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手机网络 > 移动网络环境用户行为感知与理解

移动网络环境用户行为感知与理解

发布时间:2023-01-25 20:37:50

❶ 广东宜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系列

LengLong®系列信令采集分析产品(1P)
LengLong®系列信令采集分析产品是自主研发的、高性价比的信令采集设备,采用稳定高效的处理机制、不停机动态加载组件、全接口的解码引擎、先进的海量信令数据处理技术,支持GSM/WCDMA、CDMA/CDMA1X、TD-SCDMA等网络协议,主要应用于市场精确营销分析、网维、网优等专业领域。
Fire F9600 光口采集设备Fire F9600 光口采集设备Fire F9600 光口采集设备
LengLong®Fire-F9600光口信念采集网关设备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嵌入式硬件加速处理模块,配备专业的处理芯片,提高了信令解码能力,具备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可以实现对GSM、GPRS、EDGE、WCDMA、TD-SCDMA、CDMA等通信网络信令的实时采集和快速分析处理。
设备功能:
信号采集
从传输层提取通信网络信令
对接入链路中HDLC层的数据采集
对信令数据进行TCP/IP协议封装
提供SNMP/AGENTX网络管理功能
Fire L6500系列光口采集分析设备Fire L6500系列光口采集分析设备
LengLong®Fire-L6500系列采集分析产品具有自主研发、具备世界领先技术、高性价比的光、电口信令采集设备,采用稳定高效的处理机制、不停机加载组建、全接口的解码引擎、海量的处理技术经验,建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网络支持市场,应用于市场、网维、网优等方面。
设备功能:
直接对汇聚层、接入层进行光口通讯网路信令提取
对接入链路中HDLC层的链路采集
对信令数据进行TCP/IP协议封装
提供SNMP/AGENTX网络管理功能
基于Ethernet的数据输出和SNMP管理
ELVIS®系列全业务质量测试系统
ELVIS®系列全业务质量测试系统具备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先进的SIM卡远程仿真技术和PESQ语音质量评定技术。其中关键技术已经申请了相关国家专利,并在市场推广应用中获得中国移动集团技术创新奖、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创新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全业务质量监测平台核心设备包括远端测试模块(RTD)和中心SIM卡池设备(SID)。通过模拟真实的用户行为,从用户感知的角度出发验证移动网络服务质量,并对网络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同时通过周期性的测试和KPI参数对比,前瞻性的判断移动网络性能变化趋势,真正实现对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SID系列
配合管理中心的调度和远端测试模块的资源请求,系统可通过LAN/WAN传送任意一张SIM卡的仿真信息到远端测试模块(RTD)。仿真SIM卡从一个RTD中移到另一个RTD时不需要做任何物理位置的改变,可以轻松地实现SIM卡快速切换,满足不同区域的测试工作需要。
SIM卡管理设备(SID)拥有32个或256个测试卡槽位,可自动获取测试卡中的IMSI、MSISDN,短信中心号码等信息,可支持32张或256张SIM卡同时远程开机。
RTD系列
远端测试模块RTD能根据业务的需要动态获取远程测试卡的信息,以完成SIM卡登录移动网络。RTD收到测试任务命令后,向SIM卡管理设备(SID)请求相关的SIM卡资源,进行各种移动业务的测试工作。
多媒体安防产品
多媒体安防产品主要为电信运营商、政府及企业用户提供多媒体视频产品和视频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以及以系列产品为基础的安防智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多媒体安防产品系列已经成熟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公司根据行业领域用户的使用反馈和特殊需求开发定制行业解决方案,更好的适应了各个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产品名称:图片识别设备
高速图片识别设备,内嵌识别软件包含了图片预处理、车辆检测、车牌切分、字符识别、图像压缩、数据传输等模块,系统识别速度快,可靠性高。
解决方案:
“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
基于成熟的视频产品和先进的视频技术,系统将局域专网、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络有机结合,通过城市视频监控、数字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多个模块构建城市立体安全网络。
高清治安卡口系统
系统采用国内领先的摩托车抓拍识别技术、视频线圈双触发机制,以市局-县局-派出所三级管理架构搭建,按照统一标准接入到统一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管理平台进行统一发布管理与综合利用。
道路视频电子警察系统
电子警察系统实现24小时全天候对违章违法行为的准确记录,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红绿灯检测、视频车辆检测技术,实现视频抓拍、高清录像、图像处理等功能,具备高集成度、高可靠性、高灵活性、
电信服务通用工具软件系列
NOAS(Network Optimization Analysis System)网络优化系统是广州宜通独立开发的一种用于爱立信网络工程及优化的专业软件。通过对从OSS中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得到网络工程及优化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指标,对网络优化及其他工程进行指导、考核及分析。NOAS还可以对无线频率规划、网络扩容工程等进行在数据制作、数据检查等方面的工作。NOAS系统具有功能全面,使用方便,操作灵活及很好的网络安全性等特点,是网络规划、优化工作及相关的工程工作中的一种不可多得的优秀工程师支撑软件系统。
NOAS系统结构
NOAS六大功能模块
管理信息产品系列
企业采购支撑平台(EPSP):平台在实现省市纵向采购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横向一体化信息系统支撑。一方面,系统支撑着集团在日常横向的采购管理以及上下级的纵向采购管理工作,在机制、流程、数据规范化管理、效率提升、协同、决策支持、个性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现了从请购、招标、下订、签约、验收、付款等全采购过程规范化管理,实现了采购业务全程的电子化管理和支撑。另一方面,系统提供集团内部与供应商的信息交互平台。通过内外平台的流程规划,规范了与供应商的业务往来规则,提高了集团内部与供应商业务交互效率。通过平台对内外业务的跟踪,提高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和公司内部的响应效率,从而减少相互之间业务的摩擦,从而健全了整个供应链体系,优化价值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
精确营销产品系列
精确营销产品系列以用户动态行为分析和业务分析为中心,积极探索信息化服务领域,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感知,发现寻找客户细分市场,发现新客户和新业务,有效地进行业务推广和精品服务,真正做好微观市场的精细化管理。该系列产品包括:精确营销系统,完成用户行为的海量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为市场线提供精准的用户行为和业务分析数据,辅助支撑营销决策;挂机名片(触点营销),具备主动客服、企业名片、业务推广、满意度调查、商业应用等功能;路讯通,能为出行者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周边商业店铺查询等服务功能,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周边道路的实时交通信息,以引导交通指挥;物流通,为物流行业提供移动定位及轨迹关联功能,并可扩展至交通运输行业、制造业、企业客户、家庭客户应用等。
用心专注,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客户的需求是我们持续创新的动力。
六、 产品+服务
“产品 + 服务”的业务模式优势,为传统通信服务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信令测试分析产品与无线网络优化服务应用(MRR)
该产品通过对MC/A和Abis等多个接口信令及测量报告进行采集和关联,能在地理网格(100M×100M)条件下合成图形化的统计指标和GIS呈现示例,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呈现和深度专题分析,可以主动、快速、准确地定位网络故障问题,提高对用户感知的响应能力。可实现对移动全网关键KPI准实时监控,对问题指标进行即时关联挖掘分析;通过地域、时间、用户组、终端、业务等多个维度的组合,对网络整体覆盖分析、干扰分析、异常切换分析和话务热点分析等重要专题进行分析,提升故障定位的精确度;借助MRR平台能使故障定位分析工作规范化、流程化、智能化,并为市场前端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和支撑平台。
信令测试分析产品与核心网优化服务应用(全程网优)
核心网信令分析平台通过对核心网包括CS域、PS域各接口网络信令和数据的采集分析,实现对各种故障事件、用户行为、用户访问业务信息等关键字段的解析提取,完成对各种海量数据的清洗和汇总,并侧重从用户感知角度计算出各类分析指标,作为网络质量评估准则。该系统为移动通信网络提供了一套用户级的信令关联和信令回溯、用户访问业务的重组和还原工具,采用高效的灵活可定制的数据库过滤清洗技术,可供排查故障和网络优化使用,并设计了专家级的经验库提供故障处理的建议和思路,进一步为移动网络优化提供高效、可靠、准确的处理手段。结合核心网专家服务,可使用该平台完成:多维度的分析(包括用户行为分析、CS域业务使用质量分析及PS域业务质量分析等);常规指标分析优化;VIP用户跟踪和投诉处理,系统从用户感知角度汇总分析各类用户感知指标,端到端的数据业务质量分析,通过故障实时定位功能对VIP重点用户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解决VIP用户保障和用户投诉分析等问题;以及指标提升、故障排除、隐形问题挖掘、多厂家设备互联分析、数据业务热点和流量分析,彩信、飞信、WAP业务分析,2、3G互联问题分析和切换、异常信令,数据业务异常流程协议分析等专题分析。。
ELVIS®系列产品与全网业务质量和客户感知评测服务
全网业务质量与客户感知评测服务是基于ELVIS®系列产品所进行的针对电信运营商全网业务质量水平,以及客户对网络服务感知水平的全面评测服务。该产品技术和评估体系具备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先进的“SIM卡远程仿真”和“PESQ语音评定技术”,从用户真实网络服务感受的角度对移动网络服务质量进行7*24小时的不间断测试和对比分析,前瞻性的判断移动网络性能变化趋势,真正实现对移动通信网络质量的实时监测和评估,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以ELVIS®平台系统协议为蓝本的《移动通信网业务拨测管理技术要求》已由相关部门申请为中国移动集团公司企业标准和中国通信行业标准。

