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目录
第1篇计算机网络组成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它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计算机网络就是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机任务。这些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
1.1.1计算机网络及其功能
1.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1.3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标准化组织
1.2 计算机网络组成
1.2.1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2.2链路
所谓链路就是从一个节点到相邻节点的一段物理线路,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节点。
补充:在进行数据通信时,两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路径往往要经过许多段这样的链路。可见链路只是一条路径的组成部分。
1.2.3网络节点
节点是指一台电脑或其他设备与一个有独立地址和具有传送或接收数据功能的网络相连。节点可以是工作站、客户、网络用户或个人计算机,还可以是服务器、打印机和其他网络连接的设备。每一个工作站﹑服务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即拥有自己唯一网络地址的设备都是网络节点。整个网络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网络节点组成的,把许多的网络节点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形成一定的几何关系,这就是计算机网络拓扑。
各个网络节点通过网卡那里获得唯一的地址。每一张网卡在出厂的时候都会被厂家固化一个全球唯一的媒体介质访问层(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使用者是不可能变更此地址的。这样的地址安排就如我们日常的家庭地址一样﹐是用来区分各自的身份的。您的网络必须有能力去区别这一个地址有别于其它的地址。在网络里面﹐有很多资料封包会由一个网络节点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节点﹐同时要确定封包会被正确的传达目的地﹐而这个目的地就必须依靠这个网卡地址来认定了。
1.2.4协议
网络协议,也可简称协议,由三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时序,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计算机通信网是由许多具有信息交换和处理能力的节点互连而成的。要使整个网络有条不紊地工作, 就要求每个节点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有关数据格式及时序等的规则。 这些为实现网络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约定或标准就称为网络协议。 协议是通信双方为了实现通信而设计的约定或通话规则。
协议总是指某一层的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在同等层之间的实体通信时,有关通信规则和约定的集合就是该层协议,例如物理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应用层协议。 是一系列的步骤: 它包括两方或多方,设计它的目的是要完成一项任务!
是对数据格式和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时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正式描述。简单的说,网络中的计算机要能够互相顺利的通信,就必须讲同样的语言,语言就相当于协议,它分为Ethernet、NetBEUI、IPX/SPX以及TCP/IP协议。 协议还有其他的特点:
1)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协议,并且预先知道所要完成的所有的步骤。
2) 协议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同意并遵循它。
3) 协议必须是清楚的,每一步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不会引起误解。
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以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称为网络协议或通信协议
协议也可以这样说,就是连入网络的计算机都要遵循的一定的技术规范,关于硬件、软件和端口等的技术规范。
网络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场所,所有接入网络的计算机都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物理连设备进行信息交换,这种物理设备包括最常见的电缆、光缆、无线WAP和微波等,但是单纯拥有这些物理设备并不能实现信息的交换,这就好像人类的身体不能缺少大脑的支配一样,信息交换还要具备软件环境,这种“软件环境”是人类事先规定好的一些规则,被称作“协议”,有了协议,不同的电脑可以遵照相同的协议使用物理设备,并且不会造成相互之间的“不理解”。
这种协议很类似于“摩尔斯电码”,简单的一点一横,经过排列可以有万般变化,但是假如没有“对照表”,谁也无法理解一新产生的协议也大多是在基层协议基础上建立的,因而协议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安全机制,黑客很难发现协议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直接入手进行网络攻击。但是对于某些新型协议,因为出现时间短、考虑欠周到,也可能会因安全问题而被黑客利用。
对于网络协议的讨论,更多人则认为:现今使用的基层协议在设计之初就存在安全隐患,因而无论网络进行什么样的改动,只要现今这种网络体系不进行根本变革,就一定无法消除其潜在的危险性。
数据在IP互联网中传送时会被封装为报文或封包。IP协议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报文交换网络中主机在传输数据之前,无须与先前未曾通信过的目的主机预先建立好一条特定的“通路”。互联网协议提供了一种“不可靠的”数据包传输机制(也被称作“尽力而为”);也就是说,它不保证数据能准确的传输。数据包在到达的时候可能已经损坏,顺序错乱(与其它一起传送的封包相比),产生冗余包,或者全部丢失。如果 应用需要保证可靠性,一般需要采取其他的方法,例如利用IP的上层协议控制。
网络协议通常由语法,语义和定时关系3部分组成。网络传输协议或简称为传送协议(Communications Protocol),是指计算机通信的共同语言。现在最普及的计算机通信为网络通信,所以“传送协议”一般都指计算机通信的传送协议,如:TCP/IP、NetBEUI等。然而,传送协议也存在于计算机的其他形式通信,例如:面向对象编程里面对象之间的通信;操作系统内不同程序之间的消息,都需要有一个传送协议,以确保传信双方能够沟通无间。
其他含义
协商:双方协议提高价格 对共同达到统一目的 可制定协议。
通俗概念:协议是做某些事情之前共同协商,共同达到统一目的,对统一达成问题作为书面形式共同约束。
协商好了就点仁义、仗义。协议要是用上了,那就是没意义了,也就是证明即将要结束协议。
定义
协议(protocol)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为了开展某项活动,经过协商后达成的一致意见。协议总是指某一层的协议。准确地说,它是在同等层之间的实体通信时,有关通信规则和约定的集合就是该层协议,例如物理层协议、传输层协议、应用层协议。
1.3课外实践参考——构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络
1.3.1双绞线
双绞线(Twisted Pair)是由两条相互绝缘的导线按照一定的规格互相缠绕(一般以逆时针缠绕)在一起而制成的一种通用配线,属于信息通信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过去主要是用来传输模拟信号的,但现在同样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双绞线是综合布线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传输介质。
双绞线是由一对相互绝缘的金属导线绞合而成。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而且可以降低自身信号的对外干扰。把两根绝缘的铜导线按一定密度互相绞在一起,一根导线在传输中辐射的电波会被另一根线上发出的电波抵消。“双绞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双绞线一般由两根22-26号绝缘铜导线相互缠绕而成,实际使用时,双绞线是由多对双绞线一起包在一个绝缘电缆套管里的。典型的双绞线有四对的,也有更多对双绞线放在一个电缆套管里的。这些我们称之为双绞线电缆。在双绞线电缆(也称双扭线电缆)内,不同线对具有不同的扭绞长度,一般地说,扭绞长度在3.81cm至14cm内,按逆时针方向扭绞。相邻线对的扭绞长度在1.27cm以上,一般扭线的越密其抗干扰能力就越强,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双绞线在传输距离,信道宽度和数据传输速率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但价格较为低廉。
1.3.2集线器
1.3.3 网卡
习题
第2章 中间节点上的通信技术
2.1交换技术的演变
2.1.1 电路交换
2.1.2存储-转发交换
2.1.3分组交换网络中的最佳帧长度
2.2虚电路与数据报
2.2.1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服务
2.2.2分组交换的数据报服务
2.2.3电路交换、虚电路与数据报的比较
2.3交换机
2.3.1交换机的功能
2.3.2交换单元分类
2.4路由节点上的通信
2.4.1路由器与路由表
2.4.2路由器的组成
2.4.3路由器技术的演进
习题
第3章链路上的数据传送技术
3.1基本通信方式
3.1.1通信工作模式
3.1.2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
3.1.3串行通信中的同步控制
3.2数据信号分析与信道特性
3.2.1信息、数据与信号
3.2.2数据信号分析
3.2.3信道的频率特性
3.3基带传输、频带传输与数据信号变换
3.3.1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3.3.2数字信号的模拟调制
3.3.3模拟信号的数字编码——PCM技术
3.3.4数字编码
3.4信道的多路复用技术
3.4.1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3.4.2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3.4.3码分多路复用技术
3.4.4波分多路复用技术
3.5数据的可靠传输
3.5.1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基本对策
3.5.2差错检测
3.5.3差错控制
3.6流量控制
3.6.1流量控制及其基本策略
3.6.2滑动窗口协议
习题
第2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第4章ISO/OSI参考模型
4.1概述
4.1.1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
4.1.2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中各层的基本功能
4.1.3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的多样性
4.1.4 ISO/OSI参考模型框架
4.2 ISO/OSI参考模型分层介绍
4.2.1物理层
4.2.2数据链路层
