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网络时代,人们还有必要坚持读书吗
有必要坚持读书。
1、读书带来的满足,这跟网络是完全不同的。
在网络上,虽然看的东西很多,但无外乎 是他人搬运加工的产物,字里行间夹杂着似对似错的揣摩,能够汲取的知识相当有限,远不如自己在书中的思考得到的多。
2、获取正确而规范的资讯就必须通过书籍
从网络获得的资料和信息往往会存在一些差异,比如:由于网络的复杂加载和转载,并不要求来源精准,使得从网络上所能得到的资料和信息欠规范,效果不佳,所以不靠谱,有时还容易误事。
坚持读书:
1、阅读时间安排。一周中至少安排一天用3个小时恒长时间来进行阅读。推荐运用工作日的晚饭后19:30-22:30的3个小时,或者周末早上9:30-12:30的这两个3小时恒长时段用以完成阅读训练。
2、阅读环境选择。尽可能的选择一个近乎于100%静谧的个人封闭空间,如果有条件独立住宿的话,那么可以选择自己的住所,如果是上学集体住宿的话,可以选择独立自习室、或者相对静谧的图书馆、自习室。
❷ 每天坚持读人民日报是怎样的体验
我现在一般不会读报纸,因为手机上覆盖了所有的信息。每天坚持读人民日报的人应该是比较优秀。
❸ 移动互联网时代,究竟要不要读书
课程笔记分享,讲师:六子老师
1 新秀: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新定义阅读
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究竟要不要读书?
1 为什么要多读书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资讯和知识,触手可及,为什么还要去选择读书?
知乎上最高赞的回答是,多读书,不至于自己被一眼看穿。
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最打动人心的回答是,读书和吃饭一样,吃的东西几乎都会拉出来,但是慢慢变成我们的骨骼和血肉。
那回到我们自身,为什么要读书?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同,而且有多少个理由去读书,就会对应了多少理由不去读书。
其实,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有直接的方式,也就是实践,但不是所有的事情,自己都可以去动手操练的,比如死亡,我们不可能去体会一次死亡,然后总结死亡心得。
所以,才有了阅读这种间接的学习方式,我们读人、事、书、网,我们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看这个世界。
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书相比于其他几种方式,它是作者很多年里最好的想法的汇总,它经过了审核、编辑、矫正,而且只要几十块钱。
2 新的读书解决方案
当然,这个时代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读书方案,比如越来越多的纸质书配了对应的音频,比如越来越多的知识服务平台做了听书。
听书相比读书,可以更快速get一本书的精华,而且可以边做其他事情边听书,但是有一点是读书取代不了,那就是读的这个行为。
听,更多的是用的耳朵,所以我们很容易听完就忘;而读这个行为,它在同时调用我们的大脑、眼睛、手等身体器官。
多器官学习,比单器官学习更高效,就像调动我们多器官的电影,比单器官的音频,让我们更爽。
二 读书的力量
1 我的核心能力都是通过读书学会的
就只有读书这种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了,几十块钱可以买到作者几年的成果、经过出版社严肃审核好的内容。
2 在变化的时代坚守不变的东西
读书越多,我越发现,书是读不完的,知识是追逐不完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变化的时代抓住不变的东西。
哪些是不变的东西?
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法则,没有变, 利他是最大的利己,去帮助别人 。
用心做好每件小事儿 ,没有变,不要凑合,你用心做好一件事儿,它就和你融为一体,放大别人对你的信任,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
做一个靠谱的人,答应的事要做到,做不到的事谨慎答应。
三 你的阅读能力究竟在哪个水平?
阅读,是到底是一种本能,还是需要后天去学习的技能?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新秀、少侠、大侠、掌门
新秀,被动化阅读,别人推送给山枝他什么,他读什么,是新秀。
少侠,碎片化阅读,对于读什么怎么读有一定的认知,但不够体系,碎片化的东西无处存放。
大侠,体系化阅读,学东西的时候懂得带着体系或知识框架去抓取,是大侠。
掌门,产品化阅读,善于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产品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是掌门。
很多人以为自己会阅读,其实在最低的层次,所谓的阅读只是一闪而过的读字。
四 读书中的核心问题
第一个是,能够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的问题。
比如晚上老是玩手机到凌晨,白天工作精神状态不好,怎么办。
比如对刷微博刷朋友圈变态似的上瘾,怎么办?
