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電,和光波一樣都是電磁波,是電場和磁場相互疊加,簡單說就是電流的周圍可以形成磁場,之後所形成的磁場的中線再形成電流,這樣成周期性交替,將信號向空間中的某一方向傳播出去,這樣我們就應該知道電磁波傳播的媒介就應該是電場和磁場,而與空氣無關,即使在真空中電磁波也可以傳播.
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空氣中的含量卻可以影響電磁波的傳播,因為:
1.電磁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相同的,那麼當空氣中含量不同(比如濕度等等)時,就會影響電磁波的傳播;
2.介質對電磁波的吸收、反射和折射作用的強弱都和介質的成分有關,比如當兩地的空氣介質不均勻時,在其界面上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反射和折射,這也當然會影響電磁波的傳播;
B. 網路媒介的傳播媒介
問題先要從媒介這個概念談起。傳播學中所說的傳播媒介,指的是人類傳播過程中運載和傳遞訊息的物體,是連接傳受雙方的中介物。它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造物,可以是單一的物體,也可以是一系列物體的組合。人類傳播活動中使用的傳播媒介,大致可以分為:
一、人際傳播媒介。這是人際傳播中常用的媒介,如面對面交談時藉助的空氣,非面對面傳播時所用的書信、電話、電報等。
二、組織傳播媒介。這是組織傳播中常用的媒介,如公文、函件、布告、書面通報、黑板報、宣傳欄、內部報刊、內部廣播、閉路電視等。
三、大眾傳播媒介。這是面向社會公眾進行開放性傳播的媒介,如書籍、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新聞通訊、音像製品、展覽製品等。
電腦網路是20世紀末興起的新興傳播媒介。它是以地空合一的電信設施為傳輸渠道、以功能齊全的多媒體電腦為收發工具、依靠網路技術連接起來的復合型媒介。這種復合型媒介為人類傳播活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人們可以向廣大公眾進行開放式的大眾傳播,人們可以從事橫向和縱向的組織傳播,人們也可以向特定的對象進行人際傳播。所以,它既是一種覆蓋全球的大眾傳播媒介,又是一種高效靈便的組織傳播媒介和人際傳播媒介。
「第四媒介」之說,把電腦網路同報紙、廣播、電視視為同類,然後按照它們出現的先後排序,得出它排行第四的結論。這多少有點列寧曾經批評過的「1+1=蠟燭」之類的邏輯錯誤。因為報紙、廣播、電視純然是大眾傳播媒介,它們並不是人際傳播媒介,一般情況下也不是組織傳播媒介;而電腦網路則既是大眾傳播媒介,又是人際傳播或組織傳播媒介。把性質和功能很不相同的事物,相提並論,簡單類比,這豈不違背基本的邏輯規則么?
用「第四媒介」這種說法來界定網路媒介在人類傳播活動中的位置,顯然是不科學、不準確的,而且極易帶來混亂,產生誤導。
「第四媒介」的說法是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首先提出來的。新聞委員會(Committee on Information)是聯合國新聞政策的協調中心,每年舉行一次例會,就聯合國各機構的新聞活動進行審議並向聯合國大會提供建議。當年該委員會的報告談到聯[合國在發布新聞時除了原有的印刷出版物(Press)、廣播 (Radio)、電視 (Television) 這三種媒介外,還應該通過]第四種媒介網際網路 (Internet) 來進行。從此以後,聯合國不僅有自己的出版物、電台、電視台,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可見這一說法的提出是有其特定語境的,它是就聯合國的新聞發布途徑而言的,並不是對網路傳播的總體評價和理論定位。據查,這兩年新聞委員會的報告沒有再用這一說法,不過西方確實有人沿用這個詞語,即使這樣,它也只是就面向大眾的新聞傳播而言的。面向大眾的新聞傳播(人際新聞傳播還不在此列)以往主要依靠報刊、廣播、電視,現在電腦網路也可以面向大眾傳播新聞,於是就用了「第四媒介」這個詞。但是,既然它是就新聞傳播(而且是大眾新聞傳播)而言的,那就沒有理由將它泛化為一種普遍性的概念,因為如前所述,一、人類的傳播媒介有多種多樣,怎麼說網路媒介也不是老四;二、網路媒介擔當的職能多種多樣,怎麼說也不能把它的職能僅限於面向大眾傳播新聞而已。也就是說,當你談論大眾新聞傳播時可以姑妄稱之為「第四媒介」,但是當你談論人類一般傳播活動時,你就沒有理由稱之為「第四媒介」。把「第四媒介」泛化為一種普遍性的概念,意味著用這種說法來界定網路媒介在人類傳播活動中的位置,而這樣定位顯然是不科學、不準確的,而且極易在理論上帶來混亂,在實踐中產生誤導。
要跳出「第四媒介說」這一思維模式
就理論研究而言,現在有一種傾向:有些人只看到網路媒介對大眾傳播活動帶來的影響,有人甚至驚呼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許多地方都要改寫了。諸如把關人理論、議題設置理論、影響不一理論等等,似乎都要改寫了。誠然,面對網路媒介帶給大眾傳播的影響,對現有理論重新審視並作出種種調整修改是必要的,但是只要大眾傳播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規律沒變,有關它的活動規律的基本理論也不會大變。而另一方面,人們對網路傳播給組織傳播和人際傳播帶來的新局面、新情況和新問題卻關注甚少;對網路世界裡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的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轉化也關注甚少。這不能不說是同「第四媒介說」的思維模式有關,因為他們總是把網路媒介同傳統的大眾媒介相提並論,而看不到它們還有大量不能同大眾媒介相提並論的方面,因為它實在是和傳統的大眾媒介大相徑庭的另類。
