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層靠電信號,也就是0 1 代碼編碼通過一定的協議進行傳輸,在第二層,是以幀格式進行傳輸,第三層是報文形式。都是要轉化成第一層物理層的0 1 代碼進行傳輸。
2. 電信網路信號怎麼傳輸的
目前的一二線城市基本實現光纖到戶,可實現10M、20M甚至100M寬頻業務,二三線城市也可實現光纖到戶,部分地區主幹道是光纖,分支線採用電話線、閉路電視線傳輸網路數據信號,中間採用ADSL/VDSL數據機,和EOC數據機。
3. 網路信號傳輸
筆記本是網路里的終端,記住,是終端,它沒有路由功能,無法為其它用戶提供網路接入,更無法提供網路信號給路由器。
其實,樓主你的目的是很容易實現的,不就是為別人共享網咯。
你的筆記本可以收到WLAN信號,那麼如果你把筆記本換成無線路由器呢,也是可以收到WLAN的。然後再從路由器連根網線出去給台式電腦,就可以了。而且這個無線路由器同時也在充當無線AP,附近的筆記本都可以無線上網。
那麼,這個無線路由器是如何接受遠處的WLAN信號呢?
這就需要你了解無線路由器之間的 「橋接」。
跨越一定空間的兩個無線路由器橋接之後,可以把無線信號擴展到更廣的范圍。而且遠處的無線路由器也可以提供網線輸出給台式機。
無線路由器的「橋接」,,這個老話題,可以在網路里搜索出一大片的教程。很詳細。
我也是在網路里學會 橋接 的。如果要我來寫教程,肯定沒有前輩們那麼精粹。
樓主還是要花些精力去研究,再多實踐。
祝您成功!!!
4. 水下機器人網路信號傳輸有幾種方式
無線電波通過介質或在介質分界面的連續折射或反射,由發射點傳播到接收點的過程。無線電通信是利用無線電波的傳播特性而實現的。因此,研究無線電波的傳播特性和模式,是提高無線電通信質量的重大課題傳播模式通常指電磁波在各種介質中傳播的一些典型方式。在地球上,無線電波的傳播介質有地殼、海水、大氣等。根據物理性質,可將地球介質由下而上地分為地殼高溫電離層、地殼介質岩層、地殼表面導電層、大氣對流層、高空電離層。不同頻率的無線電波,在各層介質中傳播的折射率n和吸收衰減常數ɑ各不相同。因而各種頻段的無線電波在介質中傳播均有其衰減較小的傳播模式。適於通信的傳播模式主要有以下九種。 地殼波導傳播以地殼表面導電層和地殼高溫電離層為界面,以地殼介質岩層為介質形成地殼波導的傳播模式。超長波或更長波段的電波可以在地殼波導中傳播到千餘公里。但由於深入地下數公里的天線難以建造,現在還不能實際應用於通信。水下傳播無線電波在海水中傳播的傳播模式。電波在海水中的吸收衰減隨頻率升高而增大,目前僅用於超長波水下通信。 地表波傳播無線電波沿地殼表面傳播的傳播模式,又稱地波傳播。地面吸收衰減導致波陣面前傾,使單位距離吸收衰減率隨傳播距離的增大而增大。地面吸收衰減隨頻率升高而增大。地波傳播用於中頻(中波)以下頻段。 電離層傳播利用電離層和地面對電磁波的一次或多次反射進行傳播的傳播模式,又稱天波傳播。電離層按高度由下而上地分為D、E、F<sub>1</sub>和F<sub>2</sub>等幾個主要層次。各個層次中部的電子密度最大值由下而上逐層增加,而電子和中性氣體分子的單位時間碰撞次數則逐層減少。電離層的高度和電子密度均隨季節、晝夜和太陽黑子活動而變化(見圖)。無線電波只能在折射率n值隨高度遞減的區域開始折返地面,電波途徑最高點處的折射率n值等於電波入射角θ<sub>0</sub>的正弦函數。對應於某一折射角,存在一個最高頻率,其傳播途徑的最高點可以達到F<sub>2</sub>層的最大電子密度區。此頻率稱為最高可用頻率MUF。頻率超過MUF的電波則穿透電離層不再返回地面。對應於最大入射角的最高可用頻率的最大值約為30MHz。
5. 信號是怎麼傳輸的
手機信號直接拿金屬網屏蔽掉就可以了 電視信號把線拔了
6. 網路數據是怎麼傳輸的
上圖是iso的七層網路體系結構,每一層都有其相應的工作協議。
數據傳輸過程如下:(如qq)
在發送主機A上,發送的數據經過應用層時,應用層對數據進行了包裝,它在要傳輸的數據上加了一個應用層首部AH後,繼續向傳輸層傳送。