如何提高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

“用户感知”反应了终端用户对业务和网络的体验和感受,反应了当前业务和网络的质量和终端用户之间的差异。“用户感知”的评价主体是终端用户,评价对象是业务和支撑业务的网络(包括无线网络)。分析“用户感知”,就是为了寻找用户感知低于用户期望的原因解决好通话质量,掉话,接通率,小区切换等问题 ,就能提高用户的感知度;具体;减少用户的掉话率;在上网时让用户感觉快,语音通话时,清晰,无杂音;、无盲区和接入困难的问题。这需要核心网优化和语音优化做大量的工作。
这个问题细说很多:比如接入类的比如RACH 电平、RX_LEVEL MIN、重发次数等等,保持类的RLT /SACCH、呼叫重建定时器、N200 T200、切换相关的的定时器、释放阶段的T3109等,还有一些软参比如呼叫保护定时器甚至网络结构中非无线接口的一些相关的定时器和参数和信道转换类参数和定时器都可能有此效果,
2、你这样理解好了,在无线或者传输链路以及其他接口或者链路质量不好的的情况下,接入和保持及释放类相关的参数和定时器都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参数和定时器设置、降低用户感受来实现指标的提升。实际网路中这些参数的设置是实现两者的平衡,具体值需要依靠实验结果、用户调查、和实际测试效果来决定的。
3、两个常见的具体调整,早年一般为了掉话率提升都会把SACHH和RLT调到最高64...但是目前对这个参数的理解已经很完善,结合研究报告、用户调查、和测试分析,基本确定了这两个参数设置范围,一般不允许调整了。

❸ 用户行为特征

用户行为特征

用户行为特征,对于运营来说用户的行为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点,很多时候用户的行为决定了一个网站甚至是一个软件能否继续运运营下去,所以通常都是要对于用户行为特征进行一个分析,下面一起看看相关内容。

用户行为特征1

用户行为是用户在产品上产生的行为,实际表现为相关的用户数据。产品经理运用不同分析方法对不同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为产品迭代和发展提供方向。

一、用户行为是什么

1、用户行为

用户行为是用户在产品上产生的行为。我们以小明的case具象化用户行为表现:

因为小明关注作者的信息被记录了下来,当该作者有发布信息时,则会通知所有关注他的人,而小明也是其中之一。

小明关注作者的信息记录,则是行为数据。小明的行为数据会有 启动app、浏览、查看图集、播放视频、点赞、关注作者……

2、用户行为数据

用户行为数据是从一次次的行为中而来的,行为数据是通过埋点进行监控(相见埋点介绍)、后续一篇文章将介绍如何(设计埋点)。通常是数据同学完成埋点设计,由开发完成监控程序 或 调用SDK。针对小明的行为(假设以下均已埋点):

3、用户行为分析

是指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研究。

4、用户行为分析的作用

(1)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可以还原用户使用的真实过程。

一个xxx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由于什么样的行为)在时间点做了xxx事情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2)“了解用户,还原用户”是“以用户中心”的第一步。只有详细、清楚的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真实的使用路径、进而找出 产品使用、渠道推广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用户/页面/业务过程中的转化率。

(3)用户行为分析(case需要补充)可以用于

A、拉新:渠道分析、SEM分析、用户质量分析、

B、转化:新增用户注册转化过程、产品使用过程转化(搜索、推荐等)、push推送调起过程、站外拉起过程

C、促活:用户停留时长、用户行为分布、

D、留存:用户留存分析

E、商业化:根据用户历史行为展示广告

二、如何进行用户行为分析?

1、行为事件分析

行为事件分析方法主要用于 深度研究某行为事件,以及对产品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针对某一具体行为,全面的描述、对比,针对其异常表象 深度下钻分析各维度、确认导致该行为数据表现的原因。如快手的播放量徒增:同期对比分析,确认历史上是否有发生过,对比 去年/上个季度/上月/上周/昨日的 数据的相对表现。多事件对比分析。对比浏览量、点赞、评论、分享事件的数据是否存在徒增。通过对比多个事件,确认徒增现象发生的范围。维度下钻:由于播放量取决于3个部门用户在快手消费视频,被监控程序上报。

所以在三个方面分析:

监控程序是否异常?在快手哪个页面的播放量增加呢?是发现、关注、还是同城?-> 对应页面做了哪些调整?是否增加了引流;哪一部分用户群的播放量增加了?交叉分析 用户自然属性(平台、性别、年龄、地域、教育学历、机型、消费能力)、行为属性(新增、回流、常活跃用户;直播用户、短视频用户…、)、视频属性(视频类型、作者类型…、)

2、留存分析

留存是衡量用户是否再次使用产品的指标,也是每一个app赖以生存的指标,能够反映任何一款产品健康度,是产品、运营、推荐效果的整体表现。如果一个app从来没有留存用户,那DAU将永远是新增用户,那么产品将无法运行下去,更别说新用户成本付诸东流。

