委批准立项、中科院牵头实施,是由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国家重点学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CASnet 由两级结构组成,在北京地区的院所组成核心院所网,其它地区组成外围院所网。全网共设置了27个主结点,分别设在北京及各地的12个分院。另外,中科院信息网络中心(NCFC)还承担国家域名服务的功能。
CASnet的核心院所网经100Mb/s高速网络接入,外围院所网以低于10Mb/s速率的远程网络技术进行联接。网络覆盖了北京、沈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 、西安、新疆等13个地区的全部上网院所114个。
CASnet的网络(NCFC)装有10多台用于网络控制、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的小型机和工作站,以及一台超级计算机和一些路由器。CASnet有子网63个,联网的计算机有3000多台,最终用户总计10400个,每天信息流量约为1200M字节。
4.中国金桥互联网(Chinagb或GBnet)
Chinagb由信息产业部主管,网络结构是天地一体、互为备份,进行全程全域管理的经济信息网。其中心结点设在北京,在24个发达城市建有分中心,各点之间由传输速率为64Kb/s到2Mb/s的信息相联。金桥网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高能物理所网络中心专线开展了国际联网试验,在建设过程中曾进行过256Kb/s速率的短期直接国际联网实验。目前经信息产业部国际出入口局提供信道已正式开通国际链路。金桥网络经确认为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单位。
Chinagb用户主要采用卫星小站方式和微波方式入网,部分用户采用专线和拔号线方式入网。金桥网的用户分为三类:(1)政府类: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人事部、水利部、信息产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气象局、国家信息中心、24个省市信息中心;(2)文教类:人民日报社、中科院、高能所、清华大学、环境与发展研究所;(3)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电进出口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国华能技术开发公司等。共计约160个接入单位,1600个最终用户,网络覆盖国内经济发达地区。
Chinagb网络中心配有大型EDI(电子数据交换机)2台,中型数字程控交换机1台,各类UNIX服务器工作站17台,卫星通信主站设备一套,各分中心配有卫星小站设备和相应的服务器、数字程控交换机、信息服务终端及电视会议设备等。
二、Internet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Internet为我国进一步政策开放建立了新的桥梁。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放眼世界、开阔思路、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及吸引国外的资金,从而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为此,必须利用各种对外联系的先进手段,而交通、电讯是传统的重要手段,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则以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性能,成为与世界交流的新的手段。通过Internet这个全球性计算机网络,我国的科技界和教育界将与世界各国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可以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最新发展,加强与国外科技界的合作研究,有利于我国的科技工作跟踪世界的先进水平,也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目前国际上的大企业和商业集团,都向电子化迈进,非常注重全球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如果我们不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新会被拉开距离,从而再一次失去赶超的机会。通过Internet我们可以宣传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宣传我国企业的产品发布对外招商引资信息等,它最容易成为对外宣传我们国家的窗口。
Internet通过免费为公众提供大量信息,吸引了众多用户,为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典范效应。网上用户既有获得各种免费信息和免费软件的权力,自然也会感受到为别人提供信息的责任,使信息真正成为社会的财富,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通过Internet将为我国的经济活动中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创造有利的条件。
2.Internet的引入将推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全社会信息应用的能力。
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信息意识,提高全社会信息应用的能力。Internet将成为目前完成这项任务的有效手段。
Internet对我国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条块分割”是一个冲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信息网络的应用由于种种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网络的发展差不多要落后十年。Internet的引入将会大大改变目前的状况,迅速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网络方面的差距。Internet的网络技术比较成熟,有了一个全球性的联网基础,对于建立大规模,跨地区的计算机联网是十分方便和相对容易的。引入这些技术后,可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连接起来,互通信息,打破我国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下(条块分割),“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就会大大加快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建设速度和周期,从而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
Internet的应用将为我国培养出一代具有较强信息应用能力的人才。Internet为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应用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当理想的环境和工具。通过Internet上应用操作,我们的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们将受到生动的、潜移默化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应用知识与观念的教育,使它们成为具有较强信息应用能力的人才,为将来我国进入信息化社会打下基础,这点对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Internet在我国的引入将促进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当我们正为国家中、高速信息干道建成后如何组织充分的信息流而发愁时,Internet的引入使我们为之一振。以Internet广泛的信息结点和网上巨量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它的信息流量是目前其它任何一个信息网络所无法相比的。如果Internet能在我国充分发展,将会大大扩展我国数据通信领域的发展空间,缔造一个成熟的市场。这样,目前我国数据通信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局面将会消除,新的问题将是远程数据通信能力和本地数据通信线路满足不了迅速发展的要求。反过来,就会促进我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我国通信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迈出坚定的步伐。
三、大力促进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既然Internet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我国Internet的发展与国际相比已属落后之列,现在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大力促进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
同改革开放的道理一样,在我们引进Internet这个先进网络技术的同时,Internet上一些不良的影响也会带给我国。例如,网络的安全问题,不良的文化,敌视我国政治制度的政治倾向等。这些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用适当的措施去消除它、限制它。但应该看到,目前主要矛盾是我国Internet的发展与国际上相比有较大差距。如果它能迅速地发展,将会给我国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带来新的转机。所以,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和促进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应该是目前我国Internet发展的指导方针。管理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和保证健康发展。它的不良影响与它对我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比是十分微小的,实际上从我国目前Internet的发展和应用水平来看,由于应用水平低,使用范围小,上面提到了网络安全和不良文化影响在我国还不成为问题,只有Internet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问题才会突出出来。
