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络连接 > 欧美计算机网络

欧美计算机网络

发布时间:2022-06-10 14:56:47

计算机网络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哪些

路易斯·普赞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路易斯·普赞在分别位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地点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创新性的连接数据网络。尽管这个网络只能连接几十台电脑,但其简单高效性为日后建立一个可以连接数百万台电脑的网络指明了方向。普赞对于当今互联网的建立功不可没。如今他依然在为互联网的进一步演变与提高振臂高呼。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嘉奖了五位计算机网络先驱者。他们将分享刚设立的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共计100万英镑(合160万美元)的奖金。其中四位获奖者都闻名于世,他们是:互联网协议的创始人温特•瑟夫(Vint Cerf)和鲍勃•康恩(Bob Kahn),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成功发明首款网页浏览器的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然而,获奖的第五人就相对少为人知。他就是路易斯•普赞(Louis Pouzin),一个喋喋不休的法国人,他对这个领域做出的贡献完全称得上举足轻重。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普赞在分别位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地点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创新性的连接数据网络。尽管这个网络只能连接几十台电脑,但其简单高效性为日后建立一个可以连接数百万台电脑的网络指明了方向。普赞的发明激发了瑟夫和康恩的想象力,他们两位将普赞设计的许多方面都融入了他们的互联网协议设计,而互联网协议如今正驱动着整个互联网的运行。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晚期,法国政府撤走了对普赞项目的资金支持。他眼看着互联网席卷全球,最终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证明。“对于路易斯来说,这份认可实在来得太迟,太迟了,”瑟夫说道,“这不公平。”

1931年出生在法国中部一个小村庄的普赞是在父亲开的锯木厂长大的。他被厂里那些危险的机器——除了电锯,还有发动电锯的蒸汽机——深深地吸引了,但父亲不许他碰,只给了他一个麦卡诺(Meccano,商标名,主要是钢铁组合的模型玩具)的建筑工具箱用以修木。普赞的父母鼓励他去法国最知名的理工大学——巴黎综合理工大学(École Polytechnique)求学。毕业后,他为法国国营的邮政、电报和电信供应商(PTT)设计出了一套机械工具。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普赞在《世界报》(Le Monde,法国第二大全国性日报,是法国在海外销售量最大的日报。)上读到了从办公用品供应商的年度展览会上发来的一篇报道,在其中美国技术公司IBM承诺不久后就会推出能够处理各种官僚文书苦差的电脑产品。沉醉于电脑化的潜力,普赞跳槽去了IBM在法国的竞争对手布尔集团(Bull)。在那儿他手下有十几位工程师,齐力为那台“在双层两室的空间中才能摆得下”而且时而抽风的计算机Gamma 60(译者注:布尔公司于1960年开发的超级计算机,技术水平与欧美不相上下)打造应用软件。然而这项工作的严密与苛刻——以及布尔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合作——暴露了普赞能力的局限。“我意识到,如果我不能学会编程或英语,就无法在计算机行业立足,”他回忆说。

随后普赞利用两年公休假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进修,成功地完成了给自己定下的这两大任务。20世纪60年代早期,普赞举家移民美国,并加入了一个致力于分时系统研发的先锋小组,分时系统旨在通过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多个程序,以期使昂贵的大型主机达到更高的利用率。普赞设计出了一款叫作RUNCOM的程序,可以帮助用户自动设定一些单调重复的指令。他本人将那款程序描述为包裹在电脑呼吸内脏外的一个“壳”,这既为一整类软件工具“命令行接口”(command-line shells)的产生贡献了灵感,也是其名称的来源。如今,命令行接口仍在现代操作系统中发挥作用。

这个法国人的异议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法国政客就启动了一项意在振兴国家计算机产业的宏伟计划。1971年,政府叫板国资计算机科学研究机构——法国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RIA:Institut de Recherche d'Informatique et d'Automatique),开始了建立一个全国性计算机网络的研究。普赞被聘为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也就是着名的CYCLADES。

在这期间,普赞访问了美国多所大学去学习更多有关阿帕网(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知识。阿帕网由法国军方注资,于两年前接通,依靠一项前景广阔的新技术“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在电脑间传输数据。将所有的通信切分成固定大小的数据包并且允许电脑间可以相互传递数据包,这就意味着没有必要在网络上的一对电脑间建立一个直接的连接。即使两台电脑关联甚少,也能够完成连接,这就减少了成本,并且加强了网络的弹性。即使一个网络的连接失败了,数据包也可以通过其它网络传输。

但在普赞看来,阿帕网的设计仍很保守低效。每台计算机都要依赖复杂的硬件才能连接上网络,因为阿帕网的设计包含了一个连接建立阶段,在这段时间一对电脑间可以建立起一条通信网络连接路径。连接建立后,数据包就会在这条路径中有序地进行传输。

普赞的团队想出了一个更高效的办法。他们提出每个数据包都该被标记并作为一个单独信息“数据报”(datagram)进行传输,而不是为一串数据包预设好一条传输的路径。在阿帕网中,成串的数据包都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传输,就像火车的车厢一样。而在CYCLADES网络中,每个数据包就像一辆单独的汽车,可以依据目的地独立地进行传输。就像抛接杂耍一样将数据包还原排序的应该是接收数据的电脑而并非网络,如果某个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接收电脑还可以发出重新传输的指令。

这种包交换的“无连接”传输模式降低了网络中对那种复杂昂贵的为数据包预设路径的设备

需求。同时,这种简易的传输系统也使不同网络间的衔接更为容易。第一条CYCLADES网络连接在1973年首次面世,架构于巴黎和格勒诺布尔(法国东南部城市)之间,得到了瑟夫和康恩的密切关注,这两位科学家那时正在为如何赶超阿帕网绞尽脑汁。基于普赞CYCLADES系统中的无连接式数据报传输模式,瑟夫和康恩设计的TCP/IP协议栈如今仍在现代互联网中运行着。

连接中断

尽管CYCLADES系统的创新性折服了瑟夫和康恩,但这一发明却激起了法国PTT公司及纵贯欧洲的其它国营电信供应商的敌意。这些公司的工程师们认为普赞的设计根本不值得信赖,也不满CYCLADES解决网络智能这一问题的方式。普赞心知他的网络设计威胁到了PTT等国营公司的传统商业模式,却无意平息对方的愤怒。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迪(John Day)回忆起1976年普赞做了一场尤其热血沸腾的讲座。“路易斯展示了一幅城堡的画像,上面标着‘PTT’,”他说,“从城堡的壁垒上垂下一条绳子,上面挂着PTT的用户;其他人则一直在对城堡的高墙发动猛攻。”