贴合业务属性、精细化留存过程 将对留存数据更有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留存分析,能够剖析用户留在产品的原因,从而优化产品核心功能提升留存。

留存的类型:

用户留存:用户使用app后,经过一段时间仍旧使用。功能留存:用户使用xxx功能后,经过一段时间仍旧使用该功能,且其他功能均有所变化。此时,该功能对用户留存有正向作用。先前有写过 留存分析的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

3、漏斗分析

漏斗分析实质是转化分析,是通过衡量每一个转化步骤的转化率,通过转化率的异常数据找出有问题的环节并解决,进而实现优化整个流程的完成率。

在产品初期(处于与市场适配的阶段):通过漏斗分析找到用户触达的瓶颈,帮助用户触达产品核心价值,真实反映MVP与市场匹配程度;在产品中期(处于用户平稳增加的阶段): (1)通过漏斗分析优化渠道,找到目标群体用户; (2)通过漏斗分析优化用户在各模块的体验(基础的登录模块、产品核心价值模块: 如抖音的播放模块、淘宝的购买模块等);在产品后期(处于用户价值产出的阶段): (1)通过漏斗分析可以改善用户生命周期(优化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生命周期,间接拉长用户群体的价值产出的时间长度,减少高价值用户群体的流失);(2)可以通过漏斗分析优化商业化模块,像商品的购买过程(购物车-提交订单的转化漏斗)、广告的曝光点击等,提高生命周期中单位时间产生的价值。

4、路径分析

路径分析可以将纷杂的app日志按照用户的使用过程,呈现出“明确的”用户现存路径。发现路径问题,进而优化,使用户尽可能短路径体验到产品核心价值。

通过路径分析,可以了解到像小明这样9点左右播放视频的用户:他们是通过push点击而来,这部分用户占比是多少;他们匆匆结束播放,再也没有下一步行为,这部分用户占比又有多少。针对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播放视屏的场景,尤其是突然退出的'场景,是否在下一次打开app时,仍旧打开终端的视频。是否有其他策略可以针对该场景来优化?

此外,路径分析不仅仅可以用于行为路径分析,也可以用于用户群体转化分析。例如:新用户中分别转化为 忠实用户、常活跃用户、潜在流失用户、流失用户的分析。

5、用户分群分析

通过了解用户画像,可以帮助运营理解用户。根据用户画像(基本属性、用户偏好、生活习惯、用户行为等)的标签信息将用户分群。

通过用户分群行为表现对比,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群体对产品的反馈,有针对性的优化产品。

发现中 西南地区的低端机型使用app时,奔溃率特别高,开发可以针对该点进行优化、降低奔溃率;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的行为表现 做 定向投放、push等,从而实现精细化运营。业内的商业化行为分析产品,基本上将用户画像的生成、标签的过程均合并在用户分群的群体定义中,降低了操作流程。

三、用户行为分析的完整链路

以小明为case的用户行为每天数以万/亿计的产生,如何对“这类人群”进行“行为分析”?需要行为分析将明细级别的日志聚合后再以较为可读的形式展示出来。

为了保障埋点可靠、数据上报及时、行为数据分析有效。需要一套完整的用户行为系统,包括从数据埋点设计、埋点开发、数据上报、数据模型开发、行为数据分析。 过程中也需要多方协作完成,如何保障多方协作中高效、便利的完成、产出具有业务价值的数据分析结论。后续将介绍服务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相关平台介绍。

用户行为特征2

一、什么是用户行为

中国有句古话“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这句话揭示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我们要想透彻地研究任何事物,常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考虑。分析用户行为也不例外。

换句话说,用户行为的研究内容可以按照时间和空间维度展开。

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按照管理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理论,用户的行为轨迹包括:产生需求、信息收集、方案比选、购买决策;购后行为5个阶段。其中购后行为包括使用习惯、使用体验、满意度、忠诚度等。

从空间的维度来看,用户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5W2H,例如我们要全面描述用户在购买阶段的行为,就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谁(who)?打算在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买什么东西(what)?产生需求的动机是什么(why)?打算买多少(how much)?如何买(how)?同理,在使用阶段也可以从这7个要素来描述。

5阶段和7要素的结合,形成了用户行为分析的研究体系。这个体系细化了用户行为的研究内容,基于这些内容,就有了用户调查问卷的一些基本的问题。

二、为什么分析用户行为(Why)?

之所以分析用户行为,是为了找到用户行为的特征,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支持。

大家想想,用户行为具有哪些特征呢?

Q1: 用户行为是同质化的,还是差异化的?

A1:差异化的,因此用户行为具有差异性

Q2:用户行为是静态不动的,还是动态变化的?

A2:动态变化的,因此用户行为具有流动性

Q3:用户行为是相互隔绝的,还是相互影响的?

A3:相互影响的,因此用户行为具有传播性

差异性、流动性和传播性是用户行为的三个显着特征。那么,这些特征具体是如何表现的,分析这些特征对企业的经营有什么作用?

这里我们只谈差异性,后面的博文中会谈流动性和传播性。

用户行为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分为5阶段7要素。因此用户的差异性,就表现在这5阶段和7要素上。例如,在产生需求阶段,用户的需求动机why不同。同样是买电脑,有的是为了工作、有的为了学习、有的是为了消遣;再比如,在信息收集阶段,用户的信息收集渠道where不同。同样是买房子,有的看网络广告;有的听朋友介绍;有的到现场采点。

这里只举了两个阶段,你能说出在其他阶段用户的差异性表现吗?

意识到用户的差异性,企业的营销工作就不会搞一刀切,就不会拿大炮轰蚊子,而是会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然后针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种精准营销体现在市场定位、竞争战略选择、品牌形象和营销组合等很多方面。

三、如何分析用户行为(How)?

这里我们只谈差异性,后面的博文中会谈流动性和传播性。

我们前面谈到因为用户行为具有差异性,因此需要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那么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呢?

市场细分的思路是看看从哪个维度切分市场,使所分得的细分市场内部具有的共性,细分市场之间具有个性。从哪个维度切要结合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的。例如食品市场,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所以食品市场可按地域分;服装市场,性别差异非常突出,男款少而精;而女款多而靓,所以服装市场可按性别分。此外二八原则,也广泛用于市场细分,即我们可以按重要程度将用户分为大中小三类。重要性可以有很多评价指标,比如规模、综合实力、业内影响力、对企业的贡献率、在同类产品上的总投入等等。

将市场划分成几个细分市场后,企业就面临着目标市场选择的问题。如何选择目标市场呢?这是一个团体决策的过程,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往往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骨干营销人员坐在一起讨论来确定。讨论共有五步进行

第一步指标的选择需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我是大企业,规模经济是我的优势,那市场规模就是我选择的重要指标;我是中小企业,我要更关注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我可能无法存活。因此,竞争强度就是我选择的重要指标。

第二和第三步确定优先级和为指标打分的方法可参考小蚊子的《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中的权重确定方法

第四步的综合得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的结果加权平均得到。

第五步选择目标市场可以企业适应度和市场吸引力为横纵坐标,得出各个细分市场在四个象限中的位置。

六款免费的用户行为分析工具测评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市场竞争已经从增量用户竞争逐步转化成为存量用户竞争。同时伴随流量红利消失,数据红利时代已经到来,流程驱动性公司正转变为数据驱动的数字公司,竞争从同业蔓延至异业竞争,跟随用户,跨场景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将会成为数据红利时代最核心的诉求。