比如另一半出轨怎么办,等等。
第二个目的,是完善自己的知让唯悉识体系。
如何把知识体系比如成一栋房子,我们每天学的知识都是硬装或软装材料。
大家来我们的极简阅读课,可能并不是没有一点阅读技能,而是弥补一些知识盲点。
第三个目的,有些人是为了做一个输出和分享,去学习或者去读一本书。
我身边大量的朋友,靠写书评写书稿,养家糊口。
当然也有人不以此来挣钱,纯粹地去做各种形式的分享,交更多的朋友。
但最后我们会发现,实际在去读一本书的时候,那么我们的预期和实际收获,其实是有差距的,甚至有时候是非常大的差距。
这个差距产生的原因,在我看来第一是选书能力的不足,第二是吸收能力不足。
一个人选书能力,等于对自身需求的辨别能力和书籍质量的甄别能力。
吸收能力,其实跟很多东西有关系,主要个人的知识积累有关、阅历经历有关、当前坦乎的精力状态。
有些书,就是在别人看来很好的书,我们感觉不出来,甚至认为是烂书,因为认知能力的不足,我们没办法去消化吸收。
1 不知道读什么书
极简阅读课的解决方案是方向模型:能力、兴趣、离钱近。
能力:TASK能力层
兴趣:兴趣三层框架
离钱近:离人性近
2 不知道如何选书
极简阅读课的解决方案是
A 单本书的三层过滤网系统
B 多本书的262主题选书法
3 太多的快阅法,不知道怎么用
市面上的课程和书,有各种各样的快速阅读法,但不知道怎么用。
极简阅读课的解决方案是史上最简单的读书方法:模块读书法,可用于阅读所有的书籍,注意是所有类型的书籍。
4 不知道如何把知识变成价值
读了不用,其实是把自己大脑当成了垃圾箱,塞的越多掉的越多。
极简阅读课的输出课和讲书课,便是带动大家把所学用起来。
五 通关作业
1 你是否信任读书,相信读书能给你带来你所想要的?
2 你的阅读能力在哪个层次?
3 你相信自己可以达成设定的21天目标?如果无法达成,你给哪位小伙伴送XX礼物?
❹ 现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读书还有用吗
你好,
据3月2日《襄阳日报》报道,3月1日,我国首部关于全民阅读的地方政府规章——《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正式实施。为了配合和支持该办法的实施,湖北省全民阅读媒体联盟推出了2015湖北人阅读习惯大型问卷调查。
这次调查问卷的设置很有意思,其中有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为什么有人不愿意读书?”在这个问题下面有6个选项:1.没时间;2.书太多,不知道读什么;3.读书太累;4.没有读书氛围;5.功利社会,读书无用;6.其他。不过就笔者自己的了解,其实现在还有一种比较广泛的观点,即认为现在是网络时代,长期深入的刻意读书已经不必要了,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网络”,这就够了。
这种看法是对的吗?笔者的答案是:有一定道理,但归根结底并不正确。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明白网络时代对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带来的影响。网络时代有个说法,叫“信息大爆炸”,这5个字充分说明了网络时代的特点:信息大量存在,并飞速增加,数量多到没有人能全盘容纳。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这是一个完全主动的过程,因为你不看书,书不会自动把知识灌入你的大脑。而在网络时代,人们通常只是从网络上获得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过程,因为就算你本身并不想了解那么多信息,但铺天盖地的信息也会将你淹没。
这就导致两种时代的知识获取途径不同。以往,人们通常是先看书,再获取知识,而在看书之前,人们对于自己需要获得何种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目的,这个过程是曲折的;而在网络时代,人们往往是先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通过网络进行检索,直接定位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获得知识,这个过程是直接的。
这么看来,“网络时代不需要刻意读书,遇到问题再搜索即可”这个观点,似乎很有道理啊?
