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網路共享 > 用戶與網路的連接是哪個層

用戶與網路的連接是哪個層

發布時間:2023-02-09 20:06:02

⑴ 網路分為幾個層

分七層:

1、物 理 層(Physical Layer)

要傳遞信息要利用些物理媒體雙紐線、同軸電纜等具體物理媒體並OSI7層之內有人把物理媒體當作第0層物理層任務上層提供物理連接及們機械、電氣、功能和過程特性 規定使用電纜和接頭 類型傳送信號電壓等層數據還沒有被組織僅作原始位流或電氣電壓處理單位比特。

2、 數 據 鏈 路 層(Data Link Layer)

數據鏈路層負責兩相鄰結點間線路上無差錯傳送幀單位數據每幀包括定數量數據和些必要控制信息和物理層相似數據鏈路層要負責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連接傳送數據時接收點檢測所傳數據有差錯要通知發方重發幀 。

3、 網 絡 層(Network Layer)

計算機網路進行通信兩計算機之間能會經過多數據鏈路也能還要經過多通信子網網路層任務選擇合適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數據鏈路層提供幀組成數據包包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含有邏輯地址信息-,源站點和目站點地址網路地址 。

4、 傳 輸 層(Transport Layer)

該層任務時根據通信子網特性佳利用網路資源並靠和經濟方式兩端系統(也源站和目站)會層之間提供建立、維護和取消傳輸連接功能負責靠地傳輸數據層信息傳送單位報文 。


5、 會 層(Session Layer)


層也稱會晤層或對層會層及上高層次數據傳送單位,再另外命名統稱報文會層,參與具體傳輸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管理內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機制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由會層完成 。

6、 表 示 層(Presentation Layer)

層主要解決擁護信息語法表示問題欲交換數據,從適合於某用戶抽象語法轉換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壓縮和解壓縮,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 。

7、 應 用 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確定進程之間通信性質滿足用戶需要及提供網路與用戶應用軟體之間介面服務。

⑵ 管理網路節點間的連接是OSI模型中哪一層的功能

ISO/OSI參考模型各層功能:

1、物理層功能:物理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它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

2、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是為網路層提供服務的,解決兩個相鄰結點之間的通信問題。

3、網路層:網路層是為傳輸層提供服務的,傳送的協議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包或分組。

4、傳輸層:傳輸層的作用是為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問題。

5、會話層:會話層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協調不同主機上各種進程之間的通信(對話),即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

6、表示層:表示層處理流經結點的數據編碼的表示方式問題,以保證一個系統應用層發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統的應用層讀出。。

7、應用層:應用層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是用戶與網路的介面。

(2)用戶與網路的連接是哪個層擴展閱讀:

ISO/OSI參考模型各層的劃分原則:

ISO為了更好的使網路應用更為普及,就推出了OSI參考模型。其含義就是推薦所有公司使用這個規范來控制網路。根據分而治之的原則,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七個層次,劃分原則是:

網路中各節點都有相同的層次;不同節點的同等層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節點內相鄰層之間通過介面通信;每一層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並向其上層提供服務;

不同節點的同等層按照協議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根據功能需要進行分層,每層應當實現定義明確的功能;向應用程序提供服務。

