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讓中秋更有味道嗎
中秋,又稱月夕、八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多樣的節日表現形式深受各國人民喜愛。當前,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運用,中秋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表現形式更加多樣,今年的「網路中國節??中秋」比以往更火!
同時,互聯網因傳統文化更加文明、理性、有序,當互聯網加入了愛國敬業、闔家團員等中秋文化內核,網民在接受傳統節日文化熏陶時,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修養和品味,自覺維護網路空間的清朗,傳統文化與網路科技高度融合,已越來越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能與現代結合很方便了。
㈡ 2020元宵晚會肖戰在哪個台
2020肖戰在東方衛視參加跨年晚會,肖戰帶來獨唱歌曲《神奇》和《余年》的舞台,並且還會和那姐合作帶來《跟著感覺走》的合作舞台。
肖戰,1991年10月5日出生於重慶市,中國內地男演員、歌手。
2015年,以選手的身份參加浙江衛視才藝養成選秀節目《燃燒吧少年》 。2016年4月,主演校園星座超能力網路劇《超星星學園》 。2018年4月25日,古裝奇幻劇《哦!我的皇帝陛下》在騰訊視頻播出,肖戰憑北堂墨染一角嶄露頭角 。
2019年6月27日,古裝仙俠劇《陳情令》在騰訊視頻播出,肖戰憑魏無羨一角贏得廣泛關注 ;8月,主演都市情感劇《餘生,請多指教》 ;9月13日,主演的古裝仙俠電影《誅仙I》在全國上映 。
2020年1月24日,肖戰首次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與謝娜等合作表演小品《喜歡你,喜歡我》 ;11月19日,主演的古裝言情傳奇劇《狼殿下》播出 。
2021年2月5日,主演的古裝玄幻勵志劇《斗羅大陸》登陸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 ;3月,主演古裝奇幻劇《玉骨遙》 ;4月22日,主演的央華版《如夢之夢》在武漢首演。
㈢ 春節在什麼時候被世界認可
春節對於中國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假期,更是一種文化的符號和象徵。春節是一個全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的節日,是一個滿懷生機、為來年積蓄力量的節日。
伴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春節的影響力在國外不斷擴展。海外的華僑華人、留學生都會在春節期間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很多活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可。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工作和生活,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春節以及中國文化。春節,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城市逐漸認同中國的春節。從2016年開始,比利時根特市每年都會在春節期間組織華僑華人春節盛裝巡遊,華僑華人們穿著旗袍等中國特色服裝,扭著秧歌,跳著舞蹈。根特市政府支持活動,當地民眾也十分歡迎。在巡遊的當天,,馬路兩旁站滿了當地民眾欣賞華人巡遊,熱鬧非凡。
