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plc时序图怎么看
plc时序图从左往右,从上往下依次运行,所以先看横向,再看纵向的。
当要写命令字节的时候,时间由左往右,RS变为低电平,R/W变为低电平,注意看是RS的状态先变化完成。然后这时,DB0~DB7上数据进入有效阶段,接着E引脚有一个整脉冲的跳变,接着要维持时间最小值为tpw=400ns的E脉冲宽度。
然后E引脚负跳变,RS电平变化,R/W电平变化。这样便是一个完整的LCD1602写命令的时序。该扫描周期内除输入继电器以外的所有内部继电器的最终状态(线圈导通与否、触点通断与否)将影响下一个扫描周期各触点的通与断。
(1)计算机网络时序图概念扩展阅读:
PLC采用集中采样、集中输出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减少了外界干扰的影响。PLC的工作过程是循环扫描的过程,循环扫描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指令执行速度、用户程序的长度等因素。输出对输入的影响有滞后现象。
PLC采用集中采样、集中输出的工作方式,当采样阶段结束后,输入状态的变化将要等到下一个采样周期才能被接收,因此这个滞后时间的长短又主要取决于循环周期的长短。此外,影响滞后时间的因素还有输入滤波时间、输出电路的滞后时间等。输出映像寄存器的内容取决于用户程序扫描执行的结果。
输出锁存器的内容由上一次输出刷新期间输出映像寄存器中的数据决定。PLC当前实际的输出状态有输出锁存器的内容决定。
PLC特点
1、能够设置不同类型产品的工位数量及位置参数,并能够在线监控运行过程。
2、设备操作灵活方便,能够实现启动与暂停,自动与手动模式切换,计数与清零,气缸下压时间调整等。
3、螺丝的自动排放,送料,固定,由机器一次性自动完成,不需人工辅助。
4、高速的生产节拍,可实现单工位速度不低于 1-1.5 件/秒。定位精度高,位置误差不大于 0.02 毫米。
⑵ 波形图的时序图
在数字电路中,将逻辑函数输入变量的每一种可能出现的取值与对应的输出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出来,就得到表示该逻辑函数的波形图。波形图也称作时序图(timing diagram)。在逻辑分析仪和一些计算机仿真工具中,经常以这种波形图的形式给出分析结果
⑶ 考网络工程师需要哪些知识啊
1.考试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
(4)熟悉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5)熟悉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
(6)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与安全系统;
(7)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
(8)掌握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标准化知识;
(9)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理解城域网和广域网基本技术;
(10)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
(11)掌握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网络应用服务技术;
(12)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3)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4)熟悉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
(15)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16)理解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7)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18)正确阅读和理解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2.通过本级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能进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网络资源,作为网络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发进行
技术支持和指导,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助理工程师从事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工作。
3.本级考试设置的科目包括:
(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
(2)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
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
1.计算机系统知识
1.1 硬件知识
1.1.1 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I/O部件)
·指令系统(指令、寻址方式、CISC、RISC)
·多处理器(紧耦合系统、松耦合系统、阵列处理机、双机系统、同步)
·处理器性能
1.1.2 存储器
·存储介质(半导体存储器、磁存储器、光存储器)
·存储系统
·主存与辅存
·主存类型,主存容量和性能
·主存配置(主存奇偶校验、交叉存取、多级主存、主存保护系统)
·高速缓存
·辅存设备的性能和容量计算
1.1.3 输入输出结构和设备
·I/O接口(中断、DMA、通道、SCSI、并行接口、通用接口总线、RS232、USB、IEEE1394、红外线接口、输入输出控制系统、通道)
·输入输出设备类型和特征
1.1.4 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体系结构 1
1.1 定点原码、反码、补码表示 1
1.2 关于移码的问题 3
1.3 原码、反码、补码可表示的数据范围 6
1.4 BCD码的修正 7
1.5 什么是余三码 8
1.6 国标码和区位码之间的转化关系 9
1.7 逻辑移位和算术移位的区别 11
1.8 CRC码(冗余校验码) 12
1.9 海明码 16
1.10 如何理解码距这个概念 19
1.11 为什么有些编码能发现错误而不能纠正错误 20
1.12 码距和检错纠错有何关联 21
1.13 编码效率 22
1.14 指令编码 22
1.15 页面置换算法 25
1.16 如何计算一个磁盘的指标 27
1.17 计算内存容量 29
1.18 何为内存带宽,它与内存工作频率有何关系 30
