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这本书,这本书是王达老师写的,全面讲解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很通俗易懂,你可以先下载电子版看看先作一个了解。
㈡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王达)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
作者:王达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1
页数:631
内容简介: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的扛鼎之作,由有20余年从业经验的优秀网络技术工程师兼全国网管技能水平开始认证专家王达老师撰写,51CTO技术社区鼎力推荐,权威性毋庸置疑。内容方面,本书结合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通信协议实现原理,能满足读者系统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阅读体验上,近600幅图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案例使得本书通俗易懂,能极大地降低学习难度。除此之外,为了便于老师教学,本书还提供精心制作的教学PPT。
全书共11章:第1章详细介绍了数制与编码相关的知识;第2章宏观地讲解了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应用、分类,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第3章深入地讲解了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原理和通信协议,以及网络体系结构设计时的考虑;第4~7和10~11分别系统且深入地讲解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作用、技术细节和实现原理;第8章深入地探讨了IP地址和子网,不仅讲解了IPV4相关技术,也对最新的IPV6相关技术做了深入的探讨;第9章系统介绍了RIP、OSPF、IS-IS、BGP等各种路由协议及其实现原理。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既适合想全面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工程师们深入学习和作为工作时的参考手册,又适合各高等院校的老师和学生们用作系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材。
作者简介:
王达 资深网络技术专家,从业20余年,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安全、网络存储、网络设备、Windows/Linux服务器系统配置与管理等相关的技术和应用都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在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各个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乐于分享,曾经担任IT168和天极网等社区网络频道的版主多年,现活跃于51CTO等技术社区,在社区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他还是一位经验十分丰富的技术作家,从2004年开始,撰写了大量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着作,多个系列的图书都被读者奉为经典(多部着作版权输出到中国台湾,在台湾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荣获由媒体和业界颁发的优秀图书奖项和个人奖项数十个。
㈢ 计算机网络题,
这个建议还是好好理解一下它的校验原理,以及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仅告诉你答案是没用的。你可以看一下这个课程:http://e.csdn.net/course/detail/427,或者《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这本书
㈣ 学习计算机网络有什么意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国家的研究者就开始了网络教育的尝试,90年代则成为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学习环境具有哪些主要的新特性?它对于教育而言具有哪些深层意义?当前的网络教育是否实现了这些优势?本文就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来回答这些问题。
2 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性
对于教育来说,网络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看网络究竟在学习环境上导致了哪些重要变化。许多文章都具体论及了网络学习环境的特性。跳出这些具体的特性描述,网络学习环境所带来的新变化可以归为三个主要侧面。
2.1 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
有效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学生、教师与信息资源的互动。在传统学习环境中,信息资源的存在及其传递形式主要局限于文字印刷形式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以教科书为蓝本的课堂面授成了教学的主要形式。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同时不宜于信息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容易造成地区间教育信息资源的巨大不平衡。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的信息传递媒介,通过WWW、FTP、计算机会议、视频会议等形式,网络可以实现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平台的沟通传递,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网络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传递的便捷性、灵活性、集成性、即时性,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教育活动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内容。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不再只是此时、此地的信息资源,而是一个无限延伸、无缝连接的、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2.2 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
网络不仅更好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传递共享,而且,信息本身的存在表征与加工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1)信息表征的超媒体化:网络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一种超媒体的信息组织与表征方式,即每个信息结点(如概念、事实、规则等)本身是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不同形式表现的,而各个信息结点之间又依据其意义联系建立了丰富的非线性链接(超链接)。因此,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只是语言、文本信息,而是集多感官通道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不再只是具有预定顺序信息序列,而是一个可以按照思维与理解路线自由跳转、自由展开的立体信息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自己的学习路径、学习过程。