過去我們傳播春節文化,可能喜歡在某個地方表演舞龍舞獅,扭秧歌,敲鑼打鼓等。在互聯網的背景語境下,我們可以把春節傳統文化與新的媒介形態結合起來,用網路文藝的方式來傳播春節文化,讓國外的年輕人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春節。這才是真正接上外國的『地氣』
㈣ 網路春節聯歡晚會的歷屆情況
2011年,為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中國網路電視台舉辦了首屆CCTV網路春晚,錄制的六場晚會以「億萬網民大聯歡 全球華人大拜年」為總主題,由「點擊幸福」、「下載快樂」、「上傳創意」、「共享奮斗」、「登錄未來」等分主題組成,普通群眾和網友成為了晚會真正的主角,許多由草根創作的反映百姓心聲的原創節目,被原汁原味地搬上了舞台,現場觀眾和全球華人網友通過網路視頻連線、微博牆、九宮格日記等時尚、新穎的晚會互動方式,加入到了網路春晚的大聚會中,晚會主題曲《給力歌》一度成為網路熱曲。首屆CCTV網路春晚大年初一在3套綜藝頻道19:30黃金時段播出,同時晚會通過中國網路電視台多終端平台,向全球網友進行了傳播,得到了觀眾和網友的一致好評,認為央視網路春晚成為了百姓的真正舞台,「讓草根上了鏡,讓網民過了癮,讓觀眾忘了情」。
附:
晚會主題:
第一場——億萬網民大聯歡 全球華人大拜年
第二場——點擊幸福
第三場——下載快樂
第四場——上傳創意
第五場——共享奮斗
第六場——登陸未來
主持人:董卿、揚帆、撒貝南、王小丫、王小騫、季小軍、張蕾 任魯豫、管彤
部分參演明星:韓庚、范瑋琪、梁靜茹、林心如、胡歌、伍佰、陳小春、胡彥斌、李健、筷子兄弟、何雲偉、李菁、大兵、王卯卯、張韶涵、BLUE組合、嘻哈包袱鋪、李玉剛、常石磊、楊冪、古巨基、苗圃、徐靜蕾、李亞鵬、鄭鈞、庾澄慶、歐陽中石、李敏鎬、沙寶亮等 2012年,本屆CCTV網路春晚凸顯科技元素、時尚元素、青春元素、國際元素的,彰顯網路主流媒體價值觀,搶佔新媒體輿論陣地。2012年CCTV網路春晚以「億萬網民秀幸福,全球華人享團圓」為主題,凸顯「互動性、全球化」為目標,在海外設立海外賽區,通過在海外華人華僑中選拔節目,網路視頻連線、微博互動等手段,將全球華人華僑融入到網路春晚的大聚會中來,2012年CCTV網路春晚於除夕25:40在1套綜合頻道與中國網路電視台多終端平台同步首播。
附:
晚會主題:億萬網民秀幸福 全球華人享團圓
主持人:王小騫、季小軍、王梁、任魯豫、曹煊一
部分參演明星:巴菲特、比爾蓋茨、成龍、姚明、貝蒂·希金斯、周華健、李玟、任賢齊、陳楚生、曾黎、房祖名、費玉清、韓庚、李玉剛、蔡妍、潘瑋柏、孫悅、譚晶、羅伯特、沙寶亮、伍思凱、許嵩、信、張一山等 2013年,晚會堅持「開門辦春晚、創新辦春晚、節儉辦春晚」理念,精心推出了「中國夢」2013年CCTV網路春晚主題晚會,以「盪氣回腸的凡人歌」,以「中國美麗」、「中國力量」、「中國夢想」三個篇章為核心內容,品味中國年,暢談中國夢,感受中國魅力,凝聚中國力量,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如此恰當得體的表述,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文法突破和文化導向,向世界傳遞著中國力量和進步的聲音。晚會於2月8日至2月14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財經頻道、綜藝頻道、中文國際頻道、高清頻道,以及中國網路電視台網路電視、手機電視、IP電視、公交電視等終端順利播出。
附:
晚會主題:中國夢
主持人:王小丫、季小軍、歐陽夏丹、魯豫、董藝
