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移动互联网七年回顾:何为终极奥义
从2011年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用户已经7年。7年间,每年都有新的热点,让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不断向前,带动社会往更高效、更便捷处发展。
时间退回到2011年,那时候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习惯慢慢养成。2011年被称为团购元年,互联网创业者们都在快而无畏的奔跑;2012年是垂直电商热,行业走向细分;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人们金融服务需求爆发;2014年是O2O元年,线上线下走向融合;2015年是共享经济元年,人们存量资产有了新的用处;2016年人工智能大热,产业都在升级;2017年可以称之为严选模式元年,一大批精品电商兴起。
这些现象背后,正如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传递出的宿命感,那一年,很多细枝末节的举动,都搅动了日后的互联网江湖波澜。从移动互联网这七年的浪潮和成长,我们或许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未来的奥义有所窥视。
一、团购元年:话不多说,看到金子就抢
很快,一个连思考都急功近利的时代,哪哪儿都是团购的广告,这是2011年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故事。
在互联网草莽兴起的年代,暴露出的第一个致命缺陷便是低门槛的无序化竞争。中国的团购市场初期,做团购网站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拿下一些特价商品、谈下一些商户,一个大学生通过下载一个团购网站模板就能建一个团购网站。
在这种低门槛下,团购网站要抢占份额,就不得不大力补贴线下商户,烧钱打广告铺开市场名气,于是在这一年里我们又看到“团购就上XX网!”的雷同口号遍布于城市的每个角落。
但别忘了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啊,在没有找到可以量产的商业逻辑之前,大家一窝蜂地“大干快上”的时候,每一个风口,又都成了泡沫。
于是商家工作人员和项目经理分食补贴的事屡见不鲜,商业纠纷接踵而至。
在“低门槛、高投入、轻内功、难监管”睁纳等顽疾影响下,大批团购网站成为了昙花一现,从“千团大战”到“批量消失”,仅仅经过了6至8个月的时间。团购行业在2011年下半年迅速进入资本寒冬,媒体也掉转镜头,开始大量关注团购网站诚信困局及“僵尸团购站”的问题,团购洗牌期开始来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团购速死,只是每一个被资本以快为名吹捧出来的“风口”,都无法摆脱“一将成名万骨朽”的规律。
许多平台死了,留下来的开始进行差异化竞争,走细分市场,团购行业也从原有的单一独立团购网站增加至电商网站内的团购频道甚至复合型团购交易平台等多业态共存。
二、垂直电商大热元年:抢的方法不对,有些还是假金子
2012年互联网布的,是一个垂直细分电商之局,但是生死局。京东淘宝形成了两个流量黑洞,正势不可挡地抢夺电商的线上红利,而线下零售商苏宁国美也仿如大梦初醒般发力线上,彼时意识到更垂直的行业服务能提升用户体验的垂直电商创业者,许多都爆出了“电子商务坑爹”的绝望之辞,耀点100倒闭了、佳品网明确大裁员信息,名品打折网取消任何商品的售卖,就连当当网、凡客诚品、乐蜂网、优购网等知名垂直电商也无奈寻求与平台电商合作。
一边B2C网购市场出现一次次令人吃惊的交易量大爆发,另一边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却在不弊携断烧钱中盈利甚微,这种矛盾现象其实也足够解释缘何做垂直电商会如此艰难——整个市场大环境下,用户个性化需求还没有释放出来,普通标准品已经足够满足大众用户的需求,况且在这一年,苏宁易购、京东商城、亚马逊、天猫等大平台电商的“价格竞争”激战正酣,垂直电商根本无力抵挡这种海啸般的攻城掠地,最后想象中的小而美,反倒成为了大平台快速膨胀背后的牺牲品。
不过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充满了不确定性,最终无论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美’,电商能否成功,还是取决于消费者是否认可,商业模式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像2017年格局已然不同,网易严选以品质商品平价的优势抓住消费者眼球,成长为电商领域的第三种模式,并带动2017年成为严选模式的一年。当然,这又是后话了,2012年淘宝京东等以价格战的方式夺得一方天下,但同时悉卜没也引发了电商体系中假货伪劣产品横生的乱象。
三、互联网金融元年:混乱的年代,管理金子非常迫切
在2012年电商大战中,支付宝日交易金额超过45亿元,日交易笔数超1800万笔,峰值达到3369万笔。这组数字不光令银行颤抖,也让人看到消费领域的肚量,如此金融升级为2013年争夺焦点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要知道,2013年,整个世界的经济背景是全球一体化、开放化,经济虚拟化,在这期间金融与实体货币开始脱钩,金融需求急剧膨胀,尤其是个人金融服务需求爆炸,此时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使得金融服务所覆盖的客户群真正下沉到那些广泛存在却长期受到忽视的普通大众家庭。也就是说在这一年里,互联网已经借电商的形式往传统金融的血液里渗透。
不过即便如此,此时中国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产品还都是在借鉴美国的模式,像余额宝“克隆”的就是基于美国第三方支付工具PayPal 所开发的货币市场基金账户,而网络贷款平台P2P的概念就是起源于英美,代表性企业是美国的Lending Club 和英国的Zopa,因此这一波热潮,还不能称之为弯道超车。
正面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金融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也让传统金融开始考虑以互联网技术引导产业变革。但不可否认,快而乏质仍然是互联网在这一年的名义,p2p理财、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产品、众筹等模式都有乱象亟待监管的手段调控。
四、O2O元年:赚自己的金子不长久,大家一起赚才能赢
时势使然,当互联网金融与电商构建出初级的场景消费形态,有的消费成为了面子,有的模式成为了里子,020就是其中一种。电商经过几年的发展,线上模式杂乱分生,同时线下企业活的愈发艰难,于是呼唤线上和线下结合的产业经济互联网化呼声出现了,2014年是线上线下企业高呼转型的纷乱期,O2O成为了共同的救命稻草。
于是电商们纷纷转投020模式,京东做“大数据+商品+服务”的O2O模式,苏宁云商走“门店到商圈+双线同价”的O2O模式,零售业万达采取“线下商场+飞凡电商”的O2O模式往下走、顺丰物流开始大举抢占线下市场,进行3万门店的“圈地”计划等等,在巨头们的带领下,整合社会消费形态有了场景的内涵,也开始进行融合、裂变。
这一年互联网似乎重了一点,由于O2O的第二个“O”即线下服务品质越来越被看重,很多企业便都在想方设法试图找到最好的消费者生活圈入口,自然的进入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场景,并利用这些消费场景实现精准化的营销。像“《“叫个鸭子”满足你对鸭子的一切幻想!》”、“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等都是2014年着名的营销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深耕场景为目的的导向下,互联网技术为营销手段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考。
五、共享经济元年:更多人有金子了,找方式一起玩
在经历了前几年互联网的成长,中国经济的供需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首先无论在何时,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必定与社会需求相伴,这一点套用在哪一年都从不例外。有一个数据与买房难、买房热的今天相悖,国家统计局2015年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有近5000万套闲置房,其透露出的一个事实便是社会上拥有闲置资源的人群在增多,他们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开始学会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2015年成为了共享经济元年。
中国2015年出现并兴起了超过30家的共享型经济企业及模式,包括空间共享、认知盈余共享、渠道共享及多方共享等。从这几种模式可以看到,共享经济是一种基于需求或供给即时的互联网契机,这些年共享的篮子重了,但“共享”这个颇有乌托邦色彩的词却显得有些轻,部分模式和产品其实只是搭一下共享经济的顺风车,体验要求高的痛点却正在凸显。共享经济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渠道下沉,将价值的重更加深刻的表达出来。