(2)信息加工(processing)与处理(transaction)方式更为便捷和灵活:网络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信息操作处理。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等可以更方便地查询、获取、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当然需要学习者对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相关性和即时性等进行批判性评价),并对下载信息进行选择、编辑和概括分析。另外,很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友好的网络创作工具可以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作活动,学生借助少量的技术支持就可以创作、发布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页,甚至结合自己的任务目的参与建立网上图书馆、数据库、杂志、博物馆以及其他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库,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在网上,从而增加了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上的主动性和发言权,这是以往的学习环境所难以做到的。
2.3 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
网络越来越成为一种促进人类沟通交流的有力工具,而人际交往与互动则在教育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CMC)可以作为功能强大的人际互动媒介,可以支持同步交互(如网上聊天室、视频会议等),也可以支持异步交互(如E-mail, BBS等),可以是一对一的交互,也可以是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这将大大促进学生与同伴、教师、专家的跨越时空的沟通交流。而且,利用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工具(如共享白板、MOO/MUD等),可以实现学生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工作。网络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智慧的联网,它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从而可以实现更便捷、更广阔、更灵活开放的人际沟通互动。
3 网络学习环境能带来什么
网络学习环境的这些新特性能给教育带来什么呢?显然,网络也可以像原来的CAI一样来辅助传统的教学活动。然而,与以往的教学媒体相比,网络应该更有潜力引发教育的深层变革。
3.1 学校教育模式的虚拟化、开放化
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师、学生班级、课本、课程表,其典型形式是在特定教室中进行的班级授课。由于网络环境中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以及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这种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可能会被打破,教育将变得更为虚拟化和开放化。学校教育无需再局限在学校围墙所及的物理空间中,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过网络听课,学习课程内容,完成和提交作业,与同学、老师或其他人讨论,甚至参加考试;同时也可以在学校中通过网络使用位于不同地方的教育资源,如数字图书馆、远程实验室等。另一方面,学校中将可以采用更灵活、更个性化的时间安排和时间进度,而不是统一的课程表。研究者用分布式学习(distributed learning)来描述这种虚拟化的学习方式。
3.2 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与建构主义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相适应,合作探究学习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由于网络所引起的人际沟通互动方式的变化、信息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变化以及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变化,网络学习环境在合作探究学习上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可以为这种学习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网络可以为作为有力的合作学习工具。学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CMC)大大扩展了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了理解与思想的广度。另外,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和高焦虑的学生而言,网络提供了一种更为适宜的沟通工具,可以减少面对面对话时的压力和尴尬。而且,网络既可以支持生动的同步交互,让学生能够与身处远方的学生或教师、专家实时交流;同时又可以实现灵活的异步交互。研究表明,在异步交互中,学生可以在发出自己的发言之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完善,因而有利于实现更为深入的讨论、研讨(Owston, 1997)。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了网络互动中的“听众效应”,即与作为作业“给老师”写作文相比,学生通过网络为身处异地的同伴(“听众”)写文章会产生更好的写作效果。这是因为在这种沟通中,学生的写作具有真实感和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会对自己的表达进行更好的监控和反思。这种促进性效果不仅表现在作文上,研究者在科学、数学以及社会研究等学科中均发现了相同的效应(Fabos & Young, 1999)。网络可以支持当地学生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协作学习,创建各种主题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和教师广泛地参与到合作活动中,甚至将教育系统之外的人也吸引到共同体之中。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合作既有利于促进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
网络环境也有利于实现开放灵活、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开放灵活的超媒体信息表征与组织方式、及时更新的最新前沿信息、各种丰富的网络数据库、便捷的沟通方式等等,都可以为探究性学习提供更为适宜的信息资源环境。网络环境中的搜索引擎、问题解决工具、计算工具等都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支持。各种网页创作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很方便地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发布在网上,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当前,研究者强调要利用网络来支持学习者的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课题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即针对学习目的和内容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问题、任务,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展开探究活动,合作研究问题、完成任务,形成探究报告或某种产品等,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相应的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