如果说数字化转型不可逆,那么对于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将会是数字化转型的支撑点之一。要实现对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必不可少要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比如对网站、APP等渠道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对获取到的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多角度对比分析,用以指导提升获客效率、优化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以数据驱动业务持续增长。

但目前来看,距离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日常工作中,大家的分工不同,仅关注某一个方面的数据显然不够,无法全面了解产品运营情况,更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分析建议。

现在的情况是在公司内,业务部门想要看数据,会先提出自己的数据需求,这时候需要找到技术人员或者数据分析师,根据需求写SQL将数据从库里提出来,交给数据分析师进行分析,形成对应报表之后,再发给业务部门查看,完成整个过程没个三五天搞不定,数据分析的时效性大大降低。

企业采用用户行为分析工具,可以让产品、运营、市场、数据等业务部门更方便的分析数据,让技术部门日常面对的零碎需求更少,能把等多精力放在建立数据仓库等核心工作上。

当我们在做产品开发或者产品运营时,通常需要第三方工具去做用户行为分析以提供数据支持。因此免费产品的试用成了大家在前期选择工具的必要方式。为了方便大家对目前市场上的用户分析工具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我们在试用了大量的工具后,分别从数据接入、数据分析、安全与拓展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许多人都在问,市场上有没有免费的用户行为分析工具,答案是有的!不过各家各有特点,国外知名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工具像Google Analytics(以下简称GA)、Mixpanel,国内有网络统计、易观方舟Argo、友盟、TalkingData免费版(以下简称TD免费版)。

01、数据接入

谈到数据接入,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几个产品在数据模型上的差别。

GA、网络统计诞生于传统PC互联网时代,都是以传统的页面浏览(PV)和用户会话(Session)为核心。其中GA经过多年演进,增加了一些关于事件分析和自定义属性的内容,但本质上主要还是服务于页面类的产品。网络统计还是依然只支持页面和会话统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用户的行为触点变多,以往以页面和会话为中心所能采集到的结构化数据颗粒度不够细,页面和会话模型已经不适用了。因此,基于“用户+事件(User+Event)”模型出现了,在分析的时候可以完全自主的定义需要分析的事件,并从不同的属性维度进行交叉分析。刚推出不久的易观方舟Argo,以及Mixpanel、友盟、TalkingData免费版都采用了 “用户+事件”模型。

在埋点方面,目前根据埋点的工具和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代码埋点,可视化埋点和全埋点,并没有说哪一种方式能够碾压其他几种,因为都各有弊端,具体的各种埋点方法的分类与优缺点我们也做一下对比:

下面我们看一下市面上几家免费的数据分析产品之间在数据接入方面对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GA、Mixpanel都是国外产品,在数据采集的规则适配了iOS、Android的设计规范,但国内开发者常常直接忽视这些设计规范开发产品,而GA、Mixpanel在数据采集上没有针对国内产品的特点进行优化,因此在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上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Mixpanel和易观方舟Argo的数据采集SDK开放了源代码,一定程度上可以打消企业在数据采集安全方面的顾虑。

0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用户行为分析工具的核心,除了网络统计以外,其他几款产品都可以满足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基本需求,但在功能的丰富程度上不尽相同。具体对比可以看下表。

从分析模型丰富程度上来看,Mixpanle和易观方舟Argo是里面功能最全的,堪称全家桶,唯一遗憾的是目前易观方舟Argo目前尚不支持热图分析。比如最常用的“事件分析”这个功能,不止可以从PV、UV等方面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属性值设定具体的指标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对比,功能非常强大。

从数据准确性上来看,GA在算法的严谨性上应该是最好的,但如果用户或者事件量比较大的时候,会采取抽样分析,可能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Mixpanel的免费版本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易观方舟Argo在这方面表现抢眼,在数据计算上支持秒级实时数据分析、自定义指标、多维多人群指标对比、人群交叉分析、智能分析、数据实时回传、即席数据分析等。

从数据管理、项目管理、权限管理这些常用的管理功能方面来看,几款工具都提供了比较友好的支持。但仅有友盟+提供了手机app,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看监测的数据情况,易观方舟Argo支持通过手机浏览器访问查看数据看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易观方舟Argo里面的用户运营和触达功能。目前易观方舟Argo可以在完成用户分析与分群后,通过邮件、短信、Push消息等方式对目标用户进行触达,还支持配置UTM追踪参数对广告进行跟踪。

03、安全与拓展性

企业级产品在数据安全性和可拓展性上,需要提前做一些考量,几款产品也各有侧重,具体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

(点击图片可查看清晰大图)

GA免费版 和 Mixpanel 提供的都是SaaS服务,但因为服务器都在国外,在国内使用起来稳定性和刷新速度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网络统计、友盟统计、TD免费版基本上都是SaaS服务;易观方舟Argo提供安装包,可由企业自己私有部署,如果对数据安全有顾虑,易观方舟Argo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服务方面,除了GA和易观方舟Argo可提供社区服务支持以外,其他产品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用户服务支持。

总结

对比来说,刚推出不久的易观方舟Argo,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能力上,已经可以满足产品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需求,而且提供了独家的一站式用户运营和用户触达。与目前其他国内的免费工具产品对比来说,易观方舟Argo在颗粒度细致程度、分析模型全面性、系统性能方面表现优秀。

目的,大多数成长型团队、创业团队的市场及运营预算都相对紧张,每一分投出去的钱恨不得立马知道什么时候能转化回来,如果自己搭建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平台要花费的功夫肯定不少。相信更多性能全面的用户分析和运营分析工具的免费开放,能避免企业在市场运营方面走弯路;也能解放团队更专注的在业务上,通过用户行为分析提升营销效率、优化迭代产品、留住更多用户,真正用数据指导和驱动业务。

最后,这次选型过程中,在易观方舟Argo社区交流感受较好,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免费工具产品不少,但真正形成自己技术服务社区的不多。相信未来他们能把这个社区做的更好,就像当年小米运营MIUI做社区一样,能给广大的技术宅和数据爱好者提供一个炫技、PK、互助的圈子。

❹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呈现出哪些特点

浅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 摘要:移动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带领们进入了崭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并改变了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特点:1·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在线支付等技术日渐成熟,移动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带动给消费者,使得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一些重大改变,带来非常大的选择面和方便。2·在传统模式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往往比较单一,通常会对某一种产品进行一次性的购 买。例如,在传统模式下,消费者想买数码相机的话,可能会去数码市场买回一部数码相机。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无处不在,消费者能够了解到与产品相关的其他类别的产品,从而派生出新的消费需求。 3·在传统方式的实体店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往往容易受到影响。营业场所的布置、商品的丰富程度和陈列方式、销售人员的服务质量、他人的购买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冲动性购买行为。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商品选择的范围不限于几家店或几个厂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以合理性的计划自己的消费行为,有更多时间考虑,并且以更好的心态对产品进行综合权衡。这样下来,人们的消费行为日趋理性化。 4·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来自不同地方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者可以针对某一产品性能、价格、客服等进行交流。这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能够促进消费行为的进行。 5·传统消费行为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受到商家场地的极大影响,包括距离、交通、营业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配合新的发达的物流体系,地点与区域已不再成为人们的限制;同时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将消费者购买的物品配送至消费者指定地点。