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的国营电信运营商都在纷纷打造自己的数据网络,这些网络基于过去用在电话上的电路交换技术。“构造复杂,造价高昂,”普赞说道,“而这正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当时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是支持IRIA的,但在蓬皮杜1974年去世后,法国政府转而开始反对这一项目。1978年,政府将CYCLADES项目的预算大幅精简。“他们说,‘你此前的工作非常出色,现在是时候休息一下了,有空可以去逛逛公园放放风筝什么的’,”普赞如是说道。

同年,PTT公司接通了TRANSPAC网络(法国远程分组交换公用数据通信网),这是该公司自己设计的连接导向数据传输网络。“这简直是大错特错,”普赞评价说,“就是一条死胡同。”但起初看来并非如此——TRANSPAC系统巩固了Minitel的应用,Minitel是法国一家电话公司于1982年启用的消费者-信息服务,其应用非常广泛及成功。早在万维网面世10年前,Minitel就能够为法国市民提供网上银行、旅游预订及色情聊天室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它的用户就达到了2500万。然而,事实却证明,Minitel无法与互联网媲美,最终被停用。

即使是在法国政府丢弃了CYCLADES项目20年后,普赞的原上级以及盟友莫里斯•阿列格雷(Maurice Allègre)依然对此痛惜不已。“我们本可以成为互联网的先驱,”他在1999年写道,“如今我们却也只是用户之一而已,远远比不上那些可以决定互联网未来的大人物。”在这一打击后,普赞开始转向其它项目研究,最终步入了学术界。“我们浪费了这个伟人的众多心血,”约翰•迪说,“法国走向互联网技术的步伐比较滞缓,而这部分正是因为这一段历史。但如今,网络既成事实,普赞就成了法国人的英雄。”

最终,在2003年,法国政府授予了普赞“荣誉军团骑士级勋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这是法国最高的奖励之一。普赞现年82岁,名义上已经退休了。但是,随着设计高雅的互联网遭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商业和政治的压力,如同许多互联网的先驱人物一样,普赞仍在利用自己的名望推动着互联网向更开放和更透明的程度发展。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互联网管理的随意性,在这个管理体系中一些关键性决定居然是由公司、慈善机构和出身名门的笨蛋拼起来的一群杂烩来敲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扎根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用户不用担负任何责任。普赞尤其担心某五、六个互联网大公司的声势逐渐壮大,而这会造成用户会止步于“围起来的花园”这种封闭的体验,固定使用与这几个公司相关的站点和应用程序。在普赞看来,这已经触犯了互联网开放的传统。“在某种形式上,他们又在重造Minitel,”他这样评价道。

“在过去的30年,互联网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在100年后,它理应有所不同。”

普赞提到,近年来有80%被采用的新技术标准是美国工程师或美国企业设计的。他尝试过游说议员对互联网体制做一些改变,以使其更易被非英语用户所理解。这场互联网改革运动在2009年获得了重要的一次胜利,当时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这个管理着互联网地址系统的慈善机构,破例地批准了一项发给用中文、阿拉伯语及其它非西方语言脚本编写的域名(包括网址)。

尽管有了这项决议,ICANN却是普赞最大的顾虑之一。ICANN驻于加利福利亚,对美国商务部也不怎么负责,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其在国际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然而,某些政府却觊觎ICANN手中的管理权——以及由网络专家组成的一个松散联盟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权利——政府希望把这些管理权转给一个更传统的国际组织如ITU(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一个落满灰尘的联合国组织,长期以来主要负责管理电话事务。一旦移权给ITU这样的官僚机构,就可能阻碍新标准的发展与采用。因此,许多国家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引领的互联网现状才是最好的选择。普赞在考虑,将现有的国际机构分解重组生成一个新的组织是否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虽然普赞本是一个工程师而并非活动者,他关注的焦点却是互联网的运作支撑体系不该食古不化,而应继续演变与提高。“互联网只是作为一个实验性网络被创建了出来,”他说,“现在也仍然是。”他对美国、爱尔兰、西班牙以及世界各地在努力让互联网变得更加高效安全的研究者们给予了很大支持。“在过去的30年,互联网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他评价说,“在100年后,它理应有所不同。”普赞对于当今互联网的建立功不可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想互联网的发展止步不前。

⑵ 围观欧美日韩云计算平台发展 云飘到哪儿了

在中国IDC圈最新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均加快了各自部署云计算的步伐,这些发达国家旨在发挥固有的信息化资源优势,在云计算的技术浪潮中占领信息高地,从而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占得先机。
美国:云计算平台的发展处在世界前列

美国大力发展云计算有其独特背景。首先,欧盟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使美国的全球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
威胁;其次,从2008年持续至今的经济危机为美国带来高额的财政赤字,以2009年和2010年为例,分别达到1.41万亿美元和1.29万亿美元。反
观传统信息化建设,投入居高不下却收效甚微,美国过去的发展模式变得不可持续。美国政府便视云计算为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期望以此来解决基础设施重复建
设问题,并推广其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在IT产业和其他相关领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美国掌握全球信息的制导权,维护国家安全,最终实现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为了实现发展云计算的计划,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2014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发布了《美国政府云计
算技术路线图》,该路线图聚焦战略和战术目标,以支持联邦政府加速发展云计算的想法。2014年美国联邦政府云计算采购额预计将达到15.9亿美元,未来
几年平均增长率将超过50%,届时,90%的初创企业都将公有云服务作为IT系统建设的首选。美国政府也出台举措优先来采购云服务,现在已经有300多家政府机构和1500多家教育机构使用了公共云服务,包括美国国防部、美国农业部、美国安全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空军、美国陆军体验中心、芝加哥住房署、美国红十字会等政府部门都已经成功部署了云计算应用。

欧洲:紧跟美国,加快部署云计算平台

进入2014年,欧洲经济受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日益严重,经济的持续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对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消
耗增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大;其次,自然资源匮乏且保护管理不善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持续停滞,直接导致欧洲公民的生活质量提高速度缓慢。在这样
的背景下,云计算技术在节能降耗、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方面的优势受到了欧洲各国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经济持续发展问题的首选方案。

欧盟及部分欧洲国家希望在控制赤字、节省预算前提下,借助云计算解决这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据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欧盟范
围内约五分之一的企业已使用云计算服务,其中超过一半的芬兰企业使用云计算服务,为欧盟范围内比例最高的国家,其次是意大利、瑞典和丹麦。此外,英国还制
定了“G-Cloud”战略,并在境内设立G-CIoud(私人政府云计算基础设施),在云计算方面走在了欧洲各国的前列。英国政府希望能借此在2012
—2013年节省开支2000万英镑,2013—2014年节省6000万英镑,2014—2015年节省8000万英镑,到2015年,至少有50%的
信息技术资源通过公共云服务网络来购买。