4.2.3网络层
4.2.4运输层
4.2.5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4.3 ISO/OSI参考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4.3.1 OSI参考模型各层中的数据流动
4.3.2网络实体——服务与协议
4.3.3 ISO/OSl服务原语
习题
第5章局域网与IEEE 802模型
5.1局域网的技术特点与体系结构
5.1.1局域网概述
5.1.2局域网的MAC技术
5.1.3 IEEE 802模型
5.2以太网技术
5.2.1 CSMA/CD协议
5.2.2 IEEE 802.3与10 Mbps以太网
5.3无线局域网
5.3.1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3.2 IEEE 802.11
5.3.3 CSMA/CA
5.3.4 Wi-Fi
5.4交换式局域网
5.4.1 网桥
5.4.2交换式以太网
5.4.3交换机工作机理
5.4.4虚拟局域网
5.4.5课外实践参考——交换机配置
5.5 i岛速以太网
5.5.1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及特点
5.5.2 100 Base-T以太网
5.5.3千兆以太网
5.5.4万兆以太网
习题
第6章Internet与TCP/IP体系结构
6.1 概述
6.1.1 Internet
6.1.2 TCP/IP协议栈
6.1.3 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6.2 IP协议
6.2.1有分类的IP地址结构
6.2.2 IP地址的无分类编址CIDR
6.2.3 IPv4分组格式
6.2.4课外实践参考——网络的TCP/IP参数设置
6.3网络接口层相关协议
6.3.1点对点协议PPP
6.3.2 IP地址解析协议
6.4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
6.4.1 ICMP提供的服务
6.4.2 ICMP分组
6.4.3基于ICMP的应用
6.4.4课外实践参考——常用网络测试命令
6.5 IP路由
6.5.1路由器工作概述
6.5.2路由信息协议RIP
6.5.3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6.5.4边界网关协议BGP
6.5.5课外实践参考——路由器的配置
6.5.6第三层交换
6.6 IPV6
6.6.1 IPv6及其目标
6.6.2 IPv6分组结构
6.6.3 IPv6地址
6.6.4从IPv4向IPv6的过渡
6.7 TCP/UDP协议
6.7.1 TCP服务的特征
6.7.2 TCP连接的可靠建立与释放
6.7.3 TcP传输的滑动窗口规则
6.7.4 TCP报文格式
6.7.5 UDP协议
6.7.6 TCP/UDP端口号的分配方法
习题
第3篇计算机网络应用及其开发
第7章应用层实体及其工作模式
7.1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
7.1.1客户-服务器模式概述
7.1.2客户-服务器的应用方式
7.1.3中间件
7.2客户-服务器模式应用举例
7.2.1远程登录
7.2.2文件传输协议
7.2.3电子邮件传送协议
7.2.4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7.2.5超文本传输协议
习题
第8章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8.1套接口API的有关概念
8.1.1 网络应用编程接口
8.1.2 socket编程模型及其类型
8.1.3 socket地址——应用进程的标识
8.1.4通信进程的阻塞与非阻塞方式
8.2基本socket函数
8.2.1初始化套接口——服务绑定socket()
8.2.2本地地址绑定bind()
8.2.3建立套接口连接——绑定远地服务器地址connect()
8.2.4套接口被动转换listen()
8.2.5从被动套接口的完成队列中接受一个连接请求accept()
8.2.6基本套接口I/O函数
8.2.7关闭套接口通道与撤销套接口
8.3基于TCP的socket程序设计
8.3.1 TCP有限状态机
8.3.2 TCP的C/s模型时序图
8.3.3一个简单的TCP网络通信程序
8.3.4阻塞模式下的TCP输入输出与超时控制
8.3.5非阻塞模式下的TcP输入输出
8.4基于UDP的socket程序设计
8.4.1 uDP编程模式
8.4.2一个简单的UDP客户一服务器程序
8.4.3非阻塞模式下的UDP客户一服务器程序
8.5输入输出多路复用
8.5.1输入输出多路复用的基本原理
8.5.2 select()函数及其应用
8.6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8.6.1多进程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8.6.2多线程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习题
附录英文缩略语词汇表
参考文献
2.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1.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1.1.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3.1 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
1.3.2 计算机网络软件
1.3.3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1.4 网络的传输介质
1.4.1 双绞线
1.4.2 同轴电缆
1.4.3 光缆
1.5 广域网基础
1.6 IP地址与子网掩码
1.6.1 IP地址
1.6.2 子网掩码
1.7 局域网的组建
第2章 网络体系结构和TCP/IP协议
2.1 网络协议模型
2.1.1 协议分层
2.1.2 OSI参考模型
2.1.3 TCP/IP协议模型
2.1.4 TCP/IP与OSI的对应关系
2.2 以太网技术
2.2.1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
2.2.2 以太网地址和帧格式
2.2.3 嗅探器的相关知识
2.2.4 Sniffer的使用
2.3 TCP/IP 协议
2.3.1 TCP/IP协议基础
2.3.2 ARP协议
2.3.3 IP协议
2.3.4 ICMP协议
2.3.5 UDP协议
2.3.6 TCP协议
2.4 常用网络测试工具的使用
2.4.1 设置和查看网络接口工具:Ipconfig
2.4.2 测试网络连通状态工具:Ping
2.4.3 显示网络状态工具:Netstat
2.4.4 显示经过的网关工具:Tracert
第3章 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服务器配置
3.1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3.1.1 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简介
3.1.2 管理计算机名、用户账户、用户组
3.1.3 本地安全设置
3.1.4 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2 DNS服务
3.2.1 DNS概述
3.2.2 DNS客户端
3.2.3 架设DNS服务器
3.2.4 DNS协议和实例分析
3.3 Web服务
3.3.1 Web概述
3.3.2 Web客户端
3.3.3 架设Web服务器
3.3.4 HTTP协议和实例分析
3.4 FTP服务
3.4.1 FTP概述
3.4.2 FTP客户端
3.4.3 架设FTP服务器
3.4.4 FTP协议和实例分析
3.5 MAIL服务
3.5.1 MAIL概述
3.5.2 MAIL客户端
3.5.3 架设MAIL服务器
3.5.4 SMTP协议、POP3协议和实例分析
第4章 Linux操作系统和常用服务器配置
4.1 Linux操作系统基础
4.1.1 Linux简介
4.1.2 使用Linux命令行
4.1.3 常用命令
4.1.4 文件和目录基础
4.1.5 vi编辑器
4.1.6 管理用户和组
4.1.7 文件和目录的属性
4.1.8 文件打包和压缩
4.1.9 使用grep进行文本搜索
4.1.10 使用RPM软件包
4.1.11 网络配置
4.2 配置DNS服务器
4.2.1 安装DNS服务器
4.2.2 安装缓存域名服务器(caching-nameserver)
4.2.3 配置主DNS服务器
4.2.4 重新启动DNS服务器
4.2.5 配置DNS客户端
4.2.6 使用nslookup命令测试DNS服务
4.3 配置FTP服务器
4.3.1 安装vsftpd服务器
4.3.2 测试vsftpd服务器的默认配置
4.3.3 配置vsftpd服务器,允许匿名用户上传文件
4.3.4 配置vsftpd服务器的虚拟用户
4.4 配置Web服务器
4.4.1 安装Apache服务器
4.4.2 测试Apache服务器
4.4.3 配置Apache服务器
4.5 配置E-mail服务器
4.5.1 配置DNS服务器
4.5.2 安装Postfix服务器
4.5.3 切换邮件服务器
4.5.4 修改配置文件/etc/postfix/main cf,配置Postfix服务器
4.5.5 配置dovecot服务器,实现POP和IMAP邮件服务
4.5.6 配置电子邮件客户端
第5章 网页制作
5.1 Dreamweaver CS4的安装
5.2 Dreamweaver CS4界面及常用面板
5.3 站点管理
5.3.1 创建本地站点
5.3.2 管理站点
5.4 网页基本操作
5.4.1 新建一个空白页面
5.4.2 插入文本
5.4.3 插入图片
5.4.4 插入超级链接
5.4.5 插入音频、视频以及动画
5.4.6 使用表格
5.5 网页中的高级应用
5.5.1 利用框架构建网页
5.5.2 加入行为
5.5.3 创建翻转图
5.5.4 使用模板
5.5.5 使用库
第6章 路由器及选路协议基础
6.1 路由器的基础知识
6.1.1 路由器的基本概念
6.1.2 路由器的功能
6.1.3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6.1.4 初次访问路由器
6.2 路由器的命令行界面(CLI)
6.2.1 路由器用户界面概述
6.2.2 命令行界面命令列表
6.2.3 路由器的帮助功能和编辑命令
6.3 路由器的文件维护
6.3.1 路由器的基本存储组件
6.3.2 路由器的启动过程
6.3.3 路由器IOS的升级与备份
6.4 路由表的建立和静态路由配置
6.4.1 路由表的建立
6.4.2 静态路由的实例
6.5 距离矢量选路协议
6.5.1 路由更新的概念
6.5.2距离矢量协议中路由选择表的交换
6.5.3 路由环路问题
6.5.4 RIP协议基础
6.5.5 RIP协议的配置
6.6 链路状态选路协议
6.6.1 链路状态协议基础
6.6.2 OSPF选路协议
6.6.3 单区域中配置OSPF
6.7 网络地址转换
6.7.1 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基本概念
6.7.2 NAT的原理
6.7.3 NAT配置实例
第7章 交换机配置基础
7.1 交换机的基本概念
7.1.1 交换机的三种交换方式
7.1.2 VLAN的基本概念
7.2 生成树协议
7.2.1 生成树协议的帧格式及选举过程
7.2.2 快速生成树协议简介
7.3 VLAN中继
7.3.1 VLAN中继数据帧的格式
7.3.2 VLAN数据帧跨交换机的传输
7.4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7.4.1 在交换机上配置VLAN和配置中继链路
7.4.2 三层交换机上VLAN间路由的配置
第8章 计算机网络安全
8.1 网络安全概述
8.1.1 网络安全概念
8.1.2 网络安全机制
8.2 加密与认证
8.2.1 网络加密技术
8.2.2 网络认证技术
8.2.3 利用PGP加密技术文件
8.3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
8.3.1 防火墙基础
8.3.2 入侵检测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3.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的发展进程
1.2 通信系统模型
1.3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
