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信號是怎樣產生的
一、計算機網路的產生與發展\x0d\x0a\x0d\x0a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三個階段:\x0d\x0a\x0d\x0a(1)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隱耐計算機網路。\x0d\x0a\x0d\x0a(2)多個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的計算機網路。\x0d\x0a\x0d\x0a(3)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x0d\x0a\x0d\x0a所謂聯機系統,就是一台中央主計算機連接大量的在地理上處於分散位置的終端。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建立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就是將地面的雷達和其他測量控制設備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匯集到一台中心計算機進行處理,開創了把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這類簡單的「終端——通信線路——計算機」系統,成了計算機網路的雛形。嚴格地說,與以後發展成熟的計算機網路相比,存在著一個根本的區別。這樣的系統除了一台中心計算機外,其餘的終端設備都沒有自主處理的功能,還不灶念春能算計算機網路。但現在為了更明確地區別於後來發展的多個計算機互連的計算機網路,專稱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隨著連接的終端數目的增多,為了使承擔數據處理的中心計算機減輕負載,在通信線路和中心計算機之間設置了一個前端處理機FEP(FrontEndProcessor)或通信控制器CCU(CommunicationControlUnit),專門負責與終端之間的通信控制,出現了數據處理和通信控制分工,從而更好地發揮中心計算機的數據處理能力。另外,在終端較集中的地區,設置集中器和多路復用器,它首先通過低速線路將附近群集的終端連至集中器或復用器,然後通過高速通信線路、數據機與遠程中心計算機的前端機相連,構成如圖4-14所示的遠程聯機系統,提高了通信線路利用率,節約了遠程通信線路的投資。\x0d\x0a\x0d\x0a圖4-14遠程聯機系統\x0d\x0a\x0d\x0a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發展了若干個計算機互連的系統,開創了「計算機——計算機」通信的時代,並呈現出多處理中心的特點。以ARPA網為代表,標志著我們目前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20世紀60年代後期,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目前稱為DARPA——)提供經費,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發展起來的,主要目標是藉助於通信系統,使網內各計算機系統間能夠相互共享資源,最終導致一個實驗性的4個節點網路開始運行並投入使用。目前ARPA網仍在繼續運行之中,已經擴展到連接數百台計算機,地理上不僅跨越美國本土,而且通過衛星鏈路連接夏威夷和歐洲的節點。ARPA網是一個成功的系統,它在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為後繼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x0d\x0a\x0d\x0a二、計算機網路的組成\x0d\x0a\x0d\x0a計算機網路可分為兩種子網: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如圖4-15所示。\x0d\x0a\x0d\x0a圖4-15計算機網路的構成\x0d\x0a\x0d\x0a(一)資源子網\x0d\x0a\x0d\x0a資源子網提供訪問的能力,資源子網由主計算機、終端控制器、終端和計算機所能提供共享的軟體資源和數據源(如資料庫和應用程序)構成。主計算機通過一條高速多路復用線或一條通信鏈路連接到通信子網的結點上。\x0d\x0a\x0d\x0a終端用戶通常是通過終端控制器訪問網路的。終端控制器能對一組終端提供幾種控制,因而減少了終端的功能和成本。\x0d\x0a\x0d\x0a(二)通信子網\x0d\x0a\x0d\x0a通信子網是由用作信息交換的結點計算機NC和通信線路組成的獨立的數據通信系統,它承擔全網的數據傳輸、轉接、加工和變換等通信處理工作。\x0d\x0a\x0d\x0a網路結點提供雙重作用:一方面作資源子網的介面,同時也可作為對其他網高凱絡結點的存儲轉發結點。作為網路介面結點,介面功能是按指定用戶的特定要求而編制的。由於存儲轉發結點提供了交換功能,故報文可在網路中傳送到目的結點。它同時又與網路的其餘部分合作,以避免擁塞並提供網路資源的有效利用。\x0d\x0a參考資料:我也不知道我是從那裡看的
2. 計算機網路以什麼為中心,共分幾代網路
計算機網路以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為中心。
共分為四個代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
(2)信號系統FEP網路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3. 有關計算機的專業術語!!!基礎的!