日本:学习欧美,快速搭建云计算平台

日本政府发展云计算,是基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考虑。日本人多地狭,可用资源有限,获得廉价资源成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条
件,再加上本身位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基础设施维护成本较高,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容灾备份要求也更高。另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发展停
滞不前,全球市场份额大量丧失,就业率持续低迷。因此对于日本政府而言,振兴本国经济、稳固日本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已经迫在眉睫。

2009年,日本总务省推出《数字日本创新计划》,旨在建立新型信息技术市场,助力日本经济发展。由日本内务和通信监管部负责建立的
大数据、云计算基础设施“霞关云”工程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共建创新性的电子政府;二是建立国家数字存档系统;三是
创建绿色云数据中心;四是开发政府潜能,建立霞关云。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云计算与日本竞争力研究》报告,制定了在2020年前培育出超过
40万亿元新市场的目标。2015年,“霞关云”将建设完成,日本政府所有的电子政务将集中到统一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之上,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韩国:以云计算平台抢占下一个技术制高点

作为东亚地区新兴的发达国家,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细节上看,韩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竞争力仍然与美国等老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另一
方面,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产业领域迅速崛起,也使韩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韩国政府近年来紧急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意图通过发展云
计算抢占信息技术的下一个制高点。

韩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早在2009年12月,韩国政府即出台了旨在削减软、硬件开支、降低能源成本的《搞活云计算综合计划》,提出将在未来五年投资6146亿韩元,重点支持云
计算技术研发,并通过完善政府采购,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2013年,韩国开始在政府综合计算机中心内引入云系统,成立大型云检测中心,用以支持难以进行
大规模投资的中小型云计算相关企业。2014年,韩国政府为刺激云服务市场,废除了政府部门云服务采购限制政策,允许公共服务部门采购由私企提供的云计算服务,预计到2017年,至少15%的韩国公共服务部门将使用由私企提供的云计算服务。

从欧美日韩四国对云计算平台发展态度不难看出,云计算已成为全球热点关注领域,并已不断在实现落地,国内云服务商应紧抓此次机遇,抢占市场先机,数据中心作为云计算发展的后端支撑,其重要性自然也无可争议,对于国内IDC服务商来说,这将是实现转型的良机。

⑶ 我是一名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中专生我能留学欧美的哪些国家什么学校比较适合

国外的大学承认中专的文凭就是高中文凭。所以你要出国中专的文凭和高中是一样的。你可以留学美国,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在那里很吃香,至于欧洲国家我觉得还是不要考虑,因为没有移民的希望和没有较好的计算机专业学校。

⑷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怎么写

键盘论文网有很多关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论文,这个方向很大,最好先细化出一个题目在动手

我之前找的键盘论文网的老师帮我指导的文章,呵呵,很快就搞好了

⑸ 比较欧美和亚洲国家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的措施,分析措施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人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善于从环境的变化中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善于把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起来,是一个成熟的大学生的基本标志。信息化属于带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社会变化,本文拟结合这一变化,谈谈大学生发展问题。

一、信息化对大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是渗透性强、应用普遍、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更广泛地传播、更充分地利用,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信息技术进步大大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随着高速、宽带的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与社会活动,都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网络。
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不可低估。信息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变化极快,许多事物是按指数速率发展的,正如《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当事物呈指数增长的时候,最后三天的意义非比寻常,而在电脑和数字通讯的发展上,我们正在逐步接近这最后的三天”。这“最后的三天”对教育以及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精确标志还很难描述,但其影响本身却是毫无疑问的。信息化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力量的增长,只有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才成为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资本。在这个时代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最活跃的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随着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增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主要的动力源泉和重要的基础产业。
速度和知识的融合对大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信息化将极大地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对数字形式的信息的获取、操纵、传输和使用将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信息化将极大地改变人们业已习惯的各种规则,学校内各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将由此得到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将得到改变。“虚拟群体”将部分替代“实体群体”的地位和功能,传统教育的组织根基“班级制群体”和“导师制群体”对学生的影响力将部分让位于“虚拟群体”。
历史证明,一个时期国家对某一领域的重视和支持,对该时期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很大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化的提出和迅速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就是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们国家的领导者和各级部门,以对历史的高度负责和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敏锐目光,对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些将影响到一代乃至若干代大学生的发展。

二、信息化对大学生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每一个新生事物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都给人带来巨大的希望和机会,同时也会由于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被建立而产生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认识和梳理信息化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正确指导大学生发展的前提。这里,我们从影响大学生发展的因素和大学生发展的领域两方面来探讨。

(一)从影响大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看

影响大学生发展最直接的因素是学校、教师和大学生自身。

1.学校

信息化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与人们业已熟悉的工业化时代的大学教育将有很大的区别。大学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会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发生巨大变化,突出反映在学校地位的变化和培养模式的变化上。
以学生为中心的全球化学习基础结构将不再局限于某个实体大学,传统大学的许多功能将随着信息化被分解,大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组织共同影响着学生,争夺着学生。信息激增和来源广泛使学生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加大,可能造成学生仅对学校教育认同的观点受到质疑。这些都将使得传统大学的地位受到挑战。此外,学校教育和管理制度、专业知识的产生、存储、传播和变化速度将随着信息化的特征而变化。

2.教师

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学习化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将逐步弱比,代之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教师的职责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3.学生

在信息化时代,顾客的主导权得以提升,消费者通过掌握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交易中逐渐占据主动地位,传统的市场交易各方的权利平衡关系被打破,使主导权从卖方向买方转移。这一现象也逐渐在教育界显现。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挑选学校,“顾客就是上帝”的观念在校园的流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另外,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如,有人会用网络技术等手段以极少的经济成本获得巨大的学术“收益”,用“最新的偷懒办法”“科学作假”等。因此有人呼吁:在信息技术的挑战面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上狠下功夫。

(二)从大学生发展的领域看

信息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里仅就信息化在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和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作初步分析。

1.道德品质

信息技术是人类为自己锻造的又一把双刃剑,善意的应用将造福于社会,恶意的应用则将给社会带来祸害。因此,从信息化时代特征开始显现之初,人们就不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它。人们认识到借助于数字化的信息符号,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的互动模式,数字化生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蕴涵着复杂的伦理问题。从现有的关于信息化与大学生的相互关系的文献看,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道德问题最引人关注。许多专家指出,当前信息技术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二是自律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即要求人们自律和防止人们不自律。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时候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而是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中介的间接接触。加之在互联网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因此对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能想象,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大学生,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当然,在此问题上的法律意识也不可忽视,依靠国家强制力有效地打击那些在信息领域造成严重恶果的行为者是必要的。事实上,在这方面的“越轨大学生”,从伪造信息、窃取资料到传播电脑病毒无所不为,如何使他们有所收敛是至关重要。