计算机通信是一种以数据通信形式出现,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在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策分析系统、情报检索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计算机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电信号转换为逻辑信号,其转换方式是将高低电平表示为二进制数中的1和0, 再通过不同的二进制序列来表示所有的信息。也就是将数据以二进制中的0和1的比特流的电的电压做为表示,产生的脉冲通过媒介(通讯设备)来传输数据,达到通信的功能,这个是osl的物理层,也就是通信的工作原理。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络、企事业内部网络、局域网网络,甚至家庭网络和个人网络。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1.4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应用及发展前景
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2.2 OSI参考模型功能简述
2.3 通信规程、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2.4 数据单元和数据传输流程
数据单元是网络信息传输的基本单位。
一般网络连接不允许传送任意大小的数据包,而是采用分组技术将一个数据分成若干个很小的数据包,并给每个小数据包加上一些关于此数据包的属性信息,例如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数据长度等。这样的一个小数据包就叫数据单元,又称帧、数据帧等。
这样一来,每次网络要传送的数据都是规格和封装方式相同的一个“小包裹”,有利于数据传输的标准化,简化了数据传输方式。
2.5 通信原语
2.6 因特网TCP/IP协议栈和分层结构
2.7 标准化组织与机构
第3章 数据传输与通信接口
3.1 传输介质及其特性
3.2 数字传输与模拟传输
3.3 数据传输质量参数
3.4 多路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技术 是把多个低信道组合成一个高速信道的技术,它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链路的利用率,从而使得一条高速的主干链路同时为多条低速的接入链路提供服务,也就是使得网络干线可以同时运载大量的语音和数据传输。
我们平时上网最常用的电话线就采取了多路复用技术,所以你在上网的时候,家人也可以打电话了。
多路复用最常用的两个设备是:
4.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目录
1计算机网络概论
1.1计算机网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第二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阶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提出要研制一种崭新的网络对付来自前苏联的核攻击威胁。因为当时,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虽已经四通八达,但战争期间,一旦正在通信的电路有一个交换机或链路被炸,则整个通信电路就要中断,如要立即改用其他迂回电路,还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这个新型网络必须满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为了打电话,而是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2:能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3:所有的网络节点都同等重要,这就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生存性。
4:计算机在通信时,必须有迂回路由。当链路或结点被破坏时,迂回路由能使正在进行的通信自动地找到合适的路由。
5:网络结构要尽可能地简单,但要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根据这些要求,一批专家设计出了使用分组交换的新型计算机网络。而且,用电路交换来传送计算机数据,其线路的传输速率往往很低。因为计算机数据是突发式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比如,当用户阅读终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键盘输入和编辑一份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结果尚未返回时,宝贵的通信线路资源就被浪费了。
分组交换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把欲发送的报文分成一个个的“分组”,在网络中传送。分组的首部是重要的控制信息,因此分组交换的特征是基于标记的。分组交换网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从概念上讲,一个结点交换机就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但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结点交换机是进行分组交换的。每个结点交换机都有两组端口,一组是与计算机相连,链路的速率较低。一组是与高速链路和网络中的其他结点交换机相连。注意,既然结点交换机是计算机,那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是没有直接连线的,它的处理过程是:将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结点交换机暂存的是短分组,而不是整个长报文,短分组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即内存)中而不是存储在磁盘中,这就保证了较高的交换速率。再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从那个端口转发,然后由交换机构将该分组递给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各结点交换机之间也要经常交换路由信息,但这是为了进行路由选择,当某段链路的通信量太大或中断时,结点交换机中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能自动找到其他路径转发分组。通讯线路资源利用率提高:当分组在某链路时,其他段的通信链路并不被通信的双方所占用,即使是这段链路,只有当分组在此链路传送时才被占用,在各分组传送之间的空闲时间,该链路仍可为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的实质上是采用了在数据通信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的策略。
1.1.1计算机网络的历史
1.1.2现代网络结构的特点
1.1.3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
1.2计算机网络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1.3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1.4计算机网络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的一般的事物分类方法一样,可以按事物的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即事物的属性分类。计算机网络通俗地讲就是由多台计算机(或其它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传输介质和软件物理(或逻辑)连接在一起组成的。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基本上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传输介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无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就是空气)以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四部分。
要学习网络,首先就要了解的主要网络类型,分清哪些是我们初级学者必须掌握的,哪些是的主流网络类型。
1.4.1按拓扑结构分类
1.4.2按网络控制方式分类
1.4.3按网络作用范围分类
1.4.4其他分类方式
思考题
2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
2.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1.1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hierarchy)
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构成方法。
它是根据信息的类型、级别、优先级等一组特定的规则排列的一群硬件或软件项目。
这种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一个大型复杂的系统分解成若干单向依赖的层次,从而确保程序的可靠性和易读性,也便于人们对系统进行局部修改。
在面向对象编程中,hierarchy映射为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
UNIX操作系统就是采用层次结构实现结构设计
2.1.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的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例如,网络中一个微机用户和一个大型主机的操作员进行通信,由于这两个数据终端所用字符集不同,因此操作员所输入的命令彼此不认识。为了能进行通信,规定每个终端都要将各自字符集中的字符先变换为标准字符集的字符后,才进入网络传送,到达目的终端之后,再变换为该终端字符集的字符。当然,对于不相容终端,除了需变换字符集字符外。其他特性,如显示格式、行长、行数、屏幕滚动方式等也需作相应的变换。
2.1.3接口与服务的概念
2.1.4ISO/OSI参考模型
2.1.5TCP/IP体系结构
2.1.6TCP/IP与OSI/RM的比较
2.2数据通信基础
2.2.1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
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二进制码就是一种数字信号。二进制码受噪声的影响小,易于有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信号特点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
在模拟通信中,为了提高信噪比,需要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及时对衰减的传输信号进行放大,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叠加上的噪声也被同时放大。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噪声累积越来越多,以致使传输质量严重恶化。
模拟信号是指信息参数在给定范围内表现为连续的信号。 或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间隔内,其代表信息的特征量可以在任意瞬间呈现为任意数值的信号。
主要是与离散的数字信号相对的连续的信号。模拟信号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如每天温度的变化,而数字信号是人为的抽象出来的在幅度取值上不连续的信号。电学上的模拟信号主要是指幅度和相位都连续的电信号,此信号可以被模拟电路进行各种运算,如放大,相加,相
乘等。
模拟信号是指用连续变化的物理量表示的信息,其信号的幅度,或频率,或相位随时间作连续变化,如广播的声音信号,或图像信号等。