1.19 Cache 31
1.19.1 什么是Cache的写直达,写回,标记法 31
1.19.2 Cache命中率 32
1.19.3 Cache页面地址计算 33
1.20 系统可靠性计算 35
1.21 流水线 37
1.22 SISD,SIMD,MISD,MIMD 39
1.23 CISC技术和RISC技术 40
第2章 操作系统 44
2.1 进程和线程 44
2.2 进程同步与PV原语 49
2.2.1 进程同步 49
2.2.2 PV原语 49
2.2.3 什么是原子操作 56
2.3 什么是局部性原理 56
2.4 UNIX相关问题 57
2.4.1 UNIX操作系统的常用命令 57
2.4.2 UNIX的重定向输入输出 61
2.5 段页式存储、管理,多级页表问题 61
2.5.1 段页式存储问题 61
2.5.2 多级页表的相关问题 65
2.6 内存计算相关的问题 66
2.6.1 内存读写时间问题 66
2.6.2 请教内存计算 66
2.6.3 虚拟内存的问题 67
2.6.4 页式虚拟存储管理 67
2.7 页面缺页次数 69
2.8 死锁和银行家算法 71
2.9 作业调度 75
2.10 DMA与I/O处理机 79
2.11 嵌入式操作系统 80
2.12 SPOOLing技术 85
2.13 前趋图 85
2.14 时序图 89
2.15 并发与并行 92
第3章 系统开发知识 93
3.1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93
3.1.1 什么是软件危机 93
3.1.2 什么是软件和软件工程 94
3.1.3 软件工程基本原理有哪几条 95
3.1.4 软件产品有哪些特性 96
3.1.5 什么是系统工程 96
3.1.6 什么是软件工程过程 97
3.1.7 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 97
3.1.8 原型法的分类 98
3.2 项目管理 100
3.2.1 如何介绍产品 100
3.2.2 制定项目计划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100
3.2.3 什么是工作分解结构 102
3.2.4 项目管理中成本估算模型有哪几种 104
3.2.5 什么是软件配置管理 109
3.2.6 软件配置管理有哪些工具 110
3.2.7 怎样进行风险管理 112
3.2.8 什么是关键路径 116
3.2.9 什么是ROI 117
3.2.10 什么是项目范围管理 117
3.2.11 什么是项目范围蔓延 118
3.3 需求分析和设计 118
3.3.1 界面元素具体内容是什么 118
3.3.2 用户角色具体内容是什么 119
3.3.3 数据需求包含什么内容 120
3.3.4 对象、类和消息的基本概念 120
3.3.6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的特征 121
3.3.7 三种模型建立过程 122
3.4 测试评审 122
3.4.1 什么是度量 122
3.4.2 软件度量的方法具体有哪些 123
3.4.3 什么是白盒法和黑盒法 123
3.4.4 项目审计 124
3.4.5 四种范型 125
3.4.6 什么是注入故障法 125
3.4.7 等价类的测试步骤 125
3.5 系统运行 127
3.5.1 大型机房为什么要使用精密空调 127
3.5.2 精密空调送风为什么是下送风 128
3.5.3 什么是单点登录 128
3.5.4 什么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 128
第4章 标准化基础知识 130
4.1 什么是标准及标准化 130
4.2 标准化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32
4.3 标准化的实质和目的是什么 133
4.4 ISO和IEC各自的特点 133
4.5 标准的分类 134
4.6 标准的代号和编号 137
4.7 标准有效期? 139
4.8 汉字编码标准 139
4.9 软件工程标准化 139
4.10 中国的软件标准有哪些 140
4.11 什么是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141
第5章 知识产权基础知识 143
5.1 知识产权知识 143
5.1.1 知识产权包含的权利有哪些 143
5.1.2 知识产权有哪些特点 144
5.1.3 保护对象是什么 146
5.1.4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包括哪些内容 146
5.1.5 着作权法保护的计算机软件范围有哪些 147
5.1.6 计算机软件受着作权法保护的条件有哪些? 148
5.1.7 什么是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的主体 149
5.1.8 软件着作权人享有哪些权利 150
5.1.9 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享有哪些权利 151
5.1.10 什么是职务技术成果 152
5.1.11 获得着作权应履行什么手续? 153
5.1.12 认定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153
5.1.13 如何区分对软件合理和不合理使用行为 155
5.1.14 在我国,计算机软件侵权是如何认定的 155
5.1.15 计算机软件侵权民事责任的种类有哪几种 157
5.1.16 计算机软件侵权损害的赔偿如何确定? 157
5.1.17 计算机软件权属纠纷诉讼 159
5.2 专利 160
5.2.1 我国的专利共分几类,保护期有何不同 160
5.2.2 专利可以为发明创造提供哪些保护 160
5.2.3 专利权人有哪些权利 160
5.2.4 专利有什么特征 161
5.2.5 受理专利申请的条件有哪些 161
5.2.6 什么是不受理专利申请的条件 162
5.2.7 那些技术不能授予专利 163
5.2.8 哪个单位是我国专利申请的受理与审查机构 163
5.2.9 申请专利有那些途径 163
5.2.10 专利申请号有何含义 163
5.2.11 什么是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 164
5.2.12 什么是非专利技术 164
5.2.13 什么是发明专利 165
5.2.14 什么是实用新型专利 166
5.2.15 什么是外观设计专利 166
5.2.16 什么样的发明创造可以授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 167
5.2.17 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的例外有哪些 167
5.2.18 有了技术成果先申请还是先发表论文 168
5.2.19 申请专利能使发明创造获得保护吗 168
5.2.20 专利权人有那些义务 169
5.2.21 如何确定专利申请日 169
5.2.22 什么是冒充专利行为 169
5.2.23 冒充专利行为如何处罚 170
5.2.24 什么是驰名商标,驰名商标是如何认定的 170