2.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的进步,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生活中一切要素流动的方式与规模,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的副产品就是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们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价值观的角度看,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评价标准,如何让学生确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十分重要,这比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效得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广泛性对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引导学生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上的复杂性。因此,我们认为确立一个先进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尺度至关重要。

3.学习方式

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的个体化趋势日益凸显,大学生学术生活与非学术生活的界限日趋模糊。传统的大学按学科来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培养传承本学科的意识主要是通过学术生活达到的,非学术生活主要使学生认识并遵循做人的基本规范,培养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人际交往等。过去这两者的界限十分明确,简单说:学就是学,玩就是玩。然而,凡是有过数字化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边玩边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玩电子游戏使学生了解了计算机运行的基本规则,许多电子游戏也教学生如何制定策略,培养他们的规划能力,这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将大有用处。

三、提高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发展指导的有效性

信息化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文化差距其实会出现在代际之间”。我们不在一般意义上去探讨信息化对大学生发展而言到底是潘朵拉盒子还是宝葫芦;究竟是“虚拟世界”对大学生发展更重要,还是现实世界对大学生发展更重要,我们只是将在对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得到的一些体会作些介绍。

(一)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发展的走向

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发展才是硬道理。人们要做的首先不是去评价这个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而是力求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去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在当前,主要方面是发展不够,要加快信息化的进程,要用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关系教育和经济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教育信息化是推行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如果再不奋起直追,将会错过机遇,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有益的探讨是必要的,无谓的争论则是不必要的,教育工作者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大势确立自己的使命,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大势改变自己观念。
我们要认识到,加快信息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是新世纪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这将孕育出崭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教育形态,不断推动经济和教育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从大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才的培养问题。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和国民信息技术素质低下是制约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核心问题。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教育既肩负着培养新一代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提高国民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任务。因此,加快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是第一位的。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问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确立这样的理念:一是我们有义务使受教育者适应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二是我们有义务使受教育者去开拓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二)从微观上把握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发展的走向

为了正确描述信息化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和提高对大学生发展指导的有效性,我们从时序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发展的轨迹。

1.大学生发展的初始状态

了解大学生早期发展的水平非常重要。从信息化的角度,我们从对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中学时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水平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太大,当有的人已经是计算机“高手”时,而另一些人还是“学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工作重点首先不应是去分析信息化对大学生发展可能带来的所谓“利弊”,而是尽可能详尽地调查大学生在入学前接受信息化影响的实际状况。

2.大学生发展的初始过渡期

虽然人们在变换任何一次环境时都有适应问题,但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不同于他们以往任何一次过渡。大学生的学科差异、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对自己新环境中的期望值、与新伙伴相适应的能力等都影响着他们是否能顺利完成这个过渡。过渡是多方面的。目前,学生和学校在完成“信息化过渡”上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作为“信息化饥渴者”(我们的中学教育对此欠账太多)急于完成这个过渡,有一种初学者的偏好,有些人甚至难以自拔。另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过重,如果再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信息技术的熟悉和掌握的过渡确实勉为其难。
这段时间对广大学生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非常重要,过分的“堵”和过分的“放”都不是办法。

3.大学生发展的相对平稳期

这段时期学生已初步适应了环境,大学所提供的空间与时间给他们发展的多样性和深度提供了条件。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发展体现自我选择性最充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或学科的培养。对于信息学科的学生,主要让他们在本学科学习上下功夫,对于非信息学科的学生,除了让他们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之外,还要重点向他们介绍用信息技术改造和向本学科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对应国家提出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同时,也应该相信这段时期的大学生有更强的选择能力,对他们的选择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特别是要对他们发展的某些特殊要求给予尊重。
这段时期我们应该主动做好工作,在学术领域和非学术领域,在校内和校外,组织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让广大学生在信息化方面有事可为,而且是有高层次的事可为。

4.大学生发展的后过渡期

这段时期大学生认知水平、意向水平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的视野迅速从大学内部扩展到大学外部,继续深造和就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题。由于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后过渡期不仅提前而且更重要。这个时候互联网的重要性显现出来,通过上网可以了解社会上即时发生的许多事情,以增强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对未来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判断和追求。通过上网还可以求职,事实上,网上求职正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时尚。目前,大大小小的网站几乎都有“求职功能”,有的规模还很大。
在这个时间段里,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他们认识从“虚拟空间”中了解到的社会与真实社会的差别,帮助他们利用网络来解决自己的某些实际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解决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世界的变化,要努力引导世界的变化。

⑹ 信息技术在欧美国家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新的技术生产地学图件。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如日本、意大利、丹麦、挪威、奥地利、希腊、西班牙,甚至泰国等也都开始用计算机辅助制图。

美、加、澳等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开始了新一轮国家地质填图计划。如美国“全国地质填图计划”、澳大利亚“全国地质填图协定”和加拿大“能源和矿产地质填图计划”,其共同特点是提出了建立国家地质图数据库的总目标,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地学信息以及开发和建立数字制图系统网络作为提高适应不同用户需求能力的重要技术途径。

目前,信息技术在野外填图中的应用程度各国存在较大差别,在美国等国家还处在探素阶段,而澳大利亚已实现从野外数据采集、建库、应用GIS进行综合分析到辅助制图出版的完整生产流程。本节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在美、加、澳等国野外数据采集和最终地质图的数字制图技术。

一、信息技术在野外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过去地质学家通常将野外观察、素描、测量数据和描述等信息记录在野外记录本上。这些记录方法目前仍然有效。然而,随着野外数字照片的增加和GPS等技术的使用,在过去10年中,采用野外数字采集系统进行野外记录和资料整理的工作在急剧增加。

1.美国野外数据采集

实现野外地质数据采集的数字化是现代各国地质填图的总趋势,但具体工作模式各具特色。为适应“地质现象引导地质路线”的填图需要,提高野外工作效率,美国主要采用野外数据采集和数字化分离的工作模式。野外填图由填图专家和辅助人员组成。前者主要为美国地质调查局雇员,负责完成地质填图工作,野外填图时采用卡片进行野外记录和地质现象素描;后者主要为从各大学聘请来的学生或者填图专家自己带的研究生,在野外营地负责数字化填图专家记录本上的地质资料(图6-14)。

图6-14 美国野外资料数字化

(据Athey et al.,2008)

