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共享 > 共建共享網路教育平台

共建共享網路教育平台

發布時間:2024-10-23 22:18:18

什麼是「三通兩平台」,「三通兩平台」的概念

三通兩平台

2012年9月5日劉延東副總理(時任國務委員),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台」為抓手,也就是「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實現教育現代化、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迫切需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大力推進「三通兩平台」建設,即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力爭實現四個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新突破、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學發展機制的新突破。


----------------------------------------

專家談如何理解「三通兩平台」的內涵


2015-06-08 夏爾德浪


在去年9月5日的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劉延東副總理(時任國務委員)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台」為抓手,也就是「寬頻網路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這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目標與標志工程。


自那以後,#三通兩平台#就成了教育信息化領域一個非常熱門的詞彙,全國各地也掀起了#三通兩平台#的建設高潮。


但是,由於#三通兩平台#是一個新的概念,並且與之前的「校校通」、「班班通」並非完全一致的概念。因此,#三通兩平台#的內涵究竟是什麼?標準是什麼?怎樣才算建成了#三通兩平台#?在網上網下出現了各種理解和爭論。


要學習領會某個精神實質,一定要先讀原著,#三通兩平台#也如此,劉延東副總理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是第一次提出#三通兩平台#的概念,因此這是必須認真研讀的文件。


另外,在正式進入正題前還得聲明一下:我還是比較固執地認為#三通兩平台#的提法主要是針對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因此,後面講的內容默認是在這個方面;至於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教育),我會在最後談談如果要引過去的話,應該有些怎麼樣的變化。


今天先說「寬頻網路校校通」。


實際上,個人認為「班班通」是#三通兩平台#最為核心的工程,也是最困難、最關鍵的任務。因為我預測,至少未來的一二十年內,基於班級的課堂教學還會是基礎教育的主流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與效率,提高學生的信息化素養,重點和關鍵還都是課堂教學。什麼「翻轉課堂」等先進的教學模式,做做試驗還可以,大面積推廣,短期內是不具備條件的。何況推行課堂教學信息化(「班班通」),也是為將來的諸如「翻轉課堂」之類的新型教學模式打基礎。


其實,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2-2020)》「第四章 縮小基礎教育數字鴻溝,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中,非常強調的就是教育教學的信息化應用,特別是課堂教學應用,請看原文: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建設智能化教學環境,提供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體工具,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發展性評價,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倡導網路校際協作學習,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


我認為這段話應該是「優質資源班班通」的指導性描述——智能化教學環境也好,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體工具也好,都是為了教學,都要用於教學,而當前教學的主戰場就是課堂,這是「班班通」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班班通」就是最核心、最關鍵的任務。


但是,「班班通」也是#三通兩平台#建設中最為困難的任務!


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在接受《中國教育網路》雜志采訪MOOC(參見博文《MOOC摸到了象鼻子》)的時候說過:在當前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革命性影響的三個作用層面中,第二個層面,亦即教師教學這個層面,是最重要的一個層面,也是最難最具挑戰性的一個層面,因為他動力最弱,能力最弱——基礎教育的老師應用信息技術實施教學的總體水平不高,並且採用信息技術實施教學對他來說,投入(包括時間投入、資金投入)急劇增加,但是績效不彰,甚至對於應試教育的績效來說,還可能是負績效。在這種情況下,你如何叫他沖到信息化教學的最前線?


因此,我個人堅持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才是政府應該下大力氣去做的事情:真正改革教育教學評價,通過政策引導扭轉當前績效導向的誤導;加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與培訓,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建立支撐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良好環境與機制,包括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產業發展機制、支撐服務機制,讓教師能夠方便、安心、順心地鑽研如何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和軟體工具引入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至於那些建網路、建資源、建系統平台等開發性、建設性工作,還是建立好運行機制搞好經費保障交給市場去做吧,只有推動形成一個繁榮的教育信息化支撐市場,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才能夠走上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和同行交流時,我看不少人被這個表面的文字誤導了,以為「寬頻網路校校通」只是學校的聯網,把學校寬頻接入互聯網就行了,而把多媒體教室建設等劃入「班班通」。其實,這是典型的受文字字面意思以及以前的「校校通」和「班班通」的誤導。


在劉延東副總理的講話中非常明確:推動「寬頻網路校校通」,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亦即除了連接寬頻網路,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都是「寬頻網路校校通」的建設內容。


這在杜占元副部長去年介紹近兩年教育信息化的重點時有更進一步的明確:「今明兩年將努力實現50%以上的中小學寬頻接入,即新增寬頻接入的學校8萬到10萬所左右,同時在校園內建設基本的網路教學和學習環境,主要包括教室多媒體教學設備,按任課教師人數的比例為教師配備計算機,並接入寬頻。」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寬頻網路校校通」至少包括了如下內容:寬頻網路到校、聯網教師用機、學生用機、多媒體教室。


實際上,我個人還建議應該進一步擴展「校校通」的概念——以「校」為本的教育信息化軟硬體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強調「應用」,這才是「通」的本意:「通」是動詞,不僅是擁有,更重要的是使用,具體想法明天再聊。


