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能告诉我联结主义,认识主义,建构主义三种心里学理论的大概内容以及关系吗
联结主义(eonneetionism)(1)亦称 “联结主义心理学”,20世纪初美国 心理学家E .L.桑代克在对动物实验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 论。认为情境感觉和动作冲动反应之 间形成的联结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心 理行为的基本单位。主张:①联结有 两类:一类是先天的联结或反应趋势, 即本能;另一类是习得的联结或反应 趋势,即习惯。联结,人和动物都有。 ②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三条学习 律,即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③ 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否认在 动物联结形成中观念的作用,只要把 可能的情境及其元素或复合物和与之 相联系的反应的各种复杂表现加以归 类编目,就可以了解人的整个心理活 动。④强调人与动物心理的连续性, 差别仅仅在于联结的复杂程度不同。 动物学习不存在思维和推理的作用, 而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首创动物学习实验,研究动物 与人类心理的连续性问题,从发生心 理学的层面开辟机能心理学的一条研 究渠道,为机能主义向行为主义过渡 提供重要前提。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心理学也存在机械论倾向和本能决定 论的生物学化倾向。(2)20世纪80年 代初,认知心理学中兴起的一种认知 研究范式,亦即网络模型。联结主义 的指导性启示和主要灵感来自大脑或 神经系统,它把认知看成是网络的整 体活动。网络是个动态的系统,它由 类似于神经元的基本单元和结点构 成,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活性,外部 的输入、其他单元的活性传递和随着 时间的衰减,都会使一个单元的静息 活性发生动态的改变。联结主义赋予 网络以核心性的地位,采纳分布表征 和并行加工理论,强调的是网络的并 行分布加工,注重的是网络加工的数 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 取向的联结主义取代了符号取向的认 知主义,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基础。
认知主义又名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学者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 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贰’ 连接主义具有哪些特征
连接主义具有:智能化、人脑化。
连接主义,又称为仿生学派或生理学派,其主要原理为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
通过仿生学的方式研究人工智能,特别是对人脑模型的研究。它的代表性成果是1943年由生理学家麦卡洛克和数理逻辑学家皮茨创立的脑模型,即MP模型,开创了用电子装置模仿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新途径。
它从神经元开始进而研究神经网络模型和脑模型,开辟了人工智能的又一发展道路。
20世纪60~70年代,连接主义,尤其是对以感知机为代表的脑模型的研究出现过热潮,由于受到当时的理论模型、生物原型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脑模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落入低潮。
直到Hopfield教授在1982年和1984年发表两篇重要论文,提出用硬件模拟神经网络以后,连接主义才又重新抬头。1986年,鲁梅尔哈特等人提出多层网络中的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
此后,连接主义势头大振,从模型到算法,从理论分析到工程实现,为神经网络计算机走向市场打下基础。现在,对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研究热情仍然较高。
‘叁’ 连接主义模型
这是一个由心理学、哲学和计算机科学界中的连接主义者提出来的解释词汇提取的一个重要的学说。连接主义认为,一个词的最终理解是从信息的“输入”→“特征”→ “字母”→“单词”的递增连接完成的。
‘肆’ 神经网络是连接主义吗
应该是这样的。
‘伍’ 联结主义主要观点有哪些
联结主义(eonneetionism)亦称 “联结主义心理学”,20世纪初美国 心理学家E .L.桑代克在对动物实验研 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
认为情境感觉和动作冲动反应之 间形成的联结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心 理行为的基本单位。
主张:
①联结有 两类:一类是先天的联结或反应趋势, 即本能;另一类是习得的联结或反应 趋势,即习惯。联结,人和动物都有。
②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三条学习 律,即练习律、效果律和准备律。
③ 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否认在 动物联结形成中观念的作用,只要把 可能的情境及其元素或复合物和与之 相联系的反应的各种复杂表现加以归 类编目,就可以了解人的整个心理活 动。
④强调人与动物心理的连续性, 差别仅仅在于联结的复杂程度不同。 动物学习不存在思维和推理的作用, 而是在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首创动物学习实验,研究动物 与人类心理的连续性问题,从发生心 理学的层面开辟机能心理学的一条研 究渠道,为机能主义向行为主义过渡 提供重要前提。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心理学也存在机械论倾向和本能决定 论的生物学化倾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 取向的联结主义取代了符号取向的认 知主义,成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基础。
‘陆’ 人工智能有哪几个主要学派
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有下面三家:
(1)符号主义(symbolicism),又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心理学派(psychologism)或计算机学派(computerism),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即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
(2)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又称为仿生学派(bionicsism)或生理学派(physiologism),其主要原理为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
(3)行为主义(actionism),又称为进化主义(evolutionism)或控制论学派(cyberneticsism),其原理为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
他们对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具有不同的看法。
1、符号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从19世纪末起得以迅速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用于描述智能行为。计算机出现后,又再计算机上实现了逻辑演绎系统。其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启发式程序LT逻辑理论家,证明了38条数学定理,表了可以应用计算机研究人的思维多成,模拟人类智能活动。正是这些符号主义者,早在1956年首先采用“人工智能”这个术语。后来又发展了启发式算法->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理论与技术,并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很大发展。符号主义曾长期一枝独秀,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专家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为人工智能走向工程应用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人工智能的其他学派出现之后,符号主义仍然是人工智能的主流派别。这个学派的代表任务有纽厄尔(Newell)、西蒙(Simon)和尼尔逊(Nilsson)等。
