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计算机网络难点
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 通信 释放连接”三个步骤的连网方式为面向连接的。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报文( message):要发送的整块数据;分组或包(package):将报文划分成的等长的数据段,每个数据段前加上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header);分组的首部也称为包头;分组交换是基于标记的(label-based),采用无连接(connectionness)的连网方式。
报文交换:报文交换基于存储转发原理,在报文交换中心,一分分的电报被接收下来,并穿成纸带。操作员以每份报文为单位,撕下纸带,根据报文的目的站地址,拿到相应的发报机转发出去。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互——单个分组(这只是真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的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2.计算机网络是将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协议的控制之下,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为目的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网络的交换功能分类
电路交换网 报文交换网 分组交换网 混合交换网
2.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
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无线)个人区域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3.按网络的使用范围分类
公用网(public network) 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❷ 我想学计算机,包头哪里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地方啊。
海德电脑城南面,通向钢铁大街的胡同里,有,或者在海德电脑城里面计算机店里一问,就知道了。
❸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
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
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如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第4层的数据单元也称作数据包(packets)。但是,当你谈论TCP等具体的协议时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数据单元称为段(segments)而UDP协议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报(datagrams)”。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所为透明的传输是指在通信过程中传输层对上层屏蔽了通信传输系统的具体细节。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是会话层(Session layer)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这一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❹ 我中专毕业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现在想学一门真正的技术,不知道包头哪里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地方
在八一公园北门,马路对面,有一条向北走的小路,里面有好几家电脑培训的
❺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地址是怎么确定的
计算机网络的目的地址由connect或者sendto确定的。ip层进行ip选路时,自动添加到ip包头里边的;或者由客户端执行bind函数手工指定。
网络层在得到这些ip地址的时候,需要看tcp/ip协议的具体实现;系统会在创建socket句柄的时候分配一块内存,存放和这个socket句柄相关的地址信息,然后加入全局socket句柄链表,然后tcp/ip协议栈可以访问这个表,获取相应的ip。
A类IP地址
一个A类IP地址是指, 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第一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三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A类IP地址就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
A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8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24位,A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少,有126个网络,每个网络可以容纳主机数达1600多万台。倘若不能对IP地址进行有效管理,可能会造成降低了网络可用性与服务质量,严重甚至会导致网络崩溃。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IP地址
❻ 计算机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包含哪两方面的含义
在OSI出现之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众多的体系结构,其中以IBM公司的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和DEC公司的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数字网络体系结构最为着名。为了解决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的互联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注意不要与OSI搞混))于1981年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 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OSI参考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当然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经过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总的来说,双方的通信是在对等层次上进行的,不能在不对称层次上进行通信。OSI 标准制定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小问题,这就是分层的体系结构办法。在OSI中,采用了三级抽象,既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协议规格说明。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划分层次的原则是:1、网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次具有相同的功能。3、同一节点能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4、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5、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比特(bit)。属于物理层定义的典型规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如果你在谈论一个IP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3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2层的“帧”。IP是第3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3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3层的重要目的。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在这一层,数据