有本傳播學教材在敘述人類傳播發展史時,認為先後經歷了這些階段:原始傳播→口語傳播→書寫傳播→印刷傳播→電子傳播→互動傳播。這一敘述提及的前面各階段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最後一個階段說得讓人費解了,為什麼偏要給網路傳播加上「互動傳播」的桂冠呢?看來也是將網路傳播同書籍、報刊(印刷傳播)、廣播電視(電子傳播)相類比的結果。傳統的大眾媒介,都是單向的、缺少互動的,而網路媒介在進行大眾傳播時卻具有較強的交互性,這豈不是「互動傳播」嗎?可是,作者在做這種類比時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事實:傳統的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是缺少互動的,可是傳統的口語傳播、書寫傳播、以及人類襁褓時期憑借叫喚、手勢、體語進行的原始傳播,不都是具有極大交互性的互動傳播嗎?所以把網路傳播說成是「互動傳播」,這也只是把它同報刊、廣播、電視類比的結果,這種思維模式是同「第四媒介說」的思維模式一樣的。如果跳出這一思維模式,不僅把網路傳播同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的傳播相比較,而且同傳統的口語交談、書信往來、甚至種種原始傳播相比較,恐怕不會把「互動」看作是它獨有的特點而稱之為「互動傳播」了。
應該對網路媒介的三個領域、三類傳播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把「第四媒介說」泛化,不僅影響傳播理論的闡述和研究,而且還會給實踐帶來種種不良影響。要知道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全開放的公共性領域,也有半開放的組織活動領域,還有並不開放的私人活動領域。任何一個實行民主和法治的國家,對於面向公共領域的大眾傳播、面向組織活動領域的組織傳播、面向私人領域的人際傳播的管理都是有所不同的。對於大眾傳播,一般來說要求嚴格,在保障必要的自由度的同時,還要求傳播者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接受相應的法律約束和道德約束。通常用新聞法或大眾傳播法來規范這方面的行為。對於組織傳播也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通常有社團法、公司法、政黨法等加以規范。而對於人際傳播就不太一樣,現代民主國家對於私人之間的交往、交談、書信往來,都是保護有加的。除非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某種私人交往具有違法犯罪的性質(如密謀叛國、顛覆政府、危害社會等),否則是不允許任意干預、侵犯的,因為公民享有充分的言論、通信、互相交往以及維護隱私的權利。以上是對於現實世界中三類傳播的不同管理方式。如今,網路媒介為人類精神交往提供了一個新的世界,也就是相對於現實世界而存在的第二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同樣有全開放的公共領域、半開放的組織領域、並不開放的私人領域,同樣有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作為一個民主和法治國家,也應該對這里的三個領域、三類傳播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果把網路媒介簡單地看作是「第四媒介」(即第四種大眾新聞媒介),那豈不要對網上的交往一律採用對待大眾新聞媒介(諸如報刊、廣播、電視)的方式加以管理?對於網上聊天、網上電話、電子郵件(群發郵件除外)、ICQ等等,豈不是都要按照新聞法或大眾傳播法來管理和規范?那樣做了,私人間的交談、公民間的通信,豈不都要像公開發表的新聞報道或新聞評論那樣受到管束?如此下來,還有什麼公民的人身自由、通信自由、個人生活不受干預的自由可言?
筆者認為以上這些問題是網路管理的實踐中應該審慎對待、正確處理的問題。網路傳播是一種新的事物,網上世界是一種新的世界。如何加以規范管理,各國都還缺乏經驗。目前我們看到的是,一方面網路傳播的管理還缺乏章法,該管的沒有管起來或是沒有管好,特別是網上的大眾傳播,問題多多,有的還相當嚴重;另方面,對於網路交往的管理也有簡單化的傾向,往往把所有的網上交往都看作是大眾傳播,人們在網上進行的私人交談或是私人郵件常有得不到尊重的情況。許多服務商在提供服務的約定里,往往把「上載、張貼、電子郵件」混為一談,對接受他們服務的客戶,提出的要求簡直比發表新聞稿件還要繁瑣,可是他們卻並不作出保障用戶通信自由、保證用戶交往安全暢通、以及充分保護用戶隱私權的承諾。幾乎所有服務商的private policy只涉及保護會員登記時的個人資料而不涉及保護通信內容,而實際上個人資料很快就到了廣告商那裡,五花八門的商業廣告隨意侵犯網上的私人領域。與此同時,電子郵件丟失或者無緣無故被退回的現象時有發生,網民們嘖有怨言。細想起來這些現象的產生都同對網路媒介的認識和定位是否正確有關。究竟是把網路媒介看作同報紙、廣播、電視相類似的大眾新聞傳播媒介呢,還是把它看著是人們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呢?在這里究竟有沒有公共的、組織的、私人的領域的區分呢?不同的認識和定位就會帶來不同的管理,而只有正確的認識和恰當的管理,才會使網路傳播獲得健康的發展,並為人類的傳播活動和精神交往作出積極的貢獻。由此可見,關於「第四媒介說」的質疑,不僅在邏輯上、理論上有其必要,而且在實踐上也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C. 常用的數據傳輸媒體有哪些
數據傳輸媒體
Transmission Medium
網路傳輸媒體( Transmission Media)是訊號傳輸時所使用的通訊通道;主要可分成兩類:有線傳輸與無線傳輸.