当然,学生网上合作探究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是如何寻找信息、合作探究的?是如何分享他们所建构的理解的?教师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发挥引导作用?应该如何评价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还需要深入研究(Windschitl, 1998)。
3.3 学校与社会的重新整合
20世纪初,面对传统教育机械、被动、割裂生活经验的弊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命题。然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在这些方面却并没有太大实质性的改观。学校文化与整个社会文化之间仍旧存在人为的隔阂,学生的学校生活经验与其在现实世界的生活经验之间依旧没有得到良好的沟通。甚至学校中的各种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既背离了其学术本源,也背离了其生活本源(比如,学校数学既不同于数学家的数学,也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数学)。网络环境的新特性似乎有可能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促进“做”与“学”的重新整合。网络是一种具有强大交互性的媒体,在网络上信息可以沿着不同方向流通,从长远来看,网络对学习和教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可能是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信息沟通(Levin & Thurston, 1996)。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工作、生活、科研等现场的情境性信息,可以与当事人(实践者、研究者等)对话交流。另外,如前所述,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基于问题式学习、基于课题式学习。网络使得教育者可以在学校之外的世界中广泛地采集这种“问题”或“课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网络可以使学生和教师的探索成果立刻被推广应用到社会中,这种探究活动不仅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实际意义。学校可以作为中介帮助当地社区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学校往往会具备当地社区中较好的网络设施,而且学生、教师也往往能更熟练地使用网络。作为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学生可以与当地的成人交流,找出当地社区面临的挑战或问题,而后利用网络获取有关信息,与其他地方的人士联系,以促进社区问题的解决。因此,学生、教师所进行的网上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服务于社区发展,使学生、教师成为更有贡献的社区成员。比如,美国加州、伊利诺和日本、墨西哥、以色列等地学生通过网络协作探究当地的缺水问题。一开始,这些学生分别搜集当地的资料,具体描述当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而后,他们通过网络交流情况,相互分析各地的资料,判断其他地方是否有什么当地尚未采用的有效措施。比如加州的学生发现,以色列采用“滴水灌溉”的方法,而当地没有采用这一技术,于是他们以此为基础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关于采用这一技术的建议。
网络深刻地改变了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打破了隔离学校与社会的许多壁垒。其中有些壁垒曾经发挥着保护学生的作用,这样的保护措施需要在新的网络环境中进行重建;而更多的壁垒则是割裂了“学”与“做”,割裂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重新整合将需要角色与职能的重新分配,社会结构的重构,以及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重新思考。
4 关于网络教育现状的反思
网络似乎向我们预示着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而现有的网络教育是否已经实现了这些潜能了呢? Paulsen(2000)对26个国家的130个网络教育机构的网络课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大多数网络教育机构仍在尝试阶段,所提供的网络课程和支持服务都还不够丰富,所采用的入学和学习方式还不够灵活,都称不上是虚拟或网上大学。Mioser等(2000)对全球436个教育网站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1)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网络教育并未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只有28.2%的网站包含有探究活动,3/4以上的网站是高度结构化的、严格规定好的学习过程,多数网站所引发的认知过程是信息提取(52.5%)、或机械学习(42%),较少关注分析推理过程(32.6%),更少涉及问题解决和决策活动(5%)。只有极少网站有学生建模或适应性机制。尽管网络在协作学习上有独到的优势,但令人失望的是只有2.8%的网站支持协作学习。(2)从信息表征与加工来看,网络应该说具有最佳的信息表征、组织和处理功能,是一种高级的整合性媒体。但在所分析的网站中,它们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绝大多数网站都高度依赖于文本。另外,网络作为超文本信息结构,其中可以采用合适的导航和搜索工具。但是,这些教育网站内部链接不丰富,外部链接非常少,也缺少网络特有的导航和搜索工具(如认知地图、搜索引擎等)。83%的网站完全依赖于网站内的资源,只有31%的网站提供了其他网站链接,22%的网站给学习者指明了网络以外的资源,即网络仅作为学习环境中的一个部分。很少有网站将同伴、专家作为学习资源。(3)从交流功能来看,这些教育网站只采用了有限的交互功能,最集中的交流工具是email,其他工具使用都很少。而且,这些网站中几乎没有发现支持协同工作和学习共同体的成分。尽管网络可以支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然而这些网站最多采用的是更低级别的交互方式:浏览(76%)。因此,这一研究让我们看到的是“超前一步的技术,落后两步的教学”,现有的网络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的潜在优势。而我国当前的网络教育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境地。
5 结论
教学媒体本身并不能自动导致好的学习效果。究竟应该如何创建有效的网络教育模式?如何利用网络的潜在优势促进教育模式的深层转变?这些都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美国国会成立的“网络教育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报告中也强烈呼吁 “要为有效的网络学习建立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Mioser等甚至提出可以建立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网络教育学” (Webagogy)。网络教育是一个如此复杂的领域,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者开展跨学科深入研究,更深入地、批判性地检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学习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为有效的网络教育提供更有力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Fabos, B. & Young, M. D. (1999). Tele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 Rhetoric versus reality. Review of Ecational Research, 69(3), 217-259.