如果從「校校通——以校為本的教育信息化軟硬體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的角度來理解#三通兩平台#,實際上就會豁然開朗了:


寬頻網路校校通——以校為本的教育信息化軟硬體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當前重點是要從根本上解決校園寬頻接入;


優質資源班班通——以班為本的教育教學應用,當前重點是把更多更好的優質教育資源挖掘出來讓每一個班級都能用得到;


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以人為本的基於信息化環境的教學與學習,當前重點是要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


這里「三通」強調的都是應用,也就是我前面說的,這里的「通」是動詞,而不僅僅是表示狀態的形容詞,這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強化信息技術應用」觀點是一脈相承的。至於「兩平台」,則是承載「三通」的最重要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這到後面再說。


按照這個理解,我就建議我們不要把「寬頻網路校校通」是否達標的評估局限於學校教育信息化環境的硬體基礎設施建設,如寬頻網路到校、聯網教師用機、學生用機、多媒體教室等的數量,這些只是其最基礎內容,是靜態的建設成績;我們還應該考察這些基礎設施的應用情況,如實際帶寬使用、學生學年人均使用機時數等;此外,我們還要把校本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情況包括進來,比如說學校的校務管理功能是否採用了信息化應用系統?這方面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如學校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教職工管理、教研管理、設備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協同辦公等,這是「校校通」的比較高的要求。這里我沒有講這些系統的建設問題,因為我覺得這是「兩平台」要解決的,以後再說。


昨天談到「校校通」應該包含學校校務管理的信息化應用時,@磊磊SJTU 老師對我說:「對基礎教育而言,還是多講教與學的應用為好。管理方面可以少講點。」我深以為然。因此今天就開始談談教與學的應用——優質資源班班通。


還是先學習原著吧——劉延東:推動「優質資源班班通」,加快內容建設與共享。加強軟體開發,把更多更好的優質教育資源挖掘出來並實時更新,是教育信息化的關鍵環節。今明兩年要圍繞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重點啟動「三個課堂」建設:一是「專遞課堂」,二是「名師課堂」,三是「名校網路課堂」。我們要力爭用三年時間,初步建立起豐富多樣的優質數字資源,並輸送到全國,讓那些地處偏遠、生活貧困的孩子也能共享共用。


從延東副總理的講話可以明確看出,「班班通」的重點就是教和學的應用,並且明確了三種重點推薦的應用模式。不過,領導人是站在宏觀的高度來講的,並且所舉例子,都是從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大思路來講的。到了具體學校、具體老師,怎麼做才能達到「班班通」?就是需要認真討論的了,因為對於微觀的學校和班級來說,不是開通或參與了這三種課堂就是「優質資源班班通」達標了。


我覺得,要推動「班班通」,還是要回到我昨天提到的理解上:「優質資源班班通——以班為本的教育教學應用」。要從班級教學的各個環節的信息化支撐來探討「班班通」的內涵,包括教師備課、授課與課堂交流、作業與課後交流、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乃至教師之間的教研交流等等。


具體內容明天再聊。


具體到為了「優質資源班班通」達標,我覺可以做如下事情:


1. 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利用:


這是一件大家都認為要做但是一直沒有做好的事情,並且好像還沒有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


去年看到「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開通的消息後,我進去看了一下,就覺得是典型的老瓶裝老酒——沒有一點新意。搭建一個平台,分門別類放一大堆資源,看著好像挺不錯,有了多少個多少TB教學資源了,問題是用什麼機制提供資源用什麼方式提供服務?誰有積極性上載資源?誰有積極性來獲取並利用資源?


我當時進去看了幾個資源,從一個普通的學生家長的眼光來看,我覺得我的孩子(學生)是不會願意去看的,我作為家長也不會要求她去看的,那她的老師會有興趣去看嗎?我的感覺是估計興趣不大。如果學生、家長、老師都沒有興趣去看的教學資源,那能發揮什麼作用呢?


果然,今天寫這篇博客時我又進去看了一下,半年了吧,好像下載最多的教學資源也就幾百人次,這可是面向全國的教學資源服務平台啊!下載幾百次也太寒磣了!


當時和我的一個同事(小學生的媽媽)討論此事,她說她花錢買了一些課件,是用喜羊羊題材做的數學教學課件,她的兒子就愛看!這說明不是做不出學生愛用的優質教學資源,而是當前的機制沒有鼓勵資源開發商做大做強,專注於優質教育資源開發。


我也曾和教育行政部門的相關領導探討花錢買服務的機制問題,因為我一直贊同政府的投資不要直接用於雇傭人員製作資源,而是應該購買資源的使用服務,如按下載量付費。但是,據一線部門的領導說,按照當前的經費體制,這么做是有很大風險的,具體給我講了若干我也說不出道道的理由。但是,我覺得如果我們連這樣的機制都不能夠去改變,沒有創新的機制和運營模式,想要發揮信息技術對於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怕也難。