所謂有線傳輸,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像雙絞線,同軸電纜或光纖等實體線路來進行數據的傳送,而無線傳輸則是利用無線電波來傳送網路數據.
有線傳輸有成本低廉,架設簡單等優點,所以大部分的網路使用者都是透過有線的方式來上網.
在空間有限制或移動式的因素考量下,無線傳輸有其全面性及方便性.
雙 絞 線
Twisted Wire Pair
雙絞線是使用銅線作為傳輸線路.共有 4 對線路相互絞纏,外覆絕緣材料的傳輸媒介.
雙絞線互相纏繞的結構,除了可以減低其他電子裝置的雜訊干擾之外,還能減緩傳輸訊號的衰減.
雙絞線的有效傳輸距離不超過 100 公尺.
雙絞線又可依據外層與絞線之間有無加上金屬層的遮蔽物而分為遮蔽式雙絞線 ( Shielded Twisted Pair , STP ) 及無遮蔽式雙絞線(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 UTP ). STP 的抗擾性較佳,但價格較高.一般區域網路是以 UTP 雙絞線為主.
由於電的傳輸中永遠存在著電生磁與磁生電的課題,也是干擾訊號傳輸的主要因素,就是所謂的電磁干擾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這是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現象,只要是電的傳輸,就只能想盡辦法讓這種現象降到最低,卻無法讓它完全消失.而雙絞線互絞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抵消兩條電線上所產生的磁場效應,降低電磁現象對傳輸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而雙絞線互絞的程度愈高,電磁效應互抵的功效也就愈高,傳輸的效果也就愈好,但相對地成本也會比較高.
同 軸 電 纜
Coaxial Cable
同軸電纜可傳輸類比與數位訊號,最高傳輸速率為 10Mbps,是僅次於雙絞線的第二普及的傳輸線材,其可傳輸的頻率范圍較大,所以價格也比雙絞線高.
一般有線電視所裝設的纜線就是屬於同軸電纜的一種( RG - 59 ) , 有效傳輸距離介於 200 至 500 公尺.
而在區域網路中,則採用 RG - 58 同軸電纜.
同軸電纜的優缺點
優點
因為有雙重保護(金屬銅網和絕緣外皮) 較不易受外界干擾,而且壽命也較長.
缺點
和雙絞線相比之下,價格較昂貴,而且也很重.
光 纖
Optical Fiber
光纖
光纖是一種將訊息從一端傳送到另一端的媒介.是一條玻璃或塑膠纖維,作為讓訊息通過的傳輸媒介.大致與人的頭發的粗細相當.
光纖和同軸電纜相似,只是沒有網狀屏蔽層.中心是光傳播的玻璃芯.芯外麵包圍著一層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 以使光纖保持在芯內.再外面的是一層薄的塑料外套,用來保護封套.光纖通常被紮成束,外面有外殼保護. 纖芯通常是由石英玻璃製成的橫截面積很小的雙層同心圓柱體,它質地脆,易斷裂,因此需要外加一保護層.
光纖只能傳送數位訊號,一條光纖的直徑只有 125 ~ 140微米( ) ,大約一根頭發的粗細,光纖是由高純度的玻璃纖維 ( Core )被折射率較小的材質包層( Cladding )包住,再加上不透光的保護層所構成.
光波( Optical Signal )在中心纖維中傳輸,而包層則提供進行反射.一般數十條光纖被包裹在一起,便為光纜,以利纜線的布線架設.
光纖的傳輸速度約為 100Mbps 至 1Gps ,是目前傳輸速度最快而且也是最貴的傳輸媒介.
光纖系統的運作
任何通訊傳輸的過程包括:編碼→傳輸→解碼,當然,光纖系統的傳輸過程也大致相同.電子訊號輸入後,透過傳輸器將訊號數位編碼,成為光訊號,光線透過光纖為媒介,傳送到另一端的接受器,接受器再將訊號解碼,還原成原先的電子訊號輸出.
由於光纖是一種傳輸媒介,它可以像一般銅纜線,傳送電話通話或電腦數據等資料,所不同的是,光纖傳送的是光訊號而非電訊號.因此,光纖具有很多獨特的優點.
光纖的優點
光纖有許多優於銅線和同軸電纜的優點.因為它的 抗張強度好,質量小,而且比較小巧,能夠盡可能的減小安裝問題.這就是電話公司喜歡使用光纖的原因.許多現有的電纜管道已經完全裝滿了,不可能再增加新的電纜.把所有的電纜用光纖來代替可以節約很多空間,並且銅材料製造商在製造銅線時加價很多.光纖比銅線輕很多,這就極大減少了必須維護的昂貴機械支撐系統的需要.對於新的線路,因為安裝費用低廉,所以光纖要勝過銅線.