常用的計算機專業術語+解釋
1、計算機網路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總軟體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2、聯機系統是由一台中央計算機連接大量的地理位置分散的終端而構成的計算機系統。
3、PDN是公用數據網。網中傳輸的是數字化的數據,屬於通信子網的一種。
4、OSI是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為ISO(國際標准化組織)制訂的七層網路模型。
5、PSE是分組交換設備。作為網路的中間節點,它具有存儲轉發分組的功能。
6、PAD是分組裝配/拆卸設備。在發送方將大的報文拆成若干分組,在接受方將屬於同一報文的分組再重新組成報文的設備。
7、FEP是前端處理機。設置在中心計算機與通信線路之間,專門負責通信控制。
8、IMP是介面信息處理機,是網路中間節點的統稱。
二、
1、數據通信:是一種通過計算機或其他數據裝置與通信線路,完成數據編碼信號的傳輸、轉接、存儲和處理的通信技術。
2、數據傳輸率:每秒能傳輸的二進制信息位數,單位為B/S.
3、信道容量:是信息傳輸數據能力的極限,是信息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
4、自同步法:是指接收方能從數據信號波形中提取同步信號的方法。
5、PCM:稱脈碼調制,是將模擬數據換成數字信號編碼的最常用方法。
6、FDM:又稱時分多路復用技術,是在信道帶寬超過原始信號所需帶寬情況下,將物理停產的總帶寬分成若干個與傳輸單個信號帶寬相同的子停產,每個子信息傳輸一路信號。
7、同步傳輸:是以一批字元為傳輸單位,僅在開始和結尾加同步標志,字元間和比特間均要求同步。
8、差錯控制:是指在數據通信過程中能發現或糾正差錯,把差錯限制在盡可能小的允許范圍內的技術和方法。
9、FEC:又叫向前糾錯,是一種差錯控制方法,接收端不但能發現錯誤,而且能確定二進制碼元發生錯誤的位置,從而加以糾正。
10、信號:是數據的電子或電磁編碼。
11、MODEM:又稱數據機。其作用是完成數字數據和模擬信號之間的轉換,使傳輸模擬信號的媒體能傳輸數字數據。發送端MODEM將數字數據調制轉換為模擬信號,接收端MODEM再把模擬信號解調還原為原來的數字數據。
12、信號傳輸速率:也稱碼元率、調制速率或波特率,表示單位時間內通過信道傳輸的碼元個數,單位記做BAND.
13、基帶傳輸:是在線路中直接傳送數字信號的電脈沖,是一種最簡單的傳輸方式,適用於近距離通信的區域網。
14、串列通信:數據是逐位地在一條通信線上傳輸的,較之並行通信速度慢,傳輸距離遠。
15、信宿:通信過程中接收和處理信息的設備或計算機。
16、信源:通信過程中產生和發送信息的設備或計算機。
17、全雙工:允許數據同時在兩個方向上傳輸,要有兩條數據通道,發送端和接收端都要有獨立的接收和發送能力。
18、沖擊雜訊:呈突發狀,常由外界因素引起;其雜訊幅度可能相當大,無法靠提高信噪比來避免,是傳輸中的主要差錯。
19、ARQ:又稱自動請示重發,是一種差錯控制方法;要求接收方檢測出差錯時,就設法通知發送端重發,直到正確的數據收到為止。
20、數據:為有意義的實體,它涉及到事物的存在形式。
三、
1、 網路協議:為進行計算機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或約定的集合。
2、 語義:涉及用於協調與差錯處理的控制信息。
3、 語法:數據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編碼及信號電平等。
4、 定時: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5、 網路的體系結構:計算機網路各層次及其協議的集合。
6、 OSI:開放系統互連,是ISO中的術語,指資源子網中的主機。
7、 端開放系統:是ISO中的術語,是指資源子網中的主機。
8、 中繼開放系統:是ISO中的術語,指通信子網中的節點機。
9、 DTE:數據終端設備,是對用戶擁有的連網設備和工作站的統稱。
10、 DCE:數據電路終接設備或數據通信設備,是對為用戶提供入網連接點的網路設備的統稱。
11、 零數據機:當用RS-232C直接連接兩台近地DTE時,為使電纜兩端的DTE通過電纜看過方都好像是DCE,所 採用交叉跳接的信號電纜。
12、 V系列介面標准:是數據終端設備與數據機或網路控制器之間的介面,是一種比較復雜的介面。
13、 X系列介面標准:是適用公共數據網的宅內電路終接設備和數據終端設備之間的介面,它制定較晚,是一種比較簡單的介面。
14、 100系列介面標准:是DTE與不帶自動呼叫設備的DCE(如數據機)之間的介面。
15、 200系列介面標准:是DTE與帶自動呼叫設備的DCE(如網路控制器)之間的介面。
16、 X.21建議:是一個用戶計算機的DTE如何與數字化的DCE交換信號的數字介面。
17、 鏈路管理:數據鏈路層連接的建立、維持和釋放。
18、 反饋差錯控制:用以使發送方確認接收方是否正確收到了由它發送的數據信息的方法。