5.3 商业秘密 170
5.3.1 商业秘密的涵盖范围有哪些 172
5.3.2 商业秘密具体内容 172
5.3.3 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172
5.3.4 什么是技术保密 173
5.3.5 非专利技术与商业秘密是什么关系 173
5.3.6 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173
5.3.7 如何确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损害赔偿范围 174
5.3.8 对掌握商业秘密的人员在流动时有哪些要求 175
5.3.9 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175
5.3.10 企业内部泄露商业秘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76
5.3.11 企业内部如何防范商业秘密被泄露 177
5.3.12 企业对外如何防范商业秘密泄露 178
5.3.13 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积极防范措施有哪些 178
5.3.14 什么是竞业禁止 179
第6章 网络体系结构 180
6.1 网络拓扑结构的理解 180
6.1.1 物理网络拓扑结构 180
6.1.2 逻辑拓扑结构 181
6.1.3 OSI中的协议比TCP/IP的协议具有更好的隐藏性 181
6.2 常见问题 184
6.2.1 ISO/OSI中传输协议中TP0-TP4指的是什么 184
6.2.2 还有哪些主要的网络体系结构 184
6.2.3 SNA,SPX/IPX,AppleTalk协议用于哪些网络? 185
6.2.4 网络协议是怎样实现的 188
第7章 数据通信基础 189
7.1 数据通信基础技术的理解 189
7.1.1 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 189
7.1.2 与香农定理有关的计算 192
7.1.3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信号编码 195
7.1.4 关于的数字调制几个问题 199
7.2 传输与控制技术 201
7.2.1 关于的通信方式几个问题 201
7.2.2 信道复用技术的几个问题 205
7.2.3 差错控制编码问题 206
7.2.4 NRZ、NRZ-I、曼彻斯特、4B/5B、8B/10B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209
7.3 交换技术 210
7.3.1 常用的交换技术 210
7.3.2 一个关于交换技术的习题 211
第8章 专线与广域网技术 213
8.1 广域网通信基础 213
8.1.1 物理层的作用是什么 213
8.1.2 物理层接口协议 213
8.1.3 什么是DTE/DCE 214
8.2 广域网标准 215
8.2.1 RS-232-C协议是什么 215
8.2.2 什么是X.21 216
8.2.3 什么是RS-449 217
8.2.4 什么是V.35 217
8.3 广域网技术 218
8.3.1 封装格式 218
8.3.2 什么是PPP协议 219
8.3.3 DDN 222
8.3.4 ADSL调制技术 223
8.4 城域网传输技术有哪些 225
8.5 拨号和租用线路 228
8.5.1 ISDN 229
8.5.2 什么是异步串口 231
8.5.3 什么是高速同步串口 231
8.5.4 帧中继 232
8.5.5 E1 236
8.6 传输网络技术 237
8.6.1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237
8.6.2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237
8.6.3 SDH/SONET 238
8.6.4 基于IP的传输技术 239
8.6.5 什么是弹性分组环 246
8.6.6 光技术 249
8.6.7 无线通信 250
8.6.8 3G 250
8.7 新技术专题 252
8.7.1 光以太网 252
8.7.2 NGN 253
8.7.3 软交换 255
第9章 局域网 257
9.1 局域网技术基础 257
9.1.1 局域网的主要特性 257
9.1.2 局域网的几种拓扑结构 257
9.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传输的比较 258
9.1.4 典型问题 259
9.2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标准 260
9.2.1 详细解释局域网参考模型 260
9.2.2 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 262
9.2.3 局域网逻辑链路控制LLC 263
9.2.4 为什么说局域网是一个通信网 266
9.2.5 IEEE 802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有何异同 266
9.2.6 LLC帧的问题 267
9.2.7 IEEE 802标准各协议作用 268
9.3 以太网 268
9.3.1 以太网传输介质有哪些 268
9.3.3 以太网帧的具体结构 269
9.3.4 媒体访问控制技术有哪些,重要公式有哪些 271
9.3.5 以太网时隙(slot time) 273
9.3.6 提高传统以太网带宽的途径 274
9.3.7 什么是10/100Mb/s速率自动协商 275
9.3.8 用的一个小Hub和五类线接几台电脑是以太网吗 276
9.3.9 IEEE 802.3标准及以太网有什么区别 276
9.3.10 CSMA/CD计算传播时延和冲突时间 277
9.3.11 CSMA/CD帧结构中,为什么要设置填充字段 277
9.3.12 怎样求CSMA/CD网最小帧长 277
9.3.13 怎样求以太网总线传输方式中总线最大长度 278
9.3.14 一道CSMA/CD定义题 278
9.3.15 一道求冲突发现时间和传送帧时间的例题 279
9.3.16 数据率为10Mb/s的以太网的码元传输速率是多少 279
9.3.17 交换式以太网和共享式以太网有什么不同 280
9.4 令牌环网 280
9.4.1 令牌环工作原理 280
9.4.2 令牌环MAC帧格式 281
9.4.3 IEEE 802.5的媒体访问控制 283
9.4.4 令牌环接口的一个比特时延与电缆长度的换算 283
9.4.5 什么令牌环上,有时必须额外地增加时延 284
9.4.6 如何求环上可能存在的最小和最大时延 284
9.4.7 求有效环长 285
9.5 令牌总线网 285
9.5.1 令牌总线工作原理 285
9.5.2 令牌总线的MAC帧格式 287
9.5.3 令牌传递算法的步骤 288
9.5.4 IEEE 802.4标准描述的协议是什么 288
9.5.5 令牌总线控制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289
9.5.6 令牌总线的逻辑环的一个问题 289