因為光纖不帶電,所以它們是用於易燃,易爆等危險環境的理想方法,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使用銅線,當銅線破裂時從缺口處爆出的火花將會引起爆炸事故的發生.而且,如果光纖被破壞,對人類也不會造成電擊的危險.另外,並不像用於結構性配線安裝的傳統銅線和鋁線會發生腐蝕一樣,玻璃纖維是 耐蝕 的材料.
尤其是在信號傳輸方面,光纜有著傳統電纜所無可比擬的優點.因為光纖 不會受電磁場的干涉影響,所以光纖提供了比銅線更清晰的信號.光纖也不會受到發動機轉動或電源故障的影響.而且,光纖中的 信號衰減較小,在長的線路上每30km才需要一個中繼器,而銅線每5km就需要一個中繼器,這使得光纖可以節約很多資金.另外,光纜完全可以連續使用550米(1800英尺)的長度.
光纖技術為迎合未來的需要提供了不可比擬的 彈性和擴展性.光纖可以提供比銅線高的多的帶寬,這使得它被用於高級網路.光纖不漏光並且難於拼接,所以光纖網路很難被竊聽,安全系數很高.
光纖優於銅線的原因是由於內部的物理結構不同.當電子沿銅線運動時,它們互相影響並且也會受到銅線外面的電子的影響.但是,光纖中的光子不僅 不會互相影響(沒有充放電),並且也不受光纖外光子的影響.
光纖由於具有重量輕,體積小,使用年限更久,沒有輻射,無電磁干擾,低衰減,傳輸頻寬大,不受雷擊以及竊取訊號安全性高等等的優點,已普遍運用做主要干線( Trunk lines )的傳輸纜線.
目前對光纖的推展較不利的因素則如價格高昂與鋪設的難度較高.
但是 光纖的不利因素,由於光的傳輸是單向的,雙向傳輸需要兩根光纖或在一根光纖上的兩個頻段.最後,光纖介面的價格比電子介面貴.但是將來超過幾米距離的所有固定線路的數字通信都有可能使用光纖.
微 波
Micro Wave
微波以線行進方式進行通訊,因受到視線距離的限制,且因傳送距離過長訊號會減弱,因此每隔約 30 至 50 公里便需架設一個中繼站( Relay Station ) ,並且須架設在至高點或架設高塔進行訊號傳送.微波傳輸速度快(傳輸速率為 45Mbps ),成本較低的優點,所以常被用來提供長途通訊服務如手機通訊.
衛 星
Satellite
人造衛星是由人類建造,以太空飛行載具如火箭,太空梭等發射到太空中,像天然衛星一樣環繞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裝置.
通訊衛星( 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
通訊衛星傳輸的基本裝置是地面通訊站,它可以傳送及接收訊號,而通訊衛星部分則做為收發站 ( Space Station ).
通訊衛星從地面通訊站接收訊號(Uplink),加強訊號,改變頻率,然後再將訊號傳送到另一個地面通訊站.
通訊衛星一般發射於離地面 35600 公里的太空軌道上,當衛星繞行地球一圈的時間與地球自轉速度相同時,稱之為同步衛星(Synchronous Satellite),它所涵蓋的通訊范圍非常的廣,只要有三個衛星就可以涵蓋整個地球,達成全球通訊網路.
衛星電視訊號的傳送系依賴衛星地面上鏈(Uplink)站,將訊號打上距地球三萬六千公里的高軌同步衛星,而有線電視系統頭端以衛星天線接收下鏈訊號,再以同軸或光纖網路傳送到用戶端.
太空垃圾
[2005] 據統計,目前已經有約3000噸太空垃圾在繞地球飛奔.這其中大約有3.3億個直徑大於1毫米的物體,大到廢棄衛星和各類航天器的金屬部件,小到固體發動機點火產生的殘渣和粉末.
衛星電視廣播系統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上行發射站,星載轉發器,測控站,地球接收站.
上行發射站把節目製作中心送來的信號(可以是數字電視信號,數字廣播,視頻,音頻,中頻信號等)加以處理,經過調制,上變頻和高功率放大,通過定向天線向衛星發射;同時也接收由衛星下行轉發的微弱的微波信號,監測衛星轉播節目的質量.
星載轉發器用於接收地面上行站送來的上行微波信號,並將它放大,變頻,再放大後,發射到地面服務區內.因此,星載轉發器實際上是起一個空間中繼站的作用,它應以最低附加雜訊和失真傳送電視廣播信號.
地面接收站接收來自衛星的信號,經過低雜訊放大,下變頻為中頻信號,中頻信號經過調頻,解調後得到基帶信號,分別送到視頻恢復電路和伴音解調電路,重新得到正常的視頻信號和伴音信號,直接送到電視監視器或電視機,重現彩色圖像和重放伴音,也可以重新調制到電視頻道上傳送給用戶.