部分參演名人:蘇有朋、林志穎、吳克羣、薩頂頂、韓紅、陳思思、韓庚、陳一冰、陳鐸、張瑋、劉偉、周大新、楊立新、李代沫、EXO-M、金池、張赫宣、阿爾法、沈意、歐陽中石、劉先林、滕海濱等 2014年網路春晚以「網聚正能量,青春中國夢」為主題,以「年輕人的春晚,網友的聯歡會」為定位,由線上徵集、網路春節大廟會和聯歡會三部分組成,通過「原創性、新穎性」的內容,講述百姓尋夢的故事,展示百姓追夢的歷程,匯聚百姓圓夢的力量,並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統一指導下,全國百家網站共同推廣、傳播,把2014網路春晚打造成新媒體特點鮮明,有影響、有品牌的網路春節盛會。其中,聯歡會將以名人、明星發布 「2013網路熱度榜」為線索,以2013年度來源於國內外、熱傳於網路,且經過再創作的故事、趣味節目等為主要內容,以新興科技應用為表現形式,以優秀網路節目主持人在網路直播過程中的抽取獎品等為互動方式,通過四者的有機結合,體現2014年CCTV網路春晚「正能量、新奇性、國際性、網路性、互動性」的特點。
線上徵集將聯合全國網站共同展開,由「2013網路熱度榜」、「創想2014」和「我的網路春晚」三部分組成。其中,「2013網路熱度榜」將以詞彙、人物、影視、聲音、創新、公益廣告等為中國網路生活的切入點,梳理出2013年中國人網路生活價值榜單;「創想2014」將面向百姓徵集、展示新年的夢想;「我的網路春晚」由百家網站共同發起,徵集拜年視頻、公益廣告和才藝節目。
2014 網路春節大廟會,主要是向海內外網友發起春節習俗的徵集和展示。 2015年網路春晚明星陣容再次超越以往:當紅團體EXO組合成員張藝興以全新的主持人身份登台;以TFboys、fresh極客少年團為代表的小鮮肉陣營,在表演節目之餘更展示出平常不為人知的偶像魅力;而來自內地、港台的大牌明星、蔡依林、張信哲、尚雯婕等均有不俗的精彩表現。
為廣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晚會特邀新生代偶像組合tfboys和年輕的禮儀專家著名演員張曉龍為全國網友、觀眾共同演繹拜年、送福等傳統禮儀。作為2014年最紅的三位少年,tfboys充滿青春活力的歌曲引發了全場大合唱。此後張曉龍向tfboys和觀眾傳授了中國古代男子與女子施禮的規范。tfboys還與主持人柳岩一起,學習女子福禮,像模像樣地做起了「屈膝、躬身,頷首」,給所有觀眾道上「萬福金安」,溫暖全場。
創意音舞秀《絲路夢樂》被網友追捧為cctv網路春晚中最富有韻味、視覺效果最為震撼的節目。當晚會漸漸進入尾聲,由著名青年鋼琴家郎朗演奏、音樂愛好者共同合唱的網路虛擬創意歌曲《茉莉花》呈現在觀眾面前,該曲充分運用虛擬技術,以「眾籌」概念為核心,通過網路發起活動,使得網友與鋼琴家完成了一次超越時空的合作。 2016年的CCTV網路春晚將定檔小年夜,屆時,晚會將通過中央電視台和中國網路電視台同時播出。日前,官方已公布了一份網路春晚的明星陣容名單:黃子韜、潘瑋柏、蕭敬騰、鳳凰傳奇、SNH48、張信哲、曹格、胡彥斌、趙傳、尹正等大牌明星在列。而主持人方面則由撒貝南、歐陽夏丹、朱迅、高博四人組成,此次網路春晚的陣容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日前,眾多明星已參加了CCTV網路春晚的綵排,在現場還跟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春節故事。今年的網路春晚將更加關注平民的春節生活。更多的展現明星與家人溫情的一面。
暖男型
曹格陪家人 趙傳追憶年糕
談起春節,作為一個典型暖男的曹格表示:「我很傳統,只要是春節就一定和家人一起過。」曹格認為即使互聯網通訊再發達也不及與孩子面對面交流親近,能夠跟孩子親一親、抱一抱是春節最好的禮物,最實際的陪伴。如果推不開工作,也會帶著家人到工作的地方去。