9.5.7 比较IEEE 802.3、IEEE 802.4、IEEE 802.5 290
9.6 以太网、令牌总线、令牌环网的比较 290
9.7 FDDI 291
9.7.1 FDDI工作原理 291
9.7.2 FDDI MAC帧格式 293
9.7.3 FDDI的组成 293
9.7.4 FDDI的二级编码方法是怎样的 294
9.7.5 一道FDDI环的效率的题目 294
9.8 无线局域网 294
9.8.1 WLAN关键通信技术 295
9.8.2 WLAN体系结构 295
9.8.3 为什么Vast天线直径最小应为3m 296
9.8.4 一道卫星通信的问题 296
第10章 网络互联设备与协议 298
10.1 通信设备 298
10.1.1 调制解调器 299
10.1.2 中继器 305
10.1.3 集线器 306
10.1.4 网桥 308
10.1.5 交换机 311
10.1.6 协议转换器 312
10.1.7 网络接口卡 312
10.1.8 路由器 315
10.2 网络技术 318
10.2.1 以太网技术 318
10.2.2 快速以太网 319
10.2.3 千兆以太网 320
10.2.4 万兆以太网技术 321
10.3 路由协议 322
10.3.1 路由概述 322
10.3.2 什么是RIP路由协议 325
10.3.3 什么是OSPF路由协议 325
10.3.4 什么是IGRP协议 326
10.3.5 什么是IS-IS协议 326
10.3.6 什么是BGP路由协议 328
10.3.7 路由协议的特点 328
10.4 路由 329
10.4.1 如何分析路由表 329
10.4.2 什么是重叠路由 330
10.5 交换技术 330
10.5.1 什么是端口交换 330
10.5.2 什么是帧交换 331
10.5.3 什么是信元交换 331
10.5.4 交换技术转发数据过程 332
10.5.5 什么是多层交换 333
10.6 什么是多协议帧标记交换 334
第11章 TCP/IP协议族 339
11.1 协议层次的概念 339
11.1.1 OSI模型 340
11.1.2 TCP/IP参考模型 341
11.2 因特网 344
11.2.1 IP地址 346
11.2.2 域名和域名系统 348
11.2.3 统一资源地址 350
11.3 TCP/IP协议族 351
11.3.1 TCP/IP的实现版本 351
11.3.2 TCP/IP的工作原理 352
11.3.3 IP协议 352
11.3.4 UDP协议 355
11.3.5 传输控制协议(TCP) 357
11.3.6 ICMP协议 362
11.3.7 地址解析协议 364
11.3.8 Web协议 367
11.3.9 文件传送协议 373
11.3.10 域名系统 374
11.3.11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376
11.3.1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376
11.3.13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379
11.4 TCP/IP寻址与子网 383
11.4.1 IP地址划分 383
11.4.2 子网划分基础 385
11.4.3 CIDR 386
11.5 IP路由 389
11.5.1 什么是间接路由 389
11.5.2 默认路由 389
11.5.3 管理距离 389
11.5.4 路由协议分类 390
11.6 IPv6与IPv4 390
11.6.1 IPv6概述 391
11.6.2 IPv6与IPv4的区别 394
11.6.3 IPv6和域名服务 396
11.7 常见提问 397
第12章 系统及网络安全 402
12.1 系统与数据安全基础知识 402
12.1.1 系统安全基础知识 402
12.1.2 信息加密技术 405
12.1.3 认证技术与数字证书 409
12.1.4 密钥管理体制 411
12.2 网络安全技术与协议 415
12.2.1 网络安全协议 415
12.2.2 网络安全技术 416
12.2.2 入侵检测技术 427
第13章 服务器配置 432
13.1 Windows服务器下DNS配置过程 432
13.1.1 域名系统基本概念 432
13.1.2 DNS服务器配置过程 433
13.1.3 DNS客户机配置与测试过程 439
13.2 Windows服务器下WINS服务器过程 441
13.2.1 WINS基本概念 441
13.2.2 WINS服务器的安装 441
13.2.3 WINS客户配置 444
13.3 DHCP服务器 446
13.3.1 DHCP基本概念 446
13.3.2 DHCP的安装 447
13.3.3 DHCP客户机设置 454
13.4 Linux服务器配置 456
第14章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60
14.1 层次模型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60
14.2 服务器的选择 462
14.2.1 服务器产品的选型原则 462
14.2.2 传输介质选择 463
14.3 网络安全设计 465
14.3.1 什么是HSRP 465
14.3.2 防火墙 467
14.3.3 数据安全设计 469
14.4 WLAN设计 473
14.4.1 无接入点独立对等无线局域网 473
14.4.2 有接入点独立对等无线局域网 474
14.4.3 点对点连接方案设计要点 474
14.5 结构化布线系统设计 477
14.5.1 主要子系统设计 477
14.5.2 设备间环境要求及设备连续建议 479
14.5.3 线槽方案 479
14.5.4 布线规范 480
14.6 机房建设实例分析 482
14.6.1 机房的装修 482
14.6.2 机房的高度和空间 482
14.6.3 信号电缆与供电电缆的交叉 483
14.6.4 机房的消防 483
14.6.5 机房建筑的防雷 483
14.6.6 UPS电源设计 484
14.6.7 电源防雷和地线设计 485
第15章 路由器配置 487
15.1 Cisco路由器简介 487
15.1.1 如何配置路由器 487
15.1.2 路由器配置方式比较 488
15.2 路由器配置入门知识 489
15.2.1 路由器IOS中的不同命令状态 489
15.2.2 基本路由器的检验命令 493
15.2.3 帮助命令 496
15.2.4 基本设置命令 498
15.3 基本配置 499
15.3.1 IP地址配置 499
15.3.2 网络地址翻译基础 501
15.3.3 NAT配置步骤 502
15.3.4 地址转换配置 503
15.4 VPN配置 507
15.5 路由配置 509
15.5.1 静态路由配置 509
15.5.2 配置动态路由RIP协议 511
15.5.3 配置动态路由IGRP协议 513
15.5.4 配置OSPF协议 514
15.5.5 什么是HSRP 519
15.5.6 什么是无编号IP地址 521
15.5.7 DHCP服务与IP帮助地址配置 522
15.6 广域网设置 523
15.6.1 HDLC基本配置 523
15.6.2 什么是DCE和DTE 523
15.6.3 什么是ClassFull和ClassLess 524