衛星通信的優勢
利用衛星傳輸廣播電視節目是衛星應用技術的重大發展,衛星通信同現在常用的電纜通信,微波通信等相比,有較多的優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衛星通信的傳播距離遠.同步通信衛星可以覆蓋最大跨度達一萬八千公里的區域.在這個覆蓋區的任意兩點都可通過衛星進行通信,而微波通信一般是50公里左右設一個中繼站,一顆同步通信衛星的覆蓋距離相當於300多個微波中繼站.
●衛星通信路數多,容量大.一顆現代通信衛星,可攜帶幾十個轉發器,可提供幾十路電視和成千上萬路電話.
●衛星通信質量好,可靠性高.衛星通信的傳輸環節少,不受地理條件和氣象的影響,可獲得高質量的通信信號.
●衛星通信運用靈活,適應性強.它不僅能實現陸上任意兩點間的通信,而且能實現船與船,船與岸上,空中與陸地之間的通信,它可以組成一個多方向,多點的立體通信網.
●成本低.在同樣容量,同樣距離的條件下,衛星通信和其他通信設備相比,耗費的資金少,衛星通信系統的造價並不隨通信距離的增加而提高,隨著設計和工藝的成熟,成本還在不斷降低.
依軌道種類區分:
地球靜止軌道(GEO: Geostationary Orbit)
高軌道衛星,距離地表約36000公里高空,並且於赤道上繞行地球,又稱同步軌道衛星
極軌道(Polar Orbit)
太陽同步准回歸軌道(Synchronous near Recurrent Orbit)
衛星的種類
依軌道高度區分:
高軌道衛星(又稱同步軌道衛星):高軌道衛星距離地表約36000公里高空,並且於赤道上繞行地球
中軌道衛星:中地球軌道
低軌道衛星(又稱繞極衛星):低地球軌道
依衛星重量區分:
大型衛星(大於3000kg)>3噸
中型衛星(小於3000kg)<3噸
小型衛星(小於1000kg)<1噸
迷你型衛星(150kg)
微衛星(50kg)
衛星的種類
依衛星功能區分:
商業通訊衛星
科學衛星
軍事衛星
依用途區分:
廣播衛星:專為衛星電視設計及製造的人造衛星.
通信衛星:通訊衛星是目前與大家生活關系最密切的人造衛星.舉凡電視的轉播,個人的行動電話,與高速網路等和通訊有關的服務,都和通訊衛星脫離不了關系.
氣象衛星:氣象衛星的出現,使得人們得以掌握數日內的氣候變化.氣象衛星從遙遠的太空中觀測地球,不但能觀測大區域天氣的變化,針對小區域的天氣變化做觀察也一樣是他的例行任務.一般我們在看新聞的天氣預報時,主播背後的那幅衛星雲圖就是氣象衛星的觀測結果.氣象衛星除了對地球天氣與氣候的觀察外,他還能對所謂的太空天氣做監測工作.如太陽表面的風暴便屬此類.氣象衛星還有其他功能.它能為諸如洪澇,森林大火等天然災害提供監測情報,同時也能對諸如漁場資源,或土地資源提供一定的情報.如此可使各種天然資源開發與天災救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衛星的種類
導航衛星:導航衛星一開始都是為了軍事用途而設計的,而後由於民間的需求殷切,所以軍方才將此技術解密釋出.其中最著名,應用也最廣的,便是原屬於美國軍方使用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其簡稱為GPS.全球衛星系統的使用,使得人類的交通更加安全,也更加有效率.尤其是對航行於茫茫大海中的船或廣闊無際天空中的飛機,有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他們將不至於迷失方向,並且能將航道控制在最有效率的路線上.因此除了增加安全性外,更能進一步降低航運成本.同時不僅是海運與空運,其他如鐵路運輸均能藉此提高運輸效率.目前已有一些先進的車廠將此套設備安裝在個人車輛上.其功用不但能當地圖使用,更能藉由地面的服務站為車主導引至最近的路線,甚至是避開塞車的麻煩.直到今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大多與其他種類的衛星相輔相成,使得前述的各種衛星有更精確的定位能力,有大大的提高了資料的可用性.
衛星的種類
地球觀測衛星:這些衛星允許科學家聚集有價值的關於地球的生態系統的數據.