六、人工智能盛行元年:玩金子嘛,玩法要高级
历史洪流裹挟,却总会为那些激流勇进之人留得弄潮的天地,这句话用在2016年再恰当不过。这一年巨头们做产品,不带点智能简直拿不出手。
全球范围内总计 1485 家与人工智能技术有关公司的融资总额达到 89 亿美元,当然其中最疯狂的莫过于互联网巨头企业的资本投注,国外有苹果收购人工智能初创公司Emotient、eBay宣布收购Expertmaker、英特尔、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也都纷纷收购了一些创业公司。国内有网络ALL INN AI,推出网络大脑、网络医疗大脑、天智云计算等解决方案,阿里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营销方面战果突出,网易、360、科大讯飞等对人工智能虎视眈眈,像网易自身也推出了全智能客服系统网易七鱼、人工智能反垃圾云服务网易易盾等,人工浪潮已经不可逆转。
不过故事再多,只要场景没有深入落地,格局就仍然有变天的机会。从大促节日中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只是给了这些电商平台更能深入触达用户的营销手段,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仍然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市场和需求脱节,消费者“买的好”的需求未能得到很好地满足。
七、严选模式元年:时代选中的,是将金子用到实处的
2017年给人最明显的感觉是广告/内容/产品/交易之间的界限正变得模糊不清,但有一个概念却是愈发清晰的,那就是品质。
在传统电商格局被淘宝、京东二分天下后,剩余的平台只能傍大腿存活。没人会想到此时丁磊能够切中了这个新电商经济的命脉,打造出一个“严选模式”,并带动了一批包括米家有品、淘宝心选、必要等“严选模式”新电商的崛起和出现。
以前,如果你想从线上买整套有品质的生活家居用品,选择非常繁琐。四件套、毛巾、拖鞋等挑款式,比价格,如今,在一个精品电商上你就能一站式解决。2017年以来,以“网易严选”、小米旗下“有品”、淘宝心选为代表的,一批由互联网大公司领导的精选电商正在阿里、京东之外,开辟第三条电商路径。这也让各行各业都掀起了品质定位的热潮,很多创业公司也遵循“严选模式”在做。
要剥丝抽茧的话,一方面我国的消费群体正在经历一场演变,中产阶层人群崛起,新消费理念油然而生。与新零售不同,新零售讨论的是零售的不同形态和场景。新消费,关注的则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变化。以前大家追求怎么能买得到,现在大家追求怎么买的更好、更有品味,这个现象便是“新消费”。因此抓住市场需求,以品质为出发的平台无疑是能够得到肯定且拥有广阔未来的。
另一方面,2017年我国适逢制造业转型升级,在传统供应链中,制造商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此时网易严选等工厂直达、供应链路短的模式,以提供优惠的商务政策,的确打破了传统的供应链采购规则,也找到了一条让优秀的中国制造业优先为中国人服的转型策略。
当然,在更加注重品质的商业形态中,要抓住新消费的机遇,深入产业链上游是必要的,这也导致商业模式不可避免地做重。多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一直靠流量变现的逻辑挣钱,网易严选、小米的挣钱方式其实是真正参与到产品的质量把控和制造业当中去,这对互联网具有很多启示意义。
在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最近做了一次内部分享,其中提到“流量今天越来越贵,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就需要延展用户生命周期,更充分地挖掘单个用户价值,参与到行业的整个环节打造闭环。不止是ToC公司,其他行业同样如此。投资人现在也都很认这点,既然这样,那就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
《小王子》中写到,如果你想建造一艘船,先不要把人们召集起来采集木材、分配工作和发号施令,而要教导他们向往浩瀚无边的大海。互联网格局如同这艘船,只是远方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从2011年到2017年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已经慢慢地由轻变重,逐步回归商业的本质,并推动社会经济航向更讲究品质、相对粗放式发展更精益的远方,如此一来,干到极致方能得时代先机。
2014年,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年:4G牌照的发放加速了产业推进的步伐,视频、金融、社交等移动互联产业完成布局整装待发,终端形态的演变与融合渐入佳境……在这一年,多年的技术积累装满了“数据池”,多年的产业化培育已破茧而出,多年的市场导入更是濒临爆发点。无论是政府、业者还是用户,坐在已经缓缓开出的2014号高速列车上,我们无一能置身事外,都随时代车轮滚滚前行。奔向怎样的前程?我们不停地追问。本期《移动·互联》将为您细数今年移动互联网的亮点,让我们在一同期待的同时也一起努力,共同迎接美好未来。
4G大发展让人翘首企盼
中国4G已于2013年年底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发牌。高带宽、高速率是4G最耀眼的亮点。经历了3G时代的习惯培养,在4G时代,用户的消费习惯可能会深刻改变,并由此影响到互联网的内部结构。有数据显示,无论是国外的Youtube还是国内的优酷等视频网站,其移动端的流量占了整体流量的一半左右,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而以视频、图片为发展趋势的微博在手机侧的流量据估超过了70%;一些超级App,例如微信,聚合了大量移动应用,手机游戏、视频对话等都将提高对大网络流量的依赖。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畅通,获取的方式越来越多样,不仅对用户自身产生积极影响,可能也会带动整个互联网产业向移动端迁移,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在个人方面,4G的出现不仅会提升已有的手机视频、游戏、社交等方面的体验,也会催生出一些新的应用。比如将远程高清监控应用于家庭中,与手机联网,家中老人、孩子的动态将能实时推送到手机;将4G应用于家庭娱乐系统,会加速PC、TV、手机等多屏融合,获取更顺畅的体验;而随着4G网络与物联网的融合,今后4G手机还可以轻松实现对家里的电器进行遥控操作等功能。
在行业应用领域,4G会更加如鱼得水。4G网络支持的高清视频监控,能够在城市管理的多个方面得到应用。城管部门可以利用4G网络建立起视频应急指挥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执法取证;4G在120急救车上的应用对于挽救危急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作用。急救车上配备4G移动工作站,可以通过4G网络快速传输患者信息,紧急调派医疗资源,实现院前救治和医院救治的“无缝对接”。
总之,与其说人们期待4G牌照的发放不如说更期待4G的大发展,2014年,我们拭目以待。
超级App时代或将来临
什么是超级App?简单说来,就是那些拥有海量的用户群、成为手机用户的基础型App应用。此类App往往是一个大的平台,能够承载很多应用插件,具备多种能力。
超级App的诞生,凸显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在经历了市场前期的爆发式发展之后,目前无论是用户还是市场对于App都更加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在海量的App中,用户高频使用的App总是那么一些,而且这些App正在整合更多的功能。
在市场竞争中,超级App的优势日渐凸显,一方面是海量的用户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超级App的背后往往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无论是提供优质的服务还是吸引开发者开发App插件都相对容易。因此,有观点认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格局,将是少量超级App存在加上海量的超级App插件,以及一些小众的垂直App应用。
正是因为看到了超级App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致力于打造超级App,微信就是其中之一。在整个2013年,微信都在执行自己的平台战略,无论是推出游戏功能还是增加支付功能,以及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都是向超级App转型的系列动作。同样是瞄准超级App,2013年年中,UC浏览器宣布要打造三大平台,在传统浏览器之外新增信息导航平台、移动娱乐平台以及生活服务平台。