2.2.2通信系统模型
2.2.3数据传输方式
2.2.4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
2.2.5数据通信方式
2.2.6信道及其传输特性
2.3传输介质
2.3.1双绞线
2.3.2同轴电缆
2.3.3光缆
2.3.4自由空间
2.4多路复用技术
2.4.1频分多路复用FDM技术
2.4.2时分多路复用TDM技术
2.4.3光波分多路复用WDM技术
2.5数据交换技术
2.5.1线路交换
2.5.2报文交换
2.5.3分组交换
2.6流量控制
2.6.1流量控制概述
2.6.2滑动窗口协议
2.7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HDLC
2.7.1数据链路连接管理方式
2.7.2HDLC配置和数据传输工作方式
2.7.3HDLC帧格式
2.8网络层协议
2.8.1路由选择
2.8.2IP技术
2.9IPv6
2.9.1IPv6的特点
2.9.2IPv6地址空间分配
2.9.3IPv6地址类型
2.9.4特殊IPv6地址
2.9.5IPv6地址表示法
2.9.6我国现有IPv6总数和分配
2.9.7从IPv4到IPv6的演进
2.9.8IPv6现有实验网络
2.10运输层协议
2.10.1UDP协议
2.10.2TCP协议
2.11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
2.11.1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概念
2.11.2客户机/服务器应用方式思考题
3典型网络通信技术
3.1局域网
3.1.1局域网的特点
3.1.2局域网的分类
3.1.3局域网的组成
3.1.4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3.2以太网
3.2.110Base5
3.2.210Base2
3.2.310BaseT
3.2.410BaseF
3.2.5100Mbps以太网
3.2.61000Mbps以太网
3.2.7万兆以太网
3.3FDDI网络
3.3.1FDDI的拓扑结构
3.3.2FDDI的工作原理
3.3.3FDDI的特点
3.3.4FDDI的应用环境
3.4帧中继技术
3.4.1帧中继技术简介
3.4.2帧中继的优点
3.4.3帧中继的应用
3.5ATM技术
3.5.1ATM产生的背景
3.5.2ATM的基本原理
3.6虚拟局域网
3.6.1虚拟网络的基本概念
3.6.2虚拟局域网的实现技术
3.6.3虚拟网络的优点
3.7无线局域网
3.7.1无线局域网标准
3.7.2无线局域网的主要类型
3.7.3无线网络接入设备
3.7.4无线局域网的配置方式
3.7.5个人局域网
3.7.6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3.7.7无线局域网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4计算机网络设备
4.1服务器
4.1.1服务器的性能特点
4.1.2服务器的主要外观特点
4.1.3服务器的分类
4.2调制解调器
4.2.1调制解调器概述
4.2.2调制解调器分类
4.2.3传输协议
4.3网卡
4.3.1网卡的作用
4.3.2网卡的分类
4.4集线器
4.4.1集线器概述
4.4.2集线器的缺点
4.4.3集线器的分类
4.5交换机
4.5.1交换机概述
4.5.2交换机的特点
4.5.3交换机与集线器的区别
4.5.4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4.5.5交换机的分类
4.6路由器
4.6.1路由器概述
4.6.2路由器的主要功能
4.6.3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区别
4.6.4路由器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4.6.5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4.6.6路由器的分类
4.7防火墙
4.7.1防火墙概念
4.7.2防火墙的基本特征
4.7.3防火墙的主要功能
4.7.4防火墙的分类
4.8计算机网络组成实例
4.8.1某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网络中心组网实例
4.8.2会议中心的无线组网实例
思考题
5计算机网络互连
5.1网络互连概述
5.1.1网络互连的必要性
5.1.2网络互连的基本原理
5.1.3网络互连的类型
5.1.4网络互连的方式
5.2网络互连设备
5.2.1中继器
5.2.2网桥
5.2.3网关
5.2.4网络互连设备的比较
思考题
6网络操作系统
6.1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6.1.1操作系统概述
6.1.2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6.2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6.2.1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发展与演变
6.2.2WindowsNT操作系统
6.2.3Windows2000操作系统
6.3Unix操作系统
6.3.1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6.3.2Unix操作系统组成和特点
6.3.3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操作
6.4Linux操作系统
6.4.1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6.4.2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和组成
6.5NetWare操作系统
6.5.1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
6.5.2NetWare操作系统的组成
6.5.3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6.5.4IntranetWare操作系统
思考题
7互联网
7.1Internet概述
7.1.1Internet概念
7.1.2Internet组成部分
7.1.3Internet主要功能
7.1.4Internet逻辑结构
7.1.5Internet的特点
7.2Internet发展历程
7.3我国Internet发展
7.3.1发展历程
7.3.2目前发展情况
7.4Internet工作模式
7.4.1C/S模式运作过程
7.4.2B/S模式
7.4.3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
7.5Internet基本文件形式
7.5.1RFC及RFC编辑者
7.5.2RFC处理过程
7.5.3RFC分类
7.6Internet的组织和运营管理
7.6.1Internet管理者
7.6.2我国Internet管理者
7.7Internet提供的服务
7.7.1域名系统
7.7.2文件传输协议
7.7.3远程登录TELNET
7.7.4电子邮件
7.7.5超文本传输协议
7.7.6搜索引擎
7.7.7多媒体网络应用
7.7.8Internet其他服务
7.8Internet接入技术
7.8.1Internet骨干网
7.8.2Internet接入网
7.8.3电话拨号接人
7.8.4专线接入
7.8.5ISDN接入
7.8.6xDSL接入
7.8.7HFC接入
7.8.8光纤接入
7.8.9无线接入
7.8.10电力线接入
7.9网络连接测试
7.10网络存储
7.10.1SAS和NAS
7.10.2SAN存储结构
思考题
8Intranet与Extranet
8.1Intranet概述
8.1.1Intranet的概念及发展
8.1.2Intranet使用的主要技术
8.1.3Intranet的特点
8.1.4Intranet功能与服务
8.2Intranet体系结构与组成
8.2.1Int.ranet体系结构
8.2.2Intranet网络组成
8.3Intranet中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
8.3.1Web数据库应用的三层体系结构
8.3.2数据库与Web的交互
8.4Extranet
8.4.1Extranet概述
8.4.2Internet与Intranet及Extranet的比较
思考题
9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
9.1网络安全概述
9.1.1网络安全
9.1.2网络安全策略
9.1.3网络安全措施
9.2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
9.2.1计算机网络遭受的威胁
9.2.2漏洞
9.3防火墙的基本技术
9.3.1包过滤(packetfiltering)技术
9.3.2代理服务(proxy)技术
9.3.3监测技术
9.3.4防火墙的配置和体系结构
9.4数据加密与隐藏技术
9.4.1加密/解密算法和密钥
9.4.2密码体制
9.4.3数字签名
9.4.4密钥分配
9.4.5数据隐藏技术
9.5数字证书、数字认证与公钥基础设施
9.5.1数字证书
9.5.2数字认证
9.5.3公钥基础设施
9.6反病毒技术
9.6.1病毒概述
9.6.2常用反病毒技术
9.6.3网络病毒及其防治
9.7检测技术
9.7.1检测技术概述
9.7.2入侵检测技术
9.7.3漏洞扫描技术
9.7.4入侵检测和漏洞扫描系统模型
9.7.5检测产品的部署
9.7.6入侵检测系统的新发展
9.8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9.8.1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
9.8.2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9.9其他安全技术
9.9.1IC卡技术
9.9.2面像识别技术
9.9.3网络欺骗技术
9.10网络管理
9.10.1网络管理概述
9.10.2网络管理的定义和目标
9.10.3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
9.10.4网络管理模型
9.10.5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9.10.6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S/(2MIP)
9.10.7公共管理信息服务与协议(CMOT)
9.10.8局域网个人管理协议(LMMP)
9.10.9电信管理网络(TMN)
9.1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法律与道德规范
思考题
10网络系统集成、规划与设计
10.1网络系统集成
10.2网络系统集成的目标方法和内容
10.2.1目标
10.2.2方法
10.2.3内容
10.3网络规划与设计
10.3.1网络系统规划及设计的一般步骤与原则
10.3.2需求分析及系统目标
10.3.3网络规划方案
10.3.4网络系统性能的保证与评价
10.4网络系统设计范例介绍
思考题
参考文献
5. 计算机网络应用包括哪些
计算机网络应用 --企业信息网络
●企业信息网络是指专门用于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它一般为一个企业所专用,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部门,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提供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地理分布状况,企业信息网络既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广域网,既可以在近距离范围内自行铺设网络传输介质,也可以在远程区域内利用公共通信传输介质,它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技术基础。
●在企业信息网络中,业务职能的信息管理功能是由作为网络工作站的微型计算机提供的,进行日常业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而网络的控制中心和数据共享与管理中心由网络服务器或一台功能较强的中心主机实现,对于分布于广泛区域的分公司、办事处、库房等异地业务部门,可根据其业务管理的规模和信息处理的特点,通过远程仿真终端、网络远程工作站或局域网远程互连实现彼此间的互连。
