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会学里“强关系”和“弱关系”理论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两个实际上都是一个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关系很铁。
反之,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在他做的调查中,美国社会是一个弱关系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他认识的各行各业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办成他想要办成的事。而那些交往比较固定,比较狭窄的人则不容易办成事。
根据格兰诺维特的理论,华裔学者边燕杰提出了强关系假设。即认为中国社会并非美国的若关系社会,而是一个强关系社会。也就是说,在中国,想要办成事,靠的不是弱关系所能够获得的信息的广度与多样性,而是强关系所能给予的确定而有力的帮助。我们通常说,找关系,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边燕杰的强关系假设是很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
实际上所谓的弱关系理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理论,它只是边燕杰在格拉诺维特的基础之上对他的理论在中国做的一次检验,提出了该理论在中国特定环境下的假设。
❷ 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它是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节点通常是指个人或组织,社会网络代表各种社会关系,经由这些社会关系,把从偶然相识的泛泛之交到紧密结合的家庭关系的各种人们或组织串连起来。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等。
社会网络理论有两大分析要素为关系要素和结构要素。关系要素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的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结构要素则关注网络参与者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的形成和演进模式。这两类要素都对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网络信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一定意义上讲,意识形态都是通过一定的信息表达出来,而特定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又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因此,网络信息常常是信息发布者带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发布的,他想达到的就是意识形态效用和功能。
社会网络这一概念的兴起,源于其对社会互动的恰当描述。如果将咖啡馆里的人、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在互联网上互动的人认为是一个有边界社会群体,就会错误地认为他们是相互认识的,而对共同群体有归属感。
❸ 社会学里强关系和弱关系理论指的是什么
这两个实际上都是一个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两种。
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关系很铁。
反之,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
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的强弱决定了能够获得信息的性质以及个人达到其行动目的的可能性。在他做的调查中,美国社会是一个弱关系社会。也就是说,一个人他认识的各行各业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办成他想要办成的事。而那些交往比较固定,比较狭窄的人则不容易办成事。
根据格兰诺维特的理论,华裔学者边燕杰提出了强关系假设。即认为中国社会并非美国的若关系社会,而是一个强关系社会。也就是说,在中国,想要办成事,靠的不是弱关系所能够获得的信息的广度与多样性,而是强关系所能给予的确定而有力的帮助。我们通常说,找关系,就是这个意思。可以说,边燕杰的强关系假设是很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
实际上所谓的弱关系理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理论,它只是边燕杰在格拉诺维特的基础之上对他的理论在中国做的一次检验,提出了该理论在中国特定环境下的假设。
以上,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❹ 社会网络关系
根据维基网络的解释,“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据一些不系统的分析,社会网络(或称为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 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曾经“六度分隔”理论只能作为理论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3],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
.............................................
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典译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典译丛)
作者:(美)约翰·斯科特 译者:刘军 --------------------------------------------------------------------------------
内容简介
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的关系构成的巨大网络。如何研究关系?视角当然多种多样,既可以像林语堂的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对关系进行细致的刻画,又可以像黄光国等社会心理学家那样对人情、面子和关系网进行质的描述,更可以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关系进行量化的表征,从而揭示关系的结构,解释一定的社会现象。社会网络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为某种中层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
本书就像一本手册,引导读者进入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领域。它既适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初学者,也适用于对社会网络分析有所了解的人士。
--------------------------------------------------------------------------------
作者简介
约翰·斯科特,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教授。出版30余部书,论文近130篇。主要出版物有《企业、阶级和资本主义》,《谁支配英国》,《社会学理论》、《分层和权力》,《社会网络分析》,主编《牛津社会学词典》。他是《社会学评论》杂志的编委,《英国社会学杂志》和《欧洲社会理论杂志》的编委会成员。最近的着述有《社会理论:社会学中的核心问题》,主编《当代50位重要社会学家》。
--------------------------------------------------------------------------------
目录
1 网络和关系
关系和属性
本书概要
2 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
社会计量分析和图论
人际结构和派系
网络:全网与局部网
哈佛的突破
3 关系数据的处理
关系数据的整理
关系数据的存储
关系数据的选择
4 点、线和数据
社群图的图论
个体中心密度和社群中心密度
社区结构和密度
5 中心度和中心势
局部中心度和整体中心度
中心势和图的中心
关于绝对密度的题外话
公司网络中的银行中心性
6 成分、核与派系
成分、循环和结群
成分的轮廓
派系及其交叉
成分和引文圈
7 位置、角色和聚类
点的结构对等性
聚类:聚集和分裂
块模型:CONCOR和BUBT
走向规则结构对等性
连锁与参与
8 维度和展示
距离、空间和量纲
主成分和因子
一些非量纲的方法
在网络可视化方面的一些进展
精英,社区和影响力
附录 社会网络软件包
参考文献
术语(人名)英汉对照表
...........................................