吐了這么多槽,還是要說點建設性意見:對於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來說,如果能夠建立本地區的創新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是上策,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組織教師選取或購買一些適合使用的優質教學資源推薦給學校使用是中策,為了達標搞一個資源庫把下載的、購買的、自建的資源裝起來管它有沒有人用是迫不得已的下策;對於學校來說,組織老師研討如何利用優質教育資源開展教學並有激勵措施、培訓老師IT基本技能提高老師應用數字資源和軟體工具的能力、選取一些合適的助學資源推薦給學生和家長,都是有利於推動「優質資源班班通」的工作。


接著昨天的話題再說一句:傳統的數字教學資源主要指課件,現在應該包括了各種學科工具軟體,如「幾何畫板」等,此外,中職教育的各種實訓軟體,我覺得也應該歸入此類。


2. 班級教學與交流活動


這里當然指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的以班為本的各種教學活動與交流活動,我覺得這是「班班通」最應該強調的方面。


首先是教師將各種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引入課堂,包括把「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路課堂」引入教學,這個不多說了,可以歸入第一部分「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利用」。


其次是在課堂通過使用新型輔助教學設備設施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如電子白板、無線交互設備等。


第三是使用課堂錄課設備將教學課程錄制下來,既可以用於部分學生課後復習,也可以用於教師之間的觀摩與本人的教學反思。


第四是開展課堂教學評價,既可以是學生對老師的教學評價,也可以是教師間的教學互評或學校組織的教學評估。


第五是課後教學交流與討論,既可以是師生之間的答疑與討論,也可以同學們之間的交流與討論。


此外,對於有條件的學校來說,網上布置與提交作業、網路自測或網路考試等都可以開展起來。


當然,通過網路課程直播或錄播系統將課堂傳播出去也屬於此類服務,實際上「三個課堂」的源頭都會要用到此類服務。


3. 教師備課服務


對教師備課的信息化支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對於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個人覺得歸入「班班通」比較好。


對教師備課的信息化支撐來說,首先可以做的是一個貼心的教學素材管理,其次是備課工具提供,第三是協同備課支持,第四是集體備課管理。具體內容就不多說了,留給專業人士吧。


4. 教師專業化發展服務


我覺得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信息化支撐也可以歸入「優質資源班班通」。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第四章的「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這一段中有明確的描述:「逐步普及專家引領的網路教研,提高教師網路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可以做的信息化工作至少包括:


1)網路培訓:通過網路對教師進行培訓,包括業務培訓、信息化素養與技能培訓等等;


2)網路教研:通過網路提供交流協作平台,幫助教師進行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3)課題研究:為教師開展科研提供信息化支持與服務,包括課題管理、知識管理、成果管理和輔助工具等。


5. 其他


我還傾向於將如下幾類工作歸入「優質資源班班通」:


1)學生成長袋管理:做好「學生成長記錄」是《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都特別強調的事情,十年規劃第八章明確提出:「建立覆蓋全體學生的電子檔案系統,做好學生成長記錄與綜合素質評價,並根據需要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支持。」我覺得做好學生成長袋的管理將是「班班通」的一個標志性成果;


2)校企協作:這主要指中職教育,因為中職教育的頂崗實習需要大力強化校企交流,這是教育信息化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由於實習還是以班級教育管理為主,因此校企協作的信息化支撐歸入「班班通」較為合適。


從今天開始講講「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


這個概念是近期來討論最為熱烈的問題,在微博上和會議中經常有同行在詢問或探討。這是因為「校校通」和「班班通」原來就有相關提法,雖然這次的內涵變化很大,但是因為原來就有一些基礎共識,大家覺得照著原來的路線加強加強就行(其實我是非常不贊同這種思維方式的,這也是前面花了一周多的時間討論「校校通」和「班班通」的原因)。而「人人通」是第一次提出來,究竟該怎麼干,大家都沒譜。


「人人通」的概念,個人覺得應該是來源於湖南省教育廳王鍵副廳長的「職教新干線: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間」,或者說至少是受其啟發。


其實,在清華學習過的同學們可能都有感覺,即在清華,我們早就已經是「人人通」了——早在十多年前,我們的團隊就開始研究「虛擬個人網路空間」了,並且其成果逐步應用到「清華網路學堂」中,當前版本的清華網路學堂就有「我的課程」、「個人信息」、「個人主頁」、「我的筆記本」、「網上文件櫃」、「虛擬空間」等功能。此外,我最近兩年力推的「面向知識分享的校園社交網路」,實際上就是要給師生提供一個高級版本的「網路學習空間」。所以我在2012年7月24日發了一條微博:在#教育部#現場聽杜占元副部長講「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猛然感覺這就是「面向知識分享的教育社交網路」呀


但是,這些內容都只是前期的研究工作,真正對「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給出明確說法的,還是劉延東副總理的那次著名講話。要搞明白「人人通」,還得學習原著,這個我們下周再開始。