天文學衛星
偵查衛星
空間衛星
免拖曳衛星
科學技術衛星
預警衛星
反衛星衛星
衛星的種類
D. 計算機網路第五版中 常用的傳輸媒體有哪幾種各有何特點
(1)雙絞線:分屏蔽雙絞線和無屏蔽雙絞線。由兩根相互絕緣的導線組成。可以傳輸模擬信號,也可以傳輸數字信號,有效帶寬達250KHz,通信距離一般為幾到十幾公里。導線越粗其通信距離越遠。在數字傳輸時,若傳輸速率為每秒幾兆比特,則傳輸距離可達幾公里。一般用作電話線傳輸聲音信號。雖然雙絞線容易受到外部高頻電磁波的干擾,誤碼率高,但因為其價格便宜,且安裝方便,既適於點到點連接,又可用於多點連接,故仍被廣泛應用。
(2)同軸電纜:分基帶同軸電纜和寬頻同軸電纜,其結構是在一個包有一層絕緣的實心導線外,再套上一層外面也有一層絕緣的空心圓形導線。由於其高帶寬(高達300~400Hz)、低誤碼率、性能價格比高,所以用在LAN中,同軸電纜的最大傳輸距離隨電纜型號和傳輸信號的不同而不同,由於易受低頻干擾,在使用時多將信號調制在高頻載波上。
(3)光導纖維:以光纖作為載體,利用光的全反向原理傳播光信號。其優點是直徑小、重量輕;傳輸頻帶寬、通信容量大;抗雷電和電磁干擾性能好,無串音干擾,保密性好,誤碼率低。但光電介面的價格較昂貴。光纖被廣泛用於電信系統鋪設主幹線。
(4)無線信道:分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衛星通信。其主要優點是頻率高,頻帶范圍寬,通信信道的容量大;信號所受工業干擾較小,傳輸質量高,通信比較穩定;不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建設投資少、見效快。缺點是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在空間是直線傳播,傳輸距離受到限制,一般只有50Km,隱蔽性和保密性較差。衛星通信雖然通信距離遠且通信費用與通信距離無關,但傳播時延較大,技術較復雜,價格較貴。
E. 網路的傳播介質的有哪幾種類型
網路傳播學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傳播
回顧人類傳播史,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著人類的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信息技術強而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面貌,信息技術集中反映的標志就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人類的信息傳播迄今可分為5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網路傳播階段),前一個階段向後一階段的躍升無不以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為前提。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路傳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網路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有著與傳播媒體截然不同的新特徵。網路傳播給我們的時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傳播方式,使人們如虎添翼。網路傳播是人類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傳播手段。網路傳播在中國的出現和對中國文明的意義,不亞於中國人發明紙張的意義。
網路傳播對於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經濟方面,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路傳播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然而,網路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傳統大眾傳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負面作用,如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假新聞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個人隱私遭到侵犯、知識產權遭到侵犯等等。所有這些,都期待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因此,建立網路傳播學的理論體系,並加快培養網路傳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國網路傳播業的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二、傳統的傳播學理論難以合理解釋網路傳播現象,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網路傳播的出現和發展,拓寬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類多種信息傳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實現面對面傳播,又可以實現點對點傳播。當信息面對多個上網用戶傳播時,網路傳播可謂大眾傳播工具,而個別獨立的上網用戶之間的交流可謂點對點的人際傳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這種全新的、特殊的傳播方式使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面臨挑戰。
網路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徵,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結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路之中。網路傳播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融為一體。網路傳播兼有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優勢,又突破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局限。
網路傳播具有人際傳播的交互性,受眾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饋信息,發表意見。同時,網路傳播中,受眾接受信息時有很大的自由選擇度,可以主動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同時,網路傳播突破了人際傳播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局限,在總體上,是一種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模式。
在傳播學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種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眾傳播活動中的作用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這種研究稱為「控制研究」。它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對傳媒機構及其活動的控制和影響,二是考察傳媒機構的內部制度對信息的生產、加工和傳播活動的制約。
對於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來說,社會控制不難實施。國家和政府通過規定大眾傳播體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來保障媒介活動為國家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國家目標的實現服務。包括對媒體的活動進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對媒體的創辦進行審批登記;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內容的傳播;分配傳播資源等等。
對於無邊無際的網路世界而言,這種實實在在的社會控制幾乎無法做到。由於網路傳播容量的無限性,物質載體的無形性,僅從技術上來看,要想控制網路傳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聯網上都會有成百成千的新網站出現,要想控制住每一個網站對信息的傳播完全是空想。國家無法對其進行審批登記,也無法用經濟力量對其進行控制(建立一個網站的資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傳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會控制,對於網路來說,顯得十分蒼白無力。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沙漏式」傳播模式下,記者和編輯站在「把關人」的崗位上,控制著新聞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決定著從四面八方涌來的新聞的命運:讓哪些新聞通過這個狹窄的「漏口」傳播出去;哪些新聞不能傳播,就地「封藏」。不僅如引,他們還擔負著「議程設置」的職責,即將某信息放在何版面(節目)位置刊播、設計多大版面(節目時間)刊播、以什麼方式組織報道,等等。