❺ 社会性网络的社会性网络研究其问题的意义
社会性网络起源于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六度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个陌生人。”基于此理论的社会性网络软件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2003年3月在美国出现,经过极短的时间便风靡北美洲。根据维基网络的解释,“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而对于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分为强链接和弱链接。从目前中国网民使用来看,用户使用率比较高的主要是一些社区类网站和博客。据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推出的(2005年中国网络社区报告》显岙,从2005年到2010年网民数量和网络社区用户数在逐年增加,预计到2010年网民数量将达到2.32亿,网络社区用户数也将达到1.4亿。另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2006年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达到3300万个,其潜藏的商业价值也不容忽视。同时。对于平台提供者来说,探索到一条合适的赢利之路也是其生存与发展之本。而从整个社会性网络的产业生态圈来看,为企业提供网络营销服务是其价值表现和价值获取的一种值得探讨的路径。
❻ 了解社会网络有哪些类型
你有没有听过社会网络这个名词,其实,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社会就是一张网,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么
观察人类网络和驱使他们形成的动机。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种类型的动机,一种是我是就认识那么几个我认识和相信的人我就想知道他们在干啥。另一种是我是要认识很多很多陌生人跟他们认识聊天交朋友。
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社会网络也是一种DTN中研究的网络形态,其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有相同之处。
社会网络一个人为节点(node)构成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关系联结起来。相互依赖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种族信仰关系等。
社会网络的理论基础:
六度分割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社会化网络营销:
新兴的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化网络与传统的论坛相结合起来构建的更为强大的网络社区-SNS社区,一次作为媒介进行与传统营销完全不同的营销,像Facebook ,Twiter ,开心网,校内网,51网,就是社会化网络营销经典。
贵阳东亚大厦墙体广告
是很好的广告机会。
,会有更多相关信息介绍。
❼ 社会性网络的社会性网络分析
根据维基网络的解释,“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据一些不系统的分析,社会网络(或称为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 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 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曾经“六度分隔”理论只能作为理论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3],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❽ 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不是由个人而是由网络构成的,网络中包含结点及结点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于网络中关系的分析探讨网络的结构及属性特征,包括网络中的个体属性及网络整体属性,网络个体属性分析包括: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网络的整体属性分析包括小世界效应,小团体研究,凝聚子群等。该方法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所构成网络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该网络的改进策略。
从社会网络分析来看,传播网络是一个包含了大量个体及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近年来在对复杂网络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亦发现了众多的幂律分布。例如:电子邮件网络、电影演员合作网络、引文关系网络,特别是互联网这样的社会性网络,虽然网络在结构及功能上是如此的千变万化,相差迥异,但复杂网络中节点的度值k,相对于它的概率P(k)满足幂律关系,且幂指数多在2和3之间,这一现象是如此的普遍,令人惊叹不已,以至于人们给具有这种性质的网络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无标度网络Sacle-free。无标度是指网络缺乏一个特征度值(或平均度值),即节点度值的波动范围相当大,所以正态分布统计思想下无法洞察幂律分布下的网络动力学行为和结构,甚至我们可以把社会网络,传播网络称为幂网。
现在,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也正在对这方面的应用进行探索,进行了社会网络角度的引文分析,舆情与传播扩散的研究,人际和群体传播关系对微观信息传播行为和态度的影响等研究。
与此同时基于海量数据的关系数据获取,将带来数据挖掘技术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融合,形成数据挖掘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社会和商业应用价值。
现在来看,社会网络分析可以解决或可以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1、人际传播问题,发现舆论领袖,创新扩散过程;
2、小世界理论,六度空间分割理论;
3、Web分析,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形成交叉销售,增量销售,也就是啤酒和尿布的故事;
4、社会资本,产业链与价值链;
5、文本的意义输出,通过追问调查研究文本的关联和意义;
6、竞争情报分析;
7、语言的关联,符号意义;
8、相关矩阵或差异矩阵的统计分析,类似得到因子分析和MDS分析;
9、恐怖分子网络;
10、知识管理与知识的传递,弱关系的力量;
11、引文和共引分析。
❾ 《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大连接:社会网络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人类现实行为的影响》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7H3eJzBfeCmFyj99f4fr6Q
❿ 从社会网络的理论来看,只有在强连接之间,才更有利于什么的分享或者有利于价值
强强联合能够促进双方的发展,能够取得最大利益。所以大家一般都寻求强强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