⑶ 簡述TCP/IP四層體系結構及每層作用。

應該說是Internet四層體系結構
1.數據鏈路層 2.網路層 3.傳輸層 4.應用層 ,其中IP是在第二層網路層中,TCP是在第3層傳輸層中,Internet體系結構最重要的是TCP/IP協議,是實現互聯網路連接性和互操作性的關鍵,它把許多台的Internet上的各種網路連接起來。Internet的其他網路協議都要用到TCP/IP協議提供的功能,因而稱我們習慣稱整Internet協議族為TCP/IP協議族,簡稱TCP/IP協議也可稱為TCP/IP四層體系結構,
1.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是物理傳輸通道,可使用多種傳輸介質傳輸,可建立在任何物理傳輸網上。比如光纖、雙絞線等
2.網路層:其主要功能是要完成網路中主機間「分組」(Packet)的傳輸。
含有4個協議:
(1)網際協議IP
負責分組數據的傳輸,各個IP數據之間是相互獨立的。
(2)互聯網控制報文協議ICMP
IP層內特殊的報文機制,起控製作用,能發送報告差錯或提供有關意外情況的信息。因為ICMP的數據報通過IP送出因此功能上屬於網路的第3層。
3)地址轉換協議ARP
為了讓差錯或意外情況的信息能在物理網上傳送到目的地,必須知道彼此的物理地址,這樣就存在把互聯網地址(是32位的IP地址來標識,是一種邏輯地址)轉換為物理地址的要求,這就需要在網路層上有一組服務(協議)能將IP地址轉換為相應的網路地址,這組協議就是APP.(可以把互聯網地址看成是外識別地址和物理地址看成是內識別地址)
(4)反向地址轉換協議RARP
RARP用於特殊情況,當只有自己的物理地址沒有IP地址時,可通過RARP獲得IP地址,如果遇到斷電或重啟狀態下,開機後還必需再使用RARP重新獲取IP地址。廣泛用於獲取無盤工作站的IP地址。
3.傳輸層:其主要任務是向上一層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務,確保「報文」無差錯、有序、不丟失、無重復地傳輸。它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是計算機通信體系結構中最關鍵的一層。包含以下2個重要協議:
(1)TCP :
TCP是TCP/IP體系中的傳輸層協議處於第4層傳輸層,負責數據的可靠傳輸(「三次握手」-建立連接、數據傳送、關閉連接)。
(2)UDP:
和TCP相比,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低,適合少量的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數據傳輸。
4.應用層:應用層確定進程間通信的性質,以滿足用戶的需要。
在應用層提供了多個常用協議。
--Telnet(Remote Login):遠程登錄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傳輸協議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3):第三代郵局協議
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輸協議
NNTP(Network News Transfer Protocol):網路新聞傳輸協議

⑷ 網路與最終用戶間的介面是由什麼實現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必不可少的,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網路需要有一套復雜的協議集合,組織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的最好方式就是層次模型。而將計算機網路層次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定義為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NetworkArchitecture)。

計算機網路由多個互連的結點組成,結點之間要不斷地交換數據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每個結點就必須遵守一整套合理而嚴謹的結構化管理體系.計算機網路就是按照高度結構化設計方法採用功能分層原理來實現的,即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內容.

一、網路體系結構及協議的概念


1、網路體系和網路體系結構

網路體系(NetworkArchitecture):是為了完成計算機間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計算機互連的功能劃分成有明確定義的層次,並規定了同層次進程通信的協議及相鄰之間的介面及服務.

網路體系結構:是指用分層研究方法定義的網路各層的功能,各層協議和介面的集合.


2、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計算機的網路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和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讓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網路體系結構最早是由IBM公司在1974年提出的,名為SNA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指計算機網路層次結構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

結構化是指將一個復雜的系統設計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容易處理的子問題,然後加以解決.

層次結構是指將一個復雜的系統設計問題分成層次分明的一組組容易處理的子問題,各層執行自己所承擔的任務.


計算機網路結構採用結構化層次模型,有如下優點:

1)各層之間相互獨立,即不需要知道低層的結構,只要知道是通過層間介面所提供的服務

2)靈活性好,是指只要介面不變就不會因層的變化(甚至是取消該層)而變化

3)各層採用最合適的技術實現而不影響其他層

4)有利於促進標准化,是因為每層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務都已經有了精確的說明


網路協議

協議(Protocol)

網路中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存在各種差異,為了保證相互通信及雙方能夠正確地接收信息,必須事先形成一種約定,即網路協議.

協議:是為實現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網路協議三要素:語法,語義,交換規則(或稱時序/定時關系)

注:通信協議的特點是:層次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實體(Entity)

實體:是通信時能發送和接收信息的任何軟硬體設施


介面(Interface)

介面:是指網路分層結構中各相鄰層之間的通信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


1、基本概述

為了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之間以及不同網路之間的數據通信,就必須遵循相同的網路體系結構模型,否則異種計算機就無法連接成網路,這種共同遵循的網路體系結構模型就是國際標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即OSI/RM.


ISO發布的最著名的ISO標準是ISO/IEC7498,又稱為X.200建議,將OSI/RM依據網路的整個功能劃分成7個層次,以實現開放系統環境中的互連性(interconnection),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和應用的可移植性(portability).