●目前,企业信息网络已成为现代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和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通过企业信息网络,企业可以摆脱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不便,对广泛分布于各地的业务进行及时、统一的管理与控制,并实现全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企业信息网络实例:
计算机网络应用 --联机事物处理
●联机事务处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将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业务处理计算机设备或网络与业务管理中心网络连接,以便于在任何一个网络节点上都可以进行统一、实时的业务处理活动或客户服务。
●联机事务处理在金融、证券、期货以及信息服务等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金融系统的银行业务网,通过拨号线、专线、分组交换网和卫星通信网覆盖整个国家甚至于全球,可以实现大范围的储蓄业务通存通兑,在任何一个分行、支行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资金清算与划拨。
●在自动提款机网络上,用户可以持信用卡在任何一台自动提款机上获得提款、存款及转帐等服务。
●在期货、证券交易网上,遍布全国的所有会员公司都可以在当地通过计算机进行报价、交易、交割、结算及信息查询。 此外,民航订售票系统也是典型的联机事务处理,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提供民航机票的预订和售票服务。
计算机网络应用 --POS系统
POS(Point Of Sales)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商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它将柜台上用于收款结算的商业收款机与计算机系统联成网络,对商品交易提供实时的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
●商业收款机本身是一种专用计算机,具有商品信息存储、商品交易处理和销售单据打印等功能,既可以单独在商业销售点上使用,也可以作为网络工作站在网络上运行。
●POS系统将商场的所有收款机与商场的信息系统主机互连,实现对商场的进、销、存业务进行全面管理,并可以与银行的业务网通信,支持客户用信用卡直接结算。
●POS系统不仅能够使商业企业的进、销、存业务管理系统化,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并且能够与整个企业的其他各项业务管理相结合,为企业的全面、综合管理提供信息基础,并对经营和分析决策提供支持。
计算机网络应用 --电子邮件系统
●电子邮件系统是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等功能基础之上,构造的一种非实时通信系统。
●电子邮件的基本原理是:在计算机网络主机或服务器的存储器中为每一个邮件用户建立一个电子邮箱(开辟一个专用的存储区域),并赋予一个邮箱地址,邮件发送者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工作站(如PC机)上,进行邮件的编辑处理,并通过收件人的电子信箱地址表明邮件目的地;邮件发出后,网络通信设备根据邮件中的目的地址,确定最佳的传输路径,将邮件传输到收件人所在的网络主机或服务器上,并存入相应的邮箱中;收件人可随时通过网络工作站打开自己的邮箱,查阅所收到的邮件信息。
●先进的电子邮件系统可以提供“文本信箱”、“语音信箱”、“图形图象信箱”等多种类型的电子邮政功能,支持数据、文字、语音、图形、图象等多媒体邮件,并且可以将各种各样的程序、数据文件作为邮件的附件随电子邮件发送。因此可以构造许多基于电子邮件的网络应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都是通过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数据通信网提供的。随着网络能力的提高和网络用户的增加,电子邮政将逐渐替代传统的信件投递系统,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非实时通信手段。
计算机网络应用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是以电子邮件系统为基础扩展而来的一种专用于贸易业务管理的系统,它将商贸业务中贸易、运输、金融、海关和保险等相关业务信息,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按照协议在贸易合作者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快速传递,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业务处理过程。
●由于EDI可以取代以往在交易者之间传递的大量书面贸易文件和单据,因此,EDI有时也被称为无纸贸易。
●EDI的应用是以经贸业务文件、单证的格式标准和网络通信的协议标准为基础的。商贸信息是EDI的处理对象,如订单、发票、报关单、进出口许可证、保险单和货运单等规范化的商贸文件,它们的格式标准是十分重要的,标准决定了EDI信息可被不同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所识别和处理。 EDI的信息格式标准普遍采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制订并推荐使用的EDIFACT标准。
●EDI适用于需处理与交换大量单据的行业和部门,其业务特征是交易频繁、周期性作业、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等。目前EDI在欧洲、北美、大洋洲及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应用相当普及,有些国家已明确规定,对使用EDI技术的进口许可证、报关单等贸易文件给予优先审批和处理,而对书面文件延迟处理。国际EDI应用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EDI工作的开展,1991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并加入了国际上的相关组织,EDI的应用开发纳入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经贸委、海关、银行、运输等系统以及部分省市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应用工作,有些已开始了试运行。从目前科技发展水平来看,实现EDI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
6. 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目录
项目一认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
任务1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
实训1鼠标的基本操作
实训2键盘的基本操作
任务2窗口的基本操作
实训1改变窗口大小
实训2排列窗口和设置活动窗口
实训3关闭窗口和最大化窗口
任务3对话框的基本操作
任务4快捷方式的创建、删除与应用
任务5任务栏的设置
项目拓展定制“开始”菜单
项目训练
实训1窗口操作的综合练习
实训2任务栏的综合练习
思考与练习
项目二文件管理
任务1“我的电脑”的基本操作
任务2“资源管理器”的基本操作
项目拓展
实训1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设置与删除文件和文件夹
实训2恢复被删除的文件与彻底删除文件
项目训练
实训1“资源管理器”的综合练习
实训2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与恢复
思考与练习
项目三控制面板与系统设置
任务1设置开机用户密码
任务2设置显示属性
实训1设置桌面背景、屏幕保护程序和外观
实训2设置桌面分辨率和图标
任务3添加或删除程序
项目拓展磁盘清理
项目训练创建新用户和显示器的设置
思考与练习
项目四Word 2007的基本操作
任务1Word 2007的启动和退出
实训1启动Word 2007
实训2打开、修改文档并保存
任务2插入、加密文档
项目拓展设计并保存文档《半根香蕉》
项目训练建立原始简历
思考与练习
项目五排版布局及美化版面
任务1分栏、边框和底纹——制作文档《小目标大成功》
任务2页眉和页脚、项目符号和编号制作文档——《秘书人员素质要求》
任务3艺术字、图形
实训1制作“HOLLYWOOD”(好莱坞)艺术字特效
实训2制作古诗画轴
任务4使用公式编辑器输入数学公式
项目拓展制作文档《红棉靴》
项目训练
实训1制作文档《爱心项链》
实训2制作文档《论语》
思考与练习
项目六表格应用
任务1表格操作及修饰
实训1制作硬盘价格表
实训2修饰硬盘价格表
任务2城区各部销售量统计表的计算和排序
项目拓展制作个人简历表
项目训练
实训1制作文档《采蜜集(二)》
实训2制作封面
思考与练习
项目七Excel 2007的基本操作
任务1制作记账簿工作表
任务2填充柄的使用,加密工作簿
实训1利用填充柄制作表格
实训2加密工作簿
任务3工作表的编辑
实训1制作表格“中文网站排行榜”
实训2编辑考生成绩表
任务4工作表的修饰
实训1制作“日历”表格
实训2修饰“日历”表格
项目拓展
实训1制作销售统计表
实训2制作“2007”填充
实训3制作节目单
项目训练
实训1制作校历
实训2制作学费收据
思考与练习
项目八数据计算
任务1自动计算与公式计算
实训1制作成绩计算表
实训2制作专业课成绩统计表
任务2学习SUM()、AVERAGE()、RANK()函数
实训1制作学生成绩统计表
实训2制作英语成绩表
任务3工作表之间的链接计算
实训1制作销售记录统计表
实训2制作销售记录统计表2
项目拓展制作并计算工资表SALARY
项目训练制作借阅登记表
思考与练习
项目九图表和数据管理
任务1创建图表
实训1用一步创建法制作销售额统计表的图表
实训2用“插入”选项卡生成销售额统计表的嵌入式图表
任务2制作餐厅销售情况统计表及圆柱图
任务3排序和筛选
实训1制作客户登记表
实训2筛选数据
任务4分类汇总
项目训练制作大华公司月薪统计表
项目训练制作农产品销售量表的环形图
思考与练习
项目十认识PowerPoint 2007
任务1认识PowerPoint 2007
实训1启动PowerPoint 2007
实训2使用“PowerPoint帮助”
任务2创建演示文稿
实训1使用“已安装的模板→现代型相册”模板建立演示文稿
实训2使用“已安装的主题→活力”模板建立演示文稿
项目拓展
实训1创建“知识测验节目”演示文稿
实训2了解PowerPoint 2007的视图方式
项目训练
实训1帮助窗口“搜索”文本框的使用
实训2查找收集题材
实训3为自定的演示文稿设计第一张幻灯片
思考与练习
项目十一编辑修饰演示文稿
任务1输入文字
实训1在占位符中输入文本
实训2在文本框中添加文字
任务2幻灯片修饰
实训1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
实训2添加图片
任务3表格、图表和SmartArt图形
实训1制作学生成绩表
实训2制作成绩图表
实训3制作班级成员结构图
任务4设置幻灯片背景
实训1添加设计主题
实训2设置背景色
实训3填充效果
实训4填充纹理
实训5设置背景图
任务5为幻灯片插入声音、音乐及影片
任务6幻灯片母版的使用
项目拓展
实训1为星光唱片公司制作成员分布图
实训2修饰演示文稿“中秋节”
项目训练制作幻灯片
思考与练习
项目十二演示文稿的播放、打印
和打包
任务1为演示文稿设置动画
实训1使用“动画”选项卡设置动画效果
实训2使用“自定义动画”按钮设置动画效果
任务2放映幻灯片
实训1幻灯片切换
实训2自定义放映
实训3隐藏最后一张幻灯片
任务3打印演示文稿
任务4打包演示文稿“动画旅游新时尚3”
项目拓展
实训1为演示文稿“修饰中秋节”设置幻灯片的链接
实训2为演示文稿“链接中秋节”设置幻灯片的动作
实训3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及放映方式
项目训练
思考与练习
项目十三互联网的浏览使用
任务1安装和使用ADSL
任务2IE浏览器的使用
实训1打开雅虎主页
实训2在网上搜索带有新年气息的Flash文件
实训3保存网页
实训4下载精彩图片
实训5使用收藏夹
实训6注册、登录及发布信息
项目拓展IE浏览器的设置