以美国地质填图专家Kellogg为首席科学家的填图组就是典型例子。他们近年来先后完成了美国西部内华达、科罗拉多和加利福尼亚等基岩山区的多幅1∶100000和1∶24000地质填图。在完成科罗拉多州一幅1∶24000地质填图时,Kellogg负责填图,Theissen作为野外填图助手,野外资料数字化由Young和Brandt完成,而Bill Sowers负责设计数字地质图,Nancy Shock准备数字地质图的GIS文件。

同时,美国也在不断尝试在保障野外质量的前提下从传统填图到数字填图方式的转变,如Athey等(2007)在阿拉斯加地区进行的野外填图,利用野外数字填图设备进行野外填图试验(图6-15)。而1998年美国地质调查所在新罕布什尔州采用个人数字助理(PDA)和GPS开展的1∶24000基岩地质填图显示其填图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填图过程中选择PDA3Com Palm Ⅲ,运行版本为1.2的Pendragon Forms数据采集软件。该系统采用了Palm OS掌上机操作系统,只记录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因此使用PDA,利用Windows 95,98或者NT系统的Microsoft Access部分数据库功能。表格可以由Pendragon Forms、Microsoft Excel或任一ASCⅡ文本编辑器产生,然后再转换为Palm Pilot格式。用户能够灵活地使用自己喜欢和熟悉的软件或者特定的数据字段。一旦完成了与数据模型匹配的表格,就可以在野外任一露头利用PDA和GPS采集属性数据和点位数据。野外工作完成后或在编图需要时,可将Microsoft Access数据转换成Arc/Info点图层(姜作勤等,2001)。

USGS目前的地质填图充满活力且富有成效,而且卫星图像、空中摄影、GPS技术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填图技术为填图提供了技术支撑。不过,所有地质填图最终还要归功于那些穿着靴子,带着罗盘、记录本和放大镜行走在地面的地质学家,正如他们在Powell时代所做的一样。

图6-15 阿拉斯加野外数字填图设备

(据Athey et al.,2008)

2.加拿大野外数据采集

加拿大安大略省地调所1984年就进行从野外画草图到出版彩色图件全过程计算机化的研究。1989年,在加拿大安大略地调所开发了辅助地质人员管理野外地质数据的“野外记录”(Fieldlog),并由加拿大地质调查局进一步研制开发而形成(Brodaric等,1997)。1990年地质学家开始进行区调工作自动化的研究,他们将从政府购买来的底图数据存入便携式计算机,每天晚上将记在笔记本上的观察信息填加到数字底图上,这样在野外即可制成草图。此项研究的成功改变了传统工作方式,大大加快了填图的速度。

从1991年开始野外地质数据的“野外记录”(Fieldlog)应用到加拿大区域地质填图和快速数字地质图生产中。这项技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可以使用,也很耐用,并在野外就能提供完整的数字图和相关信息。由于其具有以数字形式记录、储存、显示和分析野外观察数据,辅助图形准备和地质解释等功能,可以帮助地质学家进行野外地质观察数据数字化管理。Fieldlog实际上是对野外数据进行室内整理使用的软件,该系统也被加拿大地调所采用。

野外地质填图系统“野外记录”具有以下特征:

(1)该软件主要采用AutoCAD环境下的关系数据库,可以和多种GIS系统连接。项目数据库、图形表示方法、地质术语表等完全是按照常规地质填图模式建立的,并且增强了数据库和图形操作功能,因此野外很容易地引用或创建一个野外地质填图数据库;

(2)具有很强的数据输入功能。在野外工作准备阶段,可以将数字地理底图、航空照片或其他有关数据输入到野外地质填图数据库中。在野外工作阶段,可以将所观察到的几何形状(点、线、多边形)和图形(如符号、文本、线等)添加到数据库中,并连接到一个或多个AutoCAD图中,而线和多边形必须首先用AutoCAD标准图形功能添加,然后再连接到数据库中,也就是说点位、构造测量参数、岩石类型特征等观察可直接用野外记录软件直接记录,而接触界线、褶皱、断裂等必须使用AutoCAD线和多边形绘图工具进行勾绘;

(3)具有很强的数据库查询功能。使用可视界面进行查询,用户可以有目的查询数据库,并以表格形式查看结果。也可以把这些结果用通常使用的地质图符号投成AutoCAD图输出。所支持的查询输出形式包括文本文件和表格形式两种,并可使用Arc/InfO-Arcview,Mapinfo和SPANS TBA格式等转换工具直接转换到GIS系统中;

(4)支持多种操作平台。“野外记录”软件一般在AutoCAD图形环境中操作,并增加了地理、地质过程操作能力。自由开发环境和操作许多硬件和系统平台的能力,因此野外记录软件可用在DOS、Windows3.1、NT和AutoCAD release 12中,也可以使用各类数据库系统如dBase、ODBC和Oracle等用户很容易得到的关系数据库;

(5)支持多种输入设备。“野外记录”软件3.0版本发展了由Apple Newton提供的笔式输入技术,输出野外数据库结构到Newton中,并用其输入所采集的数据。野外数据也可以从可移动设备GPS、PDA(手持个人数字电脑)或其他设备输入。

在野外填图过程中,地质学家可从地形图和航空照片上数字化点位和地质特征,或用GPS获得地理位置和特征,然后在野外用手持计算机记录数据(同时也可用传统的记录本),再用绘图、分析工具将数据可视化,进行地质解释和编辑地质图。在室内通过一系列编辑、制图过程形成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可以用传统纸介质、CD-ROMS和因特网三种形式发布。

3-D GIS是三维空间显示与数据分析的新技术。过去3-D GIS在地学上应用主要是在石油勘查、采矿、气象学、环境检测、景区建设和地质模型等方面。目前加拿大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拓展了3-D GIS工具包,并经过加拿大地质填图项目检验,在数据改写、投影和地表编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现在的3-D GIS允许过去仅能靠想象的三维地质情况变得可视化和模型化。在地质填图过程中,地质学家通过使用3-D GIS技术生成近地表复杂地质可视图像,增加了他们对近地表和地表观察与测量结果的理解。结合GPS和雷达卫星图像,可以定量分析、显示和预测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生成三维地质灾害预测图。

地质填图或勘查项目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有效地管理、处理大量数据。加拿大目前已经发展了地质填图系统,可以把野外采集的、解释的及公开发布的空间数据进行储存,并可以通过GIS技术提供的工具归档、操作、处理、分析及可视化这些数据。这样GIS已经改变了传统地质图概念。GIS工具可根据需要随时生产、创新非传统地质图,同时可以随时增加有用的数据。

