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网络分层
网络分层就是将网络节点所要完成的数据的发送或转发、打包或拆包,以及控制信息的加载或拆出等工作,分别由不同的软件和硬件模块来完成。
网络分层有不同的模型,有的分7层,有的分5层。这里介绍5层的。
网络分层从上到下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越靠下的层越接近硬件:
1)物理层
该层负责比特流在节点间的传输,即负责物理传输。该层的协议既与链路有关,业余传输介质有关。通俗来讲就是把计算机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
2)数据链路层
该层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的通信,其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线路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递。为了保证传输,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帧是用来移动数据的结构包,它不仅包括原始数据,还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物理地址以及纠错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确定了帧将发送到何处,而纠错和控制信息则确保帧无差错到达。如果在传送数据时,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送方重发这一帧。
3)网络层
该层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网络层通过综合考虑发送优先权、网络拥塞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可选路由的花费来决定从一个网络中的节点 A 到另一个网络中节点 B 的最佳路径。
4)传输层
该层为两台主机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相比之下,网络层的功能是建立主机到主机的通
信。传输层有两个传输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其中,TCP是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协议,UDP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无连接的协议。
5)应用层
应用程序收到传输层的数据后,接下来就要进行解读。解读必须事先规定好格式,而应用层就是规定应用程序的数据格式的。它的主要协议有HTTP、FTP、Telnet、SMTP、POP3等。
如果是分七层,是在传输层和应用层中间加入会话层和表示层:
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表示层:对数据进行翻译、加密和压缩。
❷ 核心网承载网接入网 && 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
最近在看LTE网络,看的时候对核心网承载网接入网 && 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这两种分类方法产生了一些疑问。经过和我的室友的讨论(手动@吃汉堡的xx),最终得出了结果。
首先我们看一张图,图1 :
在移动通信网中,我们把整个网络分为三部分:接入网 (解决的是如何使设备接入到网络中,将手机与基站通过空中接口Uu连接), 承载网 (负责承载数据传输,就是光纤传输的那一块), 核心网 (管理中枢,在电信机房中负责对你进行位置管理、更新、鉴权、连接这些管理的大型路由器,电信级路由器)。如果说核心网是人的大脑,接入网是四肢,那么承载网就是连接大脑和四肢的神经网络,负责传递信息和指令。
有关承载网的说明:什么是承载网?顾名思义, 承载网就是专门负责承载数据传输的网络 。当基站完成和手机的连接之后,再打通基站和中心机房之间的连接,靠的就是承载网。这个 负责承载数据、汇聚数据的网络,就是承载网 。如果说接入网是通信网络的四肢,那么,承载网就是通信网络的动脉。 承载网主要是传输数据 。以前基本是使用电缆,后来,因为数据上网业务的激增,流量变得很大,所以,开始使用网线、光纤光缆进行传输。随着5G时代到来,终端速率激增,承载网作为管道,当然也要能够承受住巨大的流量。承载网将数据从接入网发送到核心网,也就是整个通信网络的大脑。
这个我要澄清一个误区: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承载网只是连接接入网和核心网的,就像本文图2画的那样:其实是不严谨的,那样画只是为了方便。准确来说,承载网也包括接入网内部连接的部分,还有核心网内部连接的部分。所以,更准确的逻辑关系画法,应该是这样:
这才能真正体现 “承载” 的奥义(汉语词典:承载--承受支撑物体),就好像承载网承受支撑着接入网核心网。
承载网结构如下:
从整体上来看,除了前传之外,承载网就是主要由城域网和骨干网共同组成的。而 城域网,又分为接入层、汇聚层和核心层。
所有接入网过来的数据,最终通过逐层汇聚,到达顶层骨干网。(骨干网分为一干(省际),二干(省内),把城市之间连接起来的网叫骨干网(是承载网的概念,而不是核心网))
对网络而言,我们对其结构模型可以进行分层次,如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在网络中搜索承载网,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层次结构:
我理解的是承载网与核心网对接的部分为核心层,与接入网对接的为接入层。(接入网不会这么分层,因为只涉及到基站,核心网同样也不会)。
所以,两种分类是不一样的,得从分类的角度去看。 核心网承载网接入网是把一个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分成3部分,而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是将一个网络分层的概念(类比计算机网络)。
参考文章:[来自鲜枣课堂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TA0MDUyMA==&mid=2456664687&idx=1&sn=&chksm=a88bb3&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64450469662&sharer_shareid=#rd )
❸ 网络的五层模式是什么
五层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如下:
第一层物理层
功能:传输信息的介质规格、将数据以实体呈现并传输的规格、接头规格,
1、该层包括物理连网媒介,如电缆连线、连接器、网卡等。
2、物理层的协议产生并检测电压以便发送和接收携带数据的信号。
3、尽管物理层不提供纠错服务,但它能够设定数据传输速率并监测数例: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网络接口卡,你就建立了计算机连网的基础。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功能:同步、查错、制定MAC方法