实训1在IE浏览器中将“雅虎中国”设置为主页
实训2清除IE浏览器中的历史记录
项目训练浏览网页
思考与练习
项目十四电子邮件的使用
任务1申请邮箱和收发邮件
实训1申请sohu免费邮箱
实训2发送邮件
实训3接收邮件
任务2Outlook Express的设置与使用
实训1在Outlook Express中建立账户
实训2使用Outlook Express收发邮件
实训3建立和使用通讯簿
任务3Foxmail的设置与使用
实训1在Foxmail中建立账户
实训2使用Foxmail收发邮件
项目拓展设置邮箱属性
项目训练发送并接收邮件
思考与练习
项目十五Windows XP中的网络设置
任务1安装网卡
任务2设置私有IP地址
项目拓展用命令方式查看和测试TCP/IP参数
思考与练习
……
7.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通信技术的目录
1.1OSI参考模型
1.1.1OSI的层次结构
第7层 应用层:OSI中的最高层。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而且还要作为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信息交换所必需的功能。它包括: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事务处理TP、远程数据库访问RDA、制造报文规范MMS、目录服务DS等协议;
第6层 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问题。它包括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恢复等功能;
第5层 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
第4层 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为会话层用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优化的数据传输服务机制。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
第3层 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
第2层 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屏蔽物理层,为网络层提供一个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物理连接上,进行几乎无差错的数据传输。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 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收数据则相反。
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网络层叫包,数据链路层叫帧,物理层叫比特流,这样的叫法叫PDU(协议数据单元)
1.1.2OSI制定过程中的三级抽象
1.1.3OSI中服务和协议的含义
1.1.4OSI中SAP、层间接口和传送数据单元
1.1.5OSI中的服务原语
1.1.6OSI中的服务类型
1.2IP网络层次结构
1.2.1IP网络层次结构组成
1.2.2IP网络层次结构与OSI的关系
1.2.3TCP/IP协议族
TCP/IP协议不是TCP和IP这两个协议的合称,而是指因特网整个TCP/IP协议族。
从协议分层模型方面来讲,TCP/IP由四个层次组成: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TCP/IP协议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是传统的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通信协议的7层抽象的参考模型,其中每一层执行某一特定任务。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种硬件在相同的层次上相互通信。这7层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应用层)。而TCP/IP通讯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由于ARPNET的设计者注重的是网络互联,允许通信子网(网络接口层)采用已有的或是将来有的各种协议,所以这个层次中没有提供专门的协议。实际上,TCP/IP协议可以通过网络接口层连接到任何网络上,例如X.25交换网或IEEE802局域网。
1.3如何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4网络通信过程中的寻址
1.4.1寻址结构
1.4.2寻址过程
习题 2.1IPv4协议
2.1.1IPv4数据报格式
2.1.2IPv4地址
2.1.3IPv4分段封装
2.1.4IPv4功能模块
2.1.5IPv4发送和接收流程
2.1.6IPv4路由选择
2.2IPv6协议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6是为了解决IPv4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同时它还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改进,例如路由方面、自动配置方面。经过一个较长的IPv4和IPv6共存的时期,IPv6最终会完全取代IPv4在互连网上占据统治地位。
2.2.1IPv6分组格式
2.2.2IPv6扩展头部
IPv6对数据报头作了简化,以减少处理器开销并节省网络带宽。IPv6的报头由一个基本报头和多个扩展报头(Extension Header)构成,基本报头具有固定的长度(40字节),放置所有路由器都需要处理的信息。由于Internet上的绝大部分包都只是被路由器简单的转发,因此固定的报头长度有助于加快路由速度。IPv4的报头有15个域,而IPv6的只有8个域,IPv4的报头长度是由IHL域来指定的,而IPv6的是固定40个字节。这就使得路由器在处理IPv6报头时显得更为轻松。与此同时,IPv6还定义了多种扩展报头,这使得IPv6变得极其灵活,能提供对多种应用的强力支持,同时又为以后支持新的应用提供了可能。这些报头被放置在IPv6报头和上层报头之间,每一个可以通过独特的“下一报头”的值来确认。除了逐个路程段选项报头(它携带了在传输路径上每一个节点都必须进行处理的信息)外,扩展报头只有在它到达了在IPv6的报头中所指定的目标节点时才会得到处理(当多点播送时,则是所规定的每一个目标节点)。在那里,在IPv6的下一报头域中所使用的标准的解码方法调用相应的模块去处理第一个扩展报头(如果没有扩展报头,则处理上层报头)。每一个扩展报头的内容和语义决定了是否去处理下一个报头。因此,扩展报头必须按照它们在包中出现的次序依次处理。一个完整的IPv6的实现包括下面这些扩展报头的实现:逐个路程段选项报头,目的选项报头,路由报头,分段报头,身份认证报头,有效载荷安全封装报头,最终目的报头。
2.2.3IPv6地址
IPv6将现有的IP地址长度扩大4倍,由当前IPv4的32位扩充到128位,以支持大规模数量的网络节点。这样IPv6的地址总数就大约有3.4*10E38个。平均到地球表面上来说,每平方米将获得6.5*10E23个地址。IPv6支持更多级别的地址层次,IPv6的设计者把IPv6的地址空间按照不同的地址前缀来划分,并采用了层次化的地址结构,以利于骨干网路由器对数据包的快速转发。
IPv6定义了三种不同的地址类型。分别为单点传送地址(Unicast Address),多点传送地址(Multicast Address)和任意点传送地址(Anycast Address)。所有类型的IPv6地址都是属于接口(Interface)而不是节点(node)。一个IPv6单点传送地址被赋给某一个接口,而一个接口又只能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节点,因此一个节点的任意一个接口的单点传送地址都可以用来标示该节点。
IPv6中的单点传送地址是连续的,以位为单位的可掩码地址与带有CIDR的IPv4地址很类似,一个标识符仅标识一个接口的情况。在IPv6中有多种单点传送地址形式,包括基于全局提供者的单点传送地址、基于地理位置的单点传送地址、NSAP地址、IPX地址、节点本地地址、链路本地地址和兼容IPv4的主机地址等。
多点传送地址是一个地址标识符对应多个接口的情况(通常属于不同节点)。IPv6多点传送地址用于表示一组节点。一个节点可能会属于几个多点传送地址。在Internet上进行多播是在1988年随着D类IPv4地址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这个功能被多媒体应用程序所广泛使用,它们需要一个节点到多个节点的
传输。RFC-2373对于多点传送地址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说明,并给出了一系列预先定义的多点传送地址。
任意点传送地址也是一个标识符对应多个接口的情况。如果一个报文要求被传送到一个任意点传送地址,则它将被传送到由该地址标识的一组接口中的最近一个(根据路由选择协议距离度量方式决定)。任意点传送地址是从单点传送地址空间中划分出来的,因此它可以使用表示单点传送地址的任何形式。从语法上来看,它与单点传送地址间是没有差别的。当一个单点传送地址被指向多于一个接口时,该地址就成为任意点传送地址,并且被明确指明。当用户发送一个数据包到这个任意点传送地址时,离用户最近的一个服务器将响应用户。这对于一个经常移动和变更的网络用户大有益处。
2.3UDP
2.3.1运输层协议概述
2.3.2UDP数据报格式
2.3.3UDP校验和算法
2.3.4UDP应用
2.4TCP
2.4.1TCP报文段格式
2.4.2TCP连接
2.4.3TCP流量控制
习题 3.1域名空间
3.1.1域
3.1.2域名
3.1.3区
3.2名字服务器3.2.1名字服务器种类
3.2.2名字服务器树
3.3域名解析算法
3.3.1域名解析方式
3.3.2定位起始域名服务器
3.4逆向域名解析
3.4.1逆向域名解析的特点
3.4.2逆向域名解析原理
3.5域名解析报文
3.5.1报文格式
3.5.2记录类型与结构
3.5.3域名解析报文的运输
习题 4.1路由选择策略
4.2最短路径法
4.2.1基本原理
4.2.2路由表的生成
4.3扩散法
4.3.1基本原理
4.3.2选择性扩散法
4.4基于流量的路由选择
……第5章路由协议第6章地址解析第7章局域网第8章宽带接入网第9章传统交换网第10章宽带交换网ATM第11章传统IPoverATM技术第12章新型宽带交换网技术第13章网络服务质量第14章网络安全技术参考文献
8. 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的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1.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按广义定义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它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按连接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按需求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算机任务。这些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
1.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3网络拓扑结构
1.4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的分层
1.5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6TCP/IP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的祖父ARPANET和其后继的因特网使用的参考模型。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DoD(U.S.Department of Defense)赞助的研究网络。逐渐地它通过租用的电话线连结了数百所大学和政府部门。当无线网络和卫星出现以后,现有的协议在和它们相连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参考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在它的两个主要协议出现以后,被称为TCP/IP参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