且慢。别忘了,网络时代的特点是信息大爆炸,信息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接收速度。同时,按照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的话说,网络知识具有“平面化、碎片化、浮躁化、可信度低的特点,难以构成完整可靠的知识体系”。网络知识胜在广度,却输在了深度,网络知识确实易于获得和应用,但却难于精通和熟练。想要准确地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并去伪存真,就需要有坚实的知识内核,而这个知识内核,只能通过严谨的学习过程——比如阅读——得来。
网络时代,人们或许获取信息更方便了,但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剪裁、思考、吸收、升华获得知识,却需要更出色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本质上还是需要通过传统的阅读学习来锻炼。简单地说,如果你只是为了解燃眉之急,那么用搜索引擎解决问题确实很方便;但若是为了提高自己,真正获得知识,那么在网络时代,严肃阅读会显得更加重要。
望采纳!~
❺ 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报纸还有继续出版的必要吗为什么
虽然电脑手机普遍的深入了每个家庭,但是报纸碧慧滑和杂志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因为中国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他们有一部分是不会使用智能电子产品的,所以他们就需要报纸和杂志。一些老人还是习惯于每天早晨读报,听广播,了解国家大事。
时代在飞速的发展,作为传统纸媒和杂志,生存也非常艰难,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加快捷的电子阅读。同样的事件,自媒体已经报道出来了,纸媒还没有印刷出来,这就是二者之间的速度差距,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一些传统的纸媒和杂志也开设了电子版,这就会为我们的阅读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条件。作为一个自由撰稿人,陪同报纸和杂志走过了十多年时间,我还是衷心祝愿报纸和杂志能够生存下去。
❻ 网络时代还需要读书破万卷吗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我们是正方。。希望有朋友能提供些论点和技巧。。不胜感激!!
解析: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信息社会像是一个座落于青山翠谷中的可爱的小地球村,而我们全都向那里进发,希望生活于其中,以便从此能愉快地相互交流。
“劝君读书破万卷,不拘一格做人才”,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发展,进入信息社会后,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要握昌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除了要有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之外,还要有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也就是人才。“读书破万卷”自古以来就是学识的标志,信息社会需要知识渊博的人才。人要在信息社会中生存而不至于被淘汰,就需要不断地吸收知识,充实自己。不可否认,信息社会的到来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通过各种媒介,我们就可以“三步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但面对浩浩如星辰爆炸般的信息量,我们如何去分辨有用、无用?是真、是假呢?这时候知识就成了最好的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你想求知,读书吧;你想走在信息时代的尖端,读书吧;为免除将来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读书吧!
在信息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发展的趋势,人必须全面发展,思想高度开放,段雹善于更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具备多种技术,才能够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我方认为信息社会不需要“读书破万卷”。首先,“读书破万卷”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产物,是“学而优则仕”、“朝为四舍即暮登天子室”的封建读书观,使几千年的仕人只知道“四书”、“五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知造就了多少像孔乙己和范进这样的悲剧人物。处于信息社会,人才层次的多样化决定了人们不应做书本的“阶下囚”。在当今,就中国而言,“读书破万卷”反映的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读书观,题海战术造就了多少高分低能的人,又埋没了多少人的天性与才华,难道现代的信息社会还能忍受这样的现象出现吗?“读书破万卷”使我们联想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读书方式,这种单一途径必将导致人类的愚昧与社会的落后。
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飞跃,它正面临有史以来最深的社会巨变和创造性重建,虽然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它,但我们正从头开始建立一个崭新的文明。”他所说的就是信息社会的改革,所以信息社会并非一个界定得十分明确的概念,它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信息社会就是变迁中的当前社会。当人类社会处于迅速变化的阶段时,对知识的需要就特别强烈。讨论信息社会要不要读“万卷书”(知识)的问题,实际上是为了探讨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如何获得知识。事实上,在辨论赛中,两支队所持的观点都“钻了牛角尖”。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曼说:“如果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拥有者在未来的地位将与以往截然不同,这种不同将使力量关系发生变化。”在迈进信息社会迅薯之后,是改变教条本身,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是固守以往的教条而置外界的变化于不顾?日本经济学家野中几次郎的一句话可能已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经济领域里处处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所以,要讨论信息社会应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我们应当明白:数据资料不加以整理,就不能成为信息;信息不加以分析,就不能成为知识;知识不用智慧加以应用,就不能成为力量。要迈进信息社会,我们无需为如何寻找知识而绞尽脑汁,而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不同手段,为自身的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❼ 大数据时代很多人都是从各大浏览器、微博获取信息,这些信息真的可以取代书本知识吗
可以说现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还有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你需要的各种知识可以从网上浏览器或者各种APP微博等中获取,那么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取代我们书本知识呢?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书本了呢?