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方向,目前业界有关超级App的争论还在继续,到底哪些应用才算得上是超级App?超级App应该以哪种模式发展?超级App的盈利模式会有哪些?移动互联网的格局又将如何变化?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更是业界探索的方向。
云存储需求将迎来爆发期
前段时间,360、网络、天翼云、金山云存储、微云等各种云存储应用提供商展开了一场用户争夺大战,一时间,云存储又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不久前,记者有位朋友去印度玩,因为没有带相机,一路都是用手机拍照,没过几天,问题就来了:手机的存储空间严重不够,已经拍的照片又舍不得删掉。同行的朋友给他支了一招,将照片存到微云里。于是,朋友就在手机上下载了微云应用,以后每到有WiFi的地方,他就抓紧时间把手机里的照片上传到微云。这一路玩下来对微云的使用体验还不错。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云存储行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美国企业已经决定存储一部分企业数据到云服务中,不管这些数据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另外,25%的企业至少考虑过这个想法。这些企业认为这么做,能节省成本和时间,类似管理一个无需维护的存储设备。
进入新的一年,云存储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IDC的报告显示,在未来4年内,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42亿美元,其中云存储的市场比例将从目前的9%增长到14%,其规模将接近62亿美元。当然,在乐观预测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云存储客户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2013年发生的亚马逊、Windows Azure、GoDaddy、Google Gmail等云服务中断以及举世震惊的棱镜事件,让人们在享受云存储便捷的同时心底也存有一丝质疑。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分享。云存储的意义不仅在于简单的上传下载,客户也希望能够在PC、平板电脑、手机等客户端对内容进行分享,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让云存储变成一项吸引客户的应用。
大数据转换为大机遇可期
“除了数据量大,大数据还有形态、实时性、安全性等一系列技术新突破,大数据存在的最关键领域是应用!”中科院专家曾如此表述。如今,大数据已经具备了从海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数据、精准定位客户需求等能力,未来,大数据将逐步应用于社会管理、医疗、交通、金融服务等方面。
在社会、民生领域,大数据所具备的潜能无疑是最令人期待的。如今,很多城市正面临预算超支、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推进、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等紧迫问题,而将这些问题抽象到数据领域,政府公共数据、市民生活数字化(比如在购物、交通、医疗等领域)都是大数据分析的理想对象。借助大数据,人们可以实现一些以前不敢想象的功能。比如患者在做心电图时,医生可对累计数据进行分析、监测和预判;电商可根据每个时段的网购数量判断客户喜好,优化商品排列;金融行业可以对数以亿计的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历史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客户需求,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推出更多的个性化应用……
一个最着名的案例就是阿里巴巴的互联网金融。余额宝、小额信贷、基金、保险理财等等,阿里巴巴自去年以来一口气推出众多的金融服务,支撑其大动作的就是大数据:其电商平台积累了大量小微企业客户及数亿个人用户的交易数据、行为数据、身份数据等等。阿里巴巴拥有全面的数据以及完整的产业链,做个人小额信贷、P2P无疑具有很大优势。相反,传统商业银行老早就推出的小额贷款业务,开展起来并不顺利。
进入2014年,随着各行业、各企业在数据积累和应用方面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大数据积攒的大势能必将转换成服务社会民生的大动能,值得我们期待。
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
金融业被互联网公司“干掉”?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在互联网金融狂飙前进的2013年,金融业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领军舰队BAT(网络、阿里巴巴、腾讯)早已经在支付、融资、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领域大展拳脚,还逐渐将势力范围延伸到小额贷款等领域。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分布广且扎得深,网络百发、淘宝余额宝这样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始进入消费者的视线。
以余额宝掀起网上理财产品热潮的阿里巴巴,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早已耕耘多年。阿里巴巴手中的“第一利器”当属支付宝。拥有高达7亿的注册用户、日交易额达到4.5亿元,10年时间支付宝引领了整个第三方支付平台行业的发展。支付宝的发展水平在全球也已经处于领先的位置。在支付宝的基础上,余额宝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用户的热捧。“傻瓜理财”、“一元理财”等掀起了一阵话题热潮。无需手续,随时转入和转出,随时查看收益。相比于有固定期限和最低购买门槛的银行理财基金产品,余额宝可以说是零门槛、傻瓜操作。只有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才更了解互联网用户的心态和需求,才能推出最受他们欢迎的产品。
网络、腾讯等也不甘落后。上个月,网络联手华夏基金联合推出了理财计划“百发”。号称年化收益率高达8%,最低投资门槛是1块钱。首批10亿基金在不到3小时里卖光。根据网络提供的数据,百发产品的户均认购量超过8000元,高于余额宝的户认购量。腾讯也借助微信进行移动支付等方面的尝试。
有了2013年的铺垫,2014年互联网金融必定有更长足的发展,互联网企业也将在金融领域有更多的创新。
可穿戴计算引领潮流
按照业界的约定俗成,可穿戴计算是指能够佩戴、穿戴在人的身体上,具备计算处理能力的智能终端设备。
当下最火热的可穿戴计算设备,Google Glass可以算一个。虽发布一年多都还没有正式上市销售,但随着众多体验者报告的出炉,各种强大的功能被不断解密,市场的期待正越来越高。智能手表的热度更不用说,苹果、三星都在加紧产品研发与推广,索尼等在智能手机上一败涂地的企业更希望通过智能手表扳回一城。
市场研究机构Piper Jaffray的分析师简·穆斯特(Gene Munster)预测,在未来10年时间里,可穿戴计算设备将能够最终取代iPhone和其他智能手机。这个预测看起来是不是有些超前?然而,从电子消费产品形态的发展脉络来看,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到掌上电脑、智能手机,再到Google Glass、智能手表,电子产品体积越来越小,从携带到穿戴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可穿戴计算设备的未来绝对是大有前途。
根据一项市场调查,大约5%的美国成年网民表示他们佩戴过装有感应器的设备,可以监控跑步或者睡觉;29%的网民希望使用能够夹在衣服上的可穿戴计算设备,28%的网民选择的是戴在手腕上的设备;排在第三的是眼镜类设备,感兴趣的网民比例为12%。由此可见,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将成为最有可能获得突破性发展的产品。
引领反馈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可穿戴计算设备的一大成就。可穿戴计算设备是获取以及接受大数据最重要的终端。它将人的衣食住行信息加以收集、上传。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广泛使用,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将产生大量的数据,将引领一场反馈经济的革命。反馈经济的模式,是能把移动设备获取的各种数据实时传送到云中,然后通过大数据池进行比较分析计算,最后反馈到智能手机终端或其他设备上。
NFC是否会被“过顶传球”
2013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一年,然而,随着微信支付以及支付宝“当面付”等支付应用的推出,一个疑问也逐渐浮出水面——NFC是否将被“过顶传球”?