2、分層原則

ISO將整個通信功能劃分為7個層次,分層原則如下:

第七層 應用層

第六層 表示層

第五層 會話層

第四層 傳輸層

第三層 網路層

第二層 數據鏈路層

第一層 物理層


OSI/RM參考模型

OSI/RM的配置管理主要目標就是網路適應系統的要求.

低三層可看作是傳輸控制層,負責有關通信子網的工作,解決網路中的通信問題;高三層為應用控制層,負責有關資源子網的工作,解決應用進程的通信問題;傳輸層為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的介面,起到連接傳輸和應用的作用.

ISO/RM的最高層為應用層,面向用戶提供應用的服務;最低層為物理層,連接通信媒體實現數據傳輸.

層與層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各層之間的介面來進行的,上層通過介面向下層提供服務請求,而下層通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

兩個計算機通過網路進行通信時,除了物理層之外(說明了只有物理層才有直接連接),其餘各對等層之間均不存在直接的通信關系,而是通過各對等層的協議來進行通信,如兩個對等的網路層使用網路層協議通信.只有兩個物理層之間才通過媒體進行真正的數據通信.

當通信實體通過一個通信子網進行通信時,必然會經過一些中間節點,通信子網中的節點只涉及到低三層的結構.


OSI/RM中系統間的通信信息流動過程

在OSI/RM中系統間的通信信息流動過程如下:發送端的各層從上到下逐步加上各層的控制信息構成的比特流傳遞到物理信道,然後再傳輸到接收端的物理層,經過從下到上逐層去掉相應層的控制住信息得到的數據流最終傳送到應用層的進程.

由於通信信道的雙向性,因此數據的流向也是雙向的.


比特流的構成:

數據DATA應用層(DATA+報文頭AH,用L7表示)表示層(L7+控制信息PH)會話層(L6+控制信息SH)傳輸層(L5+控制信息TH)網路層(L4+控制信息NH)數據鏈路層(差錯檢測控制信息DT+L3+控制信息DH)物理層(比特流)


3、OSI/RM各層概述


直接與物理信道直接相連,起到數據鏈路層和傳輸媒體之間的邏輯介面作用.

功能:提供建立,維護和釋放物理連接的方法,實現在物理信道上進行比特流的傳輸.

傳送的基本單位:比特(bit)

物理層的內容:

1)通信介面與傳輸媒體的物理特性

物理層協議主要規定了計算機或終端DTE與通信設備DCE之間的介面標准,包括介面的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規程特性

2)物理層的數據交換單元為二進制比特:對數據鏈路層的數據進行調制或編碼,成為傳輸信號(模擬,數字或光信號)

3)比特的同步:時鍾的同步,如非同步/同步傳輸

4)線路的連接:點—點(專用鏈路),多點(共享一條鏈路)

5)物理拓撲結構:星型,環型,網狀

6)傳輸方式:單工,半雙工,全雙工

典型的物理層協議有RS-232系列,RS449,V.24,V.28,X.20,X.21


通過物理層提供的比特流服務,在相鄰節點之間建立鏈路,對傳輸中可能出現的差錯進行檢錯和糾錯,向網路層提供無差錯的透明傳輸.

主要負責數據鏈路的建立,維持和拆除,並在兩個相鄰機電隊線路上,將網路層送下來的信息(包)組成幀傳送,每一幀包括一定數量的數據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為了保證數據幀的可靠傳輸應具有差錯控制功能.

功能:是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鏈路上實現可靠的數據傳輸

傳送的基本單位: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內容:

1)成幀:是因要將網路層的數據分為管理和控制的數據單元

2)物理地址定址:標識發送和接收數據幀的節點位置,因此常在數據頭部加上控制信息DH(源,目的節點的地址),尾部加上差錯控制信息DT

3)流量控制:即對發送數據幀的速率進行控制,保證傳輸正確.

4)差錯控制:在數據幀的尾部所加上的尾部控制信息DT

5)接入控制:當多個節點共享通信鏈路時,確定在某一時間內由哪個節點發送數據

常見的數據鏈路層協議有兩類:一是面向字元型傳輸控制規程BSC;一是面向比特的傳輸控制規程HDLC


流量控制技術

(1)停-等流量控制:發送節點在發送一幀數據後必須等待對方回送確認應答信息到來後再發下一幀.接收節點檢查幀的校驗序列,無錯則發確認幀,否則發送否認幀,要求重發.