趙傳跟曹格一樣,從小就是暖男,為人純朴的他,關於春節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兒時每年不變地騎著小車幫媽媽把糯米送去加工,然後再騎車帶回家。作為獎勵,媽媽總是讓他第一個吃。這些家庭中的溫馨,在他為人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感觸更深,也更加能體會渴望子女陪在身邊的心情。
感人型
夏丹16歲父親去世吉克雋逸母親孤單過年
很多人只看到明星們光鮮的一面,殊不知他們的春節故事也各有心酸。對於16歲就失去父親的夏丹,親情格外重要。春節時,她會盡量安排時間跟媽媽、姐姐一家人一起過節。她說:「除了工作以外要盡可能陪伴家人,互聯網雖然帶給大家很多便利,但不能因此忽略眼前最重要的人。」
吉克雋逸早年曾在酒吧做過駐場歌手,有一年春節,因沒有合適的歌手替班不能回家,媽媽沒有多說什麼,但後來無意中聽朋友說起,這個年媽媽其實過得很孤單很傷心,怕她擔心才一直沒有告訴她。這件事對吉克雋逸的觸動很深,以致日後出道至今,她一直跟公司保持約定:平時不管怎麼忙,春節一定要放假讓她回家。
吉克雋逸說,她家離成都機場比較遠,下了飛機後還要轉很多趟車。有一次下飛機後已經很晚,沒有回家的車,她便坐在機場無助地大哭起來,好在有一位朋友開車把她送回了家。成名後,由於經常要工作到很晚才能睡,她養成習慣,只要是12點之後發的朋友圈,都會把媽媽屏蔽掉,怕她會擔心。
明星的春節故事其實跟普通人的差不多,他們可能身在單親家庭,也可能在幼年時就失去了親人,工作相較普通人來說更加繁忙,所以春節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個情感的紐帶,串起了明星和家人之間的親情。所謂小年,寓意著一年的結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這些傳統節日,盼望能與家人共同度過,而更多的明星也希望能在忙碌之餘多抽一些時間陪伴家人。
狀況型
蕭敬騰弄丟壓歲錢 張信哲放炮弄破手
蕭敬騰是著名的「馬大哈」,他說,自己是很講禮數的年輕人,過春節一向是人到禮到紅包到。記憶中最深刻的是兒時不小心弄丟了自己的壓歲錢,特別傷心;另一位明星張信哲講述兒時的新年趣事,談到和哥哥放炮,不小心炸傷了手,回家卻不敢告訴大人……雖然時隔多年,想起來卻依然感覺很美好。這幾年撒貝南一直出現在央視春晚上,錯過了好多可以和家人共度的春節。小撒說:他喜歡和家人打電話溝通,不喜歡用微信,因為電話可以掩飾外在的疲憊,從家人的語氣中可以捕捉到瞬息的情感。
朱迅也有同樣的感慨,春節期間,因為要主持春晚,不能與家人一起過節:「他們坐在電視前看我,我覺得是一樣的」,話雖這么說,但與家人一起吃頓團圓飯大概才是明星們真實的新年願望吧。
CCTV網路春晚現已定檔小年夜,這些傳統節日的逐步回歸,也在呼喚當今的年輕人多抽出一些時間陪伴家人。同時,CCTV網路春晚巧妙地與當代人們的互聯網生活相結合,從衣食住行等多角度展現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潛移默化的變革。
㈤ 寓意家人團圓,闔家歡樂的節日,除了中秋還有什麼
我們知道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是寓意家人團圓與闔家歡樂的美好日子。因為月圓之夜也象徵著團圓之時,所以通常在那一天無論是在外工作還是求學的人都會盡量的趕回家,與親人團聚,一起共賞圓月,共品月餅,共享天倫之樂。而除了中秋節是象徵團圓和歡樂的節日,我國傳統的闔家歡樂的節日還有春節和元宵節等。
國內的傳統節日,許多都與月圓有關,也可以看出古人很喜歡月圓之夜,因為象徵是團圓日。
㈥ 關於節日的:徵集中國的傳統節日的時間\來歷\關於該節日的故事都可以.