今天終於有時間來一起學習原著了


我們還是先來學習劉延東副總理的講話,為方便閱讀,原著採用斜體字顯示。


第四,推動「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為師生建立個人網路學習空間,體現著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方向。


這兩句是講定位,「人人通」的目的是推動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未來發展方向。


在第六講時,我的同事吳海燕老師給我留言說:「教育信息化對於教育的革命性影響」還是「教育信息化對於學習的革命性影響」,「教育」vs「學習」,誰是最本質的東西呢?這些平台似乎都是從施教者的角度考慮問題的,我覺得應該多從學習者的角度考慮。我當時回答說,「教育包含學習」,對她的觀點表示贊同。實際上,劉延東副總理的這句定位的話已經非常明確了,不但要推動教學方式變革,還要推動學習方式變革。杜占元副部長在今年的教育信息化重點工作推進會議上的講話更是講得特別明確:「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這是教育信息化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在網路時代下對學生學習、老師教學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新模式的創新與探索。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也主要體現在「人人通」上。


今明兩年要把網路學習空間從目前的60萬個提高到600萬個,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使所有教師和初中以上學生都擁有實名的網路學習空間,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動,努力在網路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當前要按照「三個率先」原則啟動實施,逐步覆蓋到全部師生。一是教師率先使用。重點是推動中小學與中職教師教研空間建設,讓教師先用會用。二是職業教育率先部署。近年來信息技術在打造開放、互動、透明、安全的職業教育教學新模式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湖南不到兩年建設了職業教育師生個人網路學習空間50多萬個。各地應總結經驗,加快建設步伐,創新模擬實訓模式,增強實踐教學能力。三是發達地區率先示範。發達地區要利用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先行先試,在大學和初高中探索新的學習方式。


後面這段是講怎麼實施。


其實我覺得這里講的原則和步驟是比較理性和合理的:


1)原則是「教師率先使用」、「職業教育率先部署」、「發達地區率先示範」,這是符合教育規律和我國教育發展實際狀況的。


2)步驟是「2013年提高到600萬個」,「5年左右時間使所有教師和初中以上學生都擁有實名的網路學習空間」,這是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也是比較合理的目標。


3)「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是重在應用,建而不用不算「通」,要「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動」、「打造開放、互動、透明、安全的職業教育教學新模式」、「創新模擬實訓模式,增強實踐教學能力」、「在大學和初高中探索新的學習方式」。


但是,我們去看現在的實施推動,好像有不少地方已經偏離了劉延東副總理的這個講話精神,舉一個例子,在教育部4月份發的《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年度任務指標(指導性)(徵求意見稿)》中,我看到部分省市把今年的「人人通」指標比例已經定到了50%,不少省市把2015年的比例定到了100%!並且,2013年的指標均值(非加權)已經達到22%(大家可以簡單計算這會是多少?)。這是可能完成的任務嗎?我看只有兩個原因:一是錯誤理解了「人人通」,以為只要搭建一個平台給每個師生開設一個帳號就認為達標了;二是冒叫,反正達不到目標也不會有處罰,當前當了先進再說。


通過學習原著我們明確了「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的定位、目標、實施原則與步驟,但是,具體到一個微觀的學校或者一個地方性區域怎麼去建設「人人通」,還是沒有搞明白,因為這不是國家領導人講話應該考慮的地方,這也是大家對於「人人通」疑問最多的地方,也是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的價值所在。


這就要回到前面第三講中我提到的理解上:


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以人為本的基於信息化環境的教學與學習,當前重點是要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


「教學與學習」是兩種活動,「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就是要利用「網路學習空間」(信息化教學環境)開展信息化支撐下的創新的教學與學習。實際上,這與「班班通」乃至「校校通」都是密切不可分的:一種活動,從師生個人看來,是「人人通」的個人教學與學習行為;而從班級組織看來,可能會是「班班通」的典型應用;甚至從學校層面來看,可能還是「校校通」的典型案例。這就是我主張將「三通」看著當前教育教學信息化工作的三個視角或三個層面,而不是將其人為分割為三件事情的原因。


關於「三通」之間的辯證關系等到後面再詳細討論,今天還是對「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如果要達標,具體應該做哪些事情?先開過頭。


1. 個人空間服務


要做到「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首先必須有個人網路空間,這是基本的服務。這包括具有一定的網路空間容量,當前應該10GB起步吧;應該提供基本的文件存儲服務,類似於當前的各種雲盤;最好能夠提供個人空間的展示服務,讓空間主人可以把自己網路空間中的各種資源按照某種自己喜歡的模板發布出去,促進資源共享;當然,如果個人空間服務能夠支持移動終端就更好了,因為移動學習已經成為潮流。此外,個人空間的實名制認證、個人基本信息維護、空間個性化配置等功能,都是簡單而重要的功能,應該給予支持。


2. 個人知識管理服務


知識管理是最近幾年我比較強力推薦的IT服務,因為我覺得隨著IT技術的日趨成熟和個人資料的日益膨脹,已經到了知識管理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知識管理應該構建在個人空間服務的基礎之上,亦即知識管理是與個人空間的文件管理相通的。當然,知識管理還需要有進一步的增值服務:


1)知識分類管理:首先需要提供完善的知識分類管理功能,幫助個人建立知識體系並不斷完善,幫助個人進行知識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創新;


2)知識檢索服務:其次需要提供快速的知識檢索功能,幫助個人構建個人知識庫並快速查找,如果能夠提供知識地圖等高級檢索服務當然更好;


3)知識分享服務:知識是一種最不怕分享的資源,因為越是分享越豐富!因此方便的知識分享服務是教育領域最為重要的IT服務之一。


3. 個人事務服務


協助個人管理好自己的事務,是IT提高個人工作效率的最直接支持與幫助。如果一個人將個人事務管理放在了某個IT平台,那他幾乎就離不開這個IT平台了。因此,用戶是否使用IT平台來管理日常事務,可以用來評判一個人的數字化程度,也可以用來考察一個IT平台的粘性。


個人事務服務大多是以日歷管理為核心的,如課表管理,這是師生都必須的日歷服務。另外,考試安排、會議通知、任務設定等,無不與日歷服務相關。如果能夠將這些與時間安排相關的信息整合到個人事務服務的類似於「我的日歷」中,則對於用戶來說就是

❷ 網上在線教育的平台,比較不錯的有哪些

在線平台這么多,B端的、C端的,各個細分領域的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機構,很難說出具體哪個更好,也不好做對比。

小格子簡單說說在線教育中提到的比較多的機構,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針對C端的:

1.新東方在線


針對B端的:

B端就是針對機構、老師等用戶推出來的在線教育平台,可以幫助機構搭建自己的知識店鋪,承載在線課程。這里可以看看格子匠系統格子匠作為在線教育技術服務商,可以幫助想要布局在線教育領域的機構或老師搭建完全屬於自己的在線教學平台。

格子匠優勢

1、格子匠無縫對接公眾號、小程序、H5、APP、PC等埠,機構可以自主選擇一個或多個組合埠搭建自己的知識付費平台,一個後台統一管理。

2、格子匠提供多樣化的內容服務形式,直播、錄播、音頻、圖文專欄滿足不同用戶的學習偏好,均可支持免費試聽試看,方便機構進行引流轉化。

3、多樣化的互聯網營銷功能,比如拼團、分銷、代理商、優惠碼、海報裂變等,進一步助力平台推廣引流,拓寬市場,挖掘潛在用戶,打造基於微信社交生態的營銷閉環。

4、全新一代的CRM系統,助力知識付費創業者收集各渠道用戶資料,建立用戶資料庫,追蹤用戶行為,構建用戶畫像,打造精細運營用戶、科學管理商機的「組合拳」。

5、督學管理提升老師教學效果。考試題庫、隨堂練習、評價點贊、積分規則、學習記錄、打卡簽到、課程提醒等多種功能盡心為學員服務,促進講師學員溝通,及時了解學員學習情況,全方位保障學員學習效果。從而提升口碑,提高轉化率和復購率。

6、優質服務確保售後無憂,每個機構都是有一對一專屬客服人員,響應及時,細心耐心解答機構問題,讓機構無技術、平台之憂,專心解決教研與引流問題。

❸ 安徽教育網如何利用網路平台服務教育和公眾

安徽教育網,作為政府部門教育行業的官方網站,是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政務展示窗口,兼有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能。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積極傳播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及時反映了安徽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動態和挑戰,通過平台實時發布各類最新教育政策法規和熱點資訊,致力於打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教育網路環境。


在多年的努力中,安徽教育網構建了一套共建共享的新聞發布機制,整合了豐富的信息資源。自2003年新聞中心開通以來,吸引了超過800家注冊用戶,累計發布新聞達到了驚人的30萬篇,成為了省內媒體獲取新聞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全國領先的高招咨詢平台,作為全省教育咨詢的標志性欄目,高峰期日訪問量突破百萬,為考生和家長提供了便捷的咨詢服務。


在全國范圍內,安徽教育網還率先推出了網上辦事大廳,實現了「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協同辦理」的高效在線服務模式,極大地提升了行政效率。此外,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的平台,為公眾提供了政策查詢、疑惑解答和矛盾調解的渠道,對於打擊亂收費行為起到了顯著的警示作用,進一步保障了公眾的權益。