就在业界认为2013年我国移动支付标准的确立将给NFC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之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正在出现——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正在快速兴起,两者借助二维码支付、朋友圈支付以及声波支付等新颖的应用赢得用户的青睐,NFC可能面临“过顶传球”的威胁。
2013年11月,支付宝推出了“当面付”声波支付应用,这是一款利用手机之间的声波传输实现支付的技术,与NFC相比,声波支付不需要手机硬件的更新,只需要安装第三方支付的客户端即可。同样是在去年11月,在手机处理器厂商联发科技的芯片发布会上,联发科技和阿里云联手展示了一款名为“Hotknot”的近场支付技术。通过现场的演示可以看到,利用触摸屏手机中的触控芯片,辅以光线、重力传感器就可以实现终端之间的支付。虽然这一功能尚未正式发布,但是可以看到,在近场支付领域,阿里巴巴正在紧密布局,无论是声控支付还是Hotknot都成功绕过了NFC。
显然,微信也盯上了移动支付的市场,在2013年发布的微信5.0版本中,支付已然成为一个主打功能。尽管上市的时间还不足半年,但微信支付在庞大的用户群的基础上,凭借二维码、公众账号支付、朋友圈支付等特色业务正在快速崛起。同时,微信未来向非NFC近场支付技术拓展的趋势也已经呈现。
“NFC再不发展,黄花菜都要凉了”,虽然这仅仅是网友的一句调侃,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反映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现状。如果NFC技术无法在手机上普及,在应用推广以及终端改造上实现快速推进,那么更多类似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等新型移动支付应用将出现,NFC是否会成为市场主角将被打上问号。
传统媒体需融合转型
对传统媒体未来的担忧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当互联网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就有声音认为“传统媒体即将消亡”。这种论断或许略显激进,但时代的发展,一次次将这个问题摆在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从业者的面前。
从2012年开始,西方报纸倒闭的新闻几乎从没断过,每个在纸媒工作的人都“心有戚戚焉”。2012年上半年,谷歌公司创下的109亿美元网络广告收入已经超过全美国报纸杂志收入的总和。纸质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业务也不断面临下滑的困境,而这个份额几乎完全被互联网等各种新媒体吞噬。2013年,美国就业网站CareerCast将纸媒记者列为美国职业排行榜“最糟糕的职业”。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各种新媒体迅速崛起,消费者也习惯于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而不是纸质媒体来获取资讯,纸媒的生存发展越发艰难。
这种艰难的局面在新的一年是否会有所改观?其实对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来说,并非没有任何希望。传统媒体的未来不是被新媒体“吃掉”,而是要与后者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新闻权威性上具有相对优势,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认清形势,抓住移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大趋势。现在很多传统媒体已经推出了微博、微信账号以及新闻App客户端,这是很好的开始,但不应仅停留在技术创新层面,而是要对传统媒体的整个运作方式进行深刻转型。
除了向新媒体的方向融合发展之外,传统媒体可能还有另一个很有趣的发展方向:奢侈品。有数据显示,近一半的报纸运营费用被用在物理生产过程而不是编采阶段上。未来,印刷出来的报纸注定会变得较为昂贵成为一种利基产品,甚至是一种奢侈品,从原来的大众消费变成小众消费。虽然受众大大减少,但这种精准的定位或许能让传统媒体拥有一个稳固的发展空间。
❸ 5G之后,再无“运营商”
运营商,顾名思义其核心能力是运营,差异化的运营能力毫无疑问是运营商的护城河。尤其是进入到了无线时代,运营无线网络是一项资本要求大,技术壁垒高的工作。资本和技术的双重壁垒,帮助运营赚取了高额的利润,打造了一个巨无霸的产业。
这也拉开了运营商之间的差异化的运营能力,成就了一骑绝尘的中国移动。
但4G之后,人口红利消失殆尽,传统电信的规模增长已触及天花板,普遍陷入“增量不增收”的窘境;加之芯片手机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差距的缩小,抹平了运营能力的差异化,运营商们注定要在一片红海中肉搏厮杀。
然而,5G,一开始就是一场无差异化的竞争。这是后话。
先来看看我们熟悉的身边的巨无霸运营商—--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终于降低身价,加入价格战了
终于中国移动低下了高贵的头,也推出了不限流量套餐,而且比友商还便宜,与中国联通的冰淇淋套餐相比,几乎便宜了50%。中国移动的177万LTE基站,全球第一大LTE网络,在中国联通(77万LTE基站)和中国电信(105万LTE基站)的网络面前,没有任何底气。
曾经,几乎没有3G网络和终端的中国移动,凭借2G GSM网络抗衡中国联通的3G WCDMA网络,也未曾如此降低过身价。
为何在“网络领先”的4G时代却加入了价格战?
从2016年开始,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中国电信厅姿和联通的号码,如果换在几年前,这种情况几乎不可想象。
2011/12年的时候,你有没有对中国移动的价格或者服务不满意过?你会怎么办?转网到中国联通的价格便宜而且还是WCDMA技术的3G网络?不去,因为经常没信号。那去中国电信吧?中国电信的覆盖好价格又便宜。去不了弊唤啊,还得换手机。最后极大的可能你还是会留在中国移动,尽管中国移动的2G网络上网慢,资费也贵。
这就是中国移动定价权的体现。极好的2G网络(GSM)覆盖和丰富的终端,赋予了中国移动极强的定价权。
在中国,用中频(1.8GHz或2.1GHz)部署一张全国覆盖网络,需要约75-80万站。中国联通2014年底才租伏凯有43万3G基站,全国基础覆盖才完成了50%,手机经常“没3G信号”。 缓慢的3G网络建设速度,让中国联通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空有先进技术,无实体网络提供基础服务。 等到2015年联通的3G终于完成了初具规模覆盖的时候,移动已经部署了100万的4G基站了,让3G彻底成为了 历史 。
进入LTE时代,2017年中,中国联通的4G基站也达到了77万个,覆盖能力已经和中国移动不相上下。手机终端几乎都是全网通,用户可以不换手机转网。中国移动苦心经营20多年的高端品牌形象,号称全网300Mbps的下载速率优势,此时在联通的价格战面前也无招架之力。
尽管三家运营商的网络体验,各有不同,但不是所有的不同都能形成差异化。 只有网络和终端覆盖上的差距,才是运营商最大的差异化点和定价权的来源。
不限流量:最可怕的不是利润下滑,而是抹平了差异化
这个并不是中国的特例,同样的故事在美国重复。美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居然只有4.5万到6万的基站站址资源。对比一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大约190万站址资源,站址数量是美国的30倍。消费者仍然觉得覆盖不好,想象一下美国人民享受的移动服务有多差,在美国没有低频段(低于1GHz)做基础覆盖时,那网络简直没法用。
2G/3G时代,只有Verizon和AT&T拥有可以建立一张全国覆盖网络的频谱资源。Verizon是基于800MHz的CDMA,AT&T是基于900MHz的GSM。AT&T的3G网络,虽然理论速率达到了21Mbps,远远超过CDMA EVDO Rev.A的3.1Mbps,但是受限于高频段,覆盖严重受限。可怜的Sprint和T-mobile都没有低频覆盖。
和中国联通的境遇相似,AT&T手握先进技术却没有良好网络覆盖,携iPhone先发优势,也未能撼动Verizon。 T-Mobile的一系列的轰轰烈烈“Uncarrier”价格战,也只能从Sprint抢来用户,但都未能对两大巨头形成威胁。覆盖上的差异,成为了运营商最大的差异化点和定价权的来源,这一点在中美都适用。
到了4G时代,Verizon凭借其大胆的投资,率先支持了LTE技术,并完成了全国覆盖,再次建立了覆盖优势,AT&T紧随其后。两大巨头一直保持几年的两位数的收入增长。在T-Mobile没有低频覆盖的LTE网络之前,T-Mobile的价格战也只能从Sprint抽血。
然而, 在2015年之后,T-Mobile在700MHz完成了LTE全国覆盖之后,无论是Verizon还是AT&T的品牌都不堪一击,T-Mobile依靠不限流量套餐的低价策略不断地吸进用户,两大巨头的收入都开始下滑。 终于,Verizon和AT&T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也推出不限流量套餐,期望止血。
网络同质化之后,运营商谁也无法提高利润率,美国运营商EBITDA%开始趋同,Verizon和AT&T的规模优势在消失。
运营商竞相推出不限流量套餐,可怕的不是增长的CAPEX、下滑的利润,而是运营商的网络已经无法差异化的事实。
运营商消失的护城河
从中美的案例可以看到, 消费者期望的是被连接,实现这个愿望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网络覆盖和手机。 做好了这两项工作,运营商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进而可以产生溢价。但品牌并不能成为护城河,在价格的诱惑下,品牌脆弱不堪。
品牌是一个最虚弱,最模糊的垄断手段。
——Peter Thiel
运营商的优势无法持续。 一旦竞争对手的覆盖也达到同样水平,运营商之间就进入了同质化竞争阶段。领先运营商为了避免价格战,会提前布局下一代新的通信技术,重新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同时,小运营商也希望借助优先部署新技术,改写竞争格局。
韩国的LG U+正是利用Korean Telecom在4G建设和3G升级上的犹豫不决,抢先完成4G的全国覆盖,夺取了Korean Telecom的用户。运营商在3G时代建立的优势,不会延续至4G。