存在問題:雙方無休止等待(數據幀或確認幀丟失),解決辦法發送後使用超時定時器;重幀現象(收到同樣的兩幀),解決辦法是對幀進行編號

適用:半雙工通信

(2)滑動窗口流量控制:是指對於任意時刻,都允許發送端/接收端一次發送/接收多個幀,幀的序號個數稱為發送/接收窗口大小

適用:全雙工


工作原理:以幀控制段長為8位,則發送幀序號用3bit表示,發送窗口大小為WT=5,接收窗口大小為WR=2為例來說明

發送窗口

01234

12345

重發1

34567

56701

接收窗口

01(0對1錯)

12(1等2對)

12(正確)

34(正確)

……


滑動窗口的大小與協議的關系:

WT>1,WR=1,協議為退回N步的ARQ(自動反饋請求)

WT>1,WR>1,協議為選擇重傳的ARQ

WT=1,WR=1,協議為停-等式的ARQ


又稱為通信子網層,是計算機網路中的通信子網的最高層(由於通信子網不存在路由選擇問題),在數據鏈路層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向資源子網提供服務.

網路層將從高層傳送下來的數據打包,再進行必要的路由選擇,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及順序檢測等處理,使發送站傳輸層所傳下來的數據能夠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到目的站,並交付給目的站傳輸層.

功能:實現分別位於不同網路的源節點與目的節點之間的數據包傳輸(數據鏈路層只是負責同一個網路中的相鄰兩節點之間鏈路管理及幀的傳輸),即完成對通信子網正常運行的控制.

關鍵技術:路由選擇

傳送信息的基本單位:包(Packer)

網路層採用的協議是X.25分組級協議

網路層的服務:

面向連接服務:指數據傳輸過程為連接的建立,數傳的維持與拆除連接三個階段.如電路交換

面向無連接服務:指傳輸數據前後沒有連接的建立,拆除,分組依據目的地址選擇路由.如存儲轉發

網路層的內容:

邏輯地址定址:是指從一個網路傳輸到另一個網路的源節點和目的節點的邏輯地址NH(數據鏈路層中的物理地址是指在同一網路中)

路由功能:路由選擇是指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演算法在傳輸通路中選出一條通向目的節點的最佳路由.有非適應型(有隨機式,擴散式,固定式路選法)和自適應型(有孤立的,分布的,集中的路選法)兩種選擇演算法

流量控制:

擁塞控制:是指在通信子網中由於出現過量的數據包而引起網路性能下降的現象.


是計算機網路中的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的介面和橋梁,完成資源子網中兩節點間的直接邏輯通信.

傳輸層下面的三層屬於通信子網,完成有關的通信處理,向傳輸層提供網路服務;傳輸層上面的三層完成面向數據處理的功能,為用戶提供與網路之間的介面.由此可見,傳輸層在OSI/RM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整個網路體系結構的關鍵.

功能:實現通信子網端到端的可靠傳輸(保證通信的質量)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報文

傳輸層採用的協議是ISO8072/3


又稱為會晤層,是利用傳輸層提供的端到端的服務向表示層或會話層用戶提供會話服務.

功能:提供一個面向用戶的連接服務,並為會話活動提供有效的組織和同步所必須的手段,為數據傳送提供控制和管理.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報文

會話層採用的協議是ISO8326/7


表示層處理的是OSI系統之間用戶信息的表示問題,通過抽象的方法來定義一種數據類型或數據結構,並通過使用這種抽象的數據結構在各端系統之間實現數據類型和編碼的轉換.

功能:數據編碼,數據壓縮,數據加密等工作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報文

表示層採用的協議是ISO8822/3/4/5


應用層是計算機網路與最終用戶間的介面,是利用網路資源唯一向應用程序直接提供服務的層.

功能:包括系統管理員管理網路服務所涉及的所有問題和基本功能.

信息傳送的基本單位:用戶數據報文

應用層採用的協議有:用於文件傳送,存取和管理FTAM的ISO8571/1~4;用於虛終端VP的ISO9040/1;用於作業傳送與操作協議JTM的ISO8831/2;用於公共應用服務元素CASE的ISO8649/50


二、Internet的體系結構

Internet是由無數不同類型的伺服器,用戶終端以及路由器,網關,通信線路等連接組成,不同網路之間,不同類型設備之間要完成信息的交換,資源的共享需要有功能強大的網路軟體的支持,TCP/IP就是能夠完成互聯網這些功能的協議集.