19、 ARQ法:又稱自動請求重發,發送方將要發送的數據幀附加一定的冗餘檢錯碼一並發出,接收方則根據檢錯碼對數據幀進行差錯檢測,若發現錯誤就返回請求重發的應答,發送方收到請求重發的應答後,便重新傳送該數據幀。
20、 停發法:又稱空閑重發請求,規定發送方每發送一幀後就要停下來等待接收方的確認返回,僅當發送方收到接收方的正確接收確認後再發送下一幀。
21、 go-back-n策略:當接收方檢測出失序的信息幀後,要求發送方重發最後一個正確接收的信息幀之後的所有未被確認的幀。
22、 選擇重發策略:當接收方發現某一幀出錯後,仍然後續來的正確的幀存放在一個緩沖區中暫不向上層遞交,同時向發送方要求重新傳送出錯的那一幀;一旦收到重新傳來的幀後,就將其與存於緩沖區的中的其幀一同按正確順序遞交高層。
23、 發送窗口;發送方已發送但尚未被確認的幀的序號隊列的界限,其上下界分別為窗口的上下沿,下下沿的距離為窗口盡寸。
24、 非同步協議:以字元為獨立的信息傳送單位,在每個字元的起始處開始對每個字元內的比特進行同步,但字元間的間隔是不固定的。
25、 同步協議:以多位元組或多比特組成的數據塊為傳送社交晚會產,僅在幀的起始處同步,幀內維持固定的時鍾。
26、 BSC:面向字元的同步控制協議,又稱二進制同步通信,採用字元填充的首尾定界法,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
27、 信息幀:又叫I幀,用於傳送有效信息和數據。
28、 控制幀:又叫S幀,用於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
29、 無編號幀:又叫U幀,用於提供鏈路的建立、拆除以及多種控制功能。
30、 HDLC:高級數據鏈路控制規程,是面向比特的數據鏈路層協議,採用比特填充的首位標識法。
31、 虛電路服務:網路層向運輸層提供的一種面向連接的,使所有分組序到達目的系統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
32、 阻塞:到達通信子網中某一部分的分組數量過多,使得該部分網路來不及處理,以至引起這部分及至整個網路性能下降的現象。
33、 死鎖:網路阻塞嚴重,導致網路通信業務停頓的現象。
34、 間接存儲轉發死鎖:在一組節點之間,某節點的所有緩沖區都裝滿了等待輸出到下一節點的分組,這種情況依次傳遞構成循環,造成多節點間的死鎖。
35、 直接存儲轉發死鎖:兩個節點彼此的所有緩沖區都裝滿了等待輸出到對方的分組,造成兩節點既不能接收也不能發送分組的現象。
36、 網路服務質量:是指在運輸連接點之間看到了某些運輸連接的特性,是運輸層性能的度量,反映了運輸質量及服務的可用性。
37、 抽象語法:是對數據一般結構的描述,是應用層實體對數據結構的描述。
38、 上下文關系:抽象語法和傳輸語法之間的對應關系,稱上下文關系。
39、 重新同步:會話層在已經應答發送方正確接收後,在後期處理中發現錯誤而請求發送方重發。
40、 FTP服務:是一個用於訪問遠程機器的協議,採用客戶/伺服器模式,使用戶可以在本地機與遠程機之間進行有關文件的傳輸操作。
41、 簡單郵件傳送協議:是一個應用層協議,是簡單的基於文本的,可靠的,有效的數據傳輸協議。
42、 地址轉換協議ARP:在網路層將IP地址轉換為相應物理網路地址的協議。
四、
1、 令牌:是一種能夠控制站點佔有媒體的特殊山幀,以區別數據幀及其他控制幀。
2、 載波監聽:即發送站點在發送幀之前,先要監聽信道上是否有其他站點發送的載波信號,若無
其他載波,可以發送信號;否則,推遲發送幀。
3、 沖突檢測:即發送站點在發送數據時要邊發送邊監聽信道,若監聽到信道有干擾信號,則表示產生了沖突,於是就要停止發送數據。
4、 時槽:是一個固定長度的二進制位串,對應一個特定的時間片段,每個站點只能在時間片內發送數據。
5、 服務訪問點:簡稱SAP,是一個層次系統的上下層之間進行通信的介面,N層的SAP就是N+1層可以訪問N層服務的地方。
6、 區域網操作系統:是在區域網低層所提供的數據傳輸能力的基礎上,為高層網路用戶提供共享資源管理和其他網路服務功能的區域網系統軟體。
7、 傳輸時延:是指一個站點從開始發送數據幀到數據幀發送完畢所需要的全部時間,也可是接收站點接收事個數據幀的全部時間。
8、 本地網橋:指在電纜允許的長度范圍內互連網路的網橋。
9、 比特環長:當數據幀的傳輸時延等於信號在環中和上的傳播時延時,該數據幀的比特數就是以比物度量的環路長路。
五、
1、 ISDN:是由綜合數字電話網演變發展而來的的一種通信網路,它提供端到端的數字連接以支持廣泛的業務,支持語音和非語音的通信業務,它為用戶連網提供了一組少量的標准多用途網路介面。
2、 數字位管道:指的是用戶設備和ISDN交換系統之間傳輸比特流的介面。管道中雙向傳輸的比特流是由多個獨立信道的比特流採用時分多路復用形成的。
3、 信元:ATM的信元是具有固定長度的幀,共53位元組。其中5個位元組是信元頭,48個位元組是信息段。信息段中可以是各類業務的用戶數據,信元頭包含各種控制信息。
4、 幀中繼:是一種新型快速分組交換方式,它在繼承了X.25的特點之後,簡化了其網路層協議功能而發展起來的。
5、 ISP:internet服務提供商。
6、 URL:即統一資源定位器,WWW上的每個網頁都按URL格式命名惟一的地址。
