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斗無線上網終端用的是哪家通訊
北斗導航終端與GPS
伽利略」和「格洛納斯」相比,優勢在於簡訊服務和導航結合,增加了通訊功能;全天候快速定襲鄭位,極少的通信盲區,精度與GPS相當,而在增強區域也就是亞太地區,甚至會超過GPS;向全世界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在提供無源定位導航和授時等服務時,用戶數量沒有限制,且與GPS兼容;特別適合集團用戶大范圍監控與管理,以及無依託地區數據採集用戶數據傳輸應用;獨特的中心節點式定位處理和指揮型用戶機設計,可同時解決「我在哪?」和「你在哪?」;自主系統,高強度加密設計,安全、可靠、穩定,適合關鍵部門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_BeiDou(COMPASS)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_是中國正在實施的自主研發、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並稱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
中國此前已成功發射四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和十三顆北斗導航拍銀頌衛星(其中,北斗-1A已經結束任務),將在系統組網和試驗基礎上,逐步擴展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目標是建成獨立自主、開放兼容、技術先進、穩定可靠覆蓋全球的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促進衛星導航產業鏈形成,形成完善的國家衛星導航應用產業支撐、推廣和保障體系,推動衛星導航在國民經濟社會各行業的廣泛應用。該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中國以後生產定位服務設備的產商,都將會提供對GPS和北斗系統的支持,會提高定位的精確度。而北斗系統特有的短報文服務功能將收費,這個功能的實用性還有待觀察。2011年12月27日起,開始向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的導航定位和授搏侍時服務。北斗已經宣布在2012年底前向亞太地區正式提供服務,民用服務與GPS一樣免費。2012年10月下旬一個導航衛星網路將構建完成,覆蓋中國以及大部分亞太地區。明年上半年,北斗將正式提供服務。
㈡ 全球首個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我國的衛星行業在世界處於什麼位置
根據神茄穗央視新聞最新消息,在今年也就是2020年11月6日,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星納余時代-12/天雁05)搭載長征六號遙三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一次試驗衛星發射成功也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了6G探索時代,是中國6G發展陸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目前衛星已經發射成功,而這一次發生涉成功的衛星也將會用於智慧城市建設、防災減災、土地規劃、環境保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監測,以及為國家戰略和空間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也就是說,全球首個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將會對我們身邊的城市生活、環境、自然災害探測都會因為它而帶來一定的變化。
㈢ 家用無線網是用北斗衛星實現的嗎
家用無線網不是用北斗衛星實現的,北斗衛星是用於定位導航的衛星,不是用來家用無線數據傳輸的。家用的無線網其實是用無線路由將家庭寬頻的有線信號轉化為無線信號,然後再用手機接收無線信號,從而達到上網的目的。
無線網路通過發射無線電波來傳遞網路信號的,只要處於發射的范圍之內,人們就可以利用相應的接受設備來實現對相應網路的連接。這個極大地擺脫了空間和時間方面的限制,是傳統網路所無法做到的。