另外,由于加拿大已开发了数据可视化的用户友好的统计和专家系统工具,所以用这些工具和定量数学方法把地质图和地球物理图像进行合成,产生显示新的特殊应用领域的地质图,如成矿预测图,并已取得了成功。

3.澳大利亚野外数据采集

早在1984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地质调查所在1∶250000地质填图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传统的野外数据记录方式严重影响已有资料的使用效率,同时考虑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地检索、处理和分析在较详细的第二代填图中获得的大量信息。1986年,用于野外数据采集的系统REGMAP研究与试验成功,并在该州的所有地质调查项目中使用。REGMAP使用标准的野外记录本,将每个观察点采集的数据分成3个基本的数据类型:观察点信息、构造与岩性、规定记录结构。这种标准的结构化笔记本的思路在199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地学填图协定中被澳大利亚地调所AGSO采纳,又综合了其他项目成果如全岩地球化学数据库等,形成了AGSO的野外地质数据库OZROX的结构。

这种结构既作为管理野外数据的数据库结构,同时又是野外采集的标准化表格设计的依据。结构化的笔记本可以按照地质模型规定野外观察必须记录的基本信息。野外露头可采集到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是解释和理解特定地区地质现象的关键。然而,野外地学工作者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目标的描述上,所以在记录一个地点的地质特征时,常常会舍弃大量的露头信息。如果原始观察结果被记录下来,那么野外描述可以在新模型下进行重新解释。传统的记录方式很难避免上述问题。

澳大利亚地质地调局(AGSO)和资源工业协会(RIA)共同开发了AGSO野外数据采集系统(Fieldpad),Fieldpad运行在Apple Newton掌上机上,与加拿大的系统相比,该系统增加了地图数据的显示、草图的绘制以及与GPS数据的实时定位及叠加显示等功能。Fieldpad是在AGSO结构化野外记录本的基础上开发的数字式野外记录本,它可将野外数据在现场就数字化,不需要将记录本的记录再数字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姜作勤,199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野外采用手持式或掌上机直接记录观测信息的技术已经成熟,但澳大利亚仍然采用野外手工记录、室内输入到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姜作勤,1997)。

总之,以美、加、澳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目前仍然以传统野外记录为主,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野外资料整理和最终成果出版等方面。

二、计算机辅助制图

数字制图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虽然数字制图技术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但已形成了初步的生产流程,20世纪70年代数字制图技术开始进入实用阶段。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美、英、加、澳等国已将数字制图技术纳入了生产流程。

美国地质调查局新的填图比例尺主要为1∶24000,为采用数字制图技术,要求建立课题、部门及地区性的三级计算机网络,课题级配置微机为主,用于地图编辑、输入,部门级配备多用户微机或运行UNIX的工作站,进行结构分析,GIS分层,复审多个课题,地区级配置小型机或高档微机,扫描输入和高档输出设备,进行地图的最终编辑、制作线划图文件及成果图胶片。根据该计划,自1990年起每年要建立45个课题级工作站。

在美国地质调查局总部,数字图件的生产已形成了规模,几十套工作站在运行着。根据制定的标准和规范,确定数字化的内容、软、硬件配置、质量检查及相应的生产流程。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工作流程略有差别,但都包括图件的准备、数字化输入、编辑修改、建库以及为生产出版质量好的图件所作的整饰、中间打样和制分色胶片,而制版印刷由印刷厂负责(姜作勤,1997),实现了全流程的数字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对地质数据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地学中需要发展数字技术等新方法,确保加拿大各地学政府部门中的数据协调一致。1989年为图件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和实现流水线生产将计算机设备升级,负责数字制图的GSC的地学信息和通讯处存有从加拿大能源、矿业和资源部、测绘和遥感局以及其他单位买来的数字底图数据,开发有关的接口软件,建立输出流程,生产填图计划内具有出版质量的地质图。加拿大于1991年开始实施国家地质填图计划,鼓励所有对地学感兴趣的机构开展合作项目,特别支持那些应用计算机技术最多的项目。通过不同地学政府部门的相互合作,开展了野外基岩和第四系地质填图,并在所有类型的地质填图、地学图件生产和数据库建设中应用了数字技术。

澳大利亚从野外数据采集、建库、应用GIS进行综合分析到辅助制图出版,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生产流程。为了实现用新的方法编出第二代图件,在野外采用GPS确定观测位置,建立了野外测量磁化率和伽马射线数据的工作流程,开发了记录岩性特征的数据库。现在,野外工作已利用笔记本式计算机,以新的采集表格采集数据,建立编图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如野外观测、露头岩性、地质年代、岩石地球化学和岩石性质等。全部数据用ORACLEDBMS进行管理,用ARC/INFO进行综合、叠加、交互式编辑修改,直到定稿,再用大幅面高精度激光照排机生成分色加网胶片制版印刷。研究了用数字制图方法的新流程,实现野外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综合叠加、制图印刷整个过程全部采用计算机辅助。1991~1992年仅Goldfield项目就完成了12幅1∶100000的数字地质图。他们将逐步用这种新技术全部代替传统的手工编图(张良弼等,1994)。

⑺ 欧美IP什么意思

是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的意思。
IP是英文 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思是“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也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并且全世界的电话号码都是唯一的,IP地址也是一样。

⑻ 求英特网的来历。

英特网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发展非常慢,到90年代才开始迅速发展。现在英特网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的,联在英特网上的电脑有数亿台。上面的资料、信息数不胜数,所以有人把英特网叫成是信息的海洋、知识的海洋

以往的通信线路是有一层层的控制枢纽,干线和支线组成的,毁掉高层的枢纽或干线,则下面的支线就没有用了。要传递的消息就象战场上派出去的通信员,沿着几条可用的线路,通过一个个的枢纽,从甲地到乙地。如果这些线路或枢纽被毁,甲地和乙地就失去了联系。一个叫做玻尔·巴兰的38岁的计算机科学家提出一个想法。理想的通信线路应该象一张渔网,那是平面的,没有层次,没有控制中心。甲地和乙地之间,就象渔网上的两个结点一样,可以有无数条线路相通。即使把渔网炸几个大窟窿,剩下来的破网虽然离离拉拉,但上面的任何两点还是联着的。

那么,平时消息走什么线路呢?科学家们提出,把要传递的消息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写上目的地,然后撒到这个网上,让它们沿着网线自己奔向目的地。那么,路途不通走丢了怎么办呢?不要紧,这些消息块可以不断复制,持续不断地往网上撒,一直到消息到达目的为止。这时候的消息已经不是一个两个通信员了,而象一群一群的信鸽。关键是,这些信鸽,电子信号的复制几乎是不需要时间不需要成本的,而传递的速度就是光束,一秒钟可以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在那个“渔网”上走点冤枉路也不在乎的。