❹ 如何加強校園網路安全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規章制度,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責任
為加強相關建設和管理,學校於2002年就確立了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下,分管副書記、副校長直接負責,各有關部門分工協作的領導體制。在相互配合的基礎上,校黨委宣傳部具體負責校園主網站建設與維護、網上輿論分析與引導、網路信息監控、網路文化建設等工作,並對各二級網站的內容進行日常監督、協調、管理、指導。學校網管中心負責建設和維護校園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平台,保證校園網路安全平穩運行,並對校園網內的二級域名資源進行統一分配和管理。學校實驗與設備處、後勤與資產管理處負責購置相應的硬體設備。校內各單位按「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對部門網站進行日常管理和信息監控。為加強對於網路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我校還建立了輿情分析機制和網路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學校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輿情匯集、研判和快速處理的職責。
為確保網路文化建設的規范性,學校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及上級有關部門的文件精神,緊密結合學校實際,陸續出台了《四川師范大學校園網路管理辦法》、《四川師范大學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規章制度。今年,學校又發布了《中共四川師范大學委員會關於校園網路新聞發布管理的規定》,該規定對校園網路信息的發布、審核、監控及相關工作績效考評作出了詳細的要求。這些制度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揚校園網路文化主旋律;提高校園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加強監管,凈化環境,營造健康文明的網路文化氛圍起到了重要的規范和保障作用,使學校的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有章可循,為校園網路文化乃至於整個校園文化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開通校務信箱,推動民主管理,營造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圍
四川師大校務信箱系統是校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設計製作的一個具有學校校務管理功能的網路留言和回復系統。該系統很好地結合了學校公共事務管理特點,運用網路Web技術和資料庫技術,把與學校公共事務管理相關的各種要素都集中放置到一個網路系統之中,構建起一個人人可以平等參與的互動式交流平台。通過這一平台,廣大師生員工乃至社會各界都可以直接與校方管理者就相關校務問題進行無障礙的溝通與交流,而且這些交流的信息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公開進行的,這就意味著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矛盾與問題及其處理流程,只要不是涉密的信息,都有可能在這里被呈現於公共視野之中。因為該系統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的公開性,所以在這里進行意見表達,還有許多其它溝通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自由提出疑問和建議,更容易講清楚,講透徹。校務信箱系統的開通還有利於促進學校勤政、廉政建設,減少和消除腐敗,杜絕「暗箱」操作等;同時,它在推動學校信息化建設、節約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強了師生員工對學校事務的關心和興趣等諸多方面也起著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廣大學生就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提出各種問題後,校內各單位都將根據工作職能及時予以回復並給出處理辦法,使有序、民主、和諧的網路文化氛圍日益濃厚,深受學生好評和歡迎。
(三)加強網路信息安全監控,為校園網路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第一,加強網路的技術防護。由於網路具有信息發布平台開放性、信息發布來源隱蔽性等特點,加之各種安全漏洞、不良網站及「網路黑客」的存在,給高校網路信息安全工作帶來諸多挑戰。尤其是在對匿名用戶缺乏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一些不宜宣傳或不健康的內容極有可能通過網路滲透進校園網。針對校園網路文化建設面臨的這種復雜情況,早在2003年,校黨委宣傳部和網管中心即建成了以「防火牆」網路安全技術為支持的校園網防護系統,通過這一系統,可以對各類有害網站和有不健康內容的網站進行封堵,並能較有效地抵禦校內外「黑客」的攻擊,還能對校內不良或者不健康的網路信息和上網行為進行監控,為構建健康的校園網路文化環境提供了必要的技術防護。
第二,加強對校內論壇等網路交流平台的監管。為活躍和繁榮我校網路文化,我們開辟了以師大論壇為主的校內網路交流平台,下設數十個子版塊,涵蓋文學、藝術、政治、經濟、電腦技術等各個方面。就運行情況看,上述平台上的交流文章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出現過一些過激言論,也有一些持不同觀點的同學進行爭論時超出了必要的限度,為此,學校黨委宣傳部協同有關部門對校內論壇等網路交流平台加強管理,管理者既有網路技術人員,還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衛人員。同時,學校每學期都要對各版塊的「版主」進行專門的政策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要求其認真履行職責,及時刪除錯誤的信息,切實把所負責的版塊建設成健康、高雅、科學、文明的交流平台。另外,凡申請在學生寢室上網或申辦「論壇」者,須填寫申請書、責任書,並經所在學院書記簽字批准才能入網。學校還組建了網路信息員隊伍,他們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學生骨幹組成,在校黨委宣傳部指導下,定期整理論壇上的討論熱點及主要觀點,捕捉和反饋重要信息,掌握網上動態,以適當方式製作和發布積極信息,及時處理消極信息。
(四)發揮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強網路陣地建設,構建網路德育平台
學校在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過程中,因勢利導,大力加強網路陣地建設,不斷將各種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輸入校園網路,並以此為依託,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了使校園網成為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示範區和輻射源,學校將網路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進」的新載體,在門戶網站上開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網頁,用先進文化佔領網路,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和信念,用科學的觀點分辨是非。學校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政治教育學院等單位還開辟了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頁,在上述網站、網頁上,以問答、綱要、述評、案例分析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分門別類地提供大量的黨史黨建知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知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並針對校內外各種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及時轉載權威媒體的論述和同學們有代表性的觀點,幫助同學們樹立先進的文化觀念和正確的價值取向,使校園網路成為弘揚主流文化、優化校園環境、塑造校園精神、培養合格人才的陣地。