在網路時代,受眾擁有前所未有的權力:不僅可以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網上自由地發布信息;信息的重要與否,不再完全由傳播者決定,而是可以由受眾自己決定。盡管在許多場合下,例如知名的新聞類網站,對網路新聞仍然有編輯權,仍然有網路記者和網路編輯在充當「把關人」角色,但是,由於受眾享有極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新聞傳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權力在向受眾傾斜。所有這一切都將使社會控制趨向弱化。
在網路傳播中,受眾可以對信息進行自由選擇,包括選擇信息內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時間和順序。網上媒體採用多媒體技術向網上發布信息,不僅發布關於該信息的文本,還能顯示圖像、聲音,供受眾自由選用。在信息的編排上,網上媒體除少數重大新聞事件採取同步傳播外,對大多數信息採取非同步傳播,將各種信息散布在網上,並隨時更新,讓受者去「點播」,使受者可以隨時在網上按自己喜愛的順序瀏覽或下載新聞信息。
在網路傳播中,有條件的受眾可以直接參與到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過程中去,成為名副其實的傳者。在網路傳播中,受眾與新聞傳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直接的雙向交流。
由於網路新聞傳播較之傳統新聞媒體的傳播屬性上所具有的種種差異,因而在互聯網的新聞傳播領域,以往一些傳統的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的界線正在變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聞傳播的區域界線。新聞信息一經上網,在空間上立即可以覆蓋全球,成為在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信息。
二是發布信息的時間界線。一個網路新聞媒體可以按照不同的時間梯度發布信息,即時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會並存於一個新聞網站中。以往新聞傳媒特別是報刊媒體的刊期界線,在網際信息傳播中已經開始消失。
三是各類傳媒信息傳播方式的界線。網路新聞傳播可以同時調動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手段,增強傳播效應,同時,還可以在網上運行各種內容豐富的信息資料庫。以往報刊、廣播和電視各種新聞傳播媒體獨有的優勢,在網際新聞傳播中已經開始融為一體,加之傳統媒體未曾擁有過的信息傳播優勢,網路新聞媒體已經將這一切化合成一種人類歷史上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
總之,網路傳播對傳統的傳播理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使傳統的傳播理論面臨挑戰,造成社會控制的弱化,傳播效果研究面臨新課題,從而使得網路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
三、什麼是網路傳播
什麼是網路傳播,這是關繫到網路傳播學的任務和研究對象的首要問題。
在回答什麼是網路傳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討什麼是傳播。許多學者對於傳播作過種種描述和解釋,有的把它說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說成是「勸服影響」,也有的把它說成是「刺激反應」,還有人認為,傳播是人類傳遞或交流信息的社會性行為;等等。郭慶光教授在其新著《傳播學教程》中認為:「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
那麼何謂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鏈接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鏈接、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還有人認為,「網路傳播」是近年來廣泛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路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路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互聯網高速傳播。
四、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
我們剛才界定了網路傳播學中的網路傳播定義,它明白無誤地確立了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人類網路傳播活動。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傳播學亦稱「傳學」,研究人類一切信息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規律及其同人和社會關系的一門新興學科。傳播學研究傳播的概念和本質,信息與對象交互作用的規律,信息的產生與獲得、加工與傳遞、效能與反映,各種符號系統的形成及其在傳播中的作用,各種傳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傳播與社會各領域、各系統的關系等。傳播學將傳播分為四個層次:(1)人的內向傳播。如自言自語,觸景生情,自我進行信息交流。(2)人際傳播。即個人與個人之間符號交流的行為。(3)組織傳播。即團體成員之間或團體之間的符號交流行為。(4)大眾傳播。即以印刷或電子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許多人的符號交流行為。20世紀30年代發韌於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傳到西歐和日本,並逐漸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設立了國際傳播問題研究委員會,定期交流各國學者對傳播學的研究成果。
網路傳播是一種基於網路的信息雙向交流。信息其實就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減少或消除。網路傳播學是以人類的網路傳播活動為研究對象的。作為人類網路傳播內容的信息,能夠使人類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
網路傳播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知識的組織、傳遞和獲取,對人類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帶來深刻的影響。傳播作為聯系信息生產、積累和獲取的中心環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網路傳播作為信息交流、傳播的一種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廣泛散發、吸收和利用。網路傳播在人類的信息流通過程中將佔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術與手段的變革將對人類信息流通活動的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
五、網路傳播學的學科屬性
我們認為,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理由主要有以下兩條。
1.從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認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無疑是一種社會現象。雖然,網路傳播學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但是,這改變不了網路傳播學的社會科學性質。
2.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我們由此也可以斷定網路傳播學屬於社會科學。
六、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
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路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傳播學的子學科。而在網路傳播活動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問題,例如國際政治斗爭往往會在網路傳播中充分得以體現,如一些西方國家利用互聯網進行政治顛覆活動。網路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網路傳播活動,而人類網路傳播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研究中要運用到社會學的原理和方法。網路傳播活動是人的活動,研究中要運用心理學的方法與理論研究網路傳播者和受眾的心理活動。網路傳播過程中要涉及到經濟投入、產出問題,要運用經濟學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網路傳播學是計算機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術問題。