由于国防部担心他们一些珍贵的主机、路由器和互联网关可能会突然崩溃,所以网络必须实现的另一目标是网络不受子网硬件损失的影响,已经建立的会话不会被取消,而且整个体系结构必须相当灵活。
1.7OSI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习题
第2章物理层
2.1数据通信基础
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要在两地间传输信息必须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有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数据通信之分。但它们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而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2.2信道复用技术
“复用”是一种将若干个彼此独立的信号,合并为一个可在同一信道上同时传输的复合信号的方法。比如,传输的语音信号的频谱一般在300~3400Hz内,为了使若干个这种信号能在同一信道上传输,可以把它们的频谱调制到不同的频段,合并在一起而不致相互影响,并能在接收端彼此分离开来。
2.3数据交换技术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当终端与计算机之间,或者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不是直通专线连接,而是要经过通信网的接续过程来建立连接的时候,那么两端系统之间的传输通路就是通过通信网络中若干节点转接而成的所谓“交换线路”。
在一种任意拓扑的数据通信网络中,通过网络节点的某种转接方式来实现从任一端系统到另一端系统之间接通数据通路的技术,就称为数据交换技术。
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是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因而有以下优缺点。
①由于通信线路为通信双方用户专用,数据直达,所以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
②通信双方之间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双方可以随时通信,实时性强。
③双方通信时按发送顺序传送数据,不存在失序问题。
④电路交换既适用于传输模拟信号,也适用于传输数字信号。
⑤电路交换的交换的交换设备(交换机等)及控制均较简单。
缺点:
①电路交换的平均连接建立时间对计算机通信来说嫌长。
②电路交换连接建立后,物理通路被通信双方独占,即使通信线路空闲,也不能供其他用户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电路交换时,数据直达,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速率的终端很难相互进行通信,也难以在通信过程中进行差错控制。
分组交换:分组交换仍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因此分组交换除了具有报文的优点外,与报文交换相比有以下优缺点:
①加速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因为分组是逐个传输,可以使后一个分组的存储操作与前一个分组的转发操作并行,这种流水线式传输方式减少了报文的传输时间。此外,传输一个分组所需的缓冲区比传输一份报文所需的缓冲区小得多,这样因缓冲区不足而等待发送的机率及等待的时间也必然少得多。
②简化了存储管理。因为分组的长度固定,相应的缓冲区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换结点中存储器的管理通常被简化为对缓冲区的管理,相对比较容易。
③减少了出错机率和重发数据量。因为分组较短,其出错机率必然减少,每次重发的数据量也就大大减少,这样不仅提高了可靠性,也减少了传输时延。
④由于分组短小,更适用于采用优先级策略,便于及时传送一些紧急数据,因此对于计算机之间的突发式的数据通信,分组交换显然更为合适些。
2.4物理层的传输介质
2.5常见物理层标准
习题
第3章数据链路层
3.1数据链路层的作用
3.2成帧
3.3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3.4滑动窗口协议
3.5数据链路层协议实例
习题
第4章介质访问层和局域网
4.1局域网与IEEE802标准
4.2MAC地址及其结构
4.3传统局域网技术
4.4逻辑连接控制子层LLC
4.5局域网的扩展
4.6高速局域网技术
4.7无线局域网
4.8蓝牙技术
习题
第5章以太网技术
5.1以太网的发展简史
5.2以太网帧结构
5.310Mb/s/100Mb/s/1000Mb/s以太网
5.4以太网组网技术
5.5自动协商
5.6万兆以太网技术
习题
第6章交换技术与虚拟局域网
6.1交换机与集线器
6.2交换机的种类
6.3交换机的学习和数据转发
6.4基于交换机的虚拟网
6.5交换机的扩展
6.6冗余链路与生成树协议
习题
第7章网络层
7.1网络层的任务
7.2IP协议
7.3划分子网
7.4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7.5地址解析协议
7.6BOOTP、DHCP和IGMP
习题
第8章网络的互连
8.1路由与路由算法
8.2基于路由的互连
8.3网络地址转换
8.4第三层交换技术
习题
第9章传输层
9.1传输层概述
9.2传输层要解决的问题
9.3传输控制协议TCP
9.4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9.5套接字编程
9.6第四层交换技术
习题
第10章应用层
10.1应用层功能概述
10.2TCP/IP应用层
10.3DNS服务
10.4Web服务
10.5E-mail服务
10.6FTP服务
10.7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10.8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习题
第11章网络安全
11.1信息加密技术
11.2防范网络病毒
11.3入侵检测技术
11.4网络层安全协议族IPSec
11.5防火墙技术
11.6网络分析和监视工具
习题
第12章网络设计与结构化布线
12.1网络系统设计流程
12.2综合布线系统
12.3网络设计实例
习题
第13章广域网接入技术
13.1帧中继
13.2DDN技术
13.3ISDN技术
13.4ATM技术
13.5数字同步体系SONET/SDH
13.6ADSL/DSL技术
13.7VPN技术
习题
附录A网络参考实验
实验一构造小型局域网
实验二利用交换机组建虚拟网
实验三通过路由器连接局域网
实验四实施网络应用(FTP服务、DNS服务、wWW服务和E-mail服务)
实验五利用防火墙实现网络安全
实验六协议及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
附录B网络课程设计参考题目
设计一设计基于路由和虚拟网的综合性工作组网络
设计二数据包的捕获与分析设计
设计三分析IP地址与MAC地址映射关系
设计四编写基于ICMP的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9. 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目录
第1章 网络管理概论
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网络管理 英文名称:Network Management 定义:监测、控制和记录电信网络资源的性能和使用情况,以使网络有效运行,为用户提供一定质量水平的电信业务。应用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支撑网络(二级学科)网络管理概念解析网络管理,是指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管理程序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的操作,包括配置管理、性能和记账管理、问题管理、操作管理和变化管理等。一台设备所支持的管理程度反映了该设备的可管理性及可操作性。而交换机的管理功能是指交换机如何控制用户访问交换机,以及用户对交换机的可视程度如何。通常,交换机厂商都提供管理软件或满足第三方管理软件远程管理交换机。一般的交换机满足SNMP MIB I / MIB II统计管理功能。而复杂一些的交换机会增加通过内置RMON组(mini-RMON)来支持RMON主动监视功能。有的交换机还允许外接RMON探监视可选端口的网络状况。常见的网络管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SNMP管理技术
⑵RMON管理技术
⑶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SNMP是英文“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织(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研究小组为了解决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问题而提出的。
SNMP是目前最常用的环境管理协议。SNMP被设计成与协议无关,所以它可以在IP,IPX,AppleTalk,OSI以及其他用到的传输协议上被使用。SNMP是一系列协议组和规范(见下表),它们提供了一种从网络上的设备中收集网络管理信息的方法。SNMP也为设备向网络管理工作站报告问题和错误提供了一种方法。
几乎所有的网络设备生产厂家都实现了对SNMP的支持。领导潮流的SNMP是一个从网络上的设备收集管理信息的公用通信协议。设备的管理者收集这些信息并记录在管理信息库(MIB)中。这些信息报告设备的特性、数据吞吐量、通信超载和错误等。MIB有公共的格式,所以来自多个厂商的SNMP管理工具可以收集MIB信息,在管理控制台上呈现给系统管理员。
1.2 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1.2.1 网络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
1.2.2 网络管理系统的配置
1.2.3 网络管理软件的结构
1.3 网络监控系统
1.3.1 管理信息库
1.3.2 网络监控系统的配置
1.3.3 网络监控系统的通信机制
1.4 网络监视
1.4.1 性能监视
1.4.2 故障监视
1.4.3 计费监视 1.5 网络控制
网络控制系统的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通信信道构成一个或多个控制闭环,同时具备信号处理、优化决策和控制操作的功能,控制器可以分散在网络中的不同地点。
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对象物理设备,而不是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因此,网络稳定序列的长度问题是次要。
但即便如此,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在网络控制系统中仍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在设计一个网络控制系统时,控制的约束必须适应通信网络的带宽限制。从传送控制信号的角度看,一个网络的有效带宽,同时又为单位时间内所传送有意义的数据量的最大值,排除帧头、填充位等等。这和更传统的网络带宽定义相比较,显然它侧重于单位时间内传送的原始字节的数量。
影响网络带宽应用和实施的4个主要因素是:不同设备通过网络发送信息的采样频率不同,要求同步操作的元件数不同,表示信息的数据或消息的大小不同,以及控制信息传输的机器自动控制MAc的子层协议不同。出此,为了满足网络控制系统的时间限制和保证其性能,必须分析网络传输的最优算法和设备连接控制的设计。
网络控制系统的思想就是应用—系列通信网络去交换分布系统中不同的物理元件之间的系统信息与控制信号。标准的串行通信适合构建网络控制系统、如菊花链H5—232标7k、多点R5485标PS、以太网、IEEE802.11无线通信标准。现在已开发应用的专用网络协议,有工业自动化应用系统的控制器局域网(cAN)协议,具有载波多路侦u6/冲突检测(c5MD/co)的以太网协议和现场总线协议等等。
1.5.1 配置控制
1.5.2 安全控制
1.6 网络管理标准 习题
第2章 抽象语法表示ASN.