做好网络覆盖和终端这两件事情,曾经是难度极高的。想要部署一张覆盖良好的网络,研究无线传播特性,规划网络容量,购买频谱,选择站址,测试选择无线设备和终端,开网优化,日常维护;协调芯片厂家,终端厂家,确定技术和频段,购买终端,构建生态系统。选择技术路径曾经是一项风险极高的决定,在2G时代有5种不同的技术,对于网络技术的选择,也包含了对终端和生态系统的预判。
稍一不慎,百亿的投资打了水漂。3G时代,澳大利亚的Telstra,韩国的Korea Telecom,都最终拆除了CDMA网络而重建WCDMA。4G时代,美国的Sprint等待下定决心拆除WinMax再建LTE时,已经不知道被其他运营商甩了多少条街了。
通信技术的统一,芯片的高度集成化,和网络建设经验的积累,大幅降低了运营商的“运营门槛”。
2G和3G时代,运营商可能还会稍微摇摆一下,是用技术更先进的CDMA还是规模优势更显着的GSM。可到了4G时代,刚开始时只有零星几个运营商想试试WiMax。 感谢3GPP,感谢ITU,5G时代,运营商选都不用选了,就一个标准。芯片的高度集成化,一块基带芯片可以同时支持几乎所有的技术和所有的频段。运营难度的降低,消费者的转网门槛减小,也意味着运营商的护城河越来越窄,竞争完全同质化。
可悲的5G,天生同质化
虽然现在几乎所有关于5G的报道,都是关于超高带宽和速率的。高频的5G可以用来提升运营商形象,运营商都清楚必须用最快的速度用中低端频谱完成5G的全国覆盖来构建竞争力,吸引消费者。其实日本的NTT Docomo已经公开宣布,5G不需要新频谱,现有的中低频段的频谱会被用来部署5G。深知覆盖重要性的美国T-Mobile更是迫不及待地要在新购买的600MHz的频谱上部署5G。
专家们会争辩:这不是真正IMT定义的5G。那有怎么样呢?2008年ITU展望的4G可以提供1Gbps的能力,10年之后的今天也还没实现呢。消费者只关心屏幕上是不是显示的5G满格的信号。
同一种技术,同样的终端,5G的竞争从一开始就是同质化的竞争,通信行业 历史 上前所未有的同质化。 但是运营商又不得不投,因为5G的覆盖不能落后其他的运营商,也许5G并没有带来多大的消费体验提升,但是消费者不会选择“上一代”的技术。无论5G是否能带来百亿的IOT连接,面对同质化的5G网络,运营商只能打价格战,不可避免的结果百亿连接和数据洪流也无法阻挡运营商传统收入的下滑。
如果真的如某些行业预测,5G需要上万亿的投资,比4G还要多出40%。那不但5G会成为压死运营商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通信行业的悲哀,在一个如此缓慢增长的市场,技术却没有突破,无法有效降低建网的成本。
5G之后,再无“运营商”
不是所有的网络差异都能形成差异化,也不是所有的运营差异都能形成差异化。 在传统的建设网络覆盖和打造生态这两项差异化点消失之后,运营商之间再无“运营”差异。单单依靠运营赚取超额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
单一依靠运营的战略过于扁平,运营商的战略更需要有纵深。运营商应该有自己的“智造业”,在属于软件的未来,运营商必须有自己的软件开发。 运营商需要创新,但是创新是有方向的。 现在运营商最大的矛盾是技术同质化的未来,高投资(CAPEX)无法带来超额回报。运营商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在降低网络成本上创新。
运营商战略上向前走,进入终端产业,已经被多次验证不可行,现在的终端已经完全是个性化的产品。向后走向更为标准化的设备制造,也许是运营商更好的选择。
网络管理数字化和AI化,这都是为了精准了解自己的网络,提高投资的精确度。NTT Docomo在LTE网络上,在完成4G全国覆盖后,仅仅保持了在10%的基站上增加容量,竞争力上丝毫不输KDDI和日本软银。反观中国移动财大气粗,估计在30%基站上部署了多载波,这样的投资行为太过粗狂。任正非就提出“面对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的网络,人工智能是我们建设和管理网络最重要的工具。”但借用供应商的能力,运营商之间仍然是没有竞争力的,运营商必须有自己的更高效的人工智能。
“去电信化” ,前中国电信集团 科技 委主任韦乐平早在2013年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这个观点:“99.999%的可用性,来源不清,代价很高”。只是当时人口红利还在,运营商没有意识到紧迫性。2013年行业硬件水平也不足以支持“去电信化”。NTT Docomo通过引入自有研发的C-RAN技术,将4G时期的无线网络投资降低了相对于3G时期的50%。C-RAN也曾经是被看做无法满足99.999%稳定性的一种技术。
网络管理的数字化和AI化,可以降低“去电信化”的风险。运营商精确了解用户的需求,可以在网络中找到对通信需求不同地区,逐步“去电信化”的同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降到最低。
硬件能力的快速提升,是白盒化或者“去电信化”的基础。 除了AT&T投资白盒交换机,Verizon和NTT Docomo都开始投资白盒小基站,Facebook提出的OpenCellular计划也获得了运营商的支持。硬件同质化,运营商完全可以在软件上做到差异化。
再进一步,白盒化的小基站和软件化的核心网,为运营商向IT领域扩张提供了成本优势。LTE甚至5G技术完全可以通过简化下沉到企业用户甚至普通用户,替代WIFI。基于3GPP技术的无线技术无论是质量还是安全性都好于IEEE系统的WIFI,但成本过高,无法进入家用民用的巨大市场。
5G标准空前的统一和不限流量套餐大战宣告了网络无差异化的开始,身处行业转折点的运营商和设备商都还在不适应期,不愿承认这样的现实。但未来是属于最先接受现实并积极改变者的。
❹ 移动VS联通
联通信号还是不错的,联通一直高度重视网络建设,并且每年不断投入资猜察绝金,加大规模建设网络,并没坦专门设立一支优化团队致力于网络质量的提升,目前在全国各省穗姿份地市已基本覆盖了联通网络,您可在当地搜索联通信号使用或联系当地人工客服协助查询,具体以当地实际网络情况为准。
❺ 国内有六大电信运营商,为何现在只有电信、移动、联通三足鼎立
其实以前真的是有六大运营商,只不过因为亏损的原因,经过改制之后,合并成为三大运营商了。
那么是哪六大运营商呢?
除了现在的三大运营商,其实还有三个运营商是经过合并改制被现在的三大运营商所合并了的。
中国铁通 ,中国铁通的前身是中国铁道信息责任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后来 并入了中国移动。
中国网通, 中国网通全称叫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在合并之前是仅次于中国电信的宽带电信企业,在2008年的时候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固定通信合作伙伴,不过也就是那一年通过改制的 中国网通并入了中国联通 。
中国卫通 , 中国卫通也是在2008年改制的时候并入了中国电信 。
因此,中国在2008年之后,电信业一直都是三大运营商了。
但是如果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都知道。其实,就是六大运营商,其实也是从最早的(98年) 中国邮电部和中国联通公司(旧)改制出去的 。 可以说中国电信业在 历史 上经过了1998年和2008年的两次大改制,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三大运营商的局面。
其实最早国内有七个电信运营商,分别是: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和吉通 。
之所以我们对中国卫通和吉通印象不够深刻,是因为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和我们日常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而剩余的几家公司经过后期的合并,剩下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这三家比较大的通信运营商。
先说中国卫通和吉通中国卫通全名为: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这家公司成立于1984年的10月份,主要经营有关卫星通信工程;卫星通信设备的销售和维修服务;提供与业务有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
吉通全名为:吉通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曾经发行过17920IP电话卡、167上网卡。在2003年的时候,合并入中国网通。
剩余几家公司的发展历程1995年,“国信寻呼”并入联通,主要经营寻呼机的生意;
1999年,中国网通(小网通)成立,在全国17个城市开通互联网服务;
2000年,中国移动成立,负责移动电话业务,中国移动使最早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公司,其客户量的庞大,与这个原因密不可分。
2000年5月,中国电信成立,负责国内的固网服务。(固定电话和宽带)
2001年,中国铁通成立,主要经营国内铁路周边的电信通信及数据服务;
2002年,联通CDMA网络正式开通,联通开始进入了移动通信领域,至此,国内开始了GSM网络和CDMA网络并存的局面。
2002年5月,中国电信南北拆分,北方九省一市从中国电信剥离,与小网通合并,成立了新的网通公司;南方电信成为中国电信。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初北方大部分客户用的是网通的宽带、南方用的是电信的宽带。
2008年,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划给中国电信;
至此,中国移动经营GSM移动网络、中国电信经营CDMA网络和谈斗南方固网业务;中国网通经营北方固网业务;中国联通经营GSM和寻呼业务 。
2008年10月,中国联通与网通合并,成立新联通,联通公司和电信公司成为了全业务通信运营商,可以同时经营移网和固网业务。
2009年,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作为移动的子公司,中国移动也基本上成为了全业务经营的通信运营商。
联通公司其实是担负着打破市场垄断这个重任而出生的公司,包括后期3G时代获得了WCDMA这个王牌,不过,面对着强有力的对手,联通公司一直显得有些吃力,经过了后期联通与网通的合并,并且有了后面的混改,国内三大运银蠢营商的综合实力在逐步缩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见到的通信运营商只有3家的原因了。
好,给大家回顾一下 历史 !