http://www.qqbig.com/mj/zt03.htm
中國傳統節日 [更多]
彝族插花節
納西族火把節
鄂溫克族的火神節
侗族林王節
哈尼族新米先喂狗的由來
傣族潑水節的來歷
藏族沐浴節
石林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葛藤坑」的傳說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
湯和與「人口團子」
中秋溯源
中元節
重陽節
中秋節
七夕節
端午節
清明節的傳說
元霄節的傳說
過年的來歷
耍龍 —— 元宵節的來歷
更多內容……
---------------------------------------------------------------------------------------------------
http://www.zzsite.com/blog/more.asp?name=dragonflying&id=2055&commentid=6826
[精品轉載]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
龍哥 發表於 2006-1-1 18:05:57
春節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龍抬頭節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歷五月初五日。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節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鬼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節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臘八節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
http://blog.hexun.com/blogkonghu/1901126/rss/viewarticle.html
中國的傳統節日· [轉貼 2005-12-27 09:24:23 ] 發表者: blogkonghu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 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重陽節的傳說 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元日」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南朝文史家肖子雲在他的《介雅》中記載有「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看來那時已將旦為一日的開始,引申為一年的第一天了。 但是,我國古人說的元旦,卻並不是公歷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稱元日。中國歷史上的年號並不是公元紀年,而是每個皇帝每個朝代都有單獨的紀年,是陰歷紀年。現行的公元紀年,是西方歷法的體現。是以基督誕生為公元1年。中國只是到了中華民國以後才逐漸改用公元紀年。因此,中國農歷的正月初一既春節比公歷的元旦更有節日氣氛。 元旦的由來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 ·重陽節的傳說 ·元旦的由來 ·重陽節的由來 ·中秋節的來歷 ·世界各國國慶日由來 ·國慶節的來歷 ·中國聖誕節 ·元旦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遊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一天。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里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庄《送李秀才歸荊溪》)。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書里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聖誕節在19世紀由國外傳教士引入中國。近年,聖誕節幾乎巳家喻戶曉。人們在自己公寓里用亮晶晶的金屬小飾片、紙花、紙環、紙燈籠點綴工藝樹,作成極富中國特色的聖誕樹。這時,各商店也不失時機,大做商品促銷策劃,商店店員扮成聖誕老人散發精美小禮品和糖果給客人。 中國人雖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已將聖誕節作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12月25日這一天,各教會都會分別舉行崇拜儀式。天主教與東正教舉行聖誕彌撒,新教舉行聖誕禮拜,有些教會的慶祝活動從午夜零點就開始。除崇拜儀式外,還演出聖誕劇,表演耶穌降生的故事。 盡管在中國信奉基督教的人為數不多,但仍有一千萬受過洗禮的基督教徒,一到聖誕節,這些教徒即前往教堂同慶耶穌誕辰,基督教堂便門庭若市。午夜時分的禮拜,備受非基督教徒青睞。 中國聖誕節