1 2.1 网络数据表示
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个网页数据采集软件,据说可以方便采集所有网站的数据保存到本地,然后可以发送到指定的网站上。
这个软件的实际上是在帮助网络搬运工作。
2.2 ASN.1的基本概念
N.1抽象语法标记(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ASN.1是一种 ISO/ITU-T 标准,描述了一种对数据进行表示、编码、传输和解码的数据格式。它提供了一整套正规的格式用于描述对象的结构,而不管语言上如何执行及这些数据的具体指代,也不用去管到底是什么样的应用程序。
在任何需要以数字方式发送信息的地方,ASN.1 都可以发送各种形式的信息(声频、视频、数据等等)。ASN.1 和特定的 ASN.1 编码规则推进了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尤其是网络中应用程序之间的结构化数据传输,它以一种独立于计算机架构和语言的方式来描述数据结构。
ISO 协议套中的应用层协议使用了 ASN.1 来描述它们所传输的 PDU,这些协议包括:用于传输电子邮件的 X.400、用于目录服务的 X.500、用于 VoIP 的 H.323 和 SNMP。它的应用还可以扩展到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中的接入和非接入层。
ASN.1 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与几个标准化编码规则相关,如基本编码规则(BER) -X.209 、规范编码规则(CER)、识别名编码规则(DER)、压缩编码规则(PER)和 XML编码规则(XER)。这些编码规则描述了如何对 ASN.1 中定义的数值进行编码,以便用于传输,而不管计算机、编程语言或它在应用程序中如何表示等因素。ASN.1 的编码方法比许多与之相竞争的标记系统更先进,它支持可扩展信息快速可靠的传输 — 在无线宽带中,这是一种优势。1984年,ASN.1 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标准,它的编码规则已经成熟并在可靠性和兼容性方面拥有更丰富的历程。
2.2.1 抽象数据类型
抽象数据类型(Abstract Data Type 简称ADT)是指一个数学模型以及定义在此数学模型上的一组操作。抽象数据类型需要通过固有数据类型(高级编程语言中已实现的数据类型)来实现。抽象数据类型是与表示无关的数据类型,是一个数据模型及定义在该模型上的一组运算。对一个抽象数据类型进行定义时,必须给出它的名字及各运算的运算符名,即函数名,并且规定这些函数的参数性质。一旦定义了一个抽象数据类型及具体实现,程序设计中就可以像使用基本数据类型那样,十分方便地使用抽象数据类型。
抽象数据类型(ADT):用于指定逻辑特性而不指定实现细节的数据结构.
和其他数据类型一样,ADT有3个相关项: ADT的名字(称为类型名); 从属于ADT的值(称为域)
以及数据的相关操作.
2.2.2 子类型
2.2.3 数据结构示例
2.3 基本编码规则
2.3.1 简单编码
2.3.2 字段扩充 2.4 ASN.1宏定义
2.4.1 模块定义
2.4.2 宏表示
2.4.3 宏定义示例 习题
第3章 管理信息库MIB-2
第4章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第5章 远程网络监视
第6章 Windows 2003网络管理
第7章 Red Hat Linux 9.0网络管理
第8章 SNMPc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参考文献
10.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11.1 计算机网络概述1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11.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2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服务61.2.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61.2.2 计算机网络的服务71.2.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71.2.4 按网络结构分类81.3 网络的拓扑结构91.3.1 网络拓扑的定义91.3.2 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及其特点91.4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与发展101.4.1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101.4.2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问题111.4.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11习题一12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14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142.1.1 数据和信号142.1.2 数据通信142.1.3 信道、带宽、数据传输速率142.1.4 数据的传输方式162.2 数据传输技术162.2.1 基带传输162.2.2 频带传输162.2.3 宽带传输172.2.4 串行通行与并行通信172.2.5 同步技术172.3 多路复用技术172.3.1 频分多路复用FDM182.3.2 时分多路复用TDM182.3.3 波分多路复用 WDM182.4 数据交换技术192.4.1 电路交换192.4.2 报文交换202.4.3 分组交换202.4.4 信元交换212.5 差错控制技术232.5.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232.5.2 误码率232.5.3 检错码与纠错码232.5.4 常用检错码242.5.5 差错控制机制242.5.6 数据编码调制技术25习题二25第3章 网络体系结构273.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273.1.1 基本概念273.1.2 层次结构283.2OSI 参考模型283.2.1OSI 模型的分层原则293.2.2OSI 模型各层的基本功能293.3TCP/IP 模型313.4 网络标准化组织333.4.1 标准的重要性333.4.2 标准化组织33习题三34第4章 网络协议与应用354.1 网络协议354.1.1 应用层协议354.1.2 传输层协议394.1.3 网络层协议414.1.4 数据链路层协议494.2 其他网络通信协议494.2.1 IPX/SPX协议494.2.2 NetBEUI协议50习题四50第5章 计算机网络设备525.1 传输介质525.1.1 双绞线及相关制作工具525.1.2 同轴电缆555.1.3 光纤565.2 网卡575.2.1 网卡的分类575.2.2 网卡的选购585.3 中继器585.4 集线器595.4.1 集线器概述595.4.2 集线器的分类605.4.3 集线器的选购605.5 网桥615.5.1 网桥概述615.5.2 网桥的分类615.5.3 网桥与中继器的比较625.6 交换机625.6.1 交换机概述625.6.2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645.6.3 交换机技术655.6.4 交换机的分类655.6.5 交换机的选购685.6.6 交换机配置概述695.6.7 交换机与集线器的比较725.7 路由器735.7.1 路由器概述735.7.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745.7.3 路由器的分类745.7.4 路由器的选购755.7.5 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比较765.8 网关765.8.1 网关概述765.8.2 网关分类775.9 网络设备综合785.9.1 网络设备端口类型785.9.2 交换机之间的连接795.9.3 单播/多播/广播835.9.4 网络设备经典比喻 84习题五84第6章 局域网技术866.1 IEEE 802标准系列866.2 以太网(IEEE 802.3)标准876.2.1 以太网和OSI模型876.2.2 CSMA/CD的工作原理876.2.3 收发器896.2.4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906.3 无线局域网通信916.3.1 WLAN的技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