傳輸層接收到應用層的數據後,將數據+應用層AH當做數據,給它進行包裝,加上自己的首部,此時的數據變為數據+應用層AH+傳輸層PH,繼續向會話層傳送。
依此類推,數據每傳遞一層,便增加相應協議的首部。
直到傳輸至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將加了自己首部的數據交給物理層後,轉換為高低跳躍的比特流,這時候的數據才能在線路上傳輸。
接收端的接收過程與發送過程相反,在接收主機B上,能夠通過電信號識別出比特流識別,將收到的信息遞交給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收到數據後,剝離發送時添加的數據鏈路層首部DH,把數據提取出來,遞交給網路層。
同樣的,網路層剝離自己的首部NH,還原後將數據遞交給傳輸層。依此類推,至應用層將其首部AH剝離後,即可還原成最原始的發送數據了。
7. 海水裡無線視頻信號傳輸怎麼實現
這個無線在傳輸時都會有損耗,在水裡的損耗比空氣中大。具體能傳多遠,沒有做過實驗,具體不清楚哦,不好意思。
8. 無線信號是怎麼傳輸的
無線電可以在任何一種介質中傳播,還被用於尋找外星人計劃中去了。220伏特(V)只是電壓,雖然電流也有電磁場,電磁波,有傳播方向,不能夠但電不是有線電波,沒有像無線電傳播的可能,不然我們就被電住了,像這里是120V的。仍是用導線傳輸供電,
頻率從幾十Hz(甚至更低)到3000GHz左右(波長從幾十Mm到0.1mm左右)頻譜范圍內的電磁波,稱為無線電波。電波旅行不依靠電線,也不象聲波那樣,必須依靠空氣媒介幫它傳播,有些電波能夠在地球表面傳播,有些波能夠在空間直線傳播,也能夠從大氣層上空反射傳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氣層,飛向遙遠的宇宙空間。發信天線或自然輻射源所輻射的無線電波,通過自然條件下的媒質到達收信天線的過程,就稱為無線電波的傳播。
無線電波的頻譜,根據它們的特點可以劃分為表所示釣幾個波段。根據頻譜和需要,可以進行通信、廣播、電視、導航和探測等,但不同波段電波的傳播特性有很大差別。
電波主要傳播方式
電波傳輸不依靠電線,也不象聲波那樣,必須依靠空氣媒介幫它傳播,有些電波能夠在地球表面傳播,有些波能夠在空間直線傳播,也能夠從大氣層上空反射傳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氣層,飛向遙遠的宇宙空間。
任何一種無線電信號傳輸系統均由發信部分、收信部分和傳輸媒質三部分組成。傳輸無線電信號的媒質主要有地表、對流層和電離層等,這些媒質的電特性對不同波段的無線電波的傳播有著不同的影響。根據媒質及不同媒質分界面對電波傳播產生的主要影響,可將電波傳播方式分成下列幾種:
地表傳播
對有些電波來說,地球本身就是一個障礙物。當接收天線距離發射天線較遠時,地面就象拱形大橋將兩者隔開。那些走直線的電波就過不去了。只有某些電波能夠沿著地球拱起的部分傳播出去,這種沿著地球表面傳播的電波就叫地波,也叫表面波。地面波傳播無線電波沿著地球表面的傳播方式,稱為地面波傳播。其特點是信號比較穩定,但電波頻率愈高,地面波隨距離的增加衰減愈快。因此,這種傳播方式主要適用於長波和中波波段。
天波傳播
聲音碰到牆壁或高山就會反射回來形成回聲,光線射到鏡面上也會反射。無線電波也能夠反射。在大氣層中,從幾十公里至幾百公里的高空有幾層「電離層」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反射體,就象一隻懸空的金屬蓋,電波射到「電離層』就會被反射回來,走這一途徑的電波就稱為天波或反射波。在電波中,主要是短波具有這種特性。
電離層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有些氣層受到陽光照射,就會產生電離。太陽表面溫度大約有6000℃,它輻射出來的電磁波包含很寬的頻帶。其中紫外線部分會對大氣層上空氣體產生電離作用,這是形成電離層的主要原因。