在2008年之前,总共是有 中国移动含搏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 这6家公司,在当时,大家可以说是各自的运营了一些范围,分割了国内的网络运营。
中国移动主要是GSM网络,铁通则是铁路的通信问题,而电信和网通就是固定网络方面,不过之前的联通倒是最强大的,全业务都有他的份,包括了GSM、CDMA、固网等。
但是毕竟通讯网络这一市场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2008年的时候,上面为了能够平衡各大运营商的实力,所以就将这六家进行了一次大的重组,目前就只剩下了3家。
本来重组初期的时候,三大运营商的实力还是挺均衡的,不过联通和电信因为占了3G时代的红利,所以比移动发展得好一些,但是现在大家也看到了,移动其实才更为强悍,这是因为当初4G刚起步的时候,联通却还在忙着布局3G市场,所以移动就抢占先机,可以说是异军突起了。现如今也是和他们两个平起平坐,甚至是做到更有优势的局面。
现如今某运营商的变相消费,使得大家也各自叫苦了,但运营商也被叫去喝茶了。
所以对老百姓来说,不管你是几个运营商,收费能便宜点才是真的好。
六大电信运营商指的是什么?
国内六大电信运营商指的是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 ,不管是从通讯或者是地面网络角度去看这六家都是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当然他们彼此的侧重点也不同。
中国移动: 运营GSM网络;
中国联通: 唯一的全业务运营商,同时运营GSM、CDMA、固网;
中国电信、网通: 运营固定网络,以及无线本地接入PHS小灵通,电信和网通是由原电信拆分的,南北分家,常被称为南电信,北网通;
中国铁通: 运营全国铁路网沿线的通信;
中国卫通: 经营通信、广播及其他领域的卫星空间段业务。
2008年5月23日,中组部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网通宣布了最新的电信运营商人事任命。
意味着持续几年的电信重组正式开始, 要由六家运营商整合为三家。新任命和公司调整如下: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G网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
其实在六家运营商互相合并之后,当时也为大家带来了不少好处,比如提速降费就是一个很实惠的政策,如今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在业务套餐方面也是各有各的优势。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三大运营商之间的明争暗斗也要打响,虽然现在工信部大力推展“携号转网”政策,未来三大运营商之间还会不会有变动,我们也是不得而知。
原本是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六大运营商的,其中移动主要运营GSM网络,而联通是唯一的全业务运营商,同时运营GSM、CDMA、固网,中国电信和网通则运营固定网络,以及无线本地接入PHS小灵通,电信和网通是由原电信拆分的,南北分家,常被称为南电信,北网通剩下的中国铁通主要运营全国铁路网沿线的通信,中国卫通主要经营通信、广播及其他领域的卫星空间段业务。
不过在2008年5月23日,中组部宣布将六家运营商整合为三家。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包括资产和用户),中国联通G网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
而中组部的目标也很简单,合并后可以使三大运营商同时具备移动网运营牌照及固网宽带业务运营牌照,实现三大运营商的全业务受理,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它可以保证运营商之间充分竞争惠利于民的效果,同时,这也是目前为止比较合理的组合方式。
原六大运营商指的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
中国网通与中国联通G网合并为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
中国电信收购了原中国联通的C网及原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中国卫通则并入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
未合并前中国移动主要运营GSM网络;中国联通是唯一的全业务运营商,同时运营GSM、CDMA、固网;中国电信和网通运营固定网络,电信和网通是由原电信拆分的,南北分家,常被称为南电信,北网通;铁通主要运营全国铁路网沿线的通信;卫通主要经营通信、广播及其他领域的卫星空间段业务!
虽然现在虚拟运营商有几十家。基础运营商算上最弱的广电一共四家。虚拟运营商网络是租用基础运营商的,又是和基础运营商抢饭吃,所以根本竞争不过。做基础运营商吧?又没钱建网络,现在的局面也不太现实!
本行业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现在不光是电信、移动、联通三足鼎立,还有一个隐藏着的第四个运营商级别的广电,广电不光有固定宽带的牌照,还掌握着最优秀的700M频段,而且正在申请移动牌照,估计很有可能成为第四大运营商,结束三大运营商鼎立的局面,开始四国大战。 以前的国内比较大的运营商有六个,分别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中国卫通,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小的吉通,还有一个电信长城。 中国运营商之所以现在就剩下三个比较大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是经过了比较复杂的合并、整理、分拆、重组才形成今天的局面的,是中国电信业改革的产物。从某种角度来看,今天的三大运营商基本都算是从当年的邮电局分离出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邮政和电信是一家的,叫做邮电局。
1994年1月12日,吉通由当时的电子工业部发起成立。
1994年7月19日,中国联通成立大会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开启了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序幕。
1994年,带有军队血统的电信长城成立。
1998年3月,邮电局分拆,邮政分家,电信部分被称为电信局。
1999年,电信改革正式开始,电信局的寻呼业务(国信寻呼)被分给了中国联通,卫星通讯部分是后来卫通的雏形,移动通讯部分后来成立了中国移动。
1999年10月22日,中国网通正式成立。
2000年,军队被禁止经商,于是军队和电信纷纷撤出电信长城,后来的宽带业务成了长城宽带,建设中的cdma实验网被丢给了中国联通。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成立。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正式挂牌。
2000年5月17日,只剩余固网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成立。
2001年,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成立。
于是就有了传说中的六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卫通、中国铁通、中国网通。
2002年5月16日,中国电信最大规模的整合、分拆开始。中国电信集团的北方十省从中国电信集团分离,被划拨给中国网通,同时被并入网通的还有当时的中国吉通,成立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建成中国网通。剩余部分的中国电信集团依然被称为中国电信集团。从此,南电信北网通的格局形成了。2008年,第二次电信业分拆重组开始。联通的C网业务被卖了给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被并入剩余的中国联通,成立了新的中国联通公司。与此同时,中国卫通被并入中国电信,加上买来的联通C网部分,成了新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也没闲着,吸收了中国铁通,成立了新的中国移动。至此,中国境内的7个运营商变成了今天的3个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足鼎立的局面。
2016年5月5日,工信部向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颁发了《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批准国网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经营"互联网国内数据传送业务"和"国内通信设施服务业务"。从此,广电正式成为了第四家拥有固网牌照的运营商。最新的消息是,中国广电已经开始向工信部申请移动牌照,打算进军移动通信市场,极有可能成为第四家全牌照的运营商。
总而言之,现在的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是吸收合并拆分整合了原来中国电信业的几个运营商才形成今天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很有可能这种局面会因为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家运营商而被打破,形成四国大战的新格局。
之所以成现在三足鼎立的局势是因为
一、资源整合,通过重组有效的改善了资源的浪费
二、扩大优势,在擅长的领域做得更强更精
三、便于国家整体规划,承担领域开拓者角色
四、顺应市场,充分接受市场的主导
在2008年我国通信运营商进行了一次规模最大的合并重组工作,由原有的六大运营商合并重组为三大运营商直至今日,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
让我们看看在这次合并重组期间有哪三家运营商消失了。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网通、CNC)现为中国综合电信商中国联通一部份;合并前为中国固网电信商。
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通”)的前身是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12月20日,2004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由铁道部移交国资委管理,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5月23日,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并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保持相对独立运营。2009年12月15日,铁通公司将铁路通信业务、人员移交铁道部。铁路通信专网剥离后,铁通公司继续作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从事公众通信业务。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卫通)是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公司从事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2008年5月,伴随中国电信业的第三次大重组,中国卫通被一分为二,其中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卫星通讯业务并入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中国卫通成为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旗下从事卫星运行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
在合并重组之前六大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是完全不一样的方向。中国网通及中国电信、中国铁通提供的是以固定电话及宽带业务为主的固网业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提供的是移动手机卡业务。
在此次合并重组结束后,中国网通并入中国联通。中国联通的C网(CDMA)及中国卫通的部分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合并后的局面是三大运营商同时具备移动网运营牌照及固网宽带业务运营牌照,实现了三大运营商的全业务受理。