❼ 网络分为几个层
分七层:
1、物 理 层(Physical Layer)
要传递信息要利用些物理媒体双纽线、同轴电缆等具体物理媒体并OSI7层之内有人把物理媒体当作第0层物理层任务上层提供物理连接及们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 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 类型传送信号电压等层数据还没有被组织仅作原始位流或电气电压处理单位比特。
2、 数 据 链 路 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负责两相邻结点间线路上无差错传送帧单位数据每帧包括定数量数据和些必要控制信息和物理层相似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连接传送数据时接收点检测所传数据有差错要通知发方重发帧 。
3、 网 络 层(Network Layer)
计算机网络进行通信两计算机之间能会经过多数据链路也能还要经过多通信子网网络层任务选择合适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 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数据链路层提供帧组成数据包包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含有逻辑地址信息-,源站点和目站点地址网络地址 。
4、 传 输 层(Transport Layer)
该层任务时根据通信子网特性佳利用网络资源并靠和经济方式两端系统(也源站和目站)会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功能负责靠地传输数据层信息传送单位报文 。
5、 会 层(Session Layer)
层也称会晤层或对层会层及上高层次数据传送单位,再另外命名统称报文会层,参与具体传输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管理内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机制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由会层完成 。
6、 表 示 层(Presentation Layer)
层主要解决拥护信息语法表示问题欲交换数据,从适合于某用户抽象语法转换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传送语法,即提供格式化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
7、 应 用 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性质满足用户需要及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接口服务。
❽ 什么是IP包头
是报头
简单说,IPV4报头是把上一层的数据加上了源IP地址和目标IP地址,详见如下
IPV4报头有12个必需的字段和可选IP选项字段,位于要发送的数据之前。如果使用IP层已有的库或其他组件,一般不必考虑报头中的大多数字段,但程序代码需要提供源端和目的端地址。
1、版本(4比特)
IP协议版本已经经过多次修订,1981年的RFC0791描述了IPV4,RCF2460中介绍了IPV6。
2、报头长度(4比特)
报头长度是报头数据的长度,以4字节表示,也就是以32字节为单位。报头长度是可变的。必需的字段使用20字节(报头长度为5,IP选项字段最多有40个附加字节(报头长度为15)。
3、服务类型(8比特)
该字段给出发送进程建议路由器如何处理报片的方法。可选择最大可靠性、最小延迟、最大吞吐量和最小开销。路由器可以忽略这部分。
4、数据报长度(16比特)
该字段是报头长度和数据字节的总和,以字节为单位。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
5、标识符(16比特)
原是数据的主机为数据报分配一个唯一的数据报标识符。在数据报传向目的地址时,如果路由器将数据报分为报片,那么每个报片都有相同的数据标识符。
6、标志(3比特)
标志字段中有2为与报片有关。
位0:未用。
位1:不是报片。如果这位是1,则路由器就不会把数据报分片。路由器会尽可能把数据报传给可一次接收整个数据报的网络;否则,路由器会放弃数据报,并返回差错报文,表示目的地址不可达。IP标准要求主机可以接收576字节以内的数据报,因此,如果想把数据报传给未知的主机,并想确认数据报没有因为大小的原因而被放弃,那么就使用少于或等于576字节的数据。
位2:更多的报片。如果该位为1,则数据报是一个报片,但不是该分片数据报的最后一个报片;如果该位为0,则数据报没有分片,或者是最后一个报片。
7、报片偏移(13比特)
该字段标识报片在分片数据报中的位置。其值以8字节为单位,最大为8191字节,对应65528字节的偏移。
例如,将要发送的1024字节分为576和424字节两个报片。首片的偏移是0,第二片的偏移是72(因为72×8=576)。
8、生存时间(8比特)
如果数据报在合理时间内没有到达目的地,则网络就会放弃它。生存时间字段确定放弃数据报的时间。
生存时间表示数据报剩余的时间,每个路由器都会将其值减一,或递减需要数理和传递数据报的时间。实际上,路由器处理和传递数据报的时间一般都小于1S,因此该值没有测量时间,而是测量路由器之间跳跃次数或网段的个数。发送数据报的计算机设置初始生存时间。
9、协议(8比特)
该字段指定数据报的数据部分所使用的协议,因此IP层知道将接收到的数据报传向何处。TCP协议为6,UDP协议为17。
10、报头检验和(16比特)
该字端使数据报的接收方只需要检验IP报头中的错误,而不校验数据区的内容或报文。校验和由报头中的数值计算而得,报头校验和假设为0,以太网帧和TCP报文段以及UDP数据报中的可选项都需要进行报文检错。
11、源IP地址(32比特)
表示数据报的发送方。
12、目的IP地址(32比特)
表示数据报的目的地。
❾ 计算机网络数据链路层分mac层和llc子层,封装的时候需要分别加上包头还是整个数据链路层只挂一个包头
计算机网络中的分层仅限于理论分析过程中,更容易理解和分析。对于不同的设备之间的讨论更加统一,遂抽象出层次划分的概念。以下的分析是比较专业的,可以参考一下:
MAC子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帧的封装/卸装,帧的寻址和识别,帧的接收与发送,链路的管理,帧的差错控制等。MAC子层的存在屏蔽了不同物理链路种类的差异性;
在MAC子层的诸多功能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是仲裁介质的使用权,即规定站点何时可以使用通信介质。实际上,局域网技术中是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ollision Detection,CSMA/CD)这种介质访问方法的。
LLC子层负责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LLC 是在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High-Level Data-Link Contro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使用了 HDLC 规范子集。LLC 定义了三种数据通信操作类型:
类型1:无连接。该方式对信息的发送通常无法保证接收。
类型2:面向连接。该方式提供了四种服务:连接的建立、确认和承认响应、差错恢复(通过请求重发接收到的错误数据实现)以及滑动窗口(系数:128)。通过改变滑动窗口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类型3:无连接承认响应服务。
类型1的 LLC 无连接服务中规定了一种静态帧格式,并支持运行网络协议。有关传输层网络协议通常是使用服务类型1方式。
在Windows 2000网络体系结构中,LLC子层是由传输驱动程序实现的,而MAC子层是由网络接口卡(NIC:网卡)来实现。
类型2的 LLC 面向连接服务支持可靠数据传输,运用于不需要调用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的局域网环境。
❿ 为什么数据在传输时每通过一层就要在数据上加个包头
建议你看看计算机网络,目前最常用的网络协议时TCP/IP,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约定,该功能和约定都放在包头里面。
打个比方吧,写信的时候你会写上地址、姓名和邮编等,每层的包头就类似写信的时候的地址、姓名和邮编。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