1、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
2、帧(Frame)是用来移动数据的结构包,它不仅包括原始(未加工)数据,或称“有效荷载”,还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网络地址以及纠错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确定了帧将发送到何处,而纠错和控制信息则确保帧无差错到达。
3、通常,发送方的数据链路层将等待来自接收方对数据已正确接收的应答信号。
4、数据链路层控制信息流量,以允许网络接口卡正确处理数据。
5、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独立于网络和它的节点所采用的物理层类型。
第三层网络层
功能:寻址、选择传送路径
1、网络层通过综合考虑发送优先权、网络拥塞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可选路由的花费来决定从一个网络中节点A 到另一个网络中节点B 的最佳路径。
2、在网络中,“路由”是基于编址方案、使用模式以及可达性来指引数据的发送。
3、网络层协议还能补偿数据发送、传输以及接收的设备能力的不平衡性。为完成这一任务,网络层对数据包进行分段和重组。
4、分段和重组 是指当数据从一个能处理较大数据单元的网络段传送到仅能处理较小数据单元的网络段时,网络层减小数据单元的大小的过程。重组是重构被分段的数据单元。
第四层传输层
功能:编定序号、控制数据流量、查错与错误处理,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地从A点到传输到B 点
1、因为如果没有传输层,数据将不能被接受方验证或解释,所以,传输层常被认为是O S I 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层。
2、传输协议同时进行流量控制或是基于接收方可接收数据的快慢程度规定适当的发送速率。
3、传输层按照网络能处理的最大尺寸将较长的数据包进行强制分割并编号。
4、在网络中,传输层发送一个A C K (应答)信号以通知发送方数据已被正确接收。如果数据有错或者数据在一给定时间段未被应答,传输层将请求发送方重新发送数据。
第五层会话层
功能: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之间建立和维持通信。
1、会话层的功能包括:建立通信链接,保持会话过程通信链接的畅通,同步两个节点之间的对话,决定通信是否被中断以及通信中断时决定从何处重新发送。
2、会话层通过决定节点通信的优先级和通信时间的长短来设置通信期限。
(3)移动网络的分层覆盖扩展阅读:
数据由传送端的最上层(通常是指应用程序)产生,由上层往下层传送。每经过一层,都会在前端增加一些该层专用的信息,这些信息称为“报头”,然后才传给下一层,我们不妨将“加上报头”想象为“套上一层信封”。
因此到了最底层时,原本的数据已经套上了7层信封。而后通过网络线、电话线、光缆等媒介,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收到数据后,会从最底层向上层传送,每经过一层就拆掉一层信封,直到了最上层,数据便恢复成当初从传送端最上层产生时的原貌。
用于记忆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正确顺序的普通方法是无数网络通过传输语音信号来表示它的应用之一。
❹ 网络中的7层是哪些呢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
第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第五层是会话层(Session layer)
第六层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第七层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OSI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由ISO发起的国际组织,其任务是生成国际计算机通讯标准,例如OSI模型,特别是促进不兼容系统间的互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各种网络产品的不断涌现,亟需解决不同系统互联的问题。197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门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提出了一种机系统互联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 /RM)该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1至4层被认为是低层,这些层与数据移动密切相关。5至7层是高层,包含应用程序级的数据。每一层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下一层。各层间不能把各自的工作内容绝对分别开来,又要密切合作,这是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即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开放,是指非垄断的。系统是指现实的系统中与互联有关的各部分。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由IBM公司提出(74年,SNA),以后其他公司也相继提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如:Digital公司的DNA,美国国防部的TCP/IP等,多种网络体系结构并存,其结果是若采用IBM的结构,只能选用IBM的产品,只能与同种结构的网络互联。为了促进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7年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基于具体机型、操作系统或公司的网络体系结构,称为开放系统互联模型。
分层优点
(1)人们可以很容易的讨论和学习协议的规范细节。
(2)层间的标准接口方便了工程模块化。
(3)创建了一个更好的互连环境。
(4)降低了复杂度,使程序更容易修改,产品开发的速度更快。
(5)每层利用紧邻的下层服务,更容易记住个层的功能。
OSI是一个定义良好的协议规范集,并有许多可选部分完成类似的任务。它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层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务。是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所提供的服务。OSI参考模型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来协调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即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