15.6.4 PPP配置 526
15.6.5 什么是帧中继 527
15.7 路由器高级配置 530
15.7.1 什么是ACL 530
15.7.2 ACL的基本原理 530
15.7.3 ACL基本配置方法 531
第16章 交换机配置 538
16.1 交换机基础配置 538
16.1.1 交换机配置分类 538
16.1.2 交换机启动基本配置 538
16.1.3 配置主机名 540
16.1.4 配置交换机的管理地址 541
16.1.5 设置交换机安全认证密码 542
16.1.6 禁止snmp管理 542
16.1.7 保存配置信息 542
16.1.8 交换机IOS保存和升级 542
16.1.9 Cisco交换机、路由器口令恢复 543
16.2 交换机的第二层配置 544
16.2.1 CDP协议 544
16.2.2 端口描述 545
16.2.3 端口速率 545
16.2.4 端口模式 546
16.2.5 MAC地址表管理 546
16.2.6 配置镜像端口SPAN 547
16.2.7 配置端口安全 547
16.2.8 STP协议配置 548
16.2.9 虚拟局域网(VLAN)配置 549
16.2.10 交换机间链路(ISL)协议 551
16.2.11 802.1q协议 551
16.3 虚拟局域网(VLAN)路由配置实例 552
16.3.1 配置实例 552
16.3.2 单臂路由器配置 561
第17章 网络设计方案选摘 564
17.1 概述部分 565
17.2 学校校园网建设需求 565
17.2.1 校园网建设概述 565
17.2.2 用户需求及技术要求分析 566
17.3 网络、系统平台设计及产品选型 567
17.3.1 方案设计原则 567
17.3.2 网络整体规划 572
17.3.3 网络拓朴图 572
17.3.4 中心交换机 573
17.3.5 接入层交换机 573
17.3.6 远程访问及Internet接入 574
17.3.7 网络管理 575
17.3.8 服务器系统设计 575
17.3.9 网络安全 576
17.3.10 UPS电源设计 579
17.4 校园应用软件解决方案 580
17.5 校区光纤主干及综合布线 581
17.5.1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必要性 581
17.5.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 583
17.5.3 方案设计说明 584
17.5.4 工程概况 591
17.5.5 组织施工方案 591
17.5.6 主要技术管理措施 594
17.5.7 质量保证措施 595
17.5.8 文明施工的保证措施 595
17.5.9 施工技术方案 596
17.6 机房装修及电源防雷、地线工程设计 598
17.6.1 建立好机房的必要性 598
17.6.2 机房环境要求 598
17.6.3 机房装修工程设计 599
17.6.4 电源防雷和地线设计 600
17.7 工程报价 605
17.8 人员培训 605
17.8.1 培训内容 605
17.8.2 培训对象 607
17.8.3 培训地点 607
17.8.4 培训时间 607
17.8.5 培训方式 607
17.9 系统维护、服务与技术支持 608
17.9.1 客户服务机构 608
17.9.2 系统维护 608
17.9.3 文档 610
主要参考文献 611
⑷ 如何看懂时序图数字电路
这个是20多年前的美国摩托罗拉的工业控制机的68000CPU的时序图.左边蓝色的是CPU, 右边蓝色的是存储器. 图中最上面的一行是时钟脉冲,第二行是地址指令,第三行是加减指令,数据允许指令。这个图是讨论上升时间的。第一张图上在S6脉冲上升延到达之前,第二行地址条件已经满足,第三行减法指令已满足,第四行允许指令已满足。 当时钟脉冲S6上升后经过半时钟周期,开始下降,存储器相应的地址信号输出。要详细解释的话需要较大的篇幅。要了解更多请查看看有关计算机原理的书籍。
⑸ 请教: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时序图怎么看完全看不懂。
参考一下《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版
⑹ 关于PCI的时序图问题
总线结构对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哪种总线结构,往往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种影响.
最大存储容量 初看起来,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似乎与总线无关,但实际上总线结构对最大存储容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单总线系统中,对主存和外设进行存取的差别,仅仅在于出现在总线上的地址不同,为此必须为外围设备保留某些地址.由于某些地址必须用于外围设备,所以在单总线系统中,最大主存容量必须小于由计算机字长所决定的可能的地址总数.
在双总线系统中,对主存和外设进行存取的判断是利用各自的指令操作码.由于主存地址和外设地址出现于不同的总线上,所以存储容量不会受到外围设备多少的影响.
指令系统
在双总线系统中,CPU对存储总线和系统总线必须有不同的指令系统,这是因为操作码规定了要使用哪一条总线,所以在双总线系统中,访存操作和输入/输出操作各有不同的指令.
另一方面,在单总线系统中,访问主存和1/O传送可使用相同的操作码,或者说使用相同的指令,但它们使用不同的地址.
吞吐量
计算机系统的吞吐量是指流入,处理和流出系统的信息的速率.它取决于信息能够多快地输入内存,CPU能够多快地取指令,数据能够多快地从内存取出或存入,以及所得结果能够多快地从内存送给一台外围设备.这些步骤中的每一步都关系到主存,因此,系统吞吐量主要取决于主存的存取周期.
由于上述原因,采用双端口存储器可以增加主存的有效速度.
早期总线的内部结构如图6.4所示,它实际上是处理器芯片引脚的延伸,是处理器与I/O设备适配器的通道.这种简单的总线一般也由50——100条线组成,这些线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三类: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地址线是单向的,用来传送主存和设备的地址;数据线是双向的,用来传送数据;控制线对每一根来说是单向的(CPU发向接口或接口发向CPU),用来指明数据传送的方向(存储器读,存储器写,I/O读,I/O写),中断控制(请求,识别)和定时控制等.
简单总线结构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CPU是总线的唯一控制者.即使后来增加了具有简单仲裁逻辑的DMA控制器以支持DMA传送,但仍不能满足多CPU环境的要求.第二,总线信号是CPU引脚信号的延伸,故总线结构紧密与CPU相关,通用性差.
当代流行的总线内部结构如下页图所示,___它是一些标准总线,追求与结构,CPU,技术无关的开发标准,并满足包括多个CPU在内的主控者环境需求.
在当代总线结构中,CPU和它私有的cache一起作为一个模块与总线相连.系统中允许有多个这样的处理器模块.而总线控制器完成几个总线请求者之间的协调与仲裁.