7、 子網掩碼: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對應IP地址的子網主機標識區域全為「0」,其餘部分全為「1」。用於兩台主機是否在同一子網中。
8、 萬維網:又稱WWW,是Interner上集文本、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於一身的全球信息資源網路,是Internet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9、 intranet:表示一組在特定機構范圍內使用的互連網路,它們沿用的internet協議,採用客戶/伺服器結構,也叫內聯網。
10、 防火牆:是一種安裝在網間連接設備上的軟體,在被保護的intranet和internet之間堅豎起的一道安全屏障,用於增強intranet的安全性。
4.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Computer)是一種能接收和存儲信息,並按照存儲在其內部的程序(這些程序是人們意志的體現)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把處理結果輸出的高度自動化的電子設備。
==========================================================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隨著計算機網路本身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設備安裝在單獨的大房間中,後來出現了批處理和分時系統,
分時系統所連接的多個終端必須緊接著主計算機。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
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樣就出觀了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
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終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內存。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
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
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
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
資源子網。
兩個主機間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
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路
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通過特定的硬體和軟體來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二代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
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路體系
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區域網奠定了基礎。
70年代後,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區域網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
,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採用存儲轉發的方
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信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智能網
絡,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計算機網路:將
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
系統。
從定義中看出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
(1)至少兩台計算機互聯。
(2)通信設備與線路介質。
(3)網路軟體,通信協議和N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