❺ 在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中的人际传播有哪些特点

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移动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渗透率已接近90%,网民的上网设备向移动终端迁徙。来自CNNIC的 数据 显示,截 至2015年 6月,中国整体网民规模已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移动网民达到5.94亿人,增长率为6.7%,移动网民增速远超过整体网民增速。如此大规模的渗透,已使信息传播方式产生颠覆性变革。“微信”,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正悄无声息地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起初将产品定位为“熟人社交”工具的“微信”,依赖“即时通讯”功能的高效率低成本传播优势,以及“摇一摇”“扫一扫”“漂流瓶”等工具的开发而得到广泛普及后(据2015年 Q1腾讯发布的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应用覆盖90%以上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泛化的关系链早已摆脱原本的“熟人社交”定位,开始挑战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熟人关系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正在构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们仿佛很熟悉,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所有这一切,都形成了你们交往的‘社交货币’。你们仿佛又不太熟悉,也许到老的那一天都没有见过面,也许并没有太大的见面的欲望。但他仿佛是你周围的空气,通过他你印证了自己的存在。”微信提供的社交平台,正迎合了现代社会人群的社交心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熟人与陌生人并存的社交关系圈,并潜移默化地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关系”构建、维护、转换的突出代表。
一、“关系”的构建——“差序格局”的解构与“半熟关系”的兴起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将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构成定义为“差序格局”,即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关系网进行层级传播。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应用在时空及人脉关系的突破是对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解构,同时,正是由于此特性的存在,兴起了中国社会“半熟关系”的普遍盛行。
(一)“时空”及“人脉”限制的突破加速“差序格局”的解构
移动互联网对时空的突破效果众人皆知,其挑战着受到血缘、地缘、经济水平、知识文化水平等条件因素限制而形成的具有远近亲疏不同的传统“差序格局”。就“微信”而言,差序格局被揉碎了,重新捏合在一起的是更加简单化的二元关系:关注和不关注。而其表现就是点赞与不点赞、评论与不评论。即使这种表象从根本上是无法代表个体与个体间的亲密程度,但简单的二元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依赖移动的普及、终端费用的平民化,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体“永不缺席”成为可能,这恰恰使人际沟通突破“时间”“地缘”“人脉”等的限制条件,解构传统的差序格局。
以微信为例,“微信群组”功能的诞生促使千万处于淡忘过程中的人际网络被重组和深化,数年未联系的老同学,每个个体依赖自己的社交圈进行群组的建立,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原有的集体举行一次全员到齐的“同学会”,即使此时全班同学广布世界各地,即使此时对于风华正茂年代彼此的记忆均已模糊,但通过群组内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甚至视频动态信息的彼此交换,依然能够将已经趋于陌生的人际关系重新变成“熟人关系”。

(二)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信息刺激“半熟关系”的兴起
由于移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LBS地理定位功能,使得附带位置标签的社交信息得以传播,该传播内容是对传统人际传播网络的重塑。首先,基于位置标签的传播信息,显着减小突破熟人关系网的阻力,轻松实现与陌生人间的信息交换与“关系”建立,甚至可以实现将线上的沟通通过位置功能转移至线下,成为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的枢纽。另外,由于用户在沟通之前都是以自愿加入某种相同属性沟通媒介为前提——比如说同时摇动手机、同处某地同时开启LBS等——所以此种行为可以有效地减少陌生人在交流沟通当中的抵触心理。
如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就是依据用户传递的位置标签信息,根据现实的地理位置标签创造陌生人建立关系网的机会,用户可以根据对于年龄、性别或是兴趣、爱好的筛选,将部分的陌生社交关系向熟人社交关系拉拢,甚至将虚拟的人际关系落实到线下,是一种完全跳脱原本熟人关系网的社交方式。且不论该位置标签功能的安全性或是落俗行为发展的可能性,就搭建陌生人间的信息传递平台而言,该功能具有创造性的现实意义。另外,若将“摇一摇”功能的建立基础归类为动作行为发生的同时性,“漂流瓶”的异步性则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通过漂流瓶的拾取了解陌生人的情感心愿,并且同时了解漂流瓶的漂流来源,查看该陌生人的基本信息,有选择性地进行深度了解,交友沟通。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信息分享,“微信”通过同步异步共同进行的方式丰富了构建陌生关系网的方式,减小传统熟人关系网突破“差序格局”阻力,“半熟人社会”的社交关系因为大量无亲缘的陌生关系涌入而变得普遍。同时,无论是“摇”还是“漂”的过程,都可能是对传统六度分割理论的冲击。
二、“关系”的维护——包围式“人际压迫”与“娱乐性”的情感补齐方式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社交过渡至线上的,或者关系起初便建立于虚拟空间之上的关系圈,在意识到移动终端的便捷与低成本后,现代人依赖于“屏社交”的关系维护方式普遍流行于日常生活,甚至内化为社会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责任。智能手机开始以“新器官”的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使个体“永不缺席”成为可能,而该种可能性也导致了信息包围式的“人际压迫”。同时,“微信”作为社交平台,通过创造娱乐式的人际沟通方式,弥补了“人际压迫”紧张感以及以“屏社交”为基础的情感缺失。
(一)“建构自己”与“窥视他人”的平台依赖致使“人际压迫”
“社交网络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以前看到有趣的事,记在心里,见到朋友时讲述给大家听;现在看到有趣的事,立即拍下照片,发微信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处于社交网络的人,会养成事事喜欢与人分享的习惯。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又变成了一种责任。”同时,由于移动端技术的普及,终端费用的平民化,移动社交网络中个体“永不缺席”成为可能。因此,移动终端用户主动在社交平台发表的生活足迹、感想,实际上最能够成为个人的展示平台,是一种良好的“建构自己”的行为方式,也是圈际社交增强“存在感”的有效方式。而通过平台的反复刷新及时“窥视他人”以及点赞评论的生活方式,也是现代“屏社交”生活形态中满足安全感、时代感,维持关系的重要方式。
“微信”朋友圈的存在模糊公私界限,将一切私生活都卷进了公共的范畴,纯粹的公共生活亦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不同时空、语态的私生活,而公共乃是其总和。因而,公与私的界线逐步变得模糊,隐私已经被屏社交部分地瓦解。随着微信圈际好友数量的增加,朋友圈的发表内容愈加受到限制,在内容的编辑时我们会顾虑此刻“他人”阅读后对于个人身份标签及形象印象塑造的利弊,因此在内容的编辑上花费大量时间成本进行斟酌考量,甚至会依据撰写的内容划定此条内容“可见的人”或“不可见的人”。趋于人际压力,难得的“展示平台”中尽可能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展现“体面”的生活方式——“晒美食”“晒旅行”“晒成果”,以一种趋于“炫耀”的表现方式在“泛熟人”社交的背景下赢得他人尊重。“祝我们来年都能过上朋友圈里呈现的生活”便是对人际压迫下的社交平台展现的生活方式的调侃和解读。
但长时间的“暴露”与“窥视”都是建立在个人信息加工和修饰的基础上,表面看似亲切熟络,实际上是迫于人际压力之下具有隔膜的交往方式。平台中信息的编撰经过加工,而内容下方的“嘘寒问暖”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如此“人际压迫”开始驱使部分用户逃避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的社交,厌恶人际压力迫使下的社交形态。