2、连接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仿生学,特别是对人脑模型的研究。它的代表性成果是1943年由生理学家麦卡洛克(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皮茨(Pitts)创立的脑模型,即MP模型,开创了用电子装置模仿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新途径。它从神经元开始进而研究神经网络模型和脑模型,开辟了人工智能的又一发展道路。20世纪60~70年代,连接主义,尤其是对以感知机(perceptron)为代表的脑模型的研究出现过热潮,由于受到当时的理论模型、生物原型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脑模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落入低潮。直到Hopfield教授在1982年和1984年发表两篇重要论文,提出用硬件模拟神经网络以后,连接主义才又重新抬头。1986年,鲁梅尔哈特(Rumelhart)等人提出多层网络中的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此后,连接主义势头大振,从模型到算法,从理论分析到工程实现,伟神经网络计算机走向市场打下基础。现在,对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研究热情仍然较高,但研究成果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好。
3、行为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控制论。控制论思想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成为时代思潮的重要部分,影响了早期的人工智能工作者。维纳(Wiener)和麦克洛克(McCulloch)等人提出的控制论和自组织系统以及钱学森等人提出的工程控制论和生物控制论,影响了许多领域。控制论把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与信息理论、控制理论、逻辑以及计算机联系起来。早期的研究工作重点是模拟人在控制过程中的智能行为和作用,如对自寻优、自适应、自镇定、自组织和自学习等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并进行“控制论动物”的研制。到20世纪60~70年代,上述这些控制论系统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播下智能控制和智能机器人的种子,并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智能控制和智能机器人系统。行为主义是20世纪末才以人工智能新学派的面孔出现的,引起许多人的兴趣。这一学派的代表作者首推布鲁克斯(Brooks)的六足行走机器人,它被看作是新一代的“控制论动物”,是一个基于感知-动作模式模拟昆虫行为的控制系统
‘柒’ 联结主义的介绍
联结主义是统合了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和心理哲学领域的一种理论。联结主义建立了心理或行为现象模型的显现模型—单纯元件的互相连结网络。联结主义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最常见的形式利用了神经网络模型。
‘捌’ 我国的校本教研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是连接主义理论
一、中国的校本教研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
二、关于连接主义
连接主义学习理论,是加拿大的George Siemens(乔治.西蒙斯) 提出的学习理论,这个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的发生是分布存在于网络中的,在当前的时代,知识不再是一成不变,网络中不断有人提出新的不同信息,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进行全新的学习,并更新旧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影响学习的因素则主要为网络的多样性,而学习迁移的发生则是通过不断的连接(不断增加的节点)发生的。这一理论体现的是当今社会网络发达时代的复杂学习,体现了学习的迅速变化。
这一连接主义具有的特征包括: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种观点之中;学习是一个连接各个专业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学习可存在于非人工器具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我们拥有多少知识更重要;需要通过培育和维护“连接”来促进持续学习;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观点和不同概念之间的能力是一项核心技能;流动性是多有连接学习活动的要旨;决策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
连接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特征,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但也有认为连接主义根本就不属于学习理论的范畴。
具体的,您可以看看相关的代表作《连接主义——当今的学习知识》《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
希望能有所帮助。祝好!:)
‘玖’ 联结主义心理学的概念
它产生在机能心理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笼内情境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桑代克称它为联结,以便与观念联想区别开 。1911年他在《动物智慧》中提出 :动物由多次“尝试错误与偶然成功”形成联结(练习律);一个成功动作得到满意效果印入机体加强联结(效果律)。桑代克应用联结主义于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影响极大,也引起许多批评和争论,促使他提出“相属原则”(意义联系)修订练习律,用奖赏补充效果律。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联结主义是指人类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机制,又称平行分布加工,以别于串行加工理论。
A.培因说过,儿童学说话,散乱动作偶然得到满意结果便被保持,不满意动作中止;重复多次,满意动作便形成有意动作。动物学家L.摩根曾用培因的联结思想解释动物行为,提出“尝试错误”术语,设想过动物实验。桑代克在学习方面几乎全用培因的理论而首创迷笼实验,总结出以“试误-偶成”方法和联结概念为核心的学习理论和联结主义心理学体系。1905年他确定心理学对象为“心理行为”,其基本单位是情境(刺激)或心理状态和反应动作的联结。
‘拾’ 对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客观评价
这个问题太大了,首先,作为一个理论,它要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同时它也有他的局限性。这里只说局限性,联结主义是另一种形式的行为主义,通过刺激反应行程动态的神经元学习网络。因此,行为主义的问题也就成为了联结主义的问题。比如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刺激反应,为什么人能说出或写出从来没有听过或读到过的新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