这就是英特网的概念来源。但是玻尔·巴兰并没被人称为英特网之父,因为从这个概念到现在的英特网还有一段遥遥长途。

1969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想把位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地的四台高级计算机联结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国防科研计划,用的是联邦预算,但是按照美国的法律和政策,这样的计划并不是由实施计划的国防部某局招人来做,而是要按一定程序向社会招标,由民间公司来做的。我不知道国防部的官员们把这样高级而绝密的东西放出去,他们怎么放心得了,但是美国的所有高级科研项目都是这样发包的,从空军的最新式战斗机的研制到簦月和航天飞机。结果,一个叫做 BBN的公司争得了这个项目。这四台计算机联成了一个四地共用的网,叫先进研究项目局网,简称阿帕网。

美国国防部为这个阿帕网是很花了点钱的。到1971年,15台计算机联入了这个网,1972年,发展到37台。这个计算机网使分布在全国各地民间公司,大学研究所的各色人等,都可以分享这些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互通信息,甚至可以远距离编写程序。

然后,国防部的官员马上发现,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学、公司和机关的可以使用这个计算机网的人们不知不觉已经把这个联邦资助的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变成了一个高速的电子邮局。在阿帕网上流通的主要不再是计算资料,而是个人邮件和信息。研究人员用阿帕网交换研究心得,协调研究进度,而更多的是个人之间的问候交谈,小道消息,甚至他们最喜欢的科学幻想。

这样的用法和工作无关,照说是美国的工作单位里很忌讳的一种“揩油”的行为,也有人对此皱眉头,但是没有人出面禁止,事实上也禁止不了。为什么呢?因为阿帕网是平面铺开的,它没有一个中心。任何一个大学或研究所,只要拥有一定能力的计算机,很容易联结到这个网上,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这使得阿帕网的平面伸展非常容易,而且可以无穷无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是阿帕网的首倡者,是最初出钱的单位,但是它并不是阿帕网的所有者。阿帕网上的计算机分属于各个单位,而通信线路则主要是从电话公司租借的。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官员们并不能控制那上了网的个人,他们不归它管。

1984年,国家科学基金会加入了联网的行动,协调取得了一些重要技术突破。几个和科研有较深关系的联邦政府部门,象宇航局、卫生部、能源部等等,纷纷联入网络。在TCP/IP标准出来以后,全世界所有的计算机网络就都可以用现成的通信线路联成网,在这一标准下分享数据信息。国际互联网就这样诞生了。

1989年,阿帕网正式结束。没有人注意这个事件,因为短短几年里,英特网已经在世界各地变得家喻户晓了。那么,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谁是英特网之父呢?

你可以说,英特网之父是冷战时代的核竞赛。可是,问题来了。怎样在核打击下保存通信能力的问题不仅美国有,它当年的对手苏联也有。既然美国人在想这个问题,苏联人一定也在想这个问题。当年你造一个原子弹,我就再造一个氢弹,你发一个“和平号”宇宙飞船,我就来一个“阿波罗”簦月。要是美国人在那些年里没有发明创造出英特网,苏联人会创造出来吗?

我的回答是,苏联永远也不会创造出英特网来。

这不是科学技术的水平问题。美苏的科学家可谓旗鼓相当。既然双方有同样的问题,那么苏联的科学家早晚也会想到玻尔·巴兰的主意。可是,既然这是为了解决生死存亡的军事战略问题,这个主意一旦让对方也实现,岂不优势全失?所以,第一要保密,第二要高度中心控制,这个网一定要捏在国防部手里,可不能让他的对手也给用了去。苏联要是动手创建这样一个网,可以想见一定会这样做的。美国的国防部可能也会有人想到这样控制,可是它做不到。

我们触及了英特网诞生和发展的一个制度性条件,权力和利益的分享。

美国联邦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老百姓的税金。怎样向老百姓交代得过去,是联邦花钱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纳税人是主人,联邦官员是主人雇来办事的。从小地方来说,联邦政府各分支各部门为此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首都华盛顿几乎所有的联邦部门,包括国会、白宫、最高法院、国防部、联邦调查局,都要有专门的地方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民百姓,“随便看看”。还要用录像、展览、免费资料向大家解释这个部门在干些什么。凡是联邦政府的博物馆、艺术展览、森林公园,都是免费提供服务,从紧急救援到公路上的标志信号。而且,你会发现,这些地方的联邦工作人员都特别的彬彬有礼。

从大地方来说,联邦政府的花钱项目在国会辩论通过的时候,不仅要解释这项目对国家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信服,这对纳税人有什么好处,特别是对民间的经济有什么好处。所以,美国历来的做法是,政府重大花钱项目不是主管部门自己招人做的,它必须按照一定程序发包给民间,刺激民间经济的发展,这就好比是政府向民间购买一块“千人糕”。美国人特别忌讳政府部门的一手包办。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政府部门的腐败和浪费不容易失控,因为民间的公司是有竞争的,永远有别人的眼睛在盯着。而对于一手包办一手遮天的权力部门来说,腐败是不治之症。

美国人的概念是,如果你用的是纳税人的钱,那么你得到的成果应该让纳税人分享。大学里的博士研究如果用的是政府的资助,论文或发明成果就属于纳税人,你要是去申请专利纳为己有,那是非法的。在英特网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就是万维网的浏览器软件,它使得全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计算机的人可以检索、索取、显示其他地方不同计算机中的数据、资料和图象。第一个重要的浏览器,“马赛克”,是在伊利诺大学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的科学家编写的。它是在联邦政府资助下完成的,所以从第一天起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费取得的,包括它的源程序。这样的软件如果是一个公司或个人所有的话,那就是一个铁定的发财机会。在它以后的“网景”就是凭着类似的一个浏览器软件,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个大公司。“马赛克”的版权现在还是伊利诺大学的,但是谁也不能用它发财。

今天的平面结构的英特网具有太多的平等和分享的特点。英特网是没有中心的,没有层次的,没有上下级的关系,甚至“敌我不分”。当年阿帕网开始自我扩展的时候,美国国防部就不能说它拥有阿帕网。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所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联上网,也没有人能够说他是英特网的拥有者,没有人能够阻止谁的计算机上网,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谁离开,甚至没有人确切知道,到底有多少计算机、多少人、多少数据和信息在这个网上。但是所有联上网的人,在分享网上的数据信息的权利上,却是一律平等的,不管你是在华盛顿,还是在非洲。在阿帕网发展的初期,这种平面结构和平等分享的特点就必须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形成。