七、網路傳播學的研究現狀與前瞻
進入90年代中期,互聯網的規模快速擴張,成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計算機信息網路。它打破了傳統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虛擬的以信息為主的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全新空間。在這一背景下,國內外學術界立刻形成了對互聯網的評介、研究的熱潮,新聞傳播學者亦對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領域產生的變革性影響給予了充分關注。
按照美國傳播學者的定義,一種媒體使用的人數達到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稱為大眾傳媒。在美國,達成5000萬人使用的界限標準的大眾傳媒,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而互聯網只用了5年。到1998年底,美國的網路用戶已達6200萬。因此,互聯網作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傳播媒體的概念被提出。從1995年起,國內的報刊社、廣播電台、電視台紛紛在網上建立網站。在這一背景下,新聞傳播學者開始將互聯網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其網路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國報刊月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央視調查咨詢公司在北京聯合主辦了「全國電子報刊經營現狀與發展趨勢研討會」。3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出席了這次會議。這是中國網路新聞媒體進行的第一次網路信息傳播領域的理論研討會議。由於當時中國新聞媒體上網者很少,只有人民日報網路版、華聲報電子版等少數中國新聞機構在會上作了介紹性發言,會議邀請了華爾街日報網路版主管給中國新聞界介紹他們的經驗和體會。
1999年7月1-2日,中國記協在杭州主持召開了'99全國網路新聞媒體理論研討會。50餘家中國新聞機構網路版的負責人出席了這次會議。30多家新聞機構向大會提交了論文。10多家新聞機構的代表在會議上發言,與會代表從近年來各自的網路新聞傳播實踐出發,廣泛交流了對網路信息傳播各個領域的看法。
1.國外的研究
國外不少代表性的相關著作在國內外形成很大影響,而且這些著作大多被翻譯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龐蒂的《數字化生存》(胡泳等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辜正坤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未來時速:數字神經系統與商務新思維》(蔣顯zhǒng@①、姜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爾·巴雷特的《數字化犯罪》(郝海洋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數字化成長——網路世代的崛起》(陳曉開、袁世佩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查克·馬丁的《數字化經濟》(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這些譯著雖然並不能被看作是網路傳播學的著作,只能說是相關著作,但是它們打開了國內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國人關注正在來臨的信息時代、網路時代、數字時代。其中《數字化生存》一書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評為《20年來最有影響的20本書》之一。
2.國內著作
國內學者近年來,撰寫了多種評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專著。如胡泳、范海燕合著的《網路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國內第一部全面介紹互聯網的誕生、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的著作。緊隨其後出版的是羅伊撰寫的《無網不勝》(兵器工業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編的《網路文化叢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輕學者執筆,共7本著作組成,力圖用中國人的視角,從文化的角度考察網路。作為中國學者為網路時代立言的原創著作,繼續推出的有蕭琛撰寫的《全球網路經濟》(華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陳炎撰寫的《Internet改變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嚴耕主編的《透視網路時代叢書》(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編的《數字論壇叢書》(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劉吉和金吾倫的《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華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網路傳播研究狀況
網路傳播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新聞傳播學者的一個新領域。近年來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拓展,甚至連研究本身都與網路緊密結合,包括從網上獲取資料、網上采訪、網上調查等等。
新聞傳播學者和直接從事網路傳播的新聞傳播者撰寫的大量文章和論文,可分為以下方面:探討網路傳播對大眾傳播理論的影響,探討網路傳播與傳統新聞傳媒的關系,探討新聞媒體網站的建設與經營,對國外網路傳播法規的評介,對新聞從業人員使用網路狀況的調查,碩士博士學位論文。
總起來看,對網路傳播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現階段描述性的,對策性的,解釋性的成果為多。
4.網路傳播學研究前瞻
進入2000年以後,隨著網路傳播業的蓬勃發展,為網路傳播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同時,國外相關研究成果也通過各種形式,尤其是互聯網,傳入中國,擴展了網路傳播學研究者的視野。網路傳播業的發展,促使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籌劃如何培養網路新聞學或網路傳播學的高級專門人才,激勵新聞傳播學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對網路傳播學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研究。可以預計網路傳播學在21世紀必然會掀起一個新的研究熱潮。
F. 常用的傳輸媒體有哪幾種各有何特點
(1)雙絞線:分屏蔽雙絞線和無屏蔽雙絞線。由兩根相互絕緣的導線組成。可以傳輸模擬信號,也可以傳輸數字信號,有效帶寬達250KHz,通信距離一般為幾到十幾公里。導線越粗其通信距離越遠。在數字傳輸時,若傳輸速率為每秒幾兆比特,則傳輸距離可達幾公里。一般用作電話線傳輸聲音信號。雖然雙絞線容易受到外部高頻電磁波的干擾,誤碼率高,但因為其價格便宜,且安裝方便,既適於點到點連接,又可用於多點連接,故仍被廣泛應用。
(2)同軸電纜:分基帶同軸電纜和寬頻同軸電纜,其結構是在一個包有一層絕緣的實心導線外,再套上一層外面也有一層絕緣的空心圓形導線。由於其高帶寬(高達300~400Hz)、低誤碼率、性能價格比高,所以用在LAN中,同軸電纜的最大傳輸距離隨電纜型號和傳輸信號的不同而不同,由於易受低頻干擾,在使用時多將信號調制在高頻載波上。
(3)光導纖維:以光纖作為載體,利用光的全反向原理傳播光信號。其優點是直徑小、重量輕;傳輸頻帶寬、通信容量大;抗雷電和電磁干擾性能好,無串音干擾,保密性好,誤碼率低。但光電介面的價格較昂貴。光纖被廣泛用於電信系統鋪設主幹線。
(4)無線信道:分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衛星通信。其主要優點是頻率高,頻帶范圍寬,通信信道的容量大;信號所受工業干擾較小,傳輸質量高,通信比較穩定;不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建設投資少、見效快。缺點是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在空間是直線傳播,傳輸距離受到限制,一般只有50Km,隱蔽性和保密性較差。衛星通信雖然通信距離遠且通信費用與通信距離無關,但傳播時延較大,技術較復雜,價格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