不可否认,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这些是指书籍无法所代替的。而且纸质书籍中也没有视频或者音频等信息,这些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进行获取,或许真的有一天这些信息可以取代纸质书。
❽ 什么是移动互联网3.0时代互联网1.0,2.0时代指的是什么
互联网1.0 :是单项传播。网站做信息发布告诉网民,网民被动接受。
互联网2.0 :是双向互动。网民和网站之间,网民与网民,网站和网站之间的信息可主动进行交流互动。
互联网3.0 :是全方位互动。网民和网络之间在衣食住行等各个层面全方位紧密结合。简单的理解就是个人终端(手机)为中心点出发与整个网络世界之间的信息互动。
1.0是类似读报纸,2.0是类似开会,3.0是类似私人订制。
❾ 网络时代落地新闻在报纸媒介中的使用
网络时代落地新闻在报纸媒介中的使用
论文关键词:落地新闻新闻价值报纸媒介互联网
论文摘要:从新闻诞生的那一天起,媒介便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在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中,挑选出有用的新闻来报道给读者。在这个市场经济浪潮席卷一切、网络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介的传播能力,为受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新闻价值的概念应得到重新定位与认知。落地新闻在报纸媒介的广泛使用为报纸对抗网络的威胁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新闻价值的提升拓宽了范围。
新闻价值的迷失
传统新闻价值理论认为新闻价值具有五要素,即时效性、重要性、显着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对比报纸这类传统媒介,互联网在时效性和趣味性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的确,网络传播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但这也正是网络传播最大的不足:通过超链接所形成的深度报道,其系统性无法与专业的报纸编辑相比,且由于网络传播抹杀了地域限制,使得网民所看到的往往只是极具娱乐性、刺激性或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大新闻,而与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本 端口 新闻却不容易通过网络获得。
2008年草根新闻的快速兴起让互联网进入了全民传播的时代,但网民不是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缺乏使得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哗众取宠的假新闻。2009年12月21日,一条名为“兰州城市学院学生因自习室‘抢座位’引发血案7人伤亡”的帖子出现在网络上,后经证实完全是一条假新闻。传统新闻价值再一次受到了质疑,过分追求刺激、快速,缺乏深度的新闻怎能算做是有价值的新闻?新闻价值难道只是通过大量的黄色新闻来满足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以达到追求利润的唯一目的吗?
报纸媒介的困境
网络为资讯的传递和表述提供了更迅捷的路径,这种路径的存在,使得传统的纸媒不得不面对一种生存困境:一方面,网络的海量信息平台和资讯的“秒速”传播,使得传统纸媒看似新鲜的版面资讯,在摆到读者的面前时早已成了一堆“旧闻”。很多情况下我们发现民众在了解一个突发事件、爆发性消息时,第一反应不是去买报纸,而是打开电脑,到网上去搜寻相关信息。这种情况的出现,迫使报媒不得不寻求有效的办法,以解决传媒最根本的时效性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广大受众对互联网的普遍接受和使用,传统媒介最大的优势接近性也正在逐渐丧失,在很多大中城市,一座城市一家大报的现象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传统媒介的信息滞后和同质化导致了其近乎必然的没落。可以说,在时新性和趣味性这两方面,传统媒介由于其传播方式的限制,处于劣势的地位是很难改变的。
报纸媒介的解决之道
传统报纸媒介应该在哪些方面回应互联网的挑战,让自身继续生存下去?除了广告收入以外,落地新闻与深度报道是报纸提高其新闻价值和生存能力的最佳手段。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信息时代已经有很多年,网络与移动信息终端都已相当发达且为民众普遍接受,但传统报纸媒介活力依然,究其原因,可以说是深度报道和落地新闻挽救了陷入不利境地的报业。
网络的劣势应成为传统媒介寻求出路的突破口。网络海量的信息和快速的传播方式并不意味着传统报媒的末日来临,这是因为:一、目前网络信息的杂乱无序使得貌似丰富和快捷的信息很多情况下无法从权威和可信度方面深入人心,缺乏公信力,不能以负责任的形象影响受众;二、网络信息传播的单一和浅薄,使得受众对资讯无法形成整体把握,也无法从更广更深两个层面上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即使是网络实况转播和超链接也无法做到满足受众的不同要求。基于上面的两个原因,报纸媒介在面对网络时也就有了应对之道:在时效性困境面前,努力延伸细节和情节,以另一类型信息的深度提供,来尽可能多地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和期待,从而构建起市场需求。