(二)趣味性的符号编码——补齐“关系”中的情感缺失
“屏社交”缺乏非语言的表达环境,故屏幕前的个体难以通过语言以外的行为表情猜测对方试图表达的真实信息内容,而特殊的网络语言与表情符号是“屏社交”里面的语气和语势,补齐了“屏社交”中的情感缺失;同时,趣味性与娱乐性的符号编码有利于缓解由于虚拟平台建立起的弱关系所导致的交流过程中的尴尬状态。
目前流行于移动终端的信息传播载体依然是文字、图片及视频,“屏幕”的存在导致信息仍然仅能以平面的形式“冰冷”地呈现至受传者,这就决定了“屏社交”的交流通常需要由想象来补齐语义。无法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来表达真实情感的信息传递极容易受主观能动的作用遭到信息内容的曲解,因此,趣味性的凝练网络用语,各类风格的表情符号等均为受传双方搭建了共同文化理解基础之上的交流平台。小伙伴”“亲”“么么哒”等网络用语,夸张趣味的表情符号迅速流行,有效弥补交流过程中的感情缺失,基于屏幕的关系维系不再单调,共同的理解基础减小“关系”维系交流中的隔阂,减小距离感。
丰富的交流方式同样适用于满足现代“泛熟人社交”兴起的尴尬环境。基于真实线下生活的东 “强关系”是具有共同的价值理解基础和共同的地 交流话题的,然而随着“微信”向“泛熟人社交”的转变,基于线下的弱关系或是线上的陌生人关系逐步扩大微信圈内的占比,因此在维护如此状态的关系过程中,单调的语言交流极易因为个体的文化环境不同造成误解,也同样会因为缺乏共同的交流话题而造成沟通中的尴尬。此时,相应的网络用语、表情符号,以及新开发出的“红包”互动等交流方式填补了彼此了解中的空白,使关系在共通的文化环境内生根发芽。
三、“关系”的转换——“强关系”的弱化与“弱关系”的强化
建立于移动终端的社交关系以一种趋于不稳定的状态存在于现实生活,其关系圈的构建有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强关系,亦有多为临时搭建的弱关系。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这就是着名的“邓巴数字”。原本牢固的“强关系”容易由于社交精力的分散而无心维护导致弱化,同样,原本的弱关系会趋于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通过平台中的持续互动沟通而得以强化,因此强弱关系的转变是趋于频繁的。
移动互联网将人们从电脑桌前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将人们的双手钉死在移动终端上,传播内容让位传播形式的流行现状使得社交方式的多样化分散了我们维系熟人关系网的精力,依赖于屏幕的人际关系质量堪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明明在一张桌前吃饭,却彼此低头玩着手机”,“熟人关系网”的传统形态过渡至“半熟关系网”,社交圈际内的好友人数上升,其所致的精力分散必然降低原本强关系的维护精力 ;同时,依赖于媒介形式的社交关系,在脱离了媒介的数字形态时,往往会表现出由于表达内容的缺乏而产生不知所措,即当我们无法使用网络表情的表达方式或是“微信红包”等互动形式,人际间容易因为缺乏共同的信息传递内容而表现出尴尬的僵局,这便是“强关系”弱化的表现。
当然,“弱关系”的强化常表现出功利性和短暂性,下级对上级的迎合在开放的平台中轻易实现,如此的“存在感”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将原本的“弱关系”带有目的性地强化,而该种强化亦会因为目的的实现而逐步恢复原状。以此看来,依据移动社交平台为基础,将“弱关系”向长久“强关系”的转化可能性欠弱。
四、结 语
微信作为移动社交平台的代表,在人际关系构建、维护以及转换方面诠释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形态。移动终端填补传统“关系”漏洞的同时也因为过度的媒介依赖性使新形态的“关系”问题日渐明晰,亟待解决。

❻ 结合实际,谈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信息用户行为有哪些新的变化,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在线等

用户行为新变化的表现:

1、倾向社群化生活

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机QQ群活跃用户数年均增长率为72%,这表明网络社群化生活呈不断增长趋势。截至2015年6月,移动端QQ群的消息量占比为66%,远远超过PC端34%的比例,这表明用户更多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进行社交分享。与腾讯QQ一样,微信也可以搭建公共群。

除群生活以外,微信还开通了公众服务号,开发者在公众号上为各种不同兴趣、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介方式与特定群体实现全方位沟通互动,使线上线下得以连接。

2014年5月,腾讯手机QQ推出基于兴趣的公开主题社区——兴趣部落,与拥有共同兴趣标签的QQ群实现打通和关联,形成以兴趣聚合的社交生态系统。此外,微博群、微博热门话题、网络贴吧、天涯社区、猫扑等公共社区也都聚集着大量用户,有各自特点鲜明的社群生活,体现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2、更乐于互动分享

科技网站Digital Trends的报道表明:“与阅读文章相比,人们更乐意分享文章,这是典型的现代信息消费方式。”相比于PC端,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操作的简易性和网络设备的便携性,用户对所接触的信息更乐于参与互动并随手转发,而且用户往往是多屏参与信息互动与分享,即在PC端接受信息,在移动端参与节目互动。

如很多电视媒体利用扫码、摇一摇等方式与用户进行跨屏互动。娱乐化的体验容易获得用户追捧,用户也乐意在接收新信息的过程中在社交网络中分享,吸引社交好友共同参与,而一旦引爆社交网络将收获不可估摸的市场红利。

3、获取信息的表面化

移动互联网的简易操作解放了用户的话语权,使得用户进入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由状态,生产的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IBM的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产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

可见移动互联网产生了海量信息,填充在社交网络的各个角落。与海量信息相对的是用户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信息量越大,注意力资源就越稀缺。

印度InMobi公司发布的《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利用手机和平板上网时间总计达到146分钟,其中,有效媒体接触时间为5.8小时。

即使用户将5.8个小时全部用在社交网络中获取信息,也只是获取一小部分,而且面对网络纷杂的信息,用户注意力很难集中,极易被其他信息吸引,对信息的获取就过于浅显,浮于表面。

4、关注点指向明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行为社交化变迁还体现在用户更为关注眼前的热点事件,更乐于分享指向明晰的事件,很容易形成“一呼群应”的效果。

用户的社交化行为更多表现在移动即时通信类的社交软件上,而对于搜索软件,社交化的行为特征还没有表现出明显倾向,但移动端搜索量已高出PC端搜索量,未来移动端的全社交化趋势还是很明朗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行为很容易在社交活动中被转移,注意力也会迅速被不断更新的热点事件所吸引,很难对同一事件保持长久关注。

特征

第一,网络用户数量增长迅速,人数众多。信息社会是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主导的社会,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成为社会的主要需求,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可能成为知识的需求者。