目前来看三大运营商的模式及减少了通信运营商企业数量避免了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的问题,又保证了运营商之间充分竞争惠利于民的效果,是目前为止比较合理的组合方式。
❻ 电信的网快还是移动的网快
推荐电信,电信不仅网速更快,信告州号更稳定,而且套餐多资费优惠。
更多的宽带、手机卡、活动详情,请登录上海电宽友伏信官方网慎携站https://sh.189.cn/kdtj/。
❼ 移动互联网的10年有哪些变化
1、去中心化、社区化、碎片化、智能化、宅生活、短购物,是未来商务生活的主调。未来的商务购买行为可以通过数据被网络店家洞察并可以实现提前送货。
2、未来10年,中国最紧缺的3个职业:网络营销培训师、网络营销主管和移动互联营销人。
3、未来商业,不再是简单的空间之争(渠道、卖场),而是时间之争(更近、更快、更短)。现代商业模型正在以摧毁空间价值的方式直抵时间半径(以电脑和手机为个体触角)。
4、竞争对手隐形化。一个小孩仅仅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或者是北邮毕业的,他制造一个新的APP或者一个客户端,可能就把京东这一类的企业给干掉了,这是随时能发生的事情。
5、商业上,未来的竞争是突发性竞争,未来十年是可怕的十年,是科技高度爆发的十年。每一天可能都会有一款新的产品出来吓死你,也可能是每个月就有一款新的产品打死一个传统企业,并且不需要太大成本等等。
❽ 你知道从1G网发展到5G网的历程吗
1G是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G首先从美国的军事项目开始。自1940年以来,摩托罗拉就一直深入参与这一军事移动通信项目。通信设备体积庞大、笨重,重约5磅,但已经实现了“接收”和“发送”到同一个终端。该设备需要为两名士兵使用一个收发机,通信范围太小了,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益处。摩托罗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领了移动通信的商业时代,摩托罗拉的移动通信标准就是最开始的1G。
❾ 移动互联网发展历史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如何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历史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作者: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 陆峰博士
本世纪以来,我国移动互联网伴随着移动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部署3G网络,2014年又开始大规模部署4G网络,两次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规模创新。
一、萌芽期(2000年-2007年)
技术发展:WAP应用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模式。
该时期由于受限于移动2G网速和手机智能化程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处在一个简单WAP应用期。WAP应用把Internet网上HTML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的显示屏上。由于WAP只要求移动电话和WAP代理服务器的支持,而不要求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协议做任何的改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中。在移动互联网萌芽期,利用手机自带的支持WAP协议的浏览器访问企业WAP门户网站是当时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形式。
市场竞争:移动梦网催生了一大批SP服务商。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动梦网Mo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在移动梦网技术支撑下,当时涌现了雷霆万钧、空中网等一大批基于梦网的SP服务提供商,用户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模式享受移动互联网服务。但由于移动梦网服务提供商存在业务不规范、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4月,国家开展了移动梦网专项治理行动,明确要求扣费必须用户确认、用户登录WAP需要资费提示等相关规范,大批SP服务商因为违规运营退出了市场。
二、成长培育期(2008年-2011年)
技术发展:3G移动网络建设掀开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篇章
随着3G移动网络的部署和智能手机的出现,移动网速大幅提升初步破解了手机上网带宽瓶颈,简单应用软件安装功能的移动智能终端让移动上网功能得到大大增强,中国移动互联网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经过3G网络一年多的试点商用,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批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分别增加TD-SCDMA、CDMA2000、WCMD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3G网络大规模建设正式铺开,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进入了3G时代。
市场竞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探索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
在此期间,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摸索如何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网络、腾讯、奇虎360等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企图推出手机浏览器来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新浪、优酷、薯仔等其他一些互联网公司则是通过与手机制造商合作,在智能手机出厂的时候,就把企业服务应用如微博、视频播放器等应用预安装在手机中。
商业模式:成熟商业模式亟待规模化应用
在此期间,尽管苹果公司智能手机成功的商业模式刺激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界,但由于智能手机发展处在初期,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还主要出在高端人群阶层,特别是搭载安卓系统的移动智能终端还未大面积应用,原有诺基亚塞班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支撑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有限,以至于很多创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尽管已经上线,但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成熟商业模式较少。
三、高速成长期(2012年-2013年)
技术发展:智能手机规模化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
具有触摸屏功能的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应用解决了传统键盘机上网众多不便,安卓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普遍安装和手机应用程序商店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手机上网功能,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了爆发式增长。进入2012年之后,由于移动上网需求大增,安卓智能操作系统的大规模商业话应用,传统功能手机进入了一个全面升级换代期,以三星、HTC为代表的传统手机厂商,纷纷效仿苹果模式,普遍推出了触摸屏智能手机和手机应用商店,由于触摸屏智能手机上网浏览方便,移动应用丰富,受到了市场极大欢迎。由于手机厂商之间竞争激烈,智能手机价格快速下降,千元以下的智能手机大规模量产,推动了智能手机在中低收入人群的大规模普及应用。在此期间,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传统手机巨头由于未能充分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未能成功打造移动智能手机产业生态圈,传统手机制造巨头迅速陨落。
市场竞争:微信快速崛起,成功锁定移动互联网入口
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应用,激发了手机OTT应用,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移动应用开始呈现大规模爆发式增长。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即时通信微信服务,截止2013年10月底,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除了腾讯之外,小米推出了米聊,阿里推出了来往,网易推出了易信等即时通信业务,纷纷抢占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业务,力图把控移动互联网入口腾讯公司凭借在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应用固有的优势,采用手机号码绑定社交应用等技术,实现了在移动端社交应用的快速拓展,让电信运营商等竞争对手措手不及。新浪微博在此期间受惠受智能机普及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底,2013年底用户规模已经超过5亿,但是后期由于微信的强势快速崛起,以及微博本身商业模式的原因,微博发展出现了迟缓现象。以至于2014年新浪微博登录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时候,外界普遍认为新浪微博错过了上市的最佳窗口期。
除了利用即时通信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之外,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推进业务向移动互联网转型。除了腾讯推出微信之外,阿里、网络等其他互联网公司也加快移动互联网转型。阿里加大了手机淘宝和手机支付宝业务推广力度, 2013年双11购物节,手机淘宝的整体支付宝成交额同比增长560%,单日成交笔数占比整体的21%,同比增长420%,截止2013年底,手机支付宝用户数量超过1亿。由于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支付宝和微信展开了移动支付争夺大战。网络也加快将搜索等业务向移动端迁移,推出了手机搜索、手机地图等各类手机应用。除此之外,新浪、网易等传统门户网站也加快了在移动端布局,纷纷加大手机端新闻APP应用推广力度。
商业模式:打通渠道和锁定场景成为该时期商业模式竞争的本质。
小米、乐视等互联网公司更是创新了智能手机的营销模式,打出了不靠手机硬件、靠手机服务挣钱的“智能手机+互联网服务”新商业模式,依托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作为载体,加大公司互联网服务应用的推广力度。例如小米手机上,几乎所有预安装的服务都是小米公司自己的服务,小米手机上既有小米应用程序商店,也有小米即时通信应用米聊和小米视频服务等等。小米这种“智能手机+互联网服务”商业模式创新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小米公司迅速成为了互联网公司中新秀。得益于小米公司的巨大成功,雷军的互联网思维广为社会各界传颂。另外,滴滴打车、今日头条等一大批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应用在此期间大量涌现,极大地激发了投资界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投资兴趣。