为了加快推广Internet的使用,必须采取措施大力培养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高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上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各种有关Internet的讲座,使广大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学会使用Internet。还可以有计划地开设普及型与提高型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甚至将该内容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同时,各种新闻媒介也应以各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介绍Internet的知识,在各行各业中早日推广和普及Internet的使用,使其在信息化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
中国Internet发展与现状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16
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中国政府也开始推进中国信息基础设施(CII, China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建设,连接Internet成为最关注的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Internet在中国取得了基本发展。
早在1987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首先通过租用线路实现国际远程联网,并于1988年实现了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E-mail通信。1994年5月,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核心的“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设施”(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 Facility of China 简称NCFC,国内也称中关村网)与Internet联通,表明Internet已经在我国开放。到2000年底,我国已有9个互联网与Internet相联,其中,有6个是经营性的,它们是:
1.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中国电信),简称ChinaNet,由中国电信主管。
2. 网通公用互联网(中国网通),简称CNCnet。
3. 中国联通数据网(中国联通),简称UNINET。
4. 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金桥网),简称CHINAGBN ,由信息产业部吉通公司主管。
5. 中国移动互联网,简称CMNET。
6. 中国卫星。
有3个是非经营性的,它们是:
1. 中国教育科研网,简称CERNet,由教育部主管。
2. 中国科学技术网,简称CSTNet,由中国科学院网络中心主管。
3. 利用军队资源组建的网络。
其中中国科学技术网、中国教育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金桥信息网资历较老,基础雄厚,被称为中国Internet的四大骨干网。
我国的Internet业务发展很快,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我国的Internet上网用户1997年底62万户,到2000年6月底,发展到1690万户;上网计算机已达到650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99734;WWW站点数量达到27289个;国际线路总带宽达到1234MB。截止2002年6月30日,上网用户数已达4580万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2.8%;上网计算机数达到了161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126146个;WWW站点数量为293213;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10576.5M,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5倍。
中国Internet发展现状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我国Internet上网计算机、用户人数、用户分布、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册等方面情况
的统计信息,对国家动态掌握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提供决策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样,这方面的统计信息也是广大的Internet用户所关心的,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决定
何时上网、上网的方式、使用网络的规模。但过去我国没有做这方面的统计工作,许多统计
数字依赖于估计或国外的一些统计报告,这样就造成了统计不及时、统计结果准确性较差。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经国务院信息办和CNNIC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由CNNIC联合四个互联网络
单位来实施这项工作。
最近CNNIC与四个互联网络单位和《计算机世界》报合作,进行了199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情况统计。本次统计参照国际惯例,采用网上计算机自动搜寻、网上联机调查和通过报纸
发放用户问卷等多种方式。统计方法先进,抽样范围广,保证了统计结果的准确性。这也是第
一次对我国Internet发展状况作出的全面、准确的权威性统计报告。
本次统计数据的截止日期是1997年10月31日。
1.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29.9万台,其中,直接上网计算机4.9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25万
台。
2.我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其中,大部分用户是通过拨号上网,直接上网与拨号上网的用
户数之比约为1比3。
3.CN下注册的域名数如下表所示:
@@43F01000.GIF;表1@@
各类域名所占的比例如下图所示:
@@43F01001.GIF;图1@@
4.我国WWW站点数约为1500个。
5.我国国际出口线路的总容量为26.64Mbps,连接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德国、法国、日
本、香港等。分布如下表所示:
@@43F01002.GIF;表2@@
6.网上各种信息流量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43F01003.GIF;表3@@
7.问卷调查结果。
CNNIC在网上放置联机调查主页,并在四个互联网络单位及国内8家知名ISP的主页上做了
链接,放置时间两个月;同时在《计算机世界》报刊登用户问卷。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共收回
有效问卷1802份(计算机世界将为50名获奖者赠送报纸光盘),其中联机填写的问卷占38%,通
过《计算机世界》报填写的问卷占62%。得出如下统计结果:
(1)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用户中,男性占87.7%,女性占12.3%。
(2)用户的年龄段分布情况。
@@43F01004.GIF;表4@@
其中年龄在21~35岁之间的青年人占78.5%,占了大多数,这说明青年用户是目前上网用
户的主体。
(3)用户所属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情况:
@@43F01005.GIF;表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网用户所占的比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Internet的发展与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4)用户所从事的职业分布情况:
@@43F01006.GIF;表6@@
(5)用户家庭人均月收入分布情况如下:
@@43F01007.GIF;表7@@
(6)用户可以上网的地点情况。可在单位上网的用户占:46.7%,可在家上网的用户占:2.
3%,在单位和家都可上网的用户占:28%。
(7)上网所使用的平台情况如下:
@@43F01008.GIF;表8@@
(8)用户每周的上网时间。:
@@43F01009.GIF;表9@@
(9)用户希望在网上获得的信息来看:39.6%的用户希望在网上获得商业资讯,32.8%的用
户希望在网上获得金融信息,80.4%的用户希望在网上获得科技信息, 42%的用户希望在网上
获得社会新闻, 24.8%的用户希望在网上获得休闲信息。大部分上网用户都对科技信息比较
感兴趣,这也与上网用户从事职业的比例有关系,从事科研、教育、计算机行业的用户及学生
占54.7%,真正的消费型用户占的比例较小。
(10)对目前Internet最令人失望的因素的回答:
@@43F01010.GIF;表10@@
看来,网上速度太慢和收费太贵是影响中国Internet发展的两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