整个总线分成如下四部分:
1 数据传送总线: 由地址线,数据线,控制线组成. �
2 仲裁总线: 包括总线请求线和总线授权线.
3 中断和同步总线:用于处理带优先级的中断操作,包括中断请求线和中断认可线.�
4 公用线: 包括时钟信号线,电源线,地线,系统复位线以及加电或断电的时序信号线等.
6.1.5 总线结构实例
大多数计算机采用了分层次的多总线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速度差异较大的设备模块使用不同速度的总线,而速度相近的设备模块使用同一类总线.显然,这种结构的优点不仅解决了总线负载过重的问题,而且使总线设计简单,并能充分发挥每类总线的效盲目.
图6.6是Pentium计算机主板的总线结构框图(见演示图6.6).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三层次的多总线结构,即有CPU总线,PCI总线和ISA总线.
CPU总线 也称CPU-存储器总线,它是一个64位数据线和32位地址线的同步总线.总线时钟频率为66.6MHZ(或60MHZ),CPU内部时钟是此时钟频率的倍频. 此总线可连接4—128MB的主存.主存扩充容量是以内存条形式插入主板有关插座来实现的.CPU总线还接有L2级cache.主存控制器和cache控制器芯片用来管理CPU对主存和.ache的存取操作.CPU是这条总线的主控者,但必要时可放弃总线控制权.从传统的观点看,可以把CPU总线看成是CPU引脚信号的延伸.
PCI总钱 用于连接高速的 1/O设备模块,如图形显示器适配器,网络接口控制器,硬盘控制器等.通过"桥"芯片,上面与更高速的CPU总线相连,下面与低速的ISA总线相接.PCI总线是一个32(或64位)的同步总线,32位(或64位)数据/地址线是同一组线,分时复用.总线时钟频率为33.3MHZ,总线带宽是132MB/s. PCI总线采用集中式仲裁方式,有专用的PCI总线仲裁器.主板上一般有3个PCI总线扩充槽.
ISA总线 Pentium机使用该总线与低速 1/O设备连接.主板上一般留有 3-4个ISA总线扩充槽,以便使用各种16位/8位适配器卡.该总线支持7个DMA通道和15级可屏蔽硬件中断.另外,ISA总线控制逻辑还通过主板上的片级总线与实时钟/日历,ROM,键盘和鼠标控制器(8042微处理器)等芯片相连接.
我们看到,CPU总线,PCI总线,ISA总线通过两个"桥"芯片连成整体.桥芯片在此起到了信号速度缓冲,电平转换和控制协议的转换作用.有的资料将CPU总线-PCI总线的桥称为北桥,将PCI总线-ISA总线的桥称为南桥.通过桥将两类不同的总线粘合在一起的技术特别适合于系统的升级代换.这样,每当CPU芯片升级时只需改变CPU总线和北桥芯片,全部原有的外围设备可自动继续工作.
_ Pentium个人机总线系统中有一个核心逻辑芯片组,简称PCI芯片组,它包括主存控制器和cache控制芯片,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这个芯片组叫Intel430系列,440系列,他们在系统中起者字关重要的作用.
⑺ 时序电路中的时序图的主要作用
用于在实验中测试检查电路得逻辑功能和用于计算机仿真模拟.
⑻ 计算机组成原理结构
一、计算机的组成及学习大纲
1. 计算机的组成
计算机的三大件 :CPU、内存、主板
(1)CPU,中央处理器,计算机最核心的配件,负责所有的计算。
(2)内存,你编写的程序、运行的游戏、打开的浏览器都要加载到内存中才能运行,程序读取的数据、计算的结果也都在内存中,内存的大小决定了你能加载的东西的多少。
(3)主板,存放在内存中数据需要被CPU读取,CPU计算完成后,还要把数据写入到内存中,然而CPU不能直接插在内存上,这就需要主板出马了,主板上很多个插槽,CPU和内存都是插在主板上,主板的芯片组和总线解决了CPU和内存之间的通讯问题,芯片组控制数据传输的流转,决定数据从哪里流向哪里,总线是实际数据传输的告诉公里,总线速度决定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4)输入/输出设备,其实有了以上三大件之后,计算机就可以跑起来了。我们日常使用的话还需要键盘、鼠标、显示器等输入/输出设备,而很多云服务器通过SSH远程登录就可以访问,就不需要配显示器、鼠标、键盘这些东西,节省成本且方便维护。
(5)硬盘,有了硬盘数据才能长久的保存下来,大部分还会给自己的机器配上机箱和风扇,解决灰尘和散热问题,不过这些也不是必须的,用纸板和电风扇替代也一样可以用。
(6)显卡,显卡里有GPU图形处理器,主要负责图形渲染,使用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显卡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主板都带了内置的显卡,如果想玩游戏、做图形渲染,一般需要一张单独的显卡,插在主板上。
2. 冯·诺依曼体系
现代计算机的硬件基础架构都是依赖于冯诺依曼提出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现代计算机的核心架构可以抽象为五个基础组件: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具体到现代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了现代计算机的CPU,存储器对应着内存和硬盘,主板控制着CPU、内存、硬盘、输出/输出设备之间的通讯。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也叫做存储程序计算机,即可编程、可存储的计算机。
任何一台计算机的任何一个部件都可以归到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中,而所有的现代计算机也都是基于这个基础架构来设计开发的。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确立了我们现代计算机的硬件基础架构,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就是学习和拆解冯诺依曼体系。
⑼ 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目录
第1篇计算机网络组成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它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计算机网络就是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机任务。这些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
1.1.1计算机网络及其功能
1.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1.3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标准化组织
1.2 计算机网络组成
1.2.1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2.2链路
所谓链路就是从一个节点到相邻节点的一段物理线路,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节点。
补充:在进行数据通信时,两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路径往往要经过许多段这样的链路。可见链路只是一条路径的组成部分。
1.2.3网络节点
节点是指一台电脑或其他设备与一个有独立地址和具有传送或接收数据功能的网络相连。节点可以是工作站、客户、网络用户或个人计算机,还可以是服务器、打印机和其他网络连接的设备。每一个工作站﹑服务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即拥有自己唯一网络地址的设备都是网络节点。整个网络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网络节点组成的,把许多的网络节点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形成一定的几何关系,这就是计算机网络拓扑。
各个网络节点通过网卡那里获得唯一的地址。每一张网卡在出厂的时候都会被厂家固化一个全球唯一的媒体介质访问层(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使用者是不可能变更此地址的。这样的地址安排就如我们日常的家庭地址一样﹐是用来区分各自的身份的。您的网络必须有能力去区别这一个地址有别于其它的地址。在网络里面﹐有很多资料封包会由一个网络节点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节点﹐同时要确定封包会被正确的传达目的地﹐而这个目的地就必须依靠这个网卡地址来认定了。
1.2.4协议
网络协议,也可简称协议,由三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时序,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计算机通信网是由许多具有信息交换和处理能力的节点互连而成的。要使整个网络有条不紊地工作, 就要求每个节点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有关数据格式及时序等的规则。 这些为实现网络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约定或标准就称为网络协议。 协议是通信双方为了实现通信而设计的约定或通话规则。
协议总是指某一层的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在同等层之间的实体通信时,有关通信规则和约定的集合就是该层协议,例如物理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应用层协议。 是一系列的步骤: 它包括两方或多方,设计它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项任务!