⑸ OSI 模型哪一層提供的服務讓用戶可以連接到網路

應用層負責連接,之後逐層封裝數據,在到路由器解封裝到網路層

⑹ TCP/IP網路模型從上至下哪四層組成各層主要功能是什麼

1、組成:應用層、傳輸層、網路層、鏈路層

2、各層主要功能:

應用層:負責向用戶提供應用程序,比如HTTP、FTP、Telnet、DNS、SMTP等。

傳輸層:負責對報文進行分組和重組,並以TCP或UDP協議格式封裝報文。

網路層:負責路由以及把分組報文發送給目標網路或主機。

鏈路層:負責封裝和解封裝IP報文,發送和接受ARP/RARP報文等。

(6)用戶與網路的連接是哪個層擴展閱讀

OSI是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簡稱OSI),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聯合制定的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為開放式互連信息系統提供了一種功能結構的框架。

它從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而TCP/IP簡單來說就是OSI的簡化版,把OSI的七層簡化為了四層。TCP/IP 定義了電子設備如何連入網際網路,以及數據如何在它們之間傳輸的標准。

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協議來完成自己的需求。

⑺ 在OSI參考模型中,用戶與其直接交互的是哪一層

分別是:應用層、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物理層

⑻ OSI 各層的主要功能

物理層處於OSI參考模型的最低層。物理層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一遍透明地傳送「比特流」。它負責在計算機之間傳遞數據位,為在物理媒體上傳輸比特流創建規則。 該層定義電纜如何連接到網卡上 ,以及需要用何種傳送技術在電纜上發送數據,定義其上層(數據鏈路層)所使用的訪問方法。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物理層的主要特點:
1.主要復測在物理連接上傳輸二進制比特流
2.提供為建立、維護和釋放物理連接所需要的機械、電氣、功能與規程的特性。

通常將具有一定數據處理及發送、接收能力的設備稱為 數據終端設備(Data Terminal Equipment,DTE) ,而把介於DTE與傳輸介質之間的設備稱為 數據電路終接設備(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DCE) 。DCE在DTE與傳輸介質之間提供信號轉換和編碼功能,並負責建立、維護和釋放物理連接。

DTE可以是一台計算機,也可以是一台I/O設備,典型的DTE設備就是電話線路連接的數據機。

因為DCE是介於DTE與傳輸介質之間的,在通信過程中,DCE一方面將DTE的數據傳送給傳輸介質,另一方面要需要將從傳輸介質接收到的比特流順序傳送給DTE,因此,DCE要有數據信息的傳輸,又需要控制信息的傳輸,需要高度協調地工作,因此需要制定DTE與DCE的借口標准,這些標准就是 物理介面標准

物理介面標準定義了物理層與物理傳輸介質之間的邊界與介面。物理介面的四個特性是: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與規程特性。

機械特性: 物理層的機械特性規定了物理連接時所使用可插連接器的形狀和尺寸,連接器中引腳的數量與排列情況等。
電氣特性: 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二進制比特流時線路上信號水平的高低、阻抗及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與距離限制。
功能特性: 規定物理介面上各條信號線的功能分配和確切定義。物理介面信號線一般分為:數據線、控制線、定時線和地線。
規程特性: 定義了信號線進行二進制比特流傳輸時的一組操作過程,包括各信號線的工作規則和時序。

它把來自物理層的原始數據打包成幀。 幀是放置數據的、邏輯的、結構化的包。 數據鏈路層負責幀在計算機之間的無差錯傳遞。

網路層定義網路層實體通信用的協議,它確定從源結點沿著網路到目的結點的路由選擇,並處理相關的控制問題,如交換、路由和對數據包阻塞的控制。

數據鏈路層協議是相鄰直接連結點間的通信協議,它不能解決數據經過通信子網中多個轉接結點的通信問題。設置網路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為報文分組以最佳路徑通過通信子網達到目的主機提供服務,而網路用戶不必關心網路的拓撲結構與所使用的通信介質。