電離層一方面反射電波,另一方面也要吸收電波。電離層對電波的反射和吸收與頻率(波長)有關。頻率越高,吸收越少,頻率越低,吸收越多。所以,短波的天波可以用作遠距離通訊。此外,反射和吸收與白天還是黑夜也有關。白天,電離層可把中波幾乎全部吸收掉,收音機只能收聽當地的電台,而夜裡卻能收到遠距離的電台。對於短波,電離層吸收得較少,所以短波收音機不論白天黑夜都能收到遠距離的電台。不過,電離層是變動的,反射的天波時強時弱,所以,從收音機聽到的聲音忽大忽小,並不穩定。
視距傳播、散射傳播及波導模傳播
視距傳播是指:若收、發天線離地面的高度遠大於波長,電波直接從發信天線傳到收信地點(有時有地面反射波)。這種傳播方式僅限於視線距離以內。目前廣泛使用的超短波通信和衛星通信的電波傳播均屬這種傳播方式。
散射傳播是利用對流層或電離層中介質的不均勻性或流星通過大氣時的電離余跡對電磁波的散射作用來實現超視矩傳播。這種傳播方式主要用於超短波和微波遠距離通信。
超短波的傳播特性比較特殊,它既不能繞射,也不能被電離層反射,而只能以直線傳播。以直線傳播的波就叫做空間波或直接波。由於空間波不會拐彎,因此它的傳播距離就受到限制。發射天線架得越高,空間波傳得越遠。所以電視發射天線和電視接收天線應盡量架得高一些。盡管如此,傳播距離仍受到地球拱形表面的阻擋,實際只有50km左右。
超短波不能被電離層反射,但它能穿透電離層,所以在地球的上空就無阻隔可言,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空間波與發射到遙遠太空去的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取得聯系。此外,衛星中繼通訊,衛星電視轉播等也主要是利用天波傳輸途徑。
波導模傳播電波是指:在電離層下緣和地面所組成的同心球殼形波導內的傳播。長波、超長波或極長波利用這種傳播方式能以較小的衰減進行遠距離通信。
在實際通信中往往是取以上五種傳播方式中的一種作為主要的傳播途徑,但也有幾種傳播方式並存來傳播無線電波的。一般情況下都是根據使用波段的特點,利用天線的方向性來限定一種主要的傳播方式。
9. 海底光纜的信號時怎麼放大傳送的,在海底有放大中繼嗎
光纖傳輸信號時也是有衰減的,每隔一定的公里數需要加放大中繼器的。
採用光纖技術的海底光纜(Undersea fiber cable)系統自使用至今雖然才20 多年,但是與以前的模擬同軸電纜系統和衛星通信系統相比,在傳輸容量、可靠性和質量方面,已使全球通信發生了徹底的變革。進入21 世紀,隨著光通信技術,如先進的光調制技術、色散補償技術、前向糾錯技術、平面集成波導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海底光纜通信系統的速率也在不斷提高,從2.5 Gbit/s、5 Gbit/s 已提高到10 Gbit/s、40 Gbit/s[1]。甚至有人在2009 年已進行了26 個信道、100 Gbit/s 速率、401 km 無中繼傳輸試驗。這種基於波分復用+ 摻鉺光纖放大器+ 同步數字序列(WDM+EDFA+SDH)技術的海底光纜系統,稱為第三代海底光纜系統。在C 波段,EDFA 增益帶寬通常只有20- 30 nm。採用C+L 波段66 nm 增益帶寬的EDFA 中繼器,已實現了
海底光纜無電中繼器6 850 km 的傳輸。採用傳輸光纖受激拉曼散射(SRS: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放大,在1 430- 1 502 nm 波長范圍內,採用4 種泵浦源,在
1 536.4- 1 610.4 nm 波長范圍內,信號增益帶寬可以達到74 nm,這種系統比C+L 波段的EDFA 放大中繼系統的結構更簡單。在這么寬的范圍內已實現了密集波分復用(DWDM)信號7 400 km 無電中繼傳輸,該系統使用240 個波長,波長間距37.5 GHz,每個波長攜帶12 Gbit/s 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