是对数据格式和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正式描述。简单的说,网络中的计算机要能够互相顺利的通信,就必须讲同样的语言,语言就相当于协议,它分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协议。 协议还有其他的特点:
1)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协议,并且预先知道所要完成的所有的步骤。
2)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同意并遵循它。
3) 协议必须是清楚的,每一步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不会引起误解。
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或通信协议
协议也可以这样说,就是连入网络的计算机都要遵循的一定的技术规范,关于硬件、软件和端口等的技术规范。
网络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场所,所有接入网络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物理连设备进行信息交换,这种物理设备包括最常见的电缆、光缆、无线WAP和微波等,但是单纯拥有这些物理设备并不能实现信息的交换,这就好像人类的身体不能缺少大脑的支配一样,信息交换还要具备软件环境,这种“软件环境”是人类事先规定好的一些规则,被称作“协议”,有了协议,不同的电脑可以遵照相同的协议使用物理设备,并且不会造成相互之间的“不理解”。
这种协议很类似于“摩尔斯电码”,简单的一点一横,经过排列可以有万般变化,但是假如没有“对照表”,谁也无法理解一新产生的协议也大多是在基层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因而协议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安全机制,黑客很难发现协议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直接入手进行网络攻击。但是对于某些新型协议,因为出现时间短、考虑欠周到,也可能会因安全问题而被黑客利用。
对于网络协议的讨论,更多人则认为:现今使用的基层协议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安全隐患,因而无论网络进行什么样的改动,只要现今这种网络体系不进行根本变革,就一定无法消除其潜在的危险性。
数据在IP互联网中传送时会被封装为报文或封包。IP协议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报文交换网络中主机在传输数据之前,无须与先前未曾通信过的目的主机预先建立好一条特定的“通路”。互联网协议提供了一种“不可靠的”数据包传输机制(也被称作“尽力而为”);也就是说,它不保证数据能准确的传输。数据包在到达的时候可能已经损坏,顺序错乱(与其它一起传送的封包相比),产生冗余包,或者全部丢失。如果 应用需要保证可靠性,一般需要采取其他的方法,例如利用IP的上层协议控制。
网络协议通常由语法,语义和定时关系3部分组成。网络传输协议或简称为传送协议(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计算机通信的共同语言。现在最普及的计算机通信为网络通信,所以“传送协议”一般都指计算机通信的传送协议,如:TCP/IP、NetBEUI等。然而,传送协议也存在于计算机的其他形式通信,例如:面向对象编程里面对象之间的通信;操作系统内不同程序之间的消息,都需要有一个传送协议,以确保传信双方能够沟通无间。
其他含义
协商:双方协议提高价格 对共同达到统一目的 可制定协议。
通俗概念:协议是做某些事情之前共同协商,共同达到统一目的,对统一达成问题作为书面形式共同约束。
协商好了就点仁义、仗义。协议要是用上了,那就是没意义了,也就是证明即将要结束协议。
定义
协议(protocol)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为了开展某项活动,经过协商后达成的一致意见。协议总是指某一层的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在同等层之间的实体通信时,有关通信规则和约定的集合就是该层协议,例如物理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应用层协议。
1.3课外实践参考——构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络
1.3.1双绞线
双绞线(Twisted Pair)是由两条相互绝缘的导线按照一定的规格互相缠绕(一般以逆时针缠绕)在一起而制成的一种通用配线,属于信息通信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过去主要是用来传输模拟信号的,但现在同样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双绞线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
双绞线是由一对相互绝缘的金属导线绞合而成。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而且可以降低自身信号的对外干扰。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双绞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双绞线一般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实际使用时,双绞线是由多对双绞线一起包在一个绝缘电缆套管里的。典型的双绞线有四对的,也有更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电缆套管里的。这些我们称之为双绞线电缆。在双绞线电缆(也称双扭线电缆)内,不同线对具有不同的扭绞长度,一般地说,扭绞长度在3.81cm至14cm内,按逆时针方向扭绞。相邻线对的扭绞长度在1.27cm以上,一般扭线的越密其抗干扰能力就越强,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双绞线在传输距离,信道宽度和数据传输速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价格较为低廉。
1.3.2集线器
1.3.3 网卡
习题
第2章 中间节点上的通信技术
2.1交换技术的演变
2.1.1 电路交换
2.1.2存储-转发交换
2.1.3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最佳帧长度
2.2虚电路与数据报
2.2.1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服务
2.2.2分组交换的数据报服务
2.2.3电路交换、虚电路与数据报的比较
2.3交换机
2.3.1交换机的功能
2.3.2交换单元分类
2.4路由节点上的通信
2.4.1路由器与路由表
2.4.2路由器的组成
2.4.3路由器技术的演进
习题
第3章链路上的数据传送技术
3.1基本通信方式