(3)無線網路試驗衛星擴展閱讀:
使用無線網的注意事項:
1、謹慎使用公共場合的WiFi熱點。官方機構提供的而且有驗證機制的WiFi,可以找工作人員確認後連接使用。其他可以直接連接且不需要驗證或密碼的公共WiFi風險較高,背後有可能是釣魚陷阱,盡量不使用。
2、使用公共場合的WiFi熱點時,盡量不要進行網路購物和網銀的操作,避免重要的個人敏感信息遭到泄露,甚至被黑客銀行轉賬。
3、養成良好的WIFI使用習慣。手機會把使用過的WiFi熱點都記錄下來,如果WiFi開關處於打開狀態,手機就會不斷向周邊進行搜尋,一旦遇到同名的熱點就會自動進行連接,存在被釣魚風險。因此當我們進入公共區域後,盡量不要打開WiFi開關,或者把WiFi調成鎖屏後不再自動連接,避免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連接上惡意WiFi。
㈣ 求助:GPS衛星定位和無線網路定位的區別
在一般城市 無線覆蓋廣的地方 wifi定位比較快 GPRS也相對准確一點 但是沒有wifi快 而且wifi不用流量
㈤ 技術試驗衛星是什麼
技術試驗衛星,是跡銷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人造衛星在發射上天前必須經過一系列的地面試驗,以考驗衛星的技術性能。但是地面環境畢竟不同於天上,在地面上試完了還必須上天「實地」試一試。無論哪個國家在發射每一種應用衛星之初,都要發射一些技術試驗衛星。美國的返回式衛星就是發射了12顆技術試驗衛星後才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從1966年12月到1974年5月,美國曾發射了6顆多用途技術試驗衛星,它們叫「應用技術衛星」系列。這些衛星進行了很多試驗:空-地和姿漏遊船-岸之間的話音通信;傳輸全球雲層分布圖;衛星導航;衛星天線作用;衛星姿態穩定及無線電傳輸等,為美國以後的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資源衛星的研製、應用作了大量的准備。
隨著試驗項目的完成,人們逐漸掌握了某類衛星的技術和應用技術,於是在新種類衛星誕生前,試驗衛星的發射便大大減少了。
「實踐」1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科學探測和技術實驗衛星。它於1971年3月3日發射,重221千克,外形為近似球體的多面體,直徑1米。它的主要任務是試驗衛星上太陽能電池供電系統、主動無源溫度控制系統、長壽命遙測設備及無線電線路性能及其他太空環境探測。「實踐」1號的設計壽命為1年,可它實際在太空中工作了8年之久,直到1979年6月17日才隕落。技術試驗衛星中最讓普通人感覺興趣的是生物衛星。我們知道,在載人航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看看動物能否適應太空生活,看看太空失重搜搜、強輻射的環境對動物生長、發育、遺傳、生育有什麼影響,採取什麼防護措施,然後才能慎重地將人送入太空。
1957年11月3日,前蘇聯發射了一顆載有一隻名叫「萊伊卡」小狗的人造衛星——「人造地球衛星」2號,這是世界上第一顆生物衛星。
㈥ 怎樣用衛星鍋接收無線網路信號
衛星鍋是通過對准衛星來接收節目的,不是通過網路連接來接收節目的。
衛星鍋就是常說的天線,負責將衛星信號反射到位於焦衛星天線點處的饋源和高頻頭內。大多數衛星鍋通常是拋物面狀的,也有一些多焦點衛星鍋是由球面和拋物面組合而成。
衛星鍋的作用是收集由衛星傳來的微弱信號,並盡可能去除雜訊。一般來說,衛星鍋口徑越大,節目的信號越強,接收質量越高。但考慮到成本、安裝等因素,用戶要求衛星鍋口徑越小越好。
衛星鍋接收信號原理:
1、拋物面天線是把星空的衛星信號能量反射會聚成一個焦點。
2、饋源是在拋物面天線的焦點處設置一個懼衛星信號的喇叭,稱為饋源,意思是饋送能量的源,要求將會聚到焦點的能量全部收集起來。前饋式衛星接收天線基本上用大張角波紋饋源。
3、高頻頭(LNB亦稱降頻器)是將饋源送來的衛星信號進行降頻和信號放大然後傳送至衛星接收機。高頻頭的雜訊度數越低越好。
4、衛星接收機是將高頻頭輸送來的衛星信號進行解調,解調出衛星電視圖像信號和伴音信號。
㈦ WiFi建在月球上,太空互聯網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文/東方亦落
如今位於月球上南極地區的「網狀網路」方法已在地球上應用。此外許多國家和巨頭都在 探索 太空互聯網,努力使它們改善地球上的互聯網狀況,並且逐漸形成了關於該領域的競爭趨勢。