網路層主要的任務包含4個方面:
1.網路連接建立與管理。將逐段的數據鏈路組織起來,通過復用物理鏈路,為分組提供邏輯通道(虛電路或數據報),建立主機到主機間的網路連接。
2.路徑選擇與中繼。
3.網路連接與重置,報告不可恢復的錯誤。
4.流量控制及阻塞控制。

網路層數據傳輸的通道是邏輯通道,即虛電路;網路層的信息傳輸單位是分組,上一層數據鏈路層是什麼還記得嗎?沒有錯,幀。

傳輸層的任務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透明的、端到端(End to End)的數據傳輸,以及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機制。

所謂 端到端 是相對 鏈接 而言的。OSI參考模型的四 七層屬於端到端方式,而一 三層屬於鏈接方式。就像打電話的兩個人,兩個人不用關心信號是如何一段一段傳遞,他們直接與對方交流,就像端到端;而提供電話服務的公司,則需要考慮如何接受你的語音信號,如何通過中繼讓另一個人接到你的通話請求並建立和維系這段通話。

傳輸層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流量控制,本層的流量控制是通信主機端到端之間的,與其它層的流量的控制有著明顯不同。

就像會話層的名字一樣,會話層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進程之間的會話和數據交換。這種會話關系是由兩個或多個表示層實體之間的對話構成的。

會話層與傳輸層有著明顯的區別。傳輸層協議負責建立 和維護端到端的邏輯連接,服務比較簡單,目的是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

表示層包含了處理網路應用程序數據格式的協議。表示層位於應用層的下面和表示層的上面,從應用層獲得數據並格式化以供通信網路使用。

表示層服務有三個重要概念:語法轉換、表示上下文和表示服務原語。在上一篇中介紹過,可以按字面粗略領略到意思。

應用層是最終用戶應用程序訪問網路的地方,是OSI參考模型的最高層,它為用戶的應用程序提供網路服務。

數據的封裝與傳輸
1.數據封裝: 為實現對等層之間的通信,當數據需要通過網路從一個結點傳送到另一個結點前,必須在數據的頭部和尾部加入特定的協議頭和協議尾。這種增加數據頭部和尾部的過程稱為數據打包或數據封裝。

2.數據拆包: 在數據到達接收結點的對等層後,接收方將反向識別、提取和除去發送方對等層所增加的數據頭部和尾部。接收方這種去除數據頭部和尾部的過程叫數據拆包或數據解封。

OSI模型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了,OSI模型是如此完美,剛接觸我也感覺這種逐層「翻譯」傳遞,每一層只做自己的事情,相互獨立互不幹擾,最終將信息轉化為01比特流,實現了物理層面的識別,也讓信息得以傳輸。然而後來才知道,OSI模型是只存在教科書中的,並沒有得到推廣;我不禁想問,既然如此完美,為何得不到推廣呢?原來是這樣的,第一個原因是生不逢時,當OSI模型提出的時候,TCP/IP的四層模型已經逐漸推廣開來,並且因為OSI的七層模型過於詳細,過於完美,導致一些方面無法實現,考慮到諸多因素,最終使得OSI模型僅僅存在於教科書中。

閱讀全文

與用戶與網路的連接是哪個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6年網路營銷 瀏覽:288
農村台式電腦裝的什麼網路 瀏覽:271
請問網路無信號撥打什麼電話號碼 瀏覽:380
廣州電信報裝網路多少錢 瀏覽:123
網路攻擊分為哪些類 瀏覽:914
網路與手機卡解綁 瀏覽:363
網路營銷如何去考察 瀏覽:661
嘉定區網路稅務服務商電話多少 瀏覽:608
無線列印機的網路拓撲 瀏覽:668
網路推廣評價規范包括哪些內容 瀏覽:669
古箏在哪個平台開網路課好 瀏覽:496
任務管理的網路受限是什麼 瀏覽:66
一法兩規一決定網路安全知識試題 瀏覽:809
雙模手機能不能用移動網路 瀏覽:992
家裡網路信號房間收不到 瀏覽:546
網路安全上機講座心得體會 瀏覽:28
浙江衛視網路合作夥伴有哪些 瀏覽:482
國行有無線網路和蜂窩數據開關 瀏覽:584
華為手機網路營銷效果 瀏覽:409
海信電視無線網路設置沒有 瀏覽:153

友情鏈接