3.1.1通信工作模式
3.1.2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3.1.3串行通信中的同步控制
3.2数据信号分析与信道特性
3.2.1信息、数据与信号
3.2.2数据信号分析
3.2.3信道的频率特性
3.3基带传输、频带传输与数据信号变换
3.3.1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3.3.2数字信号的模拟调制
3.3.3模拟信号的数字编码——PCM技术
3.3.4数字编码
3.4信道的多路复用技术
3.4.1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3.4.2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3.4.3码分多路复用技术
3.4.4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3.5数据的可靠传输
3.5.1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基本对策
3.5.2差错检测
3.5.3差错控制
3.6流量控制
3.6.1流量控制及其基本策略
3.6.2滑动窗口协议
习题
第2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4章ISO/OSI参考模型
4.1概述
4.1.1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4.1.2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中各层的基本功能
4.1.3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的多样性
4.1.4 ISO/OSI参考模型框架
4.2 ISO/OSI参考模型分层介绍
4.2.1物理层
4.2.2数据链路层
4.2.3网络层
4.2.4运输层
4.2.5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4.3 ISO/OSI参考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4.3.1 OSI参考模型各层中的数据流动
4.3.2网络实体——服务与协议
4.3.3 ISO/OSl服务原语
习题
第5章局域网与IEEE 802模型
5.1局域网的技术特点与体系结构
5.1.1局域网概述
5.1.2局域网的MAC技术
5.1.3 IEEE 802模型
5.2以太网技术
5.2.1 CSMA/CD协议
5.2.2 IEEE 802.3与10 Mbps以太网
5.3无线局域网
5.3.1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3.2 IEEE 802.11
5.3.3 CSMA/CA
5.3.4 Wi-Fi
5.4交换式局域网
5.4.1 网桥
5.4.2交换式以太网
5.4.3交换机工作机理
5.4.4虚拟局域网
5.4.5课外实践参考——交换机配置
5.5 i岛速以太网
5.5.1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及特点
5.5.2 100 Base-T以太网
5.5.3千兆以太网
5.5.4万兆以太网
习题
第6章Internet与TCP/IP体系结构
6.1 概述
6.1.1 Internet
6.1.2 TCP/IP协议栈
6.1.3 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6.2 IP协议
6.2.1有分类的IP地址结构
6.2.2 IP地址的无分类编址CIDR
6.2.3 IPv4分组格式
6.2.4课外实践参考——网络的TCP/IP参数设置
6.3网络接口层相关协议
6.3.1点对点协议PPP
6.3.2 IP地址解析协议
6.4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
6.4.1 ICMP提供的服务
6.4.2 ICMP分组
6.4.3基于ICMP的应用
6.4.4课外实践参考——常用网络测试命令
6.5 IP路由
6.5.1路由器工作概述
6.5.2路由信息协议RIP
6.5.3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6.5.4边界网关协议BGP
6.5.5课外实践参考——路由器的配置
6.5.6第三层交换
6.6 IPV6
6.6.1 IPv6及其目标
6.6.2 IPv6分组结构
6.6.3 IPv6地址
6.6.4从IPv4向IPv6的过渡
6.7 TCP/UDP协议
6.7.1 TCP服务的特征
6.7.2 TCP连接的可靠建立与释放
6.7.3 TcP传输的滑动窗口规则
6.7.4 TCP报文格式
6.7.5 UDP协议
6.7.6 TCP/UDP端口号的分配方法
习题
第3篇计算机网络应用及其开发
第7章应用层实体及其工作模式
7.1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
7.1.1客户-服务器模式概述
7.1.2客户-服务器的应用方式
7.1.3中间件
7.2客户-服务器模式应用举例
7.2.1远程登录
7.2.2文件传输协议
7.2.3电子邮件传送协议
7.2.4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7.2.5超文本传输协议
习题
第8章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8.1套接口API的有关概念
8.1.1 网络应用编程接口
8.1.2 socket编程模型及其类型
8.1.3 socket地址——应用进程的标识
8.1.4通信进程的阻塞与非阻塞方式
8.2基本socket函数
8.2.1初始化套接口——服务绑定socket()
8.2.2本地地址绑定bind()
8.2.3建立套接口连接——绑定远地服务器地址connect()
8.2.4套接口被动转换listen()
8.2.5从被动套接口的完成队列中接受一个连接请求accept()
8.2.6基本套接口I/O函数
8.2.7关闭套接口通道与撤销套接口
8.3基于TCP的socket程序设计
8.3.1 TCP有限状态机
8.3.2 TCP的C/s模型时序图
8.3.3一个简单的TCP网络通信程序
8.3.4阻塞模式下的TCP输入输出与超时控制
8.3.5非阻塞模式下的TcP输入输出
8.4基于UDP的socket程序设计
8.4.1 uDP编程模式
8.4.2一个简单的UDP客户一服务器程序
8.4.3非阻塞模式下的UDP客户一服务器程序
8.5输入输出多路复用
8.5.1输入输出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
8.5.2 select()函数及其应用
8.6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8.6.1多进程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8.6.2多线程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习题
附录英文缩略语词汇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