在這場競爭里,中國做出了許多努力,並且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不過太空互聯網雖好,但要說取代現有的網路卻也不現實,最好的局面可能還是和現有的網路互補。但有一點大概是可以肯定的,即太空互聯網是未來趨勢。而且中國的太空互聯網成熟之後,很可能使通信網路行業的現有格局產生變革。
NASA的月球WiFi計劃,有望為克利夫蘭近31%沒有寬頻接入的家庭提供WiFi服務。類似的網狀網路以前在紐約布魯克林等社區小規模使用過,該方法還被提議用於阿爾特彌斯營地,該營地有望在2030年之前建立。盡管月球WiFi的框架是概念性的,但這個概念的應用已經在啟發地球的人們為聯網進行更多 探索 。
除了NASA,其他的一些巨頭也在為此努力。
SpaceX的「星鏈」在2019年就發射了120顆衛星,其服務范圍從北美擴張至全球,星鏈的估值高達200億美元。
另一家商業衛星公司OneWeb發射了6顆衛星,雖然數量上沒有星鏈多,但其威力同樣巨大。截至去年,OneWeb累計融資達34億美元,估值約為80億美元。此後OneWeb又提出「低軌衛星互聯網 星座 計劃」,計劃的第一階段是在今年部署648顆衛星,最終實現超過1980顆衛星覆蓋全球的目標,從而構建高速低延時的網路連接。
亞馬遜則建立了與高速衛星互聯網相關的Kuiper項目。通過部署數千顆低地軌道衛星,實現全球范圍內的寬頻互聯網接入服務,這對那些缺乏互聯網覆蓋的偏遠地區尤為重要。
谷歌則計劃通過熱氣球項目Loon,對無法接入互聯網的地區提供服務。和NASA的月球WiFi計劃之於地球的作用類似,谷歌想要使用類似於熱氣球的空中網路基站,為特定區域的人們提供快速的網路鏈接服務。
太空互聯網聽上去和我們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聯系。提到關於太空的研究,人們雖不明覺厲,但多數人並不清楚這類研究對我們的生活能有什麼實際的幫助。甚至有人說, 探索 太空花費的巨額經費還不如用來救濟貧困的人。然而事實上, 探索 太空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
人類當前的文明是建立在石油、煤炭等一次性化石能源的基礎之上的,即使是如核裂變這類高階技術,其燃料也是儲量有限的一次性能源。即使我們放棄工業文明,退回農耕文明時代,土壤中的肥力也會逐漸流失,最終鹽鹼化、沙漠化。哪怕是人類的後代完全放棄文明,以動物本能生存,可太陽壽命一旦耗盡,地球也無法獨自美麗。
因此人類不能只將眼光局限於地球,而是需要未雨綢繆,為人類的未來做打算。更重要的是, 探索 太空也能對眼下人類的生活質量起到提升作用。
太空互聯網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從巨頭們的部署可以看到,太空互聯網能給那些缺乏網路或沒機會使用網路的地區的人群提供靠譜的互聯網服務。而且太空互聯網通常是藉助部署在近地軌道的衛星實現連接,軌道高度僅為幾百公里。
近地軌道衛星的優點是衛星所需功率較低、通信信號時延少、部署成本低,對於那些偏遠的很難接觸到互聯網的地區,近地軌道衛星想要部署就容易得多。目前全球還有將近40億人無法使用互聯網,由此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衍生的一系列困境相當嚴重。
基站雖好,但建設起來成本遠高於收益,要在偏遠地區推進更是困難重重。而有了太空互聯網,這一切都可以被改變:每顆衛星的覆蓋范圍能夠達到方圓上千公里,數以千計的低軌道衛星組成的網路,有望使互聯網遍布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這種網路不僅對偏遠地區有效,對日常的互聯網質量提升也頗有益處。例如我們乘坐飛機之時通常不能上網,即使可以,也是費用高昂、信號不穩、網速也不快。但是如果有了覆蓋足夠廣闊的太空互聯網,那麼在飛機上的網路就能與在地面一樣流暢,而資費也可以大大降低。
這樣看來,太空互聯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人們之所以覺得太空互聯網虛無縹緲,主要還是由於現在的太空互聯網概念大於實際,在生活中尚未起到十分明顯的作用。不過可以看到的是各國都在努力,其中也包括中國,並且中國在太空互聯網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績都是相當可觀的。
