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及手机上网成瘾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很多大学生反映头痛,方向感差。记不住电话,记忆力越来越差,睡眠质量急剧降低,造成他们紧张,烦躁,给大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最近出现一种低头族,说的就是那些低着头,走路也玩手机的人,大学生占了大多数,低着头玩手机,很容易造成个人受到伤害,一旦有不幸发生会给大学生们及其他们的家人带来心理伤害,导致不可消除的心理阴影。市场上的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新款手机和功能对追求新鲜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同学中的手机手机攀比,加深大学生攀比心理,而大学生彼此攀比就容易产生群体效应。
具体包括,视力会产生模糊,对视力影响极大,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的近视,而且近视程度越来越厉害,其中原因之一是他们经常玩电脑游戏,原因二是他们也长时间拿着手机玩。一天二十四小时手机不离手。过度依赖手机,关注手机里的网友,过多投入感情,远离实践生活,远离社交,对别人产生怀疑,不信任他人,难以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疏远亲朋好友,导致大学生越来越缺少安全感。沉溺于网络世界,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程度会显着下降,同时,沉溺于网络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的是如何逃避,而不是积极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⑵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很多乐趣与益处,但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道德的有待规范,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作用日渐凸现。因此,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能片面认识,要一分为二地分。
一、正面影响
在平等、自由中发展自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青少年在家师长面前总是一个受支配、被管理、受限制的对象,较少受到平等对待。而在网上,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是否有个性,有想法或者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在网上,你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在这里,青少年不必压抑个性,可以让个性与潜力得到更多的发挥。
借助宣泄,调整不良情绪。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情绪体验极具两极性且不稳定,可是他们已不再像小学生、幼儿那样事无巨细地将情绪体验加以表现,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深沉”,将更多的兴奋和悲怒隐藏于内心深处。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你可以在聊天室里将你的不满、委屈、挫折、悲伤一吐而快,可以在网友中得到同情、理解、安慰,甚至有人为你出谋划策,而你不用担心被身边的人嘲笑、讥讽。倾诉是最好的宣泄法,而网上的倾诉又保证了倾诉的安全感和隐私性。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分享快乐,毫无顾忌地宣泄悲愤,从而缓解情绪压力。此外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互助、情感体验、“朋辈心理咨询”、“同辈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比如你可以在游戏或者聊天室里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对体验他人情感起到促进作用。
从多种途径获得成功,培养自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不仅需要付出代价,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中认为制约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机遇的占到了总数的30.49%。网络为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提供了一种缓冲的方式,虚拟世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成功是虚假的,并没有占用实际的资源,特别是在网络的游戏与聊天活动中,青年更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电子游戏,它既没有确定的程序,也不是个人与计算机的对战,而是网络中不同个人所支配的替身所进行的比赛。如果游戏获得了成功,就可以较好地满足个人渴望成功的需求,如果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开始,甚至重新寻找替身以求获得成功。在网上,成功的相对性与可能性都有力地吸引着尚未成功的青年人。青少年爱幻想,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强本领的非凡人物去完成“伟大”使命,从而获得心理成就感。一些在学习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从网络中发现自己胜过他人的一面,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提高了自信心。
获得学科知识。对一些在课堂上不懂、不会的内容通过网络,找到知识点,作一些有关的练习,巩固知识。
青少年教育
二、负面影响
责任心降低、逃避现实。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空间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青少年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自律意识的淡薄,就很容易产生网络“自由”、无所限制、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而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在虚拟的现实中青少年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过分自我中心,同时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撒谎、欺骗、厌学行为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中心或者反社会。在网上,他觉得能够控制事情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他无法控制的东西,比如学习、考试、或者承受的不公正对待等,在现实中不易改变,但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有这样的控制。
自我认同的失败。网络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类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
因此,网民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主观自我”(自我评价中的我)、“网上的我”、“网下的我”。这三个“我”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网上的我”英俊潇洒,“网下的我”受人奚落,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网上,我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在网下,我是每天被教师批评的差学生,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网络为性格内向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青少年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网上”和“网下”的自我错位,结果会可能导致自我认同的失败。网络在整合世界的同时,却也有可能在分裂和肢解网民的自我性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