[2] Levin, J. & Thurston, C. (1996). Ecational electronic network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cational Leadership, 54(3), 46-50.
[3] Mioser, D., Nachmias, R., Lahav, O., & Oren, A. (2000).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urrent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cation, 33(1), 55-77.
[4] Owston, R. D. (1997). The World 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cational Researcher, (1), 27-33.
[5] Paulsen, M. F. (2000). 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Web-based Ecation and strategic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cation. Keynote on the 16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ICEUT), Beijing.
[6]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2000).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for learning. Report of the Web-Based Ecation Commission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7] Windschitl, M. (1998). The WWW and classroom research: What path should we take? Ecational Researcher, 27 (1), 28-33.
The fundamental changes under Web-Based Learning (WBL) environment can be summariz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haring, the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ll the changes will transform ecation significantly: the schooling system will be more open and virtual,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will be more inquiry and collaboration-oriented, and there need be a re-integration between the schools and the society. However, WBL of the time being has not yet realized its promises.
㈤ 谁有 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资深网络工程技术专家王达老师力作)这本电子书
没有看过,有机会看看
㈥ 谈一下你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认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简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计算机网络实际组建、管理、维护等基本能力,能在各企事业单位进行网络设计、安装、调试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面向各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岗位群,能进行计算机操作维护,计算机局域网的设计、安装、调试;计算机网络通信产品的系统集成;广域网的管理、维护;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网站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可在软件园、高新技术园区、各大电脑公司、网络公司、网站、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信息部门中从事网络管理、网站维护、网页设计与创意和电子商务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计算机软件、新能源、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计算机软件
2 新能源
3 互联网/电子商务
4 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5 通信/电信/网络设备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工程师、运维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工程师
2 运维工程师
3 技术支持工程师
4 售前工程师
5 网络技术员
工作城市:
毕业后,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 北京
2 上海
3 深圳
4 广州
5 杭州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的IT技术管理岗位一般设置为企业信息主管、总监等; 工程技术岗位设置为网络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和数据库工程师等;运行维护岗位设置为数据库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 网络管理员、 设备管理员等; 操作岗位则设置为办公文员、CAD设计员、网页制作员、多媒体制作员等。 与软件技术人员相比,网络技术人员的从业范围更广,知识体系更复杂,职业技能要求更高,目前网络工程师成为实施国内信息化的巨大瓶颈。
就网络工程师的学习方面来说,网络工程师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人来说较为容易学习,对自身将来就业也大有帮助. 网络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规模较小的企业,一个岗位可能涵盖几个岗位的内容
㈦ 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怎么自学
科学上网,可上youtube上看各种老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集。有的课程里面有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通常几分钟的演示和讲解就让你对知识点豁然开朗。等你刷够了这些引导你入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再看教材就越看越有味道了。
㈧ 计算机网络和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哪本好
目前世界上的网络包括电信网(即电话通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即指这里的计算机网络)。
不知道你不理解的计算机网络是指哪方面,可以再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