英特网好人可以用,“坏人”也可以用。英特网上有无数有用的资料数据,也有数不清的恶劣的“垃圾”,从色情资料到教唆怎样制造邮包炸弹,应有尽有。政府难道不加强管理吗?不是不想管,联邦政府国会和白宫都想管过,但是美国的宪法传统忌讳由政府来决定什么是宝贝,什么是垃圾,尽管对你我来说,有时候宝贝垃圾是一目了然的,可是美国人习惯于不把一己之看法强加于人,当然也就不让政府的观点强加于人。这就是意图打击网上色情资料的联邦正经通讯法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而废除的文化背景。要是美国国防部从阿帕网一开始就能来个“加强管理”,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英特网了。

家里装了电话的人都知道,只有当你想通话的人也有了电话的时候,你的电话才有用。装了电话的人都恨不得自己所有的朋友也都装上电话。当你的朋友都有电话的时候,你就发现没有电话几乎是不可忍受的了。上网也是一样。

英特网所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英特网的好处,和上网的信息资料的数量成正比。如果没有你所需要的大量资料信息,英特网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电子信箱的作用。但是,如今的英特网上,几乎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资料,从全世界几乎所有地方的天气预报,到任何一个生僻的英语单词的解释,从常用的免费软件,到免费的电子信箱,免费的网页,以及象 ICQ这样的免费的通讯服务。这一切都要有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美国几乎所有象样的大公司都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一定的服务。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大方呢?

我们触及了造就今日英特网的第二个社会条件,那就是自由经济制度下的竞争。

美国的商家在网上免费提供信息资料和种种服务,不仅是看中了英特网所创造的可能的商业机会,更要紧的是,只要它的竞争对手上了网,它就不敢不上网。它的竞争对手提供了一定的服务,它就不敢不提供更好的服务。美国的商家,再大也有竞争对手,联邦有反托辣斯法,防的就是大公司垄断。是自由经济的竞争把商家逼上了英特网,纷纷向公众提供网上服务,这才造就了如今英特网上及其丰富的超出以往想象的数据资料库。自由竞争也使得平民百姓上网的代价迅速下降,这也使得美国的角角落落里都有了英特网。

所以,英特网之父是造就英特网的条件,那就是权益分享的政治制度和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两个条件在现实中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你不能只要一个而不要另一个。技术的突破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苏联没有这两项条件,所以英特网不诞生在冷战中的那一方,不是偶然的。

英特网虽然产生于冷战和对抗,但是今天的英特网却展现了真正冷战后的面貌,在这个网上人人平等。我在美国乡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农舍里从网上查到的所有资料,任何人在莫斯科、在上海、在巴格达都可以查到。英特网暗示了下一个世纪人类关系的一种新的可能性。怎样看待这种可能性,就靠各自的悟性了。

⑼ 计算机网络专业

先说一句,永远不要忽略你的专业课!!!
比尔·盖茨只有一个!!!
程序设计.才是步入高薪的大门!!!!!!
.老师上课讲的东西都非常重要,尽量把他们都学好,这些东西虽然类别众多,
但是这些科目里面总会有一些适合你去学习,去摸索的东西.

网页制作,让你从设计者的角度去理解你经常浏览的网页,以后如果要做网页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VB,这个非常重要,VB很好学,很多人最早学的就是这个,走向程序设计的启蒙阶段的重要课程. 现在培养的程序设计思路,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
我建议你学习程序设计,可以自学,java,c,asp,然后了解网络基本构造之后,做网络程序设计工程师,绝对可以步入高薪的大门.
现在的行情是,软件设计师的起薪很高,而且稳步提升,发展空间比学网络的广阔多了.
而且高级软件设计或者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待遇要远远高于网络工程师.

而且目前社会上的网络速成班太多了,你还要和很多跨越专业的朋友竞争一个岗位,非常惨烈.
再比较下工作环境:
网络:大多都要常驻在机房里工作,工作环境差,低频辐射强烈,所以女的做这个很少,因为女性怀孕后会影响胎儿发育,长期在此环境下的男性会导致头疼,耳鸣,脱发,精神抑郁,降低精子成活率,也就是导致男性不孕不育.现在欧美国家都很重视,需要穿戴防辐射服来进入机房操作设备.而咱们中国国内全民还没有意识到低频辐射对人的危害性.
经常需要加班,熬夜.出差.

软件:
工作环境基本都在办公室,有自己的独立隔间,可以静心思考,一般是团队合作,不懂的可以问同行,有工程师带你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辛苦,同样需要熬夜,有些任务可以带回家里做.

薪水:
网络月薪普遍较低,维护网络运营并不能够直接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是有加班费.总体收入一般.
软件高收入者较多,尤其缺乏掌握项目流程的项目经理.再增强管理能力,不拿高薪都难.当然,这些需要至少3年的磨练.
软件因为参与到项目的完成,有丰厚奖金.

以后你就可以虚伪一点叫:为咱们中国的软件业贡献一份力量了!
直白一点叫:你就可以买大房子,买高档车,找个漂亮女的结个婚,过滋润的小日子了.

所以我建议你,先自学好<<数据结构>>,这个是程序设计的灵魂,很多人不重视这门课程都忽略掉了,其实,有了这个基础,你会比同类学生领悟的更快,编写代码时,如鱼得水,流畅自如.更轻松更彻底的超越他们.

而且很多的黑客牛人都是程序设计高手,能够提早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系统漏洞,有网络基础当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有着深厚的阅读能力,程序编写能力.

所以,专攻程序设计,不要图快,买本数据结构的书,从C开始好好自学.这就是步入代码天堂的金钥匙.进入以后,会发现,这款"游戏"比所有的任何游戏都更好玩.

阅读全文

与欧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线网络防火场设置 浏览:52
网络套餐为什么这么多 浏览:400
如何查是网络还没是wifi不行 浏览:529
电脑自动连接网络按哪个键 浏览:398
网络rtk需要多少流量 浏览:383
宁夏网络会议哪个好 浏览:226
电脑网络没问题玩游戏卡住 浏览:219
群晖换路由器后网络连接 浏览:658
网络盒子网速哪个快 浏览:780
庐江网络推广公司哪里有 浏览:361
康佳液晶电视怎么连接有线网络 浏览:864
e2智能网络电脑 浏览:960
移动网络的数据英文是什么 浏览:35
为什么我电脑插网线没有网络 浏览:924
出售网络课程需要什么资质 浏览:434
手机设置解决网络延迟 浏览:974
2021网络春晚是几号哪个台 浏览:54
小度连接无线网络有个斜杠 浏览:598
网络信号发生器是干什么的 浏览:716
有信号的网络有哪些 浏览:9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