落地新闻在这个背景下被寄予了巨大的希望和被无限运用扩张的可能,从根本意义上说,落地新闻就是在尽可能争取时效性的情况下,同步地对原新闻进行本土延伸和拓展,包括对细节和深度两方面的挖掘。既然在新闻的数量和速度上报纸天生无法与网络竞争,那就只有比拼新闻的质量。
何谓落地新闻
落地新闻强调外 端口 新闻本 端口 化,看重原创性与接近性,其新闻来源不是本 端口 ,而是外 端口 ,新闻的内容也是依托于外 端口 某一资讯或事件与本地的关联,或者表面上并无关联而是通过记者的进一步深入调查和采访挖掘出与本地区之间联系的。因此,落地新闻拓宽了报道范围,让原已失去价值的报纸新闻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则成功的落地新闻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外 端口 新闻与本 端口 联系起来,放到同一个报纸版面上,而是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发现其与本地区之间的内在关系,解释和揭示事件的本质。虽然从传播的时效性来说,它是落后于网络的,但对于新闻内容来说,它又是本地区的第一手资讯,这其中对于新闻的捕捉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对新闻记者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落地新闻是对原始新闻事件的补充,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算是一种形式的深度报道。
落地新闻的价值标准与选择方式
最成功的落地新闻的范例莫过于2008年奥运会筹办和举办期间,各省市地方报纸对于与本省、本市有关的奥运新闻的报道。例如《信息日报》2007年5月的一则新闻:《奥运商品销售渐升温?摇加盟门槛仍较高》,奥运商品并非由南昌的生产厂家生产,但是奥运会的召开无疑会刺激这一类商品的消费,那么销售升温这一信息,对于南昌市所有具备资格销售奥运商品的销售商和打算获得销售授权的商家来说,就极具新闻价值,这一消息的获得将直接改变他们未来一段时间的商业运作。那么这则新闻就可以算做是一条非常成功的落地新闻。
通过众多的一系列报道,我们可以发现落地新闻的第一个标准,即资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对现实世界产生改变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但它们从根本上来说新闻发生地都不在落地的区域内,而是由于新闻自身蕴藏的影响和价值对该区域内的人群和社会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变化,或者区域内的人群和社会将会对其产生阅读诉求并意识到其对区域内的影响。落地新闻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让本 端口 读者看到新闻之后产生反应和行动,这是落地新闻的本质特征,即相关性。也就是说,落地之后的新闻对于本 端口 读者一定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相关性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报纸要在传播和市场上取得区域市场上的营销和影响力,就必须在兼顾时效性的同时提供大量的深度信息报道满足区域内受众对相关资讯的需求。资讯对社会的影响,实际上是对人的影响,一条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如何,要么是与较广大范围内的受众相关,要么是与某一部分对社会具备更大影响力的人群相关。
❿ 英文现在看手机,网络的越来越多,读报的渐渐少了,有人说将来报纸会不会消失
冯骥才说,现在看手机、网络的越粗仿来越多,读报的渐渐少了,有人说将来报纸会不会消失?我们先不给报纸“算命”,我们当今的社会还是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并存岩亏纤,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人只看网不看报,一种人只看报不会上网,当然还有两种兼顾。年轻人往往只看网络,不读报纸,这和生活工作方式有关,上网办公、交谈、收发邮件,顺手搜一下各类新闻,很便捷;以为时下的新闻知道了,就不去翻报纸。但我觉得不读报是会有损失的。因为有些报纸能给你的东西不全在网上,网络上更多的是即时的信息碎片,更丰富的生活血肉和富于原创性的、有深度的文章还是需要从报纸等纸质媒体来获取。还有,我总觉得一个人的修养很难在电脑前形成。需要在一些实际的文化空间里渐渐体验与形成,比如博物馆、画廊、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交际,还有读书看报。
读报会成为一种文化空伍
冯骥才谈到东西方看报的不同。他说,在西方有深厚的读报文化的传统。西方人喜欢在早晨喝着咖啡,倚着椅子翻一会儿报纸。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精神享受,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生活文化的方式。仔细观察,我们不少人也有这种生活文化。比如《今晚报》是天津的一份很重要的报纸,是一份平民化、很有人情味的报纸,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因此很有人气,很多百姓晚饭后会沏上杯茶,打开《今晚报》饶有兴致地读一会儿。从中了解自己的城巿、认识时代、读几篇记者釆访的好文章,也是一种小小的愉悦的收获。我想,如果我们的报办得好,读报将来在中国也会成为生活和文化方式之一。一个丰富的社会不会只要一种生活和文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