--------------------------------------------------------------------------------------------------
http://www.400000.com.cn/zgctjrll.htm
http://club.cat898.com/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4&ID=291372
http://www.cpear.com/chuantongjieri/chuantongjieri.asp
㈦ 卓依婷有一首歌裡面的歌詞有一句是臘月初八臘八節是什麼歌
這首歌是《皆大歡喜——中國節》,但不是卓依婷唱的是王二妮演唱的。
中國結 中國 我們的中國 我們中國人的中國節
中國 我們的中國 我們中國人的中國節
歡歡喜喜的中國節
我們中國人的中國節
黑黑的眼睛黃色皮膚
五千年來從不變
紅紅火火的中國節
舉國歡騰中國的中國節
四方八面傳來祝願
祖國河山美無限
中國節中國人的節 炎黃子孫慶團圓
中國節是中國的節 巨龍騰飛嘯九天
中國節是悠久的節 上下歷史五千年
中國節我們的中國節 幸福永隨你身邊
正月十五元宵節 三月八日婦女節
五月一日勞動節 五月四日青年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 六月一日兒童節
七月一日建黨節 七月初七情人節
八月一日建軍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 九月十日教師節
十月一日國慶節 臘月初八臘八節
三十晚上過大年 我們歡歡喜喜中國節
歡歡喜喜的中國節
我們中國人的中國節
黑黑的眼睛黃色皮膚
五千年來從不變
紅紅火火的中國節
舉國歡騰中國的中國節
四方八面傳來祝願
祖國河山美無限
中國節中國人的節 炎黃子孫慶團圓
中國節是中國的節 巨龍騰飛嘯九天
中國節是悠久的節 上下歷史五千年
中國節我們的中國節 幸福永隨你身邊
中國節中國人的節 家家戶戶慶團圓
中國節是中國的節 攀登世紀之巔
中國節是喜慶的節 老老少少笑開顏
中國節我們的中國節 幸福永隨你身邊
㈧ 網路中國節·清明民俗知多少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㈨ 中秋節,長輩命令式要求晚輩回家團聚,你覺得合適嗎
我覺得很不合適,中秋節是中國人傳統的一個節日,這個節日要求大家團聚,為了能夠共享家人團聚的快樂,但是這要是在大家都很放鬆和愉悅的狀態下的團聚才是一件好事情。
還有一點那就是中秋節是一個返程高峰,這個票是非常難買的,假如說長輩想要晚輩回家的話,出現的情況就是晚輩為此要飽受一番的折騰,這樣大部分人還是會有意見的,而且就算回家團聚了,中秋節的假期也不長很快晚輩們又要離開家中了,這樣折騰自己的晚輩,長輩又於心何忍呢。
回家團聚是一件好事,那要建立在大家同意的基礎上,命令式自然就不合適了。
㈩ 團圓名人名言
1、有花常共笑,無月不團圓。 —— 瞿式耜
2、說愁絕,更愁絕。愁絕天邊月。十五始團圓,十六還成缺。 野曠樹聲悲,樓高燈影澈。若問此時情,一片新黃葉。 —— 顧隨
3、笑指儂如江上月,團圓時少缺時多。 —— 方文
4、最近寫作一直比較懶。是源於我內心的「求全故障」,總想寫得比以前好,所以下筆的時候就躊躇起來。泰戈爾說:最好是好的敵人。但是從現在起,我決定復出,與網路雜稅寫手們一決雌雄!喜歡我的讀者,不必難過,因為我不曾經離開,討厭我的讀者,不用神氣,總有一天,我會給你洗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修汝腦」!每逢佳節,我沒有思親的毛病。但是我常常感嘆歲月的流逝,因而沒有了與大家舉杯同慶的雅興,每當大家大團圓的時候,我一個人靜靜地呆在我的房間里,惆悵著,憂傷著。過年了,歲月又無情地帶走了你一歲,所以我無法與大家同樂,否則那是對逝者的褻瀆。 —— 曹極
5、水調歌頭 對月有感天宇著垂象,日月共迴旋。因何明月,偏被指點古來傳。浪語修成七寶,漫說霓裳九奏,阿姊最嬋娟。憤激書青奏,伏願聽臣言。詔六丁,驅狡兔,屏痴蟾。移根老桂,種在歷歷白榆邊。深鎖廣寒宮殿,不許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永使無虧缺,長對日團圓。 —— 朱敦儒
6、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 呂本中
7、定風波素藕抽條未放蓮,晚蠶將繭不成眠。若比相思如亂絮,何異,兩心俱被暗絲牽。暫見欲歸還是恨,莫問。有情誰信道無緣。有似中秋雲外月,皎潔,不團圓待幾時圓。 —— 張先
8、單弦琴是你容顏的籠子,在春風中搖晃。我胸口捧著琴漫遊,為它上色,折花,溶它在心裡。我彈奏時忘記它的形狀,弦兒跳盪著消失。「不可知」出走進入宇宙,在樹林的蔥郁里媳戲,在金色花的芳菲里隱居。你啊,不可知的鳥兒,棲息在團圓的籠子,裝飾一新的籠子里吧。別緒盈滿翅翼、飛行延遲的所在,不知鳥巢在哪兒,它的幽會在地極的彼岸,一切景觀的隱逝里。 —— 泰戈爾
9、漁家傲汗漫金華寒委地,火雲散盡奇峰勢。紈扇團圓休與比。猶可喜,恩情不怕涼飆至。夢冷魂高何處寄,琉璃砌上籠人睡。逃暑廣寒宮似水。緣有累,乘風卻下人間世。 —— 黃裳
10、月滿人齊全,家國兩團圓,花好月圓佳節夜,思念千里夢甜甜。祝福你中秋佳節快樂,合家團聚,月圓人更圓。 —— 匿名
11、長久以來我就放棄了創造大團圓結局的念頭。我能做到的,只是在結局時讓主人公暫時克服難關。那之後仍會出現許多問題,但主人公應該能夠解決——我想那也是我唯一能做的。 —— 宮崎駿
12、團圓莫作波中月,潔白莫為枝上雪。 —— 溫庭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