四、全面发展期(2014年-至今)
技术发展:4G网络建设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推上快车道。
随着4G网络的部署,移动上网网速得到极大提高,上网网速瓶颈限制得到基本破除,移动应用场景得到极大丰富。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发放了TD-LTE 4G牌照,中国4G网络正式大规模铺开。2015年2月27日,工信部又向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LTE/第四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FDD-LTE)”经营许可。4G网络建设让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截止2016年5月底,中国4G用户已经达到5.8亿,4G用户数占移动电话总用户数比例达到44.6%。同时,根据CNNIC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6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6.56亿。
市场竞争:移动互联网成为各行各业开展业务的重要驱动,应用场景层出不穷。
由于网速、上网便捷性、手机应用等移动互联网发展外在环境基本得到全部解决,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始全面发展。桌面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是企业开展业务的标配,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应用是企业开展业务的标配,4G网络催生了许多公司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业务。特别是由于4G网速大大提高,促进了实时性要求较高、流量较大需求较大类型的移动应用快速发展,许多手机应用开始大力推广移动视频应用,涌现出了秒拍、快手、花椒、映客等一大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视频和直播应用。
商业模式:通过补贴壮大用户规模是互联网公司圈地的主要模式
在此期间,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围绕移动支付、打车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为了推广移动支付,构建强连接的社交关系,腾讯和阿里分别于2015年春节和2016年春节花巨资利用央视春节晚会进行大规模推广。腾讯和阿里还围绕移动电子商务展开了激烈竞争,腾讯为了弥补自己电子商务发展短板,2014年3月战略入股京东,并将微信作为京东移动电子商务入口。阿里更是加大了手机淘宝、手机天猫、手机支付宝的推广力度,2015年双11节期间,其中移动端交易量占据了68%。京东、苏宁等为了推广钱包服务,采取了支付补贴的方式来吸引客户安装。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更是为了争夺用户开展了旷日持久的打车补贴大战,最后由于打车补贴损害了双方共同投资者的利益,在资本的干预下,两个昔日厮杀的竞争对手最后相爱合并。滴滴和快的合并之后,滴滴出行和Uber之间又开始了补贴大战。
五、关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一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整体规模将实现跃升。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我国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驱动力。当前,国内经济疲软,规模不经济导致经济增速减缓。移动互联网行业却逆流而上,以创新驱动变革,以生产要素综合利用和经济主体高效协同实现内生式增长,发展势头强劲。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迎来高峰发展期,总体规模超过1万亿元,移动购物、移动游戏、移动广告、移动支付等细分领域都获得较快增长。其中,移动购物成为拉动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受市场期待和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移动购物、移动搜索、移动支付、移动医疗、车网互联、产业互联网等领域的蓝海价值正在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体规模将持续走高,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信息服务等领域不断涌现的业态创新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走向应用和服务深化发展阶段。
二是移动互联网向传统产业加速渗透,产业互联网将开启互联网企业新征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创新演进正在拓宽企业的组织边界,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向企业级消费延伸。传统制造企业正在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深化移动互联网在企业各环节的应用,着力推动企业互联网化转型升级。面向传统产业服务的互联网新兴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和扩散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环节,重构传统企业的移动端业务模式,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加快对医疗、教育、旅游、交通、传媒、金融等领域的业务改造。移动互联网发展不断引领传统生产方式变革,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征程。移动互联网利用智能化手段、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实现信息交互、网络协同,有效改善和整合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推动企业生产向个性化、网络化和柔性化制造模式转变,推动了产业互联网的智能化、协同化、互动化变革,实现了大规模工业生产过程、产品和用户的数据感知、交互和分析,以及企业在资源配置、研发、制造、物流等环节的实时化、协同化、虚拟化。
三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交相辉映,新业态将拓展互联网产业增长新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一批新型的有别于传统行业的新生企业开始成长并壮大,也给整个市场带来全新的概念与发展模式,打破了固有的市场格局。互联网思维受到热捧,各行各业开始了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各种“创新”、“突破”之举,以求实现真正的突破。在传统工业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过程中,旧有的社会经济规律、行业市场格局、企业经营模式等不断被改写,不可思议地叠加出新的格局。在制造业领域,工业智能化、网络化成为热点;在服务业领域,个性化成为新的方向;在农业领域,出现“新农人”现象。
四是移动互联网正在催生出新的业态、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产业。当前企业越来越重视引入移动互联网用户思维,挖掘市场长尾需求,后向指导生产,探索企业增值新空间。移动支付、可穿戴设备、移动视频、滴滴专车、人人快递等新的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引发传统行业生态的深刻变革。从零售、餐饮、家政、金融、医疗健康、到电信、教育、农业,移动互联网在各行业跑马圈地,改变原有行业的运行方式和盈利模式,移动互联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用户提供“指尖上”的服务,促成了用户与企业的频繁交互,实现了用户需求与产品的高度契合,继而加大了用户对应用服务的深度依赖,构建形成“需求-应用-服务-更多服务-拉动更大需求”的良性循环。随着企业“以用户定产品”意识的提升、移动互联网用户黏性的增强和参与热情的高涨,未来,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将持续火热,加速推动各行各业进入全民创造时代。
六、关于发展移动互联网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移动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国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普及率、网速、价格等方面与发展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亟待加强。要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行政村宽带普及服务,尤其注意加快农村互联网宽带普及率。积极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与布局,提高移动4G普及率,加快5G研发和试商用。要扩大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免费公用wifi和收费商用wifi相结合,提高宽带接入服务质量。
二是加强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推进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手表等操作系统研发和核心处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芯片研发,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跨终端跨屏幕操作系统平台、开发与测试工具、搜索引擎、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工具等基础软件技术开发。
三是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加快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围绕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突破和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合作和产业分工引导,鼓励终端制造商、软件提供商、电信运营商与移动互联网服务商之间在各个环节加强合作,充分利用本土企业创新优势,推动我国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整合发展,构建“终端+软件+服务”整体产业格局,形成良性互动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生态圈。支持建设第三方内容服务平台,促进各类平台开放融合,在终端接入方式、接入内容、接入对象等方面实现开放与共享。积极引导建立产业联盟或企业战略联盟,广泛开展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平台竞争力,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我国在利润分配中的竞争地位,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建立信息安全评测体系。为引导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要依据现有的安全问题根源,从智能终端安全、移动应用安全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评测体系。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评测智能终端的硬件安全、系统安全、预置应用安全、接口安全;另一方面从移动应用软件安全、移动应用软件商店安全、移动应用第三方业务系统安全等三方面评测移动终端安全,从而从终端侧、应用服务侧联合解决信息骚扰、隐私窃取、恶意吸费、木马侵入等安全问题,并指导和敦促相关企业整改,保证移动终端信息安全。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