學校在加強網路陣地建設的過程中體會到,開辟網路德育平台並不能進行簡單的網路說教,而要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斷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和質量,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和學生的精神生活,用優質的網路服務來感染學生,啟發學生,達到潛移默化、以文化育人的效果。為此,我校在建設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過程中,在充分整合校內網路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融思想性、娛樂性、知識性、服務性於一體的各種網路文化活動。學校在「師大在線」上開設了網上文化精品庫,提供名著點閱、名片名曲點播、科研成果評析等,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與知識結構。為拉近學生與正面網站的距離,我校學生工作部和各學院還開設了網上教育互動平台,及時與同學們進行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網路交流。
同時,學校還致力於激發廣大同學創作健康、優秀的網路文化產品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同學們參與到校園網路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體系中,近年來,同學們為校園網路提供了大量的作品,既豐富了校園網,又在同學們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目前,通過多維互動、多管其下,校內已構建起了寬領域、多層次的網路文化交流平台,通過校園各級網站可方便快捷地查詢到教學、科研、管理、校園新聞、學生活動、學術講座、就業動態、社團文化、學期成績、獎學金、勤工助學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實現了主流陣地由主流信息佔領的格局,消減了不良消息的侵蝕,構建起了「大網路德育平台」。
(五)建設高素質的網路文化建設者隊伍,為加強校園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我校在校園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始終高度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學校認為,高校網路文化建設者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能力,才能適應大學生群體不斷變化的思想特徵、情感特點、行為特色,才能對這些變化加以敏銳觀察,准確分析,正確引導。為此,學校著重抓了兩支隊伍的建設,一是校園網路日常管理與維護專業隊伍建設,二是網路紅客和評論員隊伍建設。
第一,加強校園網路日常管理與維護專業隊伍建設。學校按照提高素質、優化結構、相對穩定的要求,以學校組織部、宣傳部、學工部、校團委、網路中心工作人員和部分學生幹部為骨幹,建立和培養了一支思想水平高、業務能力強、熟悉學生思想狀況和上網規律的網路工作隊伍,並著力加強該隊伍的兩個方面能力的培養,既監控網路輿情的能力和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學校每年都要安排有關人員進行業務進修,接受專門培訓,提高他們甄別問題、應對問題的工作能力。學校憑借這支工作隊伍,建立了功能完備、多級防範的網路管理體系,堅決刪除「黃色的」,著力疏導「灰色的」,積極營造「紅色的」和「綠色的」校園網路文化環境。
第二,加強網路紅客和評論員隊伍的建設。學校目前組建了一支包括12名教師和50名學生在內的穩定的網路紅客和評論員隊伍,並根據實際需要,邀請特約評論員參與評論引導工作。這支隊伍非常熟悉大學生思想動態、高等教育規律及學校校情,且熱心於此項工作。為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增強輿論引導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學校在門戶網站和各級網站上不定期推出他們撰寫的高質量的述評文章,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就學生有關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解答,通過有理、有力的深入分析,引導大學生運用正確的理論和觀點去解疑釋惑,增強大學生的信息解讀能力、對網路文化的辨別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六)開展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情況調研,加強關於網路文明的宣傳和教育
為深入了解大學生利用網路的現狀和網路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學校定期組織校內有關專家和相關工作人員,對學校網上信息進行分析研究,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和行為特徵。學校還不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開展問卷調查,及時了解大學生上網時間、上網目的、上網收獲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通過調研,學校對校園網路文化顯在、潛在的積極影響、消極影響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形成若干調研報告,為進一步加強相關建設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同時,學校還通過校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等部門發出文明上網倡議,提出網路文明行為的基本內容。學校通過發放學習手冊、組織辯論賽等形式加大了對網路文明的宣傳和教育力度,鼓勵學生提高自我約束能力,自覺維護網路秩序,共建共享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
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我校已經在校內創建了校園新聞網、教務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網上成績查詢系統、招生就業信息、在線心理咨詢、數字圖書館等網路管理系統;開辟了了師大論壇、校友論壇等校園虛擬社區;從2004年起,開辟了校務信箱,校領導及各職能部門負責人根據分管工作及時回答師生關於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近兩萬條;實現了三大校區,即獅子山校區、成龍校區、東校區網路的相互聯結和資源共享;構建起了校園網路德育平台,建設了一支政治覺悟高、業務能力強的網路管理與維護隊伍和一支政治素質好,分析能力強,評論技巧嫻熟的網路紅客和評論員隊伍。我們也深切地感受到,學校的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著諸多尚待改進之處,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部門的有關文件精神和安排部署,加強與上級主管部門的聯系,緊密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不斷推進我校校園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工作邁上新的台階。