截至去年,全球航天產業規模將近4000億美元(約合2.5萬億元人民幣)。而商業航天的規模占整個航天產業規模的80%,在商業航天中衛星產業佔比為80%,而衛星通信服務的市場規模占整個衛星服務收入的90%。
在規模如此巨大的市場中,隨便分一杯羹就可以賺到不少錢,更何況是布局太空互聯網。在中國,航天或許是最後一個開放的大規模工業體系,未來很可能發展成30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市場。
從大方向來看,國家相關部門也給予了政策支持。早在2014年,國務院就出台了《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 社會 投資的指導意見》,其中首次提到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的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中國的商業航天全產業鏈自此打破桎梏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商業航天的成果層出不窮。
航天 科技 集團研發的全球衛星 星座 通信系統「鴻雁」由300多顆低軌衛星和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旨在實現「溝通連萬物,全球不失聯」。2018年12月,鴻雁 星座 首顆試驗衛星「重慶號」成功發射。
航天科工集團在2018年12月也成功發射「虹雲」工程的第一顆衛星。虹雲工程計劃發射156顆小衛星,在距地面1000公里的軌道組網運行,構建星載寬頻全球移動互聯網,預計在2022年完成部署,在全球范圍內提供無縫覆蓋的寬頻服務。
去年9月,銀河航天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超50億元,加入了中國商業航天賽道的高估值行列。
照此看來,到2022年,鴻雁、虹雲、銀河航天有望完成階段性部署或是整個太空網路的建設,屆時中國的衛星通信網路市場很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
然而,太空互聯網並不會像某些觀點所認為的那樣完全取代當前的互聯網,而是會成為全球網路通信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把地面通信看作是二維,那麼太空互聯網就可以看作是三維,而「二維+三維」是目前最有利於全球通信網路質量提升的模式,也會讓全球網路基礎設施的成本大幅降低。據估計,假如全球每個角落都能部署太空互聯網,那麼投入低軌道通信衛星的成本有機會降到基站建設的1%。
如今中國在4G方面投資了2萬億元人民幣,建設了400萬個基站。如果融入太空互聯網的方式,大概只需要投資幾百億元人民幣。而5G基站有十幾萬,卻只能覆蓋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還無法做到全面普及,如果有了太空互聯網的加入,也能夠加速做到全覆蓋。
而現在我們常說的6G網路,其實就是「空天地一體」多接入的新型融合架構。也就是在地面蜂窩移動網路的基礎上,融合天基衛星網路,再通過多種異構網路混合組網。
而中國在6G技術方面的 探索 相當領先:早在2019年,中國就成立了6G建設團隊。2020年,中國第一顆6G實驗衛星「電子 科技 大學號」成功發射,這也是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在6G專利的申請數量方面,中國達到40.3%,居全球首位,美國和日本分別以35.2%和9.9%的佔比排名第二和第三。
在全球商業通信衛星飛速發展的當今,提前佔領市場很重要。而中國在太空互聯網和6G方面占據先機且有足夠的實力,未來或許能彎道超車引領潮流。
以中國在太空互聯網領域的成績和實力來看,未來很可能出現一家如同星鏈那樣的巨頭。它可能會讓太空互聯網與運營商的地面網路相結合,但同時可能也會給運營商帶去一種無形的「壓迫」。現在我們上網不得不使用三大運營商的業務,因為沒有其他選擇,而如果太空互聯網領域發展出一家巨頭,那麼三大運營商可能就要面對一條「鯰魚」。
其實這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代表先進技術的一方必然會勢如破竹地破除「舊勢力」。在這種情況下,舊勢力選擇抱殘守缺最終會被淘汰,唯有積極迎接新變革,擁抱新技術,才可能繼續存活,並且對未來的發展形成利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