第二,网络用户的类型不断分化。在物理世界中,用户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网络打破了地域限制,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信息交流场所,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发布和获取信息。在这种环境下,用户概念呈现出新的含义,网络用户结构差异大、职业分散、行业分布广泛。

第三,网络用户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和接受者,用户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的特征。任何网络行为人都可能置身于信息两端,既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收信息。

(6)移动网络环境用户行为感知与理解扩展阅读

网络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方式主要靠信息检索和信息浏览。信息检索是一种有明确目标、有计划、能清楚表达信息需求的信息获取行为;而信息浏览是没有具体信息需求目标或难以清楚表达信息需求的较随意的信息获取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浏览行为可能缺乏明确目标,也可能没有计划性,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就不具有目的性。作为用户的信息行为之一,浏览同样具有行为上的目的性,那就是满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

在实际的信息获取活动中,二者有时难以清楚地划清界限,常常相互联系、交叉或被整合在一起使用。信息检索与信息浏览常被用户简称为信息查寻。对于网络资源的信息查寻,库尔梭(CarolC.Ku)提出的信息查寻模式为我们清楚地描述了其具体过程。

库尔梭模式的最基本的假设是:用户因其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疑惑与挫折会随着信息查寻过程的推进、获得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而减少。她运用个人建构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来描述用户如何建构他们所遇到的信息。

她还认为,信息查寻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需求表达的过程,需求目标的形成(观点形成)是信息查寻成败的关键,所以,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是库尔梭信息查寻行为模式的精髓所在。

❼ 互联网 + 媒体之移动互联与用户行为

移动互联网正是我们要面对的未来 ,这在中国尤为明显的。截至2014 年5 月,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占互联网使用总量的25% ,亚洲更是达到 37% 。2014 年6 月,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 PC 机上网 比例,手机网民规模增长超八成 。

在移动时代,媒体的疆域也在拓展 。移动媒体等于新闻客户端 吗?当然不是。移动媒体 = 内容媒体 + 关系媒体 + 服务媒体 。从 2013 年开始中国网络媒体发生了 三个方向的转型,即视频化、社交化、移动化,当然这三个方向的转型最终都会落脚在移动化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上。

在研究中国移动媒体发展趋势之前, 需要了解今天的用户正在变成什么样 。2014 年10 月,企鹅智酷分两轮进行一共涉及 20 万名移动终端用户的调查,调查没有试图覆盖移动用户的全体,而是重点考察 移动媒体的相关使用移动终端的行为,以揭示新闻资讯消费及其相关的社交 、娱乐和其他服务的用户行为偏好 。

·移动终端使用习惯

首先,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在短短几年内,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已经变成重度用户 ,在被调查的用户中 , 每天使用移动终端超过 5 小时的用户在所有的时长比例中是最高的 , 超过 26% 再加上每天使用 3 - 5 个小时这个区间的用户 。有将近五成是移动终端非常重度的用户 ,近半数用户会在 2 1 - 24 点之间使用移动设备 .他们除了把工作学习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移动互联网或者移动媒体, 而且从使用时间来看,基本上他们的夜生活都是和移动终端相伴随的。

当用户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终端时,他们在看新闻上的使用比例也是超乎寻常的高 。近七成用户更多地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主要依赖电脑看新闻的用户降至不到 一成。新闻的使用在所有用户下 载的 App 中比例是最高的,而且新闻和社交这两个词现在像影子 一样, 很难分离,也就是说所谓的 无社交不新闻 , 在今天的用户身上已经变成现实。

在被调查的用户中 ,在三个问题上回答 ”是"的用户都有将近八 成,

第一个问题:是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新闻 ?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因为社交平台而增加了某些新闻的关注度?

第三个问题:是不是会因为社交平台的使用而增加对新闻的了解?

对移动媒体用户来说,新闻消费是他们最重要的需求 ,除此之外 ,他们对新闻之外的那些领域有着 广泛的兴趣 ,娱乐当然也是移动媒体的重头戏。在娱乐领域中游戏 、 小说和音乐这几项几乎是差不多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超过 1 0 万名用户调查 中,视频客户端使用者占比仅次于新闻客 户端 ,视频客户端既是播放工具,也是综合媒体。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今天的移动终端对很多用户来说已经变成他们生活和服务的一个平台。差不多有二成用户在移动终端上有过对娱乐的内容付费的经历,这对相关产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他们愿意 为娱乐内容花钱 。但同时也要看到 ,还有 40% 的用户表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都不愿意花钱买娱乐 ,所以培养用户的这样一种付费习惯,在内容包括娱乐内容这样的领域中, 应该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当然,移动支付在今天已经变成非常普遍的行为, 2014 年“双十一”的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

另外 ,在移动服务领域中,应该说在线教 育 、 在线医疗以及在线商务应该是大有可为的领域 。将近六成网民作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兴趣 ,当然还有一些网民已经尝试过这方面的应用了 。今天 ,当服务成为人们越来越多的普遍需求 时 ,怎么样把内容媒体和服务平台打通 ,这可能是在移动终端的媒 体开发方面一 个非常重要的考虑。

•移动时代的场景

今天这样一个所谓的移动时代,实际上也是一个场景的时代 。这个场景,有时候可能偏向空间环境的一种描述和研究,有时候可能偏向人们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的行为研究,不管是哪一种,今天网民在 移动终端上的行为都是和具体的环境相依托的 。在今天的移动客户端使用上,除了一般性的休闲时间外,卫生间和床也是人们最常使用客户端的场景 。

近半数用户会在休息或闲暇时间访问移动媒体 。超六成用户会在碎片时间里访问移动媒体, 这些笑话 、 段子等内容的机会笑话 、 八卦、段子不够 “高大上”其实它们已经自成媒体,且广受欢迎 。

移动媒体进一步细分 ,会给文史化带来市场,但亚文化终归是调味料 ,不能成为移动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多年前,大家讨论未来网络媒体会不会冲击纸质媒体时,当时有人很自豪地说他可以把报纸搬到卫生间去, 你能把电脑搬去吗 ?当时很难做出评论,但是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谓的卫生间读物正在从过去传统的报纸杂志转变成手机和移动终端 。

另外,在我们移动空间里的场景正在转变为公交的 一个新的情境 。同样地,过去在公交车上 、在地铁上经常看到的大家手捧一本书或看报纸的情境也正在被大家低头看手机的场景所替代 。这是整个移动场景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对移动终端消费者来说,其实有时候可能他们的场景考虑主要是看是不是更便宜 一些,或者手边是不是有电脑 。但是调查也发现,有将近 1/3 的用户会不假思索地在任何场景下 、任何情况下选择用移动终端购物 ,这一点也是超乎想象的 。

1场景的要素之一:

空间与环境移动时代,除了社交成为媒体的新要素, 更应该注意场景这个新要素 。场景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固定场景, 即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与生活习惯相关,是一个 “常量”,这种常量的变化从调查结果来看,过去更多的是在客厅、书房, 现在转向了卫生间、床上这样更私密的地方,这是固定场景中的诞生 。