三、關於加強和改進網路文化建設,提高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思路
主動佔領網路陣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網路工程建設。新時期,高校要重視「紅色網站」建設,打造「品牌欄目」,專門建立能充分體現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或在高校網站主頁的突出位置設立德育教學專欄,注意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積極開展網上正面的宣傳和正確的信息傳播。校內各單位還要按照弘揚主旋律,倡導多樣性的原則,在部門網站上開設思想政治教育頻道,建立「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系統,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通過網路進行交流解答。同時,也可以在網路上提出一些焦點、難點、疑點問題供學生討論,不斷拓展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增強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力。為此,我校將進一步改變客觀上存在的,大學網路思政教學資源提供與使用方面的條塊分割狀態,真正實現共建共享。構建全方位的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加強網路道德建設和教育
高校在網路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大力加強網路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網路道德水平和自律意識,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觀念,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制網路垃圾的侵蝕,恪守網路規范,約束網路行為,自覺維護網路秩序,做到文明上網,努力營造健康有序的網路環境。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校園網路文件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將積極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強化愛國主義意識,幫助他們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加強網路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駕馭網路的能力,加快網路信息技術和網路知識的普及,培養大學生掌握信息技術,提高信息素養和網路意識,使他們學會利用網路進行交流溝通,利用網路進行科學研究,利用網路全面發展自己。在網路文化建設過程中,還要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網路心理輔導,積極開展網上心理咨詢,防止不當使用網路導致人格障礙和心理障礙,讓大學生逐步適應數字化環境,真正成為網路世界的主體。
(二)培養一批專兼職結合的網路德育教學工作者隊伍
大多數高校承擔網路德育教學工作的,大多是專門的德育工作者,具有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但是,他們其中的相當部分老師只具備簡單的網路技術,在內容上也只不過把原來的課堂教學照搬到網路上,根本沒有依據網路德育教學的特點來設置,導致網路德育教學沒有特色,甚至枯燥乏味。因此,我校將重點培養一批專兼職結合德育教學工作者的隊伍,確保參與德育網路教學的必須是能夠適應網路文化、具有網路文化創新能力的高校教師,並組織有關專家,開設一些上網引導課,讓大學生懂得在互聯網這個知識寶庫中到底能做些什麼,如何利用網路獲取、使用與自己的專業相結合的信息等問題,同時,完善兼職的網路德育工作者還應和校內的網路紅客和網路評論員一起,在校內論壇上就熱點問題進行主動導貼,積極跟貼,及時發布正面觀點,及時引導網上輿論,切實有效地全方位提高網路德育教學質量。
(三)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弘揚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
為提高健康高雅的校園網路文化對於學生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我校認為,可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興趣愛好,開展電腦網路知識大賽、電腦軟體展示大賽、電腦技能大賽、個人主頁大賽、電腦美術設計大賽等,使科技活動在信息領域得以不斷地深化和拓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網路文化建設,使他們對網路生存方式和現實生活的關系產生正確認識,發揮網路文化的教育功能。另外,還可通過組織IT校園行、網上沖浪等活動,豐富同學的課余文化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網上網下結合,利用校園網路這一功能強大的宣傳媒體為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渲染氣氛、報道活動情況,使校園文化活動質量更高使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煥發新的生機。
加強對網路信息的監控和輿情分析。面對浩如煙海、良莠不齊的網路信息,我校將進一步建立完善的管理規范,依靠技術手段對各類不良信息進行技術把關、過濾。如對校園網上BBS上可能出現的過激言論及時給予糾正和引導,針對一些熱點問題要善於從學生的視角、以學生的觀點、用學生的語言提出正確的見解,從而實現對大學生網路學習的正面引導。同時,我校還將在現有網路輿情分工作機制和經驗的基礎上,把輿情分析及對策研究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具體而言,我們將整合現有的工作隊伍,安排專人專門負責及時了解網上輿情信息,敏銳捕捉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群體性問題,對學生訪問率高的校內外主流網站、論壇、貼吧上的主流觀點、敏感觀點以條目的形式進行歸類整理,並列出簡要評析和對策建議,呈報學校領導和有關職能部門參閱,作為制定規章制度,開展相關工作的依據之一,從而牢牢把握網上工作主動權,增強了工作的預見性。

閱讀全文

與共建共享網路教育平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手機開機搜不到網路什麼原因 瀏覽:523
手機可以給台式機共享網路嗎 瀏覽:420
聯通寬頻無線路由已斷開網路異常 瀏覽:402
共享網路會泄露信息嗎 瀏覽:413
筆記本連接網路功能鍵 瀏覽:568
網路團購起源於哪裡 瀏覽:240
手機沒有網路型號只有感嘆號 瀏覽:800
二道區機械網路安全服務保障 瀏覽:264
廣工軟體和網路工程哪個好 瀏覽:676
小米攝像頭不支持移動網路嗎 瀏覽:427
mv300路由器沒有網路 瀏覽:14
5g網路爆款手機 瀏覽:178
啟用網路的鍵盤是哪個鍵 瀏覽:370
網路連接異常怎麼查 瀏覽:882
為什麼中國聯通的網路卡的很 瀏覽:960
手機主板與網路有關系嗎 瀏覽:410
鎮江無線網路哪裡有 瀏覽:713
網路一是什麼 瀏覽:57
路由器卡頓無網路 瀏覽:437
異地網路合同如何發起訴訟 瀏覽:897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