同时,吃饭 (餐桌)这样过去很少被电脑终端 ”侵入” 的场景,今天已经受到移动终端的普遍干扰 。

移动终端在改变家庭中的媒休使用场景的同时, 也在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因素逐渐增多 。如何针对家庭这样的场景开发新功能,弥补断裂的家庭成员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互动,应该是未来移动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 在如今的学校或单位里, 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打破工作与学习场景中本应具有的 “封闭性” 与 “专注性”,使得工作、学习与休息、 娱乐这几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 。这也突显了移动信息消费的碎片化特征。

另一种是移动场景 ,即人们在活动中“遭遇” 的环境 。比如当一个客户在书店时,他是从家里赶过来的, 还是刚才逛了旁边的商场顺便到书店来的,这两种情况完全不同 :他到书店来 是 一个非常认真、非常努力的行为 ,还是很随意的顺便溜达的行为 。因此,对他之前的方位、 之前的需求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判断他此时此刻的需求 。接下来往后延 伸,就是把他引导到新的地方去,他看完书以后把他引导到附近的电影院还是径馆.这也是对场景的挖掘 。 这 是今天在做移动媒体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也是商业应用的方向。

罗伯特 ·斯考伯 和谢尔 ·伊斯雷尔存 《即将到来的场崇时代 》中 写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 (情境)的意义被极大强化,移动传播 是基于场景(情境)的服务, 即对环境的感知及信息 (服务)适配。与 场景时代相关的五个因素是大数据 、移动设备 、社交媒体 、 传感器 、 定位系统 。” 可见场景应用一定是未来移动媒体的引爆点 。

移动场崇分析与应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是 :从哪里来, 分析用户此前的空间与当前空间的关联性,分析用户此前的行为与当前行为的关联性 。 第二个阶段是 :现在哪里,分析与满足用户此刻在此场景中的需求。第三个阶段是:要去哪里 .为用户提供行动路线的导航 、 为用户提供新的需求的诱导。

随着信息超载 .越发突显个性化需求,人们移动传播深化, 空间场景成为新变量 ,同时大数据为个性化信息服 务提供)。 “今日头条“ 等推荐试图解决基于个体偏好的个性化。接下来 、 对场景、情境适配的个性化将是新的方向 。。。 比如 Breaki ngNews.com 在客户端应用“让新闻追看用户跑” 的新思维 ,报道中嵌入地理位置信息 ,通过 GPS 找到用户 ,实现新闻精准推送。

2 场景的要素之 二:

用户的实时状态无论是固定场景还是移动场景 ,人们的实时状态都会与空间因素共同作用。用户的实 时状念包括其自身的数据,也包括他们感兴趣的环境信息。过去想要搜集用户实时信息可谓天方夜谭 ,如今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使这个维度的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成为现实。

2014 年网络发布的可穿戴设备网络眼 ( BaiEye), 正是试图定位于某些特定空间中的信息采集和个性化服务, 如商场和博物馆 。当人们身在博物馆时 ,他们感兴趣的展品, 与其视线相关,网络眼了解了 用户感兴趣的展品后,可以自动获取与这些展品相关的信息并通过语 音传送给用户。

除了可穿戴的移动设备, 固定设备也能够实时监测分析用户行为 , 如阿根廷公司 Shopperception 通过设置在天花板上的立体传感器,即时了解到顾客看了什么商品、在哪些地方停留 、购买什么商品需要多长时间等移动状态下的用户行为 。

英特尔推出的环境感知营销解决方案, 则将用户实时数据的采集推向了进一步的应用层面 。当一位消费者路过基于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数字广告牌时 ,英特尔广告框架技术可分析根据天气、 社交媒体 , 以及包括顾客年龄 、性别和手机在内的信息, 调整内容和用户界面, 使其与受众更具相关性 、更加个性化。

3 场景的要素之三 :

用户生活惯性 人们在各种场景下的需求与行为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以往生活经验的惯性延伸 ,而在如今的 DT 时代 ,基于可穿戴设备, 可将用户的生活惯性以更加准确的方式识别、 匹配、分析、储存。

英国维珍航空公司在 2014 勾勺初开展了一项实验,利用谷歌眼镜和索尼智能手表,精准实现头等舱乘客识别,狄取饮食偏好 、上次出行信息、目的地信息等,以快速提供个性化服务。

4 场景要素之四:社交氛围

在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 》一书中,两位作者将社交媒体也列为 场景时代的一个重要元素,并指出,正是通过在线交谈,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喜好、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所寻求的目标 。这些内容使得技术可以理解 “你是谁”、 “你正在做什么”以及 “你接下来可能做什么 ” 等场景。可见,社交媒体中用户及其相关者的数据分析, 可从另一维度,为场景分析提供支持 。

需要注意的是,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 。服务适配比信息适配的范围更广 、手段更多样 、满足的需求更多元,但无论是对信息还是服务的适配,都与一定的形式适配相 关联。从信息推送的角度看 ,适配不仅意味着内容与场景的匹配,也意味着形式与特定场景下的阅读需求相适应 。

对于移动媒体的内容 生产者来说,如今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文字的精华,通过其他表现形式,如信息图表和 PPT , 进行提炼与再呈现 。因此,今天的移动媒体的标题中,越来越多地出 现了“一分钟读懂”“两分钟了解”“ 八张图让你知道” 等字眼。当然 , 这还只是移动阅读式的 ,不同场景信息阅读的个性化特点如何在呈现形式上做出述说还需要今后进一步探索。

当移动媒体在内容媒体 、 关系媒体、服务媒体三个方向上拓展时,

移动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信息流 、关系流与服务流的形成与组织 。 拥有强势的 “流” 的平台,也就有成为 “入口的潜力”。当越来越多的信息与服务依赖场景这一变化时,场景本身可以成为信息组织、关系组织与服务组织的核心逻辑, 可以成为信息 - 关系 - 服务等几者联结的纽带,场景本身可能成为移动媒体的新入口 。

尽管今天我们讨论场景的意义时 ,更多的是试图把场景的分析作为设计新产品、提升服务质址的依据 。但应该看到的是,移动传播带来的信息消费场景或社交场景的变化 ,并非都是在向着更人性、更友 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它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人的良好天性, 破坏人与环境 (空间的或人际的)的友好关系 。因此 ,对场景的开发与应 用,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与节制 。未来的移动服务提供商,未必是要将自己侵入每个场景中的某些时候,场景分析的目标也许并不是渗透 ,而是规避。

阅读全文

与移动网络环境用户行为感知与理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4g网络看视频多少流量 浏览:793
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的概念是什么 浏览:29
大型电脑用的网络 浏览:7
手电筒设置无线网络 浏览:850
网络安全原则的五个方面 浏览:643
手机连接上网络用不起 浏览:885
漯河哪个学校有计算机网络学校 浏览:286
苹果手机app需要网络验证 浏览:161
卸载软件需要连接网络吗 浏览:817
换网络路由器咋连接小爱 浏览:66
手机没网络可以扫出健康码吗 浏览:93
网络发生异常请重试 浏览:382
新机总是突然没有wifi网络 浏览:377
网络密码电脑连不上咋办 浏览:785
怎么手机网络连接无法自动切换 浏览:47
网络与运算怎么算 浏览:825
移动电信网络电视是哪个信号源 浏览:851
多少年内不得从事网络安全管理 浏览:438
网络金融服务不包括以下哪个 浏览:583
如何测试家里网络的网速 浏览:1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